《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五 ◎兵部五十六:《左傳》曰:衛人伐齊,公子遂如楚乞師。(公子遂,魯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五 ◎兵部五十六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二十五 ◎兵部五十六

○乞師

《左傳》曰:衛人伐齊,公子遂如楚乞師。

(公子遂,魯卿。

)

又曰:東門襄仲、臧文如楚乞師。

(襄仲居東門,故以為氏。

臧文為襄仲副使,故不書。

)

又曰:夏公使如楚乞師,以伐齊。

(公不事齊,與晉盟,故懼而乞師於楚。

)

又曰:晉侯使荀罃來乞師。

又曰:十三年,晉侯使郗錡來乞師,將事不敬。

(將事,敬君命也。

)孟獻子曰:"卻氏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階也。

卻子無階,且先君之嗣卿,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為?"(卻錡,卻克子,故曰嗣卿。

為十七年春殺卻錡傳也。

)

又曰:晉侯使士魴來乞師。

又曰:卻犨如衛,遂如齊,皆乞師焉。

欒黶來乞師,孟獻子曰:"晉有勝矣。

"(卑讓有禮,故知其將勝楚矣。

)

又曰:秋,齊侯聞將有晉師,使陳無宇從薳啟強如楚,辭且乞師。

(辭有晉師,未得相見也。

)

《谷梁傳》曰:師出不必反,戰不必勝,故言乞也。

《戰國策》曰:楚圍雍氏,韓使求於秦,秦師不下。

殽令靳尚使謂秦王曰:"今韓已病矣。

秦師不下,唇竭齒寒,願大王熟計之。

"宣太后召尚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髀加妾身,妾困弗支也。

盡身妾上而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夫救韓日費千金,獨不使妾少有利耶。

"靳尚歸。

韓襄王賂於太后,復使張翠至。

甘茂曰:"韓急。

"翠曰:"未也。

"茂曰:"先生言不急可乎?"翠曰:"韓急則圻而入楚矣,臣安敢來?"茂曰:"先生勿復言也。

"乃言於秦王曰:"今雍氏圍而秦兵不下,是無韓也。

楚韓為一,魏不敢不聽,是楚以三國謀秦也。

"秦王乃下師於殽以救韓。

《後漢書》曰: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救,劉表許之而不至,亦不援曹操,且欲觀天下之變。

從事中郎南一陽一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今豪傑並起,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

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

"

○救援

《春秋後齊語》曰:秦攻趙長平,齊楚救之。

趙人無食,請粟於齊,齊欲勿與。

周子曰:"不如與之,以退秦兵;不與,則秦兵不卻。

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

且趙之於齊楚,捍蔽也,猶齒之於唇,唇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

是故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燋釜也。

夫救趙,高義也。

卻秦兵,顯名也。

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齊王不聽,秦破趙於長平。

遂圍邯鄲焉。

又《韓語》曰:襄王十二年,楚圍雍氏,韓令使者求救於秦。

冠蓋相望,秦師不出。

使靳尚如秦謂秦王曰:"韓之於秦,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病矣。

秦師不出,唇亡齒寒,願大王計之也。

"

《史記》曰:趙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讓信陵君以請救。

曰:"勝所以結為婚姻者,以公子高義。

今縱輕勝,獨不憐公子之姊耶?"公子說:"王不可。

"乃將車騎欲與趙俱死。

行過夷門,見侯嬴坐而去。

公子曰:"侯生無一言半辭送我哉?"乃復見之。

生曰:"知公子之必來!"乃謂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

可為如姬復父之仇,求其虎符,奪晉鄙軍,此五霸之伐也。

然恐鄙有所疑,臣客朱亥可與俱行。

"至軍,亥以四十斤鐵椎殺晉鄙,引兵救趙卻秦軍。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公子懼,不歸。

趙以五城封之。

《魏志》曰:太祖征張繡,荀攸言於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遠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勢必離。

不如緩軍以待之。

若急之,其勢必相救。

"太祖不從,遂進軍至襄。

繡戰急,表果救之,軍不利。

太祖謂攸曰:"不用君言,至是矣。

"

《魏略》曰:曹洪為太祖族弟。

興平末,太祖嘗與洪出,為寇劫失馬,追者在後,洪下馬與太祖。

太祖辭曰:"各自急。

"洪言曰:"天下諸將可無洪,不可無君也。

"太祖乃乘之,遂相扶佐得濟。

(《魏志》曰:太祖為卓敗,失馬。

)

《晉書》曰:桓宣屯馬頭山,為祖煥、桓撫所攻,求援於廬一江一 太守毛寶。

宣遣子戎重請,寶即隨戎赴之。

未至,而賊已與宣戰。

寶軍緣兵少器仗濫惡,大為煥、撫所破。

寶中箭,貫髀、徹鞍,使人蹋鞍拔箭,血流滿靴。

去船所百餘里,望星而行。

到,先哭戰亡將士,洗瘡訖,夜還救宣。

寶至宣營而煥、撫亦退。

又曰:淮南妖賊張昌,旬月之間,眾三萬皆絳績,科頭,攢面以毛。

王歆上言:"妖賊張昌、劉尼稱神聖,犬羊萬計,絳頭毛面挑刀走戟,其鋒不可當。

請諸軍以助。

"

《三十六國春秋》曰:姚襄南至滎一陽一,與高昌李歷戰於麻田,馬中流矢死。

弟萇下馬授襄曰:"汝何以自免?"萇曰:"但令兄濟此,豎子何敢害萇?"會救至,俱不死。

《北史》曰:齊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

累遷并州刺史。

突厥入晉一陽一,長恭盡力擊之。

芒山之敗,長恭為中軍,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

城上人不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一弩一手殺之,於是大捷。

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

《後魏書》曰:齊將陳伯之進逼壽春沿淮為寇。

時司徒彭城王勰、廣陵侯衍同鎮壽春,以九一江一 初附,人情未洽,兼台援不至,深以為憂。

詔遣傅永為統軍,領汝一陰一之兵三千人援。

永總勒士卒,水陸俱下,而淮水口伯之防甚固,永去二千餘里,牽船上汝南岸,以水牛挽之,直南趨淮下船便渡。

適上岸賊軍追及,會時已夜,永乃潛進。

時曉,達壽春城下。

勰、衍聞外有軍,共上門樓觀望,然不意永至,永免胄,乃信之,遂引永上。

勰謂永曰:"北望已久,恐洛一陽一難復再見,不意卿能至也。

"勰令永引軍入城。

永曰:"執兵被甲,固敵是求,若如教旨,便共殿下同被圍守,豈是救援之意?"遂孤軍城外與勰並勢,以擊伯之,頻有克捷。

又曰:辛淵私署涼王李暠騎將軍。

暠子欽亦厚遇之。

欽與沮渠蒙遜戰於蓼泉,軍敗失馬。

淵以所乘馬授欽,而身死於難,以義烈見稱西土。

又曰:裴駿值賊作亂於關中,汾一陰一人薛永宗聚眾應之。

殘破諸縣,來襲聞喜。

縣中先無兵杖,人情駭動,縣令憂惶,計無所出。

駿在家聞之,便率厲鄉豪曰:"在禮,君父危,臣子致命。

府君今為賊所逼,是吾等徇節之秋,諸君可不勉乎?"諸豪皆奮激請行。

駿乃簡騎驍勇數百人奔赴。

賊聞救至,引兵退走。

刺史嘉之以狀表聞。

玄世祖親討蓋吳,引見駿,駿陳敘事宜甚玄機理。

世祖大悅,顧謂崔浩曰:"裴駿有當世才,是且忠義可嘉。

"補中書博士。

浩亦深器駿,目為三河領袖。

轉中書侍郎。

《後周書》曰:蕭察。

大統十五年,乃遣使稱藩,請為附庸。

太祖令丞相東閣祭酒營權使焉。

察大悅。

是歲梁元帝令柳仲禮率眾進圖襄一陽一,察懼,乃遣其妻王氏及世子寮為質以請救。

太祖又令榮權報命,仍遣開府楊忠率兵援之。

十六年,楊忠擒仲禮,平漢東,察乃獲安。

又曰:李賢時,有賊師達符顯圍逼州城,晝夜攻戰,屢被摧衄。

賢間赴雍州,詣天光請援。

天光許之,賢乃返。

而賊營壘四合,無因入城。

候日向夕,乃偽負薪與賊樵采者俱得至城下,城中垂布引之,賊眾方覺,乃弓一弩一亂髮,射之不中,遂得入城。

告以大軍將至,賊聞之,便即散走。

又曰:邵惠公顥,太祖長兄。

德皇帝娶樂浪王氏為德皇后,生顥及連次。

太祖德皇帝與衛可孤戰於武川,臨陣墜馬,顥奔救,擊殺數十人,賊眾披靡,德皇帝乃得上馬引去。

俄而,賊追騎大至,顥遂戰歿。

保定初,追贈太師,尋追封邵公。

又曰:太祖率輕騎追侯景於河上。

景等北據河橋、南屬邙山為陣,與諸軍合戰。

太祖馬中流矢,驚逸,遂失之。

因此軍中擾亂。

都督李穆下馬援太祖,軍以復振。

於是大捷,斬高敖曹及其儀同李猛。

《隋書》曰:張須陀為齊郡丞,賊裴長才、石子河等眾二萬奄至城下,縱兵大掠。

須陀未暇集兵,親率五騎與賊競赴之,圍百餘重,身中數瘡,勇氣彌厲。

會城中兵至,賊稍卻。

須陀督軍復戰,長才敗走。

後數旬,賊帥秦君弘、郭方預等合軍圍北海,兵鋒甚銳,須陀謂官屬曰:"賊自恃強,謂我不能救,吾今速去,破之必矣。

"於是簡一精一兵倍道而進,賊果無備,擊,大破之,斬數萬級,獲輜重三千兩。

《唐書》曰:李晟兼左金吾大將軍、涇原四鎮都知兵馬使並總遊兵。

無何,節度使馬璘與吐蕃戰於監倉,兵敗。

晟率所部橫擊之,拔璘出於亂兵,以功封合川郡王。

璘忌晟威名,又遇之不以禮,令朝京師。

代宗知之,留宿衛。

上即位,吐蕃寇劍南,時節度使崔寧在京師,三川皆恐。

詔晟將神策兵五百救援。

晟乃逾漏天攻拔飛越,廓清肅寧三城,絕大渡河。

獲虜首千餘級,虜乃引去。

因留成都,數月而還。

又曰:裴度征蔡州,計築赫連城於池口。

未畢役,度領師及賓從往觀之。

導騎將及城門,左右曰:"五溝賊至。

"言未畢,賊以突來,哮呼爭進,城震壞者十餘板,注一弩一挺刃,勢將及度。

賴李光顏決戰於前以卻之。

時光顏先慮其來,使田希以二百騎伏於溝中。

出賊不意,一交一 擊之,方得入城。

希又先扼其溝中歸路,賊多棄騎越溝,相牽墮壓而死者千餘人。

是日非光顏救,度幾陷。

又曰:辛讜性慷慨,重然諾,專務賑人之急。

年五十,不求苟進,有濟時匡難之志。

鹹通十年,龐勳亂徐、泗,時杜慆守泗州。

賊以郡當一江一 淮要害,極力攻之。

時兩淮郡國皆陷,獨慆守臨淮。

久之,援軍雖集,賊未解圍。

時讜寓居廣陵,乃仗劍拏小艇趨泗口,貫賊柵入城見慆。

慆素聞有義而不相面,喜讜至,握手謝曰:"判官李延樞方話子為人,何遽至也?吾無憂矣!"時賊三面攻城,王師結壘於洪源驛,相顧不前。

讜夜以小舟穿賊壘至洪源驛,見監軍郭厚本,論泗州危急,且宜速救,厚本然之。

淮南都將王公弁謂厚本曰:"賊車眾我寡,無宜輕舉,當俟可行。

"讜坐中拔劍瞋目謂公弁曰:"賊百道攻城,陷在旦夕。

公等奉詔赴援,而逗留不進,心欲何為?不惟有我負國恩,丈夫氣義亦宜感發,假如臨淮陷賊,淮南即是寇場,公何獨存耶?"即欲揮刃向公弁,厚本持之。

讜望泗州大哭者經日,帳下為之流涕。

厚本義其心,選甲士三百隨讜入泗州。

夜半斬賊柵,大呼由水門而入,賊軍大駭。

既知援兵入城,賊乃退捨,人心遂固。

浙西觀察使杜審權遣大將翟行約率軍三千赴援,屯蓮塘驛。

慆欲遣人勞之,將吏皆憚其行。

讜曰:"杜相公以大夫宗盟,急難相赴,安得令使者無言而還。

"即繼慆書幣犒其使。

淮南大將李湘率師五千來援,受賊詐降,敗於淮口。

湘與郭厚本皆為賊所執,自是無援。

賊並兵急攻,以鐵索斷淮流,梯衡雲合,凡周七月,晝夜不息。

乘城之士,不遑寢寐,面目瘡生,軍儲漸少,分食稀粥。

賴讜犯難仗義求救於淮北諸軍。

既而,馬舉以大軍至,賊解圍而去。

讜無子,猶子山僧、元老等寄在廣陵,每出城則書二侄名謂慆曰:"志之,得嗣為幸。

"慆益感之。

賊平。

授讜泗州一團一 練判官、侍御史。

繁欽《丘雋碑》曰:故右扶風都尉主簿,有丘雋者,從都尉討叛一胡一 ,官兵敗績,卒伍奔散,都尉臨陣墜馬,雋於是下馬援甲,以身禦寇,遂致死戰常都尉乘雋馬得免。

○擒獲上

《左傳》曰:鄭將公子歸生伐宋,戰於大棘,宋師敗績。

宋將狂狡輅鄭人,鄭人入於井,(輅,迎也。

五駕切。

)倒戟而出,獲狂狡。

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擒也。

"戎昭果毅以聽之謂禮,(聽,謂常在放聞,身著於心,想聞其政令。

)殺敵為果,致果為毅。

《穀梁》曰:宋華元帥師及鄭公子歸生,戰於大棘,宋師敗績,獲宋華元。

獲者,不與之辭也。

《史記》曰:漢六年,人有告楚王韓信反,高帝以陳平計,發使告諸侯會陳,偽游雲夢,實欲襲信。

信不知,謁高祖於陳。

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

信曰:"狡兔死,良狗烹。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遂械系信至洛一陽一,赦信罪,以為淮一陰一侯。

《後漢書》曰:龜茲王攻破疏勒,殺其王而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

明年春,班超從間道至疏勒,去兜題所居槃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慮光往降之。

敕慮曰:"兜題本非疏勒種,國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執之。

"慮既到,兜題見慮輕弱,殊無降意。

慮因其無備,遂前劫縛兜題。

左右出其不意,皆驚而立定。

慮馳報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將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王。

(《續漢書》曰:求得故王兄子榆勒立之,更名曰忠也。

)國人一大悅。

《蜀志》曰: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

張飛等斥流而上,分定郡縣,破璋將巴郡嚴顏,先獲顏。

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也。

"飛怒,令斫頭。

顏曰:"斫頭便斫,何為怒耶?"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晉書·載記》曰:慕容皝將乘海討慕容仁,群下鹹諫以海道危阻,宜從陸路。

皝曰:"舊海水無凌,自仁反以來,凍合者三矣。

昔漢光武因滹沱之水,以濟大業,天其或者欲吾乘此而克之乎?吾計決矣!有沮謀者,斬!"乃率三軍從昌黎踐凌而進。

仁不虞皝之至也,軍去平郭七里,候騎乃告,仁狼狽出戰,為皝所擒。

殺仁而還。

又曰:王凌遣督護王昌等率疾陸眷及弟文鴦、從弟末杯攻石勒於襄國。

勒敗還壘,末杯追入壘門,為勒所獲。

勒質末杯遣使求和於疾陸眷,疾陸眷將許之,文鴦諫曰:"受命討勒,寧以末杯一人故縱成擒之寇,既失凌意,且有後憂,必不可許。

"疾陸眷不聽,以鎧馬二百五十匹,金銀各一簏贖末杯,勒歸之。

《呂氏春秋》曰:湯以良車七十乘,必死士六十人,戊子戰於郕,遂擒推移大犧。

(桀多力,能推移大犧,因以為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