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四 ◎兵部五十五:《左傳》曰:魯叔弓帥師圍費,弗克,敗焉。(為費所敗。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二十四 ◎兵部五十五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二十四 ◎兵部五十五

○招

《左傳》曰:魯叔弓帥師圍費,弗克,敗焉。

(為費所敗。

)平子怒,令見費人執之以為囚俘。

冶區夫曰:"非也。

(區夫,魯大夫也。

)若見費人,寒者衣之,饑者食之。

為之令主,而供其困乏。

費來如歸,南氏亡矣。

人將叛之,誰與居邑?若憚之以威,懼之以怒,人疾而叛,為之聚也。

若諸侯皆然,費人無歸,不親南氏,將焉入矣?"平子從之,費人叛南氏。

《史記》曰:漢高帝初,陳豨反於代,(豨,虛豈切。

)帝自往擊之。

至邯鄲,喜曰:"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知其無能為也。

"因問周昌曰:"趙亦有壯士可令將者乎?"對曰:"有。

"見四人,四人謁,帝慢罵曰:"豎子能為將乎?"四人慚伏。

帝封之各千戶,以為將。

左右諫曰:"從入蜀、漢,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帝曰:"非汝所知。

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惟獨邯鄲中有此耳。

吾一胡一 愛四千戶,封此四人,以慰趙子弟!"皆曰:"善。

"

《漢書·西南夷傳》曰:陸賈至南越,越王恐,頓首謝罪,願奉明詔,長為藩臣,奉貢職。

於是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並世。

漢皇帝賢天子。

自今以後去帝制黃屋左纛。

"因為之稱蠻夷。

《後漢書》曰:岑彭與大司馬吳漢等圍洛一陽一數月。

朱鮪等堅守不肯下。

帝以彭嘗為校尉,令往說之。

鮪在城上,彭在城下,相勞苦歡語如平生。

彭因曰:"彭往者得執鞭侍從,蒙薦舉拔擢,常思有以報恩。

今赤眉已得長安,更始為三王所反,皇帝受命,平定燕、趙,盡有幽、冀之地,百姓歸心,賢俊雲集,親率大兵,來攻洛一陽一。

天下之士,逝其去矣。

公雖嬰城固守,將何待乎?"(嬰,繞也。

謂以城自嬰繞而守之。

)鮪曰:"大司徒被害時,鮪與其謀。

(與,音預。

)又諫更始無遣蕭王北伐,自知罪深。

"彭還,具言於帝。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怒。

鮪今若降,官爵可保,況誅罰乎?河水在北,吾不食言。

"(指河水為信,言其明白也。

)彭復往告鮪,鮪從城上下雲索曰:"必信,可乘此上。

"彭趣索欲上。

(趣,向也。

)鮪見其誠,即許降。

後五日,鮪將輕騎詣彭。

顧敕謂部將曰:"堅守待我。

我若不還,諸君徑將大兵上轘轅,歸郾王。

"(《更始傳》,尹尊為郾王。

)乃面縛,與彭俱詣河一陽一。

(《東觀記》曰:諸行在所河津亭。

)帝即解其縛,召見之,復令彭夜與鮪歸城。

明旦,悉其眾出降,拜鮪為平狄將軍,封扶溝侯。

《吳志》曰:關羽圍魏氏之樊,留兵將備公安及南郡。

吳將呂蒙襲之,兵到南郡,羽下守將糜芳降。

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蒙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求齲軍中震慄,道不拾遺,蒙朝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病疾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

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吳主孫權至。

羽還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旋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

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羽吏士無鬥心。

會權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

《三國典略》曰:梁蕭乾,字思惕,梁秘書監子范之子。

容止雅正,志性恬簡。

善隸書,得叔父子雲之法。

閩中豪帥反叛,陳武謂乾曰:"陸賈南征,趙佗歸順,隨何奉使,黥布來臣,追想清風,彷彿在目。

"乃令乾往使諭以逆順,渠帥並即款附。

《北史》曰:魏可朱渾元歸齊。

神武聞其來,遣平一陽一太守高崇持金環一枚賜元,並運資糧候接。

《隋書》曰:劉權為南海太守。

行至鄱一陽一,會群盜起,不得進,詔令權召募討之。

權率兵與賊相遇,不與戰,先乘單騎詣賊營,說以利害。

而群賊感悅,一時降附。

帝聞而嘉之。

又曰:開皇末,桂州俚李光仕聚眾為亂,詔何稠召募討之。

師次衡嶺,遣使者諭其渠帥洞主莫崇解兵降款。

桂州長史王文周鎖崇以詣稠所。

稠詐宣言曰:"州縣不能綏養,致使邊民擾叛,非崇之罪也。

"乃命釋之,引崇共坐,並從者四人,為設酒食遣之。

崇大悅,歸洞不設備。

稠至五更,掩入其洞,悉散俚兵,以臨餘賊。

象州逆帥杜條遼、羅州逆帥龐靖等相繼降款。

又曰:仁壽初,山獠作亂,出衛玄為資州刺史以鎮撫之。

玄既至官,時獠攻圍大牢鎮,玄單騎造其營,謂群獠曰:"我是刺史,銜天下詔安養汝等,勿驚懼也。

"諸賊莫敢動。

於是說以利害,渠師感悅,解兵而去,前後歸附者十餘萬口。

高祖大悅,賜縑二千匹,除遂州總管,仍令劍南安撫。

《唐書》曰:馬燧討李懷光,自京師與渾瑊、駱元光、韓游懷合軍,次於長春宮。

懷光遣驍將徐廷光以一精一卒六千守城,兵械甚嚴。

燧度長春不下,則瑰光自固,攻之則曠日持久,死傷必甚,乃挺身至城下呼廷光。

廷光素懼燧威名,拜於城上。

燧度廷光心已屈,乃謂曰:"我來自朝廷,可西面受命。

"廷光復西拜。

又曰:"公等皆朔方將士,祿山已來,首立大勳,四十餘年,功伐最高,柰何棄祖父之勳力,為滅族之計耶!從吾言,非止免罪,富貴可圖也。

"賊徒皆不對。

燧又曰:"爾以吾言不誠,今相去數步,爾當射我!"乃披襟示之。

廷光感泣俯伏,軍士亦泣。

先一日,賊將尉珪率兵二千以焦離堡降燧。

廷光道既絕,乃因率其下出降。

燧乃以數騎徑入城,處之不疑,莫不畏服,眾大呼曰:"吾復得為王人矣!"渾瑊私歎謂參佐曰:"瑊謂馬公用兵與僕不相遠,但怪累敗田悅;今睹其行師料敵,僕不逮遠矣。

又曰:曹王皋為衡州刺史。

初,湖南一團一 練使辛京杲遣將軍王國良鎮武岡。

京杲侵刻之,又虐其士卒,國良以兵叛,因據山河守險,劫行旅以自給。

詔征荊南、一江一 西、黔桂兵誅之,二歲不下。

乃以皋為潭州刺史、湖南都一團一 練使。

皋率諸軍至武岡,國良阻險,兵不得進。

皋乃謂諸軍曰:"國良怨京杲刻害,本非反也。

其情易,不如降之。

"乃三遺之書,國良因謂降,未得其情。

皋曰:"其心屈矣。

"乃捨軍自稱使者,乘扁舟直造其壘,曰:"曹王也。

"國良遂出降。

又曰:於邵為巴州刺史,時歲儉,夷獠相聚山澤為盜。

數千百人來圍州城,邵撫勵州兵與之拒戰。

凡旬有二日,間遣使說喻,示以善惡。

山盜邀邵出,乃以儒服出城,致之不疑,因皆降之。

又曰:范希朝為朔方節度使。

至靈武,突厥別部有沙陀者,北方推其勇勁,希朝誘致之,自甘州舉族來歸,眾且萬人。

其後以之討賊,所至有功。

○降

《左傳》曰: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

楚子問諸逄伯,對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

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禮而命之,使復其所。

"楚子從之。

《史記》曰:楚莊王圍鄭,三月,克之。

入自皇門,鄭伯肉袒牽羊以迎,曰:"孤實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聽!"

又曰:周武王伐紂,克殷。

微子乃持其祭器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

《後漢書》曰:武都參狼羌為寇,殺長史。

馬援將四千餘人往擊之,不與戰。

羌遂窮困,悉降。

又曰:陳宮降,曹操曰:"奈卿老母何?"宮曰:"老母在公,不在宮也。

夫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

"操復曰:"奈卿妻子何?"宮曰:"聞霸王之主,不絕人之嗣。

"因請就刑,遂出不顧。

操為之涕泣,遂殺之,傳首許市。

又曰:耿秉與竇固至車師後,王安得震怖,從數百騎出迎秉。

而固司馬蘇安欲全功歸固,即馳謂安得曰:"漢貴將獨有奉車都尉,天子姊婿,(固尚光武女沮一陽一公主,明帝姊也。

)爵為通侯,當先降之。

"安得乃還,更令其諸將迎秉。

秉大怒,被甲上馬,麾其一精一騎徑造固壁。

言曰:"車師王降,訖今不至,請往梟其首。

"固大驚曰:"且止,將敗事!"秉厲聲曰:"受降如受敵。

"遂馳赴之。

安得惶恐,走出門,脫帽抱馬足降。

(《東觀記》曰:脫帽,趨鳴馬蹄也。

)秉將以詣固。

其前,王亦歸命,遂定車師而還。

又曰:太山賊叔孫無忌等暴橫一境,州郡不能討。

衛羽說第五種曰:"中國安寧,忘戰日久,而太山險阻,寇猾不制。

今雖有一精一兵,難以赴敵,羽請譬降之。

"種敬諾。

羽乃往,備說禍福,無忌即帥其一黨一 與三千餘人降。

又曰:劉盆子遣劉恭乞降,曰:"盆子將百萬眾降,陛下何以待之?"帝曰:"待汝以不死耳。

"樊崇乃將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

上得所傳國璽綬、更始七尺寶劍及玉璧各一。

積兵甲宜一陽一城西,與熊耳山齊。

又曰:龐雄與梁慬及耿種步騎萬六千人攻虎澤。

連營稍前,單于惶怖,遣左奧鞬曰遂王詣慬乞降。

慬乃大陣兵受之。

單于脫,帽徒跣,面縛稽顙,納質。

又曰:岑彭與嚴說共守宛。

漢兵攻之數月,城中糧盡,人相食,彭乃與說舉城降。

諸將欲斬之,大司徒伯升曰:"彭,郡之大吏,執心堅守,是其節也。

今舉大事,當表義士,不如封之,以勸其後。

"更始乃封彭為歸德侯。

又曰:班超復使西域。

是時,于闐王廣德新攻破莎車,逐雄張南,(于闐國去長安九千七百七十里,南與婼羌,西與始墨接,莎車國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餘里。

東至玉一門 、一陽一關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

雄張猶熾盛也。

張,音丁亮反。

波,傍也。

波音詖。

)而匈一奴一遣使監護其國。

超既西,先至於闐。

廣德禮意甚疏。

且俗信巫。

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漢?漢使有騧馬,急求取以祠我。

"廣德乃遣使就超請馬。

(《續漢書》及《華橋書》,騧字並作騩。

《說文》:馬淺墨色也。

音京媚反。

)超密知其狀,報許之,而令巫自來取馬。

有頃,巫至,超斬其首以送廣德,因辭讓之。

廣德素聞超在鄯善誅滅虜使,大惶恐,即攻殺匈一奴一使者而降。

超重賜其王以下,因鎮撫焉。

又曰:張步戰敗,退保平壽,(今青州北海縣。

)蘇茂將萬餘人來救之。

茂讓步曰:"以南一陽一兵一精一,延岑善戰,而耿弇走之。

奈何就攻其營?既呼茂,不能待耶?"步曰:"負,無可言者。

"(負,愧也。

再言之者,愧之甚。

)帝乃遣使告步、茂,能相斬降者,封為列侯。

步遂斬茂,使奉其首降。

又曰:田戎聞秦豐被圍,懼,大兵方至,欲降,而妻兄辛臣諫戎曰:"今四方豪傑,各據郡國,洛一陽一地如掌耳,(《續漢書》曰:辛臣為戎作地國,圖彭一寵一 、張步。

董憲、公孫述等所得郡國,雲洛一陽一所得如掌耳。

)不如按甲以觀其變。

"戎曰:"以秦王之強猶為征南所圍,豈況吾耶?降計決矣。

"四年春,戎乃留辛臣守夷陵,自將兵沿一江一 斥沔,止黎丘,刻期曰當降。

而辛臣於後盜戎珍寶從間道先降於彭,而以書招戎。

戎疑必賣已,遂不敢降,(《東觀記》云:戎至期日,灼龜卜降兆,不中,折,遂止不降。

)而反與秦豐合,彭出兵攻戎,數月,大破之。

《吳書》曰:壬申,王璿受皓之降,命解縛焚櫬,延請相見。

《晉一陽一秋》曰:濬平吳,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三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後宮五千餘人。

《晉書》曰:樊雅據譙郡,祖逖使桓宣說之。

雅與宣置酒結友,遣子隨宣詣逖。

少日,雅便自詣逖,逖遣雅還撫其眾。

僉謂前數罵辱逖,懼罪不敢降。

雅復閉城自守。

逖往攻之,復遣宣入說雅。

雅即斬異己者,遂出降。

又曰:建興中,陳聲聚諸無賴二千餘家斷一江一 抄掠,陶侃遣朱伺為督護討聲。

聲眾雖少,伺容之不擊,聲求遣弟詣侃降,伺外許之。

及聲去,伺仍遣勁勇要聲弟斬之,潛軍襲聲。

聲正旦並出祭祀飲食,伺軍入其門,方覺。

聲將閻晉、鄭進皆死戰,伺軍人多傷,乃還營。

聲東走,保董城。

伺又率諸軍圍守之,遂重柴繞城,作高櫓,以勁一弩一下射之,又斷其水道。

城中無水,殺牛飲血。

閻晉,聲婦弟也,乃斬聲首出降。

又曰:桓一溫一 伐蜀,軍次彭模,乃命參軍周楚、孫盛守輜重,自將步卒直詣成都。

李勢使其叔父福及從兄權等攻彭模,楚等御之,福退走。

一溫一 反擊權等,三戰三捷,賊眾散,自間道歸成都。

勢於是悉眾與一溫一 戰於笮橋,參軍龔護戰沒,眾懼欲退。

而鼓吏誤鳴進鼓,於是攻之,勢眾大潰。

一溫一 乘勝直進,焚其小城,勢遂夜遁九十里,至晉壽葭萌城。

其將軍鄭嵩、咎堅觀勢降,乃面縛輿櫬請命。

一溫一 解縛焚櫬,送於京師。

一溫一 停蜀三旬,舉賢旌善,百姓大悅。

《齊書》曰:始興王鑒鎮益州,益州劫帥韓武、方棠聚一黨一 千餘人,斷流為暴,郡縣不禁,行旅斷絕。

鑒行至上明,武、方乃出降。

長史虞悰等鹹請殺之,鑒曰:"武、方為暴,積年所不能制。

今降而被殺,失信,且無以勸善。

"於是啟台,果被宥。

自巴西蠻夷、兇惡皆望風降附。

《三國典略》曰:侯景一黨一 儀同司馬世雲率其所領降於慕容紹宗,仍以鐵騎五千夾而擊景。

景謂其眾曰:"汝輩家口,高登悉已殺之,努力何慮無妻子?待向一江一 東,當還入鄴,用汝輩悉作本州刺史。

"眾信之。

紹宗遙呼曰:"爾居家悉在,但能歸來,官勳如舊。

"乃被發向北斗以誓之,於是景眾大潰,爭赴渦水,渦水為之不流。

《後周書》曰:武帝平齊。

齊王至,帝降自阼階,以賓主之禮相見。

高湝在冀州擁兵未下,遣上柱國、齊王憲與柱國、隨公楊堅率軍討平之。

齊定州刺史、范一陽一王高紹義叛入突厥。

齊諸行台州鎮悉降,關東平。

合州五十,郡一百六十二,縣三百八十五,戶三百三十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六。

《唐書》曰:王行本仕隋,以軍功為朝散大夫。

堯君素之鎮河東也,令行本統一精一甲七百人。

及君素被誅於東樓,行本率兵赴之,不及,因捕殺君素者,一黨一 屬與數百人皆誅之。

後兵出戰官軍。

高祖更令將軍秦武通擊之,武通令軍中無得洩其謀,於是掘長圍以逼之,武通謂掘圍者:"若見賊,但疾走以避之。

"行本果出兵,掘圍者走,行本奔數里,通率騎橫出擊之,賊眾潰,因縱兵乘之,殺七百餘人,自此兵勢漸弱。

太宗求得其所親婦人遣入城喻意,行本曰:"罪戾既深,自知不免止,當逃竄山谷耳。

"因潛引武周,又求援於竇建德,武周遣其將尋相以兵援之。

太宗邀擊,大破之。

行本窮急糧盡,謀欲突圍而出,人無從者,遂面縛請降。

又曰:劉闥亡將張君立,奔於高開道,因與其將張金樹潛相連結。

時開道親兵數百人,皆勇敢士也,號為"義兒"。

恆在閣內。

金樹每督兵於閣下。

及將為變,譖其一黨一 數人入其閣內,與諸義兒一陽一為遊戲,至日將夕,一陰一斷其弓弦,又藏其刀杖,聚其槊於床 下。

合瞑,金樹以其徒大呼來屯閣下,向所遣人抱義兒弰一時而出,諸義兒遽將出戰,而弓弦皆絕,刀杖已失。

張君立於外城舉火相應,表裡驚擾。

義兒窮蹙,爭歸金樹。

開道知不免死,於是擐甲持兵坐於堂上,與妻妾奏妓樂酣宴。

金樹之一黨一 憚其勇,不敢逼之。

天將曉,開道先縊其妻及子而後自一殺。

金樹陳兵大集,執其義兒皆斬之。

又殺張君立,死者五百餘人,於是來降。

○詐降

《史記》曰:楚漢相持,項羽圍漢王於滎一陽一,漢王請和,割滎一陽一以西者為漢。

亞父勸項王急攻滎一陽一,漢王患之,陳平反間。

既行,羽果疑亞父,亞父大怒而去,發病死。

漢將紀信曰:"事急矣!臣請誑楚,可以間出。

"於是陳平夜出女子東門三千餘人,楚因擊之。

紀信乃乘王車黃屋左纛,曰:"食盡,漢王降楚。

"楚軍皆呼萬歲。

之城東觀之,上以故與數十騎出西門遁走。

《後漢書》曰:時漢中賊延岑出散關,及更始將軍李寶合兵數萬人,與逢安戰於杜陵,岑等大敗,死者萬餘人,寶遂降安,而延岑收散卒走。

寶乃密使人謂岑曰:"子一弩一力還戰,吾當於內反之,表裡合勢,可大破也。

"岑即還,挑戰。

安等空營擊之。

寶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幡旗。

安等戰疲還營,見旗幟皆白,大驚,亂走,自投川谷死者十餘萬。

《後魏書》曰:萬俟丑一奴一、(萬,音墨。

俟,音其。

)宿勤明達等反叛,寇掠涇川。

魏將崔延伯率眾軍將出營討賊。

未戰之間,有賊數百騎詐持文書,雲是降簿,乞且緩師。

延伯謂其事實,逡巡未閱。

俄而,宿勤明達率眾自東北而至,乞降賊從西競下,諸軍前後受敵。

延伯上馬突陣,賊勢摧挫,便爾逐北,遙造其營。

賊本輕騎,延伯軍兼步卒,兵力疲怠,賊乃乘間得入城。

延伯軍遂大敗,傷死者二萬人。

《通典》曰:西魏大將周文帝征東魏,戰於邙山。

裨將於謹率其麾下偽降,立於路左。

東魏大將齊神武軍乘勝逐北,不以為虞。

追騎過盡,謹乃自後擊之,敵人一大駭。

獨孤信又收集兵士,於後奮擊,齊神武軍遂亂。

以此西魏軍得全而返之。

又曰:隋煬帝征高麗,九軍已度鴨綠水,糧盡,議欲班師。

諸將多異同,又不測帝意。

會高麗國相乙亥文德來,詣其營,都將宇文述不能執,文德逃歸。

述內不自安,遂與諸將更進追擊。

時文德見軍中多饑色,欲疲述眾,每斗便北,述一日之中七戰皆捷。

既恃驟勝,又內逼群議,於是,遂進遇平壤城。

文德偽降,述料攻之未可卒拔,因而班師。

文德隨擊之,大敗。

(文德之戰之北,遷延令敵饑瘦,亦同持久之義。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