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八 ◎兵部十九:《三國典略》曰:周賀若敦、陳侯瑱相拒於湘州。敦恐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八 ◎兵部十九

太平御覽

卷二百八十八 ◎兵部十九

○機略七

《三國典略》曰:周賀若敦、陳侯瑱相拒於湘州。

敦恐瑱知其糧少,乃於營內聚土,覆之以米,召其側近村人,揚有所訪,令其遙見。

瑱聞以為實,乃據守要險,以老敦師。

敦又增修壁壘,示以持久。

初,土人乘輕騎,載米粟、籠雞鴨以餉瑱軍。

敦患之,乃偽為土人,裝船內甲士其中。

瑱兵見船至送米,爭齲敦甲士出而擒之。

《後周書》曰:太祖以王羆為大都督鎮華州。

魏孝武西遷,拜驃騎大將軍,加侍中、開府。

嘗修州城未畢,梯在外。

齊神武遣韓軌、司馬子如從河東宵濟襲羆,羆不之覺。

比曉,軌眾已乘梯入城。

羆尚臥未起,聞閤外洶洶有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挺,大呼而出。

敵見之驚,逐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破之。

軌眾遂投城遁走。

又曰:陸騰。

陵州木籠獠恃險粗獷,每行抄劫,詔騰討之。

獠既因山為城,攻之未可拔。

騰遂於城下多設聲樂及諸雜技,示無戰心。

諸賊果棄其兵仗,或攜妻子臨城觀樂。

騰知其無備,密令眾軍俱上,諸賊惶懼,不知所為。

遂縱兵討擊,盡破之。

又曰:楊忠。

梁雍州刺史、岳一陽一王蕭察雖稱藩附,而尚有二心。

忠自穰城觀於漢濱,易旗遞進,實騎二千,察登樓望之,以為三萬,懼而服焉。

又曰:韓褒為汾州刺史。

州界北接太原,當千里徑。

先是高齊寇數入,人廢耕桑,前後刺史莫能防捍。

褒至,適會寇來,褒乃不下屬縣。

人既不及設備,以故多被抄掠。

齊人喜相謂曰:"汾州不覺吾至,先未集兵。

今者之還,必莫能追躡我矣。

"由是益懈,不為營壘。

褒已先勒一精一銳,伏北山中,分據險阻,邀其歸路。

乘其眾怠,縱伏擊之,盡獲其眾。

又曰:東魏寇龍門,屯軍蒲阪,造三道浮橋渡河。

又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州。

太祖出軍廣一陽一,召諸將曰:"賊今掎吾三面,又造橋於河,示欲必渡,是欲綴吾軍,使竇泰得西入耳。

久與相持,其計得行,非良策也。

且歡起兵以來,泰每為先驅,其下多銳卒屢勝而驕。

今出其不意,襲之必克。

克泰則歡不戰而自走矣。

"諸將鹹曰:"賊在近,捨而遠襲,事若差跌,悔無及也。

"太祖曰:"歡前襲關,吾軍不過霸上。

今者大來,兵未出郊。

賊顧謂吾但自守耳,無遠鬥意。

又忸於得志,有輕我之心。

乘此擊之,何往不克。

賊雖造橋,未能徑度。

比五日中,吾取竇泰必矣。

公等勿疑。

"庚戌,太祖率騎六千還長安,聲言欲保隴右。

辛亥,謁帝而潛出軍。

癸丑旦,至小關。

竇泰卒聞軍至,惶懼,依山為陣,未及成列,太祖縱兵擊破之,盡俘其眾萬餘人。

斬泰,傳首長安。

高敖曹適陷洛州,執刺史泉企,聞泰之歿,焚輜重棄城走。

齊神武亦撤橋而退。

《通典》曰:後週末,隋文帝為丞相,益州總管王謙舉兵拒命,隋文遣將梁睿討之,進至龍門。

謙將趙儼、秦會擁眾十萬,據險為營,周亙三十里。

睿令將士銜枚出間道,四面奮擊,破之。

王謙又令高阿那瑰、達奚惎(惎,渠記切。

)等以盛兵攻利州。

聞梁睿將至,惎分兵據開遠。

睿謂將士曰:"此虜據要,欲遏吾兵勢,吾當出其不意,破之必矣。

"遣一將趨劍閣,一將詣巴西,一將水軍入嘉陵。

睿遣將分道攻惎,自午及申,破之。

惎奔歸于謙。

睿進逼成都,謙令達奚惎城守,親率一精一兵五萬,背城結陣。

睿擊之,謙不利,將入城,惎以城降,謙將麾下三十騎遁走,斬之。

又曰:後周將法尚初自陳來歸,陳將樊猛濟一江一 討之。

法尚遣部曲督韓朗詐為背已奔於陳,偽告猛曰:"法尚部兵不願降,北人皆竊議盡欲叛還,若得軍來,必無斗者,自當於陣倒戈耳。

"猛以為然,引師急進。

法尚乃佯為畏懼,自保於一江一 曲。

猛陳兵挑戰,法尚先伏輕船於浦中,又伏一精一銳於古村之北,自張旗幟,逆流拒之。

戰數合,偽退,登岸投古村。

猛捨舟逐之,法尚又疾走,行數里,與村北軍合,復前擊猛。

猛走,退赴船。

既而浦中伏船取其舟楫,建周旗幟。

猛於是大敗,僅以身免。

又曰:後週末隋文帝輔政,周大將尉遲迥在河北拒命,河南州縣多從。

迥遣將檀讓屯成武,別將高士儒屯永昌。

隋將於仲文詐移書州縣曰:"大軍將至,可移積粟。

"讓謂仲文未能卒至,方捶牛享士。

仲文知其怠,選一精一騎襲之,一日便至。

遂拔城武。

迥將席毗羅,眾十萬,屯於沛縣,將攻徐州。

其妻子住金鄉。

仲文遣人詐為毗羅使者,謂金鄉城主徐善淨曰:"檀讓明日午到金鄉,將宣蜀公(即尉遲迥)令,賞賜將士。

"金鄉人謂為信然,皆喜。

仲文簡一精一兵,偽建迥旗幟,倍道而進。

善淨遙見仲文軍且至,以為檀讓,乃出迎謁。

仲文執之,遂取金鄉。

諸將多勸屠之,仲文曰:"此城是毗羅起兵之所,當寬其妻子,其兵可自歸。

如即屠之,彼意絕矣。

"眾皆稱善。

於是毗羅恃眾來薄官軍,仲文背城結陣,出軍數里,設伏於麻田中。

兩陣才合,伏兵發,俱曳柴鼓噪,塵埃蔽天。

毗羅軍大潰,仲文乘之,賊皆投漆水而死,水為之不流。

獲檀,檻送京師,河南悉平。

又曰:後週末,隋文帝作相,遣將於仲文先以兵定關東,破尉遲迥將檀讓。

初,仲文在蓼堤,諸將皆曰:"軍自遠來,士馬疲弊,不可決勝。

"仲文令三軍趣食,列陣大戰。

既而破賊,諸將皆謂曰:"前兵疲不可一交一 戰,竟而克勝,其計安在?"仲文笑曰:"吾所部皆山東人,果於進,不宜持久。

乘勢擊之,所以制勝。

"諸將皆以為非所及。

又曰:後周將達奚長儒圍陳將吳明徹於呂梁,陳遣驍將劉景率勁勇七千來為聲援。

長儒於是取車輪數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連轂相次,以待景軍。

景至,船盤礙輪,不得進。

長儒乃縱奇兵,水陸俱發,大破,因擒明徹。

又曰:後周遣將率突厥之眾逼齊晉一陽一,齊將段韶御之。

時大雪之後,周人以步卒為前鋒,從西山而下,去城二里。

諸將鹹欲逆擊之,韶曰:"步人氣力,勢自有限,今積雪既厚,逆戰非便,不如陣以待之。

彼勞我逸,破之必矣。

"既而一交一 戰,大破之,敵前鋒盡殪,無復孑遺,自餘通宵奔遁。

又曰:後周遣將討高齊,圍洛,齊將段韶御之。

韶登邙阪,聊欲觀周軍形勢。

至太和谷,便值周軍,即遣馳告諸營,與諸將結陣以待之。

周軍以步人在前上逆戰,韶以彼徒我騎,且卻且引,待其力弊,乃遣下馬擊之。

短兵始一交一 ,周人一大潰,洛城之圍,並即奔遁。

又曰:西魏末,岷州羌據州城反,魏將獨孤信討之。

勒兵向萬年,頓三一交一 谷口。

賊併力拒守,信因詭道趨稠松嶺。

(綢,直由切。

)賊不虞信兵之至,觀風奔潰。

乘勝逐北,逕至城下,賊出降。

又曰:西魏末,涼州刺史宇文仲和據州不受代,魏將獨孤信率兵討之。

仲和嬰城固守,信夜令諸將以沖梯攻其東北,信親帥壯士襲其西南,遲明克之。

(遲,直吏切,未明也。

天未明之時須已襲之,事畢然後天明,明遲於事也。

)

又曰:西魏末,蠕蠕侵魏,魏大將元纂御之。

蠕蠕遂逃出塞。

纂命將於謹率二千騎追之,至郁郅原,前後十七戰,盡降其眾。

率輕騎出塞覘賊,屬鐵勒數千騎奄至,謹以眾寡不敵,退必不免,乃散其眾騎,使匿叢薄間。

又遣人升山指麾。

若分部軍眾者。

賊遙見,雖疑有伏兵,既恃其眾,不以為慮,乃進軍逼謹。

謹常乘駿馬一紫一騧,賊先所識,乃使二人各乘一馬,突陣而出。

賊以為謹也,皆爭逐之。

謹乃率餘軍擊其追騎,賊遂奔走,因得入寨。

又曰:西魏末,遣將史寧與突厥木汗可汗同伐吐谷渾,俱會於青海。

寧謂木汗曰:"樹敦、賀真二城是吐谷渾巢穴,今若拔其本根,餘種自然離散,此上策也。

"木汗從之,即分為兩軍,木汗從北道向賀真,寧趣樹敦。

吐谷渾婆周王率眾逆寧,寧擊斬之,逾山履險,遂至樹敦。

即吐谷渾之舊都,多諸珍藏,而其主先已奔賀真,留其征南王及數千人固守。

寧進兵攻之,偽退,果開門逐之,因回兵奮擊。

門未及闔,寧兵遂得入,生獲其征南王,俘虜男女財寶,盡歸諸突厥。

又曰:東魏西荊州為梁將曹義宗所圍,東魏召人赴救,慕容儼應募赴之。

時東魏北淯太守宋帶劍謀叛,(淯,音育。

)儼乃輕騎,出其不意,直至城,語云:"大軍已到,太守何不出迎?"帶劍造次,惶恐不知所為,便出迎儼,即執之,一郡遂定。

又曰:東魏初,齊神武破爾朱兆。

兆奔保秀容,分兵守險,出入鈔掠。

神武每揚聲雲欲討之,師出復止,如此者數四。

神武揣兆歲首必應會飲,使將竇泰率一精一騎先,一日一夜 行三百里。

兆軍人因宴休惰,忽見泰軍,莫不奪氣。

因而克之。

又曰:東魏將齊神武率兵伐西魏,大軍濟河,集諸將議進趣之計。

斛律羌舉曰:"宇文黑獺雖聚凶一黨一 ,強弱可知。

若固守,無糧援可恃。

今揣其情,以同困獸。

若不然,其戰而徑趣,長安空虛,可不戰而克。

拔其根本,彼無所歸,則黑獺之首懸於軍門矣。

"諸將議有同,遂戰於渭曲,大敗而歸。

齊神武違之,故敗也。

又曰:東魏末,齊神武薨,子澄立。

侯景叛歸梁,而圍彭城。

澄遣慕容紹宗討之,將戰,紹宗以梁人剽悍,恐其眾之撓也,一一引將卒而誑之曰:"我當佯退,誘梁人使前。

汝可擊之。

"皆申明誡之。

景又命梁人,逐北勿過二里。

會戰,紹宗實敗走,梁人不用景言,乘敗深入。

魏人以紹宗言為信,爭共掩擊,遂大破之。

又曰:東魏遣將斛律金寇西魏洛一陽一,師至於河北。

周文帝患其度河,乃於上流縱火船而下,以燒河橋。

金先備小艇半盛以水,鐵鎖連之,亙絕中流。

火船至而不前,須臾火滅,而橋獲存,遂進軍洛一陽一。

又曰:東魏將齊神武伐西魏,軍至許原西。

周文帝至渭南,征諸州兵皆來會,乃召諸將謂之曰:"高歡越山度河,遠來至此,天亡之時也。

今及其新至,便可擊之。

"即造浮橋於渭,令軍人繼三日糧,輕騎度渭,南夾渭而軍。

至沙苑,距齊神武軍六十餘里。

齊神武聞周文至,引軍來會,睹周丈軍少,竟馳而進,不行列,總萃於左。

軍兵將一交一 ,周文鳴鼓,士皆奮起。

其將於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遂大破之,斬六千餘級,臨陣降者二萬餘人。

齊神武夜遁,追至河上,復大克獲,前後虜其卒七萬,留其甲士二萬,餘悉縱歸。

又曰:齊神武大舉伐西魏,將渡蒲津,其將薛琡曰:(琡,呂六切。

)"西賊連年饑饉,但宜置兵諸道,勿與野戰,比及來年麥秋,人眾盡應餓死,西賊自然歸降,願無渡河也。

"侯景亦曰:"今者之舉,兵眾極大,萬一不捷,卒難收斂,不如分為二軍,相繼而進。

前軍若勝,後軍全力,前軍若敗,後軍承之。

"神武皆弗納,遂有沙苑之敗。

又曰:齊神武與魏孝武帝構隙,自太原舉兵逼洛一陽一。

帝遣將元斌之斛斯椿鎮武牢,(椿,丑倫切。

)遣使告周文帝。

文帝謂左右曰:"高歡數日行八九百里,曉兵者所忌,正須乘便擊之。

而主上以萬乘之重,不能渡河決戰,方緣津據守,且長河萬里,扞御為難,若一處得渡,大事去矣。

"果如其言。

帝西奔長安。

(孝武違而敗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