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九 ◎兵部二十:《隋書》曰:楊義臣與漢王將喬鍾葵相拒。義臣自以兵少,悉取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九 ◎兵部二十

太平御覽

卷二百八十九 ◎兵部二十

○機略八

《隋書》曰:楊義臣與漢王將喬鍾葵相拒。

義臣自以兵少,悉取軍中牛驢,得數千頭,復令兵數百人,有持一鼓,潛驅之澗谷間,出其不意。

義臣晡後復與鍾葵戰,兵初合,命驅牛驢者疾進。

一時鳴鼓,塵埃張天,鍾葵軍不知,以為伏兵發,因而大潰,縱擊破之。

以功進位上大將軍。

又曰:長孫晟討突厥達頭,{曰成}進策曰:"突厥飲泉,亦可行毒。

"因取諸藥毒水上流,達頭人畜飲之多死。

於是大驚曰:"天雨惡水,其亡我乎?"因夜遁,晟追之,斬首千餘級。

又曰:高熲獻取陳之策曰:"一江一 北地寒,田收差晚;一江一 南土熱,水田早熟。

量彼收穫之際,徵集士馬,聲言掩襲,必屯兵御守,足得廢其農時。

彼既聚兵,我便解甲。

再三若此,賊以為常,後雖集兵,彼必不信。

持疑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兵氣益壯。

"文帝行其策,陳人益弊。

又曰:賀若弼鎮淮南。

先是,弼請緣一江一 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歷一陽一。

於是大列旗幟,營幕被野。

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

既知防人交代,其眾復散。

後以為常,不復設備。

其後弼以大軍濟一江一 ,陳人弗之覺也。

遂滅陳。

《通典》曰:隋末王世充與李密相持於東都。

充夜渡,陳於洛水之北。

其時密亦渡洛水,陳兵與充相對月城,西至石窟。

密兵多馬騎長槍,宜路寬放縱;充兵多戈矛,宜隘險。

然南逼洛水,北限天山,地形褊促,騎不成列,縱蹙之,密軍失利。

密與數子登船南濟,自餘兵馬皆東走月城。

充乘勝長驅,直至月城下。

密既渡南岸,即策馬西上,直向充本營,左右麾旌相繼而至。

充營內見密兵來逼,急連舉六烽。

充乃捨月城之圍,收兵西退,自洛北達於黑石,中間四十餘里,奔赴顛狽,大喪師徒。

密之行也,東北之圍不救,而自解西南之寇,不戰而成功。

充伏其權奇,不復輕出。

又曰:隋漢王諒據并州。

及隋將楊素率眾數萬討諒。

時晉、絳、呂三州並為諒城守,素各以二千人縻之而去。

諒遣將趙子開擁眾十餘萬攔絕徑路,屯據高壁嶺,佈陣五十里。

素令諸將以兵臨之,自引兵入霍山,緣崖谷而進,直指其營,一戰破之,殺獲數萬。

又曰:隋開皇中,文帝大議伐陳。

諸將皆云:"大一江一 闊遠,兵不一習一 水,以此為疑,若一登南岸,秦兵一可當百。

"襄邑公賀若弼獻十策,其一事,請多造船。

須船既多,賊必防擬更甚。

今南地無馬,請付傍一江一 諸州,二十歲已上老馬,令飼,以平陳為名,賊必懼,求馬擬戰。

密敕刺史私賣博大船。

一江一 南下濕,特不宜馬,不逾週年,並當死盡,終不為彼用。

陳主陳叔寶果大造船市馬;輸船既多,方覺不便,而止。

高熲請所博得船,運諸州米貯壽一陽一城,役徒於壽一陽一,穿大池,以魚蓮遨遊為名,造船教水戰。

仍以賀若弼為壽州總管,終以此平陳。

又曰:隋將軍劉方率兵討林邑國。

其王梵志率其徒乘臣象而戰,方軍不利。

方於是多掘小坑,草覆其上,因以兵挑之。

梵志悉眾而陣,方以戰偽奔北。

梵志逐之,至坑所,其眾多陷,轉相驚駭,軍遂亂。

縱兵擊,大破之。

又曰:隋末宇文化及殺煬帝,後率兵來攻李密於黎一陽一。

密知化及糧且盡,因偽與和,弊其眾。

化及弗之悟,大喜,恣其兵食,冀密饋之。

會密下有人獲罪,亡投化及,具以告密情。

化及大怒,其食又荊乃度永濟渠,與密戰於童山之下,自辰達酉。

密為流矢所中,頓於汲縣,化及掠及郡,北趣魏縣。

其將王智略、張童仁等率所部兵,歸於密者,前後相繼。

又曰:隋末楊玄感反,攻東都,刑部尚書衛玄與玄感戰,兵始會,玄感詐令人一大呼曰:"官軍已得玄感矣!"官軍稍擔玄感與數千騎乘之,於是大潰。

又曰:隋煬帝征高麗,隋將於仲文率軍從樂浪道。

軍次烏骨城,仲文揀羸馬驢數千,置於軍後。

既而率眾東過,高麗出兵掩襲輜重,仲文回擊,大破之。

又曰:隋漢王諒作亂,遣其將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內。

隋將史祥討之,軍於河一陰一,久不得濟。

祥謂軍吏曰:"余公理輕而無謀,才用素不足稱,又新得志,謂其眾可恃。

恃眾必驕,且河北人先不一習一 兵,所謂擁市人而戰,不足圖也。

"乃令軍中修攻具,攻河一陽一。

公理使諜知之,果屯兵於一陽一內城以備祥。

祥於是艤船河南。

公理聚甲以當之,祥乃簡一精一銳於下流潛度,公理率眾拒之。

祥至浿水,(浿,古間切。

)兩軍相對,公理未成列,祥縱擊,大破之。

又曰:隋末李密破宇文化及還,其勁兵良馬多死。

隋將王充守東都,欲乘其弊,練一精一勇得二萬餘人,馬千餘匹於洛水南。

密軍偃師北山上。

時密新得志於化及,有輕充之心,不設壁壘。

充夜遣二百餘騎潛入北山,伏谿谷中,令軍士秣馬蓐食。

既而宵濟,人奔馬馳,遲明而薄密,密出兵應之,陣未成列而兩軍合戰,其伏兵蔽山而上,潛登北原,乘高而下,馳壓密營。

營中大亂,無能拒之者。

即入縱火,密軍大驚而潰。

《唐書》曰:太宗屯武牢,竇建德悉眾而南,陳兵於汜水,王世充將郭士衡陣於南,周亙數里,鼓噪請戰,諸將大懼。

太宗將數騎升高丘,安坐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

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

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饑,勢將自退,追而擊之,何往不克!吾與公等為約,必以午後破之。

如或不然,寡人為無謀矣。

"建德乃遣兵涉汜水,太宗令總管王君廓以少擊之。

待河北馬渡,方欲與戰。

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士卒饑倦,人皆坐列。

又爭飲水。

太宗乃令宇文士及將三百騎,經賊陣之西馳而南上。

誡之曰:"賊若不動,汝宜引歸;如覺動,宜出東面。

"士及才過,賊眾果動,逡巡欲退。

太宗曰:"可以擊也。

"親率輕騎追而誘之,眾軍繼至。

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以擊之,所向皆靡。

俄而眾軍合戰,囂塵四起。

太宗率史大柰、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纏幡而入,出其陣後,張我旗幟。

賊顧見之,眾乃大潰。

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餘人,一時放散。

又曰:太宗討劉黑闥,相持兩月餘。

黑闥率步騎二萬,南渡洺水,結陣而至,晨壓我營。

太宗遣輕騎當之,賊皆殊死戰。

於是親率一精一騎,擊賊馬軍,破之;因乘勝蹂其步卒。

自午及昏,戰數合,賊大潰,斬首萬餘級。

溺水死者數千人。

黑闥與二百人北走,悉虜其眾。

先是,太宗遣兵堰洺上流,令黑闥得渡;及戰之日,遽令決堰,水大至,深丈餘,賊眾以為神,由是敗走。

又曰:武德中,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到原州,太宗率兵拒之。

雨甚,太宗乃召諸將,謂之曰:"虜控弦鳴鏑,弓馬是憑。

今雨彌時,弧矢俱弊,突厥人眾如鳥矢(所介切。

)羽。

我屋宿火食,槍槊犀利。

料我之逸,揣敵所勞,此而不乘,夫復何待?"今欲先令勁兵亂其陣,乃率突騎驅其後。

虜俗進不相讓,退不相救。

自此以北,澗谷深長,特有一道,魚貫以度,因而迫之,彼十萬騎坑阱中物耳。

追至黃河,縱不盡擒,必當十獲八九,此曉兵者所共解。

諸君勿疑。

於是潛師夜出,冒雨而進,丑徒震駭。

因縱反間於突利,悅而歸心。

二可汗內離,頡利慾戰不可,因請和而去。

又曰:貞觀中,蘇定方率兵討突厥。

賀魯大雪,平地二尺,軍中鹹請停兵候晴,定方曰:"虜恃雪深,謂我不能前進,必當憩息,追之可及。

若緩以縱之,則漸遠難追。

省日兼功,在此舉也。

"於是勒兵凌雪,晝夜兼進,所經收其人眾。

遂至雙河,去賀魯所居二百餘里,佈陣長驅,逕至金牙山賀魯牙帳。

時賀魯集眾欲獵,定方縱兵擊之,盡破其牙帳,生擒數萬人。

賀魯脫走,投石國。

定方於是悉命諸部歸其所居,埋瘞骸骨,存問疾苦,復其產業。

賀魯所擄掠者,悉撿責還之。

於是西域諸國,安堵如故。

令副將蕭嗣業往石國,以追賀魯,遂擒歸於京師。

又曰:貞觀中,突厥諸部離叛,朝廷將圖進取,以李靖為代州道行軍總管,率驍騎三千,自馬邑出其不意,直趨惡一陽一嶺以逼之。

突利可汗不虞於靖,見官軍奄至,於是大懼,相謂曰:"唐兵若不傾國而來,靖豈孤軍而至。

"一日數驚。

四年,靖進擊定襄城,破之。

突厥部落並走磧北,突利可汗來奔。

又曰:貞觀中吐谷渾寇邊,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兵部尚書侯君集、刑部尚書任城王道宗等五總管征之。

軍次伏埃城,吐谷渾燒去野草,以餒我師,退保大非川。

諸將鹹言春草未生,馬已羸疲,不可赴敵。

惟靖決計而進,深入敵境,遂逾積石山。

前後戰數十合,殺傷甚眾,大破其國。

又曰:武德中,突厥突利,頡利二可汗到原州,太宗率兵拒之。

兩陣將一交一 ,太宗以數騎出,謂之曰:"不念昔者香火之言,乃來相侵。

"知二可汗外同內異,故以此言疑之。

頡利見太宗輕出,又聞香火之言,乃一陰一猜突利,因遣使曰:"王不須慮,我無惡意,更欲與王自斷當耳。

"於是斂軍引卻。

又曰:貞觀中,北狄鐵勒薛延陀,發同羅、僕骨、回紇等眾,合二十萬,度漢,屯白道川。

據善一陽一嶺,以擊突厥可汗李思摩之部。

思摩引其種落走朔州,留一精一騎以拒戰,延陀乘之。

及塞,太宗令張儉、李勣等率兵數道擊之,時太宗誡之曰:"延陀負其兵力,逾漠而來,經途數千,馬已疲瘦。

夫用兵之道,見利速進,不利速退。

其掩思摩,不能疾擊。

思摩既入長城,又不能速退。

吾先敕思摩燒薙殺草,延陀糧食日盡,野無所獲。

頃者偵人來雲,其馬嚙啖林木,枝皮略荊卿等掎角思摩,不須前戰,俟其將退,一時奮擊,制勝之舉也。

"於是李績擊延陀之眾,破之。

先是,延陀擊突厥沙缽羅及社爾,皆以步兵戰而勝。

及其將來寇也,先講武於國中,教一習一 步戰,每五人,以一人經一習一 戰陣者使執馬,而四人前戰,克勝即授馬以追奔,失於應接,罪至於死,沒其家口,以賞戰人,至是遂行其法。

突厥先合輒退,延陀乘勝而逐之。

績兵拒擊,而延陀萬矢俱發,傷我戰馬。

李績乃令去馬步陳,率長槊數百為隊,齊奮以沖之,其眾潰散。

副總管薛萬徹率數千騎收其執馬者,其眾失馬,莫知所從,因擊之,乃大敗。

又曰:武後初,徐敬業起兵於揚州。

武太后令將軍李孝逸討之。

敬業拒於高郵之下阿溪。

敬業置陣既久,士卒多疲怠,皆顧瞻,陣不能整。

孝逸遂率眾擊之,因風縱火。

敬業懼燒而退,孝逸進擊,大破之。

又曰:武德中,薛萬均與羅藝守幽、燕,竇建德率眾十萬來至范一陽一。

萬均謂藝曰:"眾寡不敵,今若兵鬥,百戰百敗,當以計齲可令羸兵弱馬阻水背城為陣以誘之。

賊若渡水,請公一精一騎百人伏於城側,待其半度而擊之,破之必矣。

"從之。

建德果引兵度水,萬均擊之,大破。

又曰:武德初,王世充據東都。

太宗往征之,屯青城宮。

營壘未立,王世充眾二萬自方諸門出臨穀水以御大軍。

諸將甚懼,太宗以一精一騎陳於北邙,登後魏宣武陵以觀賊陣,謂左右曰:"賊勢迫矣,悉眾而出,利在一戰。

今日破之,其後不能出矣。

"乃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度水佈陣以當之,因戒通曰:"待兵一交一 即放煙,吾當率馬軍南下。

"兵才接,太宗以騎沖之,挺身先進,與通表裡合勢。

賊眾殊死戰,散而復合者數焉。

地既險隘,賊多,(,鍵也。

,算也。

)騎戰稍難。

太宗親自射之,莫不應弦而倒。

起辰起及午,賊眾始退。

因乘之,迫於城塹,俘斬七千人,自是不敢復出。

又曰:高宗遣將軍裴行儉討突厥於黑山,至朔州,謂其下曰:"兵法尚詐者,以權謀制敵也。

若御其下,則非誠信不可行。

遣副將蕭嗣業運糧被掠,兵多餒死,所以敗也。

狡寇忸忲,不可以不備。

"乃詐為糧軍三百乘,每車伏壯士五人,各繼陌刀、勁一弩一,以羸兵數百人援之,兼伏一精一兵居險以待之。

賊果大下,羸兵棄車散走。

賊驅馬就泉井,解鞍牧馬,方擬取糧,車中壯士齊發,伏兵亦至,殺獲殆盡,賊眾奔潰。

自是續遣糧運,無敢近之者。

又曰:馬燧為魏博招討使。

田悅求救於淄青、恆州,李納遣大將衛俊將兵僅萬人以救悅,李惟岳亦遣三千餘人救援。

悅收合散兵二萬餘,壁於洹水,淄青軍其東,恆州軍其西,首尾相應。

燧帥諸軍進屯於鄴,奏請益河一陽一兵,詔遣河一陽一節度使李芃將兵會之。

軍次於漳,悅遣將王光進以兵守長橋,築月城以為固,軍不得度。

燧乃於下流以兵車數百乘,維鐵鎖,絕中流,實以土囊以遏水,水稍淺,諸軍畢渡。

是時軍糧少,悅深壁不戰,欲老燧軍。

燧令諸軍持十日糧以前,進次倉口,與悅等夾洹水而軍。

李抱真等問曰:"糧少而深入,何也?"燧曰:"糧少利速戰,兵法善於致人而不致於人。

今田悅與淄青、恆州三軍為首尾,計欲不戰以老我師,若分軍擊其左右,兵少未可必破,悅且來救,是前後受敵也。

兵法所謂攻其必救,固當戰也。

燧為諸公合而破之。

"燧乃造三橋逾洹水,日挑戰,悅不敢出。

洹州兵自以軍少,懼為燧所並,引軍合於田悅。

燧令於軍中曰:"悅死傷之餘,安敢出戰?所恃者,淄青軍爾,吾當先破納軍,則田悅坐受降也。

"淄青軍聞,懼,亦引軍合於田悅。

謂燧明日復戰,乃伏兵萬人,欲邀之。

燧乃令諸軍半夜皆食,先雞鳴時擊鼓鳴,潛率師旁洹水西,逕趨魏州,令曰:"聞賊至,即止為陣。

"又令百騎鳴鼓角留於後,仍抱薪持火,待軍止鼓角,匿其旁,伺悅軍畢渡,焚其橋。

軍行十數里,悅乃率淄青、恆州兵步騎四萬餘,逾橋掩其後,乘風縱火,鼓噪而進。

燧乃坐軍前,除草斬榛棘廣百步以為陣,募勇士得五千餘人,分為前引,以俟賊至。

比悅軍至,則火滅氣乏,力少衰,乃縱擊之,悅大敗。

時神策、昭義、河一陽一軍小卻,河東軍勝,諸軍還鬥,合擊之大破之。

迫切洹水,悅軍走橋,橋已焚矣。

悅軍亂,赴水,斬首二萬,殺賊大將孫晉卿、安墨啜,生獲三千餘人,溺水死者不可勝數。

淄青軍殆盡,死者相枕藉三十里。

悅收兵得千餘人走,夜至魏州。

又曰:元和十二年,唐一鄧一 節度使李愬奏以九月二十六日圍蔡州吳房縣,攻其外城;毀之,斬首千餘級。

初將出攻,左右曰以"往亡日,請避之。

"愬曰:"賊以往亡,謂吾不能來,正可擊也。

"及戰勝而歸,賊以梟騎五百追愬,愬下馬據一胡一 床 ,令於眾曰:"後回戈者斬!"由是眾悉力戰,射殺賊將孫忠憲,賊眾乃退。

或勸愬曰:"乘其退,可遂拔吳房。

"愬曰:"取之,賊必合勢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使分其力。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