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三 ◎兵部六十四:《漢書》曰:昭帝始元二年,詔發一習一 戰射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三 ◎兵部六十四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三十三 ◎兵部六十四

○屯田

《漢書》曰:昭帝始元二年,詔發一習一 戰射士詣朔方,調故吏將屯田張掖郡。

(調,謂發選之也。

故吏,前為官職者也。

今其郡一習一 戰射士於張掖為屯田也。

調,音從釣切。

將,音子亮切。

朔方、張掖、並今郡地也。

)

又曰:孝宣神爵元年,遣後將軍趙充國將兵擊先零羌。

充國以擊虜殄滅為期,乃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弊,奏曰:"臣所將吏士馬牛食,月用糧穀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千六百九十三斛,艾槁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

(石,百一十斤也。

)難久不解,徭役不息,又恐他夷卒有不虞之變。

且羌虜易以計破,難用兵猝。

(且沒切。

言倉卒暴疾也。

)故臣愚以為擊之不便,計度臨羌,東至浩亹,(浩,音閱。

舋音門。

即金城郡度武縣地。

臨羌在今西平郡也。

)羌虜故田及公田人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願罷騎兵,留弛刑應募及淮一陽一汝南步兵與吏私從者合九萬二百八十二人,用穀月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斛,鹽三百八斛,分屯要害處。

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水運木繕補也。

)治湟陜以西(湟,音皇。

陜,音峽。

)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

田事出賦人二十畝。

(田事出謂至春人出營田也。

賦,班與之也。

)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屬國一胡一 騎伉健各千倅、馬什二,就草(倅,副也,七碎切。

什二者,千騎則與副馬二百匹。

)為田者。

遊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積畜,省大費。

今大司農所轉穀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惟陛下裁計之。

"詔曰:"如將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復奏。

"充國又奏曰:"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臣愚以為屯田內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騎兵雖罷,虜見萬人留田為必擒之具,其土崩歸德,宜不久矣。

"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大獲地利。

明年遂破先零也。

《魏志》曰:武帝既破黃巾,欲經略四方,而苦軍食不足,羽林監穎川棗祗建置屯田。

於是,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於許下,(今穎川郡許昌縣也。

)得穀百萬斛。

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

又曰:廢帝齊王正始四年,司馬宣王督諸軍伐吳,因欲廣田積穀為兼併之計,乃使一鄧一 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

(自今淮一陽一郡項城縣以東,至今壽春郡也。

)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

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計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

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上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並水東下。

令淮北三萬人,淮南三萬人,分水且田且守。

小豐常收三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

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

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以此乘敵,無不克矣。

"宣王善之,皆如艾計。

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西南橫石以西盡泚水(沘,旁脂切。

)四百餘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田且守,兼修廣淮一陽一、百咫二渠,上引流,下通淮穎,大理諸陂,於穎南穎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

淮南淮北皆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一聲 ,阡陌相屬。

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泛舟而下,達於一江一 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

艾所建也。

《晉書》曰:羊祐為征南大將軍,鎮襄一陽一吳西城,去襄一陽一七百里。

每為邊害,羊祜患之,意以詭計令吳罷守。

於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不乏其利。

祐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

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

太康元年平吳之後,當一陽一侯杜元凱在荊州(今襄一陽一郡。

)修召信臣遺跡,(邵信臣所作鉏廬陂六門堰,在今南一陽一郡虢縣界,時為荊州所統也。

)激用滍(音雖。

)淯(音育。

)諸水以浸田原萬頃,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眾庶賴之,號曰:杜父舊水道。

淮沔漢達一江一 陵千八百里,北無通路,又巴丘湖沅湘之會,表裡山川,實為險固,荊蠻之所恃也。

當一陽一侯乃開楊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

(夏水口在今一江一 陵郡一江一 陵縣界。

巴陵即今郡也。

)內洩長一江一 之險,外通零桂之漕。

(零陵,桂一陽一,並今郡地。

)南土歌之曰:後代無叛由杜翁,孰識知名與勇功。

又曰:梁武昭王暠擊玉一門 ,以諸城皆下之,遂屯玉一門 一陽一關,廣田積穀為東伐之資。

又曰:東晉元帝督課農功,二千石、長吏以入穀多少為殿。

其宿衛要任皆令赴農,使軍各自佃即以為廩。

太興中,三吳大饑,後軍將軍應詹上表曰:"魏武帝用棗祗、韓浩之議,廣建屯田。

又於征伐之中分帶甲之士隨宜開墾,故下不甚勞,大功克舉。

間者,流人奔東吳,東吳今儉,皆已返。

一江一 西良田曠廢未久,火耕水耨,為功差易。

宜簡流人,興復農官,功勞報賞皆如魏氏故事。

一年中興百姓,二年分稅,三年計賦稅以使之,公私兼濟,則倉庾盈億,可計日而行也。

"

又曰:穆帝昇平初,荀羨為北部都尉,鎮下邳,(今臨淮郡縣也。

)起田於東一陽一之石鱉,(亦作臨淮郡界也。

)公私利之。

《齊書》曰:高帝敕相崇祖修理芍陂田,曰:"卿但努力營田,自然平殄虜寇。

昔魏置典農而中都足食,晉開汝穎而河汴委儲。

卿其勉之。

"

《後魏書》曰:文帝大統十一年,大旱。

十二年,秘書丞李彪上表請別立農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為屯人,相水陸之宜,料頃畝之數,以贓贖雜物市牛,科給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歲貢六十斛,甄其正課並征戍雜役。

行此二事,數年之中則穀積而人足矣。

帝覽而善之,尋施行焉。

自此公私豐贍,雖有水旱不為害也。

《北史》曰:後魏刁雍除薄骨律鎮將。

雍以西土乏雨,表求鑿渠溉公私田。

又奉詔以高平、安定、統萬及薄骨律等四鎮出車牛五千乘,運屯穀五十萬斛,付沃野以供軍糧。

道多深沙,車牛難阻,河水之次,造船水運。

又以所綰邊表常懼不虞,造儲穀置兵備守,詔皆從之。

詔即名此城為刁公城,以旌功焉。

《北齊書》曰: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芝又議修石鱉等屯,歲收數十萬石,自是淮南防糧足。

又曰:孝昭帝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曄建議開幽州督亢舊陂(今范一陽一郡范一陽一縣界是。

)長城左右營屯田,歲收稻粟數十萬石,北境得以周贍。

又於河內置懷義等屯以給河南之費,自是,稍止轉輸之勞。

又曰:武成帝河清三年,詔緣邊城守,堪墾食者營屯田,置都子使以統之。

子使當田五十頃,歲終課其所入褒貶。

《隋書》曰:文帝開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渾寇邊,轉輸勞弊,乃命朔方總管趙仲卿於長城以北大興屯田。

《隋書》曰:郭衍授朔州總管,所部有恆安鎮,北接番境,常勞轉運,衍乃選沃饒地置屯田,歲剩粟萬餘石,民免轉輸之勞。

《唐書》曰:竇靜歷并州大總管司馬,遷長史。

於時突厥數為邊患,師旅歲興,軍糧不屬。

靜上表於太原多置屯田,以省饋運。

時議者以人物凋零,不宜動眾,書奏不剩靜復上書,辭甚切。

於是,征靜入朝,與裴寂、蕭瑀、封德彝等爭論於殿庭,寂等不能屈,竟從靜議。

歲收數十萬斛。

高祖善之。

又曰:開元二十五年令諸屯隸司農等者,每三十頃以下、二十頃以上為一屯,隸州鎮諸軍者每五十頃為一屯。

其屯應置者皆從尚書省處分,其舊屯重置者一依丞前封疆為定,新置者並取荒間無籍廣佔之地。

其屯雖科五十頃,易田之處各依鄉原量事加數。

其屯官取勳,官五品以上及武散官,並前資邊州縣府鎮戍八品以上文武官內,簡堪者充,據所收觔斗等級為功優。

諸屯田應用牛之處,山原川澤,土有硬軟,至於耕墾用力不同,土軟處每一頃五十畝,配牛一頭,疆硬處一頃二十畝,配牛一頭。

即當屯之內有硬有軟,亦准此法。

其稻田每八十畝配牛一頭,諸營田若五十頃外,更有地剩,配得丁牛者,所收斛皆准頃畝折除。

其大麥、蕎麥、乾蘿蔔等准粟計折觔斗,以定等級。

天寶八年,天下屯田百九十一萬三千九百六十石,關內五十六萬三千八百一十石,河北四十萬三千二百八十石,河東二十四萬五千八百八十石,河西二十六萬八十八石,隴右四十四萬九百二石。

(後上元中於楚州右射一陽一湖置洪澤屯,壽州置芍陂屯,厥田沃壤,大獲其利。

)

王元長《策秀才文》曰:今農戰不修,文儒是競,棄本徇末,厥弊滋多。

○戍役

《詩》曰:《采薇》,遣戍役也。

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卒,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

又曰:《揚之水》,刺平王也。

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

《左傳》曰: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期戍,公問不至,請代不許,故謀作亂。

《漢書》曰:晁錯上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當世急務也。

臣聞秦北攻一胡一 貊,築塞河上;南攻楊粵,置卒戍焉。

非所以衛邊地而救民死也,貪戾而欲廣地,故功未立而天下亂。

夫起兵不知其勢,戰則為人禽,屯則卒積死。

夫一胡一 貉之地積一陰一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飲酪,其人密理,(密理,謂肥肉也。

)鳥獸毳毛,其性能寒。

楊粵(音越。

)之地,少一陰一多一陽一,其人疏理,鳥獸稀毛,其性能暑。

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死者僨於地。

(僨,僵也,音奮。

)秦民見行如往棄市,因以謫發之,名曰謫戍也。

凡民守戰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計為之也。

故戰勝守固則有拜爵之賞,攻城屠邑則得其財鹵以富家室,故能使其眾蒙矢石、赴湯火,視死如歸。

秦之發卒也,有萬死之害,而無銖兩之報,故其禍及己。

陳勝行戍至於大澤,為天下先倡,天下從之如流水。

一胡一 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如飛鳥走獸於廣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一胡一 人之業。

然令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一胡一 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以為備,使為之高城深塹,具藺石,布渠答,(藺石,城上雷石也。

渠答,鐵蒺{梨}也。

)調立城邑毋下千家,為中周虎落。

"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

又曰:錯復言:"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相其一陰一陽一之利,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制裡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為築室家,有一堂二內,(二內,內房也。

)置器物焉。

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為置醫藥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婚,生死相恤,此所以使民樂其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

又曰:宣帝地節三年,詔曰:"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

今復飾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

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

《後漢書》曰:橫野大將軍王常薨,遣驃騎大將軍杜茂將眾兵屯北邊,築亭候,修烽燧。

又曰:十五年,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人置常山關以東。

又曰:二十五年,南單于遣子入侍。

於是雲中五原八郡人歸本土,邊人在中國皆賜以裝錢,轉輸給食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