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二 ◎兵部六十三:《吳子》曰:凡行師越境必申地形,審知主客之向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二 ◎兵部六十三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三十二 ◎兵部六十三

○據要

《吳子》曰:凡行師越境必申地形,審知主客之向背。

地形若不悉知,往必敗矣。

故軍有所至,先五十里內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

將必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也。

《戰國策》曰:秦師伐韓,圍閼與。

趙遣將趙奢救之。

軍士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

又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

"趙奢即發萬人趨之。

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遂解閼與之圍。

(與,音餘。

)

《後漢書》曰:諸將征隗囂,為所敗,光武令悉軍栒邑。

(栒,音詢。

)未及至,隗囂乘勝使其將王元行巡,將二萬餘人下隴。

因分遣巡取栒邑。

漢將馮異即馳兵欲先據之。

諸將皆曰:"虜兵盛而新乘勝,不可與爭。

宜止軍便地,徐思方略。

"異曰:"虜兵臨境,忸犬小利,(忸犬,猶慣一習一 也。

謂慣一習一 前事而復為之也。

忸,音尼丑切。

犬音游也。

)遂欲深入,若得栒邑,三輔動搖,是吾憂也。

夫攻者不足,守者有餘,今先據城以逸待勞,非所以爭也。

"遂潛往閼城,偃旗鼓行巡,不知馳赴之。

異乘其不意,卒擊鼓建旗而出,巡軍驚亂奔走,追擊數十里,大破之。

《蜀志》曰:諸葛亮出斜谷。

是時魏將司馬宣王屯渭南,郭淮策亮必爭北原。

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人夷,非國之利也。

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遂擊走之。

《吳志》曰:諸葛誕、一胡一 遵等伐吳攻東興。

吳將諸葛恪率軍拒之。

及恪上岸,部將丁奉與唐咨、呂據、留贊俱從山西上,奉曰:"今軍行遲,若敵據便地,則難與爭鋒矣。

"乃令諸使下道,率麾下三千人徑進。

時風便,奉舉帆二日至,遂據塘。

天寒雪,時魏軍將置酒高會,奉見其前部兵少,相謂曰:"取封侯爵賞正在今日。

"乃使兵解鎧著胄持短兵,敵人從而笑焉,不為設備。

奉縱兵破之,大破敵前屯,會據等至,魏軍遂潰。

《晉書》曰:劉裕率師伐南燕慕容超。

晉師渡峴,慕容超懼,率卒四萬就其將段暉等於臨朐,(其俱切。

)謂其將公孫五樓曰:"宜進據川源,晉軍至而失水,亦不能戰。

以臨朐有巨薎水,去城四十里。

"五樓馳據之。

龍驤將軍孟龍符領騎居前,奔往爭之,五樓乃退,因而大敗。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後秦姚興與前秦符登相持,登自大陌向廢橋,興乃自將一精一騎以拒登,使將尹緯領步軍據廢橋以抗。

登困急攻緯,緯將出戰,興遣使謂緯曰:"兵法不戰而制人者,蓋謂此也。

符登窮寇,特宜持重,不可輕戰。

"緯曰:"先帝登遐,人情尚擾,不因思奮之力梟殄逆豎,大事去失矣。

"遂與登戰,大破之。

登眾渴死者十二三,其夜大潰。

又曰:夏赫連勃勃屯依力川,後秦姚興將王奚聚羌一胡一 二千餘戶於敕奇堡。

勃勃進攻之,奚驍悍有膂力,短兵接戰,勃勃之眾多為所傷。

於是揠斷其水,堡人窘迫,執奚出降。

《宋史》曰:宋武帝伐姚泓,沈林子參征西軍事,加建武將軍,統軍為前鋒,從汴入河。

偽并州刺史河東太守尹昭據蒲阪,林子於陝城與冠軍檀道濟同攻蒲阪。

龍驤王鎮惡攻道關,姚泓聞大軍至,遣偽平公姚紹爭據潼關。

林子謂道濟曰:"潼關天遠,所謂形勝之地,鎮惡孤軍勢危力屈,若使姚紹據之,則難圍也。

及其未至當併力爭之,若潼關事捷,尹昭可不戰而服。

"道濟從之。

《後周書》曰:東魏將齊神武伐西魏,軍過蒲津,涉洛至許源。

西魏將周文帝軍至沙宛,齊神武聞周文帝至,引軍來會。

詰朝,候騎告齊神武軍且至,周文帝部將李弼曰:"彼眾我寡,不可平地置陣,此東十里有渭曲,可先據以待之。

"遂進軍至渭曲,背水東西為陣,合戰,大破之。

《北史》曰:安同從道武征姚平於紫壁,姚興悉眾救平。

同進計曰:"汾東有蒙坑,東西三百餘里,逕路不通,姚興來必定汾西,乘高臨下直至紫壁。

如此,則寇內外勢接,宜截汾為南北浮橋,乘西岸築圍。

既固,賊至無所施其智力矣。

"從之,興果視平屠滅而不能救。

《隋書》曰:文帝初,突厥寇蘭州,隋將賀婁子幹率眾眾拒之。

至可洛峐(音哀)山與賊相遇,賊眾甚盛。

子幹阻前川為營,賊軍不得水數日,人馬甚弊,縱擊,大敗之。

《唐書》曰:盛彥師鎮宜一陽一,會李密叛。

彥師率兵邀徼之,令其眾曰:"惟我馬首是瞻。

"遂逾洛水入南山,令持弓一弩一者乘高挾路,持刀盾者伏於溪谷之間。

又令曰:"待賊半渡而擊之。

"所部皆笑曰:"賊向洛州,何為守此?"彥師曰:"吾籌之熟矣。

李密聲往洛州,其實欲南走襄城就張善相耳,若賊先入谷口,我自後追之,路險難以展力。

吾今先據要害,此賊乃成擒也。

"密果至,知有伏,乃逾山南上,彥師邀擊之。

封葛國公。

○漕運

《孫子》曰: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得盡知用兵之利。

故善用兵者,役不再藉,糧不再載,取用於國,因輸於敵,故軍食可足。

(兵甲戰具取用國中,糧因敵也。

)故國之貧於師者師遠逾也。

遠輸則百姓貧,(兵事轉運千里之外,財費於道路,人有困窮者也。

)近師則貴賣,貴賣則百姓虛,虛則竭,(近軍師市多非常之賣,當時貧費以趨末利,然後財貨殫盡國家虛也。

)竭則急於丘役。

力屈中原,內虛於家,(丘,十六井也,百姓財皆盡,兵不解,運糧盡力於原野。

)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所破費也。

)公家之用,破車疲馬,甲冑弓矢,戟楯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計較之也。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鐘。

(六斛四斗為鐘。

計千里轉運二十鍾而致一鍾於軍中也。

){忌}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忌}稈槁一石百二十斤也。

轉輸之法費二十石乃得一石也。

)

《後漢書》曰:永平中,理呼池石臼河,從都慮至羊腸倉,(酈氏《水經注》云:汾一陽一故城積粟謂之羊腸倉,在晉一陽一西北,石磴縈委若羊腸焉,故以為名。

今嵐州界羊腸阪是也。

石臼河,水名。

)欲令通漕。

(水運曰漕。

)太原吏人苦役連年無成,轉運所經三百八十九隘,前後沒溺死者不可勝算。

建初三年,拜一鄧一 訓謁者便監領其事,訓考量隱括,(隱,審量括之也。

)知大功難立,具以上言,肅宗從之,遂罷其役。

更用驢輦,歲省費億萬計,全活徒士數千人。

又曰:第五種拜高密侯相。

是時,徐、兗二州盜賊群聚、高密在二州之郊,種乃使儲糧蓄,勤厲吏士,賊聞皆憚之。

又曰:光武即位時,軍食急乏,寇恂以輦車驪駕轉輸,前後不絕。

(《前書音義》曰:驪駕,並駕也。

輦車,人挽行也。

)

又曰:詔報朱浮曰:"往年赤眉跋扈長安,(跋扈,猶暴橫也。

)吾策其無穀,必東來歸降。

今度此反虜勢無久全;其中必有內相斬者,今軍資未充,故須候耳。

"

又曰:來歙上書曰:"公孫述以隴西天水為藩蔽,故得延命假息,今二郡平蕩,則述智計窮矣。

宜益選兵馬,儲積資糧。

昔趙之將帥多賈人,高帝懸之以重賞。

(高帝十年,陳希反於趙、代,其將多賈人,帝多以金購,希將皆降。

)今西州新破,兵人疲饉,若招以財穀,則其眾可奪。

臣知國家所給非一,用度不足,然有不得已也。

"帝然之。

《東觀漢記》曰:來歙征公孫述,詔於汧積穀六萬斛,驢四百頭負馱。

《蜀國志》曰:諸葛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糧,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晉書·載記》曰:羅尚委城遁,李雄遂克成都。

於時,雄軍饑甚,乃率眾就穀於郪,掘野鼠等食之。

《晉書》曰:祖逖伐陳留太守陳川,石季龍救之,徙陳川還襄國,留姚豹等守川故城,住西台。

逖遣將韓潛等鎮東台。

同一大城,賊從南門出入放牧,逖軍開東門。

相守四旬,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狀,使千餘人運上台,又令數人擔米為疲極而息於道。

賊果逐之,皆棄擔而走。

賊既獲米,謂逖士眾豐飽,而一胡一 成饑久,益懼,無復膽氣。

石勒將劉文堂以驢千頭運糧以饋姚豹,逖遣韓潛、馮鑄等追擊於汴,盡獲之。

桃豹宵退據東燕。

《唐書》曰:貞元十五年,令一江一 淮轉運米。

每年米宜運二百萬石已來,雖有此命,而運米竟不過四十萬石。

又曰:韋倫拜商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荊襄等道租庸使,會襄州裨將康楚元、張嘉延擁眾為叛,凶一黨一 萬餘人,自稱楚義王。

襄州刺史王政棄城遁走,嘉延又南襲破一江一 陵漢沔,饋運阻絕,朝廷旰食。

倫乃調兵駐一鄧一 州界,康楚元兇一黨一 有來降,必厚加賞。

數日後,楚元眾頗怠,倫進軍擊之,生擒楚元以獻,餘眾悉走,收租庸錢物僅二百萬貫,並免失墜。

又曰:元和中,鹽鐵使王播進陳許軍琵琶溝運圖。

先是,中官李重秀奉命視之,還言可以通漕至郾城下北穎口,水運千里而近。

及上覽圖,詔韓弘發卒以通汴河,於是船勝三百石皆入穎。

又曰:開成初以王彥威判度支,嘗紫宸廷奏曰:"臣自掌計司,按見管錢穀文簿,皆量入以為出,使經費必足,無所刻削。

且八口之家有歲蓄,而軍用錢物一切通用,悉隨色額佔定,終歲支給,無毫釐之差。

倘臣一旦愚迷,欲自欺竊,亦不可得也。

"名曰:"度支占額圖"。

既而又進供軍國,曰:"起至德乾元之際,迄於貞觀元和之初,天下有觀察者十,節度者二十有九,防禦者四,經略者三,掎角之師,大牙相制,大都通邑,無不有兵。

都記中外各額至八十餘萬。

長慶戶口凡三百三十五萬,以額約九十九萬,通計三戶資一兵。

合計天下租賦一歲所入,總不過三千五百餘萬,而上供之數三之一焉。

二分之中二給衣賜,自留使兵士衣賜之外,其餘四十萬眾,仰給度支。

伏以時逢理安,運屬神聖,然而兵不可弭食哉,惟時憂勤之端,兵食自切。

臣謬司邦計,遽奉睿圖,輒纂事功,庶裨聖覽。

"

又曰:黃巢既來,圍陳郡三百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

賊有舂磨砦為石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

其流毒如是。

又曰:秦宗權以蔡州叛爛,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

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一江一 淮,北至衛滑。

魚瀾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

賊既乏食,啖人為儲,軍士四出,則鹽一屍一而從。

《三國典略》曰:陳霸先遣錢明領水軍出一江一 寧浦,要擊齊人糧運,盡獲其船。

於是,齊軍大餒,殺馬驢而食之。

又曰:以糧運不繼,調市人餽軍。

建康令孔煥以麥屑為飯;用荷葉裹之,信宿之間,得數萬裹以給兵士。

會陳蒨遣送米三千石,鴨千頭,霸先即炊黍煮鴨,誓申一戰,計糧分肉,人獲數臠。

○絕糧道

《漢書》曰:景帝初,吳楚七國反,以太尉周亞夫將,問父絳侯客一鄧一 都尉曰:"策安出?"客曰:"吳楚兵銳,甚難與爭鋒,而剽輕不能久,莫若引兵東北,壁昌邑以梁委吳,吳必盡銳攻之。

將軍深溝高壘,使輕兵絕淮泗之口,塞吳餉(式亮切。

)道,使吳梁相弊而糧食竭,乃以全軍強制其疲極,破吳必矣。

"亞夫言於帝,許之。

遂破吳軍。

又曰:王莽末,天下亂。

光武兄伯升起兵討莽,為莽將甄(音真。

)阜、梁丘賜所敗,復收會兵眾,還保棘一陽一,阜、賜乘勝留輜重於籃鄉,引一精一兵十萬南渡潢淳,臨泚水,(潢音黃。

泚音毗。

)阻兩川間為營,絕後橋示無還心。

伯升於是大饗軍士,設盟約,休卒三日,為六部潛師夜起襲取藍鄉,盡獲其輜重。

明晨,漢軍自西南攻甄阜,下一江一 兵自東南攻梁丘賜。

至食時,陣潰,遂斬阜、賜。

《後漢書》曰:韓遂敗走榆中,(榆中縣屬金城郡。

)張一溫一 乃遣周慎將三萬人追討之。

一溫一 參軍事孫堅(堅,權之父也。

)說慎曰:"賊城中無谷。

當外轉糧食。

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以大兵繼後,賊必困乏而不敢戰。

若走入羌中,併力討之,涼州可定也。

"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邊章遂分屯葵園陝,反斷慎運道。

慎懼,乃棄重而退。

又曰:曹公與袁紹相持官渡,沮授言於紹曰:"北兵數眾,(沮,側居切。

)而果勁不及南。

南穀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待,宜曠以日月。

"紹不從,連營稍前逼官渡,合戰,曹公軍不利,復壁。

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皆蒙楯,眾大懼。

曹公乃為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眾號霹靂車。

紹為地道,欲襲曹公營,公輒於內為長塹以拒之。

又遣騎兵襲擊紹運車,大破之,盡焚其穀。

會紹遣將於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沮授說紹可遣將別為軍於表,以絕曹公之抄。

紹復不從。

瓊宿烏巢,去紹軍四十里。

紹謀士許攸奔曹公,攸謂曹公曰:"孤軍獨守,外無求索,危急之時也。

今袁氏輜重有萬餘兩而無嚴備,可輕兵襲之。

不慮而至,燔其積聚。

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

"公乃選一精一銳馬步,秉袁氏旗幟,夜銜枚縛馬口從間道出,人負束薪。

時有問者,詒之(紿,音擔)曰:"袁公恐曹操掠後軍,兵以益備。

"聞者信之。

既至輜重,圍屯燎薪,火光亙天地,破瓊等,悉斬之。

數日,紹棄甲而遁。

《蜀志》曰:姜維率眾侵魏,依維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勾安、李韶等守之,聚羌一胡一 質任寇逼諸郡,魏將陳泰御之。

泰謂諸將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

羌夷患維勞役,未必肯附。

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

雖其來救,山道險阻,非行兵之地。

"乃使一鄧一 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流水。

安等挑戰,不許。

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日月。

維果來救,出自牛頭,與泰相對。

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返道,則我之擒也。

諸軍各堅壘勿與戰。

"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諸將截其還路。

維懼,遁走。

安等孤懸,遂皆降。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趙劉曜遣將劉胤西伐張駿之武威。

駿遣將辛巖,韓瑛(音英。

)東拒。

劉胤屯於狄道城,韓瑛進度沃於嶺。

辛巖曰:"我擁眾數萬,籍雲羌之銳,宜速戰以滅之。

不爾,久則變生。

"瑛曰:"自夏末以來,太白犯月,辰星逆行,白虹貫日,皆變之大者,不可以輕動,動而不捷。

為禍更深。

吾將久而斃之。

且曜與石勒相攻,胤亦不能久。

"積七十餘日,軍糧竭,遣辛巖督運於金城。

胤聞之大悅,謂其將士曰:"韓瑛之眾十倍於吾,糧廩將懸,難以持久。

今分兵運糧,可謂天授吾。

若敗辛巖,瑛等自潰。

彼眾我寡,且以死戰,戰而不捷,當無匹馬得還。

"鹹奮。

於是,遣騎三千襲巖於沃於嶺,大敗之。

瑛軍遂潰,死者三萬餘人。

《三國典略》曰:周王思政固守穎川。

思政運米數百車,欲向孔城。

齊大都督破六韓常與洛州刺史可朱渾寶,願前後要襲獲之。

乃啟於齊王澄曰:"常自鎮河一陽一已來,頻出關口、大谷二道,所有要害莫不知悉,請於形勝之處營築城戍,安置士馬,截其往來。

彼之咽喉既斷,穎城吞滅可期。

且孔城以西年穀不稔,東道斷絕亦不能存。

"王納其計。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