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八 ◎兵部八十九:《說文》曰:鞍,馬鞁具也。(鞁,皮彼切。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八 ◎兵部八十九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五十八 ◎兵部八十九

○鞍

《說文》曰:鞍,馬鞁具也。

(鞁,皮彼切。

)

《漢書》曰:孝宣許皇后,元帝母也。

父廣漢昌邑王侍郎,從武帝上甘泉,誤取他郎鞍以被其馬,發覺,吏劾從行而盜當死者。

詔下蠶室,後為宦者丞。

司馬彪《漢書》曰:光武征趙喜,引見,賜鞍馬,待詔公車。

《東觀漢記》曰:景丹將兵詣上,上勞勉。

丹出至城外兵所,下馬坐鞍旃毾上。

(毾音塔。

音登。

)

又曰:王莽誅,諸謀者季次元聞事發覺,被馬欲亡。

馬駕在轅中,惶遽著鞍上馬,出門顧車乃自覺止。

又曰:章帝曰:"明德後時,廣平鉅鹿樂城王在邸入問起居。

朕從上望見車騎鞍勒皆純黑,無金銀采飾,馬不逾六尺。

於是以白太后,即賜錢各五百萬。

"

《英雄記》曰:呂布刺殺董卓,與李霍戰敗,乃將數百騎以卓頭擊馬鞍,走出武關。

《魏志》曰:許褚從討韓遂、馬超於潼關。

太祖將北渡臨濟河,先渡兵,獨與褚及虎士百餘人留南岸斷後。

超將步騎萬餘人來奔太祖軍,矢下如雨,褚乃扶太祖上船。

賊戰急,軍爭濟,船重欲沒,褚斬攀船者,左手舉馬鞍蔽太祖。

船工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並棹船,僅乃得渡。

是日微褚幾厄。

又曰:太祖馬鞍在庫為鼠所嚙,庫吏懼死,一鄧一 哀王沖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有愁色。

太祖問之,沖曰:"俗以鼠嚙衣者其主不吉。

"太祖曰:"此妄言耳。

"俄而,庫吏以嚙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而齧,況鞍懸柱乎。

"

《魏略》曰:五官將知王忠昔嘗啖人,時因從駕出行,令取蒙間髑髏著忠繫馬鞍,以為嬉笑。

《吳志》曰:曹公破走,魯肅先還,權大請諸將。

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進曰:"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

就坐,徐舉鞭曰:"願至尊威加乎四海,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蒲輪征肅,始當顯耳。

"權拊掌欣笑。

又曰:孫權每田獵,乘馬射虎,嘗突前攀持馬鞍。

張昭變色而前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臣,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

《後魏書》曰:傅永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

《一江一 表傳》曰:孫策討祖郎,生獲之。

策謂郎曰:"爾昔斫孤馬鞍,今創軍立事,除棄宿恨,汝莫怨怖。

"郎叩頭謝罪,即破械賜衣,署門下賊曹。

《魏百官名》曰:紫茸題頭高橋鞍一具。

《三輔決錄》曰:平陵士孫奮富聞京師。

梁冀知奮儉吝,以鏤衢鞍遺奮,從貨五十萬。

《西京雜記》曰:武帝時,身毒國獻白光琉璃鞍,鞍在暗室光照十丈。

又曰:武帝得貳師天馬,造玫瑰石為鞍。

《異苑》曰:昔有人乘馬山行,遙望岫裡有二老公相對摴蒲,遂下騎造焉。

以策柱地而觀之,自謂俄頃,視其馬鞭,漼然已爛,顧瞻其馬鞍,體骸枯朽。

既還至家,無復親屬,一慟而絕。

《六韜》曰:車騎之將,軍馬不具。

鞍勒不備者誅。

陸景《典語》曰:周世以膏腴之沃壤,豐鎬之寶地,大啟封境以封秦。

釋鞍授鞚,假驥他人,欲無陵已,其可得乎!

傅玄《馬射賦》曰:百馬齊興,六驥孔閒。

金銜玉羈,文防鏤鞍。

明珂景服,華采鮮。

《古樂府》左延年《從軍詩》曰:從軍何等樂,一驅乘雙駁。

鞍馬照人目,龍驤自動作。

謝惠連詩曰:掛鞍長林側,飲馬修川湄。

劉琨《扶風歌》曰:繫馬長松下,發鞍高岳頭。

魏曹植《上銀鞍表》曰:於先武皇帝世,敕此銀鞍一具,初不敢乘,謹奉上。

宋劉義恭《謝金梁鞍啟》曰:賜臣供御金梁橋鞍,製作一精一巧,宜副龍駟。

聖慈下逮,猥垂光賜。

後漢李尤《鞍銘》曰:驅騖馳逐,騰躍覆跩。

(跩,丑世切。

)雖其捷一習一 ,亦有顛沛。

井羸其瓶,罔不斯敗。

○轡

《釋名》曰:轡,佛也。

言牽引佛戾以制馬也。

《詩》曰:我馬維駒,六轡如濡。

又曰:我馬維駱,六轡沃若。

又曰:駟鐵孔阜,六轡在手。

《周禮》曰:挈壺氏挈轡以令捨。

(懸轡於當所捨止之處。

)

又曰:大馭掌馭王路以祀。

及犯軷,王自左馭,馭下祝,登受轡。

犯軷遂驅之。

《家語》曰: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以德法為銜勒,以百官為轡。

善御馬者,正銜勒,齊轡策,均馬力,和馬心,故口無聲而馬應轡,策不舉而極千里。

善御人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均齊人力,和安人心,故令不再而人順從,刑不用而天下理矣。

又曰:善御馬者,正身以總轡。

又曰:閔子騫為費宰,問政於孔子。

孔子曰:"君者人也。

吏者轡也,刑者策也。

人君之政,執其轡、策而已矣。

"

又曰:孔子適衛,衛將軍文子問曰:"今齊之以刑而猶弗勝,何禮之齊也?"孔子云:"禮,譬之於御則轡也。

"

《漢春秋》曰:大僕公卿奉引,大僕執轡,大將軍陪乘。

光武東京郊祀,法駕則河南尹奉引,奉車都尉執轡,侍中參乘。

《孔叢子》曰:夫子雲,夫政令者,人君之銜轡,所以制下也。

《管子》曰:凡赦者,小利而大害也,故久而不勝其禍。

故赦者,馬之委轡也,無赦者,痤疽之礦石也。

(痤,作和切。

疽,七余切。

)

《列子》曰:凡御者得之於銜,應之於轡;得之手,應於心。

《淮南子》曰:權衡者,人主之車輿;爵祿者,人臣之銜轡矣。

又曰:王良造父御也,上車攝轡,馬為齊整。

班固《東巡頌》曰:乘輿動色,群後屏氣。

萬騎齊鑣,千乘弭轡。

魏明帝《善哉行》曰:百馬齊轡,御由造父。

後漢李尤《轡銘》曰:轡銜在手,急緩必時。

賞罰在心,中和是思。

馬知良御,進取道裡。

人知善政,令行禁止。

○鞚

張揖《埤蒼》曰:靮,(音的。

)馬韁也。

鞚,馬勒也。

、(音緬。

),(音羈)勒靻也。

(靻,音浙,柔皮也。

)

服虔《通俗文》曰:所以制馬口曰鞚。

環濟《吳紀》曰:大皇帝征合肥,未下,因撤軍還兵。

呂蒙等共留津北,魏將張遼奄至,圍數重,蒙等死戰。

既破圍上馬出,外浮橋南已絕,丈餘無板。

谷利時為親近監,白曰:"至尊牢攝鞍緩鞚,利當著鞭以增馬勢。

"於是得渡。

《晉書》曰:一溫一 嶠字太真。

王敦舉兵內向,六軍敗績。

太子將自出戰,嶠制鞚諫,太子乃止。

《晉起居注》曰:冠軍將軍王浹表:"臣以發許昌城內北人諸將孫凱等謀,欲逼臣留身軀遣南人。

臣初出城門,乃相纏繞,牽臣馬鞚。

臣手刃斬截,僅乃得出。

"

應瑒《馳射賦》曰:放鞚長騁,神足奔越。

終節三驅,每不虛發。

陳琳《武庫賦》曰:馬則飛雲絕景,直鬐騧騮,走駿驚飆,步象雲福受銜斯游,斂鞚則止。

傅玄《良馬賦》曰:奮亹沛艾,虎據麟跱。

望雲睇景,乘虛四起。

縱銜則往,攬鞚則止。

成公綏《射兔賦》曰:收輔車之雙轡,捨良馬之長鞚。

禽迅羽之輕焱,截逸足之狡弄。

盈得獲於後乘,充庖廚之所貢。

夏侯湛《征邁辭》曰:上伊闕兮臨川,拊駿馬兮授鞍。

中衢兮載歎,斂鞚兮盤桓。

閔鴻《與劉子雅書》曰:若能鞚奔驥以接駑乘,則力追者萬群;傾修翅以顧短翮,則歸飛者如雲。

○勒

劉芳《毛詩箋音義證》曰:轡是御者所執者也。

不得以轡為勒。

且舊語云:"馬勒不雲轡。

"以勒為轡者,蓋是北人避石勒名也。

今南人皆雲馬勒,而以鞚為轡。

反覆推之,此為明證。

又《詩》稱"執轡如組",又曰"六轡在手"。

以所執為轡,審矣。

今俗儒鹹以轡為勒,而曾無寤者。

《家語》曰:閔子問政於孔子。

孔子曰:"不能御民者,棄其德法,專用刑辟。

譬猶御馬,棄其銜勒,而專用箠策,馬必傷,車必敗。

無德法而用刑,民必流,國必亡。

"

《漢書》曰:呼韓耶單于,甘露三年正月,朝天子於甘泉宮,賜以冠帶衣裳、玉具劍、鞍勒一具,馬十五匹。

王隱《晉書》曰:愍懷太子好卑雞、小馬、小牛,令左右騎,斷羈勒使墮地。

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涼州一胡一 安據盜發張駿墓,得珊瑚馬鞭、馬瑙鍾、黃金勒。

《鄴中記》曰:虎諱勒,呼馬勒曰轡,羅勒曰香菜。

《永昌記》曰:哀牢王出入射獵,騎馬金銀鞍勒如翠毛之飾。

《淮南子》曰:雁門之北狄不谷食,賤長貴壯,各上氣力,人不弛弓,馬不解勒,便之也。

(高誘曰:不谷曰不谷食□酪而已。

北狄,鮮卑也。

弛,捨也。

便,一習一 也。

)

《說苑》曰:田子方度西河造翟黃。

翟黃乘軒車,載華蓋,黃金之勒,約鎮簟席,如此者具駟十八乘。

子方望以為人君。

翟黃至而子方曰:"子,人臣也,將何以至此?"對曰:"此皆君之賜也。

臣進五大夫,祿爵倍,以故至於此。

"

韓一陽一《天文要集》曰:造父五星在傳捨南,造父洗馬轡勒銜鑣。

棗據詩曰:麒驥伏吳阪,不與伯樂俱。

駑馬同銜勒,豈得獨卓殊。

魏文帝《馬腦勒賦》曰:馬腦,玉屬也,出自西域。

文理一交一 錯,有似馬腦,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或以繫頸,或以飾勒。

余有斯勒,美而賦之。

命陳琳、王粲並作。

詞曰:"天珍物,寄中山之崇崗。

稟金德之靈施,含白虎之華章。

扇朔方之玄氣,喜南離之焱一陽一。

歙中區之黃采,曜東夏之純蒼。

苞五色之明麗,配皎日之流光。

內炤(音照。

)浮景,外鮮文繁。

奇章異彩,的皪其間。

爾乃藉彼朱罽,華勒用成。

駢居列跱,煥若羅星。

"

應瑒《馳射賦》曰:群駿籠茸於衡首,鹹皆腰褭與飛兔。

攏修勒而容與,並軒翥而厲怒。

陳琳《馬腦勒賦》曰:五官將得馬腦以為寶勒,美其英采之光艷也,使琳賦之。

"爾乃他山為錯,荊和為理,制為寶勒,以御君子。

"

王粲《馬腦勒賦》曰:因姿象形,匪彫匪刻。

厥容應規,厥性順德。

御世嗣之駿服兮,表騄驥之儀式。

王沉《馬腦勒賦》曰:厥象伊何,如規之盈。

鮫鱗纖郁,白黑殊形。

如冰之潔,如玉之貞。

固乾坤之所育兮,匪雕鏤而自成。

爾乃施飾龍首,加服鸞鑣。

和鈴鏘鏘,回景逍遙。

○鑣

《釋名》曰:鑣,包也。

所以在傍苞斂其口也。

《說文》曰:鑣,馬銜也。

銜馬勒口中也。

《爾雅》曰:鑣謂之钀。

(郭璞曰:勒也,許揭切,又魚列切。

)

《詩》曰:游於北園,四馬既閒。

輶車鸞鑣,載險歇驕。

(毛萇曰:輶,軒也。

險歇驕,田犬也。

鄭玄曰:軒車,驅逆之車也。

置鸞於鑣者,異於乘車也。

)

釋智匠《古今樂錄》曰:明帝休成之樂歌曰:"玉鑣息節,金輅懷音。

"

《文士傳》曰:山巨源為吏部郎,欲舉嵇康自代。

康聞,與之書曰:"譬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教從制,長而見羈。

雖飾以金鑣,饗以嘉餚,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

"

《魯國先賢志》曰:黃伯仁《龍馬頌》曰:"揚鸞鑣兮揮紅沫之播飄。

"

《鹽鐵論》曰:古者庶人賤騎繩控,草鞮(音低。

)皮薦而已。

及其後,革鞍攻成,鐵鑣不飾。

又曰:古者樵車無輪,棧車無軛,其後木軨不衣,長轂敗幅。

今富者銀黃華左,搔以結緌。

錯鑣塗朱,珥靳飛軨。

《楚辭》曰:絕鑣銜以馳騖兮,暮著次而敢止。

路蕩蕩其無人兮,遠不御兮千里。

棗據詩曰:真偽各有分,駑驥不齊鑣。

陶琬之詩曰:我服既暉,我駟既閒,揚鑣警路,哀籥清綿。

(《桓玄集》載:琬之為一江一 州主簿。

)

宋文帝《登景一陽一樓詩》曰:士女炫街裡,軒冕曜都城。

萬揚金鑣,千舳樹蘭旌。

袁淑《游新亭曲水詩序》曰:離榭修幕,陵彌阜。

鑣容旆采,裛野麗雲。

鮑昭詩曰:飛鑣出荊路,騖服入秦州。

王沉《踐行賦》曰:六龍齊鑣,鸞聲振振。

景動波回,天行星陳。

張協《玄武館賦》曰:天子翱翔郊甸,順時巡剩龍駟騰鑣,羽騎游騁。

顧流光以按轡,回鸞旗而時幸。

李充《穆天子賦》曰:其馬則赤驥盜驪,驊騮騄耳,楊和齊鑣,一瞬千里。

董子曉《乘輿駁馬賦》曰:軀觀若斯,氣勢雲披。

銜金鑣,著玉羈。

顏延之《七繹》曰:梓工飾雕簟之輿,涓人進龍圖之馬。

轙駕則眩奪鳳蓋,振鑣則圈促函夏,故動軔馳光,舉策流赭。

張委《九愍》曰:映金箱之羽蓋,鳴玉衡之鸞鑣。

望天路以振策,指萬里於崇朝。

殷淡《宣貴妃誄》曰:嚴位服於旗容,尚徽謚於銘策。

節哀路於蕭鐘,齊行鑣於輬翟。

應琚《與劉文達書》曰:僕頃倦游談之事,欲修無為之術,不能與足下齊鑣騁轡、爭千里之表也。

桓一溫一 《與慕容皝書》曰:自滄流以北,幽朔以東,將軍皆以羈落而總率之矣。

首尾唇齒,左右力用,鳴鏑揚鑣,動數十萬。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