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許慎《說文》曰:羈,馬絡頭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五十九 ◎兵部九十

○羈

許慎《說文》曰:羈,馬絡頭也。

《左傳》曰:晉公子重耳之及難也,秦伯納之。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紲從君巡於天下,(杜預曰:羈,馬羈,紲馬也。

)臣之罪甚多矣。

請由此亡。

"

又曰: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其出也,竊藏以逃,(文公出時也。

)盡用以求納之。

及入,求見,公辭以沐。

謂僕人曰:"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羈紲之僕,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

"

《漢書》曰:今漢承衰周、暴秦極弊之後,流俗已薄於三代,而行堯舜之刑,是猶以鞿羈而御駻馬。

(如淳曰:鞿,音機,以繩繫馬領曰鞿。

駻,突之馬也。

駻,音汗。

)

《東觀漢記》曰:光武皇帝雖發師旁縣,人馬席薦靽皆有成賈,而貴不侵民,民樂與官市。

(,音羈。

靽,音半。

)

康泰《吳時外國傳》曰:加營國王好馬,月支賈人常以舶載馬到加營國。

國王悉為售之。

若於路失羈靽,但將頭皮示王,王亦售其半價。

郭頒《晉世語》曰:愍懷太子好卑雞、小馬、小牛,置田舍,令左右騎,斷羈勒令墮馬。

《韓詩外傳》曰:昔衛獻公走,反國及郊,將班邑於從者而後入。

太史柳莊曰:"如皆守社稷,則孰負羈靮(音的。

)而從?如皆從,則孰守社稷?君反國而復為私也,無乃不可乎?"

釋智匠《古今樂錄》曰:《襄一陽一銅蹄歌》曰:"龍馬紫金鞍,翠毛白玉羈。

照曜雙厥下,知是襄一陽一兒。

杜夷《幽求》曰:羈蚊絆蚤,禁其非法。

刳蟣屠虱,求其肝膽。

非至一精一,誰能知之?

又曰:銜羈之馬,伏櫪之駒,莫不思平原曠澤,翹尾而馳陸也。

又曰:琱羈鏤絆,呼名翹陸,不可化也。

《夢書》曰:羈韁為相要制也。

夢得羈韁要約士也。

羈結語言韁往來也。

羈結疆豎結敕疆也。

弊絕不用,難俯仰也。

摯虞《逸驥詩》曰:逸驥無鑣轡,騰陸從長川。

剪落就羈靮,飛軒躡雲煙。

孫綽詩曰:野馬閒於羈,澤雉屈於樊。

神王自有所,何為人事間?

傅玄《馳射馬賦》曰:百鳥齊興,六驥孔閒。

金銜玉羈,文防鏤鞍。

明珂景朗,華采鮮。

傅玄《良馬賦》曰:金羈在首,發以明珂。

鏤鞍采,織防含華。

(,音茸。

)

傅玄《難良馬賦》曰:飾以金羈,申以玉纓,結以輕軒,節以和鈴。

曹植《遊俠篇》曰: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

孫惠《三馬哀辭序》曰:余於物特所留心,而所服三馬,一時離羈,感田子之愛,遂作哀文雲耳。

○珂

服虔《通俗文》曰:勒飾曰珂。

郭義恭《廣志》曰:期調國出金銀、白珠、流璃、水晶器、五色珠、馬珂。

又曰:剽刃國出桐華布、珂、珠貝、艾香、雞舌香。

傅玄《樂府豫章行》曰:輕裘綴孔翠,明珂耀珊瑚。

張華《輕薄篇》曰:文軒樹羽蓋,乘馬珮玉珂。

○韉

《隋書》曰:宇文述素好著奇服,炫燿時人。

雲定興為制馬韉,於後角上缺方三寸,以露白色。

世輕薄者爭效學之,謂為許公缺勢。

又遇天寒,定興曰:"宿衛必當耳冷。

"述曰:"然。

"乃制裌頭巾,令深袹(音陌。

)耳。

又學之,名為許公袹勢。

述大悅曰:"雲兄所作,必能變俗。

我聞作事可法,故不虛也。

"

○障泥

王隱《晉書》曰:韓友字景先,廬一江一 舒人。

舒縣廷掾王睦卒病死,已呼魄,家人就友卜。

令以丹畫板作日月置一屍一頭,前及臥虎皮馬障泥,登時大愈。

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高勾驪以千里馬、生羆皮障泥獻於南燕。

燕王超大悅,答以水牛、能言鳥。

《世說》曰:王武子善解馬性。

嘗乘一馬著連乾障泥,前有水,終不肯渡。

王云:"此必是惜障泥。

"使人解去,便徑渡。

○防汗

《東觀漢記》曰:和帝永元三年,西謁園陵,桓郁兼羽林中郎將,從。

賜馬二匹,並鞍勒、防汗。

《魏百官名》曰:黃地金鏤織成萬歲障泥一具,又織成彰汗一具。

桓寬《鹽鐵論》曰:古者庶人賤騎,繩控草鞮皮薦而已。

及其後革鞍攻成,鐵鑣不飾。

令富者黃金琅勒,罽繡弇汗。

(弇音奄。

)

司馬彪《魏略》曰:孟達將蜀兵數百降魏。

魏文帝以達為新城太守。

太和元年,諸葛亮從成都到漢中,達又欲應亮。

遺亮玉玦、織成、障汗、蘇合香。

亮使郭摸詐降過魏興。

太守申儀與達有隙,摸語儀亮言:玉玦者,已決;織成者,言謀已成;蘇合香者,言事已合。

○當胸

《後漢書》曰:太守趙興署鮑永功曹。

時有矯稱侍中止傳捨者,興欲謁之。

永疑其詐,諫不聽,出。

興遂駕往,永乃拔佩刀截馬當胸,乃止。

(當胸以韋為之也。

)後數日,莽詔書果下,捕矯稱者。

永由是知名。

○鞙尾

服虔《通俗文》曰:馬鞻(音樓。

)尾曰鞙。

(一胡一 畎切。

)

《魏百官名》曰:赤茸瑜石鞙尾一具。

○鞭

《禮記》曰:獻車馬者執筴綏。

又曰:君車將駕,則僕執策立於馬前。

已駕,僕展軨,(鄭玄曰:展軨具視。

)效駕,(自己駕也。

)奮衣由右上,取貳綏,(奮振去塵也。

貳,副也。

)執莢分轡,驅之五步而立。

《左傳》曰: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晉國。

則何以報不穀?"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捨。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

又曰:宋告急於晉,伯宗曰:"不可。

雖鞭之長,不及馬腹。

"

又曰:楚靈王使圍徐以懼吳。

楚子次於乾谿,以為之援。

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翠被、豹舄,執鞭以出。

(執鞭以教令。

)右尹子革夕,(子革,鄭丹也。

夕,暮也。

)王見之,去冠被捨鞭,與之語。

又曰:晉荀瑤帥師伐鄭,鄭駟弘請救於齊。

陳成子救鄭。

及濮,雨,不涉。

成子衣制杖戈,(制,雨衣也。

)立於阪上。

馬不出者,助之,鞭之。

《公羊傳》曰:一陽一虎將殺季孫於蒲圃,使臨南御之。

至孟衢,臨南投策,使一陽一越下取策。

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曰:椐枝葉似楨松。

《爾雅》曰:"椐,櫃也。

"(去匱切。

)節以扶老,即金靈壽是也。

今人以為馬鞭及杖。

《孔叢子》曰:刑以齊民,譬之於御則鞭策也。

《漢書》曰:婁敬云:"太一王 以狄伐故去豳,杖馬箠,去居岐。

"

又曰:石慶為太僕御。

出,上問車中幾馬。

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

"

又曰:李廣擊匈一奴一,匈一奴一兵多,破廣軍,生得廣。

廣時傷,置絡間而臥行十餘里,廣佯死,睨其傍有一一胡一 兒騎,廣騰而上一胡一 兒馬,因鞭馬南馳數十里,得其餘軍。

又曰:大司空士夜過奉常亭,亭長呵之。

告以官名,亭長醉曰:"寧有符傳耶?"士以馬箠擊亭長。

《漢獻帝起居注》曰:李傕性喜鬼怪左道之術,又於朝廷省門為董卓設神坐,數以羊祠之。

詞畢,過省閣問帝起居,求入見。

傕帶三刀,手復與鞭合持一刀。

侍中侍郎見傕帶仗,皆惶恐,亦帶劍持刀,先入在帝側。

張勃《吳錄》曰:大皇帝大會飲宴,下馬迎魯肅。

肅入拜,起,禮之。

謂言:"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未?"肅趨進曰:"未也。

"眾鹹愕然。

既坐,徐舉鞭曰:"願麾下威德加於四海,然後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

"帝拊掌歡笑。

又曰:大皇帝潛軍於皖口,命陸遜為大都督,假鉞。

大皇帝親執鞭以見之。

虞溥《一江一 表傳》曰:孫權攻合肥不能下,徹軍將退兵。

已上道,權與呂蒙、蔣欽、陵統等在後張幔飲食畢,垂當發。

魏將張遼帥六七千人奄至,圍遮數重。

權乘駿馬上津橋,南已見徹丈餘無板。

谷利附在馬後,使持戈緩鞚,利於後著鞭以助馬勢,遂得超度。

王隱《晉書》曰:上一黨一 鮑瑗家多喪病,貧苦。

淳於叔平曰:"君捨東北有桑樹。

徑至市,入門數十步,當有一人持新馬鞭,便就買還,以懸北桑樹,三年當暴得財也。

"瑗遂承其言,詣市,果得馬鞭,懸之正三年,浚井得錢數十萬,銅鐵雜器復可二十餘萬。

於是,家業用展,病者亦愈。

干寶《晉記》曰:晉永嘉初,有神見袞州甄城民家,免一奴一為主簿,自號為樊道基。

有嫗號成夫人。

欲迎致,使載車行,當得此免一奴一主簿從行為譯,以宣所宜。

汝南梅跡字仲真,去鄴來經袞州,聞其然,因結羊世茂、阮士公諸賓往觀之。

成夫人便遣主簿出當與貴客語,主簿死不肯避,成夫人因大嗔,索士公馬鞭,脫主簿鞭之。

何法盛《晉中興書》曰:祖逖與劉琨中夜而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相避於中原。

"後琨與親舊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人著鞭耳。

"

沈約《宋書》曰:一胡一 蕃字道序。

義旗起,桓玄戰敗,將出奔,藩於南掖門捉玄馬鞚曰:"今羽林射手猶有八百,皆是義故西人,一旦捨此欲歸,可復得乎?"玄直以馬鞭指天而已,於是奔散。

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石勒遣石虎率一精一騎五千掩李矩營。

生執矩外甥郭謂之弟元教。

元作書與謂說云:"去年東平曹嶷,西賓猗盧,矩如牛角,何不歸命?"勒與謂書:"餉麈尾馬勒說賓禮,賢弟相同斷金,往物為信。

"矩所領將士並欲歸勒。

矩知眾之去已,乃率眾來歸。

又曰:城都王穎誅黃門孟玖。

於是,東海王越、高密王簡皆懼,奔國,琅琊王睿又將出焉。

而徼禁甚密,穎又先下諸津,禁止諸貴人王至河一陽一,乃見構焉?宋典後至,以鞭拂之曰:"捨長官,禁貴人,而爾見止耶?"因大笑之。

吏乃放遣,因得奔國。

崔鴻《前秦錄》曰:符堅起教武堂於渭城,命太學生明一陰一陽一兵法教為將士。

朱彤諫曰:"虎將之士受教學生,強幹之術,乃弱本之方。

夫養將之法,譬之養馬,秣以高櫪,一習一 以戰馭。

長鞭策後,金勒制前,折旋規矩,任知進退。

"

又曰:符堅引群臣議代晉。

太子左率右越曰:"今歲鎮守鬥,福德在吳,弗可犯。

且國有長一江一 之險,朝無昏政之臣,願保境養民,伺其虛隙。

"堅曰:"武王伐紂,逆歲犯星。

夫差威陵上國,為勾踐所滅。

雖有長一江一 ,其能固乎?吾之眾投鞭於一江一 ,足斷其流。

吾當內斷其心矣。

"

又曰:符堅時,關中謠曰:"長鞘馬鞭擊左股,太歲南行當避虜。

"秦呼鮮卑為白虜。

慕容垂起關東,歲在癸未。

崔鴻《後梁錄》曰:咸寧二年,盜發張駿墓,得珠簾、琉璃、珊瑚馬鞭。

樂資《春秋後傳》曰:魯仲連曰:"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為執鞭而從之。

"

袁希之》漢表傳》曰:費禕領漢節,誘納降附越雋太守。

張嶷箋試禕曰:"昔岑彭率師,來歙杖節,鹹皆見害刺客,不鎮重也。

今明公位尊權重,宜覽前事。

"後歲首,禕持節行酒,郭循以馬鞭中小刀刺禕,禕數日薨。

《魏百官名》曰:駝馬鞭二枚。

《異苑》曰:長山張舒,以元嘉九年二月二十四日奄見一人,著朱衣,平上幘,手捉青柄馬鞭,云:"汝何可教,便隨我去。

"見素絲繩系長梯來下。

舒上梯。

仍造大城。

綺堂洞室。

地如黃金。

有一人。

長大。

不巾幘獨坐絳紗帳中。

語舒曰:"主者誤取汝。

賜汝秘術占卜。

勿貪錢賄。

"舒亦不覺受時。

劉義慶《幽明錄》曰:餘杭人沈縱,家素貧。

與父同入山,還,未至家,見一人左右導從四百許,前車輜重馬鞭,夾道鹵簿如二千石。

遙見縱父子,便喚住,就縱手中燃火。

縱因問是何貴人,答曰:"是斗山王在餘杭南。

"縱知是神,叩頭云:"願見祐助。

"後入山得一王屯,從此如意。

又曰:桓玄既肆無君之心,使御史害太傅道子於安城。

玄在南州坐,忽見一平上幘人持馬鞭通云:"蔣侯來。

"玄驚愕然。

便見階下一奴一子御幰車,見一士在夫自雲是蔣子文。

"君何以害太傅?與為伯仲。

"顧視之間,便不復見。

又曰:廣陵韓晷,字興彥。

陳敏反時,與敏弟恢戰於尋一陽一,還營下馬,覺鞭重,見有綠錦囊中有短卷書,著鞘皆不知所從來。

開視之,故穀紙佛神咒經。

《謝氏鬼神列傳》曰:下邳陳超為鬼君弼所逐,改名何規,從餘杭步道還家求福,絕不敢出入五年。

後意漸替懈,與親舊臨水戲。

酒酣,共說往事,超雲"不復畏此鬼也。

"小府首乃見鬼影在水中,超驚怖。

時亦有乘馬者,超借馬騎之,下鞭奔驅。

此鬼去超遠近常如初。

微聞鬼云:"汝何規耶?急急就死。

"

吳會《分地記》曰:六山者,勾踐於此山鑄銅。

銅不鑠,則埋之。

上生馬箠,勾踐遣使者移於南社種之。

飾治以為馬箠,獻於吳。

劉欣期《一交一 州記》曰: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長二尺餘,形如馬鞭柄。

闞駰《十三州志》曰:山桑縣人俗貪偽,好持馬鞭行邑,故語曰:"沛國龍冗至山桑,詐托旅使若奔喪,道遇寇抄失資糧。

"

《太公一陰一謀》曰: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誡,隨之以身,箠書曰馬不可極,民不可劇。

馬極則躓,民劇則敗。

"

《莊子》曰:莊子使楚,見髑髏髐然,(司馬彪曰:髐曰骨貌。

)檄以馬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理而為此乎?將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乎?"語卒,援髑髏枕而寢。

又曰: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及至伯樂曰:"我善治之,燒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馵,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饑之、渴之、馳之、驟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後有鞭策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

《淮南子》曰:昔者王良造父御也,投足調均,勞逸若一。

安勞樂進,馳騖若滅。

左右若鞭,周旋若環。

世皆以為巧,然末見其貴也。

若夫鉗具,太丙之御也。

除轡捨銜,去鞭棄策,軍車莫動而自舉,馬莫使而自走。

又曰:大丈夫恬然無思,淡然無慮。

以天為蓋,以地為輿。

四時為馬,一陰一陽一為騶。

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

《鹽鐵論》曰:無鞭策,雖造父不能以調四馬。

無勢位,雖舜禹不能以治萬民。

又曰:秦攝利銜以御宇內,執修箠以笞八極。

杜夷《幽求》曰:召渴者以臨河,不待鞭策而自至。

《說苑》曰:默無過言,愨無過事。

木馬不能行,亦不費食;騏驥日馳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楊偉《時務論》曰:轡策靽摯之具設,雖剛怒、粗戾、蹄齧之馬,若足構靽摯,口銜轡勒,箠策必至,則躡屬循軌。

(屬,馳錄切。

)

《世說》曰:王敦在姑熟。

晉帝出看敦營,敦覺,追帝。

帝以金馬鞭與客舍姥,(莫補切。

)姥以水澆馬屎。

令追者問姥,姥云:"去已久矣。

"追者乃止也。

又曰:王澄字平子,從荊州下過王敦,敦謀欲害之。

而平子左右二十八人,悉捉鐵馬鞭為衛,敦不敢近。

《夢書》曰:鞭箠為所使,有敕趨也。

夢得鞭箠,欲有使也。

持以鞭馬,使朋友也。

鞭使馬疾,服諾喜也。

曹植《九詠》曰:乘逸響兮執電鞭,忽而往兮恍而旋。

曹植《陌上桑》曰:望雲際,有真一人。

安得輕舉繼清塵。

執電鞭,騁飛鱗。

張華《輕薄篇》曰:文軒樹羽蓋,乘馬珮玉珂。

橫簪列瑁玳,長鞭施象牙。

揚雄《河東賦》曰:奮電鞭,驂雷輜。

鳴洪鐘,建五旗。

魏文帝《臨渦賦》曰:建安十八年,終譙,余兄弟從上拜墳墓,遂乘馬遊觀,經東園,遵渦水,相洋乎高樹之下,乃駐馬書鞭為渦賦。

傅玄《良馬賦》曰:鞭不得搖,手不及動。

忽然增逝,肉飛骨踴。

傅玄《馳射馬賦》曰:佷如革,戾如膠。

鞭裁向腹,奮尾跳居。

曹植表曰:願得策馬執鞭,首當塵路。

撮風後之奇,接吳孫之要。

追慕卜商,起矛左右。

李尤《馬箠銘》曰:御者箠策,示有威怒。

東野之敗,督責過度。

一溫一 嶠《與陶公書》曰:奉惠赤角一具及鞉鼓馬鞭。

鼓角既周軍用,馬鞭服以周旋。

玩之於手,與之偕老也。

偃武之日,乃當藏之篋笥耳。

謝艾《密令與楊初》曰:今遣舍人孔章,特口諭要密,將軍可差腹心人旨致珊瑚馬勒香瓔(於盈切。

)一具遺王擢。

王擢狐疑於將軍父子,事得施矣。

袁宏《與范曾書》曰:四海鼎沸,天轡將移。

杖策以晨征,登重幙以吐奇。

指六一合 以倒戈,望崑崙而舉麾。

○柳

魚豢《魏略》曰:獻帝露布益州曰:"馬系柳而不暇解,貫胄延頸,以待白刃。

"(柳,五剛切。

又五浪切。

)

《蜀志》曰:靈帝末,先主從校尉鄒靖討賊有功,除安喜尉。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乃直入府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常璩《華一陽一國志》曰:建寧郡同瀨縣、存馬縣雍闓反時,結壘於縣山繫馬,馬柳柱生成林。

今夷言無梁林。

無梁,夷言馬也。

蕭子雲《晉史草》曰:姚略時有賀僧者,不知何人,自雲遊歷五郡,時人號為賀五郡。

齋戒奉道,為百姓說吉凶。

略死泓立,僧謂泓曰:"宜潔掃一馬廄,開屋設大柳,有異馬,其大非常,自遠來,天所送矣。

"

《趙書》曰:徐光字秀武,頓丘人。

父以牛醫為業。

光年十四五,為將軍王一陽一秣馬。

光但書馬柳屋柱,為詩頌,不親馬事。

《異苑》曰:丹一陽一甘卓字季思。

照鏡無頭,乃見在馬柳。

荀氏《靈鬼志》曰:泰元中,有道人從外國來,多有術法。

自說所受術師,曰:"衣非沙門也。

"嘗行見一人擔上有小籠子,可受斗餘,語擔人云:"吾步疲極,欲暫寄居君擔上。

"人甚怪之,慮是狂人。

便語"君欲何許自居耶?"答云:"君若見許,正欲入君此籠子中。

"擔人愈怪其奇。

"君能入籠中,便是神人也。

"即入籠中,籠亦不更大,擔亦不覺重。

至國中,一家大富而性慳惜,不行仁義。

語擔人:"吾試為君破一奴一慳囊。

"即至其家,有一快馬甚惜之。

在柳下系,忽失去,尋求不知處。

明日見馬在五斗粟中,終不可破取,不知何方得取之。

便往語,言:"君作百人廚食,周餉窮困者,馬當得出耳。

"主人即狼狽作之。

既畢,馬還在柱。

《淮南萬畢術》曰:馬柳生腐芽者,取馬柳生茅,可以為藥,食煞鳧矣。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