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九十三 ◎兵部二十四:《戰國策》曰:秦伐韓,軍於閼與。趙王召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九十三 ◎兵部二十四

太平御覽

卷二百九十三 ◎兵部二十四

○示緩

《戰國策》曰:秦伐韓,軍於閼與。

趙王召問趙奢,對曰:"道遠險狹,難救,譬猶兩鼠斗於穴中也。

將勇者勝。

"王令奢救之。

軍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

"秦軍武安西,秦軍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震。

軍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奢立斬之。

堅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壘。

秦間來,奢善食遣之。

間以報,秦將大喜,曰:"夫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

"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而行趨之,二日一夜 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

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而至。

奢縱兵擊,破之,閼與圍解。

《通典》曰:曹公進軍攻袁尚將審配於鄴,先鑿塹圍城,周回四十里。

初令淺,示若可越,審配遙見,笑而不出爭利。

曹公令一夜 浚之,廣深二丈,決漳水以灌之。

數月,城中餓死過半,尚將馬延臨陣降,遂克鄴城。

又曰:魏將司馬宣王征公孫文懿。

賊保襄平,宣王進軍圍之。

會霖潦大水,平地數尺,三軍恐懼,欲移營。

宣王令軍中敢有言徙者斬,都督令史張靜犯令,斬之,軍中乃定。

賊恃水,樵木自若,諸將欲取之,皆不聽。

司馬陳珪曰:"昔攻上庸,八部並進,晝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堅城,斬孟達。

今者遠來而更安緩,愚竊惑焉。

"宣王曰:"孟達眾少,而食支一年。

吾將士四倍於達,而糧不淹一月,以一月圖一年,安可不速?今賊眾我寡,賊饑我飽,水雨乃爾,功力不設,雖當促之,欲何所為。

自發京師,不憂攻戰,但恐賊糧垂盡,而圍落未合,掠其牛馬,抄其樵采,此故驅使走也。

夫兵者詭道,善因事變。

賊憑眾恃雨,故雖饑困,安肯束手!當示無能為之,若取小利以驚之,非計也。

"既而雨止,遂合圍,起土山地道,楯櫓鉤橦竟發,矢石雨下,晝夜攻而拔之。

又曰:萬俟丑一奴一稱亂關右,魏將賀拔岳討之,軍於汧、渭之間,宣告遠近曰:"今氣候漸熱,非征討之時,至秋涼更圖進齲"丑一奴一聞之,遂以為實,分遣諸軍散營,農於岐州之北。

百里細川,因險立柵,其千人以下為柵者亦有數處,且田且守。

岳知其勢分,乃密嚴備,晡時潛遣輕騎先行斷路,於後諸軍盡發,昧朝攻圍元進柵,拔之,諸所俘執者皆放之,自餘柵悉降。

岳宣言徑趨涇州,其刺史侯長貴亦以城降,丑一奴一乃棄平亭而走。

《晉書·安平獻王孚傳》曰:吳諸葛恪圍新城,以孚督諸軍二十萬御之。

孚次壽春,遣毌丘儉、文欽等討之。

諸將欲速擊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為功,且當詐巧,不可爭力也。

"故稽留月餘乃進軍,吳師望風而退。

《宋書》曰:臨烈王道規曰:"兵法:屈申有時,不可苟進。

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為竭力,桓振勇冠三軍,難以爭勝,且可頓兵養銳,徐以計策縻之,不憂不克也。

○務速

《孫子》曰:久則頓兵挫銳,攻城則力屈。

(頓,弊。

屈,荊)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夫頓兵挫銳,力屈貨殫,(音單。

)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

故兵聞拙速,(雖拙有速勝也。

)未有工之久也。

夫久兵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左傳》曰:先軫曰:"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

又曰:楚子伐隨,隨少師謂隨侯曰:"必速戰。

不然,將失楚師。

"

又曰:武城黑謂子常曰:"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

"

《魏志》曰:夏侯淵,性果悍,進軍疾速。

人歌曰:"夏侯淵,三日六百五日千。

"

《晉書·呂光載記》曰:光行至高昌,聞堅寇晉,光欲更須後命,部將杜進曰:"節下任全方面,赴機宜速,何不了而留乎?"

又曰:杜預破吳,眾議且候來冬。

預曰:"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迎刃而解。

"乃平之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後秦姚萇與苻登相持,萇將荀曜據逆萬堡,密引苻登。

萇與登戰,敗於馬頭原,收眾復戰。

姚碩德謂諸將曰:"上慎於輕戰,每欲以計取之,今戰既失利,而更逼賊者何也?"萇聞之,而謂碩德曰:"登用兵遲緩,不識虛實,今輕兵直進,遙據吾東,必荀曜豎子與之連結也。

事久變成,其禍難測,所以速戰者,欲使豎子謀之未就,好之未深,散敗其事耳。

"果大敗之。

又曰:姚萇與苻登相持未解,登將魏褐飛自稱大將軍、沖天王,率氐一胡一 萬人攻萇將姚當於杏城,萇將雷惡地叛應褐飛,攻萇將姚漢得於李潤。

萇議將討之,群臣鹹曰:"陛下不憂六十里苻登,乃憂六百里褐飛?"萇曰:"登非可卒殄,吾城亦非登所能卒圖。

惡地多智,非常人也。

南引褐飛,東結董鹹,甘言美說以成奸謀,若得杏城、李潤,惡地據之,控制遠近,相為羽翼,長安東北非復吾有。

"於是潛軍赴之。

萇將眾不滿兩千,褐飛、惡地眾至數萬,氐一胡一 赴之者首尾不絕。

萇每見一軍至,輒有喜色。

群下怪而問之,萇曰:"今同惡相濟,皆來會集,吾得乘勝席捲,一舉而覆其巢穴,東北無復餘也。

"褐飛等以萇兵少,盡眾來攻。

萇固壘不戰,示之以弱,潛遣子崇率騎數百,出其不意,以乘其後。

褐飛兵擾亂,萇遣將王超等率步騎擊之,褐飛眾大潰,斬褐飛。

惡地請降,萇待之如初。

《通典》曰:後漢末,荀攸從曹公征呂布,至下邳,布敗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卒疲,曹公欲還。

攸與郭嘉說公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

三軍以氣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

且布之謀主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衰而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

"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擒布。

又曰:蜀將諸葛亮伐魏,魏將司馬宣王、郭淮等御亮。

張郃勸宣王分軍住雍、郿為後鎮,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

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後,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擒也。

"遂進軍隃、(音舒。

)縻。

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

諸將皆懼,宣王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

然後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

"於是卷甲晨夜赴之,亮睹塵而遁。

宣王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忌也。

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

"進次漢一陽一,與亮相遇。

宣王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也。

又曰:蜀將孟達之降魏也,魏朝以達領新城太守,假節。

達於是連吳固蜀,潛圖中國。

謀洩,將舉兵,司馬宣王秉政,恐達速發,以書安之。

達得書,猶豫不決。

宣王乃潛軍進,諸將皆言達與二賊一交一 構,宜審察而後動。

宣王曰:"達無信義,此其相疑之時也。

當及其未定,往決之。

"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

吳蜀各遣其將救達,宣王分諸將以拒之。

初,達與諸葛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千二百里。

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返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

吾所在深險,司馬公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水柵以自固。

宣王度其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

旬有六日,達甥劉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遂斬達。

又曰:東魏荊州刺史辛纂據穰城。

西魏將楊忠從獨孤信討之。

纂迎戰,敗退走。

信令忠為前驅,馳至其城北,叱門者曰:"今大軍已至,城中有應,爾等求活,何不避走!"聞者盡散。

忠乘而入,彎弓大呼,纂兵衛百餘人莫之敢御,遂斬纂以徇,城中懾伏。

《唐書》曰:隋末,高祖義兵發太原,次靈石縣賈一胡一 堡。

隋將宋老生率一精一兵二萬屯霍邑以拒之。

會久雨糧盡,與長史裴寂及諸將議曰:"宋老生頓霍邑,屈突通鎮河東,二人同心,非造次可進。

"欲還太原,以圖後舉。

太宗曰:"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鹹一陽一,號令天下。

今遇小敵,便即班師,將恐義從之徒,一朝解體。

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何以自全!"高祖乃止,太宗引師赴霍邑,遂平老生也。

又曰:武德中,太宗征薛仁杲,其將宗羅侯來拒,大破於淺水原。

因率左右二十餘騎追奔,直趣折摭以乘之。

仁杲列陣城下,太宗據涇水以臨賊,徒氣沮,無敢進戰。

其驍將澤幹等數人臨陣來降,請還取馬。

太宗縱遣之,於是各乘良馬,須臾並至,仁杲大懼,嬰城自守。

太宗具知賊中虛實,將夕,大軍繼至,四面合圍。

因縱辯士諭以禍福,仁杲遂開門降。

既而諸將奉賀,因問曰:"始大王野戰破賊,其主尚保堅城,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逕薄城下,鹹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

羅侯恃往前之勝,兼復養銳日久,見吾不出,意在相輕。

今喜吾悉出兵來戰,吾雖破之,擒殺蓋少。

若不急躡,還走投城,仁杲收而撫之,則便未可得矣。

且其兵眾皆隴西人,一敗被追,不及回顧,散歸隴外,則折摭自虛,我軍隨而迫之,所以懼而降也。

此乃成算,諸君盡不見耶?"

又曰:武後初,徐敬業舉兵於一江一 都,稱匡復皇家,以盩厔尉魏思一溫一 為謀主,問計于思一溫一 ,對曰:"明公既以太后幽縶少主,志在於匡復,兵貴神速,但宜早渡淮北,親率大眾直入東都。

山東將士知公有勤王之舉,必以死從。

此即指日刻期,天下必定。

"敬業將從其策,薛璋又說曰:"金陵之地,王氣已見,宜早應之。

兼有大一江一 設險,足可以自固。

請且攻取常、潤等州,以為王霸之業,然後率兵北上,鼓行而前。

此則退有所歸,進無不利,實為良算也。

"敬業以為然,乃自率兵四千人南渡,以擊潤州。

思一溫一 密謂杜求仁曰:"兵勢宜合,不可分。

今敬業不知,併力渡淮,率山東之眾以取洛一陽一,必是無能成事命也可知。

"敬業尋亦悔之,所以遂敗。

《呂氏春秋》曰:凡兵,欲急疾捷,不可久處,所以兔起鳧舉。

(喻急疾也。

)雖有一江一 河之險,則陵之;雖有太山之塞,遂逾之。

《衛公兵法》曰:用兵上神,戰貴其速。

簡練士卒,申明號令,曉其目以麾幟,一習一 其耳以鼓金,嚴賞罰以戒之,重芻豢以養之,浚溝塹以防之,指山川以導之,召才能以任之,述奇正以教之:如此,則雖敵人有雷電之疾,而我亦有所待也。

若兵無先備,則卒不應;卒不應,則失於機;失於機,則後於事;後於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

故《呂氏春秋》云:"凡兵者,欲急捷,所以一決取勝,不可久而用之矣。

"或曰:"兵之情惟主速,乘人之不及;然敵將多謀,戎卒輯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豈可速而犯之耶?"答曰:"若此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其持久,安可犯之哉!廉頗之拒白起,守而不戰;宣王之抗武侯,抑而不進是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