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八 ◎職官部五十六:《唐書》曰:姜謨拜秦州刺史。高祖謂曰:\"衣錦還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八 ◎職官部五十六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五十八 ◎職官部五十六

○良刺史下

《唐書》曰:姜謨拜秦州刺史。

高祖謂曰:"衣錦還鄉,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涼州之路,近為荒梗,宜弘方略,有以靜之。

"謨至州,撫以恩信,州人相謂曰:"吾輩復見太平官府矣。

"盜賊悉來歸首,士庶安之。

又曰:顏游秦遷廉州刺史,封臨沂縣男。

時劉黑闥初平,人多以強暴寡禮,風俗未安。

游秦撫恤境內,敬讓大行。

邑里歌之曰:"廉州顏有道,性行同莊老。

愛人如赤子,不殺非時草。

"高祖璽書勞勉之。

又曰:太宗詔朝集使刺史以上升殿,親問上,曰:"卿等在州,何以撫教?"定州刺史薛獻對曰:"老者國家所養,臣每存恤之;少者國家所使,臣每勸誡之。

田疇荒廢,漸加墾闢;禮義既行,產業鹹振。

此皆稟之聖化,非臣之力。

"太宗曰:"如公之所奏,足稱循良;清淨為政,朕所望於公等也。

"

又曰:賈敦頤,曹州冤句人也。

貞觀中,歷遷滄州刺史。

在職清潔,每入朝,盡室而行,惟敝車一乘,羸馬數匹;羈有缺,以繩為之,見者不知其刺史也。

後轉瀛州刺史。

州界滹沱河及滱水,每歲泛溢,漂流民人。

敦頤奏立堤堰,自是無復水患。

又曰:田仁會,永徽初累遷郢州刺史,以善政聞。

時屬亢旱,仁會自曝祈禱,竟獲甘澤。

其歲大熟,百姓歌之曰:"父母育我田使君,一精一誠為人上天聞,旱田致雨山出雲,倉廩既實禮義申,但願常在不患貧。

"

又曰:《許景先傳》,開元十三年,玄宗令宰臣擇刺史之任,必在得人。

景先首中其選,自吏部侍郎出為虢州刺史,後轉岐州。

又曰:薛大鼎為滄州刺史。

州界有無棣河,隋末填廢,大鼎奏開之,引魚鹽於海。

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達滄海魚鹽至。

昔日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滂被。

"大鼎又以州界卑下,遂決長蘆及漳、衡等三河,分洩夏潦,境內無復水災。

時與瀛州刺史賈敦頤、冀州刺史鄭德本,俱有美政,河北號"鐺腳刺史"。

又曰:敬暉除衛州刺史。

時河北新有突厥之寇,方秋而修城不輟,暉下車謂曰:"金湯非粟而不守,豈有棄收穫而繕城郭哉!"悉令罷散,由是人吏鹹歌詠之。

又曰:蕭定。

大歷中,有司條天下牧守課績,惟定與常州刺史蕭復、濠州刺史張溢為理行第一。

其勸農桑,均賦稅,逋亡歸復,戶口增加,定又冠焉。

又曰:段秀實為涇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四鎮、北庭行軍涇原、鄭穎節度使。

三四年間,吐蕃不敢犯塞,清約率易,遠近稱之。

非公會,不聽樂飲酒,私室無妓媵,無嬴財,退公之後,端居靜慮而已。

德宗嗣位,就加檢校禮部尚書。

又曰:劉贊,子玄之孫,為浙西都一團一 練判官。

建中初,楊炎作相,擢為歙州刺史,以勤幹聞。

有老婦捃拾於叢林之間,為猛獸將,噬,幼一女號呼搏而救之,母子俱免。

本道觀察使韓滉奏為異跡,加金紫之服,累歲遷常州刺史。

又曰:李惠登。

李希烈反,授惠登兵二千,鎮隋州。

貞元初,舉州歸順,授隋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州遭李忠臣、希烈殲殘後,野曠無人,惠登樸質不知學,居官無枝棄,率心為政,皆與理順。

利人者因行之,病人者因去之,二十年間,田疇辟,戶口加。

諸州奏吏入其境,無不歌謠其能。

又曰:韓愈為潮州刺史。

既視事,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鱷魚,卵而化,其長數丈,食民畜產將盡,以是民貧。

"居數日,愈往視之,令判官秦濟炮一豚一羊,投之湫水,咒之曰:"前代德薄之君,棄楚、越之地,則鱷魚涵泳於此可也。

今天子神聖,四海之外,撫而有之。

況潮州之境,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之祀,鱷魚豈可與刺史雜處此土哉?刺史受天子命令守此土,而鱷魚悍然不安溪潭,食民畜熊鹿獐豕,以肥其身,以繁其卵,與刺史爭為長雄。

刺史雖駑弱,安肯為鱷魚低首而下哉?今潮州大海在其南,鯨鵬之大,蝦蟹之細,無不容,鱷魚朝發而夕至。

今與鱷魚約,三日乃至七日,如頑而不徙,須為物害,則刺史選材伎壯夫,操勁弓毒矢,與鱷魚從事矣!"咒之夕,有暴風雷起於湫中。

數日,湫水盡涸,徙於舊湫西六十里。

自是潮人無鱷患。

又曰:盧鈞,開成元年為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

南海有蠻舶之利,珍貨輻湊。

舊帥作法興利以致富,凡為南海者,靡不梱載而還。

鈞性仁恕,為政廉潔,請監軍領市舶使,已一不干預。

自貞元已來,衣冠得罪流於嶺表者,因而物故,子孫貧悴,雖遇赦不能自還。

凡在封境者,鈞減俸錢為營槥櫝。

其家疾病死喪,則為醫藥殯斂,孤兒稚女,為之婚嫁,凡數百家。

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義,令不嚴而人化。

又曰:朱敬則為御史冉祖雍所誣,貶授廬州刺史。

經數月代到,還鄉里,無淮南一物,惟有所乘馬一匹,諸子侄徒步而歸。

又曰:許圉師轉相州刺史,政寬存惠人,吏刊石以頌之。

嘗有官吏犯贓事露,圉師不令推究,但賜《清白詩》以激之。

犯者愧懼,遂改節為廉士。

其寬如此。

又曰:齊瀚,定州義豐人。

為汴州刺史。

河南,汴為雄郡,自一江一 、淮達於河、洛,舟車輻湊,人庶浩繁。

前後牧守,多不稱職,惟倪若水與瀚皆以清嚴為治,吏民歌之。

又曰:李勉為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使觀察。

番禺賊帥馮崇道、桂州叛將朱濟時等,阻洞為亂,前後累歲,陷沒十餘州。

勉至,遣將李觀與容州刺史王翃併力招討,悉斬之,五嶺平。

前後西域舶泛海者歲才四五,勉性廉潔,舶來都不檢閱,故末年舶至者四十餘。

在官累年,器用車服無增飾者。

耆老以為可繼前朝宋璟、盧奐、李朝隱之徒。

人吏詣闕請立碑,代宗許之。

又曰:楊城為道州刺史。

在州以家人法待吏人,宜罰者罰之,宜賞者賞之,一不以簿書介意。

道州土地產民多矮,每年常配鄉戶貢其男,號為"矮一奴一"。

城不平其以良為賤,又憫其編甿歲有離異之苦,乃抗疏論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貢,民皆賴之,無不泣荷。

又曰:尹思貞為青州刺史。

境內有蠶一年四熟者,黜陟使、衛州司馬路敬潛八月至州,見蠶歎曰:"非善政,孰能至於此乎!"特表薦之。

又曰:馬璲改懷州刺史。

乘兵亂之後,其夏大旱,人吏失耕稼,璲乃務修教化,將吏有父母者,璲輒造之施敬,收瘞暴骨,去其煩苛。

至秋,界中生穭谷,人頗賴之。

又曰:牛僧孺為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

一江一 夏城風土散惡,難立垣墉,每年加版築,賦菁茅以覆之。

吏緣為奸,蠹弊綿歲。

僧孺至,計茅苫板築之費,歲十餘萬,即賦之以磚,以當苫築之價。

凡五年,墉皆甃葺,蠹颺永除。

又曰:皇甫無逸為同州刺史,閉門自守,不通賓客,左右不得出門。

凡所貨易,皆往他州。

每按部樵采,不犯於人。

嘗夜宿人家,遇燈炷盡,人主將續之,無逸遽抽佩刀斷衣帶以為其炷,其廉介如此。

又曰:呂元膺為蘄州刺史,頗著恩信。

嘗歲終閱郡獄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見。

"因泣下。

元膺憫焉,盡脫其械,縱之,以為期。

守吏曰:"賊不可縱。

"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

"及期,無後到者,由是群盜感義,相引而去。

又曰:柳宗元為柳州刺史。

土俗以男女質錢,過期則沒入錢主。

宗元革其鄉法,其已沒者,仍出私錢贖之,歸其父母。

又曰:王仲舒為洪州刺史、一江一 南西道觀察使。

一江一 西前例,榷酒私釀法深,仲舒至鎮,奏罷之。

又出官錢二萬貫,代貧戶輸稅。

又曰:令狐楚,子緒以蔭授官,歷隋、壽、汝三郡刺史。

在汝州日,有能政,郡人請立碑頌。

緒以弟綯在輔弼,上言曰:"臣先父元和中特承恩顧,弟陶官不因人,出自宸衷。

臣伏睹詔令,以臣刺壽州日,粗立政勞,吏民求立碑頌,尋乞追罷。

臣任隋州日,郡人乞留,得上上考。

此名已聞於日下,不必更立碑頌,乞賜寢停。

"宣宗嘉其意,從之。

《五代史·梁書》曰:韓建為潼關防禦使,兼華州刺史。

河潼經大寇之後,戶口流散。

建披荊棘辟污萊,勸課農事,樹植蔬果,出入閭裡,親問疾苦,不數年流亡畢復,軍民充實。

又曰:王檀,字眾美,為密州刺史。

郡接淮戎,舊無壁壘,乃率丁夫修築羅城,六旬而畢,居民賴之。

又曰:趙克裕,河一陽一人也。

繼領亳、鄭二州刺史。

時關東藩鎮方為蔡寇所毒,黎元流散,不能相保。

克裕妙有農戰之備,復善於綏懷,民賴而獲安。

《五代史·晉史》曰:相裡令自羽林都虞候為忻州刺史。

凡部曲私屬,將吏不遣蒞州邑之職,皆優其給贍,使分掌家事而已。

其後累典大都,皆有聲績。

又曰:澤州奏前刺史史延韜離州,為軍民遮圍,不放出城,兼截下馬鐙,共留延韜,經三日後,夜開城門赴闕。

又曰:安元信歷數任皆名郡也,親族謂曰:"公身俸二千石,鬢有白髮,家無肥美田園,何以為子孫計?"元信曰:"吾本無文經武略,遭遇先帝風雲之會,繼提郡印,位在親人,平生之望過矣,每以衣食豐足為愧,安有積貨治產,欲為豚犬輩後圖,不亦愚乎?"聞者美之。

《英雄記》曰:幽州刺史劉虞,食不重餚,藍縷繩履。

《華一陽一國志》曰:趙琰為青州刺史。

有貴要屬托,琰於廳事前置大水器,發書悉投置水中,無有所報。

《益部耆舊傳》曰:嚴遵,字正思,為揚州刺史。

行部聞路旁女子哭聲不哀,問所哭者誰,對曰:"夫遭燒死。

"遵敕吏輿一屍一,到,與語,吏曰:"死人自道不燒死。

"攝女令人守一屍一,曰:"當有物往。

"吏曰:"有蠅聚頭所,"遵令披視,得鐵錐貫頂,拷問以一婬一殺夫。

《會稽典錄》曰:謝夷吾,字堯卿,山一陰一人。

為荊州刺史,遇孝章皇帝巡狩,幸魯一陽一,有詔敕夷吾入傳錄見囚,有亭長奸部民者,縣言和奸,上意以為吏劫民何得言和。

須臾,夷吾呵之曰:"亭長朱幘之吏,職在禁奸,今為惡之端,何得言和?"切讓長吏治亭長罪。

其所決正一縣三百餘事,與上合。

帝歎曰:"使諸州刺史悉如此者,朕不憂天下矣。

"遷巨鹿太守。

臨發,陛見,賜車馬劍帶,敕之曰:"巨鹿劇郡,舊為難治,以君有撥煩之才,故特授任,無毀前功。

"

《祖逖別傳》曰:逖為豫州刺史,克己矜施,不畜資產。

喪亂之餘,白骨未收者,為之殯葬。

其有骨肉恩薄不收斂者,皆加貶責,由是百姓感化,復睹太平。

置酒大會,坐中耆老相與流涕而歎曰:"吾等投老,更得父母,死將何恨?"又童謠曰:"幸哉遺民免豺虎,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清醪甘瓠脯,亦何報恩歌且舞。

"

《陶氏家傳》云:基,字叔先,為一交一 州刺史。

始,夷人不識禮義,男女互相奔隨,生子乃不知父。

君乃敦以婚姻之道,訓以父子之恩,道之以禮,齊之以刑,設庠序,立學校,合境化之,莫不悅之。

《語林》曰:何公為揚州。

有葬親者乞數萬錢,而帳下無有。

揚州常有糲米以賑孤寡,乃有萬餘斛,虞存為治中面見道,帳下空素求粲。

此米付帳下,何公曰:"何次道義不與孤寡爭粒。

"

○酷刺史

《續漢書》曰:侯覽為益州刺史,豐富者輒誣以大罪,皆誅滅之,沒入財物。

謝承《後漢書》曰:第五倫上疏褒稱盛美曰:"前歲誅刺史二千石貪殘者,皆明聖所察,非臣下所及。

"

《晉書》曰:卻隆為揚州刺史。

僚屬有過,輒依台閣峻制繩之,遠近鹹怨。

干寶《晉紀》曰:苟晞為兗州刺史。

姨母寡,有一子,坐小事。

姨母向晞叩頭,及中外皆乞活,不聽。

死後往哭之,甚悲,曰:"殺弟者兗州刺史,哭卿者苟道將也。

"

《後魏書》曰:於洛侯,代人也。

以勞舊為秦州刺史,而貪酷安忍。

民王富熾奪民呂勝脛纏一具,洛侯輒鞭富熾一百,截其右腕,無有紀極。

夜常不臥,執燭達曉,呼召賓客,說人間細事,戲謔無不為。

性不飲酒,惟多置餚胾晝夜食啖而已。

自旦至中,方始寢寐。

又曰:齊以斛律武都為兗州刺史。

塗經衛地,受絹千匹,黎一陽一郡守石曜手持一縑而謂之曰:"此是老石機杼,聊以奉贈。

自此已外,並須出於吏人。

"武都知曜清素純儒,笑而不責。

《北史》曰:齊漁一陽一王紹信,文襄第六子,歷特進青州刺史。

行過漁一陽一,與大富人鍾長命同坐,太守鄭道蓋來謁,長命欲起,紹信不聽,曰:"此何物小人?"主人公為起,乃與長命結為義兄弟。

仍與長命妻為姊妹,責其闔家長幼皆有贈賄,鍾氏遂貧。

又曰:齊安德王延宗為定州刺史,於樓上大便,使人在下張口承,之以豬糝和人糞以飼左右,有難色者鞭之。

《隋書》曰:厙狄士文拜貝州刺史,性清苦,不受公料,家無餘財。

子嘗啖官廚餅,士文枷之於獄,累日杖之一百,步送還京。

僮隸無敢出門。

所買鹽菜必於外境,凡有出入皆封署其門,親舊絕跡,慶吊不通,法令嚴肅,吏人股戰,道不拾遺,有細過必深文陷害。

又曰:厙狄士文為貝州刺史。

發摘奸隱,長吏尺布斗粟之贓,無所寬貸。

得千餘人而奏之,上悉配防嶺南。

親戚相送,哭泣之一聲 遍於州境。

至嶺南遇瘴癘,死者十八九。

於是父母妻子惟哭士文。

士文聞之,令人捕捉,撾捶盈前,而哭者彌甚。

又曰:趙仲卿拜石州刺史。

法令嚴猛,纖微之失無所容捨,鞭笞長吏輒至二百。

官人戰慄,無敢違犯者;賊屏息,皆稱其能。

《唐書》曰:楊德幹,高宗末歷澤、齊、汴、相四州刺史,治有威名。

郡人為之語曰:"寧食三斗蒜,不逢楊德幹。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