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七 ◎職官部五十五:《後魏書》曰:李崇為揚州刺史。先是,壽春縣人苟泰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七 ◎職官部五十五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五十七 ◎職官部五十五

○良刺史中

《後魏書》曰:李崇為揚州刺史。

先是,壽春縣人苟泰有二子,三歲遇賊,亡失數年,不知所在。

後見在同縣人趙奉伯家,泰以狀告。

各言己子,並有鄰證,郡縣不能斷。

崇曰:"此易知耳。

"二父與兒各在別處,經禁數旬,然後遣人告之曰:"君兒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

"苟泰聞即號啕,悲不自勝,奉伯咨嗟而已,殊無痛意。

崇知之,乃以兒還泰,詰奉伯詐狀。

奉伯乃款引"先亡一子,故妄認之"。

又曰:李崇除兗州刺史。

兗土舊多劫盜,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雙槌亂擊。

四面諸村始聞者槌一通,次復聞者以二為節,次後聞者以三為節,各擊數千槌。

諸村聞鼓,皆守要路,是以盜發俄頃之間,聲布百里。

其中險要悉有伏人,盜竊始發,便爾擒送。

諸州置樓懸鼓,自崇始也。

又曰:韋崇除南穎川太守,不好發擿細事,常云:"何用小察,以傷大道?"吏民感之,郡中大治。

高祖聞而嘉賞,賜帛二百匹。

又曰:崔亮為雍州刺史。

城北渭水淺不通船,行人艱阻。

謂寮佐曰:"昔杜預乃造河梁,況此有異長河,且魏晉之日亦自有橋,吾今決欲營之。

"鹹曰:"水淺,不可為浮橋,汎長無常,又不可施柱,恐難成立。

"亮曰:"昔秦居鹹一陽一,橫橋渡渭,以像閣道,此即以柱為橋。

今惟慮長柱不可得耳。

"會天大雨,山水暴至,浮出長木數百根。

藉此為用,橋遂成立,百姓利之,至今猶名崔公橋。

又曰:任城王雲為冀州刺史。

雲留心政事,甚得下情,於是合州民各請輸絹五尺、粟伍升以報雲恩。

高祖嘉之。

又曰:城一陽一王長壽之子徽除并州刺史。

先是,州界下霜,人庶逃散。

徽輒開倉賑之,文武鹹共諫止。

徽曰:"昔汲長孺,郡守耳,尚輒開倉,救人饑弊,況我皇家親近,授委大藩,豈可拘法而不救人困也。

"先給後表。

肅宗嘉之。

又曰:李平,字曇定。

為相州刺史,勸課農桑,修飾太學,簡試通儒,以充博士,選五郡聰敏者以教之,圖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於講堂,親為立贊。

前來台使頗好侵取,平畫《履虎尾》《踐薄冰》於客館,注頌其下,以示誡焉。

又曰:韋彧為東豫州刺史。

彧以蠻俗荒梗,不識禮儀,乃表立太學,選諸郡生徒於州總教,又於城北置崇武館,以一習一 武焉。

境內清肅。

又曰:韋珍遷郢州刺史。

在州有聲績,朝廷嘉之。

遷龍驤將軍,賜驊騮二匹、帛五十匹、穀三百斛。

珍乃召集州內孤貧者,謂曰:"天子以我能綏撫卿等,故賜以穀帛,吾何敢獨當。

"遂以所賜悉分與之。

又曰:韓麒麟除齊州刺史,假魏昌候。

麒麟在官,寡於刑罰,從事劉普慶說麒麟曰:"明公仗節方夏,而無所斬戮,何以示威?"麒麟曰:"刑罰所以止惡,蓋不得已而用之。

今民不犯法,何所戮乎?若必須斬戮以立威名,當以卿應之。

"普慶慚懼而去。

又曰:李崇沉深有將略,寬厚善御眾,在揚州凡經十年,養壯士數千人,寇賊侵邊,所向摧破,號曰臥虎。

又曰:陸俟長子馥多智,有父風。

高祖見而悅之,謂朝臣曰:"吾常歎其父智過其軀,是復逾於父矣。

"少為內都下大夫,出為刺史,假長廣公。

為政清平,抑強扶弱。

州中有舊德宿老名望素重者,以友禮待之,詢之政事。

如此者十人,號曰"十善"。

於是發奸摘伏,事無不驗。

百姓以為神明,無敢寇盜。

征為散騎常侍,人乞留者千餘人。

又曰:崔休為青州刺史。

青州九郡民單剽、李伯徽、劉通等一千人,上書訟休德政,靈太后善之。

休在幽、青五六年,皆清白愛民,甚著聲績,二州懷其德澤,百姓追思之。

又曰:任城王澄為揚州刺史。

下車,封孫叔敖之墓,毀蔣子文之廟,表請復皇宗之學,開四門之教,詔從之。

又曰:阮孚拜冀州刺史,勸課農桑,境內稱為慈父,鄰州號曰神君。

先是,州人張孟都、張洪建、馬潘、崔之憐、張叔緒、崔思哲等八人,皆屯保林野,不臣王命,州郡號曰八王。

孚至,皆請入城,願致死效力。

《北齊書》曰:趙郡王叡除北朔州刺史,都督北燕、北蔚、北恆三州及庫堆以西黃河以東長城諸鎮諸軍事。

叡慰撫新遷,量置烽戍,內防外御,備有條法,大為兵民所安。

有無水之處,禱而掘井,鍬插裁下,泉源湧出,至今號曰"趙郡王泉"。

又曰:魏蘭根為岐州刺史。

從行台蕭寶寅討破宛川,俘其人為一奴一婢,以美一女 十人賞蘭根。

蘭根曰:"此縣介於強虜,故成背叛。

今當恤其饑寒,柰何並充僕隸。

"於是盡以歸其父兄。

部內麥多五穗,鄰州田鼠為災,犬牙不入岐土。

又曰:韓軌遷秦州刺史,甚得邊和。

神武巡秦州,欲以軌還,仍賜城人戶別絹布兩匹。

州人田昭等七千戶皆辭不受,惟乞留軌。

神武嘉歎,乃留焉。

《北史》曰:齊任城王諧為并州刺史。

時有婦人臨汾川浣衣,有乘馬人換其新靴馳而去者。

婦人持故靴詣州言之,諧召居城諸嫗以靴示之,紿曰:"有乘馬人於路被賊劫害,遺此靴焉,得無親屬乎?"一嫗撫膺哭曰:"兒昨著此靴向妻家。

"如其語捕獲之,時稱明察。

又曰:齊平覽遷懷州刺史。

鑒奏請於州西故軍道,築城以防西軍,從之。

尋而西魏來攻。

時新築城,糧仗未集,素乏水,南門有大井,隨汲即竭。

覽具衣冠俯井而祝,至旦而井泉湧溢,有異於常。

又曰:齊彭城王浟為滄州刺史。

有人從幽州來,驢馱鹿脯至滄州界,腳痛行遲,偶會一人為伴,遂盜驢及脯去。

明旦告州,乃令左右及府僚吏分市鹿脯,不限其價。

其主見識之,推獲盜者。

又曰:竇熾為原州刺史。

熾挫抑豪右,申理幽滯,在州十載,甚有政績。

州城北有泉水,屢經游踐,嘗與僚吏宴於泉側,因酌水自飲曰:"吾在此州,惟當飲水而已。

"

又曰:申微為襄州刺史。

時南方初附,舊俗,官人皆通餉遺。

微性廉慎,乃畫楊震像於寢室以自戒。

及代還,人使送者數十里不絕。

微自以無德於人,慨然懷愧,因賦詩題於清水亭。

長幼聞之,皆競來讀,遞相謂曰:"此是申使君手跡。

"並寫誦之。

又曰:赫連達為雲州刺史,性鐮儉。

邊境一胡一 人或饋達羊,達欲招異類,報以繒帛,主司請用官物,達曰:"羊入我廚,物出官庫,是欺上也。

"命取私帛與之,識者嘉其仁耍

《三國典略》曰:賀祥為荊州刺史。

祥有惠政,遠近款附。

梁岳一陽一王察欽其清素,乃贈以竹屏風。

祥難違其意,取付所司。

太祖聞之,並以賜祥。

《後周書》曰:獨孤信為秦州刺史。

先是,守宰闇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訟,歷年不能決。

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民願附者數萬家。

太祖以其信著遐邇,故賜名為信。

又曰:達奚武之在同州也,時屬大旱。

高祖敕武祀華岳,而廟在舊山下。

當往祈禱,武謂寮屬曰:"吾備位三公,不能燮理一陰一陽一,遂使盛農之月,久絕甘雨,天子勞心,百姓惶懼,忝寄既重,憂責實深。

不可同於眾人,在常祀之所,必須登峰展誠,須其靈奧。

"岳既高峻,千仞壁立。

武年逾六十,惟將數人,攀籐援棘,然後得上。

於是稽首祈請,陳百姓懇誠。

晚不得還,即於岳上藉草而宿。

夢見白衣人來,執武手曰:"快辛苦,甚相嘉尚。

"武遂驚覺,益用祗肅。

至旦,雲霧四起,俄而澍雨,遠近沾浹。

高祖聞之,璽書慰勞。

又曰:韋瑱,字世珍。

魏恭帝二年,賜姓宇文氏。

三年,除瓜州刺史。

州通西域,蕃夷往來,前後刺史,多受賂遺。

一胡一 寇犯邊,又莫能御。

瑱雅性清儉,兼有武略。

蕃夷贈遺,一無所受。

一胡一 人畏威,不敢為寇。

公私安靜,夷夏懷之。

又曰:長孫儉授荊州刺史、東南道行台僕射。

所部鄭縣令泉璨為民所訟,推理獲實。

儉即大集僚屬而謂之曰:"此由刺史教誨不明,信不被物,是我之愆,非泉璨之罪。

"遂於廳事前肉袒自罰,捨璨不問。

於是州城肅勵,莫敢犯法。

魏文帝璽書勞之。

又曰:王思政遷荊州刺史。

州境卑濕,城塹多壞。

思政乃命都督藺小歡督工匠繕治之。

掘得黃金三十斤,夜中密送之。

至旦,思政召佐吏以金示之曰:"人臣不宜有私。

"悉封金送上。

太祖嘉之,賜錢二十萬。

又曰:泉企為東雍州刺史。

性清約,纖毫不擾於民。

在州五年,每於鄉里運米以自給。

《隋書》曰:令狐熙拜滄州刺史。

時山東承齊之弊,戶口簿籍類不以實。

熙曉喻之,令自歸首,至者一萬口。

在職數年,風教大洽,稱為良二千石。

開皇四年,上幸洛一陽一,熙來朝,吏民恐其遷易,悲泣於道。

及熙復還,百姓出境迎謁,歡叫盈路。

在州獲白烏、白獐、嘉禾,甘露降於庭前柳樹。

又曰:令狐熙,時上祠泰山還,次汴州,惡其殷盛,多有奸俠,於是以熙為汴州刺史。

下車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船客於郭外星居者勒為聚落,僑人逐令歸本,其有滯獄,並決遣之,令行禁止,稱為良政。

上聞而嘉之,顧謂侍臣曰:"鄴都,天下難理處也。

敕相州刺史豆盧通,令一習一 熙之法。

"其年來朝,考績為天下之最,賜帛三百匹,頒告天下。

又曰:楊達,字士達,為鄯、鄭、趙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平陳之後,四海大同,上差品天下牧宰,達為第一,賜雜采五百段,加以金帛。

又曰:慕容三藏授廓州刺史。

州極西界,與吐谷渾鄰接,奸宄犯法者皆遷配彼州,流人多有逃逸。

及三藏至,招納綏撫,百姓愛悅,襁負日至,吏民歌頌之。

高祖聞其能,屢有勞問。

其年,當州畜產繁孳,獲醍醐奉獻,賴物百段。

又曰:衛玄出為資州刺史,以鎮撫之。

玄既到官,時獠攻圍大牢鎮,玄單騎造其營,謂群獠曰:"我是刺史,銜天子詔安養汝等,勿驚懼也。

"諸賊莫敢動。

於是說以利害,渠帥感悅,解兵而去,前後歸附者十餘萬口。

高祖大悅,賜縑二千匹。

又曰:郭衍為瀛州刺史,遇秋霖大水,其屬縣多漂沒,民皆上高樹,依大塚。

衍親備船筏並繼糧拯救之,民多獲濟。

衍先開倉賑恤,後始聞奏,上大善之。

又曰:辛彥之拜隋州刺史。

於時州牧多貢珍玩,惟彥之所貢並供祭之物,高祖善之,顧謂朝臣曰:"人安得無學。

彥之所貢,稽古之力也。

"

又曰:梁彥光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嘉禾連理,出於州境。

開皇二年,上幸岐州,悅其能,乃下詔曰:"賞以勸善,義兼訓物。

彥光操履平直,識用凝遠,布政岐下,恩惠在人,廉慎之譽,聞於天下。

三載之後,自當遷陟,恐其匱乏,且宜旌善。

可賜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傘一枚,庶使有感朕心,日增其美。

四海之內,凡百官人,慕高山而仰止,聞清風而自勵。

"

又曰:梁彥光為相州刺史。

有塗一陽一人焦通,性嗜酒,事親禮闕,為從弟所訟。

彥光弗之罪,將至州學,令觀於孔子廟。

於時廟中有韓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對母悲泣之像。

通遂感寤,既悲且愧,若無自容。

彥光訓諭而遣之。

後改過勵行,卒為善士。

以德化人,皆此類也。

又曰:公孫景茂遷息州刺史,法令清靜,德化大行。

時屬平陳之後,徵人在路,有疾病者,景茂撤減俸祿,為粥湯藥,分賑濟之,賴以全活者以千數。

上聞而嘉之,詔宣告天下。

又曰:薛胄為兗州刺史。

城東有沂、泗二水,合而南流,氾濫大澤中。

胄遂積石堰之,使決,令西注,陂澤盡為良田。

以通轉運,利盡淮海,百姓賴之,號為"薛公豐兗渠"。

又曰:梁毗出為西寧州刺史,改封邯鄲縣侯。

在州十一年。

先是,蠻夷酋長皆服金冠,以金多者為豪俊,由此遞相陵奪,每尋干戈,邊境略無寧歲。

毗患之。

後因諸酋長相率以金遺毗,於是置金座側,對之慟哭而謂之曰:"此物饑不可食,寒不可衣。

汝等以此相滅,不可勝數。

今將此來,欲殺我耶?"一無所納,悉以還之。

於是蠻夷感悟,遂不相攻擊。

高祖聞而善之。

又曰:趙煚為冀州刺史,甚有威德。

煚常有疾,百姓奔馳,爭為祈禱,其得民情如此。

冀州俗薄,市井多奸詐,煚為銅斗鐵尺,置之於肆,百姓便之。

上聞而嘉焉,頒告天下,以為常法。

又曰:蔡王智積為同州刺史,儀衛資送甚盛。

頃之,以修謹聞,高祖善之。

在州未嘗嬉戲遊獵,聽政之暇,端然讀書,門無私謁。

有侍讀公孫尚儀,山東儒士,府佐楊君英、蕭德言,並有文學,時延於座,所設惟餅果,酒才三酌。

家有女妓,惟年節嘉慶,奏於太妃之前。

其簡靜如此。

又曰:公孫景茂為道州刺史。

悉以秩俸買牛犢雞豬,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好單騎巡人家,至戶入,閱視百姓產業。

有循理者,於都會時乃褒揚稱述。

如有過惡,隨即訓導,而不彰也。

由是人行義讓,有無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婦人相助紡績。

大村或數百戶,皆如一家之務。

其後請致仕,上優詔聽之。

仁壽中,上明公楊紀出使河北,見景茂神力不衰,還以狀奏。

於是就拜淄州刺史,賜以馬輿,便道之官。

前後歷職,皆有德政,論者稱為良牧。

又曰:梁彥光為相州刺史。

初,齊亡後,衣冠士人多遷關內,惟伎巧、商販及樂戶之家移實州郭。

由是人情險詖,妄起風謠,訴訟官人,萬端千變。

彥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東大儒,每鄉立學,非聖哲之書不得教授。

常以季月召集之,親臨策試。

有勤學異等,聰令有聞者,升堂設饌,其餘並座廊下。

有好諍訟,惰業無成者,坐之庭中,設以草具。

及大成,當舉行賓貢之禮,又於郊外祖道,並以財物資之。

於是人皆克勵,風俗大改。

又曰:韋世康。

尉遲回之作亂也,高祖憂之,謂世康曰:"汾、絳舊是周、齊分界,因此亂,恐生搖動,今以委公,善為吾守。

"因授絳州刺史,以雅望鎮之,闔境清肅。

又曰:豆盧勣為渭州刺史,甚有惠政,華夷悅服,德澤流行,多致祥瑞。

鳥鼠山,俗呼為高武隴,其下渭水所出。

其山絕壁千尋,由來乏水,諸羌苦之。

勣馬足所踐,忽飛泉湧出。

有白烏翔止廳前,乳子而後去,又白狼見於襄武。

民為之謠曰:"我有丹一陽一,山出玉漿。

濟我民夷,神鳥來翔。

"百姓因號其泉為玉漿泉。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