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八 ◎兵部三十九:《尚書大傳》曰:戰者,憚也,驚之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八 ◎兵部三十九

太平御覽

卷三百八 ◎兵部三十九

○戰上

《尚書大傳》曰:戰者,憚也,驚之也。

《說文》曰:戰,斗也。

《開元文字》曰:仲秋大閱,戎眾庶,修戰法,"一陰一疑於一陽一必戰"是也。

凡師皆陣曰戰。

謂堅而有備,各得其所,成敗決於志力也。

《易》曰: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一陰一之為道,卑順不盈,乃全其美盛而不已。

固一陽一之地,一陽一所不堪,故戰於野也。

)

又曰:一陰一疑於一陽一必戰,為其嫌於無一陽一也,故稱龍焉。

(為其嫌於非一陽一而戰也。

)

《書》曰:湯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又曰: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千人,與受戰於牧野。

《左傳》曰:魯宣公十二年,晉荀林父與楚子戰於邲,晉師敗績。

又曰:吳伐楚,王使執燧象以奔吳師。

又曰:齊伯郭啟伐莒。

莒子將戰,宛羊牧諫之曰:"齊師賤,其求不多,不如下之。

"

又曰:諸侯之戍謀曰:"若華氏知困而致死,楚恥無功而疾。

戰,非吾利也。

"

又曰:孟懿子一陽一虎伐鄆,鄆人將戰。

又曰:宋多責賂於鄭,鄭人不堪。

故以絕魯及齊,與宋、衛、燕戰。

不書所戰,後也。

又曰:冬,宋人以諸侯伐鄭,報宋之戰也。

又曰:齊人侵魯疆。

疆吏來告,公曰:"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備其不虞。

姑盡所備焉。

事至而戰,又何謁焉。

"

又曰:狄人伐衛。

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

將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

又曰:裡克諫曰:"故君之嗣適,不可以帥師。

君失其官,帥師不威,將焉用之。

且臣聞皋落氏將戰,君其捨之。

"

又曰:楚人伐宋以救鄭。

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救也。

"

又曰:子魚曰:"君未知戰。

勍敵之人阨而未成列,天讚我也。

"

又曰: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子魚曰:"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

雖及一胡一 耇,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

"

又曰: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晉人伐諸蒲城。

蒲城人欲戰,重耳不可。

又曰:齊晉將戰,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桀,擔也。

)擒之而乘其車,(既獲其人。

固釋己車而載所獲。

)系桑本焉,以徇齊壘,(將至齊壘,以桑樹系車而桑走,欲自異也。

)曰:"欲勇者賈余餘勇。

"(賈,賣也。

言己勇有餘,欲賣之也。

)

又曰:晉楚將戰,而楚晨壓晉軍而陣。

軍吏患之。

范丐趨進,曰:"塞井夷灶,陣於軍中,而疏行首。

晉、楚惟天所授,何患焉?"文子執戈逐之,曰:"國之存亡,童子何知焉?"

又曰:齊侯還自晉,不入。

(不入國。

)遂襲莒,門於且於,(且於,莒邑。

)傷股而退。

(齊侯傷。

)明日,將復戰,期於壽舒。

(壽舒,莒邑。

)杞殖、華還載甲,夜入且於之隧,宿於莒郊。

(二子齊大夫也。

且於隧,狹路。

)明日,先遇莒子於蒲侯氏。

(蒲侯氏,近莒之邑。

)莒子重賂之,使無死,曰:"請有盟。

"(欲以盟二子無致死戰。

)華周對曰:"貪貨棄命,亦君所惡也(華周即華還也。

)。

昏而受命,日未中而棄之,何以事君?"莒子親鼓之,從而伐之,獲杞梁。

(杞梁即杞殖。

)

又曰: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肉食,在位者也。

間,猶與也。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遍,民不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不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上思利民,忠也。

)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

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我盈彼竭,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又曰:丙戌,復戰。

大敗吳師,獲太子友,王孫彌庸。

又曰:郤獻子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

"彘子曰:"鄭人勸戰,弗敢從也。

楚人求成,弗能好也。

"

又曰:夫禮樂慈愛,戰所蓄也。

又曰:楚子與若敖氏戰於皋滸。

(皋滸,楚地。

)伯棼射王,汰輈,及鼓跗,著於丁寧。

(伯棼子越椒也,輈車轅汰過也,箭過車轅上也。

丁寧,鉦也。

)又射汰輈,以貫笠轂。

(兵車尊者則邊人執笠依轂下以御寒暑。

)師懼,退。

王使巡師曰:"吾先君文王克息,獲三矢焉。

伯棼竊其二,盡於是矣。

"鼓而進之,遂滅若敖氏。

又曰:晉楚一交一 戰,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車,折軾。

晉師乃止。

又曰: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求御於鄭。

(欲得鄭人自御,知其地利者也。

)鄭人卜宛射犬吉。

(射犬,鄭公孫也。

)將及楚師,而後從之乘,皆踞轉而鼓琴。

(轉衣裝也。

)近,不告而馳之。

皆取胄於橐而胄,入壘,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挾囚。

(禽,獲也。

)弗待而出。

又曰:子蒲曰:"吾未知吳道,使楚人先與吳人戰。

"

又曰:吳師居麋,子期將焚之,子西曰:"父兄親暴骨焉,不能收,而又焚之,不可。

"子期曰:"國亡矣!豈憚焚之?"焚之,而又戰。

又曰:吳伐楚師,及清發,(清發,水名。

)將擊之。

夫概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

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

半濟而後可擊也。

"從之。

又敗之。

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又從之。

敗諸雍澨,五戰及郢。

(奔食,食者走,不陣。

故不在戰數數也。

澨,時制切。

)

又曰:晉侯逆秦師,使大夫韓簡視師。

復曰:"師少於我,鬥士倍我。

"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謂奔梁求秦也。

)入用其一寵一 ,(為秦所納也。

)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

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

"戰於韓原。

晉戎馬還濘而止。

(濘,泥也。

還,便旋也。

小駟不調,故還泥中。

濘,乃定切。

)秦伯獲晉侯以歸。

(晉曲而怠,秦直而怒,所以勝也。

)

又曰:楚子伐隋,軍於漢、淮之間。

隋將季梁謂隋侯曰:"請下之,弗許而後戰,(下之請服。

)所以怒我而怠寇也。

"隋少師謂隋侯曰:"必速戰。

不然,將失楚師。

"戰於速杞,隋師敗績。

(若用季梁之謀,必勝矣。

)

又曰:吳楚二師陣於柏舉。

吳子闔閭之弟夫概王,晨請於闔閭曰:"楚相囊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其卒必奔。

而後大師繼之,必克。

"以其屬五千,先擊囊瓦之卒。

楚師亂,吳師大敗之。

又曰:晉師伐楚,苗賁皇言於晉侯曰:"楚之良,在其中軍王族而已。

請分良以擊其左右,而三軍萃於卒,(萃,集。

)必大敗之。

"及戰,晉將呂錡,射楚恭王,中目。

(錡,魚綺切。

)楚師宵遁。

晉師入楚,三日館穀。

又曰:求曰:"若不可,則君無出。

一子帥師,背城而戰。

不屬者,非魯人也。

當子之身,齊人伐魯而不能戰,子之恥也。

"

又曰:彭城之役,晉、楚遇於靡角之谷。

晉侯將遁矣。

雍子發命於軍曰:"恤老幼,反孤疾,二人役,歸一人,簡兵搜乘,秣馬蓐食,師陣焚次,明日將戰。

"行歸者而逸楚囚,楚師宵潰。

又曰: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

我是以有河曲之戰。

又曰:欒武子欲報楚,韓獻子曰:"無庸。

使重其罪,民將叛之。

無民,孰戰?"

又曰:晉、楚遇於鄢陵。

範文子不欲戰,卻至曰:"韓之戰,惠公不振旅。

"

又曰:潘尪之子一黨一 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憂於戰?"

又曰:苗賁皇徇曰:"搜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陣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

"乃逸楚囚。

又曰:智武子曰:"大勞未艾,君子勞心,小人勞力。

先王之制。

"諸侯皆不欲戰,乃許鄭成。

又曰:晉一陽一處父侵蔡,楚子上救之,與晉師夾一江一 而軍。

一陽一子患之,使謂子上曰:"吾聞之,文不犯順,武不違敵。

子若欲戰,則吾退捨,子濟而陣,遲速惟命。

"

又曰:宣子曰:"秦獲穿也。

獲一卿矣。

秦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一交一 綏。

《公羊傳》曰:己巳,晉侯及楚戰城濮,楚師敗績,此大戰也。

又曰:詐戰曰?此何以曰?(詐,卒也,齊人語也。

)

又曰:晉人及秦伯戰於殽,秦敗。

或曰:"襄公稱人何貶也?君在殯而用師詐戰。

"

又曰:狐壤之戰,隱公獲焉。

然則何以不言戰?諱獲也。

又曰:齊侯、衛侯、鄭伯來戰於郎,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內不言戰,乃敗績。

又曰:及鄭師伐宋,丁未,戰於宋。

戰不言伐何?避嫌也。

惡乎嫌,嫌與鄭人戰也,此偏戰也。

何以不言師敗績?內不言戰,言戰乃敗績。

(與鄭人戰於宋地,故舉伐以明之也。

)

《家語》曰:齊國書伐魯,(書,齊卿也。

)季康子使冉求帥左師衛之,樊遲為右。

季氏曰:"須也,弱。

"(須,遲名。

弱,幼也。

)有子曰:"能用命矣。

"及齊師戰於郊,未逾溝。

(前有溝,眾不肯逾也。

)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

(言季孫德不素著,不為民所信也。

)請三一交一 而逾之。

"(與眾要信,三一交一 而逾溝也。

)如之,眾從之。

師入齊,齊軍遁。

冉有用戈,故能入焉。

子聞之曰:"義也。

"(在軍能卻敵,合乎義。

)既戰,季孫問冉有曰:"子於戰,學之乎?性達之乎?"對曰:"學之。

"季孫曰:"從事孔子,茲於學。

"冉有曰:"即學於孔子也。

孔子者,大聖兼該,文武並用也。

適聞其戰法,猶未之詳也。

"季孫悅。

樊遲以告孔子,子曰:"季孫於是乎可謂悅人之有能矣。

"

又曰:孔子曰:"黃帝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

"

又曰:子貢言志曰:"願得齊楚合戰於漭蕩之野,埃塵連接,挺刃一交一 兵。

"

《國語》曰:申包胥曰:"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

不智則不知人之極;不仁則不共三軍饑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

"

《戰國策》曰:魏太子自將,過宋外黃,徐子曰:"臣有百戰之術,今太子自將攻齊,大勝,富不過有魏,而貴不益為王。

若不勝,即萬世無魏矣。

此臣百勝之術也"太子曰:"請從公言而還。

"太子上車請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敗北同,不如遂行。

"乃與齊戰而死。

《史記》曰:黃帝教熊羆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服虔曰:阪泉,地名。

皇甫謚曰:在上谷。

)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

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

張晏曰:涿鹿在上谷。

)遂擒蚩尤。

(《皇覽》曰:蚩尤塚在東平郡壽張縣關鄉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初祀之。

有赤氣出如匹絳帛,名為蚩尤旗。

)

又曰: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振楚國,名聞諸侯。

乃遣當一陽一君、蒲將軍將卒(張晏曰:率黥布。

)二萬人渡河救巨鹿。

戰小利,陳餘復請兵。

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示士必死無還心。

於是至即圍秦將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虜王離。

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者十餘壁,皆莫敢縱兵。

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楚戰士無不一當十。

楚兵呼聲動天地,諸侯無不人人惴恐。

於是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入轅門,(張宴曰:軍行以車為陣,轅相向為門曰轅門。

)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羽於是始為諸侯上將軍,兵皆屬焉。

又《淮一陰一侯傳》曰:信云: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子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又曰:項王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漢騎追者數千人。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年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皆服,未常敗北,霸有天下。

今卒困於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決戰。

"

又《商君傳》曰:鞅令行之十年,秦民道不拾遺,山無盜賊。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又《藺相如傳》曰: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

"

又曰: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追亡逐北,伏一屍一百萬,流血漂鹵。

(徐廣曰:鹵,盾也。

)

《漢書》曰:漢王入彭城,收羽美人貨賂,置酒高會。

羽聞之,羽聞之令其將擊齊,而自以一精一兵三萬人從魯出一胡一 陵,至蕭,晨擊漢軍,大戰彭城靈壁東(一胡一 陵縣在彭城南。

)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圍漢王三匝。

大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揚沙石,晝晦,楚軍大亂,而漢王得與數十騎遁去。

過沛,使求室家,而室家亦已亡,不相得。

漢王道逢孝惠、魯元公主,載行。

楚騎追急,漢王推墮二子。

滕公下收載,遂得脫。

又《張騫傳》曰: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

又《敘傳》曰:述趙充國、辛慶忌云:兵家之策,惟在不戰。

又《西南夷傳》曰:姑繒葉瑜復反,遣水衡都尉呂辟一胡一 將郡兵擊之。

(辟,音壁。

)辟一胡一 不進,蠻夷遂殺益州太守,乘勝與辟一胡一 戰,戰士乃溺水死者四千餘人。

復攻武威、張掖、酒泉,燒民廬舍。

六年,隴西太守孫羌擊破之。

又曰:蕭何功最盛,封酇侯,所食邑最多,功臣皆曰:"臣等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何未嘗有汗馬之勞,顧居臣上,何也?"

又曰:高帝末,黥布反,渡淮擊楚。

楚發兵與戰徐、潼間,楚三軍欲以相救為奇兵。

或說楚將曰:"布善用兵,人素畏之。

且兵法,自戰其地為散地。

今別為三軍,彼敗吾一軍,餘皆走,安能相救?"楚將不聽。

布果破其一軍,二軍散走。

遂西,與上兵遇蘄西,大戰,布軍敗走。

又曰:趙充國討先零羌,虜久屯聚,解弛,睹見大軍,棄輜重,欲渡湟水,道阨狹,充國徐行驅之。

或曰逐利行遲,充國曰:"此窮寇不可迫也。

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

"諸將校皆曰:"善。

"虜果赴水,溺死者數百。

於是破之。

又《司馬遷傳·報任少卿書》云: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又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有斬將搴旗之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