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九 ◎兵部四十:《後漢書》曰:吳漢討公孫述,乃進軍攻廣都,拔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九 ◎兵部四十

太平御覽

卷三百九 ◎兵部四十

○戰中

《後漢書》曰:吳漢討公孫述,乃進軍攻廣都,拔之。

光武戒漢曰:"成都十餘萬眾,不可輕也。

但堅據廣都,待其來攻,勿與爭鋒。

若不敢來,公轉營迫之,須其力疲,乃可擊也。

"漢乘利,遂自將步騎二萬餘進逼成都,去城十餘里,阻一江一 北為營,作浮橋,使副將劉尚將萬餘人屯於一江一 南,相去二十餘里。

帝聞大驚,使讓漢曰:"公既輕敵深入,又與尚別營,事有緩急,不復相及。

賊若出兵綴公,而大眾攻尚,尚破,公即破矣。

急引兵還廣都。

"詔書未到,述果使其將謝豐、袁吉攻漢,使別將攻尚。

漢敗入壁,豐圍之。

漢乃召諸將勵之曰:"今與劉尚二處受圍,勢既不接,其禍難量。

欲潛師就尚於一江一 南,並兵御之。

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如其不然,敗必無餘。

成敗之機,在此舉也。

"於是饗士秣馬,閉營三日不出,乃多掛幡旗,使煙火不絕,夜銜枚引兵與尚合軍。

豐等不覺,明日,分兵拒水北,自將攻一江一 南。

漢悉兵迎戰,自晨至晡,遂大破之,斬謝豐、袁吉,獲甲首五千餘級。

於是引還廣都,留尚拒述。

帝報曰:"公還廣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擊公也。

(略,猶過也。

)若先攻尚,公從廣都五十里悉步騎赴之,適當值其疲睏,破之必矣。

"自是漢與述戰於廣都、成都之間,八戰八克。

又曰:涼州賊王國圍陳倉,不拔而去。

皇甫嵩進兵擊之。

董卓曰:"不可。

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

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

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

前吾不擊,避其銳也。

今而擊之,待其衰也。

所擊疲師,非歸眾也。

國眾且走,莫有鬥志。

以整擊亂,非窮寇也。

"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後拒。

連戰大破,斬首萬餘級,國走而死。

又曰:曹操擊陶謙,不能克,乃還。

過拔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

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

又曰:廉范遷雲中太守。

會匈一奴一大入塞,烽火日通。

故事,虜入過五千人,移書傍郡。

吏欲傳檄求救,范不聽,自率士卒摧之。

虜眾盛,范兵不敵。

乃令軍中蓐食,晨往赴之,斬首數百級。

《續漢書》曰:耿弇字伯照,扶風人。

少學詩禮。

見郡督尉試騎士,建旗鼓,肄馳騁,由是心善將率。

後上聞弇為張步所攻。

欲自往。

陳俊曰:"步兵盛,可且閉營,待上至。

"弇曰:"上且到,臣子當擊牛釃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賊虜遺君父耶?"遂合戰破之。

《蜀志》曰: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

黃忠以為可取,趙雲遣兵隨忠取米。

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人輕行出圍,迎視忠等。

值曹公揚兵大出,雲勢逼,且鬥且卻,入營更大開門,偃旗鼓。

公軍至,疑有伏兵。

雲雷鼓,於後射公,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死者甚多。

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為膽。

"(子龍,趙雲字也。

)作樂飲宴至暝。

《晉中興書》曰:桓一溫一 步騎四萬,自一江一 陵向關中,伐偽立荊州刺史郭敬,進擊青泥,皆破之。

至於灞上,戎首多降,居民皆壺漿路側,耆老或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兵帥苻健以五千人守長安小城,時運道艱難,而關中大饑,一溫一 率眾還,詔遣侍中黃門慰勞,於襄一陽一犒軍。

十一年,一溫一 進征討大都督督司冀州諸軍事,委以專征之任。

一溫一 乃合眾治兵。

七月,率眾伐羌。

十月,一溫一 次伊水。

羌帥姚襄來逆,軍屯於北,遣使詣一溫一 ,奉身歸命,願敕前鋒小卻,當拜伏路左。

一溫一 答曰:"我自修復中原,展敬山陵,無豫君事,欲來相迫,何復求卻?"於是方軌齊進,襄率驍勇萬餘人距水前戰。

一溫一 命小弟沖及諸將奮擊,襄大敗奔北,自相殺害,死者數千,越北芒而奔走。

一溫一 屯故太極殿前,賊周成率眾降一溫一 ,徙入金墉,謁先帝諸陵,被侵毀者皆繕復之,選陵令守護。

又曰:謝玄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還於廣陵,以功封東興縣侯。

八年玄至,苻堅傾國大出,眾號百萬。

先遣苻融、慕容煒、張蠔、苻方四師至穎口,梁成、王先等守洛澗。

詔加衛將軍安征討大都督。

玄為前鋒、都督徐、兗、青三州、揚州之晉陵、幽州之燕國諸軍事,與叔父征虜將軍石、從弟輔國將軍琰、西中郎將桓伊、龍驤將軍玄等拒之,眾凡八萬。

玄先遣廣陵劉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澗,即斬梁成及成弟雲,步騎崩潰,爭赴淮水,斬首萬級,生擒五千餘人。

十月,苻融進屯壽一陽一。

玄與琰等選一精一銳八千人決戰肥水南,臨陣斬苻融,俘獲萬計,得偽輦及雲母車,其餘寶器山積,錦罽數萬端,牛馬驢騾駱駝十萬疋。

又曰:苻堅率眾五十萬向壽春,謂融曰:"晉人若知朕來,便一時還南,固守長一江一 ,雖百萬之眾,無所用之。

今秘吾來,令彼不知,彼顧一江一 東,在此必當戰。

若其潰敗,求守長一江一 ,不復可得,則吾事濟矣。

"乃秘不言堅自來,於是以小將旗列屯淝北。

晉征虜將軍謝石、冠軍將軍謝玄、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並阻水南,一時涉渡淝水。

融曰:"及吳未成列擊之,必克也。

"堅曰:"不然。

我長於步,彼便於水,今捨步入水,是以所短擊其所長,非良策矣。

可須彼過水,一時擊之。

彼既背水,進退無術,乃可盡殺,然後船舫渡一江一 ,直指會稽觀禹朝萬國之處,不亦樂乎。

"列陳以待晉軍。

晉軍既濟,戰於肥北。

堅被重瘡,三軍潰亂。

堅馳還長安。

《晉書》曰:劉毅溯一江一 追桓玄,戰於崢嶸州。

於時官軍數千,玄兵甚盛,而玄懼有敗衄,常漾輕舸於舫側,故其眾莫有鬥心。

官軍乘風縱火,盡銳爭先,玄眾大潰。

又曰:將軍王敦反,兵至石頭,欲攻晉將劉隗。

(五罪切。

)其將杜弘曰:"劉隗死士眾多,未易可克,不如石頭。

其守將周禮少恩,兵不為之用,攻之必敗。

禮敗,隗自走,"敦從之。

禮果開城門納弘。

諸將與敦戰,晉師大敗。

又曰:前秦苻堅率兵來伐,晉將軍謝石、謝玄拒之。

堅遣其尚書朱序說石等,以眾盛,欲脅而降之。

序謂石曰:"若秦百萬之眾皆至,則莫可以敵也。

及其眾未集,宜在速戰。

若挫其前鋒,可以得志。

"晉將遣使請戰,許之。

堅師列陣逼肥水。

晉師不得度。

晉將使謂堅將苻融曰:"君懸軍深入,置陣逼水,此持久之計,豈欲戰者乎?若小退師,令將士周旋,僕與君公緩轡而觀之,不亦美乎!"堅眾皆曰:"宜阻水,莫令得上。

我眾彼寡,勢必萬全。

"堅曰:"但卻軍,令得過,我以鐵騎向水,逼而殺之。

不然,因其濟水而覆之。

"於是麾軍卻陣,軍遂奔退,制之不可止。

玄以八千一精一卒渡肥逼之。

融馳騎略陣,馬倒被殺,軍遂大敗。

晉師乘勝追擊,死者相枕。

堅為流矢所中,單騎遁走。

又《慕容超載記》曰:於是賀賴盧、公孫五樓為地道出戰,王師不利。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秦苻堅遣將呂光領兵伐龜茲。

光軍其城南五里為營,深溝高壘,廣設疑兵,以木為人,被之以甲,羅之壘上。

龜茲王帛純嬰城自守,乃傾國財寶,請諸國來救。

一溫一 宿、尉頭等國王,合七十餘萬眾以救之。

一胡一 便弓馬,善矛槊,鎧如連鎖,射不可入,眾甚憚之。

諸將鹹欲每營結陣按兵以拒之。

光曰:"彼眾我寡,眾營又相遠,勢分力散,非良策也。

"於是遷營相接,陣為勾鎖之法,一精一騎為遊軍,彌縫其闕,戰於城西,大敗之。

純遁走,王侯降者三十餘國。

又曰:西魏末,東魏遣將侯景、高敖曹等圍西魏將獨孤信於洛一陽一。

東魏大將齊神武繼後。

西魏大將周文帝率軍救信,進軍瀍東。

景等夜解圍去。

及晨,周文率輕騎追之,至於河上。

景等北據河橋,南屬邙山為陣,與諸軍合戰。

周文馬中流矢,驚逸,遂失之,因此軍中擾亂。

都督李穆下馬授周文兵復振,於是大捷,斬高敖曹,虜其甲士萬五千,赴河死者以萬數。

是日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辰至未,戰數十合,氛霧四塞,莫能相知。

獨孤信、李遠居右,趙貴、怡峰居左,戰並不利,又不知周文所在,皆棄其率先歸開府。

唐公等為後軍,遇信等退,即與俱還。

由是乃班師,洛一陽一亦失守。

大軍至弘農,守將皆已棄城西走。

又曰:後魏末,賊莫折後熾所在寇掠州人。

李賢率鄉兵與涇州刺史史寧討之,後熾列陣以待。

賢謂寧曰:"賊聚結歲久,徒眾甚多,數州之人,皆為其用,我若總為一陣,併力擊之,彼既同惡相濟,理必總萃於我,勢既不分,眾寡莫敵,我便救,首尾無以制之。

今若令諸軍分為數陣,多設旗鼓,掎角而前,以脅諸柵,以別統一精一兵直指後熾,按甲而待,莫與一交一 鋒;後熾欲前,則懼我疑兵。

令其進不得戰,退不得走,以俟其懈攻之,必破。

後熾一敗,則眾柵不攻自拔矣。

"寧不從,屢戰頻北。

賢乃率數百騎徑入後熾營,收其妻子僮隸五百餘人,並輜重等。

屬後熾與寧戰勝,方欲追奔,忽與賢遇。

乃棄寧與賢接戰,賊遂大敗,後熾單騎遁走。

《北史》曰:後魏孝文南伐齊,齊將陳顯達率眾拒戰。

元嵩身備三仗,免胄直前,勇冠三軍,將士從之,顯達奔潰。

帝大悅,曰:"任城康王大有德福,文武頓出其門,以功賜爵高平縣侯。

"

《後周書》曰:天和六年,宇文憲帥眾二萬出自龍門。

齊將新蔡王康德以憲兵至,潛軍宵遁。

憲乃西歸,仍掘移汾水水南堡,復入於齊。

人謂略不及遠,遂弛邊備。

憲乃渡河攻其伏龍等四城,二日盡拔。

又進攻張辟,克之,獲其軍實,夷其城壘。

斛律明月時在華谷,不能救之,乃北攻姚襄城,陷之。

時汾州又見圍日久,糧援路絕,遣柱國宇文盛運粟以饋之。

憲自入兩乳谷,襲克齊相杜成,進軍姚襄,齊人嬰城固守,以為汾州之援。

齊平原王段孝先、蘭陵王高長恭引兵大至,憲命將士陣而待之。

大將軍韓歡為齊人所乘,遂以奔退。

憲身自督戰,齊眾稍卻。

會日暮,乃各收軍。

又曰:齊神武遂渡河逼華州,刺史王羆嚴守,知不可攻,涉洛,軍於許原西。

太祖據渭南,征諸州兵皆會,乃召諸將,謂之曰:"高歡越山渡河,遠來至此,天亡之時也。

吾欲擊之何如?"諸將鹹以眾寡不敵,請待歡更西,以見其勢。

太祖曰:"歡若得至鹹一陽一,人情轉一騷一擾。

今及其新至,便可擊之。

"即造浮橋於渭,令軍人繼三日糧輕騎渡渭,輜重自渭南夾渭而西。

冬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齊神武軍六十餘里。

齊神武聞太祖至,引軍來會。

癸巳旦,候騎告齊神武軍且至,望太祖軍少,竟馳而進,不為行列,總萃於左。

軍兵將一交一 ,太祖鳴鼓,士皆奮起,於謹等六軍與之合戰,李弼等率鐵騎橫擊之,絕其軍為二,遂大破之,斬六千餘級,臨陣降者二萬餘人。

《通典》曰:後週末,隋文帝作相,輔少主。

相州總管尉遲迥舉兵不從,隋文遣將韋孝寬討之。

迥男惇率眾十萬入武德,軍於沁東拒之,與孝寬隔水相持。

乃佈兵二十餘里,麾軍小卻,欲待孝寬軍半度而擊之。

孝寬因其卻,乃鳴鼓齊進,惇遂大敗。

又曰:後週末,隋文帝遣將韋孝寬率兵討尉遲迥於相州,軍進至州,迥悉出其卒十三萬,陣於城南。

迥舊一習一 軍旅,雖老猶被甲臨陣,其麾下三千兵皆關中人,為之力戰。

孝寬等軍失利而卻,鄴中士女觀者如堵,高熲與李詢乃整陣先犯觀者,因其擾而乘之,迥眾大敗,遂拔其城。

又曰:後漢末,曹公征張魯於漢中,使張遼與樂進、李典等將千餘人守合肥,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

"俄而,吳主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

乃共發教,教云:"若權至著,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

"諸將皆疑。

遼曰:"公征在外,比救至,敗我必矣。

是以教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

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

於是遼夜募敢死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平旦,遼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

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

權不敢動,遙見所將眾少,乃聚圍遼。

率左右麾,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

權人馬皆披靡,(披,匹靡反。

)無敢當者。

自朝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

權攻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遼率諸軍追擊之,幾復獲權。

(孫盛曰:夫兵固詭道,奇正相資,若將帥不知,則棄師之道也。

至於合肥之守,懸弱無援,專任勇者則好戰生患,專任怯者則懼心難保。

且彼眾我寡,心必懷貪墮,以致命之兵,擊貪墮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必固。

是以魏武雜選武力,參以同異,為之密教,宜其用事。

至是而應,若合符契,妙矣!)

《北齊書》曰:慕容紹宗與侯景戰於渦一陽一,大破景軍,溺死於渦水,水不為流。

景走淮南。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