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一 ◎兵部六十二:《後周書》曰:韓果性強記,兼有權略,所行之處,山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三十一 ◎兵部六十二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三十一 ◎兵部六十二

○斥候

《後周書》曰:韓果性強記,兼有權略,所行之處,山川形勢輒能記憶。

兼善伺敵虛實,揣知情狀。

有潛匿溪谷欲為間偵者,果登高望之,所疑處往必有獲。

太祖由是以果為虞候都督。

每從征行,常領候騎晝夜巡察,略不眠寢。

又曰:達奚武大統初為秦州刺史。

齊神武趣沙苑,太祖復遣武覘之。

武從三騎皆衣敵人衣服,至日暮去營數百步,下馬潛聽得其軍號,因上馬歷營若警夜者,不如法者往往撻之,具知敵之情狀,以告太祖。

太祖深嘉焉,遂破之。

諸葛亮《兵要》曰:軍已近敵,籬落常平明以先發,絕軍前十里內,各按左右下道,亦十里之內。

數里之外,五人為部,人持一白幡,登高外向,明隱蔽之處。

軍至,轉尋高而前。

第一見賊,轉語後第二,第三詣主者白之。

凡候見賊百人以下,但舉幡指;百人以上,便舉幡大呼。

主者遣疾馬往視察之。

又曰: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地,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

又先使候騎前行,持五色旗,見溝坑揭黃,(揭,去列切。

)衢路揭白,水澗揭黑,林藪揭青,野火揭赤,以本鼓應之。

立旗鼓,令相聞見。

若渡水逾山,深邃林藪,一精一驍勇騎搜索數里無聲,四周絕跡,高山樹頂,令人遠視,一精一兵四向要處防禦。

然後分兵前後,以為鎮拓。

乃令輜重老小,次步後馬,切在整肅,防敵至,人馬無聲,不失行列。

險地狹徑,亦以部曲鱗次,或須環迴旋轉,以後為前,以左為右,行則魚貫,立則雁行。

到前止處,候騎一精一銳,四向散列而立,各依本方下營。

一人一步,隨師多少,咸表十二辰,豎六旍,長二丈八尺,審子午卯酉地,勿令邪僻,以朱雀旍豎午地,白獸旍豎酉地,玄武旍豎子地,青龍旍豎卯地,招搖旍豎中央。

其樵牧飲,不得出表外也。

《衛公兵法》曰:諸營下定,事須防禦。

於營外二十步,列隊仗,如臨陣對寇法,晝夜嚴謹。

縱逢雨雪,並押隊官並不得離隊。

營留五匹馬,並鞍轡放飼,防有警急,即令馳告。

至夜,每陣前百步外,著聽子二人,一更一替,以聽不虞。

仍令探更人務探聽子細,勿令眠睡。

其晝日,諸軍前各亦逐高要處,安置斥候,以視動靜。

又曰:諸軍營隊伍,每夜分更,令人巡探。

人不得高聲唱號,巡者敲弓一下,坐者扣槊三下,方擲軍號,以相應會。

當營界探,週而復始。

擲號錯失,便即決罰。

當軍折衝、果毅,並押鋪宿,盡更巡探,遞相分付;虞候及中軍官人,通探都巡。

又曰:諸軍下定,每營夜別置外探。

每營折衝、果毅相知作次,每夜別四人,各領五騎馬,於營四面去營十里外游奕,以備非常。

如有警急,奔馳報軍。

又曰:令人枕空一胡一 祿臥,有人馬行三十里外,東西南北響見於一胡一 祿中,名曰:"地聽",則先防備。

又曰:諸兵馬既逼賊庭,探候事須明審。

諸營住及營行,前後及左右廂助上,五里著馬兩騎,十里更加兩騎。

十五里更加兩騎,至三十里,一道用人馬十二騎。

若兵多,發引稍長,助上即更量加一兩道,使令相見。

其乘馬人,每令遙相見,常接高行,各執一方面異旗,無賊此旗常卷,見賊即速展。

軍營見旗展,即知賊至,須覓穩處。

既知賊來,得設機伏,整齊部伍,迎前出戰。

其最遠及次遠人,須與好馬乘騎,不然被賊捉將。

○備邊

《漢書》曰:晁錯上言守邊備塞曰:"一胡一 人衣食之業不著於地,其勢易以擾亂邊境。

何以明之?一胡一 人食肉飲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歸居,如飛鳥走獸於曠野,美草甘水則止,草盡水竭則移。

以是觀之,往來轉徙,時至時去,此一胡一 人之生業,而中國所以離南畝也。

今使一胡一 人數處轉牧行獵於塞下,或當燕、代,或當上郡、北地、隴西以候備塞之卒,卒少則入。

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如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一胡一 人已去。

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一胡一 復入。

如此連年,則中國貧苦而民不安矣。

陛下幸憂邊境,遣將吏發卒以治塞,甚大惠也。

然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一胡一 人之態。

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

其要害之處,通川之道,調立城邑,無下千家為居中周虎落。

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復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一奴一婢贖罪及輸一奴一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募民之欲往者。

皆賜高爵復其家,與冬夏衣,廩食能自給而止。

其亡夫苦妻者,縣官買與之。

人情非有匹敵不能久安,其處塞下之民,祿利不厚不可使久居。

危難之地,一胡一 人入驅而能止,其所驅者,以其半與之,縣官為贖其民。

如是則邑里相救,赴一胡一 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

此與東方之戍卒不一習一 地勢而心畏一胡一 者,功相萬也。

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憂。

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

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

"上從其言,募民徙實塞下。

錯復言:"陛下幸募人以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益省,輸將之費益寡,甚大惠也。

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詔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弭其心而勿侵刻,使先至者安樂而不思故鄉,則貧民相慕而勸往矣。

臣聞古之徙遠方以實廣虛也,相其一陰一陽一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制裡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

先為立室,家有一堂二內門戶之閒,置器物焉。

民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

為置醫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種樹畜豕,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樂其樂處,而有長居之心也。

臣又聞,古之制邊縣以備敵也,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里,裡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才有禮讓、一習一 地形、悉知民心者。

居則一習一 民以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

故卒伍成於內則軍政定於外,服一習一 已成,勿令遷徙。

幼則同游,長則共事。

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

歡愛之心足以相死。

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

所徙之民非壯有材力,但費衣糧,不可用也。

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

"

又曰:王莽將嚴尤上言曰:"匈一奴一為害久矣。

周秦漢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

周得中策,漢得下策,秦無策焉。

當周宣王時,獫狁內侵至於涇一陽一,命將征之,盡境而還。

其視戎狄之內侵,譬蚊虻之螫,驅之而已。

故天下稱明,是為中策。

漢武帝選將練兵,約繼糧深入遠戍,每有克獲之功,一胡一 輒報之。

兵連禍結三十餘年,中國罷耗,匈一奴一亦衄,而天下稱武,是為下策。

秦始皇不忍小恥而輕民力,築長城之固,延袤萬里,轉輸之行起於負海,疆境既完,中國內竭,以喪社稷,是為無策。

今天下遭一陽一九之厄;比年饑饉,西北邊尤甚。

發三十萬眾,具三百日糧,東援海岱,南取一江一 淮,然後能備。

計其道裡,二年尚未集合。

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師老械弊,勢不可用,此一難也。

邊既空虛,不能奉軍糧,內調郡國,不相及屬,此二難也。

計一人三百日糧用備十八斛,非牛力不能勝也。

牛又當繼食加二十斛重地。

一胡一 沙鹵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軍出未滿百日,牛必物故,且盡其餘糧,人不勝,此三難也。

一胡一 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風,釜鑊(音富。

)薪炭重,不可炊食糒、(音備。

)飲水以歷四時,師有疾病之憂,勢不能久,此四難也。

輜重自隨,則輕銳者少,不得疾行,虜徐遁不能及,幸而逢虜,要遮前後,危殆不測,此五難也。

大用民力,功不可必,臣伏憂之。

又《班固論》曰:書云:"蠻夷猾夏",詩稱"戎狄是膺",春秋有道"守在四夷"久矣。

夷狄之為患也!故自漢興,忠信嘉謀之臣,曷嘗不運籌策,相與爭於廟堂之上乎!高祖時劉敬,呂後時樊噲、季布,孝文時賈誼、晁錯,孝武時王恢、韓安國、朱買臣、公孫弘、董仲舒,人持所見各有同異,然總其要歸,兩科而已。

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冑之士則言征伐。

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一奴一之終始。

自漢興以至於今,曠世歷年詘伸異變,強弱相反,是故其詳可得而言也。

昔和親之論發於劉敬,是時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難,故從其言,約法和親,賂遺單于,冀以救安邊境。

孝惠高後遵而不違,匈一奴一寇盜不為衰止,而單于反以驕倨。

逮至孝文與通關市,妻以漢女,增厚其賂,歲以千金,而匈一奴一數背約束,邊境屢被其害。

是以文帝中年赫然發憤,遂貯戎服,親御鞍馬,徙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講一習一 戰陣,聚天下一精一兵軍於廣武。

顧問馮唐與論將帥,喟然歎息,思古名臣,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矣。

仲舒親見四世之事,猶復欲守舊文,頗增其約。

以為義動君子,利動貪人,如匈一奴一者非可以仁義說也,獨可說以厚利,結之於天耳。

故與之復利以說其意,與盟於天以牢其約,質其愛子以累其心。

匈一奴一雖欲展轉,柰失重利何,柰殺愛子何。

夫賦斂行賂不足以當三軍之費,城郭之固,無異於貞士之約,而使邊城守境之民父兄緩帶,稚子咽哺,一胡一 馬不窺於長城,而羽檄不行於中國,不亦便於天下乎。

察仲舒之論,考諸行事,乃知未合於當時而有闕於後世也。

當孝武時,雖征伐克獲,而士馬亦略相當。

雖開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棄造一陽一之北九百餘里。

匈一奴一人民每來降漢,單于亦輒拘留漢使以相報復,其桀驁尚如斯,安肯以愛子為質乎?此不合當時之言也。

若不置質定約和親,是雖襲孝文既往之悔而長匈一奴一無已之詐也。

夫邊城不選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隊備塞之具,厲長戟勁一弩一之械,恃吾所以待邊寇而務賦斂於民,遠行貨賂,割剝百姓以奉寇仇,信甘言,守空約而冀一胡一 馬之不窺,不已過乎?至孝宣之世,承武帝奮擊之威,值匈一奴一百年之運,因其壞亂幾亡之厄,權時施宜,覆以威德,然後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於漢廷。

是時邊城晏閒,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驚,黎庶忘干戈之役。

後六十餘載之間,遭王莽篡位,始開邊隙。

單于由是歸怨自絕,莽遂斬其侍子,邊境之禍構矣。

故呼韓耶始朝於漢,漢議其禮,蕭望之曰:"戎狄荒服。

言其慌忽無常,至亦宜待以客禮,讓而不臣,如後嗣遁逃竄伏,使於中國不為叛臣。

"及孝元時,議罷守塞之備,應以為不可。

雲盛不忘衰,安心思厄,遠見識微之明矣。

單于鹹棄其愛子,昧利不顧,侵掠所獲,歲巨計。

而和親,賂遺不過千金。

安在其不棄質而失重利也。

仲舒之言漏於是矣。

夫規視建議不圖萬世之固,而偏恃一時之事者,未可以經遠。

若乃征伐之功,秦漢行事,嚴尤論之當矣。

故先王度中土,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貢,制外內,或脩刑政,或修文德,遠近之勢異也。

是以春秋內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面獸心,其於中國殊章服異一習一 ,飲食不同,言語不通,僻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

隔以山川,擁以沙漠,天地之所以絕內外也。

是故聖王禽一獸 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以費賂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其土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

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

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縻不絕,使曲在彼。

蓋聖人制御蠻夷之常道也。

《後漢書》曰:馬援奏言:"西干縣戶有三萬二千,(西干縣,一交一 趾郡,故城在今一交一 州龍編縣東。

)遠界去庭千餘里,(庭,縣庭也。

)請分為封溪、望海二縣。

"許之。

又曰:馬援在隴西,帝詔武威太守,(《東觀漢記》曰:梁統也。

)令悉還金城客民,(金城人客在武威者。

)歸者三千餘口,使各反舊邑。

援奏為置長吏,繕城郭,起塢候,(《字林》曰:塢,小障,一曰小城,字或作塢。

)開導水田,勸以耕牧,郡中樂業。

又曰:杜茂引兵屯晉一陽一,上遣謁者段將眾配茂鎮守北邊。

因發邊卒築亭候,修烽火。

又發委輸金帛繒一弩一供給軍士,並賜邊民。

冠蓋相望,茂亦建屯田驢車轉運也。

《晉書·杜預傳》曰:匈一奴一師劉猛舉兵反,自并州西及河東平一陽一。

詔預以散侯定計省闥,俄拜度支尚書。

預乃奏立藉田,建安邊論,處軍國之要,又作人排新器,興常平倉,定穀價,較鹽運,制課調,內以利國,外以救邊者五十餘條,皆納焉。

《宋書》曰:文帝元嘉中,每歲為後魏侵境,令朝臣博議。

何承天陳備邊之要,其大略一曰移遠就近,以實內地;二曰浚復城隍,以增岨防;三曰纂偶車牛,以飭戎械;四曰計丁課役,勿使有闕。

《唐書》曰:高祖與群臣言備邊之事,將作大匠於筠進曰:"未若多造船艦於五原靈武,置舟師於黃河之中,足以斷其入寇之中路。

"中書侍郎一溫一 彥博又進曰:"昔魏文帝掘長塹以遏匈一奴一,亦因因循其事。

"高祖並從之。

於是遣將軍桑顯和塹斷北邊要路,又征一江一 南一習一 水之士,更發卒於靈州造戰船。

○塞險

《左傳》曰:蔡侯、吳子、唐侯伐楚,捨舟於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

(豫章、漢東、一江一 北、地名)楚左司馬沈尹戌謂楚將子常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沿,緣也。

緣漢上下,遮使勿度也。

)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以方城外人毀吳所捨舟也。

)還塞大隧、直轅、冥厄,(三者,漢東三隘路。

厄、烏革切。

)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敗之。

"既謀而行。

楚大夫武成黑謂子常曰:"吳用水也,我用革也,(用,軍器也。

)不可久也,不如速戰。

"大夫史皇謂子常曰:"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於淮,塞城口而入,(城口,三隘道之總名。

)是獨克也。

子必速戰,不然不免。

"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於大別,(《禹貢》漢水至大別南入一江一 。

然則此二別在一江一 夏界也。

)三戰,子常知不可,欲奔。

(知吳不可勝也。

)史皇曰:"安求其事,(求知政事。

)難而逃之,將何所入,必死之。

"(子常違左司馬成之言,故敗也。

)

《戰國策》曰:吳子問孫武曰:"敵人保山據險,擅利而處,糧食又足,挑之則不出,乘間則侵掠,為之柰何?"武曰:"分兵守要,謹備勿懈,潛探其情,密候其怠,以利誘之,禁其牧采。

久無所得,自然變改,待離其故,奪其所愛。

"

《漢書》曰:匈一奴一呼韓耶單于來朝,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

單于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

請罷邊備,以休天子人民。

帝下有司議。

郎中侯應上言以為不可,其略曰:"自周秦漢以來,匈一奴一寇侵甚矣,其北邊有一陰一山,東西千餘里,本冒頓單于依阻其中。

至孝武帝出師征伐,斥奪此地,攘之於漠北,建塞徼,起停隧,築外城,設屯戍以守之,然後邊境少安。

夫夷狄之情困則卑順,強則驕逆,天性也。

前已罷外城,省停隧,今才足以候視通烽火而已。

安不忘危,不可復罷。

且中國尚建關梁以制諸侯,所以絕臣下之覬欲。

起塞以來,百有餘年,非皆以土垣,或因山岩石木柴疆落溪水,卒徒築理,功費久遠,不可勝計。

今欲以一切省徭戍。

十年之外,卒有他變。

障塞破壞,隧滅絕,當更發屯繕理。

累代之功不可卒復,非所以永持至安,威制百蠻之長策也。

"帝納之。

《蜀志》曰:曹公使夏侯妙才、張郃屯漢中。

蜀先主進兵漢中,次於一陽一平關,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是定軍勢作營。

妙才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妙才軍,斬妙才。

曹公自長安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

我必有漢川矣。

"及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一交一 鋒。

積日不拔,士亡者多,曹公果引軍還。

先主遂有漢中。

《魏志》曰:曹爽伐蜀,司馬景王同行,出洛次於興勢。

蜀將王林夜襲,景王營堅臥不動,林退。

景王謂諸將曰:"費禕已據險拒守,進不獲戰,攻之不可,宜亟軍,(亟,紀力切。

)以為圖。

"爽等引還。

禕果馳兵赴三嶺爭險,乃得過也。

《晉書》曰:劉裕討南燕慕容超,超召群臣議拒晉師,大將公孫五樓曰:"吳兵輕剽,所利在速戰,初鋒勇銳不可爭也,宜據大峴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

徐簡一精一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運。

別敕段暉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

各命守宰,依險自校,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芟除粟苗,使敵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

縱賊入峴,出城逆戰,下策也。

"超曰:"吾京都殷盛,戶口眾多,非可一時入守。

青苗布野,非可卒芟,設使芟苗,城守以全性命,朕所不能。

今據五州之強,帶河山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

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一精一騎踐之。

此成擒也。

"其將慕容鎮曰:"若如聖旨,必須平原用馬,便宜出峴逆戰,戰而不勝,猶可退守,不宜縱敵入峴,自貽窘迫。

昔成安君不守井陘之險,終屈於韓信。

諸葛瞻不據束馬之險,卒擒於一鄧一 艾。

臣以為天時不如地利,阻守大峴,策之上也。

"超不從,乃合攝莒、梁父二戍修城隍,簡士馬,蓄銳以待之。

其夏晉師次東莞,超遣其左軍段暉等步騎五萬進據臨朐。

俄而晉師度峴,慕容超懼,率四萬騎就段暉等於臨朐,戰敗,超奔還廣固,宋武圍廣固,數月而破,燕地悉平。

《後魏書》曰:遣將伐後燕慕容寶,已平并州,潞川頻勝。

寶在中山引群臣議之。

中尹符謨曰:"魏軍強盛,千里轉鬥,乘勝而來,勇氣兼倍,若逸騎平原,形勢彌盛,殆難為敵。

宜杜險拒之。

"中書令眭邃曰:"魏軍多騎師剽銳,(眭,息為切。

)馬上繼糧,不過旬月,宜令郡縣聚千為一堡,深溝高壘,清野待之。

至無所掠,資食既罄,不過六旬,自然窮退。

"尚書封懿曰:"今魏師十萬,天下之勍敵也。

百姓雖欲營聚,不足自固。

是則聚糧集兵以資強寇,且動眾心示之以弱。

岨闕拒戰,計之上也。

"慕容麟曰:"魏今乘勝氣銳,其鋒不可當。

宜謹守設備,待其弊而乘之。

"於是修城積粟,為持久之備。

魏攻中山不克,進據博陵魯口,諸將睹風而奔,郡縣悉降於魏。

《唐書》曰:武德中,太宗圍王世充於東都,世充勢窮,竇建德自北來救。

諸將及蕭瑀等鹹請且退師避之,太宗不許,曰:"世充糧盡,內外離心,我當不勞攻擊,坐收其弊耳。

建德新破海公,將驕卒惰。

今我據武牢,厄其襟要,若賊恃勝冒險爭鋒,吾當破賊。

若不戰,旬月之間世充自潰,彼敗我振,足以臨之。

一行兩定,在於斯舉。

若不速進,賊入武牢,諸城新附,必不能守。

二賊併力,將若之何?"秦府記室薛收進曰:"世充據東都,府庫填積,所患者在於乏食,是以為我所持。

建德親總十餘萬眾來拒王師,亦當盡彼驍雄,期於速戰。

若縱其兩寇相連,轉河北之積以相資給,則伊洛間戰鬥不已。

大王今欲親率猛銳,先據成皋之險,訓兵坐甲,當彼疲弊之眾,一戰必克。

建德破,則世充自下,不過數旬,二國之君可面縛麾下。

蕭瑀等柰何遂請退兵?"太宗曰:"善!"而從之,留齊王元吉圍世充,親率三千五百人趣虎牢守之,與戰相持二十餘日。

五月,建德謀伺官軍芻盡,牧馬於河北,必將襲武牢。

太宗聞之,遂牧馬千餘匹於河渚間以誘之。

詰朝,建德果悉眾而至,陣於汜水東。

太宗候陣久,卒饑,令宇文士及率騎經賊陣之西,馳而南上,賊陣動,因而諸軍奮擊之,大潰。

竟如太宗本策。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