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一 ◎職官部四十九:《晉書》曰:杜預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南土美而謠之曰:\"後世無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一 ◎職官部四十九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五十一 ◎職官部四十九

○都督

《晉書》曰:杜預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南土美而謠之曰:"後世無叛由杜翁,孰識智名與勇功。

"

又曰:陶侃為都督荊、雍、益、梁四州諸軍事。

是時荊州大饑,百姓多饑死。

侃至秋熟輒糴,至饑復價糶之,士庶歡悅。

鹹蒙濟賴。

又曰: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

招俊以禮,懷遠以德,吳人悅服,呼為羊公。

又曰:庾翼都督一江一 、荊、益三州刺史,制度規模每出於人。

數年之中,軍國充實,人情翕然,稱其才明。

由是自河以南,皆懷歸附。

又曰:陳勰為陶侃廣州長史。

侃夢有司馬以鎧與侃,勰以為司馬國姓,鎧者捍國之器,節下當進位。

果除都督一交一 州。

又曰:張實都督涼州,下令曰:"忝繼前蹤,庶幾刑政不為百姓之患;而比年饑旱,殆由庶事有缺。

竊慕箴誦之言,以補不逮。

自今有面刺孤罪者,酬以束帛;翰墨陳孤過者,答以筐篚;謗言於市者,報以羊米。

"

又曰:石苞都督揚州諸軍事。

苞因入朝。

當還,辭高貴鄉公,留語盡日。

既出,白文帝曰:"非常主也。

"數日而有成濟之事。

又曰:劉胤代一溫一 嶠都督一江一 州諸軍事,領一江一 州刺史、假節。

胤位任轉高,放豪日甚,縱酒耽樂,不恤政事,大殖財貨,商販百萬。

初,胤之代嶠也,遠近皆謂非眩陶侃、卻鑒鹹雲胤非方伯才,朝廷不從。

或問王悅曰:"今大難之後,繩紀頓絕。

自一江一 陵至於建康,三千餘里,流人萬計,布在一江一 州。

一江一 州,國之南藩,要害之地,而胤以侈汰之性,臥而對之,不有外變,必有內患。

"悅曰:"聞一溫一 平南語家公雲,連得惡夢,思見代者。

尋雲可用劉胤。

此乃一溫一 意,非家公也。

"是時朝廷空罄,百官無祿,惟資一江一 州運漕。

而胤商旅繼路,以私廢公。

有司奏免胤官。

書始下,而為郭默所害。

又曰:王恭為都督兗、青、冀、幽並徐州、晉陵諸軍事,平北將軍,假節,鎮京口。

初,都督以北為號者,累有不祥,故桓沖、王坦之、桓彝之後,不受鎮北之號。

恭表讓軍號,以超授為辭,而實惡其名,於是改號前將軍。

《北史》曰:賀蘭祥除都督荊州刺史,見有發掘古塚,暴露骸骨,乃謂守令曰:"此豈仁者為政耶!"命所在收藏。

時夏亢一陽一,即日降雨。

《唐書》曰:宋璟轉廣州都督,仍為五府經略使。

廣州舊俗,皆以竹茅為屋,屢有火災。

璟教人燒瓦,改造店肆,自是無復延燒之患,夷夏懷惠,立碑以紀其政。

又曰:王方翼為夏州都督。

屬牛疫,無以營農,方翼造人耕之法,施關鍵使人推之,百姓賴焉。

○總管

《後周書》曰:長孫儉為荊州總管,嘗詣闕奏事。

時值大雪,遂立於雪中待報,自旦達暮,竟無惰容。

其奉公勤至,皆此類也。

又曰:赫連達遷大將軍、夏州總管、三州五防諸軍事。

達雖非文吏,然性質直,遵守法度,輕於鞭撻,而重慎死罪。

性又廉儉,邊境一胡一 民或饋達以羊者,達欲招納異類,報以繒帛。

主司請用官物,達曰:"羊入我廚,物出官庫,是欺上也。

"命取私帛與之。

識者嘉其仁恕焉。

《北史》曰:韋孝寬為延州總管。

兄敻至州,與孝寬相見,將別,孝寬以所乘馬及轡勒與敻。

敻以其華飾,心不欲之,謂孝寬曰:昔人不棄遺簪墜履者,惡與之同出而不與同歸。

吾之操行雖不逮前烈,然捨舊策新,亦非吾志也。

"乃乘舊馬以歸。

《隋書》曰:元褒為原州總管。

有商人為賊所劫,其人疑同宿者而執之,褒察其色寬其辭正,遂捨其人。

商詣闕訟褒受金縱賊,上遣使窮治之。

使者簿責褒曰:"何故利金而捨盜也?"褒便即引咎,初無異詞。

使者與褒俱詣京師,遂坐免官。

其盜尋發於他所,上謂褒曰:"公朝廷舊人,位望隆重,受金捨賊非善事,何至自誣也?"曰:"臣受委一州,不能息盜賊,臣之罪一也。

州民為人所謗,不付法司,懸即放免,臣之罪二也。

牽率愚臣,不顧刑法,不恃文書約束,至今為物所疑,臣之罪三也。

臣有三罪,何所逃責?臣又不言受賂,使者復將有所窮究,然則縲紲橫及良善,重臣之罪,是以自誣。

"上歎異之,稱為長者。

又曰:元景山為毫州總管。

先是,州民王回洛、張季真等聚結亡命,每為劫盜,前後牧守不能制。

景山下車遂捕之,回洛、季真挺身奔一江一 南。

擒其一黨一 與數百人,皆斬之。

法令明肅,盜賊屏跡,稱為大治。

又曰:韋世康嘗因侍宴,再拜陳讓曰:"臣無尺寸之功,位亞台鉉。

今犬馬齒截,不益明時,恐先朝露,無以塞責。

願乞骸骨,退避賢能。

"上曰:"朕夙夜庶幾求賢若渴,冀與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

今之所請,深乖本望,縱令筋力衰謝,猶屈公臥治一隅。

"於是出拜荊州總管。

時天下惟置四大總管,並、揚、益三州,並親王臨統,惟荊州委於世康,時論以為美。

世康為政簡靜,百姓愛悅,合境無訟。

又曰:韋藝遷營州總管。

藝容貌瑰偉,每夷狄參謁,必整儀衛,盛服以見之,獨坐滿一榻。

蕃人畏懼,莫敢仰視。

又曰:薛道衡,聲名藉甚一時。

仁壽中,楊素專掌朝政,道衡既與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機密,因而檢校襄州總管。

道衡久蒙驅策,一旦違離,不勝悲戀,言之哽咽。

高祖愴然改容曰:"爾光一陰一晚暮,侍奉誠勞。

朕欲令爾將攝,兼撫氓俗。

今爾之去,朕如斷一臂。

"於是繼物三百並,九環金帶,並時服一襲,馬十匹,慰勉遣之。

又曰:樊子蓋轉循州總管,許以便宜從事。

十八年,入朝奏嶺南地圖,賜以良馬、雜物。

又曰:令孤熙拜桂州總管十七州諸軍事,許以便宜從事,刺史已下官得承製補授。

給帳內五百人,賜帛五百匹,發傳送其家累,改封武康郡公。

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帥更相謂曰:"前時總管皆以兵威相脅,今者乃以手教相諭,我輩其可違乎?"於是相率歸附。

先是,州縣生梗,長吏多不得之官,寄政於總管府。

熙悉遣之,為建城邑,開設學校,華夷感激,稱為大化。

又曰:李安領行軍總管,率蜀兵順流東下。

時陳人屯白沙,安謂諸將曰:"水戰非北人所長。

今陳人依險泊船,必輕我而無備。

以夜襲之,賊可破也。

"諸將以為然。

安率眾先鋒,大破陳師。

高祖嘉之。

《唐書》曰:田留安拜魏州總管。

劉闥之亂也,來攻州城。

於時山東豪猾多殺長吏以應賊,百姓、凶人鹹懷異志。

凡諸守皆以心腹自衛,多所猜防。

由是上下情隔,怨叛者多。

留安獨撫結所部,示無疑阻。

凡有白事者,無間疏遠,皆至臥內。

謂人曰:"吾與卿輩,同為國守,自宜一心,無為疑貳也。

必欲棄同即異,背順歸逆,亦任卿輩斬吾頭而去矣。

"城中父老遞相誡勵子弟曰:"田公以赤心相付,何得負之。

"由是人情遂固。

州人苑竹林者,劉闥之一黨一 也。

初有異圖,留安一陰一知之而不發其事,因引置左右,委以關鑰。

竹林感其意,遂歸心焉。

卒收其力用。

又曰:劉世讓拜廣州總管,將之官,高祖問以備邊之策。

世讓答曰:"突厥比數南寇者,徒以馬邑為其中路耳。

如臣計者,於崞城置一智勇之將,多貯金帛,有來降者厚賞賜之。

數出奇兵,掠其城下,踐其禾稼,敗其生業。

不出歲餘,彼當無食,馬邑不足圖也。

"高祖曰:"非公無可任者。

可馳驛至彼,善為經略。

"世讓於是以兵臨馬邑。

高滿政以其地來降,突厥患之,遣曹繁陀來詣中國,言世讓與可汗通謀,將為亂。

由是得罪,籍沒其家。

及突厥來降,言世讓無逆謀,始原其妻子。

○都督護

《漢書》曰:宣帝時,匈一奴一日逐王欲降漢,使人與鄭吉相聞。

吉發渠犁、龜茲諸國五萬人迎日逐王,吉送三千人、小王將十三人隨吉至河曲,頗有亡者,吉追斬之,將詣京。

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

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並護車師以西,故號為都護。

都護之置,自吉始焉。

上嘉其功,乃下詔曰:"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撫循外蠻,宣明威信。

封吉為安遠侯。

"漢之號令班於西域,始自張騫,成於鄭吉也。

又曰:段會宗為人好大節,矜功名,為西域都護,與谷永相友善。

永閔其老復遠出,與書戒之曰:"足下以柔遠之靈德,復典都護之重職,甚休!願吾子因循舊貫,無求奇功,萬里之外,以身為本。

願詳思愚言。

"

又曰:元帝時,甘延壽為西域都護,陳湯為副。

郅支單于數困辱漢使,湯與延壽謀曰:"郅支所在絕遠,無金城強一弩一之守,如發屯田吏士,從烏孫直指其城,可以成功。

"延壽欲奏之,湯曰:"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必不從。

"會延壽久病,湯獨矯制發兵,延壽聞之欲止焉。

湯怒,按劍叱延壽曰:"大眾已集,豎子欲阻眾耶?"延壽遂從之,部勒行陣,益置揚威、白虎、合騎之校,(張晏曰:西域陣法之名也。

)即日引軍分行。

遂斬郅支單于頭送京師。

延壽封茂成侯,湯封關內侯。

功大賞少,為石顯、匡衡所抑。

應邵《漢官儀》曰:西域都護,武皇帝始開通西域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國,置使者校尉以領護之。

宣帝神雀三年,改曰都護,秩二千石。

平帝時省都護,令戊巳校尉領之。

沈約《宋書》曰:初,漢宣帝置西域都護,以加騎都尉,若諫大夫,護西域諸國。

光武建武初,始有督軍諸使。

至獻帝建安中,魏武相漢,遣大將外出督十軍二十軍者,始號都督。

曹、袁、張、楊之徒,雖以三公假節領州郡,然無都督之號也。

三國時亦有都護、中都護左右都護,將軍兼督諸軍,猶是舊制意也。

黃初三年,上軍大將曹真始都督中外諸軍事,總諸軍。

高貴鄉公正元二年,晉文帝都督中外諸軍事,尋加大都督之號。

太始中置小都督,一江一 左亦時有也。

吳朝鎮將總兵亦曰都督,大軍出為二部,則曰左、右都督。

分武昌為兩部,亦曰左、右部大督,其總一者,則曰大都督。

又繞帳、羽林、無難之屬,隨事有督,無常號也。

至諸葛恪以下輔政乃都督中外諸軍事。

蜀關羽在一江一 陵亦督軍、州,至張飛、姜維亦為中外都督,如吳、魏也。

晉氏以來,宰輔任重者為中外大都督;方伯望隆者,亦如大都督之號。

凡諸都督,雖軍號有輕重,無假節也。

《唐書》曰:馬總為安南都護。

總敦儒學,長於政術,在南海累年,清廉不撓,夷獠便之。

於漢所立銅柱之處,以銅一千五百斤特鑄二柱,刻書唐德,以繼伏波之跡。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