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二 ◎職官部五十:《春秋傳》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尹,正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二 ◎職官部五十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五十二 ◎職官部五十

○尹

《春秋傳》曰: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

(尹,正也。

)

《漢書》曰: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

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

(張晏曰:地高曰京。

《左傳》曰:"莫之與京。

"十億曰兆。

尹者正也。

)秩二千石,銀英青綬、進賢兩梁冠、絳朝服,佩水蒼玉。

又曰:趙廣漢,字子都,涿郡人也,守京兆尹。

廣漢為人強力,天性一精一於吏職。

見使吏民,或夜不寢至旦。

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

(蘇峻曰:鉤得其情,吏不得去。

)鉤距者,設如欲知馬價,則先問狗,次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價,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賤貴不失實矣。

銖兩之奸,皆知之。

長安少年數人會窮裡空會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捕治,具服。

廉明,威制豪強,百姓追思,歌之至今。

又曰:元始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逕來。

詣北闕,自謂衛太子。

京兆雋不疑後到,叱從吏,使收縛之,曰:"昔蒯聵違命出奔,輒距而不納,《春秋》是之。

衛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來自詣,此罪人也。

"遂送詔獄,由是名聲重於朝廷。

在位者皆自以不及。

廷尉驗治,何人竟得奸詐。

本夏一陽一人,姓成名方遂,貌一似戾太子。

又曰:張敞為京兆尹。

朝廷每有大議,引古今,處便宜,公卿皆服。

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台街,(或曰:在長安中,在章台下街。

)使御史驅,自以便面拊馬。

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

(憮,大也。

孟康曰:憮音詡,北方人謂為妍。

)有司以奏,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於畫眉者。

"上愛其能,然不得大位。

為京兆尹九年,與楊惲厚,坐惲大逆誅。

又曰:張敞冬為尹,一日捕諸偷得數百人,由是市無偷盜。

又曰:王尊、王章、王駿並為京兆,有名,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

《後漢書》曰:袁安為河南尹。

政號嚴明,然未曾以贓罪鞫人,常稱曰"凡學士者,高則望宰相,下則希牧守。

錮人於聖世,曰尹不忍為也。

"聞之者感激自厲。

在職十年,京師肅然,名重於朝廷。

又曰:張酺入為河南尹。

竇景家人復擊傷市卒,吏捕得之,景怒,遣緹騎侯海等五百人毆傷市丞。

(《說文》曰:緹,帛丹黃色也。

《漢宮儀》曰:執金吾有緹騎。

)酺部吏楊章等窮究,正海罪,徙朔方。

景忿怨,乃移書辟章等六人為執金吾吏,欲固執之。

章等惶恐,入白酺,願自引贓罪,以辭景命。

酺即上言其狀。

竇太后詔報:"自今執金吾辟吏,皆勿遣。

"

又曰:楊彪遷侍中、京兆尹。

光和中,黃門令王甫使門生於郡界辜搉官財物七千餘萬,(《華嶠書》曰:甫使門生翹辜搉解。

見《靈帝紀》。

)彪發其奸,言之司隸校尉一陽一球,因此奏誅甫,天下莫不愜心。

又曰:延篤,字叔固,及邊鳳皆為京兆尹,並有能名。

語曰:"前有張、趙,後有邊、延。

"張、趙即趙廣漢及張敞也。

又曰:梁冀為河南尹,居職暴恣,多非法。

父商所親客洛一陽一令呂放,頗與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讓冀,冀即遣人於道刺殺放。

而恐商知之,乃推疑於放怨仇,請以放弟禹為洛一陽一令。

(安尉放家,欲以滅口。

)使捕之,盡滅其宗親、賓客百餘人。

又曰:王梁為河南尹,穿渠引谷水注洛一陽一城下,東寫鞏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慚懼,上書乞骸骨。

謝承《後漢書》曰:周暢,字伯時。

性仁慈,為河南尹。

永初二年,夏旱,久禱無應,暢自收葬洛一陽一城旁客死骸骨凡萬餘人,應時澍雨,歲乃豐稔。

袁山松《後漢書》曰:延篤,字叔堅。

南一陽一人也,為京兆尹,正身率下,民不忍欺。

應邵《漢官儀》曰:河南尹,所治周地也。

洛一陽一本成周,周之衰微,分為東西周。

秦兼天下,置三川洛河伊也。

漢更名河南。

孝武皇帝增曰太守。

世祖中興,徙都洛一陽一,改號為尹。

尹,正也。

《詩》云:"赫赫師尹。

"

《魏志》曰:鄭渾,字文公,為京兆尹。

渾以百姓新集,為制移居之法,使兼復者與單輕者相伍,一溫一 信者與孤老為比,勤稼穡,明禁令,以發奸者。

由是民安於農而盜息。

又曰:傅嘏,字蘭石。

為河南尹,內掌帝都,外統宗畿,兼主六鄉六遂之士。

其民異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一胡一 貊,天下四會,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也。

前尹司馬芝舉其綱而太簡,次尹劉靜綜其綱而太密,後尹李勝毀常法以收一時之一聲 。

嘏立司馬氏之綱統,裁劉氏之綱目以經緯之,李氏所毀以漸補之。

郡有七百吏,半非舊也。

河南俗一黨一 ,五官掾功曹典選職,皆授其本國人,無用異邦人者。

嘏各舉其良而用之,分官曹之職,以次考核之。

其治以德教為本,然持法有恆而不可犯,見理識情,獄訟不枉,檟楚而得其實。

不為小惠,有所薦達及大益於民事,皆隱其端跡,若不由已出。

故當時無赫赫之名,使民久而後安者也。

又曰:司馬芝,字子華,為河南尹,教群下曰:"蓋君能設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

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聞也。

夫設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聞,吏之禍也。

君劣於上,吏禍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可不勉之哉!"於是下吏莫不自厲。

又曰:劉馥,字子靖,出為河南尹。

散騎常侍應璩以書與子靖曰:"入作納言,出臨京任,富民之術,日引月長。

"

王隱《晉書》曰:樂廣,字彥輔,為河南尹。

故郡中前多怪,後人皆於廊下郵傳中治事,無敢在廳事者,惟廣處之自苦。

白日戶自閉,二子凱、模等懾怖,廣使掘牆孔得狸,以絕代者,乃相承入止。

又曰:庾純,字謀甫。

太始六年詔曰:"河南大郡,四方表則,中書令庾純清粹忠正,才紹治化,其以純為河南尹。

"

又曰:劉隗補丹一陽一尹。

雖在外,而萬幾秘密皆預聞之。

《晉書》曰:羊曼為丹一陽一尹。

時朝士過一江一 初拜官,相飾供饌。

曼拜丹一陽一尹,客來早者得佳設,日晏則漸罄,不復及一精一,隨客早晚而不問貴賤。

有羊固拜東海太守,竟日皆美,雖晚至者猶獲盛饌。

論者以固之豐腆,乃不如曼之真率。

《晉起居注》曰:武帝咸寧三年詔曰:"河南百郡之首,其風教宜為遐邇所模,以導齊之。

侍中奉車都尉王恂,忠亮篤誠,才兼外內,明於治化。

其以恂為河南尹。

"

《晉中興書》云:晉天興元年,改丹一陽一內史為丹一陽一尹。

《宋書》曰:劉秀之遷丹一陽一尹。

先是,秀之從叔穆之為丹一陽一尹,與子弟於廳事上飲宴,秀之亦與焉。

廳事柱有一穿,穆之謂子弟及秀之曰:"汝等試以栗遙擲此柱,若能入穿,後必得此郡。

"穆之諸子並不能中,惟秀之獨入焉。

《唐書》曰:開元初,改雍州長史為京兆尹,總理眾務。

又曰:鄭珣瑜,出為河南尹。

珣瑜既入境,官吏以逼降誕日,珣瑜到即後於是,乃送所獻馬、繼印於路,以例告珣瑜;曰:"未上官不可遽有進獻。

"及既上,即過時矣,遂不獻。

又曰:郭英乂。

時嚴武卒,元載薦英乂代之,遂兼成都尹,充劍南節度使。

英乂到成都,肆行不軌,無所忌憚。

玄宗舊宮置為道士觀,內有玄宗鑄金真容及乘輿,侍衛圖畫。

先是,節度使每至,皆先拜而後視事。

英乂以觀地有形勝,乃入居之,其真容及圖畫,悉遭毀壞。

見者無不憤怒。

又曰:英乂為成都尹,頗恣狂蕩,聚女人騎驢擊球,制鈿驢鞍及諸服用,皆侈靡裝飾,日費數萬,以為笑樂。

未嘗問百姓間事,人頗怨之。

又曰:許孟容為京兆尹。

神策軍吏李昱假貸長安富人錢八千貫,滿三歲不償。

孟容遣吏收捕械系,剋日命還之,曰:"不及期當死。

"自興元已後,禁軍有功,又中貴之尤有渥恩者,方得護軍,故軍士日益橫,府縣不能制。

孟容剛正不懼,以法繩之,一軍盡驚。

冤於上,立命中使宣旨,令送本軍,孟容系之不遣。

中使再至,乃執奏曰:"臣誠知不奉詔當誅,然臣職司輦轂,合為陛下彈抑豪強。

錢未盡輸,昱不可得。

"上以其守正,許之。

自此豪右斂跡,威望大震。

又曰:劉棲楚為京兆尹,摧抑豪右,不顧患難,事無大小必設鉤鉅,故時人重之。

或稱其機變,往往有類於西漢時趙廣漢者。

又曰:李傑為河南尹。

傑既勤於聽理,每有訴列,雖衢路當食,無廢處斷。

由是官無留事人,人吏愛之。

先是,河汴之間有梁公堰,年久堰破,一江一 淮漕運不通。

傑奏調發汴,鄭丁夫以濬之,省功速就,公私深以為利。

刻石水濱,以紀其績。

又曰:柳仲郢為河南尹,以寬惠為政,言事者以為不類京兆之政。

仲郢曰:"輦轂之下,彈壓為先,郡邑之治,惠養為本,何取類耶?"

又曰:蘇震為太常卿。

是歲東都耆老,表乞行幸,上重違其心,選勤舊勳賢為之牧守,遂以震為河南尹,兼御史中丞,仍充東都畿甸觀察使。

《英雄記》曰:董卓廢少帝,自公卿已下莫不卑下於卓,惟京兆尹蓋勳長揖爭禮,見者皆為失色。

《李燮別傳》曰:燮字德公,京兆人。

拜京兆尹,吏民愛敬,乃作歌曰:"我府君,道教舉。

恩如春,威如虎。

愛如母,訓如父。

"

《李郃別傳》曰:一鄧一 騭弟豹為將作大匠。

河南尹缺,豹欲得之。

上及騭兄弟亦欲用,難便召拜,下詔令公卿舉,騭以旨遣人諷公卿悉舉豹。

李郃曰:"司隸河南尹,當整頓京師,檢御貴戚,今反使親家為之,必不可為後法。

"公舉司隸羊浸不舉豹。

豹竟不得尹,恨公卿不舉,對士大夫曰:"李公寧能不舉我,故我不得尹耶!"

《莊子》曰:孫叔敖能以爵祿為己害,故三為令尹,三去令尹,而色不變。

《語林》曰:蘇峻新平,一溫一 、庾諸公以朝廷初復,京尹宜得望實,惟孔君平可以處之。

孔固辭,二公逼諭甚苦。

孔敖然曰:"先帝大漸,卿輩身侍御床 ,口行詔令,孔垣爾時正瑣臣耳,何與國家事不可!今日喪亂而猥見逼迫,吾俎豆上腐肉,任人割截耶!"庾愧不能答。

《說苑》曰:楚令尹子文之族干法者,廷理釋之,子文責之曰:"吾豈為私意耶,何廷理之駁於法也!不置刑地吾將死。

"廷理懼,遂刑其人。

國人聞之曰:"若令尹之公也,吾一黨一 何憂!"乃相與作歌曰:"子文之族,犯國法程,廷理釋之,子文不聽。

"

《通典》曰:凡帝王所都皆曰尹,南朝曰丹一陽一尹,後魏初曰代尹,東魏曰魏尹,北齊曰清都尹。

楊雄《河南尹箴》曰:茫茫天區,畫冀為京。

商邑翼翼,四方之經。

爰作卿士,以尹王州。

風化攸興,萬國承流。

梁·邵陵王《讓丹一陽一尹初表》曰:臣進非民譽,退異宗英,一屍一居戎號,已紊彝典,況京兆五守,西漢難追;河南二尹,東京罕繼。

審已循涯,自知莫可;街談巷議,尤見不勝。

梁·庾肩吾《為南康王讓丹一陽一尹表》曰:臣聞劍鏤七星,非有司天之用;縑圖五嶽,寧識崇朝之雲。

是知策彼泥龍,不能令其逐日;乘斯流馬,安可使其奔電。

方今振鷺盈庭,白駒空谷,惟帝念功,惟明克允。

君子之國,罕聞其讓;石門之水,獲免於貪。

○少尹

《唐書》曰:李憕為東京少尹。

時蕭胤為尹,依倚權貴,蒞事多不法。

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繄賴。

又道士孫甑生以左道求進,托以修功德,往來嵩山,求請無度,憕必挫之。

《五代史·後唐書》曰:李承勳累遷至太原少尹。

劉守光之僣號也,莊宗遣承勳往使,伺其釁端。

承勳至幽州,見守光如藩方一交一 聘之禮,謁者曰:"燕王為帝矣,可行朝禮。

"承勳曰:"吾大國使人,太原亞尹,是唐帝除授。

燕主自可臣其部人,安可臣我哉!"守光聞之不悅,拘留於獄,數日出而訊之曰:"臣我乎?"承勳曰:"燕君能臣我王,則我臣之。

吾有死而已,安敢辱命!"會王師討守光,承勳竟沒於燕中。

○留守

《東觀漢記》曰:和帝南巡祠園廟,張禹以太尉留守北宮,大官朝夕送食。

《後漢書》曰:車駕征張步,留伏湛居守。

時烝祭高廟,(冬祭曰蒸也。

)而河南尹、司隸校尉於廟中爭論,湛不舉奏,坐策免。

《吳志》曰:孫權征新城,使登居守,總知留事。

時年穀不豐,頗有賊盜,乃表定科令,所以防禦,甚得止奸之要。

《晉書》曰:張方劫惠帝,幸長安。

僕射荀藩等與其遺官在洛一陽一為留台,承製行事,號為東西台。

《後魏書》曰:高祖南伐,以太尉元丕、廣陵王羽留守京師,並加持節。

又曰:荀頹。

大駕行幸三州,頹留守京師。

沙門法秀謀反,頹率禁兵收掩畢獲,內外晏然。

駕還,飲至文明太后,曰:"當爾之日,卿若持疑,不即收捕,處分失所,則事成不測矣。

今京畿不擾,宗廟社稷安者,實卿之功也。

"

《隋書》曰:楊瓚。

平齊之役,諸王鹹從,留瓚居守,帝謂之曰:"六府事殷,一以相付重,朕將遂事東方,無西顧之憂矣。

"其見親信如此。

《唐書》曰:儀鳳元年,司農卿韋弘機為東都留守。

時有道士朱欽遂為中宮所使,至都所為橫恣,弘機執而囚之,因奏曰:"道士假稱中宮驅使,依倚形勢。

臣恐虧損皇明,為禍患之漸。

"高宗特發中使賜書慰諭,仍雲不須漏洩。

又曰:武後垂拱中,文昌右丞相蘇良嗣為京留守。

時尚方監裴匪躬檢校京苑,將鬻苑中果菜以收其利。

良嗣駁之曰:"昔公儀休相魯,猶能撥葵去織,未聞萬乘之主鬻其果菜以與下人爭利也。

"

又曰:柳公綽為北都留守,充河東節度觀察使等。

是歲,北虜遣梅祿將軍李暢以馬萬匹來市,且曰朝貢。

所經過,守帥每假禮分,嚴其兵備。

留館則戒卒於外,懼有襲奪太原故事,亦出兵送之。

暢至界上,公綽獨使牙門將祖孝恭單馬勞焉,待以修好之意。

暢感義出涕,徐驅道中,不妄馳獵。

及至關,牙門令譯引謁,晏以常禮。

及市馬歸,竟不敢有所犯。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