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九 ◎人事部四十:《禮記·文王世子》曰: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九 ◎人事部四十

太平御覽

卷三百九十九 ◎人事部四十

○應夢

《禮記·文王世子》曰:文王謂武王曰:"汝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

"(帝,天也。

)文王曰:"汝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君王其終撫囑攏"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為齡,齒亦齡也。

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

"(九齡,九十年之祥也。

文王以憂勤損壽。

武王以安樂延年。

與汝三者,明傅業於汝,汝受而成之。

)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

《左傳·僖公下》曰: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

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余,余賜汝孟諸之麋。

"

又成公上曰:鞍之戰,晉韓厥夢子與(厥父。

)謂己曰:"避左右。

"故中御而從齊侯。

邴夏曰:"射其御者。

君子也。

"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射其左,越於車下;射其右,斃於車中。

又昭七曰:鄭子產聘於晉。

晉侯有疾,韓宣子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

並走群望,有加而無瘳。

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祠之。

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祠。

"韓子祠夏郊,晉侯有間。

(間,愈也。

)

又昭七曰:鑄刑書之歲二月,或夢伯有介而行,(介,甲也。

)曰:"壬子,余殺帶也。

明年壬寅,余又將殺段也。

"及壬子,駟帶卒。

國人益懼。

齊、燕平之月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

又昭四曰:晉荀吳帥師滅陸渾。

韓宣子夢文公攜荀吳而授之陸渾,(宣子,韓起。

文公,晉文公。

荀吳,仲行穆子也。

)故使穆子帥師獻俘於文宮。

又昭三十一年曰:十二月辛亥朔,日有蝕之。

是夜也,趙簡子夢童子裸而轉以歌。

(轉,婉轉也。

)旦占諸史墨子曰:"吾夢如是,今而日蝕,何也?"對曰:"六年及此月也,吳其入郢乎?終亦弗克。

"

《漢書》曰:孝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進。

有一黃頭郎推之上天,顧見其衣後穿。

覺而之漸台,見郎一鄧一 通衣後穿,即夢中所見也。

因而一寵一 之。

又曰:衛太子為一江一 充所譖敗。

久之,田千秋上急變,訟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當笞。

天子之子過誤殺人,當何罪哉?臣嘗夢見一白頭翁教臣言。

"是時,上頗知太子惶恐無他意,乃大感寤。

召見千秋謂曰:"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也,公獨明其不然,此高廟神靈使公教我,公當遂為吾輔佐。

"立拜千秋為大鴻臚。

又曰:韋玄成為丞相,言孝文太后寢園宜如禮,勿復修。

奏可。

後歲餘上寢疾,夢祖宗譴罷郡國廟。

上少弟楚孝王亦夢焉。

上召問匡衡,議欲復之。

衡深言不可。

《東觀漢記》曰:桓帝時張奐為武威太守,其妻懷孕,夢帶奐印綬登樓而歌。

占曰:"必生男。

復臨此郡,命終此樓。

"既而生子猛,建安中為武威太守。

前郡守邯鄲商為猛所殺,據郡反。

為韓遂所攻,自知必死,乃登樓自燒而死。

《魏志》曰:文帝問周宣曰:"我昨夜夢有青氣自地屬天。

"宣曰:"天下當有貴女子死。

"是時,帝已遣賜甄後璽書。

文帝復問周宣曰:"吾夢摩錢文欲令滅而更明。

何?"曰:"陛下家事,而太后不聽,故更明耳。

"時治弟植罪,逼於太后也。

《晉書》曰:明帝時,張茂夢得一大象。

問人曰:"何祥?"對曰:"君為大郡,然而不善。

"或問其故,曰:"象者,大獸。

獸者,守也。

故當為大郡。

然像以齒見焚,必為人害。

"後為吳國內史沈充所害。

又曰:明帝太寧玄年,王敦謀逆。

帝與王導、一溫一 嶠等決計征之。

敦屯於湖一陰一,帝欲察其營壘,乃乘駿馬微行至湖一陰一。

敦方晝寢,夢日環其城,驚起曰:"此必黃須鮮卑一奴一來,何以不縛之?"

又曰:簡文見讖云:"晉氏祚荊"昌明及孝武之在孕也,李太后夢神人謂之曰:"汝生男以昌明為字。

"及生,東方始明,因以名焉。

簡文後後悟,為之流涕。

《後魏書》曰:高祖遷洛,謂任城王澄曰:"朕昨夜夢一老公,頭鬢皓白,正理冠服,拜立路左。

朕怪而問之。

自雲晉侍中嵇紹,故此奉迎。

神爽卑懼,似有求焉。

"澄對曰:"晉世之亂,紹以身衛主,殞命御側,亦是晉之忠臣。

"於是求其兆域,遣使弔祭焉。

又曰:莊帝在藩,任城王順夢一段黑雲從西北直來,觸東南上,日月俱破,復翳諸星,天地晝暗。

俄雲消霧解日出。

莊帝復閶闔門入登太極殿,呼萬歲者三。

百官鹹加朝服。

既覺,佔之曰:"黑,雲氣之惡者,北方之色,必有北敵亂京師。

日君象,月後像,星百官象,以此言之,京邑其當禍乎?"後如其夢。

又曰:盧玄明為中書侍郎。

友人王由寓居穎川,忽夢見由攜酒就之言別,因賦詩贈,乃覺。

玄明憶其十字云:"自茲一去後,朝市不復游。

"玄明歎曰:"必有他故。

"經三日,果聞為亂兵所殺。

尋其日,乃是發夢之夜。

又曰:酈范字世則,范一陽一涿人。

范嘗夜夢一陰一毛拂踝。

他日說之。

時齊人有占夢者曰史進云:"豪盛於齊下矣。

使君臨撫東秦,道光海、岱,必當重牧全齊,再祿營丘矣。

"范笑而答曰:"吾將為卿,必驗此夢。

"果如其言,為青州刺史。

又曰:裴安祖閒居養志,不出城邑。

曾行,值天熱,捨於樹下。

有鷙鳥逐雉,雉急投之,遂觸樹而死。

安祖愍之,乃取置一陰一地,徐徐護視,良久得蘇。

安祖喜而放之。

後夜夢一丈夫,衣冠甚偉,著曲領,向安祖再拜。

安祖怪而問之,此人云:"感君前日見放,故來謝德。

"聞者異焉。

《北齊書》曰:張亮字伯德,西河隰城人也。

拜太中大夫。

薛琡常夢於山上掛絲,以告亮,且佔之曰:"山上絲,幽字也。

君其為幽州乎?"數月,出為幽州刺史。

又曰:宋穎為涼州刺史。

穎前妻一鄧一 氏亡後十年,夢見向穎拜曰:"新婦今被處分,為高崇妻,故來辭別。

"穎見崇言之,崇數日而卒。

《梁書》曰:吉士瞻少時,夢得一積鹿皮,而數之有十一領。

及覺,喜曰:"鹿者,祿也。

吾當居十一祿乎?"自其後,仕進蒞者九,及除二郡,心惡之。

遇疾,不肯療。

普通七年,卒於郡。

《梁後略》曰:初,賀革之往一江一 陵也,意甚不悅。

過別御史中丞一江一 ,革以情告之。

答曰:"吾嘗夢主上遍見諸子,惟至湘東王所,手脫帽以與之。

此人後必當辟,卿其行乎。

"革因頷之,遂往荊州。

《三國典略》曰:一江一 陵平梁御史中丞沈炯遷長安,太祖授儀同三司,甚禮待之。

炯恐太祖愛其文才,恆閉門卻掃,無所一交一 游。

時有文章,隨即毀棄,不令流布。

嘗獨行經漢武通天台,為表奏之,陳己思歸之意。

奏訖,其夜炯夢見有宮禁之所,兵衛甚嚴,炯便以情事陳訴。

聞有人言:"甚不惜,放卿幾日可至,若一月內見關出,此恐不復由我。

"寤而異之。

當時以為恍忽,十餘日,便有命放還,遂與王克等並得東歸。

又曰:一陰一子春嘗為東莞太守。

時青州刺史王神念毀壞,臨海神廟,當座棟上有一大蛇,役夫下擒,入於海水。

爾夜,子春一夢 見一人詣其府云:"有人見苦,被壞宅舍,既無所托,欲憩此境。

"子春心密記之。

經二日,方知神念毀廟。

因辦牲醑,立宇祠之。

數日,夢一朱衣人謝曰:"得君厚惠,當以州相報。

"經月餘,魏軍欲襲朐山。

子春預知,設伏摧破。

梁武以為南青州刺史。

《陳書》曰:武帝初受禪之日,其夜有會稽人傅史普直省,夢人自天而下,著朱衣武冠,導從數十,手持板,板上有字。

傅視之,其文曰:"陳氏五主三十四年。

"遂凌空而上。

旦白黃門侍郎孔宗范,歎曰:"吾事去矣,其為子孫憂乎!"自武帝已後並廢帝五主,自永定初迄禎明末,共三十四年。

《晏子春秋》曰:景公舉兵將伐宋,過太山。

公夢見二丈夫,意怒甚盛。

公問占夢,曰:"師過太山不用事,太山神怒也。

"公問晏子,晏子曰:"非太山之神也。

宋之先湯與伊尹也。

湯修以長髯,兌上而豐下,倨身高聲。

伊尹黑短蓬頭而髯,豐上兌下,僂身下聲。

"公曰:"然。

"

又曰:景公田於梧宮,夜猶早。

公坐睡,夢有五丈夫北面稱無罪。

公覺,召晏子告所夢。

公曰:"我其嘗殺無罪歟?"晏子對曰:"昔先君靈公田,五丈夫駭獸,故並斷其頭葬之,命曰五丈夫之丘。

豈此耶?"命人掘其葬處求之,則五頭同穴而存焉。

公嘉之,命吏葬之。

《莊子》曰:宋玄君夜半夢人被發而窺阿門,曰:"予自宰之淵為清一江一 使河伯之所,漁者豫且得予。

"玄君覺,召占夢者佔之。

占夢者曰:"此神龜也。

"君乃刳龜以卜,七十鑽而無遺策。

又曰:匠石之齊,至於曲轅,(曲轅之道。

)見櫟社樹,其大蔽千牛。

曰:"是不材之木也,故能若是之壽。

"匠石歸,櫟社見夢曰:"汝將比予於文木耶?楂梨桔柚果蓏之屬耶?實熟則剝,(剝,擊也。

)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洩,(洩亦折也。

)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予求無所可用久矣,乃今得之。

《呂氏春秋》曰:尹儒學御三年而無得焉。

夜夢受秋駕(卸法。

)於其師。

明日,往朝其師,而謂之曰:"吾非愛道也,恐子之未可教也。

今日將教子以秋駕。

尹儒反走,北面再拜曰:"今昔臣夢受之。

"先為其師言所夢,因授秋駕也。

《賈誼書》曰:文王晝臥,夢人登城而呼己曰:"我東北陬之腐骨也,速以人君葬我。

"文王曰:"諾。

"覺召吏使視之,信有焉。

文王曰:"速以人君葬之。

"吏曰:"此無主,請以大夫禮。

"王曰:"吾夢中已許之矣,奈何背之也。

桓譚《新論》曰:揚子雲亦言:成帝時上甘泉,召使作賦。

子雲為之,卒暴,倦臥,夢其五藏出在地,以手收內。

及覺,大少氣,病一歲,卒。

《世說》曰:王東亭嘗夢人以大筆與之,管如椽子大。

既覺,語人云:"他日當有大手筆事。

"少日,烈宗晏駕,哀策謚議,王所作。

《辛氏三秦記》曰:昆明池,漢武停船立之,一習一 水戰也。

中有靈沼神池,雲堯時治水訖停船池,通白鹿源。

人釣魚於此,綸絕而去,夢於漢武,求去其鉤。

明日,帝戲於池,見大魚銜索。

帝曰:"豈非昔時所夢也。

"取而去其鉤,放之。

《博物誌》曰:靈帝時,遼西太守黃翻上言:海邊有流一屍一,露冠絳衣,感翻夢曰:"我伯夷弟孤竹君也。

求見掩藏。

"吏民有嗤者,皆死。

《虞翻別傳》曰:翻注《易》奏上曰:"臣都吏陳挑夢臣與道士相遇,放發被鹿裘布,《易》六爻,燒其三以飲臣。

臣乞盡吞之,道士曰:《易》在天,三爻足矣。

豈臣受命應當知經?"

皇甫謐《高士傳》曰:桓帝好老子之書。

夜夢見老子,乃詔於陳為老子立祠。

《三輔決錄》曰:予以去冬修夜思而未之得也。

忽然而寢,夢此黃發之叟,姓為玄明,字曰子真,與寐言,言必有中。

(夢中指言褒貶之事。

)予授其人,子真評之析微通理,善否之間無所依違。

因命操筆者書之,謂之決錄。

《襄一陽一耆舊記》曰: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野,將使宋玉賦高唐之事。

望朝雲之館,上有雲氣乎直上,忽而改容。

須臾之間,變化無泅攏王問宋玉曰:"此何氣也?"對曰:"昔者先王游於高唐,怠而晝寐。

夢一婦人,曖乎若雲,煥乎若星。

將行未至,如浮如停。

詳而視之,西施之形。

王悅而問焉。

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瑤姬。

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

一精一魂依草,實為莖之媚而服焉,則與夢期。

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聞君游於高唐,願薦枕席。

"王因而幸之。

《漢武故事》曰:上自封禪後,夢高祖坐明堂。

群臣亦夢。

於是,祠高祖於明堂。

《列異傳》曰:吳選曹令史長沙劉卓得病,夢一人以白越單衫與之,語曰:"汝著此衫,汗,即火燒,便潔也。

"覺,果有衫在側。

後汗,便火燒之。

《搜神記》曰:有周攬(力感切。

)嘖(音責。

)者,貧而好道。

夫婦夜耕,息臥,夢天公過而哀之,敕有以給與。

司命案錄籍云:"此人相貧,限不過此。

惟有張車子應賜錢千萬,車子未生,請以借之。

"天公曰:"善。

"曙,覺言之。

於事,所為輒得,貲至千萬。

先時,有張嫗者,常往攬嘖家傭賃,合有身,月滿當孕,便遣出,駐車屋下,產得兒。

主人往視,問言:"當名汝兒作何?"嫗曰:"今在車下,夢天告之,名為車子。

"攬嘖乃悟。

自是居日衰減。

車子長大,富於周家。

《續搜神記》曰:承儉者,東莞人。

葬後十年,忽夜與其縣令夢云:"沒故民承儉今見劫,明府急見救。

"令便敕外內裝束往塚上。

日巳向出,天忽大霧,對面不相見,但聞塚中洶洶破棺聲。

有二人墳上望,但霧冥不見人往。

令既至,收得塚內三人。

墳上二人遂得逸走。

棺未壞,令即使人修復之。

即其夜,又夢儉云:"二人雖得走,民悉志之。

一人面上有青志如藿葉;一人豕其前兩齒折。

明府但得案此尋覓,自得也。

"令從其言追捕,皆擒獲。

又曰:宗淵字叔林,南一陽一人。

晉太玄中,為尋一陽一太守。

有數十頭龜付廚,敕旦且以二頭作臛。

便著潘汁,甕中養之。

其暮,夢有十丈夫,並著烏布褲褶,自反縛,向宗淵叩頭若求哀。

明日,廚人宰二龜。

其暮,復夢八人求哀如初。

宗淵方悟,令勿殺。

明夜,還夢見昨八人來跪謝恩。

於是驚覺,明朝自入廬山放之,遂不復食龜。

又曰:荊州刺史殷仲堪布衣時,在丹徒忽夢見一人自說己是會稽上虞人,死亡浮喪飄一江一 中,明日當至。

君有濟物之仁,豈能見移著高燥處,則恩及枯骨。

殷明日與諸人共一江一 上看,果見一棺逐水流下飄。

飄至殷坐處,令人牽取題如夢所。

即移著崗上,酹以酒飯。

其夕,又夢此人來謝恩。

又曰:嘉興徐泰,幼喪父母。

叔父隗養之,甚於所生,隗病,侍甚謹。

三更中,夢二人乘船持箱上泰床 頭,發箱出簿書示曰:"汝叔應死。

"泰即於夢中下地叩頭。

良久曰:"汝縣有同姓名人不?"泰思得,語鬼云:"有張隗,不姓徐。

"此人云:"亦可強逼,念汝能事叔父,當為汝受之。

"遂不復見。

《異苑》曰:高平檀茂崇,以義熙中喪亡。

其母沛郡劉氏,晝眠夢見崇手捉一團一 扇,云:"崇年命未盡,橫被災厲,方永違離,今以此扇奉別。

"母涕驚覺,果於屏風門得扇。

上皆如蜘蛛網絡,撫執悲慟。

又曰:海陵如皋縣東城村邊海岸崩,見一古墓,有方頭漆棺,以朱題云:"七百年墮水,玄熹二十年墜於縣巘和蓋。

"從潮漂沉,輒溯流還本處。

村人朱護等異而啟之,見老姥年可七十許,璠頭著褂,(古攜切。

)鬢髮皓白,不殊生人。

釵髻衣服,粲然若新。

送終器物,枕履悉存。

護乃繼酒酺施於柩側。

爾夜,護婦夢見姥云:"向獲名貺,感至無已,但我牆屋毀廢,骸形飄露。

今以值一千,托為治護也。

"置錢便去。

明覺,果得。

即用改殮,移於高阜焉。

《述異記》曰:陳留周氏婢民與入山取樵,忽夢見一女子曰:"吾目中有刺,煩為拔之,當有厚報。

"此婢乃見朽棺髑髏,草生眼中,便為拔草。

即於某處得一雙金指環。

《靈魂志》曰:濡須口有一大泊船覆在水中,水小時便出見。

嘗有漁人夜宿其傍,以船系之。

但聞箏笛絃管之音。

夢人驅遣云:"勿近官妓。

"此人驚覺,即移船去。

傅雲是曹公載妓船覆於此。

於今存在。

《知瓊傳》曰:弦超字義超,夢神女從之。

自稱天上玉女,姓成,字知瓊。

早喪父母,天帝愍之,遣令得下嫁。

如此三四旦,覺寤欽想,顯然來游。

乃駕輜軿車。

從八婢,自言我天帝玉女,遂為夫婦。

贈詩二百餘言,又著《易》七卷。

超皆能通其旨。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