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四 ◎職官部五十二:《漢書》曰:監察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丞相遣刺史,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四 ◎職官部五十二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五十四 ◎職官部五十二

○刺史上

《漢書》曰:監察御史,秦官,掌監郡。

漢省,丞相遣刺史,不常置。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郡,秩六百石,員十三人。

又曰:刺史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不剩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詔守利,浸漁百姓,聚斂為奸。

三條二千石不恤疑獄,風厲殺人,怒則任刑,喜則任賞,煩擾刻暴,剝截黎元,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訛言。

四條二千石選署不平,苟阿所愛,蔽賢一寵一 頑。

五條二千石子弟恃怙榮勢,請托所監。

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通行貨賂,割剝民人。

又曰:王遵遷益州刺史。

先是,琅琊王一陽一為益州刺史,行部至九折阪,歎曰:"奉先人遺體,柰何數乘此險?"後以病去。

及遵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王一陽一所畏道耶?"吏對曰:"是。

"遵叱其馭曰:"驅之!王一陽一為孝子,王遵為忠臣。

"

又曰:漢家立置郡縣部刺史,奉供典州,督察郡國,吏人安寧。

故事,居部九歲,舉守相其有異材功著者輒登擢,秩卑而賞厚,鹹勸功樂進。

今增秩為牧,以高第補九卿,其中材則苟自守而已。

恐功效陵夷,奸軌不禁,臣請罷牧,置刺史如故。

"奏可。

《東觀漢記》曰:州牧刺史,漢舊官。

建元元年,復置牧;十八年改為刺史,督二千石。

又曰:段熲起於徒中,為并州刺史,有功征還京師。

熲乘輕車介士,鼓吹曲蓋,朱旗騎馬,殷天蔽日,連騎相繼數十里。

《後漢書》曰:馬嚴上書云:"臣伏見方今刺史太守專州典郡,不務奉事盡心為國,而司察偏阿,取與自已,同則舉為尤,異則中以刑法,不即垂頭塞耳,采求財賂。

"

又曰:郭伋為并州牧,過京師謝恩。

帝即引見,並召皇太子諸王宴語終日,賞賜車馬衣服什物。

伋因言選補眾職,當簡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一陽一人。

帝納之。

謝承《後漢書》曰:王宏遷冀州刺史。

宏性刻,不發私書,不容豪族,賓客號曰"王獨坐"。

又曰:李壽為青州刺史,發璽書於本縣傳捨,乘法駕騑騬朱軒就路,奏免四郡相,百城怖懼,悉豫棄官。

《魏志》曰:賈逵字梁道,為豫州刺史。

是時,天下初復,州郡多不攝。

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監諸郡,以六條詔書察長吏二千石已下,故其狀皆言嚴毅、鷹揚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靜、寬仁有愷悌之德也。

今長史慢法,盜賊公行,州知而不糾,天下復何所取乎?"逵到官數月,乃還,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縱不如法者,皆舉奏免之。

帝曰:"逵真刺史矣。

"佈告天下,當以豫州為法。

又曰:張既字德容,出為雍州刺史。

太祖謂既曰:"君還本州,可謂衣繡晝行矣。

"

又曰:呂虔字子恪,任城人也。

遷徐州刺史,加破虜將軍。

請琅琊王祥為別駕,民事一以委之,世多其能任賢。

《晉書》曰:向雄,太始中累遷秦州刺史,假赤幢、曲蓋、鼓吹。

又曰:劉卞,東平須昌人也,後為岳州刺史。

昔同時為須昌小吏者百餘人,祖餞之,其一人輕卞,卞遣扶出之,人以此少之。

又曰:王機入廣州刺史,郭納握節而避,機遂入城就訥求節。

訥曰:"昔蘇武不失其節,前史以為美談。

此節天朝所假,義不相與,自可遣兵取之。

"機慚而止。

又曰:石苞為徐州刺史。

文帝之敗於東關也,苞獨全軍而退,帝指所持節謂苞曰:"恨不以此付卿。

"

《晉一陽一春秋》云:一胡一 質為荊州刺史。

子威自洛一陽一至荊州定省,家貧,自驅驢,單行見父。

停十餘日,臨歸,質賜絹一匹為道糧,威跪拜曰:"大人清高,不審安得此?"質曰:"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

"

又曰:晉武嘗問威曰:"卿清孰與卿父清?"威曰:"臣不如也。

"帝曰:"何以為不如?"威曰:"臣父清畏人知之,臣清畏人不知。

"

陸機《晉武紀》曰:王濬之在巴郡也,夢懸四刀於其上,甚惡之。

濬主簿李毅拜賀曰:"三刀為州,而復益一,明府其臨益州乎?"濬果為益州刺史。

《晉中興書》曰:荀羨字令則,為徐州刺史。

時年二十,中興方伯未有如羨少者。

《梁書》曰:夏侯詳遷湘州刺史。

詳善吏事,在州四載,為百姓所稱。

州城南臨水,有峻峰,舊傳云:"刺史登此山輒代。

"是山歷政莫敢至。

詳於其地起台榭,延僚屬,以表損揖之志。

《三國典略》曰:梁太祖制以南汾州刺史韋孝寬為雍州刺史。

先是,路側一里置一土堠,經雨頹毀,每須修補。

孝寬臨州,乃勒部內當土堆之處,植樹以代之。

既免修復之勞,旅又得庇蔭。

太祖後見之,怪而問焉。

人以狀對,太祖嘉之:"豈得一州獨爾,當令天下同之。

"於是令諸州夾道一里種一樹,十里種二樹,百里五樹焉。

又曰:梁蕭恪,字敬則,南平元襄王偉之子也。

初,恪為雍州刺史,賓客有一江一 仲舉、蔡薳、王台卿、庾仲容四人,俱被接遇,並有蓄積。

故樊一鄧一 歌之云:"一江一 千萬,蔡五百,王新車,庾大宅。

"梁武聞而接之曰:"主人憒憒不如客。

"及恪還,梁武問之,恪甚慚恧。

《後魏書》曰:高一陽一王雍為相州刺史。

帝誡曰:"為牧之道,亦易亦難。

其身正,不令而行,故曰是易;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曰是難。

"

又曰:高允為懷州刺史。

允秋日巡境,問民疾苦。

至郡縣,見邵公廟廢毀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闕而不禮,為善者何望!"乃表聞修葺之。

又曰:李崇為并州刺史。

多劫盜,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則擊之。

俄頃之間,聲布百里,遂多擒獲。

諸州鼓樓自崇始也。

又曰:南安王禎出為相州刺史。

高祖餞之於華林都亭,詔曰:"今者之集,雖曰分岐,實為曲宴,並可賦詩申意。

射者可以觀德,不能賦詩者,可聽射也。

當使武士彎弓,文士下筆。

"

又曰:汝一陰一王子修義,字壽安,涉獵書傳,高才,為高祖所知。

除右將軍、齊州刺史。

修義以齊州頻喪刺史,累表固辭。

詔曰:"修短有命,吉凶由人,何過致憂憚,以乖維城之寄。

違凶就吉,時亦有之,可聽更立廨宇。

"修義於是移治東城。

又曰:畢終敬父子相代為本州,當世榮之。

時終敬以老還鄉,常呼其子元賓為使君。

每於元賓聽政之時,乘輿出至元賓所,先遣左右敕不聽起,觀其斷決,欣欣然喜見顏色。

又曰:邢蠻征梁、漢,諸郡之民,相繼而至,遂平漢中。

詔曰:"巒至彼,有以懷和附眾,高下品第,可依義一陽一都督之格也。

"拜蠻西安、梁、秦州刺史。

《北齊書》曰:張亮,武定初拜太中大夫。

薛琡嘗夢亮於山上掛絲,以告亮,且佔之曰:"山上絲,幽字也。

君其為幽州乎?"數日,亮出為幽州刺史。

《北史》曰:齊平鑒為揚州刺史。

其妻生男,鑒因喜飲醉,擅免境內囚,誤免關中細作二人,醒而知之,上表自劾。

文宣原其罪,賜牛、羊、酒,令作樂。

又曰:慕容三藏為郭州刺史。

州界連雲山,響稱萬年者三,詔頒郡國,仍遣使醮山所。

其日景雲浮於上,雉兔馴壇側。

使還以聞,上大悅。

《後周書》曰:蘇亮出為岐州刺史。

朝廷以其牧本州,特給路車、鼓吹,先還其宅,並給騎士三千,列羽儀游鄉一黨一 ,經過,故人歡飲旬日,然後入州,世以為榮。

又曰:獨孤信為秦州刺史。

嘗因臘日暮馳入城,其帽微側。

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

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

又曰:劉雄,字猛雀。

高祖嘗從容謂雄曰:"古人云:富貴不歸故鄉,猶衣錦夜遊。

今以卿為本州何如?"雄稽首拜謝。

於是詔以雄為河州刺史。

雄先已為本縣今,復有此授,鄉里榮之。

又曰:史寧為涼州刺史。

遣使詣太祖請事,太祖即以所服冠履衣被及弓箭甲槊等賜寧,謂其使人曰:"為我謝涼州。

孤解衣以衣公,推心以委公,公其善始令終,無損公名也。

"

又曰:長孫儉為荊州刺史。

時梁岳一陽一王蕭察內附,初遣使入朝。

至荊州。

儉於廳事列軍儀,具戎服,與使人以賓主禮相見。

儉容貌魁偉,聲音如鐘,大為鮮卑語,遣人傳譯以問客。

客惶恐不敢仰視。

日晚,儉乃著裙襦紗帽,引客宴於別齋。

因序梁國喪亂,朝廷招攜之意,發言可觀。

使人一大悅,出曰:"吾所不能測也。

"

《三國典略》曰:周陸逞,字季明,嘗為宜州刺史。

故事,刺史奉辭,例備鹵簿。

逞以時屬農要,奏請停之,制曰:"逞雖未臨人,已存優恤,宜遂所請,彰其雅操。

"

又曰:周帝制於玉壁置勳州,以孝寬為刺史。

為其立勳於此,因以名之。

又曰:賀拔岳引軍西,次平涼。

岳以夏州鄰接寇賊,欲求良牧以鎮之,眾鹹曰:"宇文左丞,即其人也。

"岳曰:"宇文左丞,吾之左右手,不可廢也。

"沉吟累日,乃從眾議表太祖為夏州刺史。

《陳書》曰:侯景平,元帝遍問朝宰曰:"今天下始定,極須良才,請卿各舉所知。

"群臣未有對者。

帝曰:"吾已得一人矣。

"侍中王褒進曰:"未審為誰?"帝曰:"歐一陽一頠公有匡濟之才。

"恐蕭廣州不肯致之,乃授武州刺史。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