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三 ◎職官部五十一:《史記》曰:汲黯,字長孺。公孫弘為相,乃上言曰:\"右內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三 ◎職官部五十一

太平御覽

卷二百五十三 ◎職官部五十一

○內史

《史記》曰:汲黯,字長孺。

公孫弘為相,乃上言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內史。

"數歲官事不廢。

《漢書》曰:倪寬遷右內史。

寬既治民,勸農業,表奏開六輔渠,(六輔謂京兆、馮翊、扶風、河東、河南、河內也。

)定水令以廣溉田。

收租稅,時裁闊狹,與民相假貸,以故租多不入。

後有軍發,右內史以負租課殿,當免。

民聞,皆恐失之,大家車牛,小家擔負,輸租襁屬不絕,課更最。

上由此愈奇寬。

《晉書》曰:孔季恭為吳興內史。

吳興頻喪太守,言項羽神為祟。

君居郡事,竟無害也。

又曰:王薈,字敬文。

恬虛守靖,不競榮利,少歷清官,除吏部郎、侍中、建威將軍、吳國內史。

時年饑粟貴,人多饑死,薈以私米作饘粥以飴餓者,所濟活甚眾。

《梁書》曰:顧憲之為衡一陽一內史。

先是,郡境連歲疾疫,死者大半,棺木尤貴,悉裹以生席,棄之路傍。

憲之下車,分告屬縣,求其親一黨一 ,悉令殯葬。

其家人絕滅者,憲之為出公祿,使綱紀營護之。

又土俗,山民有病,輒雲先祖為禍,皆開塚剖棺,水洗枯骨,名為除祟。

憲之曉諭,為陳生死之別,事不相由,風俗遂改。

時刺史王奐新至,惟衡一陽一獨無訟者,乃歎曰:"顧衡一陽一之化至矣。

"

又曰:傅昭為安成內史。

郡自宋以來,兵亂相接。

郡府捨稱凶,每昏旦聞人鬼相觸,在任者鮮以吉終。

及昭至,有人夜見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

"乃騰虛而去。

有頃,風雨忽至,飄郡廳事入隍中。

自是郡遂無患,鹹以昭貞正所致。

又曰:傅昭為安成內史。

郡多猛獸為害,昭乃命去檻阱,猛獸竟不為害。

又曰:殷鈞,字季和,陳郡長平人也。

為臨川內史。

鈞體多疾,閉閣臥理,而百姓化其德,劫盜皆奔出境。

又曰:伏恆為永一陽一內史。

在郡清潔,政務安靜。

郡人何貞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詣州言狀,湘州刺史以聞。

詔勘有十五事為吏人所,帝善之。

《隋書》曰:樊子蓋為河南內史,屢有治績,文帝謂曰:"今為公別造玉麟符,以代銅獸也。

"

《唐書》曰:王及善。

契丹作亂,山東不安,起授滑州刺史。

則天謂曰:"邊賊反叛,卿雖疾闔,可將妻子日行三十里,緩步至彼,與朕臥理此州,以斷河路也。

"因問朝廷得失及善備,陳理亂之宜十餘道,則天曰:"彼末事也,此為本也,卿不可行。

"乃留拜內史。

○郡丞

《漢書》曰:黃霸為穎川郡守。

有郡丞老,病聾,督郵欲逐之,霸曰:"許丞廉吏,雖老,尚能拜起送迎,止頗重聽,何傷其善?助之,無失賢者意。

"

又曰:黃霸為河南太守丞。

霸為人明察內敏,又一習一 文法,為丞處職,當於法令,太守甚任之,吏民愛敬焉。

《東觀漢記》曰:光武議靈台所處,上謂桓譚曰:"吾欲讖決之,何如?"譚默然,曰:"臣不讀讖。

"上問其政,譚復言讖非經。

上大怒,曰:"桓譚非聖無法,將下斬之!"譚叩頭流血,良久乃得解,出為六安郡丞。

意忽忽不樂,病卒。

時年七十餘。

又曰:趙典兄子一溫一 ,初為京兆郡丞,歎曰:"大丈夫生當雄飛,安能雌伏?"遂棄官而去,後官至三公。

謝承《後漢書》曰:劉平為濟一陽一郡丞,太守劉育甚重之,任以郡職。

《漢名臣奏》曰:張禹奏曰:"案令丞相奏事,司直持案,長史將簿;中二千石奏事,皆與其丞合緣。

是以臣下各得心竭誠,而事公明。

"

王隱《晉書》曰:范晷,字彥長,南一陽一人。

僑居清河,仕為郡五官,後為河內郡丞。

時裴叔則為河內郡,知之,為裴所伏,後為侍御史。

《隋書》曰:張須阤,為齊郡丞。

屬歲饑,穀米踴貴,須阤將開倉賑給,官屬鹹曰:"待詔敕,不可擅與。

"須阤曰:"今帝在遠,遣使往來,必掩歲序。

百姓有倒懸之急,如待報至,當委溝壑矣。

吾若以此獲罪,死無所恨。

"先開倉而後上狀,帝知之而不責也。

又曰:王文同為恆山郡丞。

有一人豪猾,每持長吏短,前後守令鹹憚之。

同下車,聞其名,召而數之。

因令左右剡木為大撅,埋於庭,出尺餘,四角各埋小橛。

令其露心於木撅上,縛四支於小撅,以棒毆其背,應時潰爛。

郡中大駭,吏人相視懾氣。

《唐書·官品志》曰:丹一陽一、會稽、吳郡、吳興及萬戶郡丞,並六百石。

《汝南先賢傳》曰:周防,字偉公。

年十六,任郡小吏。

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試經,防尤能誦讀,拜為守丞。

防以未冠,請去,師事徐州刺史蓋豫,明經,舉孝廉,拜郎中。

《陸機集上表》曰:伏見司徒下諫議大夫張暢,除當為豫章內史丞。

暢才思清敏,志節貞厲,秉心立操,早有名譽。

其年時舊比,多歷郡守,惟暢陵遲白首,末齒而佐下藩,遂蹈碎濁,於暢名實損,居之為劇,前後未始有此。

愚以為宜解舉,試以近縣。

"詔暢既為是人所稱,便差代。

○郡參軍

《晉書》曰:阮孚避亂渡一江一 ,元帝以為安東參軍。

蓬髮飲酒,不以王務縈心。

《北史》曰:盧文偉,少孤,有志尚,頗涉經史,年三十八始舉秀才,除本州平北府長流參軍,說刺史斐雋案舊跡修督冗陂,溉田萬頃,人賴其利。

晉·劉弘教曰:太康以來,天下無虞,遂共尚無為,貴談莊老,少有說事。

外托論公務,內但共談笑,今既同舟而載,安可不人人致力耶?

○督郵

韋昭《辯釋名》曰:釋云:督郵主諸縣罰,以負郵,殷糾攝之也。

《漢書》曰:田延年為河東太守,行縣在平一陽一,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皆臨見,令有文者東,有武者西。

閱數十人,次到尹翁歸,獨伏不肯起,對曰:"翁歸文武兼備,惟所施設。

"延年召上辭問,甚奇其對,使歸府,案事發奸,窮竟事情。

延年大重之,徙署督郵。

河東二十縣分為兩部,閎孺部汾北,翁歸部汾南。

又曰:孫寶為京兆尹,以立秋日署故吏侯文為東部督郵。

入見,敕曰:"鷹隼始擊,常順天氣取奸惡,以成嚴霜之誅,掾部詎有其人乎?"文曰:"無其人不敢空受職。

"寶曰:"誰?"文曰:"霸陵杜稚季。

"寶曰:"更言其次。

"文曰:"豺狼方橫道,不宜復問狐狸。

"稚季聞之,杜門不通水火,穿後牆為小戶,不敢犯法。

《東觀漢記》曰:趙勤,字孟卿,南一陽一棘人。

明達好學,介然特立。

太守駱珍召署曹吏至掾、督郵,太守桓虞下車,葉令雍霸及新野令皆不遵法,乃復勤督郵。

到葉,見霸,不問縣事,但高談清論以激厲之,霸即陳責解印綬去。

勤還,入新野界,令聞霸已去,遣吏奏記陳罪,復還印綬去。

虞乃歎曰:"善吏如良鷹矣!下韝即中。

"

又曰:虞延,陳留人。

光武東巡過小黃,高帝母昭靈後園陵在焉。

延為部督郵,詔呼引見,問園陵之事。

延占拜可觀,其園陵樹櫱皆諳其數,俎豆犧牲頗曉其禮。

帝善之,敕延從駕到魯。

還,經封丘城門,大小不容羽蓋,上怒,使撻侍御史。

延因陛見,引咎,以為罪在督郵。

上詔曰:"以陳留督郵虞延故,貸御史罪。

"

《後漢書》曰:馬援為郡督郵,送囚至司命府。

(王莽置司命官,上公已下皆列糾察。

)囚有重罪,援哀而縱之,遂亡命北地。

遇赦,因留牧畜。

又曰:陳球為繁一陽一令。

時魏郡守諷縣求賄,球不與,太守怒撾督郵,令逐球。

督郵不肯,曰:"魏郡十五城,獨繁一陽一有異政,今逐之,將致議於天下。

"太守乃止。

司馬彪《續漢書》曰:鍾離意仕郡,為督郵。

縣亭長受民雞酒,府下記考之。

意封還記,詣閤白"見以《春秋》責重,先內後外;政化之本,由近及遠;宜先清府內,且闊細微。

"太守賢之。

謝承《後漢書》曰:會稽謝夷吾,字堯卿,為西部督郵。

烏程長有罪,太守第五倫使夷吾往收之。

到縣,入閤便大哭,以三百錢為禮,便歸。

倫問其故,對曰:"三十日中當死,故不收之。

"至時,果如其言。

謝承《後漢書》曰:許慶,字子伯。

家貧,為郡督郵。

乘牛車,鄉里號曰"輅車郵"。

慶嘗與友人談論漢無統嗣,幸臣專勢,世俗衰薄,賢者放退,慨然據地悲哭。

時人稱許子伯哭世。

又曰:聞人襲為郡督郵,行則負擔,臥則無被,連麇皮以自覆,不受人食之費。

《魏志》曰:蒲一寵一 ,字伯寧,山一陽一昌邑人。

年十八,為郡督郵,時郡內李朔等擁部曲害於平民,太守使一寵一 糾焉。

朔等請罪,不復侵掠。

又曰:高堂隆,字叔平,平一陽一人,魯高堂生後也。

少為諸生,太守薛悌命為督郵。

督軍與悌爭,名悌面呵之,隆按劍叱督軍曰:"昔魯定見侮,仲尼歷階;趙彈秦箏,相如進缶。

臨臣名君,義之所討也。

"督軍失色,悌起止之。

《列異傳》曰:汝南北部督郵西平劉伯夷,有大才略,案行到懼武亭,夜宿,或曰:"此亭不可宿。

"伯夷乃獨住宿,去火,誦《詩》、《書》五經訖。

臥有頃,轉東,首以絮巾結,兩足以幘冠之,撥劍解帶。

夜時有異物稍稍轉近,忽來覆伯夷,伯夷屈起以袂掩之,以帶系魅。

呼火照之,視得一老狸,色赤無毛。

持火燒殺之。

明日發視樓屋間,得魅所殺人髮結數百枚。

於是亭遂清靜。

舊說狸髡千人,得為神也。

《漢魏先賢行狀》曰:故宗正南一陽一劉伯,字奉先。

少履清節,忠亮正直,研一精一文學,無不綜覽。

嘗為督郵,時豫章太守虞績以饕餮穢污,征至郡界,當就法車,不肯就坐。

伯乃撥刀毆績,績恐就車。

乃徑上尚書,以肅王道。

《廣州先賢狀》曰:徐征,字君求,蒼梧荔浦人。

少有方直之行、不撓之節,頗覽書傳,尤明律令。

延熹五年,征為中部督郵。

時唐衡恃豪貴,京師號為唐獨語。

遣賓客至蒼梧,頗不拘法度,征便收客郡市髡笞。

乃白太守,太守大怒,收徵送獄,主簿寧閣曰:"此人無故賣買,既侵百姓,污辱婦女。

徐征上念明政,據刑申恥,今便治,郡無復爪牙之吏,後督郵當徒跣行,奉諸貴戚賓客耳。

"太守答知征為是,迫不得已。

《會稽先賢傳》曰:茅開,字季闔,餘姚人。

為督郵,平決厭眾心,嘗之部,歷其家,不入門,當路向堂朝拜。

府君益善之。

《鍾離意別傳》曰:汝南黃讜拜會稽太守,召意署北部督郵。

時郡中大疫,黃君轉署意中部督郵。

意乃露車不冠,身循行病者門,入家賜與醫藥,詣神廟為民禱祭。

其所臨戶四千餘人。

後日府君出行災眚,百姓攀車言曰:"明府不須出也。

但得鍾離督郵,民皆活也。

"

馬融《長笛賦序》曰:融既博覽,又好音樂,能鼓琴吹笛。

為督郵,獨臥平一陽一鄔中,有洛客舍逆旅吹笛,融聞甚悲,遂作《長笛賦》云爾。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