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 ◎兵部七十一:《釋名》曰:九旗之名,日月為常。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四十 ◎兵部七十一

太平御覽

卷三百四十 ◎兵部七十一

○常

《釋名》曰:九旗之名,日月為常。

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尚書·君牙》曰: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厥有成績,紀於太常。

《周禮》曰:日月為常,十二旒。

《河圖》曰:風後曰:"予告汝帝之五旗:東方法青龍曰旗,南方法赤鳥曰鼠,西方法白虎曰典,北方法玄蛇曰旂,中央法黃龍曰常。

《國語》曰:吳王會晉於黃池。

吳王白常白旂,赤常赤旗。

《文遜曰:建辰旒之太常。

又曰:建太常兮裶。

○旂

《釋名》曰:一交一 龍為旂,旂,奇也。

畫作兩龍相依倚也。

通以一赤色為之,無文采。

諸侯所建也。

《爾雅》曰:有鈴曰旂。

(郭璞注曰:懸鈴竿頭,畫一交一 龍於旒。

)

《詩》曰:王錫韓侯,淑旗綏章。

龍旂一陽一陽一,和鈴央央。

又曰:旂旐央央。

《禮記·月令》曰:天子春載青旂,夏載赤旂,秋載白旂,冬載玄旗。

《周禮》曰:一交一 龍為九旂,諸侯所建。

《左傳》曰:周分魯大路大旂。

又曰: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三辰:日、月、星也。

)

○旃

《釋名》曰:旃,戰也。

戰戰恭巳而已。

三孤所建,像無事也。

《說文》曰:旃,曲柄也。

所以招士眾也。

《世本》曰:黃帝作旃。

《爾雅》曰:因章曰旃。

(郭璞曰:以白練為疏,因其文章,不復畫也。

)

《周禮》曰:通帛為旃。

(大赤也。

周正赤無所飾,孤卿所建也。

)

《左傳》曰:城濮之戰,亡大旆之左旃。

(旃旗名繁。

旐曰旃。

)祁瞞奸命,(當此之事而不治為事,軍令也。

)司馬殺之以殉於諸侯。

《漢書》曰:田蚡前堂羅鐘鼓,立曲旃。

(如淳曰:通白為旃,蘇林曰:柄上曲也。

)

《孟子》曰:招庶人以旃。

(田也。

)

《西京賦》曰:虹旃霓旄。

又曰:樹修旃。

《上林賦》曰:立歷天之旂,曳梢星之旃。

○物

《釋名》曰:雜帛為物,以雜色綴其邊為翅尾也。

將帥之所建也。

《禮含文嘉》曰:制度為科,物應以宜,明物以類感其方也。

《左傳》曰:蒍敖為宰,擇楚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右者,俠為軍備;左者,追草為宿備。

)前茅慮無,(如今斥候持絳及白幡,見騎賊舉絳幡,見步賊舉白幡。

備不虞,有無茅,明也。

或以云:楚以茅為旗幟也。

)中權,後勁,(中軍制謀,後以一精一兵為殿耳。

)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兵矣。

○旗

《釋名》曰:熊虎為旗,期也。

將軍所建,像其猛如熊虎,與眾期其下也。

《禮記》曰:龍旂九旒,天子之旍也。

又曰: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

招搖在上,急勁其怒。

(注曰:以此四獸為軍陣,像天也。

畫招搖星於旌旗上,以起居堅勁軍之威怒。

)

《周禮》曰: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屬,以待國事。

日月為常,一交一 龍為旂,通帛為旃,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金羽為旞,析羽為旌。

(《物名》曰:有畫異物,則異名也。

)

又曰: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

(一交一 龍為旗,諸侯所建也。

大火倉龍,宿之心也。

其屬箕尾九星也。

)鳥旟七斿,以象鶉火也。

(鳥隼為旟,州里之所建也。

鶉火朱鳥,宿之柳也,其屬有七星也。

)熊旗六斿,以象參伐。

(熊虎為旗,師都之所建也。

伐屬白虎,宿與參連體而六星也。

)龜蛇四斿,以象營室也。

(龜蛇為旐,具鄙之所建營室立武宿也。

與東壁連體而四星也。

)弧旌枉矢以象唬(《覲禮》曰:侯氏載龍旂弧韣,則旌旗之屬皆有唬弧以張縿之,幅有衣,謂之韣。

又為矢象弧星,有矢象妖星,有枉矢。

枉史者,蛇行有尾。

由此雲,枉矢,蓋畫之也。

韣,音獨。

)

《左傳》曰:勻服振振,取虢之旗。

(勻,音均。

)

又曰: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註:日、月、星也。

)

又曰:狄人伐衛,衛懿公戰於滎澤。

衛師敗績。

滅衛。

衛侯不去旗,是以甚敗。

又曰:越伐吳。

王孫彌庸見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見讎而勿殺。

"

又曰:鄭人擊簡子中肩,斃於車中,獲其蜂旗。

(蜂旗,旗名。

)

又曰:公孫龐以徒五百人宵攻鄭師,取蜂旗於子姚之幕下。

又曰:鄭伐許,穎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子都自下射之,顛。

《史記》曰:李斯上書云:"今陛下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

《漢書·郊祀志》曰:武帝將伐南越,以班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太一。

《東觀漢記》曰:耿弇追張步,步奔平壽,乃肉袒負斧鑕於軍門。

而弇勒兵入據其城,樹十二郡旗鼓,令步兵各以部人詣旗下。

眾向十餘萬,輜重七千餘,而皆罷遣歸鄉里。

沈約《宋書·輿服志》曰:五旗者,五色各一旗。

以木牛承其下,蓋取負重而安穩也。

五旗纏竿即禮記德車結旌不畫飾也。

戎事乃散之。

又武車綏旌垂舒之也。

《北史》曰:盧賁嘗事隋文,及受禪命。

賁清宮因典宿衛。

賁乃奏改周伐旗幟,更為嘉名,其青龍、騶虞、朱雀、玄武、千秋萬歲之旗,皆賁所創也。

《隋書》曰:凡旗:太常畫三辰,(日、月、五星。

)旂畫青龍,(皇帝升龍,諸侯一交一 龍。

)旟畫朱雀,旌畫黃麟,旗畫白獸,旐畫玄武,皆加雲氣。

其旃物在軍亦畫其事號,加之以雲氣,徽幟亦如。

(通帛為旃,雜帛為物。

在軍亦畫其人官與姓名之事號,徽幟亦書之,畫其所書之例。

)旌節又畫白獸,而折羽於其上。

又曰:司常掌旗物之藏,通帛之旗六以供郊丘之祀:一曰蒼旗,二曰青旗,三曰朱旗,四曰黃旗,五曰白旗,六曰玄旗。

畫繢之旗六以充王路之等,一曰三辰之常,二曰青龍之旗,三曰朱鳥之旟,四曰黃麟之旌,五曰白獸之旗,六曰玄武之旐。

皆左建旗而右建榻戟。

(榻,它臘切。

)

又曰:有繼旗四以施軍旅:一曰麾以供軍將,二曰旞以供師帥,三曰旐以供旅師,四曰旆以供倅長。

《唐書》曰:元和中,淮南節度使馬總進吳元濟旌旗七百三十九事。

《家語》曰:子路言志云:"願得旌旗繽紛,下蟠於地。

"

《詩推度災》曰:上出號令而化天下,震雷起而驚蟄,睹旗鼓,動三軍,駭觀其前,動化而天,情可見矣。

《戰國策》曰:建七星之旗,天子之位也。

《穆天子傳》曰:日月之旗,七星之文。

(今旒上畫日月及北斗星也。

)

周遷《車服雜記》曰:晉元皇始制五牛之旗,設青在左,黃在中。

《六韜》曰:武王伐紂,懸紂之首於白旗。

《古司馬軍法》曰:夏後氏玄首人之執也,殷曰白天之義也,周曰黃地之道也,(旌首有鈴曰旂。

三王所以立,不失天地人之道也。

)章夏以日月上明也,殷以虎上威也,周以龍上文也。

(章,畫飾也。

三王畫各有所法也。

)

《郝萌占》曰:旗上有光,人主大喜,延年益壽。

黃石公《三略》曰:欲知敵形色可勝之符,先戰以二十八騎。

角人青衣赤旗東方七人,徵人赤衣黃旗南方七人。

商人白衣黑旗西方七人,羽人黑衣青旗北方七人。

凡二十八騎,像二十八宿。

《軍令》曰:聞雷鼓音舉白幢絳旗,大小船皆進戰,不進者斬。

聞金音舉青旗,船皆止,不止者斬。

《王孫子》曰:桀紂或放南巢,或頭懸赤旗,斯無它,不節財而暴人也。

《孫子》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又曰:無要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

《列子》曰:黃帝與炎帝戰,以雕鶡鷹鳶為旗幟。

《隋巢子》曰:天賜武王黃鳥之旗以伐殷。

《淮南子》曰:凡國有難,君自宮召將詔之曰:"社稷之命在將軍身,今國有難,願子將而應之。

"將軍受命,乃令祝史太卜齋三日,之太廟鑽靈龜,卜吉日,以受旗鼓。

《楚辭》曰:駕龍輈兮乘雷,(輈,車軒也。

)載雲旗兮逶迤。

又曰:乘回風兮載雲旗。

又曰:揚彗星以為旗。

又曰:乘赤豹兮狐從文貍,新夷車兮結桂旗。

宋玉《高唐賦》曰:眄兮若妖姬,揚袂鄣日而望所思。

忽兮若駕駟馬,建羽旗。

相如《上林賦》曰:靡魚須之橈旃,(以魚須為旃柄,驅馳逐戰也。

)曳明月之珠旗。

(以明珠綴飾旃。

)

王沉《餞行賦》曰:曳招搖之修旗,若蜿虹之垂天。

崔駰《東巡頌》曰:升九龍之華旗。

《文遜曰:雲旗拂霓。

又曰:牙紛繽。

又曰:旌旗拂天。

又曰:揭竿為旗。

又曰:曳彗星之飛旗。

又曰:朱旗所拂,九土披攘。

又曰:朱旗絳天。

又曰:建祝姑。

(祝姑,旗名。

)

又曰:青霞雜桂旗。

○旟

《釋名》曰:鳥隼為旟。

旟,譽也。

軍吏所建也。

急疾趨事則有稱譽也。

《爾雅》曰:錯革鳥曰旟。

(郭璞注曰:此謂全剝鳥皮毛置之竿頭也。

舊說刻革鳥置竿首也。

孫叔敖云:革,急也。

言畫急疾之鳥於旒也。

《周官》鳥隼為旟也。

按《禮記》鄭玄雲,載之以示眾,即此類也。

《書》云:鳥戰目革。

《詩》云:如載嗚蔦鳥斯革。

旌首鳥者,自是鳥之皮毛,明矣。

)

《詩》曰:孑孓干旟,在浚之都。

又曰:彼旟旐斯,一胡一 不旆旆?(旆,旒垂也。

)

《周禮》曰:鳥隼為旟,州里所建也。

(州長之屬)

○旐

《釋名》曰:龜蛇為旐,兆也。

龜知氣兆之吉凶,建之於後,察度事宜之形兆也。

《爾雅》曰:績廣充幅,長尋曰旐。

(郭璞注曰:帛全幅,長八尺者也。

)

《詩》曰:設此旐矣。

又曰:建旐設旄,搏獸於敖。

(周宣王也。

)

《周禮》曰:龜蛇為旐,四斿,縣鄙之所建也。

○旞

《釋名》曰:全羽為旞,旞猶。

也,順滑貌也。

(一作襚。

)

《說文》曰:旞者,導車所載,全羽以為允,允而進也。

《周禮》曰:全羽為旞,導車所進。

(車象路也。

王以朝夕燕出入也。

)

○旌

《釋名》曰:折羽為旌。

旌,一精一光也。

綏有虞氏之旌也,注旄竿首,其形蕊蕊然也。

綏夏後氏之旌也,其形襄也。

白旆,殷旌也,以帛繼旐末也。

翿,陶也。

其貌陶陶下垂也。

《爾雅》曰:旄首曰旌。

(郭璞注曰:戴旌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旄也。

)

《廣雅》曰:天子之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

《詩》曰:孑孓干旌,在浚之城。

又曰:悠悠旆旌。

《禮記》曰:前有水則載青旌。

(鄭玄注曰:載,所謂舉於旌首,所以警眾者也。

鄭記王贊問曰:"舉旌於首,當皆以皮邪畫之耶?"鄭答曰:"皆俱舉皮置於首,不畫羽為旌也。

")

《周禮》曰:折羽為旌,游車所建。

(游車,木路也,王以田也。

全羽、折羽,皆五色文也。

)

又曰:掌捨為帷官設旌門。

(樹旌以表門。

)

《左傳》曰:鄢陵之役,欒或見子重之旌,謂晉侯曰:"楚人謂夫旌,子重之旌也。

"

又曰:范宣子假羽毛於齊而弗歸。

(折羽為旌,王者游車所建,齊私有之,因謂之羽毛。

)

又曰:楚靈王之為令尹也,為王旌。

芋尹無宇斷之曰:"一國兩君,其誰堪之?"

又曰:衛宣公烝夷姜,與朔構急子。

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而殺之,壽子載其旗旌以先,盜殺之。

急子後往,盜又殺焉。

又曰: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

"(靡旌,驅疾也。

摩,近也。

)

《公羊傳》曰: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

(何休曰:茅旌,宗廟所用也。

為宗廟所用,求以宗廟歸首也。

)

《史記》曰:秦並天下,以水德之始,旌旄節皆尚黑。

《漢書·文帝詔》曰:朝有進善之旌。

(應劭註:堯設五達之道,令人進善也。

)

又曰:高祖使韓信與楚戰,信潛伏人於楚軍之側。

方戰,兵遂偽走,楚軍逐之,乃令拔楚旌立漢旌,楚師望見奔走,遂敗楚矣。

《後漢書》曰:世祖進師臨河,連旌沿河十餘里。

《戰國策》曰:蘇秦為趙合從於楚。

威王曰:"寡人西接秦,秦虎狼之國。

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懸旌。

"

《漢武故事》曰:欒大有方術,常於殿前樹旌,數百人因令自相擊庭中,去地十餘丈,觀者大駭。

《孟子》曰:齊景公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

非其招也,夫招虞人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況以不賢招賢人乎。

《管子》曰:舜有告善之旌,示不蔽也。

《莊子》曰:楚昭王使延屠羊說以三旌之位、萬鍾之祿也。

《抱朴子·軍術》曰:軍始出而旌旗繞竿者,急祝更待善時而出軍。

《天文要集》曰:翼星明,旌旗用。

《趙氏兵書》曰:有鳥集將軍旌上,將軍增秩祿。

《文遜曰:蔽引高旌。

又曰:旌旗拂天。

又曰:霓為旌,翠為蓋。

又曰:筌橈兮蘭旌。

(筌,此緣切。

橈,音饒。

)

又曰:建虹旌兮威夷。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