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
卷二百九十五 ◎兵部二十六
○審察
《孫子》曰:兵怒而不相迎,一交一 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備奇伏也。
)
《左傳》曰:齊師伐魯,敗退,魯莊公將逐之。
曹劌曰:"未可。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恐詐而奔也。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旗靡轍亂,怖遽也。
)
又曰:秦晉戰於河曲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君之士皆未憖也,明日請相見也。
"(憖,缺也,魚覲切。
)晉大夫臾駢曰:"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目動心不安,言肆聲放失常也。
)將遁矣。
薄諸河,必敗之。
"(薄,迫也。
)晉裨將胥甲、趙穿當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於險,無勇也。
"乃止。
秦師果夜遁。
又曰:晉侯伐齊,齊侯畏其眾。
齊師夜遁,師曠曰:"鳥烏之一聲 樂,齊師其遁。
"(鳥烏得空,故樂也。
)邢伯曰:"有班馬之一聲 ,(夜遁,馬不聞見,故鳴班列也。
)齊師其遁。
"叔向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
"
又曰:晉師伐楚,將戰,楚子登巢車以觀晉軍,(巢車,車上為櫓。
)楚將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於王后。
(州梨晉伯宗子,先奔楚。
)王曰:"騁而左右,何也?"(騁,走。
)曰:"召軍吏也。
""皆聚於中軍矣!"曰:"合謀也。
""張幕矣。
"曰:"虔卜於先君也。
""徹幕矣。
"曰:"將發命也。
"甚囂,且塵上矣!"曰:"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
"(夷,平行,戶郎切。
)"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
"(左,將帥;右,車右。
)竟敗楚於鄢陵。
(鄢,音偃。
)
《魏志》曰:劉備遣將吳蘭,屯下辯。
曹公遣曹洪征之。
備遣張飛屯固山,欲斷軍後。
眾議狐疑,洪曰:"賊實斷道者,當伏兵潛行,今反張聲,勢此其不能也。
宜及其未集,促擊蘭,破則飛自走。
"集兵擊蘭,大破之,飛果走。
《宋書》曰:東晉末,武帝率兵北伐,圍南燕慕容超於廣固,未下。
時後秦姚興遣使告宋武云:"慕容見與鄰好,以窮告急,今當遣鐵騎一萬,遙據洛一陽一。
晉軍若不退者,便當長驅而進。
"宋武遣興使答曰:"語汝姚興,我定燕之後,息甲三年,當平關、洛。
今能自送,便可速來。
"劉穆之聞有興使馳入,而宋武發遣已去。
以興所言並答,具語穆之。
穆之曰:"常日事無大小,必賜與謀。
此宜善詳,雲何率爾便答。
公所答興言未能威敵,只增彼怒耳。
若燕未可拔,興救奄至,不審何以待之?"宋武笑曰:"此是兵機,非卿所解,故不語耳。
夫兵貴神速,彼若審能遣救,必畏我知,寧容先遣信命。
此是其見我伐燕,內已懷懼,自強之辭耳。
"興竟不能出師廣固,終拔,擒慕容超,平齊地。
又曰:武帝自京口舉義兵討桓玄,玄將桓謙屯於東陵,卞范屯覆舟山西以拒之。
宋武疑賊有伏兵,謂小將劉鍾曰:"此山下當有伏兵,卿可率部,下往取之。
"鍾應聲馳進,果有伏兵數百,一時奔走。
又曰:雍州刺史袁顗舉兵反,沿流入鵲尾,與官軍相持既久。
官軍主張興世越鵲尾,上據錢溪,覬將劉一胡一 攻之,不下。
顗遣人傳唱錢溪已平,官軍之眾並懼。
宋將沈攸之曰:"不然。
若錢溪實敗,萬人中要應有逃亡得還者。
必是彼戰失利,唱空聲以惑眾耳。
"勒軍中不得輒動。
錢溪信尋至,果大破賊。
攸之悉以錢溪所送一胡一 軍耳鼻示人,覬駭懼,急追一胡一 還。
遂潰走。
《後魏書》曰:司馬楚之討蠕蠕,蠕蠕潛遣奸覘(蠕,如兗切。
)入楚之軍,截驢耳而去。
有告失驢耳,諸將莫能察。
楚之曰:"必是覘賊截之以為驗耳,賊將至。
"即使軍人伐柳為城,水灌令凍,城立而賊至。
冰峻城固,不可攻逼,敗乃走散。
世祖聞而嘉之。
又曰:將韓果性強記,兼有權略。
所行之處,山川形勢輒能記憶,兼善伺敵虛實,揣知情狀。
有潛匿溪谷欲為間偵者,果登高視之,所疑之處,往必有獲。
《通典》曰:周武帝帥師攻圍高齊晉州,齊後主將兵十萬自來援之。
時柱國陳王純頓軍千里徑,大將軍永昌公椿屯雞棲原,大將軍宇文盛屯汾水關,並受齊王憲節度。
憲密謂椿曰:"兵者詭道,去留不定,見機而作,不得遵常。
汝今為營,勢令兵去之後,賊猶致疑,不須張幕,可伐疑也。
"時齊分軍萬人向千里徑,又令其眾出汾水關,自率大兵與椿對陣。
宇文盛馳騎告急。
憲自以千騎救之。
齊人睹谷中塵起,相率遽退。
盛與柱國侯莫陳芮涉汾逐之,多有斬獲。
俄而椿告齊眾稍逼,憲又回軍赴之。
會椿被敕追還,率兵夜返。
齊人果謂柏庵為帳幕也,不疑軍退,翌日始悟。
(周人說疑,齊人不察。
)
《軍讖》曰:夫用兵者,必察敵國之情,視其倉廩,度其餘糧,以卜其強弱。
運糧二百里者,無二年之食也;運糧三百里者,無三年之糧也。
是謂虛國民貧,上下不相親,則有離叛心。
上行暴虐,則下刻急相殘賊,是為亡國。
若進惡不退,群賢隱蔽,不肖在位,國受其害,內貪外廉,竊公為恩,飾躬正顏,以獲高官,是謂盜端。
○避銳
《孫子》曰:少而逃之,(高壁壘勿與戰也。
彼眾我寡師,不可敵,則軍自逃,守匿其形也。
)不若則能避之。
(若兵避之,強弱不敵,勢不相若,則引軍避之,待利而動。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小不能當大,言小國不量其力,敢與大邦為仇,雖權時堅城固守,然後必見擒獲。
《春秋傳》曰: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敗之也。
)無邀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陣,此理變者也。
(正正者,整齊也。
堂堂者,大也,威盛貌。
正正者,孤特相也。
言前有孤特之兵,後有堂堂之陣,必有奇伏詐誘之謀,審察待之,勿輕邀截,此理變詐者也。
)是故朝氣銳,晝氣墮,暮氣歸。
善用兵者,避其銳,擊其墮、歸,此理氣者也。
(避其一精一銳之氣,擊其懈惰欲歸,此理氣者也。
故曹劌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是以克之。
)
《戰國策》曰:魏武侯問吳起曰:"暴寇卒至,掠吾田野,取吾牛馬,則如之何?"起曰:"暴寇之來,必一精一且強,善守勿應,潛伏路傍。
暮去必率車乘重裝,驍騎逐擊,勢必莫當,遇我伏內,如雪逢湯也。
"
《後漢書》曰:袁尚據鄴,率兵擊兄譚於南皮,留蘇田、審配守。
曹公圍鄴,尚還救鄴,諸將皆以為:"此歸師,人自為戰,不如避之。
"公曰:"尚從大道來,當避之;若循西山來者,此成擒耳。
"尚果循西山來,臨滏水為營。
夜遣兵犯圍,公逆擊破走之,城中崩潰。
《通典》曰:東晉末,武帝伐南燕慕容超,嶺南賊盧循、徐道覆乘虛襲建業。
循多疑少決,每欲以萬全為慮,謂道覆曰:"大軍未至,晉吏部尚書孟昶便睹風自裁,大勢言之,自當計日潰亂。
令決勝負於一朝,既非必定之道,且殺傷士卒,不如案兵待之。
"宋武奔還,拒守。
宋武曰:"賊若新亭直上,且當避之;回泊蔡州,乃成擒耳。
"於是登石頭城以睹循軍,初見引向新亭,宋武顧左右失色。
既而回泊蔡州。
道覆猶欲上,循禁之。
使羸老悉乘舟艦向白石。
宋武慮其從白石步上,乃率劉毅、諸葛長民北出拒之。
賊遂率數萬屯丹一陽一郡。
宋武率諸軍馳歸。
眾慮賊過一江一 ,鹹謂當徑還拒戰。
宋武乃先引軍還石頭,眾莫之曉。
是日大熱,三軍疲頓。
既入城,解甲息士,洗浴飲食。
久之乃出,列陣於南塘。
參軍褚叔度、朱齡石率勁勇千餘人過淮。
賊數千,皆長刀矛鋋,一精一甲曜日,奮躍爭進。
齡石所領多鮮卑,善步槊,並結陣以待之。
賊短兵弗能抗,死傷者數百人,乃退走。
○安眾
《春秋》曰:晉文公卒,將殯於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
(如牛叫聲,虛苟切。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
"秦伯使孟明視等三將襲鄭,晉師御之於殽,而敗之。
(聲自柩出,故曰君命也,大事也。
卜偃聞秦密謀,故因柩聲以正眾心也。
)
《史記》曰:燕使騎劫代樂毅,攻齊即墨。
齊將田單拒守,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於中庭,飛鳥悉翔舞城中,下食。
燕人怪之。
單復宣言曰:"神來下教我。
"又令城中人曰:"當有神人為我師者。
"有一卒曰:"臣可以為師乎?"因反走。
田單乃起,引還,東向坐,師事之。
卒曰:"臣欺君,誠無能。
"田單曰:"子勿言也!"因師之。
每出入約束,必稱神。
眾心乃安,竟破燕軍。
又曰:秦二世初,天下亂,陳勝,吳廣起兵於蘄。
欲收人心,謀曰:"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
或以為在。
今誠以吾眾為天下倡,宜多應者。
"(謂首號令。
)廣以為然,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卜者雲,事成有功,然須假托鬼神乃可興起耳。
故勝、廣曉其意,則為魚書、狐鳴以威眾耳。
)勝、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音曾。
)卒買魚烹食,得書,已怪之矣。
又間令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間,謂竊令人行也。
密於廣所次捨處旁側叢祠中為之。
叢謂草木之芩蔚者也。
祠,神祠也。
呼,火故切。
)卒皆夜驚恐。
朝日,卒中往往語,指目勝。
廣因而號令眾,遂從之。
又曰: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
帝在洛一陽一南宮,從復道遙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
張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
今為天子,而所封者蕭、曹故人及親愛,而所誅者皆生平所仇怨。
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
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又恐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
"帝憂曰:"為之奈何?"良曰:"帝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勝者?"帝曰:"雍齒與我有故怨,數常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
"良曰:"今急先封雍齒則人人自堅矣。
"於是帝乃置酒,封齒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群臣皆喜曰:"雍齒且為候,我屬無患矣。
"
《漢書》曰:李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數十里,匈一奴一萬騎圍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
敢從數十騎直貫一胡一 騎,出其右而還,曰:"一胡一 虜易與耳。
"軍士乃安。
《後漢書》曰:王郎起,光武馳至下曲一陽一,傳聞王郎兵在後,從者恐及。
至呼沱河,候吏還白"河水流澌,(澌,音斯)無船不可濟?"官屬大懼,光武令霸往視之。
霸恐驚眾,欲且前,阻水還,即詭曰:"冰堅可渡。
"官屬皆喜,光武笑曰:"候吏果妄語也。
"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霸護渡。
(監護渡也。
)未畢數騎而冰解,光武謂霸曰:"安吾眾得濟免者,卿之力也。
"霸謝曰:"此明公至德,神靈之祐,雖武王白魚之應,無以加此。
"(昔武王渡盟津,白魚躍入王舟。
)光武謂官屬曰:"王霸權以濟事,殆天瑞也。
"
《晉書》曰:李矩守滎一陽一城,劉聰將劉暢討矩。
矩奉牛酒詐降,謀夜襲之,兵士以賊眾,皆有懼色。
矩令郭誦禱鄭子產祠曰:"君昔相鄭,惡烏不鳴。
凶一胡一 夏羯,何得過庭!"使巫揚言:"東裡有教,(東裡,即子產。
)當遣神兵相助。
"將士聞之,皆踴躍爭進。
乃使誦選勇敢千人,夜掩暢營,獲鎧馬甚多,斬首數千級,暢僅以身免。
又曰:劉裕討慕容超,圍廣固城,數月不拔,或說裕曰:"昔石季龍攻曹嶷,瞻氣者以為澠水帶城,(澠,音黽。
)非可攻拔,若塞五龍口,城必自陷。
季龍從之,而嶷降。
慕容恪圍段龕,亦如之,而龕降。
降後無幾,又震開之。
今舊跡猶在,可塞之。
裕從其言。
於是城中男女患腳弱疾者太半。
時有蒼鵝飛入帳座,眾鹹驚愕,其將曰:"蒼,一胡一 色也;鵝者,我也。
一胡一 虜歸我之征。
"眾大悅。
將攻城,諸將鹹諫曰:"今往亡之日,兵家所忌。
"裕曰:"我往彼亡,吉孰大焉!"乃命悉登,遂克,平廣固。
又曰:嶺南賊盧循寇建業,宋武擊破之。
走至彭蠡湖,乃悉力柵斷左裡。
大軍至左裡,將戰,宋武所執麾竿折,幡沉水,眾並怪懼。
公歡笑曰:"往年霸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破矣。
"即攻柵而進。
循兵雖殊死戰,弗能禁。
諸軍乘勝奔之,循單騎走。
所殺及投水死,凡萬餘人。
納其降附,宥其逼掠。
遣劉藩、孟懷玉輕車追之。
循收散卒,尚有數千人,逕還廣州。
又《禿髮利鹿孤載記》曰:呂纂來伐,使辱檀拒之。
纂士卒一精一銳,進度三堆,三軍擾懼。
辱檀下馬據一胡一 床 而坐,士眾心乃安。
與纂戰,敗之,斬二千餘級。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後趙石勒使將麻秋等伐張重華於武威,重華將謝艾曰:"乞假臣兵七千,為殿下吞之。
"重華以艾為中堅將軍,配步騎五千,擊秋。
引師出振武,夜有梟鳴於牙中。
艾曰:"梟,邀也。
六博得梟者勝。
今梟鳴牙中,克敵之兆。
"於是進戰,大破之,斬首五千級。
又曰:後燕慕容寶遣將慕容賀鱗率三萬餘人寇新市。
甲子晦,後魏道武進軍討之。
太史令晁崇奏曰:"昔紂以甲子日亡,兵家忌,不可出。
"帝曰:"紂以甲子日亡,周武不以甲子勝乎?"崇無以對。
帝遂進軍新市,賀鱗退阻泒水,依漸洳澤以自固。
(漸,音子廉切。
洳,音而據也。
)甲戌,帝臨其營,戰於義台塢,大破之。
《梁書》曰:庾域為華一陽一太守。
後魏軍攻圍南鄭。
時糧儲寡少,人情恟懼,(恟,許供切。
)州有空倉數十所,域手自封題,指示將士云:"此中粟皆滿,足支二年,但努力堅守。
"眾心以安。
虜退,以功拜羽林監。
又曰:楊公則隨武帝大軍至新林,公則自越城移屯領軍府壘北樓,與南掖門相對,嘗登樓望戰。
城中遙見麾蓋,縱神鋒一弩一射之,矢貫一胡一 床 ,左右皆失色。
公則曰:"虜幾中吾腳。
"談笑如初。
《通典》曰:隋末李密據興洛倉,破宇文化及還,士卒皆疲倦。
隋將王充欲乘其颺而擊之,恐眾心不一,乃假托鬼神,雲夢見周公,乃立祠於洛水之上,遣巫宣言周公欲令僕射討李密,當有大功,不則兵皆疲死。
充兵多楚人,俗信妖妄,故出此言以惑之。
眾皆請戰,遂破密。
《唐書》曰:高祖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行至太平關,遇賊數千人。
時所將兵少,左右皆懼。
高祖謂之曰:"此烏合之賊,易與耳。
"因率騎十二人出擊之,所向皆靡,眾情始定。
《世說》曰:曹公軍行失道,三軍皆渴。
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酸,可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水出。
《三國典略》曰:梁蕭藻有操行,以父非命而卒,布衣菲食,非公坐不聽音樂。
初為益州刺史。
時有焦僧護作亂,掩據郫繁,眾有數萬。
藻年未弱冠,將自擊之,乃乘平肩輿巡行賊城。
流矢雨下,從者舉楯以蔽,藻命去之。
因是物情大安,賊夜遁。
梁武常稱其小字歎曰:"子弟並如迦葉,吾復何憂!"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