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九十七 ◎兵部二十八:《孫子》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鐸,金鉦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九十七 ◎兵部二十八

太平御覽

卷二百九十七 ◎兵部二十八

○訓兵

《孫子》曰:言不相聞,故為鼓鐸;(鐸,金鉦也,聽其音聲以為耳候也。

)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瞻其指魔,以為目候。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齊一耳目之視聽,使知進退之度。

)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

(齊之以法教,使強弱不得相逾。

)紛紛紜紜,間亂而不可亂;(旌旗亂也,示敵若亂,以金間之。

紛紛,旌旗像。

紜紜,士卒貌。

言旌旗翻轉一合一離,士卒進退或往或來,視之若擾,觀之若亂,然其法令素定,度幟分明,各有分數,擾而不亂也。

)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

(車騎齊轉也。

形圓者,出入有道齊整也。

渾渾,車輪轉行。

沌沌,步騎奔馳;視其形陣縱橫圓而不方,然其指趣各有所應,故王子曰:將欲內明而外暗,內理而外軍,所以示敵之輕已者也。

渾,外本切。

沌,徒損切。

)

《周禮》曰:太宗伯,以軍禮同邦國,(同謂威其不協僣差者,軍禮之別五也。

)大師之禮用眾也,(用其義勇也。

)大均之禮恤眾也,(均其地政地守地職之賦,所以憂民也。

)大田之禮簡眾也,(古之因田一習一 兵,閱其車徒之數也。

)大役之禮任眾也。

(築宮邑所以事民力強弱也。

)大封之禮合眾也。

(止封疆溝途之固,所以合聚其民也。

)

又曰:《夏官》大司馬之職:掌仲春教振旅,司馬以旗致民,平列陣,如戰之陣。

以教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

遂以蒐田。

仲夏教茇捨,如振旅。

群吏撰車徒,遂以苗田。

中秋教治兵,如振旅。

辨旗物之用,遂以獮田。

仲冬教大閱。

前期,群吏聽誓於陳前,斬牲,以左右徇陣,曰:"不用命者,斬之!"遂以狩田。

師以救無辜,伐有罪。

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鉞以先,愷樂獻於社。

《左傳》曰:春蒐夏苗,秋獮冬狩,於農隙以講武事。

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

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一習一 威儀也。

又曰:楚子文治兵於暌,終朝而畢,不戮一人。

子玉復治兵於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國老皆賀子文。

蒍賈不賀,曰:"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

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子玉之敗,子之舉也。

舉以敗國,將何賀焉?"

又曰:苗賁皇徇曰:"蒐乘補卒,秣馬利兵,修陣固列,蓐食申禱,明日復戰。

"乃逸楚囚。

又曰:宣子曰:"我若受秦,秦則賓也;不受,寇也。

既不受矣,而復緩師,秦將生心。

先人有奪人之心,軍之善謀也。

逐寇如追逃,軍之善政也。

"訓卒利兵,秣馬蓐食,潛師夜起。

戊子,敗秦師於令狐,至於刳首。

又曰:宣榭火。

(宣榭,講武室也。

)

《論語》曰: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可就兵攻戰也。

)

又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後漢書》曰:靈帝時,望氣者以為京師有大兵,兩宮流血,以為《太公六韜》有天子將兵事,可以威壓四方。

帝乃講武於平樂觀下。

起大壇,建五采華蓋。

天子擐甲介馬,稱"無上將軍"。

何進領兵屯於觀下,置西園八校尉,袁紹、曹操等為之。

《唐書》曰:太宗初即位,突厥入寇,欲諸軍皆一習一 騎射。

每退朝,即引諸軍衛將一習一 射於顯德殿庭,謂將軍已下曰:"古突厥與中國,更有盛衰。

若軒轅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虜;周宣驅駕方、召,亦能制勝太原。

下至漢、晉之君,洎於隋代,不使兵士素一習一 干戈,突厥來侵,莫能抗禦,遣中國生民塗炭於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築苑,造諸一婬一費,農民恣令逸樂,兵士惟一習一 弓馬。

若無賊來,我則為汝博士,教汝等武藝優長;若有賊來,我則為汝將帥,領汝鬥戰。

亦望使汝等前無橫敵。

"於是日引數百人於殿庭教射,太宗親自臨試,每坐或至午時。

射中者隨賞弓刀、布帛,統帥加上考。

朝臣鹹諫云:"不宜引卑碎之人,挾弧矢於軒陛之側。

"上曰:"率土之內皆吾臣子,我所恨不能將我心遍置人腹中,豈有相疑之道哉!"由是一二年間,兵士盡便弓馬。

又曰:李抱真領澤潞觀察使留後。

抱真密揣山東當有變,上一黨一 且當兵沖。

是時承戰餘之地,土瘠賦重,人益困,無以養軍士。

乃籍戶丁男,三選其一,有材力者免租徭,給弓矢,令之曰:"農之隙,則分曹角射;歲終,吾當會試。

"及期,按簿而征之,都試以示賞罰,覆命之如初。

比三年,則皆善射,抱真曰:"軍可用矣。

"於是舉部內之眾,得成卒二萬,前既不廩費,府庫益實,乃繕兵甲,為戰具,遂雄視山東。

是時,稱昭義步兵冠諸軍。

又曰:德宗即位,以馬燧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觀察、度支、營田使。

當是,承鮑防自百井敗軍之後,兵甲寡弱,騎士少。

燧乃悉召將吏牧馬廝役,得數千人,悉補騎卒,教之數月,皆為一精一騎。

造甲者必令長短三等,稱其所衣,以便進趨。

又造戰車,蒙以狡猊象,列戟於後,行則載兵甲,止則為營陣,或塞險阨以遏奔沖,器械無不犀利。

居一年,陳兵三萬,開廣場以一習一 戰陣,教其進退。

《古司馬兵法》曰:凡戰,非陣之難,使人可陣難;非可使陣難,使可用難;(使人盡心效力,用必勝也。

)非知之難,行之難。

(教一習一 使人知進退之便,左右之利,事事自行之者難。

)

又曰:天子之義必純取於天地,而觀於先聖。

(天子奉天地之道,調和一陰一陽一四時之氣,順先王之法度也。

)士庶之義必奉於父母,而正於君長。

(士庶必從父母一之 教,君長之命。

)故雖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雖有明君,士不教一習一 ,不可以受敵也。

)古之教民,必立貴賤之經綸,使高下不相凌,德義不相逾,材伎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意和。

古者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故德義不相逾。

(治國以仁德,軍事以勇。

德以從化,義以法斷。

以國容入軍則軍敗,軍容入國則國亂也。

)

吳起《教戰法》曰: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一弩一,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智者為謀士,鄉里相比,什伍相保。

一鼓整兵,二鼓戰陣,三鼓趣食,四鼓然辨,五鼓就行。

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六韜》曰:教戰之法,必明告吏士,三令五申,教其操兵起居、進止,旌旗指麾。

陣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列而合之,繩而解之。

無犯進止之節,無失飲食之宜,無絕人馬之力。

令吏士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之眾。

大戰之法,百萬之師,故能成大功也。

《衛公兵法》曰:諸兵士將戰,身貌尪弱,不勝衣甲。

及戎具所施,理須堅勁須簡取強兵,並令試練器仗。

兵須徹紮掐堅,皆須取甲,試令所射,然始取中。

又曰:每營中,兩廂置土馬十二匹,大小如常馬真鞍,令士卒擐甲冑,櫜弓矢,(櫜音高。

)佩刀劍,持矛楯,左右上下,以便一習一 其事。

又《教旗法》曰:凡教旗,於平原曠野、登高遠視處,大將居其上,南向左右各置鼓一十二面,角一十二具,左右各樹五色旗,六纛居前列,旗節次之。

左右衙官,駐隊如偃月形,為後騎。

下臨平野,使士卒目見旌旗,耳聞鼓角,心存號令。

乃命諸將分為左右,皆去兵刃,一精一新甲冑幡幟,分為左右廂,各以兵馬使為長,班布其次。

陣間容陣,隊間容隊,曲間容曲,以長參短,以短參長。

回軍轉陣,以後為前,以前為後,進無奔迸,退無趨走。

以正合,以奇勝,聽音睹麾,乍合乍離。

於是三令五申:白旗點鼓,音動則左右廂齊合;朱旗點角,音動則左右廂齊離。

離之與合,皆不離中央之地。

左廂一陽一向西旋,右廂一陰一向東旋,左右各復本初。

白旗掉鼓,音動則左右各雲蒸鳥散,彌川絡野,然而不失部隊之疏密,朱旗掉角,音動則左右各復本初,前後左右無差尺寸。

散則法天,聚則法地。

如此三合而三離,三聚而三散。

不如法者,吏士之罪從軍令。

於是大將出五彩旗一十二口,各樹於左右廂陣前,每旗命壯勇士五十人守旗,選壯勇士五十人奪旗,左廂奪右廂,右廂奪左廂,鼓音動而奪,角音動而止,得旗者勝,失旗者負,勝賞而負罰。

離合之勢,聚散之形,勝負之理,賞罰之信,因是而教之。

《太白一陰一經》曰:春秋末,並為戰國,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以相誇視,而秦更名為角抵。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

天下既平,春蒐秋獮,振旅理兵,所以不忘戰。

今邊軍更名曰教旗,使士卒識金鼓、別旗幟、任行列、知部分,一軍之節制也。

又曰:古之諸侯畋獵者,為田除害也。

上所以供承宗廟,下所以閒一習一 武事。

太古之時,人食禽一獸 之肉,坐其皮;後代之人浸多,時禽一獸 寡少,衣食不足。

於是神農教其植穀,導以紡績。

自是之後,禽一獸 復盈山林,下平土,害禾稼,為人所害。

於是王公秋冬無事畋獵,閒一習一 兵革,奮揚威武,以戒非常。

季冬之月臘日,一陰一用事,萬物畢成,蟄蟲已伏,乃具卒乘,從禽於山澤,以教部伍,分進退之儀。

一人守,圍地三尺;十二時守,三萬六千尺。

積尺得六千步,積步得一十五里餘六十步,圍中徑闊得地五里餘二十步,以左右決勝將為一交一 頭;其決勝左右,將各主士仵,為行列;皆以金鼓旌旗為節制。

其初起圍張翼,隨山林地勢,無遠近部分;其合圍地虞候先擇定訖,以善弧矢者為圍中騎;其步卒搶旗旛守圍,有漏禽一獸 ,坐守圍之吏。

大獸公之,小獸私之,以觀進止。

《管子》曰:涼風至而白露下,天子命左右司馬,令組甲厲士眾。

《商君書》曰:民之見戰,如饑狼之見虎,則民可用矣。

《呂氏春秋》曰:世有言曰:"驅市人而戰,可以勝人之厚祿教練卒;老弱罷民(罷與疲同。

)可以勝人一精一士練材;離散係累,可以勝人之行陳(陳與陣同。

)整齊;鉏耰白挺,可以勝人之長銚利兵。

"此不通乎兵者之論。

今有利劍於此,以刺則不中,以擊則不及,於惡劍無擇,為是斗因用惡劍則不可。

簡選一精一良,兵械銛利,發之則不時,縱之則不當,與惡卒無擇,為是戰因用惡卒則不可。

王子慶忌、陳午猶欲劍之利也。

(陳午,齊人。

慶忌,吳公子。

二人皆勇有捷力。

)簡選一精一良,兵械銛利,令將將之,王者有以霸者矣。

湯、武、齊桓、晉文、吳闔閭是也。

又曰:故凡形勢險阻,欲其便也;兵甲器械,欲其利也;選練角材,欲其一精一也;將率士民,欲其教也。

此四者,義兵之助也,時變之應也。

又曰:闔閭試其民於五湖,劍皆加於肩,地流血幾不可止;勾踐試其民於寢宮,民爭入火,死者千餘,遽擊金而退之;賞罰充實也。

《鄴城故事》曰:凌霄觀成案:石季龍,永和三年,命其子石宣祈於山川,因而遊獵,乘大輅,羽葆、華蓋,建天子旌旗,十有六軍,戎卒十八萬,出自金明門。

季龍從後宮升觀望之,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復何愁,但抱子弄孫日為樂耳!"

《文遜曰:三令五申,教達禁城。

《謝承與步子出書》曰:示攻戰進取之方,教進退疾徐之節也。

《劉向別傳》曰: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

蹋鞠,兵勢所以陳之,知武材也,皆因熙戲而講一習一 也。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