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二 ◎兵部三:《開元文字》曰:將,率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七十二 ◎兵部三

太平御覽

卷二百七十二 ◎兵部三

○將帥上

《開元文字》曰:將,率也。

《春秋元命苞》曰:上天一星為郎將。

《左傳》曰: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公孫固,宋莊公孫。

)先軫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

"(先軫,下軍之佐原軫也。

報宋贈馬之施也。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婚於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前年楚使申叔戍穀以逼齊。

)於是乎蒐於被廬,(晉常以蒐禮改政令,敬其始也。

被廬,晉地。

)作三軍,(閔元年晉獻公作三軍,令復大國之禮。

)謀元帥。

(中軍師。

)趙衰曰:"郤縠可。

臣亟聞其言矣。

說禮樂而敦詩書。

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尚書,虞夏書也。

賦納以言觀其志也,明試以功考其事也,車服以庸報其勞也。

賦,猶取也。

庸,功也。

)君其試之。

"乃使郤縠將中軍,卻溱佐之;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毛,狐偃之兄。

)命趙衰為卿,讓於欒枝、先軫。

(欒枝,貞子也。

欒賓之孫。

)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

荀林父御戎,魏犨為右。

(荀林父,中行桓子。

)

《公羊傳》曰:君將使射姑將,一陽一處父諫曰:"射姑民眾不說,不可使將。

"於是廢將。

《戰國策》曰:秦與趙兵相距長平,趙孝成王使趙奢之子將。

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

此子徒能讀其父奢書傳,而不知合變也。

"趙王不聽。

奢子括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嘗與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之善。

其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

而乃易言之。

趙若以為將,破軍者必是兒。

"及括將行,其母上書具言不可,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大王及宗室所賞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此兒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買之。

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毋遣。

"王曰:"吾已決矣。

"其母因曰:"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罪乎?王許之:"諾。

"遂與秦軍戰,死,軍敗,數十萬降秦,秦悉坑之。

《國語》曰: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枝,晉大夫欒共子之子也。

)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臣弗若也。

"乃使欒枝將下軍,先軫佐之。

前取五鹿,先軫之謀也。

(五鹿,衛地。

)郤縠卒,使先軫代之。

(從下軍之佐超將中軍。

傳曰:尚德也,代先軫之。

)胥臣佐下軍。

又曰:公使原季為卿,(原季,趙衰也,文公二年為原大夫卿次卿。

)辭曰:"夫三德者,偃之出也。

(偃,狐偃。

三德謂勸文公納襄王以示民義,伐原以示民信,大蒐以示民禮,故以三德紀民。

三德紀之語在下。

)以德紀民,其章大矣,不可廢也。

"(章,著也。

)使狐偃為卿,辭曰:"毛之智,賢於臣,其齒又長。

(毛,偃之兄也。

)毛也不在位,不敢聞命。

"乃使狐毛將上軍,狐偃佐之。

(尚齒也。

《傳》曰:"使狐偃將上軍,讓於狐毛而佐之。

"是也。

)狐毛卒,使趙衰代之,(虞唐云:代將新軍。

昭謂代將上軍。

)辭曰:"城濮之役,先且居之佐軍也善,(先且居,先軫之子,蒲城伯復受霍為霍伯也。

)軍伐有賞,(伐,功也。

)善君有賞,能其官有賞。

且居有三賞,不可廢也。

且臣之倫,箕鄭、胥嬰、先都在。

"(倫匹三子,晉大夫。

)乃使先且居將上軍。

(代狐毛也。

)公曰:"趙衰三讓。

(三使為卿,三讓之。

進欒枝等八人。

)其所讓,皆社稷之衛也。

廢讓,是廢德也。

"以趙衰之故,蒐於清源,作五軍。

(清源,警地。

晉本三軍,有中軍上下,今有五,益新上下。

)使趙衰將新上軍,箕鄭佐之;胥嬰將新下軍,先都佐之。

子犯卒,蒲城伯請佐,(蒲城伯,先且居。

)公曰:"夫趙衰三讓不失義。

(義,宜也。

)讓,推賢也。

義,廣德也。

德廣賢至,有何患矣!請令衰也從子。

"(從先且居。

)乃使趙衰佐新上軍。

(此有新字,誤也。

趙衰從新上軍之將進佐上軍為外一等,新上軍之將位在上軍佐之下。

此章或在狐毛卒上,非也,當左下。

)

《史記·孟嘗君傳》曰:文聞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

又《項羽本紀》曰: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又曰: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當此之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

又曰:魏文侯問曰:"吳起何如人?"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

"於是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

又《王翦傳》曰: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

今將強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

"客曰:"不然。

夫為將三世者必敗。

何以?其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

"

又《淮一陰一侯傳》曰:韓信曰:"陛下非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漢書·韓信傳》曰:漢王使酈生往說魏王豹,豹不聽,乃以信為左丞相擊魏。

信問酈生:"魏得毋用周叔為大將乎?"曰:"柏直也。

"信曰:"豎子耳。

"遂進擊魏。

又《陸賈傳》曰:賈謂陳平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

將相和,則士豫附,士豫附,天下雖有變,則權不分。

為社稷計,在兩君掌握耳。

"

又《齊王傳》曰:祝午紿琅琊王曰:"呂氏為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

齊王自以兒子年少,不一習一 兵革之事,願舉國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將也。

"

《後漢書·虞詡傳》曰:李循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觀其一習一 兵壯勇,實過餘州。

"

又曰:大將曹公每攻城破邑,得靡麗之物則悉以賜有功者。

若勳勞宜賞,則不吝萬金。

無功冀施,分毫不與。

《魏志》曰:太祖既破張繡,東擒呂布,定徐州,遂與袁紹相距。

孔融謂荀彧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計之士為之謀;審配、逢紀,盡忠之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統其兵。

殆難克乎?"彧曰:"顏良、文丑,匹夫之勇,可一戰而擒。

"

又曰:太祖征荊南,劉備奔吳,論者以為權必殺備。

程昱料之曰:"孫權新立,未為海內所憚。

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不能獨當。

劉備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權必資之以御我。

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權果多與備兵以御太祖。

《晉書》曰:王導,字茂弘,光祿大夫覽之孫也。

父裁,鎮軍司馬。

導少有風鑒,識量清遠。

年十四,陳留高士張公見而奇之,謂其從兄敦曰:"此兒容貌志氣,將相之器也。

"

又《張華傳》曰:今之所要在軍帥,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

又《莫容德載記》曰:昔韓信以裨將伐齊,有征無戰;耿弇以偏軍討張涉,克不移朔。

《後周書》曰:王勵,性忠果,有才幹。

年七十,從太祖入關,及太祖平秦隴、定關中,勵常侍從。

太祖嘗謂之曰:"為將,坐見成敗者上也,被堅執銳者次也。

"勵曰:"意欲兼之。

"太祖大笑。

《隋書》曰:煬帝之在東宮,嘗謂弼曰:"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俱稱良將。

其間優劣何如?"弼曰:"楊素是猛將,非謀將;韓擒虎是鬥將,非領將;史萬歲是騎將,非大將。

"太子曰:"然則大將誰也?"弼拜曰:"惟殿下所擇。

"弼意自許為大將。

(弼,賀若弼。

)

《唐書》曰:太宗嘗論將帥,謂左右曰:"當今名將,惟李勣、任城王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

李勣、道宗不能大勝亦不大敗,萬徹非大勝即大敗。

"

又曰:太宗與長孫無忌、薛萬徹等宴於丹霄殿,各賜膜皮,而誤呼"萬徹"為萬均,因愴然曰:"萬均,朕之勳舊,不幸早亡,不覺呼名,豈其魂靈慾朕之賜也。

"因取膜皮,呼"萬均"以同賜而焚之於前,侍坐者無不感泣。

潞公薛萬均,萬徹兄也,國初立大功,故太宗思之。

又曰:賈言忠,乾封中為侍御史。

時朝廷有事遼東,言忠奉使往支軍糧。

及還,高宗問以軍事,言忠畫其山川、地勢,具陳遼東可平之狀,高宗大悅。

又問諸將優劣,言忠曰:"李勣先朝舊臣,聖鑒所悉;龐同差雖非鬥將,而持軍嚴整;薛仁貴勇冠三軍,名可振敵;高侃儉素自處,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沉毅持重,有統御之才,然頗有忌前之癖。

諸將夙夜小心,忘身憂國,莫逮於李勣者。

"高宗深然之。

又曰:裴度使蔡州行營,宣諭諸軍既還,帝問諸將之才,度曰:"臣觀李光顏,見義能勇,終有所成。

"不數日,光顏奏大破賊軍於時曲。

帝尤歎度之知人。

又曰:朱滔效順,代宗臨軒勞問,既而曰:"卿自謂才孰與泚多?"滔曰:"各有長短。

統御士眾,方略明辨,臣不及泚。

臣年二十八獲謁龍顏,泚長臣五歲,未朝鳳闕,泚不及臣。

"代宗愈喜。

《古司馬兵法》曰:上貴不伐之士。

不伐之士,上之器也。

苟不伐,則無求,無求則不爭。

國中之聽,必得其情;軍旅之聽,必得其宜。

此貴不伐之士也。

(不伐之士治國必得其實,在軍必得其宜,故先貴而用之。

)從命為士上賞,犯命為士上戮,故其勇力不相犯。

既致教其民,然後謹選而使之。

事極修則百官給矣。

教極省則人興良矣。

又曰:凡戰,勝則與眾分善。

(將雖有獨見之知,戰勝不自取功,常推與下分者也。

)選良,先無功者。

(勇猛勁才,戰不得功,後戰必選為前,當以激致其銳氣也。

)若使不勝,使過在已。

(戰有失利,當為吏士引其過咎,令無慚愧,使復可使。

)

又曰:上同無獲,(將智與眾同等不能自用,又不能用人,隨眾取同,故無功也。

)上專多死,(將無明智,恥求賢問智,自專事為眾所弊,故戰多死也。

)上生多疑。

(將無義必,苟求全免害避難,則士多疑者也。

)上死不勝。

(將無善略,苟以死當敵,故不勝也。

)凡民死愛,死怒,死威,死義,死利。

(視下如子,則民生愛;志意激揚,則民怨怒;使民以禮,征伐以義,則民死威;賞賜分明,則民死義;爵賞厚,則民死利。

)

《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故知兵之術,人之司命,國家安民之主也。

將者,國輔。

輔周,則國必強;(將周密謀不洩也。

)輔隙,則國必弱。

又曰: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

三者何也?曰: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縻,御。

)不知軍中之事而同軍中之政,則軍士惑也;不知三軍之任權而欲同三軍之任,則軍事覆疑。

(不得其人也。

)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而引勝;(引,奪也。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白寡人。

)此五者,知勝之道。

(此上五事。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又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汜地無捨,(無所依也。

)衢地合一交一 ,(結諸侯也。

)絕地無留,(無久止也。

)圍地無謀,(發奇兵也。

)死地則戰。

途有所不由,(死難之地所不當從也,不得也。

)軍有所不擊,(軍難可擊。

以地險難,不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又利保)城有所不攻,(城小固糧饒,不可攻也。

)地有所不爭,(皆與上同操所以置華費而深入徐州拔十四縣。

)君命有所不受。

(苟便於事,不苟於君命也。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則知用兵矣。

(九事之變。

)將不通於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

又曰:治人不知五變,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下五事也。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在利思害,在害思利。

)雜於利而務可信,(計敵不能依五地為我害信,務為可信也。

)雜於害而患可解。

(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

害中雜利,陷之死地而後生也。

)趣之以利。

(令自來也。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安不忘危,常備之也。

)無恃其不攻吾也,恃吾不可攻。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勇無疑也。

)必生可虜,(見利不進將怯弱必生之意,上下猶豫,可急而齲)忿速可侮,(忿疾之人可忿怒侮而致也。

)廉潔可辱,(廉潔之人可污辱而致必來戰。

)愛人而煩,(出必所走,愛人者必倍道兼行救之,則煩勞也。

)凡此五者,將之過,用兵之災。

覆軍救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又曰:吏強卒弱,曰陷。

(吏強欲進,卒弱輒陷,敗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大吏小將也,大將怒之,不厭服,忿而赴敵,不量輕重,則必崩壞也。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為將若此,亂之道也。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避鋒,曰北。

(兵勢若此,必走也。

)凡此六者,勝敗之道,將之至任也。

又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

非利不起,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不得已而用兵)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合戰,合於利而用,不合於利而止。

(不得以喜怒而用兵。

)怒不可復喜,慍不可復悅,亡國不可復存,死者不可復生。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警之,此安國之道也。

《吳子》曰:人有三不和;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不和於陣,不可以進戰。

又曰:將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

戎者,雖克如始戰。

《孔叢子》曰:子思居衛,言荀變於衛君曰:"其才可將五百乘。

君任軍旅率得此人,則無敵於天下矣。

"衛君曰:"吾知其才可將。

變也嘗為吏,賦於民而食人三雞子,以故弗用也。

"子思曰:"夫聖人官人,猶大匠之用木也,取長棄短,故材連抱而有數尺朽者,良工不棄,以其所妨者細也。

卒成不訾之器。

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以三卵焉棄扞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也。

"衛君再拜曰:"謹受詔矣。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