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二 ◎兵部三十三:《後漢書》曰:祭彤拜遼東太守。至則厲兵馬,廣斥候。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二 ◎兵部三十三

太平御覽

卷三百二 ◎兵部三十三

○先鋒

《後漢書》曰:祭彤拜遼東太守。

至則厲兵馬,廣斥候。

彤有勇力,能貫三百斤弓。

虜每犯塞,常為士卒前鋒,數破走之。

《東觀漢記》曰:賈復以偏將軍從上拔邯鄲,擊青犢,大戰,日中,賊陣堅不卻。

上傳召復曰:"吏士饑,且可朝食。

"復曰:"先破之,然後食耳。

"於是被羽先登,所向皆靡,諸將皆服其勇。

《魏志》曰:張遼字文遠,為征東將軍。

征孫權,被甲戰,先陷陣,銜壘入,至麾下。

《晉書·劉牢之傳》曰: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符堅方盛,玄召募,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眩玄以牢之為參軍,領一精一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

又曰:元興初,會稽王道子將討桓玄,詔司馬柔之兼侍中,以騶虞幡宣告一江一 荊二州。

至姑熟,為玄前鋒所害。

又《載記》曰:高句麗及宇文政國等謀滅廆,以分其野。

太興初,三國伐廆,廆曰:"彼軍初,其鋒甚銳。

若逆擊之,落其計矣。

"

又曰:《呂隆載記》曰:"宜曜勁鋒,示其威武。

彼以我遠來,必決死拒戰,可一舉而平。

"

《宋書》曰:劉懷慎,彭城人也。

少謹慎質直。

始參高祖鎮軍車騎將軍事,振武軍、彭城內史。

從征鮮卑,每戰必先士卒,及克廣固,懷慎率所先登。

高祖拒盧循於石頭,屢戰克捷。

又《張暢傳》曰:虜攻彭城南門並放火,暢躬自前戰,身先士卒。

《梁書》曰:宋武北伐廣固,田子領偏師與龍驤將軍孟龍符為前鋒。

龍符戰沒,田子力戰,破之。

又曰:孟龍符,懷王第三子也。

驍勇有膽氣,高祖伐廣固,以龍符統步騎為前鋒。

賊數十圍統攻之,以眾寡不敵,遂見害。

追贈青州刺史。

又表曰:龍符投袂義切,前驅效命,擢鋒三捷,每為眾先。

及西剿桓歆,北殄索虜,朝議爵賞,未及施行,會臣北伐,復統前旅,臨朐之戰,氣冠三軍。

於時逆徒實繁,控弦掩澤,龍符匹馬電躍,所向摧靡,奮戈深入,知死不吝。

《後周書》曰:高祖東伐齊,王憲率所部先向晉州。

明日,諸軍總集,稍逼城下;齊人亦大出兵,陣於營南。

高祖召憲,馳往觀之,憲返命曰:"易與耳,請破而後食。

"帝悅曰:"如汝所言,吾無憂矣。

"內史柳昂私謂憲曰:"賊亦不少,王安得輕之?"憲曰:"憲受委前鋒,情兼家國,掃此逋寇,事等摧枯。

商周之事,公所知也。

賊雖眾,其如我何?"既而諸軍俱進,應時大潰,其夜齊主遁走。

憲輕騎追之。

又曰:李弼背侯莫陳悅以秦州歸國。

太祖謂弼曰:"公與吾同心,天下不足平。

"破悅,得金寶一奴一婢,悉以好者賜之,拜秦州刺史。

從太祖平竇泰,先鋒陷敵,太祖以所乘騅賜之,及泰所著弁甲亦賜之。

《唐書》曰:太宗擊王世充,選千餘騎為奇兵,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

建大旂,令騎將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敬德、翟長孫等分統之。

每臨冠,太宗躬被玄甲,先鋒率之,候機而進,所向摧殄,常以少擊眾,賊徒氣懾。

○殿

《廣雅·釋詁》曰:殿,後也。

《桂苑》曰:殿,鎮也。

軍後也。

《開元文字》曰:樂只君子,殿天子之邦,謂鎮也。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言在軍後也。

前曰啟,後曰殿。

《左傳》曰:公與石祁子玦,與寧莊子矢,使守,曰:"以此贊國,擇利而為之。

"與夫人繡衣,曰:"聽於二子。

"渠孔御戍,子伯為右,黃夷前驅,孔嬰齊殿。

又曰:十一月丁卯朔,入平一陰一,遂從齊師。

夙沙衛連大車以塞隧而殿。

殖綽、郭最曰:"子殿國師,齊之辱也。

子姑先乎!"乃代之殿。

又曰:子儀之亂,析公奔晉,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為謀主。

殿,後軍也。

又曰:公侵齊,門於一陽一州。

顏息射人中眉,退曰:"我無勇。

吾志其目也。

"師退,冉猛偽傷足而先。

其兄會乃呼曰:"猛也殿。

"

又曰:處父曰:"然則亂也,必及於子,先備諸。

"與孟孫以壬辰為期。

一陽一虎前驅,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鈹楯夾之,一陽一越殿。

"(越,一陽一虎從弟也。

)

又曰:侯犯止之,曰:"謀免我乎?"侯犯請行,許之。

駟赤先如宿,侯犯殿。

又曰:夏,衛公孟彄伐曹,克郊。

還,滑羅殿。

(羅,衛大夫。

)

又曰:追鄭師,姚般、公孫林殿而射,前列多死。

又曰:宋公伐曹,將還,褚師子肥殿。

曹人詬之,不行。

(子肥,宋大夫。

)

又曰:陳瓘陳莊涉泗。

孟之側後入以為殿。

(之側,孟氏族,字反也。

)

《論語》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

《史記·絳侯世家》曰:周勃,沛人也。

高祖之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從攻一胡一 陵。

勃擊章邯車騎,殿。

(如淳注曰:殿不進。

呂瓚云:在軍後曰殿也。

)

《後漢書》曰:岑彭圍隗囂於西城。

囂將行巡,周宗將蜀救兵到,囂得出還冀。

漢軍食盡,燒輜重,引兵下隴,延、弇亦相隨而退。

囂出兵尾擊諸營,彭殿為後拒。

(尾,謂尾其後也。

凡軍在前曰啟,在後曰殿。

)

《後周書》曰:高祖伐齊還,以齊王憲為後拒。

齊主自率眾來追,至於高梁橋。

憲以一精一騎二千,阻水為陣。

齊領軍段暢直進至橋。

隔水招暢與語,語畢,憲問暢曰:"若何姓名?"暢曰:"領軍段暢也。

公復為誰?"憲曰:"我虞候大都督耳。

"暢曰:"觀公言語,不是凡人,今日相見,何用隱其名位?"陳王純、梁公侯莫陳苪、內史王誼等並在憲側。

暢固問不已。

憲乃曰"我天子太弟齊王也。

"指陳王已下,並以名位告之。

暢鞭馬而去,憲即命旋軍,而齊人遽追之,戈甲甚銳。

憲與開府宇文忻各統一精一兵百騎為殿以拒之,斬其驍將賀蘭豹子、出褥瑰等百餘人,齊眾乃退。

又曰:楊寬從天穆引軍趣成皋,令寬與爾朱兆為後拒。

尋以眾議不可,乃回赴石濟。

寬夜行失道,後期。

諸將鹹言:"寬少與北海周旋,今不來矣。

"天穆答曰:"楊寬非輕於去就者也,其所逗留,必有他故。

吾當與諸若保明之。

"語訖,候騎白寬至。

天穆撫髀而笑曰:"吾固知其必來。

"遽出帳迎之,握其手曰:"是所望也。

"

《唐書》曰:一胡一 賊掠宜君,令竇軌討之。

初,不利,軌斬其部將十四人,拔隊中小帥以代之。

軌率數百騎殿於後,令眾曰:"聞鼓聲有不進者,自後斬之。

"既鼓,士卒爭進擊賊,破之,斬首千餘級,虜男女二萬餘口。

○鄉導

《孫子》曰:不用鄉導者,不得地利。

(不任彼鄉人而導軍者則不能得道路之便利。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衛公兵法》曰:凡是賊徒,好相掩襲,須擇敢勇之夫,選明察之士,兼使鄉導,潛歷山原,密其聲、晦其跡。

或刻為獸蹄,而履於中途;或上冠微禽,而幽伏於叢保然後傾耳以遙聽,竦目而深視,專智以度事機,注心而候氣色。

見水痕則可以測敵濟之早晚,觀樹動則可以辨來寇之馳驅也。

故煙火莫若謹而審,旌幟莫若齊而一,爵賞必重而不欺,刑戮必嚴而不捨。

知敵之動靜而我必有其備,彼之去就而我豈不保其全哉。

(必須先覘敵國道路遠近,水潦山林,谿谷險阨,城邑大小,溝渠深淺,蓄積多少,兵革之數,豪傑姓名,審而知之,用兵之要也。

)

○伏兵

《易》曰:伏戎於莽,三歲不興。

《左傳》曰:北戎侵鄭,鄭伯患之。

曰:"彼徒我車,懼其侵軼我也。

"(徒,步兵也。

軼,突也。

)公子突曰:"使勇而無剛者嘗寇,而速去之。

(嘗,試也。

勇則能往,無其剛不恥退也。

)君為三覆以待之。

(覆,伏兵也。

)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

先者見獲,後必務進,進而遇覆必速奔,後者弗救,則無繼矣。

乃可以逞。

"從之。

戎人之前遇覆者奔。

鄭將祝聃逐之。

衷戎師,前後擊之,盡殪。

(為三部伏兵。

祝聃帥勇而無剛者先犯之,戎而速奔以遇三伏兵,至後伏兵,伏兵起,戎還走,祝聃返,遂逐之。

戎前後及中三處受敵,故曰:衷戎師,殪死。

衷,丁仲切。

)

又曰:吳侵楚,楚將養由基奔命,楚司馬子庚以師繼之。

養由基曰:"吳乘我喪,謂我不能師也,必易我而不戒。

(戒備。

)子為三覆以待我,我請誘之。

"子庚從之。

戰於庸浦,(庸浦,楚地。

)大敗吳師。

又曰: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兵甲將攻之。

其右提彌明知之,(右,軍右也。

)趨登曰:"臣將侍宴,過三爵,非禮也。

"遂扶跣以下,公嗾獒焉。

明搏而殺之。

斗且出,提彌死之。

又曰:衛侯在平壽,(平壽,衛下邑。

)公孟有事於蓋獲之門外,(有事,祭也。

蓋獲,衛郭門也。

)齊氏惟於門外而伏甲焉。

《後漢書》曰:馮異招集諸營保數萬人,與賊約期會戰。

使壯士變服與赤眉同,伏於道側。

旦日,赤眉使萬人攻異前部,異裁出兵以救之。

(裁,小出兵,所示弱也。

)賊見勢弱,遂悉眾攻異,乃縱兵大戰。

日昃,賊氣衰,伏兵卒起,衣服相亂,赤眉不復識別,眾遂驚潰。

追擊,大破於崤底,降男女八萬人。

《通典》曰:後漢末,荊川牧劉表遣劉備北侵至鄴,曹公遣將李典夏侯惇距之。

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

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狹,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聽,與將於禁追之。

典與惇等果入賊伏衷,戰不利。

典往救,備救至乃退。

又曰:後漢末,呂布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與曹公戰。

時兵皆出取麥,在者不數千人,屯營不固,曹公乃令婦人守陳,悉將兵距之。

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詐,勿入伏中。

"引軍南七十餘里。

明日復來,曹公隱兵堤裡,出半兵堤外,布益進,乃令輕兵挑戰。

既合,伏兵乘堤,步卒並進,遂大破之。

《晉書》曰:鎮南將軍杜元凱伐吳樂鄉城,晉牙門管定、周旨等伏兵樂鄉城外。

吳都督孫歆先遣車出拒晉將王浚於上流,大敗而還。

旨等發伏兵,隨歆軍入,歆不覺,直至帳下虜歆。

於是進逼一江一 陵。

吳都督將伍延偽請降而列兵登陴,晉師攻克之。

《十六國春秋》曰:後晉石季龍攻晉將劉演於廩丘,晉將邵續使文鴦救演,季龍退止盧關津以避之。

文鴦弗能進,屯於景亭。

兗川豪右張平等起兵救演。

季龍夜棄營,設伏於外,揚聲將歸河北,張平以為信然,入於空營。

季龍回擊,敗之,遂陷廩丘。

又曰:夏赫連勃勃進屯依力川,後秦姚興來伐,至三城。

勃勃率騎御之,興遣其將姚文宗拒戰。

勃勃偽退,設伏以待之,興將姚榆生等追之,伏兵夾擊,皆擒之。

《北齊書》曰:段韶與右丞相斛律光率師伐後周。

五月,攻服秦城。

周人於姚襄城南更起城鎮,東接定一陽一,又作深塹,斷絕行道。

韶乃密抽壯士,從襲之。

又遣潛渡河,告姚襄城中,令內外相應,度者千有餘人,周人始覺。

於是合戰,大破之,諸將鹹欲攻其新城。

韶曰:"此城一面阻河,三面地險,不可攻,縱令得之,一城地耳。

不如更作一城壅其要路,破服秦城,並加以圖定一陽一,計之長者。

"將士鹹以為然。

遂圍定一陽一,其城主楊范固守不下。

韶登山以觀城勢,乃縱兵急攻之。

七月,屠其外城,韶謂光曰:"此城三面重澗險阻,並無走路,惟慮東南一處耳。

賊若突圍,必從此出,但簡一精一兵專守,自是成擒。

"光乃令壯士千餘人設伏於東澗口,其夜果如所策,賊遂出城,伏兵擊之,大潰,范等面縛,盡獲其眾。

《後魏書》曰:萬俟丑一奴一作亂關中,魏將賀拔岳率兵討之。

岳以輕騎八百北渡渭,殺略其民以挑之,丑一奴一大將尉遲菩薩。

菩薩果率步騎三萬至渭北。

岳以輕騎數十與菩薩隔水一交一 言,岳稱揚國威,菩薩自言強盛,往複數返。

時已逼暮,於是各還兵。

岳密於渭南傍水分一精一騎數四十、五十、為一處,隨地形便置之。

明日,自將百餘騎,隔水與賊相見。

岳漸前進,先所置騎隨岳而集。

騎既漸增,賊不復測其多少。

行二十許裡,至水淺可濟之處,岳便騎馬東出,以東奔遁。

賊謂岳走,乃棄步兵,南渡渭水,輕騎追岳。

岳東進十餘里,依橫岡設伏待之。

賊以路險不得齊進,前後繼至,半度岡東。

岳乃回與賊戰,身先士卒,急擊之,賊便退走。

岳號令所部,賊下馬者皆不聽殺。

賊顧見之,便悉投馬。

俄而虜獲三千人,馬亦無遺。

遂擒菩薩,乃度渭北,降步卒萬餘。

《隋書》曰:煬帝征吐谷渾,至覆袁川。

時吐谷渾王無數騎而遁,其名王詐為渾主,保車我真山,帝令將張定和率師擊之。

定和既與賊相遇,輕其眾少,呼之命降,賊不肯。

定和不被甲,挺身登山,賊伏兵於岩石之下,發矢中之而斃。

《唐書》曰:武德中,太宗圍王世充於東都,竇建德自河北率兵十二萬來救。

太宗自率騎二千五百、步卒千人趣武牢。

四月,建德自滎一陽一西上,築壘於板渚,太宗以五百騎出槊牢東二十餘里,將挑戰,先伏李勣、程咬金、秦叔寶等,令尉遲敬德執槊造建德壘下,大呼致師,賊眾大驚擾,出兵數千騎。

太宗逡巡漸卻,遂引以入伏內。

李勣等奮擊,大破之,獲其大將殷秋、石瓚,斬首數百級。

又曰:羅士信仕王世充,率千餘人奔於穀州。

高祖以為新安道行軍總管,使圍世充。

士信進居前鋒,退居後殿,凡所虜獲悉分士卒,以此為常,身未曾自齲人有功者,解衣下馬而賞之。

然持兵嚴暴,有不用命者,無問親友,必皆斬決。

由是下不附而畏之。

及大軍至洛一陽一,士信以兵圍世充千金堡,其中人一大罵之。

士信怒,夜遣百餘人將嬰兒數十從南而來,至於堡下,詐言"從東都來投羅總管"也。

因命嬰兒啼噪,既而一陽一驚曰:"此千金堡,吾輩錯矣!"忽然而去。

堡中謂是東都逃人,遽出兵追之。

士信伏五千人於路側,候其開門而奮擊,遂破之,殺無遺類也。

又曰:武德中,菀君璋及突厥吐屯設末攻馬邑,高蒲政設三伏以待之。

突厥至城下,伏兵發,大破之,斬首二百餘級,以滿政為朔州總管,曲赦馬邑。

又曰:王君廓從大軍討下別轘轅、羅山二縣,王世充遣將魏隱率兵拒之。

君廓撤營偽遁,設伏以待之。

隱縱兵疾進,發伏,破之。

又曰:太宗初為右元帥,總兵十萬徇東都。

軍屯西苑,營於三王陵,自三月而旋。

俄而隋將段達率萬餘人自後而至,太宗發伏以擊之,賊師大敗,親自追奔至金城下,斬四十餘級。

又曰:王君廓亡命,聚徒數千人,轉掠長平,進逼夏縣。

河東郡丞丁榮以兵拒之,又遣使慰諭。

君廓見其使謬為恭敬,稱欲歸首。

榮心輕之,於是曜兵登山下十餘里。

君廓悉匿其眾於山谷中,榮無所見,引兵而退,才至山下,君廓追擊,大破之。

《吳越春秋》曰:公子光伏甲於私室中,具酒,而王僚乃被棠夷之甲三重,使兵衛陳於道。

專諸置魚腹而進之,刺王僚,貫脾達背,王僚立死。

《世說》曰:桓玄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

王甚遽,問謝,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趣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

桓憚其曠遠,乃起解兵。

王、謝舊齊名,於此始別優劣。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