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八 ◎兵部四十九:王隱《晉書》曰:祖約為豫州刺史,一胡一 騎至,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一十八 ◎兵部四十九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一十八 ◎兵部四十九

○攻圍下

王隱《晉書》曰:祖約為豫州刺史,一胡一 騎至,攻城大戰。

其日西風,兵火俱攻。

賊以繩系鐵鉤摘挽城樓,樓柱拔壞,又作鐵鉤屬(音斸)城登梯得上,所挽樓城北角行牆三十步壞。

約始大怖,使戴洋呼:"孫叔敖、伍子胥!卿若使一胡一 一奴一得城,當持白酒寸脯著卿前;急令轉風卻賊,當上肥牛。

"中後風轉下,晡,賊退,亦不知風偶自轉為能感動。

《晉書》曰:趙王倫、孫秀為義師所討,日蹙,乃與秀謀,或欲收餘卒出戰,或欲焚燒宮室,誅殺不附己者,或欲乘船東走入海。

計未決,王與率營兵七百餘人,自南掖門入敕宮中,兵各守衛諸門,三部司馬為應於內,與自往攻秀,秀閉中書南門,與放兵登牆燒屋。

秀及左右遽走出,左衛將軍趙泉,斬秀等以徇。

又曰:劉裕率兵伐後秦姚泓,後魏遣將鵝青等步騎十萬屯河北,有數千騎緣河隨晉軍進止。

時軍人緣河南岸,牽百丈,河流迅急,有漂渡北岸者,輒為魏人所殺掠。

遣軍才過岸,即退;軍還,復來。

宋武乃遣白直隊王丁晤,(音午)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卻月陣,兩頭抱河,車置七仗士,事畢,使豎一白毦。

(乃吏切,羽毛飾。

)魏人見數百人步牽車上,不解其意,並未動。

宋武先命朱超石戒嚴二千人,白毦既舉,超石馳往赴之,並繼大一弩一百張,一車益二十人,設彭排轅上。

魏人見營陣,乃進圍營,超石先以軟弓小箭射敵,敵以眾少兵弱,四面俱發,寅薄攻營。

於是百一弩一俱發,又遣善射者叢箭射之,魏眾既多,一弩一不能制。

超石初行,別繼大槌並千餘張槊,乃斷槊長四尺,以槌槌之,一槊輒洞貫三四人。

魏眾不能當,一時奔潰。

《宋書》曰:晉義熙五年六月,偽燕主慕容超留羸老守廣固,使其廣寧王賀刺盧及公孫五樓悉力據臨朐。

去城四十里,有臣夢水,超告五樓:"急據之。

"比至,為龍符所保,五樓乃退大軍,分四千兩車為二翼,方軌徐行,車悉張幰,御者執槊,以騎為遊軍。

軍令嚴肅。

比及臨朐,賊騎一交一 至。

帝命兗州刺史劉藩、荊州刺史劉道鄰等陷其陣。

日向昃,戰猶酣,帝用參軍一胡一 藩策襲克臨朐,賊乃大奔。

超遁還廣固。

獲其玉璽、豹尾、輦等送於都。

景子克廣固大城,超固其小城。

乃築長圍以守之,館穀於青土,停一江一 淮轉輸。

又曰:朱修之隨右軍到彥之北,自河南回。

循之留戍滑台,被魏將安頡攻之,圍,糧絕,將士熏鼠食之。

循之被圍既久,母常悲憂。

忽一旦乳一汁驚出,母號慟告家人曰:"我年老,非復有乳一汁時,今如此,兒必沒矣。

"魏果以其日克滑台,囚之。

又曰:宗越為長水校尉。

竟陵王誕據廣陵反,越領馬軍隸沈慶之攻誕。

及城陷,孝武使悉殺城內男丁,越受旨行誅,躬臨其事,莫不先加捶楚,或有鞭其面者,欣然有所得,殺凡數千人。

改封始安縣子。

《三國典略》曰:侯景收其餘眾步騎八百,南過小城,城人登埤詬之曰:"跛腳一奴一。

"景怒,攻城,拔之,殺詬者而去。

又曰:周王思政固守穎川,高岳久圍不解。

陳元康言於齊王澄曰:"公自匡輔朝政,未有殊功,雖敗侯景,本非外賊,穎城將陷,願公因而乘之,足以取威定業。

"王從之。

於是親至穎川,益發其眾,號曰:"決命夫"。

更起土山,王坐於堰上。

趙道德言於王曰:"箭頭有鐵,不避大王。

"引王帶而下,箭集於王坐之所。

《梁書》曰:武帝自襄一陽一率兵東下,至郢州,攻未拔。

蕭穎胄在一江一 陵遣衛尉席闡文勞軍,因謂梁武曰:"今頓兵兩岸,不並軍圍郢,定西一陽一、武昌,取一江一 州,此機已失;莫若請救於魏;與北連和,猶為上策。

"梁武謂闡文曰:"漢口路通荊、雍,控引秦、梁,糧運資儲,聽此氣息,兵若進魯山,必阻河路,所謂搤喉。

若糧運不通,自然離散,何謂持久?一鄧一 元起近欲以三千往定尋一陽一,彼若歡然悟機,一酈生亦足;脫拒王師,固非三千能下。

西一陽一、武昌,取便得耳,得便應鎮守,守兩城不減萬人,糧儲稱足,卒無所出。

脫東軍有上者,萬人攻一城,兩城勢不相救。

若我分軍應援,首尾俱弱;如其不遣,孤城必陷。

一城既沒,諸城相次土崩,天下大事於是去矣。

若郢州既拔,席捲沿流,西一陽一、武昌,自然風靡,何遽分兵散眾,自貽其憂?且丈夫舉動,言靜天步;況擁七州之兵,以誅群豎,懸河注火,奚有不滅?豈容北面請救,以自示弱!彼未必能信,徒貽我醜聲。

此之下計,何謂上策?"及拔郢城,向下城戍無不風靡,遂克建業。

崔鴻《十六國春秋》曰:前燕將慕容恪率兵討段龕於廣固,恪圍之。

諸將勸恪宜急攻之。

恪曰:"軍勢有宜緩以克敵,有宜急而取之。

若彼我勢均,且須強援,虜腹背之患者,須急攻之以速大利。

如其我強彼弱,外無寇援,力足制之者,當羈縻守之,以待其弊。

兵法十圍五攻,此之謂也。

龕恩結賊一黨一 ,眾未離心,今憑固天險,上下同心,攻守勢倍,軍之常法,若其促攻,不過數旬,克之必矣。

但恐傷吾士眾,當持久以取耳。

"乃築室返耕,嚴固圍壘,終克廣固。

又曰:燕將呂護據野王,一陰一通晉,事覺,燕將慕容恪等率眾討之。

將軍傅顏言於恪曰:"護窮寇假合,王師既臨,則上下喪氣,必士卒攝魂,敗亡之驗也。

殿下前以廣固天險,守易攻難,為長久之策。

今賊形便不與往同,宜急攻之,以省千金之費。

"恪曰:"護老賊,經變多矣。

觀其為備之道,未易卒圖。

今圈之窮城,樵采路絕,內無蓄積,外無強援,不過十旬,其斃必矣,何必遽殘士卒之命,而趨一時之利哉!吾嚴濬圍壘,休養將卒,以重官美貨間而離之,事淹勢窮,其釁易動,我則未勞而寇已弊,此謂兵不血刃,坐以制勝也。

"遂列長圍守之。

凡經六月,而野王潰,護南奔於晉,悉降其眾。

《後魏書》曰:齊神武起義兵於河北,被爾朱兆、天光、度律、仲遠等四將同會鄴南,士馬一精一強,號二十萬,圍於鄴南韓陵山。

時神武馬二千,步不滿三萬。

兆等及圍不合,神武連繫牛驢自塞之,於是將士死戰,四面奮擊,大破兆等。

又曰:燕鳳,字子章,代人也。

少好學,博綜經史,明一習一 一陰一陽一讖緯。

昭成以禮迎致之,鳳不應聘。

命諸軍圍代城,人曰:"燕鳳不來,吾將屠汝。

"代人懼,送鳳。

昭成與語,大悅,待以賓禮。

《北史》曰:西魏將王思政守穎川郡城,東魏師十萬攻之,備盡攻擊之術,以穎水灌城陷之。

思政知事不濟,率左右據土山,謂之曰:"吾受國任,遂辱王命,力屈道窮,計無所出。

惟當效死,以謝朝恩。

"因仰天大哭,左右皆號慟。

思政向西再拜,便欲自剄。

先是,齊文襄告城中人曰:"有生致王大將軍者,封侯,重賞。

若大將軍身有損,親近左右,皆從大戮。

"都督駱訓謂思政曰:"公常語訓等,但將我頭降,非但得富貴,亦是活一城人。

今高襄既有此語,公豈不哀城中士卒也!"固共止之,不得引決。

齊文襄遣其散騎常侍趙彥深就土山執手申意。

引見文襄,辭氣慷慨,涕泗一交一 流,無屈撓之容。

文襄以其忠於所事,禮遇甚厚。

思政初入穎川,士卒八千人,及城陷之日,存者才三千人,遂無叛者。

《後周書》曰:武帝建德五年,東伐齊,六軍攻晉州城,帝屯於汾曲。

齊王憲攻洪同、永安二城,並拔之。

是夜,虹見於晉州城上,首向南,尾入紫宮,長十餘丈。

帝每日自汾曲赴城下親督戰,城下惶窘。

庚午,齊行台左丞侯子欽出降。

壬午,齊晉州刺史崔景嵩守城北面,夜密遣送款上,開府王軌率眾應之。

未明,登城鼓噪,齊眾潰,遂克晉州,擒其城主,俘甲士八千人,送關中。

《隋書》曰:大業中,煬帝征天下驍果之士以伐遼左,沈光預焉。

同類數萬人,皆出其下。

光將詣行在所,賓客送至灞上者百餘騎。

光酻酒而誓曰:"是行也,若不能建功立名,當死於高麗,不復與諸君相見矣。

"及從帝攻遼東,以沖梯擊城,竿長十五丈,光升其端,臨城與賊戰,短兵接,殺十數人。

賊競擊之而墜,未及於地,適遇竿上有垂緪,光接而復上。

帝望見,壯異之,馳召與語,大悅,即日拜朝請大夫,賜寶刀良馬,恆致左右,親顧漸密。

又曰:陳稜,大業三年拜武賁郎將,後三歲,與朝議大夫張鎮周,發東一陽一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琉求國。

月餘而至。

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

稜率眾登岸,遣鎮周為先鋒。

其主歡斯渴刺兜遣兵拒戰,鎮周頻擊破之。

稜進至低沒檀洞,其小王歡斯老模率兵拒戰,稜擊敗之,斬老模。

其日霧雨晦瞑,將士皆懼,稜刑白馬以祭海神。

既而開霽,分為五軍,趨其都邑。

渴刺兜率眾數千逆拒,稜遣鎮周又先鋒擊走之。

稜乘勝逐北,至其柵,渴兜背柵而陣。

稜盡銳擊之,從晨至未,苦鬥不息。

渴刺兜自以軍疲,引入柵。

稜遂填墳塹,攻破其柵,斬渴刺兜,獲其子島槌,虜男女數千而歸。

帝大悅,進稜位右光祿大夫,武賁如故。

《唐書》曰:武德初,宇文化及據聊城。

淮安王神通進兵躡之,秘書丞征謂神通曰:"化及今據聊城,莘人為其固守。

若至莘,即宜攻齲但拔莘縣,聊城益懼,因而逼之,易同俯拾。

須以攻具自隨,一足威敵,二不乏用。

不然,兵至莘城,見無攻具,不下,如不能克莘,而還追化及,恐亦無功,則化及非旬月可獲。

莘人阻我糧運,士及為之外援,恐非計之善者。

"神通不從,軍次莘,果不下而退敗。

又曰:武德中,李靖隨河間王孝恭討輔公祏,(音石。

)賊一軍舟師三萬,頓於當塗,柵斷一江一 口,傍一江一 築城。

又遣六軍二萬據當塗南路,亦造柵自固,並蓄力養銳,以抗大軍。

諸將皆云:"二軍並是強兵,為不戰之計,城柵既固,率不可攻。

請直指丹一陽一,掩其巢穴。

若丹一陽一既破,二軍可不戰而破。

"靖曰:"公祏一精一銳,雖在水陸二軍,然其自統之兵,亦是勁勇。

二軍城柵尚不可攻,公祏既保石頭,豈應易拔?若我帥師至丹一陽一,留停旬日,進則石頭未平,退則歸路已絕,此便腹背受敵,恐非萬全之計。

然此二軍皆是百戰餘賊,必不憚於野戰。

今若攻其城柵,乃是出其不意,滅賊之機,惟在此舉。

"靖乃率諸將水陸,俱苦戰,破之。

二軍悉潰走。

靖遂率輕兵先至丹一陽一,公祏餘眾雖多,不敢戰,擁兵東走,並相次擒獲。

又曰:高祖率眾攻屈突通於河東,士卒登城南面者已千餘人。

高祖在東原望之而不見,會暴雨至,鳴角止軍,由是不克。

或勸遂攻之,高祖曰:"屈突通一習一 兵而無勇,若決戰非其所長,嬰城難以必勝,此自守虜耳,不足為虞。

"遂收軍營於河渚。

又曰:薛萬均圍梁師都,突厥率眾來援。

諸將見賊城險固,皆有憚色。

萬均謂之曰:"城中無氣,鼓聲不徹,此見敗亡之候,平在旦夕。

諸君勿以為憂。

"俄而師都見殺,城降。

又曰:天寶末,安祿山反,尚衡起義兵討祿山,以王棲曜為牙旗將,下兗、鄆諸縣,軍威稍振。

兼衙前總管,復下曹州。

初,逆將邢起然乘城號令,棲曜曰:"彼可取也。

"一箭殞之,城中氣懾,遂下。

又曰:馬燧自京還太原。

初,田悅新代承嗣統兵,恐人不附已,詐示誠款,燧上疏明其必反,宜先備之。

其年,悅果與淄青、恆冀通謀,自將兵五萬圍邢州,攻臨洛,築重城,內絕其外,以拒救兵。

邢州將李洪、臨洺將張伾,皆堅守不拔。

昭義軍數告急,乃詔燧將救臨洺。

燧軍出崞口,兵未過險,乃遣人持書喻說,且示之好,悅謂燧畏之。

十一月,師次邯鄲,悅遣使至,燧皆斬之以徇;遣兵擊破其支軍,射殺其將成炫之。

悅自攻臨洺,遣大將楊朝先將兵萬餘,於臨洺南雙崗下東西列二柵以御燧。

燧乃率李抱真、李晟進軍,營於二柵之中。

其夜,東柵走歸悅。

燧進軍營明山,取其棄柵以置輜重。

悅謂將吏曰:"朝光守堅柵不下萬人,彼令燧等盡銳攻之,比數月不能下,殺傷必甚。

吾此必破臨洺,賞勞軍士而與之戰,必勝之術也。

"悅乃分恆州李惟岳救兵五千以助朝先。

燧率軍攻朝先,田悅將萬餘人救之。

燧乃令大將李自良、李奉國將兵合神策軍據雙崗御之,令曰:"令悅得過,當斬爾!"燧令推火車以焚其柵,自晨及暮,急擊,大破之,拔其柵,斬朝先及大將盧子昌,斬首五千餘級,生虜八百餘人。

居五日,進軍徑戰。

燧自將銳兵扼其衝口,凡百餘合,士皆決死,悅兵大敗,斬首萬餘,生虜九百人,得穀三十萬斛,器甲稱是。

悅收兵夜走邢州。

《五代周史》:慕容彥超,漢祖即位授澶州節度史。

檢校太尉杜重威叛於鄴下,以鄆州節度使高行周為行營都部署,彥超為副。

兵至城下,二帥不協,杜重威之子婦即行周之息女也。

行周用兵持重,彥超舉措輕躁。

彥超欲速於攻城,行周以為未可,彥超乃揚言稱行周以愛女之故惜賊而不攻,行周忿之。

漢祖聞其事,懼有他變,以是親征。

比及車駕至鄴,彥超數因事陵迫行周,行周不勝其憾。

嘗一日至於行宮幕次泣告於執政,又自掬糞茹於口中,聲氣甚厲,聞於御坐。

漢祖深知彥超之曲,遣近臣和解。

行周亦召彥超於帳中責之,兼令首過於行周。

行周稍解。

時彥超獨排群議,累請攻城,漢祖信之,乃親督諸軍四面齊進,損傷者萬餘人,死者千餘人。

眾議無不歸罪於彥超,自是不復敢言攻城矣。

《說苑》曰:田單為齊上將,興師十餘萬,將以攻翟,往見魯仲連子,仲連子曰:"將軍之攻翟必不能下矣。

"田將軍曰:"單以五里之城,十里之郭,復齊之國,何謂攻翟不能下也?"及攻翟,三月不下,齊之童兒謠曰:"大冠如箕,長劍拄頤,故翟不能下,累於吾兵。

"於是田單恐駭,往見仲連子曰:"先生何以知單攻翟不能下也?"仲連子曰:"夫將軍即墨之時,坐則織簣,立則杖鐘,為士卒倡,曰:恐宗廟亡矣!故將有死之心,無生之氣。

今將軍東有掖邑之封,西有淄上之寶,黃金橫帶,馳乎淄澠之間,是以樂生而惡死也。

"田單明日結髮,逕立於矢石之間,乃引桴而鼓之。

翟人下之。

《淮南子》曰:趙簡子死未葬,中牟入齊。

(中牟自入於齊也。

)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之,圍未合,而城自壞者十丈,襄子擊金而退之。

(軍法:鼓以進眾,鉦以退之。

)軍吏諫曰:"君誅中牟之罪而城自壞,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聞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於利,不迫人於險。

使之治城,城成而後攻之。

"中牟聞其義,乃請降。

《古司馬兵法》曰:眾以合寡,為遠裹而闕。

(合有一交一 兵,眾者以寡合對追逐也,圍也。

以眾擊寡,逐而圍之,聞其去道,無令死戰。

)敵若眾,則受裹。

(敵眾己寡,則依利道而受圍以堅眾心。

分其四向而受敵,則眾以死為生,故能沖逐四出,以克勝也。

)敵若寡若畏,則譬之開之。

(敵家少弱恐懼者,則開去道,無令為窮寇,必死戰也。

)

《韓子》曰:世有三亡: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清濟濁河足以為限,長城巨防足以為塞。

《管子》曰:善攻者料眾以攻,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

備以眾攻眾,眾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備攻備,備存不攻。

《列子》曰:楚攻宋,圍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壯者皆乘城而戰者太半。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