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 ◎人事部一:《釋名》曰:人,仁也,生物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 ◎人事部一

太平御覽

卷三百六十 ◎人事部一

○敘人

《釋名》曰:人,仁也,生物也。

《易下系》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一精一,萬物化生。

(醇,厚也。

)

又《敘卦》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

又《說卦》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尚書·泰誓》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禮記·禮運》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講信修睦,謂之人利。

爭奪相殺,謂之人患。

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捨禮何以治之?

又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

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

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

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

欲一以窮之,捨禮何以哉?故人者,其天地之德、一陰一陽一之一交一 、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此言兼氣性之效也。

)

又《樂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

《左傳·昭七年》:鄭子產曰:"人生始化曰魄,(魄,形也。

)既生魄,一陽一曰魂。

(一陽一,神氣也。

)用物一精一多,則魂魄強。

(物,權勢。

)是以有一精一爽,至於神明。

(爽,明也。

)"

《春秋元命苞》曰:五氣之一精一,一交一 聚相加,以酉恤道,人致和。

(五氣,五行之氣。

)

又曰:一陰一陽一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又曰:天人同度,正法相授,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

教之為言效也。

上為下效,道之始也。

又曰:仁者情志好生愛人,故其為仁以人,其立字二人為仁。

又曰:聖人一其德知者循其轍,長生久視,(一其德,言盡得其帝之一精一氣也。

循其轍,言不違其帝所尚也。

知是,則皆得長生;久視言所行當天也。

)不以命制,則愚者悖慢,知者無所施其術。

殘物逆道天不殺,故立三命以垂策,所以尊天,一節三者,法三道之術。

(不以命制愚慢之人,則賢知道術不得施行,勢相反。

)命者,天之令也,所受於帝。

行正不過得壽命,壽命,正命也。

起九九八十一。

(帝,天帝也。

八十一,一陽一氣相乘之極。

)有隨命,隨命者,隨行為命也。

(《援神契》曰:隨者逆天道常善之行,則隨其暴虐行以教之。

)有遭命,遭命者,行正不誤,逢世殘賊,君上逆亂,辜咎下流,災並發,一陰一陽一散忤,暴氣雷至,滅曰動地,夭絕人命,紗鹿襲邑是也。

(忤,錯也。

襲,猶淪也。

河水淪沙,鹿之邑,溺殺人也。

)

《春秋孔演圖》曰:正氣為帝,間氣為臣,宮商為姓,秀氣為人。

(正氣,謂若木人則得蒼龍之形靈,威仰之氣火,人得朱鳥之形赤嫖怒之氣。

以生之比也,間氣則不苞一行,各受一星以生。

若蕭何感昴一精一,樊噲感狼一精一,周勃感冗一精一者也。

)

又《春秋繁露》曰:惟人獨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節,偶天之數。

形體骨肉,偶地之厚,上有耳目聰明,日月之象也。

體有空竅理脈,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樂喜怒,神氣之類。

故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

大節十二分,副月數也。

內有五藏,副行數也。

外有四肢,副時數也。

乍視乍瞋,副晝夜也。

乍柔乍剛,副冬夏也。

乍哀乍樂,副一陰一陽一也。

《樂動聲儀》曰:中元者,人氣也。

氣以定萬物,通於四時者也。

《爾雅》曰:太平之人仁,(東至日所出為太平。

)丹穴之人知,(距齊州以南戴日為太穴。

)太蒙之人信,(西至日所入為太蒙。

)崆峒之人武。

《孝經》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家語》曰: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人之命與性,何謂也?"孔子對曰:"分於道謂之命,(始得為人也。

故下句曰:命者,性之始也。

)形於一謂之性,(人各受一陰一陽一剛柔之性,故形於一。

)化於一陰一陽一、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

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

有始則必有終矣。

人始生而不具者有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

及生三月而微煦,(煦,晴轉也。

)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囪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

一陰一窮反一陽一,故一陰一以一陽一變;一陽一窮反一陰一,故一陽一以一陰一化。

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十有六而化。

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十有四而化。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奇偶相配,(一陽一數奇,一陰一數偶。

)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

又曰: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一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土之人醜。

(,耗字也。

息土細緻,土粗疏者也。

)裸蟲三百六十,而人為之長。

又曰:孔子游泰山,見榮啟期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孔子問曰:"先生所以為樂者何也?"對曰:"吾樂甚多:天生萬物惟人為貴,而吾得為人,是以一樂;男尊女卑,吾得為男,是二樂;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吾已行年九十,是三樂也。

貧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終,處常得終,當何憂哉!"

又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

審此五者則理道畢矣。

《漢書》曰:司馬遷曰:"凡人所以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弊,神離則死。

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返,故聖人重之。

《鬻子》曰:天地辟,萬物生,人為正焉。

人化而為善,禽一獸 化而為惡,人而不善者,謂之禽一獸 。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文子》曰:人之情慾平,嗜欲亂之。

一精一氣為人,人受天地變化而生,一月而膏,(初形骸如膏脂。

)二月而脈,(漸生筋脈。

)三月而胚,(胚胞三月。

)四月而胎,(如水中蟆之胎。

)五月而筋,(氣積而成僅攏)六月成骨,(血化肉,肉化脂,脂化骨。

)七月成形,(四肢九竅成。

)八月而動,(動作。

)九月而躁,(動數如前)十月而生。

形骸乃成,五藏乃形。

又曰:昔者中黃子曰:"天有五行,地有五方,聲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伍。

五伍二十五,故天地之間有二十五等人。

上伍有神人、真一人、道人、至人、聖人,次伍有德人、賢人、知人、善人、辯人,中伍有公人、忠人、商人、平人、直人,下伍有眾人、一奴一人、愚人、視肉人、小人。

上伍之與下伍,猶人之與牛馬也。

又曰:知出於萬人者謂之俊,百人者謂之傑,十人者謂之豪。

《列子》曰:戴發含齒,倚而趨,謂之人。

《管子》曰:人,水也。

男婦一精一合而水流形。

二月而咀,咀者,五味也。

五味是五藏:酸生脾,鹹生肺,辛生腎,苦生肝,甘生心。

藏已具而後生五肉:脾生髓,肝生骨,腎生筋,肺生革,心生肉。

肉已具然後生九竅:脾為鼻,肝為目,腎為耳,肺為口,心為下竅。

五月而成,十月而生。

《淮南子》曰:古未有天地之時,惟象無形,窈窈冥冥,鴻洞莫知。

其間有二神經營天地,(二神,一陰一陽一之神也。

)於是乃別一陰一陽一,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

煩氣為蟲,一精一氣為人。

是故精神,天之有也;骨骸,地之有也。

精神入其門而骸反其根。

又曰:言無常是,行無常宜者,小人也;察於一事,通於技者,中人也;若覆而並有之,技能而裁使之者,聖人也。

(裁,制也,度其技能而裁製使也。

)

又曰:故頭之圓也像天,足之方也像地。

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藏、九竅、三百六十骨節。

天有風雨暑寒,人亦有取與喜怒。

故膽為雲,脾為風,腎為雨,肝為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

《公孫尼子》曰:人有三百六十節,當天之數也。

形體有骨肉,當地之厚也。

有九竅脈理,當川谷也。

血氣者,風雨也。

《白虎通》曰:男女者何謂?男者任也,任功業也;女者如也,如從人也。

《風俗通》曰:天地初開未有人,女媧搗黃土為人,力不暇,乃引緪於泥中以為人。

富貴,黃土人也;貧賤凡庸,緪人也。

《人物誌》曰:夫一精一欲深微,質欲懿重,志欲弘大,心欲謙校一精一微,所以入神妙也;(粗則失神。

)懿重,所以崇德宇也;(躁則失一身 。

)志大,所以堪任物也;(小則不勝。

)小心,所以慎咎悔也。

(大則驕陵。

)由此論之,小心而志大者,豪傑之俊也;心大而志小者,傲蕩之類也;心小而志小者,拘懦之人也。

《任子》曰:木氣人勇,金氣人剛,火氣人強而躁,土氣人知而寬,水氣人急而賊。

《傅子》曰: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圓則圓,置之方則方,澄之則淳而清,動之則流而濁。

○孕

《易·漸卦》曰:鴻漸於陸,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凶。

(王弼注曰:夫婦邪丑則非夫而孕,故不育。

)

《尚書·泰誓》曰:商王受焚炙忠良,刳剔孕婦。

《左傳·僖中》曰:晉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

梁嬴孕,過期,卜招父與其子卜之。

其子曰:"將生一男一女。

"招曰:"然。

男為人臣,女為人妾。

"故名男曰圉,女曰妾。

及子圉西質,妾為宦女焉。

《大戴禮》曰:周後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不倨,雖怒不詈,胎教之謂也。

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之宗廟,為後世戒。

《史記》曰:後稷名棄,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為帝嚳元妃。

出野見巨人跡,心說,顧之,乃踐之,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後稷。

又曰:秦之先,帝顓頊之苗孫曰女修。

玄鳥隕卵,修取吞之,有孕,生子大業。

又曰:昔夏氏之將衰也,有二龍止於夏庭。

龍亡漦在,櫝而藏之。

至周厲王,發而觀之,漦化為元龜,入王后宮,宮妾未齔而遭之,既笄而孕,無夫而生子,懼而棄之,即褒姒也。

《漢書》曰:張倉妻妾百數,嘗孕者不復幸。

又曰:鉤弋夫人懷昭帝,十四月乃生,上以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門曰堯母門。

又曰:初,王禁妻李親任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

范曄《後漢書》曰:鮮卑檀石槐者,其父投鹿侯。

初從匈一奴一軍,三年,其妻在家生子,投鹿侯怪,欲殺之。

妻言晝行聞雷震,仰天視而雹入口,因吞,遂任身,十月而產子。

又曰:靈帝王美人妊娠,畏何後,乃服藥欲除之,而胎安堅,終自不動。

又夢見負日而行,四年乃生皇子協,後遂鴆殺美人。

帝大怒,欲廢後,諸宦官固請,得止。

董太后自養協,號董侯。

《東觀漢記》曰:張奐為武威太守,其妻懷孕,夢見帶奐印綬,登樓而歌。

乃訊之於占者,曰:"必生男,復臨茲邦,命終此樓。

"既而生猛,以建安中為武威太守,殺刺史,邯鄲商州兵圍之急,猛恥見擒,乃登樓自焚而死。

《魏略》曰:昔北方有高離國者,其王侍婢有身,王欲殺之。

婢云:"有氣如雞子來下,我故有身。

"後生子,王捐之於溷中,豬以喙噓之,徙於馬闌中,馬以氣噓之。

王疑以為天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之曰東明。

帝令牧馬。

東明善射,王恐奪其國,欲殺之。

東明走,至淹水,以弓擊水,魚鱉浮為橋,東明因得渡。

魚鱉散,追兵不得渡。

東明因都王夫餘之地也。

又曰:黃牛羌種孕身六月生。

《吳錄》曰:武烈皇帝姓孫,名堅,字文台。

母有身,夢腸繞吳閶門。

又曰:長沙桓王,名策,字伯符,武烈長子。

母吳氏有身,夢月入懷。

《晉書》曰:賈後酷,以戟擿諸宮人,孕子皆隨刃以死。

《晉一陽一秋》曰:初,太宗諸子繼夭,諸姬絕孕,令扈謙卜,繇云:"後房當有女誕三男一女,終大盛。

"於是盡出後宮及諸婢,悉見之。

織坊中有一人色黑,宮人謂之崑崙,相者驚曰:"此是也。

"帝以大計,幸之,生烈宗。

車頻《秦書》曰:苻堅母苟氏,浴漳水,經西門豹祠。

歸,夜夢若有龍蛇感己,遂懷孕而生堅。

《三國典略》曰:周太祖宇文泰之母曰王氏,初孕五月,夜夢抱子昇天,才不至而止。

寤以告德皇帝,皇帝喜曰:"雖不至天,貴亦極矣。

"

《列子》曰: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後稷生乎巨跡,伊尹生乎空桑。

《莊子》曰: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民,孕婦十月而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教之速。

)不至乎孩而始誰,(誰者,別人之意。

未孩已擇人言,競教速成。

)則始又有夭矣。

《呂氏春秋》曰: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

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

"(伊尹母化也。

)

《淮南子》曰:孕婦見兔,其子缺唇;見麋而子必四目。

《帝王世紀》曰:庖犧氏,風姓也,母曰華胥。

燧人之代,有大跡出雷澤,胥履之,生庖犧。

又曰:帝堯陶唐氏,祁姓也,母曰慶都,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名曰放勳。

《遁甲開山圖》榮氏解曰:女狄暮汲於石紐山下大祠前,水中得月一精一如雞子,愛而含之,不覺而吞,遂有身,十四月而生夏禹。

《括地圖》曰:大人國,其民孕三十六年而生兒,生兒長大能乘雲,蓋龍類,去會稽四萬六千里。

《外國圖》曰:"方丘之上暑濕,生男子三年而死,其潢水,婦人入浴,出則乳矣。

是去九疑二萬四千里。

"

《列女傳》曰:簡狄者,帝嚳之次妃也,妃有娀氏之女,與姊妹浴於玄丘水之上,有玄鳥銜卵而墜,五色甚好,相與競取之。

簡狄得而吞之,有孕,遂生契。

(先結切。

)

又曰:大任者,文王之母,性專一。

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口不出惡言,以胎教也。

《會稽先賢傳》曰:吳侍中闞澤,字德潤,在母胞八月,叱聲震外。

《蜀郡記》曰:諸山夷獠子任七月生,生時必臨水,兒出便投水中,浮則取養,沉乃棄之。

《華佗別傳》曰:甘陵相夫人有胎六月,腹痛十餘日,大極,請佗視脈。

佗曰:"有兩胎,一已死。

"便手摸其胎,在左男也,在右女也,右死。

即為湯,下之便愈。

《洞冥記》曰:東方朔母田氏寡居,夢太白星臨其上,因有娠。

田氏歎曰:"無夫而娠,人將棄我。

"乃移向代都東方里為居,五月旦生朔,因以所居裡為氏,朔為名。

《博物誌》: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於水濱。

獨孤母有犬名鵠倉,獵於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

獨母以為異,乃覆燸之,遂成兒,兒生而偃,故以為名。

徐君宮中聞之,乃更錄齲長而仁知,襲君徐國。

後鵠倉臨死生角而九尾,實黃龍也,偃王葬之徐界中,今見有狗壟。

又曰:婦人妊娠,不欲見醜惡物、異鳥獸,食亦當避異常味。

欲見熊、虎、豹、射御,食牛心、白犬肉、鯉魚頭。

正席而坐。

割不正不食。

聽誦詩書諷詠之一聲 ,不聽一婬一聲,不視邪色。

以此產子,子賢明、端正、壽考,所謂胎教之法。

《異苑》曰:瞽瞍生舜,徵在生孔子,其有胎教也哉?婦人妊娠未滿三月,著婿冠衣,平旦左繞井三匝,映井水,許見影而去,勿返顧,勿令婿見,必生男。

又曰:魏興李宣妻樊氏,義熙中懷妊,過其不孕,而額上有創,兒穿之以出,長為將,今猶存,名一胡一 兒。

又曰:太原一溫一 盤石母,懷身三年然後生,墮地便坐而笑,發覆面,牙齒皆具。

《續搜神記》曰:袁真在豫州,遣妓女紀陵送阿薛、阿郭、阿馬三妓與桓宣武。

至經時,三人半夜共出庭前觀望,忽見一流星夜從天直墮盆水中,冏然明淨。

薛、郭二人更以瓢酌水,皆不得。

阿馬最後取,星正入瓢中,便飲之,即覺有娠,遂生桓南郡。

《幽明錄》曰:譙郡一胡一 馥之娶婦李氏,十餘年無子,而婦卒,哭慟云:"竟無遺體遂喪,此酷何深?"婦忽然起坐曰:"感君藏悼,我不即朽,君可暝後見就,依平生時一陰一陽一,當為君生一男。

"語畢還臥。

馥之如言,不取燈燭,暗而就之。

一交一 接後歎曰:"亡人亦無生理,可別作屋見置,瞻視滿十月然後殯。

"爾來覺婦身微暖,如未亡。

既及十月,果生一男,男名靈產。

《論衡》曰:後稷之母衣帝嚳之服,坐息帝嚳處而妊身。

又曰:傅言黃帝任二十月而生,生而神靈,弱而能言。

《語林》曰:張衡之初死,蔡邕母始孕。

此二人才貌相類,時人云邕是衡之後身。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