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四百一 ◎人事部四十二:《左傳·成公上》曰: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四百一 ◎人事部四十二

太平御覽

卷四百一 ◎人事部四十二

○敘聖

《左傳·成公上》曰: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

又成公下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勤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又曰: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

子臧辭曰:"聖達節(聖人應天命,不拘掌禮。

)次守節,為君非吾節也。

雖不能聖,敢失守乎!"

又曰:惟聖人能內外無患。

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

(驕亢則憂患生也。

)

又襄公三年曰:臧武仲如晉,雨,過御叔。

在邑將飲酒,(御叔魯御邑大夫。

)曰:"焉用聖人!(武仲多知,時人謂之聖。

)我將飲酒而已,雨行,何以聖為?"

又昭公四曰:季武子問於申豐曰:"雹可御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

"

又曰:《書》曰:"聖作則。

"(逸書則法也。

)

又曰:臧孫紇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

今其將在孔丘乎!"

又哀公下曰:聖人不煩卜筮,惠王其有焉。

(不疑故不卜也。

)

《禮記·樂記》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

明聖者,述作之謂也。

又《坊記》曰:聖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於約,貴不慊於上,故亂益亡。

又《中庸》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又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又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又曰: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

《毛詩·狼跋》:美周公也。

周公攝政,遠則四國流言,近則王不知。

周大夫美其不失其聖也。

(不失其聖者,聞流言不惑,王不知不怨,終立其志,成周之王道,致太平,復成王之位。

)

又《節南山·巧言》曰:秩秩大猷,聖人莫之。

《周易·乾卦》曰: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又曰:其惟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又《蒙卦》曰:蒙以養正,聖功也。

又《豫卦》曰: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又《觀卦》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又《鹹卦》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又《恆卦》曰: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

又《鼎卦》曰: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又《系辭》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製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又曰: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又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

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又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一陰一與一陽一,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尚書·伊訓》曰:敢有侮聖言,逆忠直,時謂亂風。

(狎悔聖人之言而不行,拒逆忠直之規而不納。

)

又《說命》曰:股肱惟人,良臣惟聖。

(手足具乃成一人 ,有良臣乃成聖。

)

又《洪範》曰:睿作聖。

(於事無不通謂之聖。

)

又曰:聖時風若。

(君能通理則時風順之。

)

又《多方》曰: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惟聖人無念於善,則為狂人;惟狂人能念於善,則為聖人。

)

又《君陳》曰:凡人未見聖,若不克見。

既見聖,亦不克由聖。

《論語·雍也》曰: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又《述而》曰: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

又曰: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謙,不敢自名仁聖。

)

又《子罕》曰: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

又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又子貢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孝經》曰:非聖人者,無法。

《春秋潛潭巴》曰:裡社鳴,此裡有聖人,百姓歸之。

(社裡之居也,鳴則教令行。

□教令則聖人能行之也。

)

《大戴禮》曰:哀公問曰:"何謂聖人?"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於大道,應變而不泅攏配於天地,參於日月。

"

又曰:聖人有國,則日月不食,星辰不孛。

《尚書考靈曜》曰:五百載,聖紀苻。

(五百,法天地之數也。

王命長,故以為五百載也。

苻,圖書也。

)

又曰:四千五百六十歲,一精一及天數,握命人起,河出圖,聖受思。

(鄭玄注曰:"聖,謂堯也。

天握命,人當起者,河乃出圖,堯受而思之,以受歷數也。

)

《尚書大傳》曰:聖人在位,其君子不誦無用之言,其工不作無用之器,其商不通無用之物。

又曰:聖人者,民之父母也。

母能生之,能食之;父能教之,能誨之。

聖王,曲備之者也,能生之,能食之,能教之,能誨之也。

為之城郭以居之,為之宮室以處之,為庠序之學以教誨之,為之列地制畝以飲食之。

故《書》曰:"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此之謂也。

《韓詩外傳》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文王生於歧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

地之相去千有餘里,然得志而行乎中國,如合苻節,孔子曰:"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

又曰:成王之時,有三苗貫桑而生,同為一秀。

比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譯而至,獻白雉於周公,曰:"道路悠遠,山川幽深,故重譯而來朝。

"周公辭曰:"吾子何以見賜也?"譯曰:"吾受命國之黃發曰:久矣!天之不迅風疾雨也,海之不波溢也,三年於茲矣。

意者中國殆有聖人,盍往朝之。

"

又曰:闢土殖穀者,後稷也。

決一江一 疏河者,禹也。

聽獄執中者,皋陶也。

然而有聖名者,堯也。

《史記》曰:周西伯獵,遇太公於渭之一陽一。

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

子真是耶!"

又曰:王子比干,直言諫紂。

紂怒曰:"吾聞聖人之心有竅,信有諸乎?"

又曰:秦穆公謂內史廖曰:"吾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今由余賢,寡人之患,將如奈何?"

又曰:唐舉相蔡澤,曰:"吾聞聖人不相,殆先生乎?"

《管子》曰:聖人若天,然無私覆;若地,然無私載。

《老子》曰:絕聖棄知,民利百倍。

又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莊子》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一陰一同德,動而與一陽一同波。

不為福先,不為禍始。

又曰:以德分人,謂之聖。

又曰:夫聖人鶉居而穀(苦候切。

)食,鳥行而無章。

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閒。

又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又曰: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

《文子》曰:聖人同死生,愚人亦同死生。

聖人之同死生,明於分理也;愚人之同死生,不知利害所在也。

又曰:聖人隨時而舉事,因資而立功。

守清道,拘雌節,因循而變應,常後而不先。

又曰:聖人以仁義為繩。

中繩之謂君子,不中繩之謂小人。

《列子》曰:龍叔謂文摯曰:"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摯即命龍叔背明而立,文摯向明而望之。

既而曰:"嘻!吾見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虛矣!幾聖人也。

子心六孔通流,一孔不達。

今聖知為病者,或由此乎?"

又曰:商太宰見孔子曰:"丘,聖者歟?"答曰:"丘非聖者。

""三皇聖者歟?"答曰:"三王善任知勇者,聖則丘弗知。

"曰:"五帝聖者歟?"答曰:"五帝善任仁者,聖則丘弗知。

"曰:"三皇聖者歟?"答曰:"三王善因時者,聖則丘不知,"曰:"然則孰者為聖?"孔子曰:"西方聖者,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又曰:庖犧、女媧、神農、夏後,蛇身、人面、牛首,此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

《一屍一子》曰:聖人之身猶日也。

夫日圜尺,光盈天地。

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矣。

聖人正己而四方治,故曰:"天地之大府"。

《慎子》曰:天有明而不憂人之暗,地有財而不憂人之貧,聖人有德而不憂人之危。

《范子》曰:聖人之變,如水隨形,形平則平,形險則險。

《隨巢子》曰:大聖之行,兼愛萬物,疏而不絕。

賢則欣之,不肖則矜之。

《孫卿子》曰:神固之謂聖人。

聖人者,道之管也。

天下之道管此矣。

又曰: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

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聖人者,天下利器也。

《商子》曰:聖人之制民也,如高下制水,如燥濕制火也。

《申子》曰:百世有聖人,猶隨踵而生。

《韓子》曰:伊尹為宰,百里奚為虜。

此二人者,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而進。

《孟子》曰:子夏、子張、子游皆有聖人一體,冉有、伯牛、閔子、顏淵,具體而微。

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又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鶡冠子》曰:聖人者,後天地而生,而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亡,而知天地之終。

《孔叢子》曰:懸子問子思曰:"吾聞同聲者相求,同志者相好。

子之先君見子產則兄事,而世謂子產仁愛,稱夫子聖人,是謂聖通事仁愛乎?未喻其人之孰先也?"子思曰:"昔季孫問言,游亦若子之言也。

子游答曰:'以子產之仁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

'康子曰:'子產死,鄭大夫捨玦佩,婦女捨珠填,巷哭三月,琴瑟不作;夫子之死,吾未之聞魯人之若是也。

'子游曰:'夫浸水所及也則生,所不及則死,民皆知焉。

膏雨之所生也,廣莫大焉。

民之受賜也,普矣!莫識其由來者也。

'"

《淮南子》曰:聖人不貴尺璧而重寸一陰一,時難得而易失。

故聖人守清道而抱雌節。

(清,和靜也。

雌,柔弱也。

)

又曰:聖人之道猶中衢樽耶!過者,斟酌多少,各得所宜。

又曰:惟聖人為能知權。

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

又曰:聖人若鏡,不將不迎。

又曰:文王知而好問,故聖。

又曰: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

是故聖人蒙恥辱以干世主者,非貪祿慕位欲事天下之利,除萬民之害也。

神農憔悴,堯瘦臞,(其俱也。

)舜微黑,禹胼胝。

由此觀之,憂勞百姓,亦甚矣!

又曰:古者,聖人勞形盡慮,為民興利除害,焦天下之憂,而平海內之事。

聖人之憂民也,如此其明矣。

《河圖》曰:黃帝曰:"凡人生一日,天帝賜算三萬六千,又賜紀二千。

聖人得三萬六千七百二十,凡人得三萬六千。

一紀主一歲,聖人加七百二十。

《呂氏春秋》曰:聖人之於事,似緩而急,(緩謂無為,急謂無功。

)似遲而速,待時也。

又曰:聖人南面而立,以愛利民為心。

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則精通乎民矣!

《家語》曰:所謂聖者,德合天地,睹者不識其鄰。

又曰: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所為也。

必知其利,達於其患,然後乃為之。

又曰:孔子在衛,冉求言於季孫曰:"國有聖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也。

"

《神異經》曰:西南大荒中,有人身長一丈,腹九尺。

踐龜蛇,戴朱鳥。

左手馮青龍,右手馮白虎。

知河海斗斛,識山石多少,知天下鳥獸言語,識士人所道,知百穀可食,識草木鹽苦,名曰聖。

(俗曰聖人。

)一名哲,(俗曰睿哲。

)一名先,(俗曰知先。

)一名通,(俗曰通達。

)一名無不達。

凡人見拜,令人神知。

此人天下神聖也。

《六韜》曰:太公曰:"聖人守無窮之府,用無窮之財,而天下治。

"

《說苑》曰:聖人之於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食之,寒者衣之,育之長之,惟恐其不至於大也。

楊方《五經鉤沉》曰:聖人之生,必資於一陰一陽一。

一陰一陽一之理,即聖人所荊但盡一陰一陽一之理,則玄照之本自見。

此謂不求自知而理盡自然者也。

揚子《法言》曰:或問:"孔子之時,諸侯有知孔子聖者歟?"曰:"知之。

""若知之,則曷為不用?"曰:"不能。

"曰:"知聖而不能用,可得聞乎?"曰:"用之,則棄其所一習一 ,逆其所從,強其所劣,損其所能。

非天下之至聖,孰能用之!"

又曰:震風陵雨,然後知廈屋之為帡幪也。

虐政虐世,然後知聖人之為郛郭也。

又曰:聖人之言似於水火,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

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

又曰:聖人之言遠如天,賢者之言近如地。

又曰:或曰:"聖人之道若天。

天則常矣,奚聖人之多變也?"曰:"聖人固多變。

子游、子夏得其書矣,未得所以書也;宰我、子貢得其言矣;未得其所以言也;顏淵、閔子得其行矣,未得其所以行也。

聖人之書、言、行,天也,其少變乎?"

又曰:聖人虎別,其文炳也;(如虎之別百獸,炳然殊異。

)君子豹別,其文蔚也;(有蔚文章,次虎。

)辯人理別,其文萃也。

又曰:或問聖人表裡。

曰:"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裡也。

"

《論衡》曰:上天之心在聖人之胸,其譴告在聖人之口。

世無聖人,安得知天變動?

《風俗通》曰:聖者,聲也,通也。

言其聞聲知情,通於天地,調暢萬物。

荀悅《申鑒》曰:聖不至聖,何以盡性?

《傅子》曰:聖人之道如天地,諸子之異如四時。

四時相反,天地合而通之。

袁准《正書》曰:聖人之治也,若平地焉,聾盲跛蹇皆能履之。

法若丘陵也,非有逸足不能超也。

又曰:聖惟知聖,惟賢知賢,信乎!

蔣子《萬機論》曰:聖不獨立,知不獨治。

神武之主,亦須佐輔。

王衍論曰:聖人盡眾妙,體至當,故不求有所示而物自親之。

姚信《士偉》曰:聖人高不可極,深不可測,窮神知化,獨見先識。

仁若春一陽一,信若影響。

此所稟於天也。

又曰:神州何以專生聖人?聖人曾不產於絕域乎?推此論之,明神州者處乾坤之正,鍾日月之一精一,地形爽塏,源流清暢。

其生民也,長短應數,儀狀端正,音聲得節,性理調良。

《圖墓書》曰:青鳥乃默,皆聖人也。

記人生死所由。

《琴操》曰:孔子使顏淵執轡,到匡郭外。

顏淵舉策指匡穿垣,曰:"往,與一陽一虎正從此入。

"匡人聞其言,孔子既似一陽一虎,告匡君曰:"往者一陽一虎,今復來矣。

"乃令桓魋圍孔子,數日不解。

弟子皆有饑色。

於是,孔子仰天而歎曰:"君子固窮乎?"子路聞孔子之言,悲感,勃然大怒,張目奮劍,聲如鐘鼓。

孔子曰:"由!來!今汝欲斗名為戮我於天下,為汝悲歌而感之,汝皆和我。

"由等惟惟。

孔子乃引琴而歌,音曲甚哀。

有暴風擊拒,軍士僵仆。

於是,匡人乃知孔子聖人,瓦解而去。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