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三 ◎兵部十四:《史記》曰:韓信伐趙,引兵未至井陘口三十里,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三 ◎兵部十四

太平御覽

卷二百八十三 ◎兵部十四

○機略二

《史記》曰:韓信伐趙,引兵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捨。

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如淳曰:萆音蔽,依山自覆蔽也。

)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幟。

"乃使萬人先行,背水陣。

趙軍望見,大笑。

平旦,信建大將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

於是信、張耳佯棄旗鼓,走水上軍。

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

趙果空壁爭漢旗鼓,逐韓信,張耳。

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

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趙軍不能得信等,欲歸,還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謂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

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徐廣曰:汦音遲。

)擒趙王歇。

信諸將問信曰:"兵法:'右背山陵,前左水澤。

'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陣,臣等不服。

"然竟以勝,此術何也?"信曰:"此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此所謂驅市人而戰,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今予之生地則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

非所及也。

"

又曰:越與吳戰,敗,范蠡獻吳粟十萬斛而蒸之。

吳言粟好,盡付民種之,不生,明年大饑。

越遂伐吳,滅之。

又曰: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關,欲以二萬人擊秦嶢關下軍,張良曰:"秦兵尚強,未可輕也。

臣聞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願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張旗幟諸山之上,為疑兵,令酈食其持重寶啗秦將。

"(貪而忽名,可貨以賂。

)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鹹一陽一。

沛公欲聽之,良曰:"此獨其將欲叛,士卒恐不從。

不從必危,不如因其懈怠擊之。

"沛公乃引兵擊之,秦兵大敗。

又曰:項籍圍漢王於滎一陽一,漢將紀信詐降,以故漢王得出走入關,收其兵欲復東。

袁生說漢王曰:"漢與楚相距滎一陽一數歲,漢常中困。

願君王出武關,項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滎一陽一、成皋間且得休息。

使韓信等平河北趙地,連燕、齊,君王乃復走滎一陽一,未晚。

如此則楚所備者多,力分,漢得休息,復與之戰,破楚必矣。

"漢王從其計,出軍宛、葉間,與黥布行收兵。

項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

漢王深壁不與戰。

終以此弊楚。

又曰:漢王至南鄭,諸將及士卒皆歌思歸。

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獨居南鄭。

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日夜跂而思歸。

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成大功。

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向,爭權天下。

"漢王從之,終滅項籍。

又曰:漢楚相持,項羽自擊漢將彭越於梁,令其將大司馬曹咎守成皋。

漢將挑楚軍,咎怒,渡汜水戰漢將,後半涉,漢擊大破之。

又曰:漢王與韓信、彭越期會擊楚軍,至固陵,會楚擊漢軍,大破之。

漢王謂張良曰:"諸侯不從約,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

君王能與分天下,今可立致。

不即,事未可知。

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一陽一以至穀城,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乃發使者告韓信、彭越,皆報請令進兵,並至垓下,遂破項籍軍。

又曰:漢王與諸侯兵共擊項羽,決勝垓下。

韓信將三十萬自當之。

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漢王在後。

絳侯、柴將軍在漢王后。

項羽之卒可十萬。

韓信先合,不利,卻。

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退。

信復乘之,大敗垓下。

又曰:破項羽於垓下。

羽兵尚眾,漢兵圍之,皆為楚歌。

楚人久苦征戰,困敗思歸,遂潰。

(《通典》曰:斯亦攻心之機也。

)

又曰:漢王遣將韓信擊魏,魏王盛兵蒲阪,塞臨晉。

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一陽一以木罌缻度軍,(以木為器如罌缻。

以渡軍無船且尚密也。

)襲安邑。

虜魏王豹。

又曰:吳王濞反,(濞,匹備反。

)漢將周亞夫率師御之,壁於下邑。

吳師奔壁東南,亞夫備西北。

吳師果以一精一兵奔西北,不得入,大敗。

《漢書》曰:先零、(音憐。

)罕開(音汧。

)二種羌皆解仇,合一黨一 為寇,漢將趙充國討之,守便宜上書曰:"先零羌虜欲為背叛,故與罕、幵解仇,然其私心恐漢兵至,而罕、開背之也。

臣愚以為其計請擊先零,若先擊罕羌,零必助之。

今虜馬肥饒一精一,擊之恐不能傷害,適使先零施德於罕羌也。

堅其約,合其一黨一 。

虜一交一 堅一黨一 合,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猶十數年,不一二歲而已。

先誅先零,則罕、開之屬不煩兵矣。

"宣帝從之,果如其策。

又曰:王莽末,光武起兵據昆一陽一城時惟有八九千人。

莽遣將王邑、嚴尤討之,軍到城下者十萬,光武留王鳳等守城,與李軼等十餘騎夜出,既至郾、定陵,悉發諸營兵。

嚴尤說王邑曰:"昆一陽一城小而堅,今假號者在宛,亟進大兵,(亟,急也。

紀力切。

)彼必奔走,則昆一陽一自服。

"邑曰:"吾昔以虎牙將軍圍翟義,坐不生得,以見責。

今將百萬之眾,過城而不能下,何謂耶?"遂圍之數十里,列營百所,雲車十餘,瞰臨城中,旗幟蔽野,埃塵連天,鉦鼓之一聲 聞數千里。

或為地道,或輣橦城。

(輣,薄萌切。

)積一弩一亂髮,矢下如雨,城中負楯而汲。

王鳳等乞降,不許。

光武遂與諸營部俱進,自將部騎千餘人,前去大軍四五里而陣。

尋、邑亦遣千兵餘合戰。

光武奔之,斬首數十級。

諸部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

且復居前,請助將軍!"光武復進,尋、邑兵卻,諸部兵乘之,斬首數百千級。

連勝,遂因而大敗。

(《通典》曰:王邑違九攻宛,所以敗也。

)

又曰:王郎起河北。

郎鉅鹿郡太守王饒據城,光武圍數十日,連攻不克。

耿純說曰:"久守王饒,士眾疲颺,不如及大兵一精一銳進攻邯鄲。

若王郎已誅,王饒不戰自服矣。

"從之,乃留兵守鉅鹿,而進軍邯鄲,屯其郭北。

郎數出戰,無利城守,急攻之二十餘日。

郎少傅李立為反間,開門內漢兵,遂拔邯鄲郎一黨一 悉平。

又曰:曹操圍袁尚,鑿池環城。

初令淺,示若可越,城中望見,笑而不出。

操令一夜 浚之,廣深二丈,決漳水以潰之,自五月至八月,城中餓死者過者。

《後漢書》曰:朱穆舉度尚,自右校令擢荊州刺史,擊桂一陽一蒼梧盜賊。

尚躬率部曲,與同勞逸,廣募雜種諸蠻夷,明設購賞,進擊,大破之,降者數萬人。

桂一陽一宿賊渠帥卜一陽一、潘鴻等畏尚威烈,徙入山谷。

尚窮追數百里,遂入南海,破其三屯,多獲珍寶。

而一陽一、鴻等一黨一 眾猶盛,尚欲擊之,而士卒驕富,莫有鬥志。

尚計緩之則不戰,逼之則逃亡,乃宣言卜一陽一、潘鴻作賊十年,一習一 於攻守,今兵寡少,未易可進,當須諸郡所發悉至,爾乃併力攻之。

申令軍中,恣聽射獵。

兵士喜悅,大小皆相與從禽。

尚乃密使所親客潛焚其營,珍積皆荊獵者來還,莫不泣涕。

尚人人慰勞,深自咎責,因曰:"卜一陽一等財實足富數代,諸卿但不併力耳。

所亡少少,何足介意!"眾聞鹹憤踴,尚敕令秣馬蓐食,明旦,逕赴賊屯。

一陽一、鴻等自以深固,不復設備,吏士乘銳,遂大破平之。

尚出兵三年,群寇悉定。

又曰:廉范為雲中太守。

會匈一奴一大入塞,烽火日通。

故事,虜入過五千人,移書傍郡。

吏欲傳檄求救,范不聽,自率士卒拒之。

虜眾盛而范兵不敵。

會日暮,令軍士各一交一 縛兩炬,三頭爇火,營中星列。

(用兩炬一交一 縛如十字,爇其頭,手執一端,使敵人望之,疑兵士之多。

)虜遙望火多,謂漢兵救至,大驚。

待旦將退,范乃令軍中蓐食,晨往赴之,(蓐食,早起食於寢蓐中也。

)斬首數百級,虜自相轔籍,死者千餘人,(轔,轢也。

藉,相蹈藉也。

)由此不敢復向雲中。

又曰:耿恭與匈一奴一戰,恭以毒一藥傅矢。

傳語匈一奴一曰:"漢家箭神,其中瘡者必有異。

"因發強一弩一射之。

虜中矢者,視瘡皆沸,遂大驚。

會天暴風雨,隨而擊之,殺傷甚眾。

匈一奴一震怖,相謂曰:"漢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又曰:耿弇敕諸校會,(會,猶集也。

)後五日攻西安。

張藍聞之,晨夜儆守。

至期夜半,弇敕諸將皆蓐食,會明至臨淄城。

護軍荀梁等爭之,以為宜速攻西安。

弇曰:"不然。

西安聞吾欲攻之,日夜為備。

然臨淄出不意而至,必驚擾,吾攻之一日必拔。

撥臨淄即西安孤,張藍與步隔絕,必覆亡去,所謂擊一而得兩者也。

若先攻西安,不卒下,頓兵堅城,死傷必多。

縱能拔之,張藍引兵還奔臨淄,並兵合勢,觀人虛實,吾深入敵地,後無轉輸,旬月之間,不戰而困。

諸軍之言,未見其宜。

"遂攻臨淄,半日拔之,入據其城。

又曰:高峻據高平,猶不下,帝議遣使降之。

乃謂寇恂曰:"為吾行也。

若峻不降,引耿弇等擊之。

"恂奉璽書與峻,峻遣軍帥皇甫文出謁,辭禮不屈。

恂怒,將誅文。

諸將諫曰:"高峻一精一兵萬人,率多強一弩一,西遮隴道,連年不下。

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無乃不可乎?"恂不應,遂斬之。

遣其副歸告峻曰:"軍帥無禮,已戮之矣。

欲降,急降;不欲,固守。

"峻惶恐,即日開城門降。

諸將皆賀,因曰:"敢問殺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恂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計者也。

今來,辭意不屈,必無降心。

全之則文得其計,殺之則峻亡其膽,是以降耳。

"諸將皆曰:"非所及也。

"

又曰:吳漢在河北,時鬲縣五姓共逐守長,據城而反。

(鬲,縣名,屬平原郡,故城在今德州西北。

五姓蓋當地強宗豪右也。

鬲,音革。

)諸將爭欲攻之,漢不聽,曰:"使鬲反者,皆守長罪也。

敢輕冒進兵者斬。

"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長,而使人謝城中。

五姓大喜,即相率歸降。

諸將乃服,曰:"不戰而下城,非眾所及也。

"

《太平御覽》宋·李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御覽
卷一 ◎天部一卷二 ◎天部二卷三 ◎天部三卷四 ◎天部四卷五 ◎天部五卷六 ◎天部六卷七 ◎天部七卷八 ◎天部八卷九 ◎天部九卷十 ◎天部十卷十一 ◎天部十一卷十二 ◎天部十二卷十三 ◎天部十三卷十四 ◎天部十四卷十五 ◎天部十五卷十六 ◎時序部一卷十七 ◎時序部二卷十八 ◎時序部三卷十九 ◎時序部四卷二十 ◎時序部五卷二十一 ◎時序部六卷二十二 ◎時序部七卷二十三 ◎時序部八卷二十四 ◎時序部九卷二十五 ◎時序部十卷二十六 ◎時序部十一卷二十七 ◎時序部十二卷二十八 ◎時序部十三卷二十九 ◎時序部十四卷三十 ◎時序部十五卷三十一 ◎時序部十六卷三十二 ◎時序部十七卷三十三 ◎時序部十八卷三十四 ◎時序部十九卷三十五 ◎時序部二十卷三十六 ◎地部一卷三十七 ◎地部二卷三十八 ◎地部三卷三十九 ◎地部四卷四十 ◎地部五卷四十一 ◎地部六卷四十二 ◎地部七卷四十三 ◎地部八卷四十四 ◎地部九卷四十五 ◎地部十卷四十六 ◎地部十一卷四十七 ◎地部十二卷四十八 ◎地部十三卷四十九 ◎地部十四卷五十 ◎地部十五卷五十一 ◎地部十六卷五十二 ◎地部十七卷五十三 ◎地部十八卷五十四 ◎地部十九卷五十五 ◎地部二十卷五十六 ◎地部二十一卷五十七 ◎地部二十二卷五十八 ◎地部二十三卷五十九 ◎地部二十四卷六十 ◎地部二十五卷六十一 ◎地部二十六卷六十二 ◎地部二十七卷六十三 ◎地部二十八卷六十四 ◎地部二十九卷六十五 ◎地部三十卷六十六 ◎地部三十一卷六十七 ◎地部三十二卷六十八 ◎地部三十三卷六十九 ◎地部三十四卷七十 ◎地部三十五卷七十一 ◎地部三十六卷七十二 ◎地部三十七卷七十三 ◎地部三十八卷七十四 ◎地部三十九卷七十五 ◎地部四十卷七十六 ◎皇王部一卷七十七 ◎皇王部二卷七十八 ◎皇王部三卷七十九 ◎皇王部四卷八十 ◎皇王部五卷八十一 ◎皇王部六卷八十二 ◎皇王部七卷八十三 ◎皇王部八卷八十四 ◎皇王部九卷八十五 ◎皇王部十卷八十六 ◎皇王部十一卷八十七 ◎皇王部十二卷八十八 ◎皇王部十三卷八十九 ◎皇王部十四卷九十 ◎皇王部十五卷九十一 ◎皇王部十六卷九十二 ◎皇王部十七卷九十三 ◎皇王部十八卷九十四 ◎皇王部十九卷九十五 ◎皇王部二十卷九十六 ◎皇王部二十一卷九十七 ◎皇王部二十二卷九十八 ◎皇王部二十三卷九十九 ◎皇王部二十四卷一百 ◎皇王部二十五卷一百一 ◎皇王部二十六卷一百二 ◎皇王部二十七卷一百三 ◎皇王部二十八卷一百四 ◎皇王部二十九卷一百五 ◎皇王部三十卷一百六 ◎皇王部三十一卷一百七 ◎皇王部三十二卷一百八 ◎皇王部三十三卷一百九 ◎皇王部三十四卷一百一十 ◎皇王部三十五卷一百一十一 ◎皇王部三十六卷一百一十二 ◎皇王部三十七卷一百一十三 ◎皇王部三十八卷一百一十四 ◎皇王部三十九卷一百一十五 ◎皇王部四十卷一百一十六 ◎皇王部四十一卷一百一十七 ◎偏霸部一卷一百一十八 ◎偏霸部二卷一百十九 ◎偏霸部三卷一百二十 ◎偏霸部四卷一百二十一 ◎偏霸部五卷一百二十二 ◎偏霸部六卷一百二十三 ◎偏霸部七卷一百二十四 ◎偏霸部八卷一百二十五 ◎偏霸部九卷一百二十六 ◎偏霸部十卷一百二十七 ◎偏霸部十一卷一百二十八 ◎偏霸部十二卷一百二十九 ◎偏霸部十三卷一百三十 ◎偏霸部十四卷一百三十一 ◎偏霸部十五卷一百三十二 ◎偏霸部十六卷一百三十三 ◎偏霸部十七卷一百三十四 ◎偏霸部十八卷一百三十五 ◎皇親部一卷一百三十六 ◎皇親部二卷一百三十七 ◎皇親部三卷一百三十八 ◎皇親部四卷一百三十九 ◎皇親部五卷一百四十 ◎皇親部六卷一百四十一 ◎皇親部七卷一百四十二 ◎皇親部八卷一百四十三 ◎皇親部九卷一百四十四 ◎皇親部十卷一百四十五 ◎皇親部十一卷一百四十六 ◎皇親部十二卷一百四十七 ◎皇親部十三卷一百四十八 ◎皇親部十四卷一百四十九 ◎皇親部十五卷一百五十 ◎皇親部第十六卷一百五十一 ◎皇親部十七卷一百五十二 ◎皇親部十八卷一百五十三 ◎皇親部十九卷一百五十四 ◎皇親部二十卷一百五十五 ◎州郡部一卷一百五十六 ◎州郡部二卷一百五十七 ◎州郡部三卷一百五十八 ◎州郡部四卷一百五十九 ◎州郡部五卷一百六十 ◎州郡部六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卷一百六十二 ◎州郡部八卷一百六十三 ◎州郡部九卷一百六十四 ◎州郡部十卷一百六十五 ◎州郡部十一卷一百六十六 ◎州郡部十二卷一百六十七 ◎州郡部十三卷一百六十八 ◎州郡部十四卷一百六十九 ◎州郡部十五卷一百七十 ◎州郡部十六卷一百七十一 ◎州郡部十七卷一百七十二 ◎州郡部十八卷一百七十三 ◎居處部一卷一百七十四 ◎居處部二卷一百七十五 ◎居處部三卷一百七十六 ◎居處部四卷一百七十七 ◎居處部五卷一百七十八 ◎居處部六卷一百七十九 ◎居處部七卷一百八十 ◎居處部八卷一百八十一 ◎居處部九卷一百八十二 ◎居處部十卷一百八十三 ◎居處部十一卷一百八十四 ◎居處部十二卷一百八十五 ◎居處部十三卷一百八十六 ◎居處部十四卷一百八十七 ◎居處部十五卷一百八十八 ◎居處部十六卷一百八十九 ◎居處部十七卷一百九十 ◎居處部十八卷一百九十一 ◎居處部十九卷一百九十二 ◎居處部二十卷一百九十三 ◎居處部二十一卷一百九十四 ◎居處部二十二卷一百九十五 ◎居處部二十三卷一百九十六 ◎居處部二十四卷一百九十七 ◎居處部二十五卷一百九十八 ◎封建部一卷一百九十九 ◎封建部二卷二百 ◎封建部三卷二百一 ◎封建部四卷二百二 ◎封建部五卷二百三 ◎職官部一卷二百四 ◎職官部二卷二百五 ◎職官部三卷二百六 ◎職官部四卷二百七 ◎職官部五卷二百八 ◎職官部六卷二百九 ◎職官部七卷二百一十 ◎職官部八卷二百一十一 ◎職官部九卷二百一十二 ◎職官部十卷二百一十三 ◎職官部十一卷二百一十四 ◎職官部十二卷二百一十五 ◎職官部十三卷二百一十六 ◎職官部十四卷二百一十七 ◎職官部十五卷二百一十八 ◎職官部十六卷二百一十九 ◎職官部十七卷二百二十 ◎職官部十八卷二百二十一 ◎職官部十九卷二百二十二 ◎職官部二十卷二百二十三 ◎職官部二十一卷二百二十四 ◎職官部二十二卷二百二十五 ◎職官部二十三卷二百二十六 ◎職官部二十四卷二百二十七 ◎職官部二十五卷二百二十八 ◎職官部二十六卷二百二十九 ◎職官部二十七卷二百三十 ◎職官部二十八卷二百三十一 ◎職官部二十九卷二百三十二 ◎職官部三十卷二百三十三 ◎職官部三十一卷二百三十四 ◎職官部三十二卷二百三十五 ◎職官部三十三卷二百三十六 ◎職官部三十四卷二百三十七 ◎職官部三十五卷二百三十八 ◎職官部三十六卷二百三十九 ◎職官部三十七卷二百四十 ◎職官部三十八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