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孟嘗君出行五國
【提要】
孟嘗君擁有的賢名,與他的高風亮節、清明理智的政治作為是分不開的。
凡真理都是古老的,在做人和政治上,體恤民情、勤儉樸素、接受言論的監督是古今政治家們遵循的不二法門。
而若魚肉百姓、腐化墮一落、鉗制言論,必然會造成政治上的敗筆。
【原文】
,至楚,楚獻像一床一。
郢之登徒直送之,不欲行。
見孟嘗君門人公孫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像一床一。
像一床一之值千金,傷此若發漂,賣妻子不足償之。
足下能使僕無行,先人有寶劍,願得獻之。」
公孫曰:「諾。」
入見孟嘗君曰:「君豈受楚像一床一哉?」
孟嘗君曰:「然。」
公孫戍曰:「臣願君勿受。」
孟嘗君曰:「何哉?」
公孫戍曰:「五國所以皆致相印於君者,聞君於齊能振達貧窮,有存亡繼絕之義。
五國英傑之主,皆以國事累君,誠說君之義慕君之廉也。
君今到楚而受一床一,所為至之國,將何以待君?臣戍願君勿受。」
孟嘗君曰:「諾。」
公孫戍趨而去。
未出,至中閨,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無受像一床一,甚善。
今何舉足之高,志之揚也?」
公孫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寶劍一。」
孟嘗君曰:「何謂也?」
公孫戍曰:「門下百數,莫敢入諫,臣獨入諫,臣一喜;諫而得聽,臣二喜;諫而止君之過,臣三喜。
輸像一床一,郢之登徒不欲行,許戍以先人之寶劍。」
孟嘗君曰:「善。
受之乎?」
公孫戍曰:「未敢。」
曰:「急受之。」
因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於外者,疾入諫。」
【譯文】
孟嘗君出巡五國,到達楚國時,楚王要送給他一張用象牙製成的一床一。
郢都一個以登徒為姓氏的人正好當班護送象牙一床一,可是他不願意去,於是找到孟嘗君的門客公孫戌,與他商量此事。
那人說:「我是郢人登徒,如今我當班護送象牙一床一,以獻薛公,可是那一床一價值千金,稍有損壞,即使賣掉了妻室兒女也賠不起。
先生不如設法讓我免掉這個差使,願以先人寶劍為報。」
公孫戌不假思索,很痛快的答應了。
於是公孫戌往見孟嘗君,說:「賢公準備接受楚人饋送的象牙一床一嗎?」
孟嘗君點頭言是。
公孫戌勸他不要這樣做。
孟嘗君向他詢問其中的緣故。
公孫戌說:「五國之所以以相印授公,只是因為聽說您在齊地有憐恤孤貧的美德,在諸侯中有存亡繼絕的美名,五國君主這才以國事委公,這實在是仰慕您的仁義廉潔。
況且您在楚國就接受了象牙一床一這樣的重禮,巡行至其他小一柄一,又拿什麼樣的禮物饋贈於您呢?所以臣希望您萬不可受人之禮。」
孟嘗君很爽一快的答應了。
公孫戌快步退了出去,走到中門,孟嘗君起了疑心,把他叫了回來:「先生叫田文勿受象牙一床一之禮,這固然是一項很好的建議,但為何先生如此樂不可支呢?」
公孫戌見隱瞞不得,便婉言辯道:「臣有三大喜事,外加更得一一柄一寶劍。」
孟嘗君不解:「先生此話怎講?」
公孫戌說:「賢公門下食客何止百人,卻只有臣敢於進諫,此喜之一;諫而能聽,此其二;諫而能止君之過,此其三。
而為楚送象牙一床一的登徒,不願意送一床一。
他曾答應事成之後,送臣一一柄一先人寶劍。」
孟嘗君沒有惱怒,反有嘉許之色:「先生接受寶劍了沒有?」
公孫戌說:「未得賢公許可,戌不敢接受饋贈。」
孟嘗君催促他:「趕快收下!」因為這件事,孟嘗君在門扇上寫道:「誰能傳揚田文名聲,而諫止田文犯過,即使私自在外獲得珍寶,也可迅速來諫!」
【評析】
在高位者必須明白,社會的貧富差距是永遠存在的,而且大多數民眾的生活並不是很好,與權貴們、與自己無法相比。
如果自己的生活太過奢華,就會脫離民眾、勞民傷財。
所以憐恤孤貧、物質生活上只求過的去,不求奢華的品德是領導者保持自己道德影響力、感召力的基本準則。
可貴的是公孫戌將此番道理能巧妙的告知孟嘗君,既讓君子避免了行為的失誤,又使自己能有助於朋友,他敢於伸張大義,以正氣來諫止權勢者的說服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