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昌國君樂毅:「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戰國策》昌國君樂毅

戰國策

昌國君樂毅

【提要】

「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

盡避樂毅立下不世功業之後反遭新主的拋棄,但他對新主的怨言說得非常的委婉,對新主的愚蠢的責備也非常隱蔽,這些都完全建立在他高尚的人格和寬宏的涵養上。

【原文】

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下七十餘城,盡郡縣之以屬燕。

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用齊人反間,疑樂毅,而使騎劫代之將。

樂毅奔趙,趙封以為望諸君。

齊田單欺詐騎劫,卒敗燕軍,復收七十城以復齊。

燕王悔,懼趙用樂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先王舉國而委將軍,將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將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將軍者,為將軍久暴露於外,故召將軍且休計事。

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卻,遂捐燕而歸趙。

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

望諸君乃使人獻書報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

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

今王使使者數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一愛一,能當之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臣以所學者觀之,先王之舉錯,有高世之心,故假節於魏王,而以身得察於燕。

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謀於父兄,而使臣為亞卿。

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於齊,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

』臣對曰:「夫齊霸國之餘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閒於兵甲,習於戰攻。

王若欲攻之,則必舉天下而圖之。

舉天下而圖之,莫徑於結趙矣。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願也。

趙若許,約楚、魏、宋盡力,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

』先王曰:『善。

』臣乃口受令,具符節,南使臣於趙。

顧反命,起兵隨而攻齊。

以天之道,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隨先王舉而有之於濟上。

濟上之軍,奉令擊齊,大勝之。

輕卒銳兵,長驅至國。

齊王逃遁走莒,僅以身免。

珠玉財寶,車甲珍器,盡收入燕,大呂陳於元英,故鼎反於歷室,齊器設於寧台。

薊丘之植,植於汶皇。

自五伯以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為愜其志,以臣為不頓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一柄一諸侯。

臣不佞,自以為奉命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弗辭。

臣聞賢明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於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毀,故稱於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收八百歲之畜積,及至棄群臣之日,余令詔後嗣之遺義,執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順庶孽者,施及於萌隸,皆可以教於後世。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於郢。

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

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

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者,臣之上計也。

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

臣雖不佞,數奉教於君子矣。

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而不察疏遠之行也。

故敢以書報,唯君之留意焉。」

【譯文】

為燕昭王率五國軍隊攻打齊國,攻下七十多座城邑,並把這些地方全部作為郡縣劃歸燕國。

只剩三座城沒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

燕惠王即位,齊人使用反間計,使樂毅受到懷疑,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的將軍職務。

於是樂毅逃亡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

後來,齊國大將田單設計騙騎劫,最終打敗了燕國,收復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復了齊國。

惠王后來深感後悔,又害怕趙國任用樂毅趁燕國疲憊時來攻打燕國。

於是燕惠王派人責備樂毅,並向樂毅表示歉意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給將軍,將軍不負重托,為燕國打敗了齊國,替先王報了仇,天下人無不為之震動,我怎麼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現在,適逢先王不幸離開人世,我又剛剛即位,結果竟被左右侍臣蒙蔽了。

寡人所以讓騎劫代替將軍的意思,是因為將軍長期在外奔波辛勞,於是召請將軍回來,暫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議國家大事。

然而,將軍誤解了我,認為和我有了隔閡,就丟下燕國歸附了趙國。

如果將軍為自己這樣打算還可以,可您又拿什麼來報答先王對將軍您的知遇之恩呢?」

於是樂毅派人送去書信回答燕惠王說:「我庸碌無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誨,來順從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殺身之禍,這樣既損傷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義的名聲,所以我才逃到趙國。

我背著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為此辯解。

大王派使者來列舉我的罪過,我擔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一愛一護我的理由,並且也不明白我之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膽寫封信來回答您。

我聽說賢惠聖明的君主,不把爵祿任意送給自己親近的人,而是賜給功勞大的人;不把官職隨便授給自己喜一愛一的人,而是讓稱職的人干。

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應的官職,這才是能夠建功立業的君主;能夠衡量一個人的德行再結交朋友,這才是能顯身揚名的人。

我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先王舉拔安置人才,有超越當代君主的胸襟,所以我藉著為魏王出使的機會,才能親自到燕國接受考察。

先王過高地抬舉我,在賓客之中把我選拔一出來,安排的官職在群臣之上,不與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為亞卿。

我自以為接受命令秉承教導,可以有幸不受處罰,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沒有推辭。

先王命令我說:『我和齊國有深仇大恨,顧不得國力弱小,也要向齊國報仇。

』我回答說:『齊國有先代稱霸的遺教,並且留下來幾次大勝的功業。

一精一於用兵,熟習攻守。

大王若想攻打齊國,就一定要聯合天下的諸侯共同對付它。

要聯合天下諸侯來對付齊國,最捷便的就是先和趙國結交。

再說,齊國佔有的淮北和宋國故地,是楚國和魏國想要得到的。

趙國如果答應,再聯合楚魏和被齊佔領的宋國共同出動兵力,四國聯合攻齊,就一定可以大敗齊國。

』先王說:『好。

』於是親口授命,準備好符節,讓我出使到南邊的趙國。

待我回國覆命以後,各國隨即起兵攻齊。

靠著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一精一明,河北之地全數被先王所佔有。

我們駐守在濟水邊上的軍隊,奉命進擊齊軍,獲得全勝。

我們以輕便一精一銳的部隊又長驅直人齊都,齊閔王愴惶逃到莒地,才得以免於一死。

齊國的珠玉財寶,車馬鎧甲、珍貴器物,全部收入燕國的府庫,齊國制定樂律的大鐘被陳放在元英殿,燕國的大鼎又回到了歷室宮,齊國的各種寶器擺設在寧台裡,燕都薊丘的植物移種在汶水的竹田里。

從春秋五霸以來,沒有一個人的功業能趕得上先王。

先王認為滿足了心願,也認為我沒有辜負使命,因此劃分一塊土地封賞我,使我的地位能夠比得上小一柄一的諸侯。

我沒才能,但自認為奉守命令秉承教誨,就可以萬幸無罪了,所以接受了封賞而毫不推辭。

「我聽說賢明的君王,功業建立後就不能半途而廢,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見之明的人,獲得名譽後就不可毀棄,因而才能被後人所稱頌。

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恨,征服了擁有萬輛車的強國,收取它們八百年的積蓄。

等到離開人世,先王仍不忘發佈旨令,向後代宣示遺囑。

執政管事的大臣,憑著先王的旨義並按照法令,謹慎對待王族子孫,施恩於平民百姓,這些都可以成為後世的典範。

我聽說,善於開創的不一定善於完成,有好的開端未必有好的結局。

從前,伍子胥的計謀被吳王闔閭採用,所以吳王的足跡能遠踏楚國郢都。

相反,吳王夫差對伍子胥的意見不以為然,賜死伍子胥,裝在皮口袋裡,投入江中。

可見吳王夫差始終不明白賢人的主張對吳國建立功業的重要一性一,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後悔。

伍子胥不能及早預見自己和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裡也不能改變誠摯的初衷。

能免遭殺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業績,這是我的上策。

自身遭受詆毀侮辱,因而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

面對不可估量的大罪,還企圖和趙國圖謀燕國以求取私利,從道義上講,這是我所不能做的。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斷絕時也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離開本國時,也不為自己的名節辯白。

我雖不才,也曾多次接受有德之人的教誨,我擔心大王聽信左右的話,而不體察我這個被疏遠人的行為。

所以才斗膽以書信作答,只請大王您三思。」

【評析】

歷史上的功臣,得其善終者並不多。

「功高震主」「兔死狗烹」,所謂名滿天下,謗也隨之。

嫉妒者、仇恨者、不滿者遍佈朝野。

尤其是新主登基,既不知昔日的艱難,又聽信讒言與誹謗,故而誅殺功臣的特別多。

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羨之,清朝的鰲拜等老臣就被新主誅殺。

曾國藩當年就吸取這種歷史教訓,在裁撤湘軍時暗存一精一銳,作到了英雄不自剪羽翼,如此就使自己沒有隨帝王的更替而輕易削弱。

「賢聖之君,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隨其一愛一,能當者處之。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也。」

政者,正也。

在任用賞罰時,一定要不徇私情、依照功過才具為標準進行。

樂毅結合自己的經歷,闡明了這個千古適用的政界、商界公理,對新主燕惠王聽信讒言、用人不當提出了委婉的批評。

無論是才幹還是忠心,樂毅都堪稱一代名將。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戰國策
《戰國策》譯析《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攻宜陽《戰國策》在線閱讀——東周欲為稻《戰國策》在線閱讀——周文君免工師籍《戰國策》在線閱讀——溫人之周《戰國策》在線閱讀——杜赫欲重景翠於周《戰國策》在線閱讀——宮他亡西周之東周《戰國策》白話解析——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戰國策》白話解析——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戰國策》白話解析——雍氏之役《戰國策》白話解析——蘇厲謂周君《戰國策》白話解析——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欲攻周《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惠王謂寒泉子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戰國策》原文 翻譯——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陳軫去楚之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齊助楚攻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醫扁鵲見秦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武王謂甘茂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甘茂亡秦且之齊《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宣太后愛魏丑夫秦客卿造謂穰侯曰范睢因王稽入秦范睢至秦范睢曰臣居山東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應侯失韓之汝南秦攻邯鄲蔡澤見逐於趙秦昭王謂左右秦王欲見頓弱頃襄王二十年或為六國說秦王謂秦王秦王與中期爭論濮陽人呂不韋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文信侯出走四國為一靖郭君將城薛靖郭君善齊貌辨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亡齊而楚鄒忌修八尺有餘秦假道韓魏以攻齊秦伐魏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張儀為秦連橫齊王張儀事秦惠王昭陽為楚伐魏秦攻趙長平楚王死太子在齊質齊王夫人死孟嘗君將入秦孟嘗君舍人孟嘗君出行五國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齊人有馮諼齊宣王見顏先生王斗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齊人見田駢蘇秦說齊閔王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燕攻齊齊破齊閔王之遇殺齊王建入朝於秦五國約以伐齊楚宣王問群臣曰江乙說於安陵君韓公叔有齊魏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威王問於莫敖子華魏相翟強死楚懷王拘張儀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蘇子謂楚王曰蘇秦之楚張儀之楚貧張儀逐惠施於魏魏王遺楚王美人莊辛謂楚襄王曰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客說春申君曰天下合縱使魏加楚考烈王無子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晉畢陽之孫豫讓腹擊為室而鉅蘇秦說李兌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武靈王平晝閒居趙惠文王三十年秦圍趙之邯鄲鄭同北見趙王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五國伐秦無功客見趙王趙太后新用事知伯索地於魏桓子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張儀以秦相魏公孫衍為魏將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魏惠王死田需貴於魏王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秦敗魏於華齊欲伐魏秦使趙攻魏獻書秦王魏王問張旄秦攻韓之管長平之役魏王欲攻邯鄲信陵君殺晉鄙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申子請仕其從兄官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五國約而攻秦秦韓戰於濁澤楚圍雍氏五月齊令周最使鄭公叔且殺幾瑟史疾為韓使楚韓傀相韓或謂韓公仲或謂韓王曰秦大國韓氏逐向晉於周安邑之御史死章段干越人謂新城君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燕文公時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宮他為燕魏燕昭王收破燕蘇代為燕說齊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燕饑趙將伐之昌國君樂毅趙且伐燕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公輸般為楚設機智伯欲伐衛智伯欲伐衛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陰姬與江姬爭為後中山君饗都士讀《戰國策》有感《戰國策》讀後感《戰國策》讀後感——誹謗和誹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