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謂秦王:戰國時代還沒有受到君臣綱常的禁錮,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戰國策》謂秦王

戰國策

謂秦王

【提要】

戰國時代還沒有受到君臣綱常的禁錮,所以君臣之間信息傳播非常透明,大臣對君主的缺點可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最高層的決策非常的民一主,廣開言路、對最高層的言論監督可謂非常有力和有效,正因為對最高決策層的時時鞭策和針砭,才能使君主們少犯錯誤、立下不世之功業。

【原文】

曰:「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

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王約而不忿。

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入不忿,故能從鄰。

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

驕忿非伯王之業也。

臣竊為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詩》云:『一靡一不有初,鮮克有終。

』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與終。

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瑤殘范、中行,圍一逼一十晉陽,卒為三家笑;吳王夫差棲越於會稽,勝齊於艾陵,為黃池之遇,無禮於宋,遂與勾踐禽,死於干隧;梁君伐楚勝齊,制趙、韓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後子死,身布冠而拘於秦。

三者非無功也,能始而不能終也。

「今王破宜陽,殘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國,徙兩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陽侯之塞;取黃棘,而韓、楚之兵不敢進。

王若能為此尾,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

王若不能為此尾,而有後患,則臣恐諸侯之君,河、濟之士,以王為吳、智之事也。

「《詩》云:『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此言末路之難。

今大王皆有驕色,以臣之愚觀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

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復戰也。

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為權,故曰先得齊、宋者伐秦。

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鑠;韓氏鑠,則楚孤而受兵也。

楚先得齊,則魏氏鑠;魏氏鑠,則秦孤而受兵矣。

若隨此計而行之,則兩國者必為天下笑矣。」

【譯文】

有人對秦武王說:「臣私下十分疑惑大王何故輕視齊、楚,而且待韓國就像對待奴僕,極不禮貌。

臣聽過這樣的話,勝而不驕是王者作為,敗而不忿是霸主胸襟。

勝而不驕,故能服眾;敗而不忿,才能與周圍和睦共處。

現在大王很看重和魏、趙兩國的關係,不惜廣施恩德,可卻淡薄與齊國的交往,這可是驕傲的表現;取得宜陽大捷,就疏遠楚國,這是忿怒的原因。

驕忿難以成就霸業,臣私下認為大王應當加以深思,不該這樣做。

《詩經》上說:『做任何事情總有個開頭,但是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終。

』因此先王要特別注重善始善終。

過去智伯滅掉范、中行氏,又圍攻晉陽以求滅趙,結果為韓、趙、魏三家所滅;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敗齊國,後來在黃池(地名)主持諸侯會盟,對宋無禮最後為勾踐所擒,死在干隧這個地方;魏惠王當年更是盛極一時,伐楚勝齊,使韓、趙屈服,還邀集十二家諸侯朝天子於孟津(地名),最後太子死於馬陵(地名)一役,自己為形勢所迫,素衣布冠為秦所囚。

這三人當初都建有赫赫戰功,只因不能將謹慎貫徹於始終,才招致後來的慘敗。

如今秦國攻破宜陽,佔領三川,使得天下策士惶恐震懼、閉口無言;隔絕諸侯之間的呼應,使東、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進一逼一十而屢屢更改,使各路諸侯不敢聚合策劃圖謀秦國;還奪取了黃棘這地,使韓、楚之兵不敢西進。

既已取得這樣的成就,大王如果兢兢業業,謹慎到底,王霸之業可指日而待。

假如慎始而不能克終,就會後患無窮。

臣擔心諸侯之君,河、濟一帶的有識之士會認為大王步夫差、智伯之後塵。

《詩經》上說:『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還只是一半。

』著重指出走最後一段道路是十分艱難的。

如今大王常常有驕傲的情緒,臣曾經留心觀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據諸侯的心意,不是聯合對付楚國,就是併力收拾秦國。

何以見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韓抗秦,只因勢均力敵,正處在相恃不下的局面。

而宋、齊兩國置身四國之外,就顯得舉足輕重。

因此可以斷言秦、楚兩國誰先爭取到宋、齊,誰就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秦國如果爭得兩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韓國;韓國受到遏制,那麼楚國便孤立無援而遭到打擊;假如楚國先得到齊國的援助,魏國就會衰敗,魏國衰敗之後,秦國就會陷入孤立,飽受戰禍。

如果按這條路走下去的話,那麼秦、楚兩國必然有一方遭受敗亡之辱。」

【評析】

善於納諫有無窮的功效,作為身居高位者,可以通過忠諫大臣這面「人鏡」來看到自己的缺陷,使自己能反省進取,作為大臣,看到君王虛心納諫就會在欣慰之餘,更加有積極一性一為君王出謀劃策甚至肝腦塗地。

古往今來,能夠直言進諫者無一不是忠心為國的正直之人,而那些說好話或者不說話的大臣,實際上都是自私自利、不為國家著想的平庸、一奸一猾之輩。

我們要想使自己進步,使自己的事業發展壯大,就一定要虛懷若谷、善於聽取他人的批評和忠告。

這位無名說客指責秦王外交政策失誤,並指出秦王在個一性一上的缺陷,要求其應該「勝而不驕、敗而不忿」,並且指出謙虛謹慎、貫徹始終尤其是堅持住後半段、堅持到底才是真正的勝者本色、英雄本色。

在進諫之後,又給秦王的外交政策獻上良謀,指出秦楚之爭其實最終取決於第三國,第三國才是政治決勝的砝碼。

這一良謀實際上也充分運用在現代外交上,以前「冷戰」時代所謂的「大三角」關係,其實就是兩個超級大國在爭取第三國,誰爭取到了第三國,誰就可以勝券在握。

所以,我們平時處世時一定要籠絡人心、廣施恩德,就是最普通的人,也要與其和睦相處,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那些平時不起眼的人,才是你最後成功取勝的關鍵。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戰國策
《戰國策》譯析《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攻宜陽《戰國策》在線閱讀——東周欲為稻《戰國策》在線閱讀——周文君免工師籍《戰國策》在線閱讀——溫人之周《戰國策》在線閱讀——杜赫欲重景翠於周《戰國策》在線閱讀——宮他亡西周之東周《戰國策》白話解析——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戰國策》白話解析——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戰國策》白話解析——雍氏之役《戰國策》白話解析——蘇厲謂周君《戰國策》白話解析——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欲攻周《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惠王謂寒泉子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戰國策》原文 翻譯——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陳軫去楚之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齊助楚攻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醫扁鵲見秦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武王謂甘茂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甘茂亡秦且之齊《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宣太后愛魏丑夫秦客卿造謂穰侯曰范睢因王稽入秦范睢至秦范睢曰臣居山東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應侯失韓之汝南秦攻邯鄲蔡澤見逐於趙秦昭王謂左右秦王欲見頓弱頃襄王二十年或為六國說秦王謂秦王秦王與中期爭論濮陽人呂不韋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文信侯出走四國為一靖郭君將城薛靖郭君善齊貌辨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亡齊而楚鄒忌修八尺有餘秦假道韓魏以攻齊秦伐魏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張儀為秦連橫齊王張儀事秦惠王昭陽為楚伐魏秦攻趙長平楚王死太子在齊質齊王夫人死孟嘗君將入秦孟嘗君舍人孟嘗君出行五國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齊人有馮諼齊宣王見顏先生王斗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齊人見田駢蘇秦說齊閔王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燕攻齊齊破齊閔王之遇殺齊王建入朝於秦五國約以伐齊楚宣王問群臣曰江乙說於安陵君韓公叔有齊魏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威王問於莫敖子華魏相翟強死楚懷王拘張儀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蘇子謂楚王曰蘇秦之楚張儀之楚貧張儀逐惠施於魏魏王遺楚王美人莊辛謂楚襄王曰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客說春申君曰天下合縱使魏加楚考烈王無子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晉畢陽之孫豫讓腹擊為室而鉅蘇秦說李兌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武靈王平晝閒居趙惠文王三十年秦圍趙之邯鄲鄭同北見趙王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五國伐秦無功客見趙王趙太后新用事知伯索地於魏桓子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張儀以秦相魏公孫衍為魏將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魏惠王死田需貴於魏王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秦敗魏於華齊欲伐魏秦使趙攻魏獻書秦王魏王問張旄秦攻韓之管長平之役魏王欲攻邯鄲信陵君殺晉鄙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申子請仕其從兄官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五國約而攻秦秦韓戰於濁澤楚圍雍氏五月齊令周最使鄭公叔且殺幾瑟史疾為韓使楚韓傀相韓或謂韓公仲或謂韓王曰秦大國韓氏逐向晉於周安邑之御史死章段干越人謂新城君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燕文公時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宮他為燕魏燕昭王收破燕蘇代為燕說齊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燕饑趙將伐之昌國君樂毅趙且伐燕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公輸般為楚設機智伯欲伐衛智伯欲伐衛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陰姬與江姬爭為後中山君饗都士讀《戰國策》有感《戰國策》讀後感《戰國策》讀後感——誹謗和誹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