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燕攻齊取七十餘城:說服了他人,征服了他人的人心,足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戰國策》燕攻齊取七十餘城

戰國策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

【提要】

說服了他人,征服了他人的人心,足以解累一卵一之危,足以救民於水火之中。

魯仲連面對難以攻克的頑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忽而讚揚、忽而威脅,用千古偉業、英雄威名來激發敵將的豪情,用忍一時恥辱,建萬世功業的策略來誘導敵將的行動,魯仲連的這段說辭,已成為千古名篇。

【原文】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下。

齊田單以即墨破燕,殺騎劫。

初,燕將攻聊城,人或讒之。

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

田單攻之歲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連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遣燕將。

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王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

故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

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

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之形危。

且棄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為之。

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之弊,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

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下迷感,栗腹以百萬之眾,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為天下戮,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弊禍多,民心無所歸。

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

能以見於天下矣。

「故為公計者,不如罷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

士民見公,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矣。

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

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

意者,亦捐燕棄世,東遊與齊乎?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衛,世世稱孤,與齊久存,此亦一計也。

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熟計而審處一也。

「且吾聞效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

昔管仲射桓公中鉤,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桔,辱身也。

此三行者,鄉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

使管仲終窮抑,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為辱人賤行矣。

然而管子並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為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

曹沫為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里。

使曹子之足不離陳,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為敗軍禽將。

曹子以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

故去三北之恥,退而與魯君計也,曹子以為遭。

齊桓公有天下,朝諸侯。

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

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

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為殺身絕世,功名不立,非知也。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忽之恥,而立累世之功。

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敝也。

公其圖之!」

燕將曰:「敬聞命矣。」

因罷兵到讀而去。

故解齊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譯文】

燕國攻打齊國,奪取了七十多座城,只有莒和即墨兩地保存下來。

齊將田單就以即墨為據點大敗燕軍,殺死燕將騎劫。

當初,有位燕將攻佔了聊城,可是卻被人在燕王那裡進了讒言,這位燕將害怕會被處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國。

齊將田單為收復聊城,打了一年多,將士死傷纍纍,可聊城仍然巋然不動。

齊國謀臣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綁在箭桿上,射一到城內,信中這樣對燕將講:「我聽說,智者不去做違背時勢、有損利益的事,勇士不去做害怕死去而毀掉榮譽的事,忠臣總是處處為君王著想而後才想到自己。

現在將軍竟因一時的激憤,而不顧燕王失去一位大臣,這不是忠臣所為;城破一身死,威名不會在齊國傳播,這不是勇士的舉動;戰功廢棄,英名埋沒,後人不會稱道,這不是聰明人的舉動。

因此,明智的人不會躊躇不決,勇敢的人不會貪生怕死,如今生死榮辱、尊卑貴賤,都取決於一時的當機立斷,希望將軍能夠三思而行,不要與普通人一般見識。

而且楚國進攻南陽、魏國進一逼一十平陸,齊國壓根就沒有分兵拒擊的意思,認為失去南陽之害,不及攻取聊城之利,所以一心一意攻打聊城。

如今秦王出兵助齊,魏國再不敢出兵平陸;秦齊連橫之勢已定,楚國此刻岌岌可危。

何況即便棄南陽、失平陸,只要能保全聊城之地,齊國也會一意孤行,在所不惜。

如今楚、魏先後退兵,可燕國的援軍仍然毫無消息,齊國既沒有了外患,就會與你相持下去直至最終定出成敗。

一年之後,我恐怕就見不到將軍之面了。

總之,攻取聊城是秦國既定不變的方略,你切莫舉棋不定。

將軍知道嗎?目下燕國內亂,君臣失措,上下惶惑。

燕將栗腹率領百萬軍隊進攻趙國,卻屢戰屢敗,燕國本是萬乘強國,卻被趙國圍困。

土地被掠奪,國君遭困厄,為天下諸侯恥笑。

現在,大臣不足以倚仗,兵禍連連,國難深重,民心渙散。

燕王正處在心驚膽戰、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你卻能指揮早已疲憊不堪的聊城子民,抗拒整個齊國的兵馬,已歷一年,聊城現今仍安如磬石,將軍確如墨翟一般善於攻守;士兵們飢餓到食人肉炊人骨的地步,而始終沒有背棄你的想法,你確如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用兵。

就憑這兩條,將軍足可成名於天下!

因此,我替你打算,不如罷兵休鬥,保全車仗甲胃,回國向燕王覆命,他一定會很高興。

燕國的官吏子民見到你,會如同見到父母一般敬一愛一熱情,新朋故交會抓著你的胳膊讚揚將軍的赫赫戰功,這樣將軍就會名揚天下。

然後,將軍上可輔佐國君,統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奉養說客;矯正國弊,改革陋俗,完全能夠建立更大的功名。

如果將軍不願回去,是否能考慮一下拋棄世俗的成見,隱居於齊呢?我會讓齊王賜你封地,與秦國的魏冉、商鞅般富有,代代相襲,與齊並存,這是另一條出路。

這兩者,一是揚名當世;一是富貴安逸,希望你慎重考慮,選擇其中一種。

我還聽說過於看重小節,難以建樹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難以成就威名。

從前管仲彎弓射中桓公的帶鉤,這是篡逆作亂;不能為公子糾死義,這是貪生惜命;身陷囚籠,這是奇恥大辱。

有了這三種行徑,雖鄉民野老也不會與之交往,君主也不會以之為臣。

如果管仲因此困辱抑制自己的志向,不再出仕,以卑賤的勞作辱沒一生。

可是他卻在身兼三種惡行的情況下,執掌齊國政事,扶正天下,九次召集諸侯會盟,使桓公得以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他自己也名滿天下,光耀鄰邦。

曹沫是魯國的將軍,三戰三敗,失地千里。

如果他發誓永遠不離開疆場,不顧後果一意孤行,他一定會戰死沙場,那就不過是一個喪師身歿的敗將而已。

這樣一來,就不能稱為勇士;功名淹沒,不能算是聰明。

可是,他能隱忍三次敗北的恥辱,與莊公重新謀劃。

齊桓公威服天下之後,召集諸侯會盟,曹沫就憑著一一柄一寶劍,在祭壇之上劫持桓公,從容不迫,義正辭嚴,一朝收回失地,天下為之震動。

他的威名更遠播吳楚而名重後世。

以上說的管仲、曹沫兩個人,並不是不能遵行小節,為小恥而死,只是他們認為功名未立,壯志未酬,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

所以才決定拋棄憤恨之心,成就一生的功名;忍受一時恥辱,建立萬世功業。

他們的功業可與三王爭高低,聲名可與天地共短長,願將軍三思而後行!」

燕將深為折服,答覆魯仲連說:「謹遵先生之命。」

於是,背著兵器撤軍回國。

因此說,解除齊兵對聊城的圍困,使百姓免遭刀兵之禍,全是魯仲連的功勞呀!

【評析】

魯仲連的遊說令人頓生豪氣、讓人為之動容、折服。

他非常善於調動人的情感,既善於分析形勢,以時局脅迫燕將就範,又善於激發男人心靈深處的英雄豪情和凌雲壯志,以高尚的事物打動燕將。

一開始魯仲連就單刀直入,抓住燕將死守聊城不敢回國的根本原因不放,指出燕將不要因為讒言造成的一時激憤而失去太多。

緊接著用事實指出齊國一定會非要要攻下聊城不可,以此打消燕將的僥倖心理,用武力威脅燕將必須放棄守城。

威脅完之後,又誇獎燕將如同墨翟、孫臏、吳起一般,讓他心生欣慰、躊躇滿志,並且指出了燕將班師回國後的美好前景。

最後,他用管仲、曹沫的非凡事跡和英雄壯舉,再一次地說明了忍小辱、成大功的必要一性一,再一次激盪起燕將心中成大業、立大功的雄心壯志。

整個遊說過程不僅極具說服力,而且形式上非常的壯美,情感上讓人激|情蕩漾、極富感染力。

古人具有這般厲害的口才,生為後來者,我們只有勤學苦練,方能對得起我們的祖宗啊!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戰國策
《戰國策》譯析《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攻宜陽《戰國策》在線閱讀——東周欲為稻《戰國策》在線閱讀——周文君免工師籍《戰國策》在線閱讀——溫人之周《戰國策》在線閱讀——杜赫欲重景翠於周《戰國策》在線閱讀——宮他亡西周之東周《戰國策》白話解析——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戰國策》白話解析——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戰國策》白話解析——雍氏之役《戰國策》白話解析——蘇厲謂周君《戰國策》白話解析——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欲攻周《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惠王謂寒泉子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戰國策》原文 翻譯——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陳軫去楚之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齊助楚攻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醫扁鵲見秦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武王謂甘茂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甘茂亡秦且之齊《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宣太后愛魏丑夫秦客卿造謂穰侯曰范睢因王稽入秦范睢至秦范睢曰臣居山東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應侯失韓之汝南秦攻邯鄲蔡澤見逐於趙秦昭王謂左右秦王欲見頓弱頃襄王二十年或為六國說秦王謂秦王秦王與中期爭論濮陽人呂不韋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文信侯出走四國為一靖郭君將城薛靖郭君善齊貌辨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亡齊而楚鄒忌修八尺有餘秦假道韓魏以攻齊秦伐魏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張儀為秦連橫齊王張儀事秦惠王昭陽為楚伐魏秦攻趙長平楚王死太子在齊質齊王夫人死孟嘗君將入秦孟嘗君舍人孟嘗君出行五國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齊人有馮諼齊宣王見顏先生王斗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齊人見田駢蘇秦說齊閔王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燕攻齊齊破齊閔王之遇殺齊王建入朝於秦五國約以伐齊楚宣王問群臣曰江乙說於安陵君韓公叔有齊魏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威王問於莫敖子華魏相翟強死楚懷王拘張儀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蘇子謂楚王曰蘇秦之楚張儀之楚貧張儀逐惠施於魏魏王遺楚王美人莊辛謂楚襄王曰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客說春申君曰天下合縱使魏加楚考烈王無子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晉畢陽之孫豫讓腹擊為室而鉅蘇秦說李兌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武靈王平晝閒居趙惠文王三十年秦圍趙之邯鄲鄭同北見趙王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五國伐秦無功客見趙王趙太后新用事知伯索地於魏桓子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張儀以秦相魏公孫衍為魏將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魏惠王死田需貴於魏王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秦敗魏於華齊欲伐魏秦使趙攻魏獻書秦王魏王問張旄秦攻韓之管長平之役魏王欲攻邯鄲信陵君殺晉鄙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申子請仕其從兄官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五國約而攻秦秦韓戰於濁澤楚圍雍氏五月齊令周最使鄭公叔且殺幾瑟史疾為韓使楚韓傀相韓或謂韓公仲或謂韓王曰秦大國韓氏逐向晉於周安邑之御史死章段干越人謂新城君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燕文公時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宮他為燕魏燕昭王收破燕蘇代為燕說齊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燕饑趙將伐之昌國君樂毅趙且伐燕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公輸般為楚設機智伯欲伐衛智伯欲伐衛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陰姬與江姬爭為後中山君饗都士讀《戰國策》有感《戰國策》讀後感《戰國策》讀後感——誹謗和誹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