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蘇秦一路宣揚他的合縱之道,對自己的政治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戰國策》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戰國策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

【提要】

蘇秦一路宣揚他的合縱之道,對自己的政治主張充滿了熱情,有了這種巨大的熱情和投入,他的說辭就有氣勢有力量,鋪陳華麗、汪洋恣肆。

他滔一滔一不一絕的言論成為千年來中國人掌握、錘煉口才的典範。

【原文】

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說趙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賢大王之行義,皆願奉教陳忠於前之日久矣。

雖然,奉陽君,大王不得任事,是以外賓客遊談之士,無敢盡忠於前者。

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臣故敢獻其愚,效愚忠。

為大王計,莫若安民無事,請無庸有為也。

安民之本,在於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不得則民終身不得安。

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

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願大王慎無出與口也。

請屏左右,白言所以異,陰陽而已矣。

大王誠能聽臣,燕必致氈裘狗馬之地,齊必致海隅魚鹽之地,楚必致桔柚雲夢之地,韓、魏皆可使致封地湯沐之邑,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

夫割地效實,五伯之所以復軍禽將而求也;封侯貴戚,湯、武之所以放殺而爭也。

今大王垂拱而兩有之,是臣之所以為大王願也。

大王與秦,則秦必弱韓、魏;與齊,則齊必弱楚、魏。

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

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

楚弱則無援。

此三策者,不可不熟計也。

夫秦下軹道則南陽動,劫韓包周則趙自銷鑠,據衛取淇則齊必入朝。

秦欲已得行於山東,則必舉甲而向趙。

秦甲涉河逾漳,據番吾,則兵必戰於邯鄲之下矣。

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

趙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

燕固弱國,不足畏也。

且秦之所畏害於天下者,莫如趙。

然而秦不敢舉兵甲而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後也。

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

秦之攻韓、魏也,則不然。

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稍蠶食之,傅之國都而止矣。

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

韓、魏臣於秦,秦無韓、魏之隔,禍中於趙矣。

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舜無咫尺之地,以有天下。

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

湯、武之卒不過三千人,車不過三百乘,立為天子。

誠得其道也。

是故明主外料其敵國之強弱,內度其士卒之眾寡、賢與不肖,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節,固已見於胸中矣,豈掩於眾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

臣竊以天下地圖案之。

諸侯之地五倍於秦,料諸侯之卒,十倍於秦。

六國併力為一,西面而攻秦,秦必破矣。

今見破於秦,西面而事之,見臣於秦。

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夫橫人者,皆欲割諸侯之地以與秦成。

與秦成,則高台,美宮室,聽竽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軒轅,後有長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與其憂。

是故橫人日夜務以秦權恐繩諸侯,以求割地,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一黨一之門,故尊主廣地強兵之計,臣得陳忠於前矣。

故竊本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從親,以儐畔秦。

令天下之將相,相與會於洹水之上,通質刑白馬以盟之。

約曰:『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食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以北。

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以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

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成皋,魏塞午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渤海,燕出銳師以佐之。

諸侯有先背約者,五國共伐之。

六國從親以擯秦,秦必不敢出兵函谷關以害山東矣。

如是則伯業成矣。」

趙王曰:「寡人年少,蒞國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

乃封蘇秦為武安君,飾車百乘,黃金千鎰,白璧百雙,錦繡千純,以約諸侯。

【譯文】

蘇秦從燕國到趙國,開始用聯合六國抗衡秦國的策略,他遊說趙肅侯說:「普天之下,各諸侯國的卿相大臣,以至於普通的老百姓,沒有一個不尊崇大王施行仁義的行為的,都願接受您的教誨,向大王進獻忠心,這已經有很久了。

然而,奉陽君妒嫉賢能,使得大王不能專理國事,以致賓客疏遠,遊說之士都不敢前來敬獻忠言。

現在奉陽君死了,大王才能夠和各方面的人士接近,所以我才敢來敬獻一點愚忠以報效大王。

我為大王考慮,沒有比讓人民安居樂業、平安無事更好的了。

安民的根本措施在於選擇好諸侯國並與其建立良好邦交。

有好的邦交人民就安定,沒有好的邦交人民就終身不得安定。

我再說說外敵入侵的禍患:秦、齊兩國是您的敵國,所以趙國人民不得安定;依靠秦國進攻齊國,人民不能安定;依靠齊國進攻秦國,人民也不能安定。

可見圖謀他國國君,進攻他國,常常會口出惡言,並與他國斷交,所以我請大王切勿說這樣的話。

請您迴避左右侍臣,我說說合縱、連橫的差別。

大王真能聽從我的忠言,燕國一定會把出產氈、裘、狗、馬的好地方獻給您,齊國一定會把海邊出產魚鹽的地盤獻給您,楚國一定會把出產橘柚的雲夢之地獻給您,韓國、魏國也必然獻出很多城池和供您洗盥費用的縣邑,大王的父兄外戚都可以有封侯的土地。

割取別國土地得到別國財貨,乃是五霸不惜犧牲將士的生命去追求的;使貴戚得以封侯,也是從前商湯放逐夏桀、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才爭得的。

現在大王不費力氣就可以得到兩種東西,這是我為大王感到欣慰的。

大王與秦國結盟,秦國必然去侵略韓、魏;大王與齊國結盟,齊國必然去侵略楚、魏;魏國衰弱後就必然割河外之地;韓國軟弱了,它就會獻出宜陽。

獻出了宜陽,則通往上郡的路就切斷了;河外割讓了,道路就不能通行到上郡;楚國衰弱,趙國就孤立無援。

這三項計策,是不能不慎重考慮的。

秦國攻下軹道,那麼南陽就會動搖;再劫持韓國包圍周室,那麼趙國就會自行削弱;秦國再佔領衛都濮陽奪取淇水之地,那麼齊國必然會到秦國稱臣。

假如秦國能在山東得到這些,必然就會進攻趙國。

秦軍渡過黃河,穿過漳水,佔據番吾,那麼秦兵必將交戰於邯鄲城下。

這就是我為大王擔憂的地方啊!

現在,山東各國,沒有哪個國家像趙國這麼強大。

趙國土地方圓兩千里,一精一兵幾十萬,戰車幾千輛,戰馬上萬匹,軍糧可供十年之用,西邊有常山,南邊有黃河、漳水,東邊有清河,北邊有燕國。

燕國本是一個弱國,不足畏懼。

在諸侯國中,秦國最害怕的是趙國。

然而,秦國不敢發兵討伐趙國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秦國擔心韓、魏兩國在後邊算計它。

這樣看來,韓、魏兩國就是趙國南邊的蔽障。

秦國攻打韓、魏就不是這樣了。

韓、魏沒有名山大川的阻隔,秦國只要對它們一點點地吞一食,一直把國都吞一食完為止就可以了。

韓、魏不能抗拒秦國,必然會向秦稱臣。

韓、魏臣服於秦後,秦國就沒有韓、魏的障礙了,戰禍就將降到趙國頭上。

這也是我為大王憂慮的地方。

「我聽說堯過去連三百畝這麼大的地盤都沒有,舜沒有一尺那麼大的地盤,他們竟然擁有了天下。

禹只有一個不滿百人的部落,竟成為諸侯的共主。

商湯、周武王的兵士不滿三千,戰車不過三百輛,最後成為天子。

這都是因為他們獲得了治國安邦的正道。

所以英明的國君,對外要估計敵國的強弱,對內要視察士卒的多寡、賢與不賢,不必等到兩軍相拼,勝敗存亡的關鍵就已經心中有數了。

怎麼能夠被眾人之言所蒙蔽,糊里糊塗的決定事情呢!」

我私下拿天下地圖察看,諸侯的土地相當於秦國的五倍,諸侯的兵力相當於秦國的十倍。

假如六國能夠一團一結一致,合力西去攻打秦國,秦國必定滅亡。

現在各國將要被秦國滅亡,卻面朝西方共同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

滅掉別國或被別國滅掉,讓別國臣服或臣服於別國,兩者絕不能相提並論。

那些主張連橫的人,他們都想割讓諸侯的土地來與秦國談和。

一旦能和秦國講和,他們就可以高築台榭,美化住宅別墅,傾聽美一女姣笑,然而一旦秦國突然發兵攻打諸侯,他們卻不與諸侯共同承擔憂患。

因此主張連橫的人日夜尋求靠秦國的權勢來恐嚇諸侯,以求得向秦國割地。

請大王深思熟慮。

我聽說賢明的君主不懷疑他人,不輕信讒言,摒棄一切流言蜚語的滋生,杜絕一黨一派的門戶之爭,這就使得君主尊貴、疆地廣大和兵強馬壯了,我也能有機會在大王面前盡效愚忠了。

所以我私下為大王謀劃,不如一團一結韓、魏、齊、楚、燕、趙,使六國合縱,互相親近,以此抗拒秦國。

通令天下的將相,一齊到洹水之畔集會,交換人質,殺白馬締結盟約。

盟約可以這樣寫:『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齊、魏都要各出一精一兵為楚國作戰,韓國負責切斷秦國的糧道,趙國渡過黃河、漳水,燕國則派大軍死守常山以北。

假如秦國攻打韓、魏,楚國就切斷秦國的後路,齊國派一精一兵支援韓、魏,趙國則渡過黃河、漳水,至於燕國則派兵死守雲中。

秦國如果攻打齊國,楚國就負責切斷秦國的後路,韓國派邊守住成皋而魏國則封鎖午道,趙國越過黃河、漳水、博關,燕國則派一精一兵援助齊國。

假如秦兵攻打燕國,那趙國就守住常山,楚國進兵武關,齊軍渡過渤海,韓、魏兩國各出一精一兵援救。

秦兵如果攻打趙國,那韓國就要鎮守宜陽,楚軍列陣武關,魏軍則駐紮在河外,齊軍渡過渤海,燕國則發一精一兵救趙。

六個諸侯國中有先背棄盟約的,那其他五國就共同出兵討伐它。

只要六國形成合縱,親密一合作來抵抗秦國,秦國就不敢出兵函谷關侵略山東六國了。

這樣大王的霸業就可以順利完成了。

趙肅侯說:「我年紀小,即位的時間又短,還沒有聽到過治國的大計。

現在您有意拯救天下、安定諸侯,我非常願意締結合縱之盟。」

於是趙肅侯就封蘇秦為武安君,撥給他戰車一百輛,黃金千鎰,白璧百雙,錦銹一千匹,用這些財物去與諸侯締結合縱之約。

【評析】

蘇秦遊說很注意演說的層次一性一和遞進一性一。

他首先向趙肅侯指出國家的根本在於安民和邦交,由此引出合縱他國的主題。

接著構畫出合縱之後的美好前景和假如連橫事秦的悲慘結局,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及其在地緣政治方面的重要一性一,接著指出趙王完全可以建立堯、舜的功業而不必要向秦王臣服。

最後部分,蘇秦通過對比六國與秦的實力、通過揭露連橫派的只顧自己私利的真面目,和盤推出了趙國合縱的具體方案。

說理透徹、洋洋灑灑、氣勢如虹,這種邏輯一性一很強、又很有氣勢的雄辯,任何人也不得不折服。

所以我們在論說重大事項、遊說重要人物時,一定要將說辭謀劃得很有層次一性一和遞進一性一,多個角度展開論述主題。

另一方面要注意論述的氣勢,以宏大的目標、偉大的人物和事跡來高談闊論、高瞻遠矚,如此以胸懷、氣勢壓倒、征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戰國策
《戰國策》譯析《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攻宜陽《戰國策》在線閱讀——東周欲為稻《戰國策》在線閱讀——周文君免工師籍《戰國策》在線閱讀——溫人之周《戰國策》在線閱讀——杜赫欲重景翠於周《戰國策》在線閱讀——宮他亡西周之東周《戰國策》白話解析——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戰國策》白話解析——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戰國策》白話解析——雍氏之役《戰國策》白話解析——蘇厲謂周君《戰國策》白話解析——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欲攻周《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惠王謂寒泉子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戰國策》原文 翻譯——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陳軫去楚之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齊助楚攻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醫扁鵲見秦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武王謂甘茂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甘茂亡秦且之齊《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宣太后愛魏丑夫秦客卿造謂穰侯曰范睢因王稽入秦范睢至秦范睢曰臣居山東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應侯失韓之汝南秦攻邯鄲蔡澤見逐於趙秦昭王謂左右秦王欲見頓弱頃襄王二十年或為六國說秦王謂秦王秦王與中期爭論濮陽人呂不韋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文信侯出走四國為一靖郭君將城薛靖郭君善齊貌辨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亡齊而楚鄒忌修八尺有餘秦假道韓魏以攻齊秦伐魏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張儀為秦連橫齊王張儀事秦惠王昭陽為楚伐魏秦攻趙長平楚王死太子在齊質齊王夫人死孟嘗君將入秦孟嘗君舍人孟嘗君出行五國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齊人有馮諼齊宣王見顏先生王斗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齊人見田駢蘇秦說齊閔王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燕攻齊齊破齊閔王之遇殺齊王建入朝於秦五國約以伐齊楚宣王問群臣曰江乙說於安陵君韓公叔有齊魏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威王問於莫敖子華魏相翟強死楚懷王拘張儀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蘇子謂楚王曰蘇秦之楚張儀之楚貧張儀逐惠施於魏魏王遺楚王美人莊辛謂楚襄王曰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客說春申君曰天下合縱使魏加楚考烈王無子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晉畢陽之孫豫讓腹擊為室而鉅蘇秦說李兌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武靈王平晝閒居趙惠文王三十年秦圍趙之邯鄲鄭同北見趙王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五國伐秦無功客見趙王趙太后新用事知伯索地於魏桓子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張儀以秦相魏公孫衍為魏將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魏惠王死田需貴於魏王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秦敗魏於華齊欲伐魏秦使趙攻魏獻書秦王魏王問張旄秦攻韓之管長平之役魏王欲攻邯鄲信陵君殺晉鄙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申子請仕其從兄官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五國約而攻秦秦韓戰於濁澤楚圍雍氏五月齊令周最使鄭公叔且殺幾瑟史疾為韓使楚韓傀相韓或謂韓公仲或謂韓王曰秦大國韓氏逐向晉於周安邑之御史死章段干越人謂新城君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燕文公時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宮他為燕魏燕昭王收破燕蘇代為燕說齊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燕饑趙將伐之昌國君樂毅趙且伐燕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公輸般為楚設機智伯欲伐衛智伯欲伐衛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陰姬與江姬爭為後中山君饗都士讀《戰國策》有感《戰國策》讀後感《戰國策》讀後感——誹謗和誹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