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張儀,戰國時代與蘇秦齊名的說客、謀士,縱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戰國策》《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

戰國策

《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

【提要】

張儀,戰國時代與蘇秦齊名的說客、謀士,縱橫家中連橫派的領軍人物和最高首腦。

張儀也擅長於戰略謀劃、長篇遊說和辯論,張儀在運用具體技巧和策略時也毫不遜色。

合縱派與連橫派的鬥爭最終以張儀為首的連橫派的勝利而告終。

張儀的辯論條分縷析、層次分明、由淺入深、層層剝筍,強大的邏輯力量與宏大的氣勢互相配合,他在語言的文采方面也很注重,旁徵博引、引經據典、對偶排比、對比誇張等修辭手法運用的十分自如。

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大家風範。

【原文】

張儀說秦王曰:「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

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

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

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余韓成從,將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謂乎!臣聞之曰:『以亂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順者亡』。

今天下之府庫不盈,倉空虛,悉其士民張軍數千百萬,白刃在前,斧質在後,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也。

言賞則不使,言罰則不行,賞罰不行,故民不死也。

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不攻無攻相事也。

出其父母懷衽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

夫斷死與斷生也不同。

而民為之者是貴奮也。

一可以勝十,十可以勝百,百可以勝千,千可以勝萬,萬可以勝天下矣。

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開地數千里,此甚大功也。

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忠也。

臣敢言往昔。

昔者齊南破荊,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韓、魏之君,地廣而兵強;戰勝攻取,詔令天下;濟清河濁,足以為限;長城、鉅坊,足以為塞。

齊五,戰之國也。

一戰不勝而無齊。

故由此觀之,夫戰者,萬乘之存亡也。

且臣聞之曰:『削株掘根,無與禍鄰,禍乃不存。

』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

荊王亡奔走,東伏於陳。

當是之時,隨荊以兵,則荊可舉。

舉荊,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

東以強齊、燕,中陵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荊人和。

今荊人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令帥天下西面以與秦為難,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一矣。

天下有比志而軍華下,大王以詐破之,兵至梁郭,圍梁數旬,則梁可拔。

拔梁,則魏可舉。

舉魏,則荊、趙之志絕。

荊、趙之志絕,則趙危。

趙危而荊孤。

東以強齊、燕,中陵三晉。

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魏氏和,令魏氏收亡國,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廟,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國之兵,而欲以成兩國之功。

是故兵終身暴靈於外,士民潞病於內,伯王之名不成,此固已無伯王之道三矣。

趙氏,中央之國也,雜民之所居也。

其民輕而難用,號令不治,賞罰不信,地形不便,上非能盡其民力。

彼固亡國之形也,而不憂其民氓。

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之上一黨一,大王以詐破之,拔武安。

當是時,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然則是邯鄲不守。

拔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窬羊腸,降代、上一黨一。

代三十六縣,上一黨一十七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

代、上一黨一不戰而已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已反為齊矣,中呼池以北不戰而已為燕矣。

然則是舉趙則韓必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

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挾荊,以東弱齊、燕,決白馬之口,以流魏氏。

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

大王拱手以須,天下遍隨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

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趙氏為和。

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曾不可得,乃取欺於亡國,是謀臣之拙也。

且夫趙當亡不亡,秦當伯不伯,天下固量秦之謀臣一矣。

乃復悉卒以攻邯鄲,不能拔也,棄甲兵怒,戰慄而卻,天下固量秦力二矣。

軍乃引退,並於李下,大王並軍而致與戰,非能厚勝之也,又交罷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內者量吾謀臣,外者極吾兵力。

由是觀之,臣以天下之從,豈其難矣?內者吾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倉虛;外者天下比志甚固。

願大王有以慮之也。

且臣聞之,『戰戰慄栗,日慎一日』。

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紂為天子,帥天下將甲百萬,左飲於淇谷,右飲於洹水,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與周武為難。

武王將素甲三千領,戰一日,破紂之國,禽其身,據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不傷。

智伯帥三國之眾,以攻趙襄主於晉陽,決水灌之。

三年,城且拔矣。

襄主錯龜數策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而使張孟談。

於是潛行而出,反智伯之約,得兩國之眾,以攻智伯之國,禽其身,以成襄子之功。

今秦地斷長續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親齊、燕,以成伯王之,朝四鄰諸侯之道。

大王試聽其說,一舉而天下之從不破,趙不一舉,韓不亡,荊、魏不臣齊、燕不親,伯王之名不成,四鄰諸侯不朝,大王斬臣以徇於國,以主為謀不忠者。」

【譯文】

張儀遊說秦王道:「我常聽人說:『不知道事情的原由就開口發言那是不明智;明白事理、可以為事情的解決出謀劃策卻不開口,那是不忠貞。

』作為一個臣子,對君王不忠誠就該死;說話不審慎也該死。

盡避事情的出路如此,但我仍然願意把所有見聞都說出來給大王聽,請大王裁決定罪。

我聽說四海之內,北方的燕國和南方的魏國又在連結荊楚,鞏固同齊國的聯盟,收羅殘餘的韓國勢力,形成合縱的聯合陣線,面向西方,與秦國對抗。

對此我私下不禁失笑。

天下有三種亡國的情況,而天下終會有人來收拾殘局,可能說的就是今天的世道!我聽人說:『以治理混亂之國去攻打治理有序之國必遭敗亡,以邪惡之國去攻打正義之國必遭敗亡,以背逆天道之國去攻打順應天道之國必遭敗亡。

』如今天下諸侯國儲藏財貨的倉庫很不充實,屯積米糧的倉庫也很空虛,他們徵召所有人民,發動千百萬計的軍隊,雖然是白刃在前,利斧在後,軍士仍然都退卻逃跑,不能和敵人拚死一戰。

其實並不是他們的人民不肯死戰,而是由於統治者拿不出好辦法進行教育。

說獎賞而不給予,說處罰卻不執行,所以人民才不肯為國死戰。

現在秦國號令鮮明,賞罰分明,有功無功都按照實際情形進行獎懲。

每個人離開父母懷抱之初,從來就沒有見過敵人,所以一聽說作戰就跺腳、露胸,決心死戰,迎著敵人的刀槍,勇往直前,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幾乎全都決心要為國家死在戰場上。

大王知道:一個人決心要去戰死,和決心要逃生是不同的,但秦國人仍然願意去戰死,就是由於重視奮戰至死一精一神的緣故。

一人可以戰勝十人,十人可以戰勝百人,百人可以戰勝千人,千人可以戰勝萬人,萬人可以戰勝全天下。

如今秦國的地勢,截長補短方圓有數千里,強大的軍隊有幾百萬。

而秦國的號令和賞罰,險峻有利的地形,天下諸侯都望塵莫及。

用這種優越條件和天下諸侯爭雄,全天下也不夠秦國吞併的。

由此可以知道,只要秦國作戰絕對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所向無敵,完全可以開拓土地幾千里,那將是很偉大的功業。

然而如今,秦國軍隊疲憊,人民窮困,積蓄用絕,田園荒廢,倉庫空虛,四鄰諸侯不肯臣服,霸業不能樹立,出現這種令人驚訝的情況並沒有其他原因,主要是秦國謀臣不能盡忠的緣故。

我願用歷史史實為證加以說明:從前齊國往南擊破荊楚,往東戰敗了宋國,往西征服了秦國,北方更打敗了燕國,在中原地帶又指揮韓、魏兩國的君主。

土地廣大,兵強馬壯,攻城略地,戰無不勝,號令天下諸侯,清清的濟水和混濁的黃河都是它的天然屏障,巨大的長城足可以作它的防守掩體。

齊國是一連五次戰勝的強國,可是只戰敗一次,齊國就沒有了,由此可見,用兵作戰可以決定萬乘大國的生死存亡。

我還聽說:『斬草要除根,不給禍留下作為,禍才不會存。

』從前秦國和楚國作戰,秦兵大敗楚軍,佔領了楚國首都郢城,同時又佔領了洞庭湖、五都、江南等地,楚王向東逃亡,藏在陳地。

在那個時候,只要把握時機攻打楚國,就可以佔領楚國的全部土地。

而佔領了楚國,那裡的人民就足夠使用,那裡的物產就足可以滿足物質需要,東面對抗齊、燕兩國,中原可以凌架在三晉(指韓、趙、魏三國)之上,如果這樣就可以一舉而完成霸業,使天下諸侯都來秦廷稱臣。

然而當時的謀臣不但不肯這樣做,反而撤兵和楚人講和,現在楚已收復了所有失地,重新集合逃散的人民,再度建立起宗廟和社稷之主,他們得以率領天下諸侯往西面來跟秦國對抗。

這樣,當然秦國就第一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後來其他諸侯國同心一致、聯合兵臨華陽城下。

幸虧大王用詐術擊潰了他們,一直進兵到魏都大梁外。

當時只要繼續圍困幾十天,就可以佔領大梁城。

佔領大梁,就可以攻下魏國;攻下了魏國,趙、楚的聯盟就拆散了,趙國就會處於危難之地。

趙國陷入危難之地,楚國就孤立無援。

這樣秦國東可以威脅齊、燕,中間可以駕馭三晉,如此也可以一舉建立霸王功業,使天下諸侯都來朝賀。

然而謀臣不但不肯這樣做,反而引兵自退、與魏講和,使魏國有了喘一息的機會。

如此就第二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前不久穰侯為相,治理秦國,他用一國的軍隊,卻想建立兩國才能完成的功業。

即使軍隊在邊境外風吹日曬雨淋,人民在國內勞苦疲憊,霸王的功業卻始終不能建立,這也就是第三次失去了建立霸業的機會。

趙國在諸侯中位居中央,人民五方雜居。

趙國民眾輕浮而不好治理,以致使國家號令無法貫徹,賞罰毫無信用。

趙國的地理位置不利於防守,統治者又不能使人民的潛力全部發揮出來,這一切已是一種亡國的形勢了。

再加上不體恤民間疾苦,幾乎把全國的老百姓都征發到長平戰場,去跟韓國爭上一黨一。

大王以計謀戰勝趙國,既而攻克武安。

當時趙國君臣彼此不合作,官民也互不信賴,這樣邯鄲就無法固守,如果秦軍攻下邯鄲,在河間修正軍隊,再率領軍隊往西攻打修武,經過羊腸險塞,降服代和上一黨一。

代有36縣,上一黨一有27縣,不用一副盔甲,不費一兵卒,就都成了秦國所有。

代和上一黨一不經過戰爭就成為秦國土地,趙國的東陽和河外等地不經過戰爭將反歸齊國,中呼池以北之地不經過戰爭將屬於燕國。

既然如此,攻下趙國之後,韓國就必然滅亡,韓國滅亡以後,楚、魏就不能獨立;楚魏既然不能獨立就可一舉攻破韓國;韓國既破,就傷害到魏國,然後再挾持楚國往東去削弱齊、燕,挖開白馬津的河口來淹魏國。

如此一舉就可以滅三晉,而六國的合縱聯盟也勢將瓦解,大王只要拱手在那裡等著,天下諸侯就會一個跟著一個來投降,霸王之名號即刻就可以建立。

只可惜這一切都是假設,因為謀臣不但不這樣做,反而自動退兵跟趙國講和了。

憑大王的賢明和秦兵的強盛,竟然建立不起天下霸主的基業,而且被既將滅亡的各諸侯國欺凌,這一切都是由於謀臣的愚昧笨拙所導致的。

趙國當亡不亡,秦國該稱霸又不能稱霸,天下人已經看透了秦國謀臣的本領高低,此其一。

秦國曾用全國之兵,去攻打趙國的邯鄲,不但沒有攻下反而被敵人打得丟盔卸甲,將士們又氣又怕地敗下陣來,天下人已經看透了秦國將士的鬥志,此其二。

軍隊退下來以後,都聚集在李下(地名),大王又重新編整努力督促將士們作戰,可是並沒有取得大勝,就紛紛罷兵撤退,天下人又都看透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此其三。

在內看透了秦國的謀臣,在外看透了秦國的將士。

由此觀之,臣認為天下的合縱力量,難道不是更難對付了。

秦國的軍隊疲勞不堪,人民極端困頓,再加上積蓄用盡、田園荒蕪、倉庫空虛;而國外諸侯合縱,一團一結一致,甚為堅固,但願大王能多加考慮這危機!

我又聽人說:『戰戰兢兢,日慎一日。

』假如謹慎得法,可以佔有全天下。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古代殷紂王做天子,率領天下百萬大軍,左邊的軍隊還在淇谷飲馬,右邊軍隊已到洹水喝水了,竟把淇水和洹水都喝乾了。

殷紂王是用這麼雄壯龐大的大軍跟周武王作戰,可是武王只率領了3000名穿著簡單盔甲的戰士,僅僅經過一天戰鬥就打敗了紂王之軍,俘虜了殷的全部臣民,擁有了殷的全部的土地,天下竟沒有一個人同情紂王。

以前智伯率領韓、趙、魏三國的兵眾,前往晉陽去攻打趙襄子,智伯掘出晉水河採取水攻,經過三年之久的攻打,當晉陽城快被攻下時,趙襄子用烏龜進行占卜,看看自己國家命運的吉凶,預測雙方到底誰敗降。

趙襄子又使用反間計,派趙國大臣張孟談,悄悄出城,破壞韓、魏與智伯的盟約,結果爭取到韓魏兩國的合作,然後合力來攻打智伯,終於大敗智伯的軍隊,俘虜了智伯本人。

張孟談於是成為趙襄子的一大功臣。

如今秦國的號令嚴明賞罰分明,再加上地形的優勢,天下諸侯沒有能比得上的。

如果憑這種優勢,而與天下諸侯爭勝,整個天下就可以被秦征服。

臣冒死罪,希望見到大王,談論秦國的戰略以及怎樣能夠破壞天下的合縱戰略及其力量,滅趙亡韓,迫使楚魏稱臣,聯合齊、燕加盟,建立霸王之業,讓天下諸侯都來朝貢。

請大王姑且採用我的策略,假如不能一舉而瓦解天下合縱,攻不下趙,滅不了韓,魏、楚不稱臣,齊、燕不加盟,霸王之業不能建立,天下諸侯不來朝貢,那就請大王砍下我的頭,在全國各地輪流示眾,以懲戒那些為君主謀劃而不盡忠的臣子。」

【評析】

「世有非常之人,才有非常之功」,諸如蘇秦、張儀這樣的人都是草民出身,但在貴為一國之主的君主面前沒有一絲的畏懼和委瑣,他們心中的自信和心靈力量讓我們想起來也是萬分折服的。

人們遊說的對象一般都是高於自己或者自己有求於人家的重要人物,有時候甚至要叫你去遊說全國聞名的要人和名人,此時的心理和氣勢非常重要,它幾乎決定了你遊說的效果。

因此,我們在遊說時要講「勢」和「氣」,有充沛和沉穩的底氣,有不卑不亢的氣勢,方能展開思路大開言路。

如果你在作為名人和權勢者的受眾前面唯唯諾諾、低聲下氣,受眾就決沒有心思聽你的話了。

所以我們遊說上級或者重要人物時,一定要心底裡與他平起平坐,決不能抬高對方、小看自己。

在對顯貴說話時一定要以崇高偉論來打動他。

《鬼谷子》中說道:「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

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下。

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因此與那些處於陽勢、內心優越和積極的人說話,就要從大處入手,選擇崇高的內容道理來談論,這樣才能說服他。

與重要的人物談重要的事一定要事先準備充分,要想著如何安排才能打動受眾,謀局排篇、分段總結,先講什麼後講什麼一定要事先仔細的籌劃好。

張儀的長篇大論層層相扣、循序漸進,顯得非常的有條理。

其實有條理是說話的基本要求,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受眾就不會感到你在雜亂無章的胡說。

受眾接受、記憶起來也就比較容易,尤其是長篇大論,一定要分幾個要點來講。

很多人講話分三點、二點來講,效果應該是不錯的。

張儀的遊說氣勢恢弘、氣度非凡,排山倒海之勢與反覆論證、不證自明的理一性一力量相融合,產生了令人不能不折服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有了不凡的氣勢和心態,言說時的說服力就會加強。

我們的氣勢加上我們的理一性一推論、論證能力,就會產生無可辯駁的信服力。

在論說時也要融入感情,更容易打動人,張儀的遊說包含感情,通篇充滿了對秦國平庸的謀臣們的可氣可恨之情,也充滿了對秦王有實力卻無法實現霸業的惋惜之情,如果有更動情之處,張儀說不定還要落淚。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戰國策
《戰國策》譯析《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攻宜陽《戰國策》在線閱讀——東周欲為稻《戰國策》在線閱讀——周文君免工師籍《戰國策》在線閱讀——溫人之周《戰國策》在線閱讀——杜赫欲重景翠於周《戰國策》在線閱讀——宮他亡西周之東周《戰國策》白話解析——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戰國策》白話解析——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戰國策》白話解析——雍氏之役《戰國策》白話解析——蘇厲謂周君《戰國策》白話解析——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欲攻周《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惠王謂寒泉子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戰國策》原文 翻譯——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陳軫去楚之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齊助楚攻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醫扁鵲見秦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武王謂甘茂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甘茂亡秦且之齊《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宣太后愛魏丑夫秦客卿造謂穰侯曰范睢因王稽入秦范睢至秦范睢曰臣居山東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應侯失韓之汝南秦攻邯鄲蔡澤見逐於趙秦昭王謂左右秦王欲見頓弱頃襄王二十年或為六國說秦王謂秦王秦王與中期爭論濮陽人呂不韋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文信侯出走四國為一靖郭君將城薛靖郭君善齊貌辨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亡齊而楚鄒忌修八尺有餘秦假道韓魏以攻齊秦伐魏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張儀為秦連橫齊王張儀事秦惠王昭陽為楚伐魏秦攻趙長平楚王死太子在齊質齊王夫人死孟嘗君將入秦孟嘗君舍人孟嘗君出行五國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齊人有馮諼齊宣王見顏先生王斗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齊人見田駢蘇秦說齊閔王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燕攻齊齊破齊閔王之遇殺齊王建入朝於秦五國約以伐齊楚宣王問群臣曰江乙說於安陵君韓公叔有齊魏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威王問於莫敖子華魏相翟強死楚懷王拘張儀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蘇子謂楚王曰蘇秦之楚張儀之楚貧張儀逐惠施於魏魏王遺楚王美人莊辛謂楚襄王曰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客說春申君曰天下合縱使魏加楚考烈王無子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晉畢陽之孫豫讓腹擊為室而鉅蘇秦說李兌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武靈王平晝閒居趙惠文王三十年秦圍趙之邯鄲鄭同北見趙王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五國伐秦無功客見趙王趙太后新用事知伯索地於魏桓子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張儀以秦相魏公孫衍為魏將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魏惠王死田需貴於魏王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秦敗魏於華齊欲伐魏秦使趙攻魏獻書秦王魏王問張旄秦攻韓之管長平之役魏王欲攻邯鄲信陵君殺晉鄙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申子請仕其從兄官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五國約而攻秦秦韓戰於濁澤楚圍雍氏五月齊令周最使鄭公叔且殺幾瑟史疾為韓使楚韓傀相韓或謂韓公仲或謂韓王曰秦大國韓氏逐向晉於周安邑之御史死章段干越人謂新城君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燕文公時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宮他為燕魏燕昭王收破燕蘇代為燕說齊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燕饑趙將伐之昌國君樂毅趙且伐燕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公輸般為楚設機智伯欲伐衛智伯欲伐衛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陰姬與江姬爭為後中山君饗都士讀《戰國策》有感《戰國策》讀後感《戰國策》讀後感——誹謗和誹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