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史疾為韓使楚
【提要】
戰國時以公孫龍(著名的「白馬非馬」論的提出者)為代表的名家也出現在政治舞台上。
「名不正,言不順」。
正名實際上也是正「實」的過程。
名與實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
名實相符,才能使名成其為名;名實不符,那麼這個名就需要更改。
正名實際上就是以本源的原則法理,來矯正被扭曲了的現實和時弊的過程。
所以正名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原文】
,楚王問曰:「客何方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
曰:「何貴?」曰:「貴正。」
王曰:「正亦可為國乎?」曰:「可。」
王曰:「楚國多盜,正可以圉盜乎?」曰:「可。」
曰:「以正圉盜,奈何?」頃間有鵲止於屋上者,曰:「請問楚人謂此鳥何?」王曰:「謂之鵲。」
曰:「謂之烏,可乎?」曰:「不可。」
曰:「今王之國有柱國、令尹、司馬、典令,其任官置吏,必曰廉潔勝任。
今盜賊公行,而弗能禁也,此烏不為烏,鵲不為鵲也。」
【譯文】
史疾為韓國出使楚國,楚王問他:「您在研究什麼學問?」史疾說:「我在研究列禦寇的學問。」
楚王問:「列禦寇主張什麼?」史疾說:「主張正名。」
楚王問:「這也可以用來治理國家嗎?」史疾說:「當然可以。」
楚王又問:「楚國盜賊很多,用它可以防範盜賊嗎?」回答說:「當然可以。」
楚王接著問:「怎麼用正名來防盜?」
這時,有只喜鵲飛來停在屋頂上,史疾問楚王:「請問你們楚國人把這種鳥叫什麼?」楚王說:「叫喜鵲。」
史疾又問:「叫它烏鴉行嗎?」回答說:「不行。」
史疾就說:「現在大王的國家設有柱國、令尹、司馬、典令等官職,任命官吏時,一定要求他們廉潔奉公,能勝任其職。
現在盜賊公然橫行卻不能加以禁止,就因為各個官員不能勝任其職,這就叫做:『烏鴉不成其為烏鴉,喜鵲不成其為喜鵲啊!』」
【評析】
在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公司中,名與實,概念與實質,職位與工作,一定要相稱;否則名實不符,內政管理就會出現混亂。
「在其位要謀其政」,公司中的各個領導要勝任自己工作,董事長當謀劃公司董事的利益和發展大方向,總經理當開展經營、拓展業務,各部門經理應各司其職分管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但社會上不少公司內部管理污七八糟,董事長天天去聯繫公關活動、從事政務工作,總經理高高在上不懂業務,各部門經理眉一毛一鬍子一把抓。
這樣名不正的公司遲早要完蛋。
在一個國家中,這種以本源的原則法理,來矯正被扭曲了的現實的正名工作也非常必要。
作為人一大代表就應該代表人民呼籲權利和正義,否則不成其為人一大代表;作為政一協委員就應該代表社會上的利益一團一體與執政者進行協商對話,否則也不成其為政一協委員,作為各級法官,也應不循私情、私利,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準繩來裁判司法。
國家的各級公務員,也要以實際的言行對得起「人民公僕」的名。
如果作到名正,那麼國家的政治生活就會更加清明、民一主和進步。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