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或為六國說秦王
【提要】
凡是稱王稱霸的,都會成為眾矢之的。
說客從戰國初期各個霸主的更替、興衰指明作天下霸主的危機和後患,以說服秦國牢記教訓、打消稱霸的野心。
【原文】
曰:「土廣不足以為安,人眾不足以為強。
若土廣者安,人眾者強,則桀、紂之後將存。
昔者,趙氏亦嘗強矣。
曰趙強何若?舉左案齊,舉右案魏,厭案萬乘之國二,由千乘之宋也。
築剛平,衛無東野,芻牧薪采莫敢窺東門。
當是時,衛危於累一卵一,天下之士相從謀曰:『吾將還其委質,而朝於邯鄲之君乎!於是天下有稱伐邯鄲者,莫令朝行。
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
齊太公聞之,舉兵伐魏,壤地兩分,國家大危。
梁王身抱質執璧,請為陳侯臣,天下乃釋梁。
郢威王聞之,寢不寐,食不飽,帥天下百姓,以與申縛遇於泗水之上,而大敗申縛。
趙人聞之,至枝桑,燕人聞之,至格道。
格道不通,平際絕。
齊戰則不勝,謀則不得,使陳一毛一釋劍,委南聽罪,西說趙,北說燕,內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齊釋。
於是夫積薄而為厚,聚少而為多,以同言郢威王於側紂之間。
臣豈以郢威王為政衰謀亂以至於此哉?郢為強,臨天下諸侯,故天下樂伐之也!」
【譯文】
有個人從六國的利益角度遊說秦王說:「國土遼闊不足以永保安定,人民眾多不足以逞強恃能。
如果認定土地廣闊可永享太平,人民眾多可長盛不衰,那麼夏舛、商紂的後代便能世襲為君。
過去趙氏盛極一時,東可以震懾齊國,西可以壓制魏國,除了這兩個萬乘大國,還困住宋國。
趙人築起剛平城,使得衛都東門幾乎沒有郊野,衛人連放牧打柴都不敢邁出東門。
其時衛國岌岌可危。
這時天下遊說之士相與謀劃說:『如今趙國大有威服天下的氣勢,若不及早有所作為,頃刻之間便危及自身,試問我們又怎甘心質子邯鄲,向趙氏俯首稱臣?』於是有人倡議攻打趙國,諸侯便群起而應。
晚上才發出命令,次日清早就行動起來。
魏惠王出兵攻破邯鄲,在逢澤這個地方主持諸侯會盟,他乘坐夏車,自稱夏王(隱然自詡為中原之主),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
迫於威勢,諸侯們不敢不從。
齊侯聽說這回事後,出兵討伐魏國。
魏國喪師失地,瀕於危亡。
魏惠王不得已,帶上重禮向齊侯請罪,表示願意俯首稱臣。
諸侯們這才停止對魏國的打擊。
可是楚威王聽到齊侯有開始稱霸就寢食難安,便統率各路諸侯與齊將申縛大戰於泗水之上,大敗齊軍。
趙人乘勢佔領枝桑,燕人則出兵攻佔了格道,隔絕齊國平際之途。
齊國欲戰不能,欲謀不得,只好以陳一毛一為使,南下請罪於楚王,同時對趙、燕兩國好言相求,在國內安一撫人民,這樣天下諸侯才放棄對齊的窮追猛打。
積薄漸厚,積少成多,楚威王漸漸得勢,又成為眾矢之的。
這難道是因為楚威王政治fu敗、謀略失誤嗎?這是因為楚王好勇逞強、妄自尊大啊!」
【評析】
說客依次說出霸主們的次序:趙王——魏惠王——齊侯——楚威王,總結出各國稱霸更替的規律,揭示出凡是稱霸者必是一時的、必有人代替的必然一性一,說明各國逞強出頭、野心勃勃就會招致他國的妒羨怨恨、討伐攻擊的事實。
在人類歷史和當今國際上,想作全球霸主、世界領袖的國家元首也不少,但他們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原因就在於招惹眾怒、群起而攻之。
說客說理清楚、邏輯分明,用歸納、舉例法將史實一件一件擺在前面,其中的道理就不言自明。
中國人一向把謙虛、內斂作為做人的第一美德,民間有「萬事不要強出頭」「槍打出頭鳥」等諺語,成熟的人一定不是鋒芒畢露、處處爭強好勝之人。
因為強出頭容易招人怨恨和攻擊,你的生活和工作就到處受掣肘、非難,你不但難以可持續發展,而且還有可能身敗名裂。
所以在人群中稱霸、好為人師、好為領袖的人,他實際上危機叢生、覆亡在即。
我們要以平常心對待功名,畢竟一切皆是過眼雲煙。
「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