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齊宣王見顏
【提要】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顏?運用辨證思維,說明了貴賤、上下、君臣之間相互依靠、襯托、轉化的辨證關係,也運用此思維,說出了自己反璞歸真、尋求人的生命的本真意義的思考和實踐。
他在對話中的語言藝術和所揭示的真理,值得千古流傳。
【原文】
?,曰:「前!」亦曰:「王前!」宣王不悅。
左右曰:「王,人君也。
?,人臣也。
王曰『?前』,?亦曰『王前』,可乎」?對曰:「夫?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
與使?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
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
王曰:「有說乎?」
?曰:「有。」
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
』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
宣默然不悅。
左右皆曰:「?來,?來!大王據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鐘,萬石?。
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知並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
求萬物不備具,而百無不親附。
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裡,士之賤也,亦甚矣!」
對曰:「不然。
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
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
故舜起農畝,出於野鄙,而為天下。
及湯之時,諸侯三千。
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
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門、閭裡,安可得而有乎哉?
是故《易傳》不雲乎。
』居上一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
據慢驕奢,則凶從之。
是故無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
』故曰:『矜功不立,虛願不至。
』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
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者,無有。
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於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
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
無端者,事之本也。
』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聖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是其賤必本於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為弟子。
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顏?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
士生乎鄙野,選而祿焉,非不貴也,然形神不全。
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也。
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
則再拜辭去也。
?知足矣,歸反於樸,則終身不辱也。
【譯文】
齊宣王召見顏?喊道:「顏?你上前。」
顏?也叫道:「大王您上前。」
齊宣王滿臉不悅。
左右臣都責備顏?:「大王是一國之君,而你顏?,只是區區一介臣民,大王喚你上前,你也喚大王上前,這樣做成何體統?」
顏?說:「如果我上前,那是貪慕權勢,而大王過來則是謙恭待士。
與其讓我蒙受趨炎附勢的惡名,倒不如讓大王獲取禮賢下士的美譽。」
齊宣王怒形於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
顏不卑不亢回答說:「自然是士人尊貴,而王者並不尊貴?」
齊王問:「這話怎麼講?」
答道:「以前秦國征伐齊國,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墳墓周圍五十步內打柴的,一概處死,決不寬赦!』又下令:『能取得齊王首級的,封侯萬戶,賞以千金。
』由此看來,活國君的頭顱,比不上死賢士的墳墓。」
宣王啞口無言,內心極不高興。
左右侍臣都叫道:「顏?,顏?!大王據千乘之國,重視禮樂,四方仁義辯智之士,仰慕大王聖德,莫不爭相投奔效勞;四海之內,莫不臣服;萬物齊備,百姓心服。
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過是普通民眾,徒步而行,耕作為生。
至於一般士人,則居於鄙陋窮僻之處,以看守門戶為生涯,應該說,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賤的。」
顏?駁道:「這話不對。
我聽說上古大禹之時有上萬個諸侯國。
什麼原因呢?道德淳厚而得力於重用士人。
由於尊賢重才,虞舜這個出身於鄉村鄙野的農夫,得以成為天子。
到商湯之時,諸侯尚存三千,時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
從這一點上看,難道不是因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亂嗎?當諸侯面臨亡國滅族的威脅時,即使想成為鄉野窮巷的尋常百姓,又怎麼能辦到呢?
所以《易傳》中這樣講,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濟,只一味追求虛名的,必然驕奢傲慢,最終招致禍患。
無才無德而沽名釣譽的會被削弱;不行仁政卻妄求福祿的要遭困厄;沒有功勞卻接受俸祿的會遭受侮辱,禍患深重。
所以說,『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說不做難以成事』,這些都是針對那些企圖僥倖成名,華而不實的人,正因為這樣,堯有九個佐官,,舜有七位師友,禹有五位幫手,湯有三大輔臣,自古至今,還未有過憑空成名的人。
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別人請教為羞,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學習為恥,以此成就道德,揚名後世。
唐堯、虞舜、商湯、周文王都是這樣的人。
所以又有『見微知著』這樣的說法。
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變,睿智而多才,則哪裡還有不吉祥的事情發生呢?《老子》上說:『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
』所以諸侯、君主皆自稱為孤、寡或不谷,這大概是他們懂得以賤為本的道理吧。
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諸侯、君主卻用以自稱,難道不是屈已尚賢的表現嗎?像堯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後世都稱他們是賢君聖主,這足以證明賢士的尊貴。」
宣王歎道:「唉!怎麼能夠侮慢君子呢?寡人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聽到君子高論,才明白輕賢慢士是小人行徑。
希望先生能收寡人為弟子。
如果先生與寡人相從交遊,食必美味,行必安車,先生的妻子兒女也必然錦衣玉食。」
顏聽到此話,就要求告辭回家,對宣王說:「美玉產於深山,一經琢磨則破壞天然本色,不是美玉不再寶貴,只是失去了它本真的完美。
士大夫生於鄉野,經過推薦選用就接受俸祿,這也並不是說不尊貴顯達,而是說他們的形神從此難以完全屬於自己。
臣只希望回到鄉下,晚一點進食,即使再差的飯菜也一如吃肉一樣津津有味;緩行慢步,完全可以當作坐車;無過無伐,足以自貴;清靜無為,自得其樂。
納言決斷的,是大王您;秉忠直諫的,則是顏?。
臣要說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賜歸,讓臣安步返回家鄉。」
於是,再拜而去。
劉向讚歎說:「顏的確是知足之人,返樸歸真,則終身不辱。」
【評析】
要使自己的口才能夠上一個較高的境界,要使自己的論辯和遊說具有邏輯上的強大說服力,就不能不掌握哲學中的辨證思維。
這種思維將事物看成是矛盾的統一體,矛盾之間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轉化,這種依存一性一決定了互相必須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
顏?就是用這種辨證思維闡述了高貴與低賤、君與臣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
孤家、寡人必須以大臣、民眾為根本,百姓、賢臣是君王們之所以存在、顯貴的根本依據。
在現代社會,作為領導者也要認清自己的地位和民眾的重要一性一,那種蔑視人才、輕視民眾的人實際上也使自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一性一。
在論述璞石與美玉、顯貴與歸隱的關係時,顏?同樣也運用辨證思維對社會和人生進行了哲理思考,流露出他對人的價值和生命的本真意義的追求,也反映出他「視富貴如浮雲」的剛直不阿的知識分子人格。
美玉雕琢後失去了璞石的天然、本真和樸實,而人顯貴後就要依附於身份、爵位,他就失去了自一由和真正的自我,這實際上不是幸運而是可悲,不是顯達而是淪落。
通過這樣全面地、從相反角度來闡釋、理解問題,顏的論辯具有了無可置疑的說服力,使我們也不得不對他的人生觀由衷欽佩、心嚮往之。
下一節回目錄
分類: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