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武靈王平晝閒居:「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在趙國改穿胡服,這是中國歷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戰國策》武靈王平晝閒居

戰國策

武靈王平晝閒居

【提要】

「胡服騎射」,趙武靈王在趙國改穿胡服,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著名事件。

作為君主,為了拓展疆土、富國強兵,他力排眾議、勇於革新、不為舊制和保守勢力所束縛,對國家民眾的服飾和思維進行了革命一性一的改變。

他具備了深遠的政治眼光和超人的膽略和勇氣。

為了說服那些保守勢力的代表,他又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其雄辯的口才也讓人折服。

【原文】

,肥義侍坐,曰:「王慮世事之變,權甲兵之用,念簡、襄之跡,計胡、狄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錯質務明主之長,臣之論也。

是以賢君靜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動有明古先世之功。

為人臣者,窮有弟長辭讓之節,通有補民益主之業。

此兩者,君臣之分也。

今吾欲繼襄主之業,啟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

敵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無盡百姓之勞,而享往古之勳。

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恐。

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

肥義曰:「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

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

夫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一裸一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欲以論德而要功也。

愚者暗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王其遂行之。」

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

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

世有順我者,則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雖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王遂胡服。

使王孫繪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

家聽於親,國聽於君,古今之公行也。

子不反親,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誼也。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議之也。

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從政有經,而令行為上。

故明德在於論賤,行政在於信貴。

今胡服之意,非以養欲而樂志也。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

事成功立,然後德且見也。

今寡人恐叔逆從政之經,以輔公叔之議。

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

故寡人願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

使繪謁之叔,請服焉。」

公子成再拜曰:「臣固聞王之胡服也,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

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

臣聞之:中國者,聰明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

仁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

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國,臣願大王圖。」

使者報王。

王曰:「吾固聞叔之病也。」

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聖人觀其鄉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

被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

黑齒雕題,繫冠秫縫,大吳之國也。

禮服不同,其便一也。

是以鄉異而用變,事異而禮易。

是故聖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

儒者一師而禮異,中國同俗而教離,又況山谷之便乎?故去就之變,知者不能一;遠近之服,賢聖不能同。

窮鄉多異,曲學多辨。

不知而不疑,異於己而不非者,公於求善也。

今卿之所言者,俗也。

吾之所言者,所以制俗也。

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楫之用。

自常山以至代、上一黨一,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而無騎射之備。

故寡人且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其參胡、樓煩、秦、韓之邊。

且昔者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一黨一,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係累吾民,引水圍繬,非社稷之神靈,即繬幾不守。

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

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一黨一之形,遠可以報中山之怨。

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於子!」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達於王之議,敢道世俗之間。

今欲斷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令。」

再拜,乃賜胡服。

趙文進諫曰:「農夫勞而君子養焉,政之經也。

愚者陳意而知者論焉,教之道也。

臣無隱忠,君無蔽言,國之祿也。

臣雖愚,願竭其忠。」

王曰:「慮無惡擾,忠無過罪,子其言乎。」

趙文曰:「當世輔俗,古之道也。

衣服有常,禮之制也。

修法無愆,民之職也。

三者,先聖之所以教。

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教之古,易古之道,故臣願王之圖之。」

王曰:「子言世俗之間。

常民溺於習俗,學者沉於所聞。

此兩者,所以成官而順政也,非所以觀遠而論始也。

且夫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

知者作教,而愚者制焉。

賢者議俗,不肖者拘焉。

夫制於服之民。

不足與論心;拘於俗之眾,不足與致意。

故勢與俗化,而禮與變俱,聖人之道也。

承教而動,循法無私,民之職也。

知學之人,能與聞遷,達於禮之變,能與時化。

故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子其釋之。」

趙造諫曰:「隱忠不竭,一奸一之屬也。

以私誣國,賊之類也。

犯一奸一者身死,賤國者族宗。

反此兩者,先聖之明刑,臣下之大罪也。

臣雖愚,願盡其忠,無遁其死。」

王日:「竭意不諱,忠也。

上無蔽言,明也。

忠不辟危,明不距人。

子其言乎。」

趙造曰:「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

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

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

且服奇者志一婬一,俗辟者亂民。

是以蒞國者不襲奇辟之服,中國不近蠻夷之行,非所以教民而成禮者也。

且循法無過,修禮無邪,臣願王之圖之。」

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宓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

及至三王,觀時而製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

故禮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

聖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

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

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

且服奇而志一婬一,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吳、越無俊民也。

是以聖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進退之謂節,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

故聖與俗流,賢與變俱。

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於馬之情。

以古制今者,不達於事之變。

』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

子其勿反也。」

【譯文】

趙武靈王平日裡閒著的時候,獨自居住,肥義在旁邊陪坐,說:「大王您是不是在考慮目前時事的變化,權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思念筒子、襄子的光輝業績,盤算如何從胡、狄那裡得到好處呢?」

趙武靈王回答說:「繼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這是做君王應遵循的原則;委身於君,致力於光大君主的長處和功績,這是作臣子的本分。

所以賢明的君王在平時就要教育老百姓為國出力,戰時則要爭取建立繼往開來的功業。

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時要保持尊敬長輩謙虛退讓的品行,地位顯達以後要做出有益於百姓和君王的事業。

這兩個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應盡職責。

現在我想繼承襄主的事業,開發胡、翟居住的地區,但是我擔心一輩子也沒有人理解我的用心。

敵人的力量薄弱,我們付出的力量不大,就會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憊,就會得到簡子、襄子那樣的功勳。

建立了蓋世功勳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責難;而有獨到見解的人,也必然會招惹眾人的怨恨。

現在我準備教導民眾穿著胡服練習騎馬射箭,這樣一來,國內一定會有人非議指責我。」

肥義說:「我聽說,做事情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行動在即還顧慮重重就決不會成名。

現在大王既然下定決心背棄世俗偏見,那就一定不要顧慮天下人的非議了。

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見;成就偉大功業的人都不會去與眾人商議。

從前舜跳有苗(上古南方部族)的舞蹈,禹光著身一子進入不知穿衣服的部落,他們並不是想放縱一情一欲,怡樂心志,而是想借此宣揚道德,建立功業,求取寶名。

愚蠢的人在事情發生以後還看不明白,而聰明的人卻能在事情未發生之前就有所察覺,大王您還是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諸實施吧。」

趙武靈王說:「我不是對『胡服騎射』這件事有什麼顧慮,而是擔心天下人笑話我。

狂狷的人覺得高興的事,有理智的人會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興的事,賢明者卻對此擔憂。

如果國人都支持我的話,那麼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

即使舉世的百姓都譏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國的地方我也一定會得到手。」

趙武靈王於是改穿胡人的服裝。

武靈王派王孫?去告訴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說:「我已經改穿胡服了,而且將要穿著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

在家裡聽命於父母,在朝廷要聽命於君王,這是自古至今公認的道理;子女不能違背父母,臣子不許抗拒君王,這是先王定下的通則。

現在我下令改穿胡服,如果王叔您不穿它,我擔心天下的人對此會有所議論。

治理國家要有一定的原則,但要以有利於民眾為出發點;處理政事有一定的法則,但首先的是政令能夠順利施行。

所以,要想修明朝廷的德政,必須考慮普通民眾的利益,要想執掌國家的政權首先要使貴族接受君命。

現在我改穿胡服的目的,並不是想縱一情恣欲只顧自己享樂。

事情一旦開了頭,就有成功的基礎、等到事情成功以後,政績才能顯現出來。

現在我擔心王叔違背了從政的原則,以至助長貴族們對我的非議。

何況我曾聽說過,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於國家就不必顧忌別人說什麼,依靠貴族來辦事,就不會遭人非議。

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

我派王孫?特地來稟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

公子成再三拜謝說:「我本來已經聽說大王改穿胡服這件事了,只是因我臥病在一床一,行動不便,因此沒能盡快去拜見大王,當面陳述我的意見。

現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應大膽地盡我的一點愚忠。

我聽說,中原地區是聰明而有遠見的人士居住的地方,是各種物資和財富聚集的地區,是聖賢對人進行教化的地方,是德政仁義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讀《詩》、《書》、《禮》、《樂》的地方,是各種奇巧技藝得以施展的地方,是各國諸侯不遠千里前來觀光的地方,是四方落後少數民族效仿學習的地方。

現在大王卻捨棄這些優秀文化,因襲落後部族的服裝,這是改變傳統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準則,違背眾人的心意,從而使學習的人背離了先王之道,拋棄了中原的先進文化。

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這件事。」

王孫?把公子成的話報告給趙武靈王。

武靈王說:「我就知道王叔反對這件事。」

於是馬上就去公子成家裡,親自向他闡述自己的觀點:「大凡衣服是為了便於穿用,禮制是為了便於辦事。

因此聖賢之人觀察當地的習俗然後制定與之相適應的措施,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制定禮法,這樣做既有利於民眾,也有益於國家。

剪掉頭髮,在身上刺花紋,兩臂交錯站立,衣襟向左掩,這是甌越人民的風俗。

染黑牙齒,在額頭雕畫,頭戴魚皮帽子,身穿縫紉粗拙的衣服,這是吳國的風俗。

禮制和服飾雖然不同,但求其利國便民卻是一致的。

因此,地方不同,所採用的器物就不一樣,情況不同,使用的禮制也有所改變。

因此,聖賢的君主只制定有利於百姓的政策,但並不統一他們的器物用度;如果可以方便行一事,禮制完全可以不相同。

儒生雖都師從同一老師,可是傳下來的禮法卻各不相同;中原地區風俗相同,但各國的政教不同,更何況地處偏僻山區,難道不更應該考慮便宜行一事嗎?所以說對於風俗禮制的取捨變化多端,即使聰明人也無法統一;不同地區的服式,即使聖賢君主也難以使其一致。

偏僻的地方人們少見而多怪,孤陋寡聞的人喜歡爭辯,不熟悉的事情不要輕易懷疑,對和自己不同的意見不非議,這才是無私地追求真理的態度。

現在王叔您所說的是有關適應風俗的意見;我所說的則是如何改變舊的傳統。

現在,我國東面有黃河、漳水,是和齊國、中山共同擁有的邊境,但卻沒有戰船守禦它。

從常山到代郡、上一黨一郡,東面與燕國和東胡接壤,西面與樓煩、秦國、韓國緊緊相鄰,但我們沒有騎兵部隊防守。

所以我準備製造戰船,招募習於水戰的居民,讓他們來防守黃河、漳水;改穿胡服,練習騎馬射箭,防備與燕國、東胡、樓煩、秦國、韓國的邊境。

從前簡子不把自己限於晉陽和上一黨一兩個地方,襄子兼併了戎族和代郡,以抵禦胡人。

這些道理不論是愚笨之人還是聰明之人都明白。

過去,中山國依仗齊國強大的軍隊的支持,侵犯掠奪我國的土地,擄掠囚禁我國的人民,引水圍灌鄙城,假若不是祖宗神靈的保佑,鄙城幾乎被攻破。

先王對這事非常氣憤,直到今天,他們的仇怨還沒有報。

現在我們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從近處說,可以扼守上一黨一這樣形勢險要的地方;從遠處說,可以報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

可王叔您卻偏偏要因襲中原的舊俗,違背簡子和襄子的遺願,憎惡改變服式的做法,卻忘記了國家曾遭受的恥辱,這決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

公子成聽了,對武靈王大禮參拜謝罪,他說:「我太愚蠢了,竟沒有體會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說了一些世俗的言論。

現在大王想要繼承簡子、襄子的意願,實現先王和遺志,我怎麼敢不服從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兩拜。

於是趙武靈王就賜給他胡服。

趙文勸諫武靈王說:「農夫辛勤耕作以供養君子,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達意見,明智的人加以決策,這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隱瞞自己的意見,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這是國家的福分。

我雖然愚笨,但還是希望竭盡自己的忠心。」

武靈王說:「替別人著想的人不應該過分苛求,竭盡忠心的人不能指責他的錯誤,您就直言吧。」

趙文說:「適應時勢順從當地民俗,這是自古以來的法則;衣服有一定的款式這是禮法的規定;遵守法紀,不犯錯誤,這是老百姓的職責,這三個方面,都是古代聖賢的教導。

現在大王您對這些都棄之不顧,去改穿遠方胡人的衣服,改變古代的教化,改變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考慮。」

武靈王說:「你所說的只是世俗的見解。

普通民眾只是一味地沉溺於習慣世俗之中,而書獃子又總是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這兩種人,他們只能謹守職責,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們一道謀長遠的事業,建立開創之功。

而且夏、商、週三個朝代雖然服裝不同但卻能統一天下;春秋五霸政教各異卻能治理好國家。

聰明人制訂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制約;賢達的人改革習俗,而愚笨的人卻拘泥於舊風陋俗。

因此那些受世俗禮法制約的人,沒有必要和他們交流思想;那些拘泥於舊風陋俗的人,沒有必要向他們說明你的意圖。

所以習俗隨時勢而變,而禮法和這一變化了的習俗相統一,這才是聖人治國的根本原則啊!接到國家的政令就馬上行動,遵守法制而拋棄個人私念,這才是老百姓的天職。

真正有學問的人能聽從意見而改變觀點,真正通曉禮法的人能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為自己著想的人不會兼顧他人,要改變時勢就不能完全傚法古代,您就放心吧!」

趙造也去勸諫趙武靈王,他說:「不竭盡忠心,知而不言,這是一奸一臣一樣的行為;為了私利去欺騙君主,這是有損於國家的做法。

犯了一奸一佞罪的人處以死刑,危害國家的人誅滅宗族。

這兩點是上古聖王制定的刑法,也是作臣子的人所犯的最重的罪。

我雖然愚笨,但願盡自己的忠心,絕不逃避死亡。」

武靈王說:「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加任何隱諱,這就是忠臣;不阻塞言路,虛心接受意見,這就叫明主。

忠臣不畏懼危險,明主不拒絕臣子發表意見,您就坦然地說吧!」

趙造說:「我聽說過,聖賢之人不去變更民眾的習俗而去教化他們,聰明的人不改變習俗而治理國家。

根據民意進行教化,不費多大力氣就能收到成效;根據不同的習俗治理國家,考慮問題簡捷方便,做起來容易見到效果。

現在大王您改變原來的服飾而不遵循習俗,改穿胡服而不顧世人的議論,這不是按照禮儀法則教化民眾的方式。

而且穿著奇裝異服,會使人心思不正,習俗怪僻會擾亂民心。

所以做國君的人不應去接受奇異怪僻的衣服,中原地區的人民不應傚法蠻夷的生活方式,這不是按禮法要求來教化百姓的途徑。

況且遵循以往的法令不會出差錯,按照舊有的禮節行一事就不會生出邪念。

我希望大王慎重考慮這件事情。」

武靈王說:「自古至今,習俗都不同,我們要傚法哪一個時候的呢?帝王的禮法也不是世代相承的,我們要遵循誰的禮法呢?伏羲和神農,對民眾只是進行教化,而不誅殺;黃帝、堯、舜,雖然有了死刑,但並不誅連妻子兒女。

到了夏、商、週三代聖王時,就觀察當時的形勢來建立法制,根據具體情況來制定禮俗。

法度、政令都因時制宜,衣服器用都方便使用。

所以治理國家不一定要走同一條路,只要對國家有利,不一定要傚法古代。

聖人的出現,不是因為互相承襲才統治天下的;夏朝和殷朝的衰亡,不會因為改變禮法而不滅亡。

這樣說來,不沿襲古法,不一定就要斥責,謹守舊禮陋俗也未必值得稱讚。

再說,如果服飾奇異就會使人心思不正的話,那麼最遵守禮法的鄒國和魯國就不會有行為怪僻的人了;如果習俗怪僻就會使民眾變壞的話,那麼吳、越地區就不會出現出類拔萃的人才了。

所以說聖人把便於穿著的叫衣服,把方便行一事的就叫教化。

行為舉止上的一些禮節,服飾上的規定,只是用來讓普通百姓取得一致,而不是用來衡量賢明與否的。

因此,聖明的人能適應任何習俗,有才能的人能緊隨時勢的變化。

有句諺語說:'按照書本來駕車的人,就不能充分發揮馬的實際能力;採用古代的禮法來治理當今的國家,就不能符合當今社會的實際。

'所以,遵循現成的制度建立的功業不可能超過當世,傚法古人的作法,就不能夠管理好現在的國家。

您還是不要反對吧。」

【評析】

「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怨」。

與歷史上的任何變法者一樣,趙武靈王遭遇到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保守只在於人們的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和對未來的不安全感,大多數人願意處在現實的安全狀態之中,而對那些改變、破壞現有格局的人物必定非常的厭惡和痛恨。

英雄之異於常人,在於克服了人們的這種短視和惰一性一,看到了未來的機遇和危機,高瞻遠矚、謀求未來的安全和發展。

所以作為英雄,是「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類型的人物。

如果安於現狀、思維和行動受外界環境之制約,那麼也就只能淪為庸眾而不自拔、與英雄豪傑無涉了。

「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

趙武靈王不僅有雄才大略,而且口才出眾、雄辯滔滔、善於析事明理。

就如何看待禮法,他提出禮法的目的只是「利其民而厚其國」,古代聖人只是「因其事而制禮」,他向那些反對派指出任何禮法都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沒有亙古不變的禮法。

禮法的作用也是有條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

「鄉異而用變」「事異而處易」,禮法有必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而改變。

趙武靈王不僅闡明了針對禮法的道理和原則,而且通過對形勢的分析,指出變法的迫切一性一。

他首先闡明趙國的周邊形勢和周邊國家軍事力量的特點,然後闡述趙國面對這些國際形勢的應對策略,讓人覺得以趙國當時的狀況是難以應付複雜的軍事鬥爭形勢的,因而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必須變革禮法、改革軍制的願望,這樣,「胡服騎射」的變革觀念也就自然地進入到聽者的頭腦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戰國策
《戰國策》譯析《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興師臨周而求九鼎《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攻宜陽《戰國策》在線閱讀——東周欲為稻《戰國策》在線閱讀——周文君免工師籍《戰國策》在線閱讀——溫人之周《戰國策》在線閱讀——杜赫欲重景翠於周《戰國策》在線閱讀——宮他亡西周之東周《戰國策》白話解析——薛公以齊為韓魏攻楚《戰國策》白話解析——秦令樗裡疾以車百乘入周《戰國策》白話解析——雍氏之役《戰國策》白話解析——蘇厲謂周君《戰國策》白話解析——司寇布為周最謂周君《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欲攻周《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惠王謂寒泉子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說秦王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戰國策》原文 翻譯——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陳軫去楚之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齊助楚攻秦《戰國策》原文 翻譯——醫扁鵲見秦武王《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武王謂甘茂曰《戰國策》原文 翻譯——甘茂亡秦且之齊《戰國策》原文 翻譯——秦宣太后愛魏丑夫秦客卿造謂穰侯曰范睢因王稽入秦范睢至秦范睢曰臣居山東天下之士合從相聚於趙應侯失韓之汝南秦攻邯鄲蔡澤見逐於趙秦昭王謂左右秦王欲見頓弱頃襄王二十年或為六國說秦王謂秦王秦王與中期爭論濮陽人呂不韋文信侯欲攻趙以廣河間文信侯出走四國為一靖郭君將城薛靖郭君善齊貌辨成侯鄒忌為齊相田忌亡齊而楚鄒忌修八尺有餘秦假道韓魏以攻齊秦伐魏蘇秦為趙合從說齊宣王張儀為秦連橫齊王張儀事秦惠王昭陽為楚伐魏秦攻趙長平楚王死太子在齊質齊王夫人死孟嘗君將入秦孟嘗君舍人孟嘗君出行五國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齊人有馮諼齊宣王見顏先生王斗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齊人見田駢蘇秦說齊閔王齊負郭之民有狐晅者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燕攻齊齊破齊閔王之遇殺齊王建入朝於秦五國約以伐齊楚宣王問群臣曰江乙說於安陵君韓公叔有齊魏蘇秦為趙合從說楚張儀為秦破從連橫說楚威王問於莫敖子華魏相翟強死楚懷王拘張儀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蘇子謂楚王曰蘇秦之楚張儀之楚貧張儀逐惠施於魏魏王遺楚王美人莊辛謂楚襄王曰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客說春申君曰天下合縱使魏加楚考烈王無子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晉畢陽之孫豫讓腹擊為室而鉅蘇秦說李兌趙王封孟嘗君以武城蘇秦從燕之趙始合從張儀為秦連橫說趙王武靈王平晝閒居趙惠文王三十年秦圍趙之邯鄲鄭同北見趙王齊欲攻宋秦令起賈禁之五國伐秦無功客見趙王趙太后新用事知伯索地於魏桓子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蘇子為趙合從說魏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張儀以秦相魏公孫衍為魏將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魏惠王死田需貴於魏王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台秦敗魏於華齊欲伐魏秦使趙攻魏獻書秦王魏王問張旄秦攻韓之管長平之役魏王欲攻邯鄲信陵君殺晉鄙秦王使人謂安陵君申子請仕其從兄官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五國約而攻秦秦韓戰於濁澤楚圍雍氏五月齊令周最使鄭公叔且殺幾瑟史疾為韓使楚韓傀相韓或謂韓公仲或謂韓王曰秦大國韓氏逐向晉於周安邑之御史死章段干越人謂新城君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燕文公時人有惡蘇秦於燕王者張儀為秦破從連橫宮他為燕魏燕昭王收破燕蘇代為燕說齊蘇代自齊獻書於燕王燕饑趙將伐之昌國君樂毅趙且伐燕燕太子丹質於秦亡歸公輸般為楚設機智伯欲伐衛智伯欲伐衛衛嗣君時胥靡逃之魏陰姬與江姬爭為後中山君饗都士讀《戰國策》有感《戰國策》讀後感《戰國策》讀後感——誹謗和誹謗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