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此史鈔之祖也。《宋志》始自立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

帝魁以後書,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刪取百篇。

此史鈔之祖也。

《宋志》始自立門。

然《隋志·雜史類》中有《史要》十卷,注「漢桂陽太守衛颯撰,約《史記》要言,以類相從」。

又有《三史略》二十卷,吳太子太傅張溫撰。

嗣後專鈔一史者,有葛洪《漢書鈔》三十卷、張緬《晉書鈔》三十卷。

合鈔眾史者,有阮孝緒《正史削繁》九十四卷。

則其來已古矣。

沿及宋代,又增四例。

《通鑒總類》之類,則離析而編纂之。

《十七史詳節》之類,則簡汰而刊削之。

《史漢精語》之類,則采摭文句而存之。

《兩漢博聞》之類,則割裂詞藻而次之。

迨乎明季,彌衍餘風。

趨簡易,利剽竊,史學荒矣。

要其含咀英華,刪除冗贅,即韓愈所稱記事提要之義,不以末流蕪濫責及本始也。

博取約存,亦資循覽。

若倪思《班馬異同》惟品文字,婁機《班馬字類》惟明音訓,及《三國誌文類》總匯文章者,則各從本類,不列此門。

△《兩漢博聞》·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嘉靖中黃魯曾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

案晁公武《讀書志》,乃宋楊侃所編也。

侃,錢塘人,端拱中進士,官至集賢院學士。

晚為知制誥,避真宗舊諱,更名大雅。

是編摘錄前後《漢書》,不依篇第,不分門類。

惟簡擇其字句故事列為標目,而節取顏師古及章懷太子《注》列於其下。

凡《前漢書》七卷、《後漢書》五卷。

雖於史學無關,然較他類書采摭雜說者,究為雅馴。

《後漢書》中間有引及《前漢書》者,必標顏師古字。

而所引梁劉昭《續漢志注》,乃與《章懷注》無別,體例未免少疏。

至所列紀傳篇目,亦往往多有訛舛。

然如《四皓》條下引《顏師古注》曰:「四皓稱號,本起於此,更無姓名可稱。

蓋隱居之人,匿跡遠害,不自標顯,秘其氏族,故史傳無得而詳。

至於皇甫謐、圈稱之徒及諸地理書說,竟為四人安姓字。

自相錯互,語又不經。

班氏不載於書,諸家皆臆說。

今並棄略,一無取焉」云云。

明監本《漢書注》竟佚此條,惟賴此書倖存,則亦非無資考證者矣。

△《通鑒總類》·二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沈樞撰。

樞字持要,德清人,紹興間進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祿卿,謚憲敏。

是書乃其致仕時所編。

取司馬光《資治通鑒》事跡,仿《冊府元龜》之例,分為二百七十一門。

每門各以事標題,略依時代前後為次,亦間采光《議論》附之。

所分門目,頗有繁碎。

如《賞罰》門外又立《貶責》、《功賞》二門,《外戚》門外又立《貴戚》一門,《近習》門外又立《寵幸》一門,《隱逸》門外又立《高尚》一門,《積善》門外又立《陰德》一門者,不一而足。

又如安重榮奏請逾分不過驕蹇,乃以此一條別立《僭竊》一門,則配隸不確。

東周下迄五代,興廢不一,乃獨取申徹論燕必亡、黃泓論燕必復二條,立為《興廢》一門,則疏漏太甚。

然《通鑒》浩博,猝難盡覽。

司馬光嘗言惟王勝之曾讀一過,餘人不能數卷即已倦睡。

則采摭精華,區分事類,使考古者易於檢錄。

其書雖陋,亦不妨過而存之也。

嘉定中鋟版潮陽,樓鑰嘗為之序。

元至正中浙江行省重刊,周伯琦又序之。

二人皆博物君子,而肯以文章弁其首,殆以操觚數典,尚有一壺千金之用歟。

△《南史識小錄》·八卷、《北史識小錄》·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名蓀、朱昆田同編。

名蓀字澗芳,錢塘人。

昆田字文盎,秀水人,彝尊之子也。

是書仿《兩漢博聞》之例,取《南北二史》,摘其字句之鮮華,事跡之新異者,摘錄成編。

不分門目,惟以原書次第臚列,而各著其篇名。

亦不加訓釋,惟摘取數字標目,以原文載於其下,著是語之緣起而已。

《文獻通考》載陳正敏之言曰:李延壽作《南北史》,粗得作史之體。

故《唐書》本傳亦謂其刪略穢詞,過本書遠甚。

然好述妖異兆祥謠讖,特為繁猥。

又引司馬光之言,亦謂李延壽《書》於幾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

蓋自沈約《宋書》以下,大抵競標藻采,務摭異聞,詞每涉乎儷裁,事或取諸小說。

延壽因仍舊習,未盡湔除,宜為論者之所惜。

然揆以史體,固曰稍乖,至於賦手取材,詩人隸事,則樵蘇漁獵,捃拾靡窮。

此譬如冉瘤為病,而制枕者反貴其文理也。

名蓀等擷其精華,以備選用,使遺文瑣事,披卷燦然。

其書雖作自近人,其所採錄則皆唐以前事,與《藝文類聚》諸書約略相似。

存以備考,愈於冗雜之類書多矣。

──右「史鈔類」三部、四十八卷,皆文淵閣著錄。

○史鈔類存目

△《史記法語》·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洪邁編。

邁字景盧,鄱陽人,紹興乙丑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端明殿學士,謚文敏,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於《史記》百三十篇內,自二字以上,句法古雋者,依次標出,亦間錄舊注。

蓋與《經子法語》等編同以備修詞之用。

《書錄解題》載之《類書類》,稱十八卷。

此本乃止八卷,似非完書。

然卷末有題識一行云:「淳熙十二年二月刊於婺州。」

是當時刊本實止八卷,《書錄題解》所載,衍一「十」字明矣。

△《南朝史精語》·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洪邁撰。

邁於諸書多有節本。

其所纂輯,自《經子》至《前漢》皆曰《法語》,自《後漢》至《唐書》皆曰《精語》。

此所摘宋、齊、梁、陳四朝史中之語也。

凡《宋書》四卷、《齊書》三卷、《梁書》二卷、《陳書》一卷。

其去取多不可解。

即以卷首《宋本紀》考之,如《桓玄與劉邁書》有云:「北府人情雲何,近見劉雲何所道」,乃獨摘「北府人情雲何」句。

《宋順帝反正詔》曰:「故順聲一唱,二溟卷波,英風振路,宸居清翳」,乃獨摘「二溟卷波」句。

高祖北討,加領征將軍,司、豫二州刺史,以世子為徐、兗二州刺史,下書有云:「今當奉辭西旆,有事關中,弱嗣叨蒙,復忝今授」,乃獨摘「復忝今授」四字。

又如《加高祖九錫》策文,駢詞麗句,疊出不窮,乃獨摘「出藩入輔,鋒無前對」二句。

蓋南宋最重詞科,士大夫多節錄古書,以備遣用。

其排比成編者,則有王應麟《玉海》、章俊卿《山堂考索》之流。

巾箱秘本,本非著書,不幸而為人所傳者,則有如此類。

後人以其名重存之,實非其志也。

以流傳已久,姑存其目,實則無可采錄。

惟其中所錄《宋書》,《本紀》第一,《列傳》第二、第三,《志》第四,《志》反在《列傳》之後。

考劉知幾《史通》曰:「舊史以《表》、《志》之帙,分於《紀》、《傳》之間。

降及蔚宗,肇加釐革。

沈、魏繼作,相與因循。

今北監版《魏書》,《志》在《列傳》後,是其顯證,與《史通》合。

而《宋書》則移其次第,列於《紀》、《傳》之間。

觀邁所序,猶從古本。

知幾之言不妄,是則可資考證之一端。

十卷之中,惟此一節足取耳。

△《十七史詳節》·二百七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呂祖謙編。

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

此蓋其讀史時刪節備檢之本,而建陽書坊為刻而傳之者。

凡《史記》二十卷、《西漢書》三十卷、《東漢書》三十卷、《三國誌》二十卷、《晉書》三十卷,《南史》二十五卷、《北史》二十八卷、《隋書》二十卷、《唐書》六十卷、《五代史》十卷。

前冠以《疆理》、《世系》、《紀年》之圖。

所錄大抵隨時節抄,不必盡出精要。

如《東漢》、《晉》二史內,四言贊語,於本書已屬贅拇駢枝,乃一概摘存,殊為冗雜。

又如《北史》紀傳為隋代而作者,業已併入《隋書》,乃獨《四夷》一傳仍及隋事,而《隋書》內遂刪去之,為例亦間有不純。

然南宋諸儒,大抵研究性命,而輕視史學。

故朱子作《貢舉私議》,欲分年試士,以《史記》、《兩漢》為一科,《三國》、《晉書》、《南北史》為一科,《新舊唐書》、《五代史》為一科。

蓋虛談無實之弊,朱子亦深慮之矣。

祖謙雖亦從事於講學,而淹通典籍,不肯借程子玩物喪志之說,以文飾空疏。

故朱子稱其史學分外仔細。

附存其目,俾儒者知前人讀書,必貫徹首尾。

即所刪節之本,而用功之深至,可以概見。

則此二百七十三卷者,雖不能盡諸史之全,而足以為宋儒不廢史學之明證也。

△《東漢精華》·十四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宋呂祖謙撰。

是編乃其《兩漢精華》之一。

即范氏之書摘其要語而論之,或比類以明之。

於光武、明、章、和四帝《紀》尤為詳悉。

所略者惟《表》、《志》耳。

然不具事之始末,所論每條僅一二語,略抒大意,亦不申其所以然。

蓋是書乃閱史之時摘錄於冊,以備文章議論之用。

後人重祖謙之名,因而刊之。

與洪邁《經史法語》均非有意著書者也。

△《諸史提要》·十五卷(內府藏本)

宋錢端禮撰。

端禮字處和,臨安人,吳越王ㄈ六世孫,榮國公忱之子。

少以恩蔭入仕,累官至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

以莊文太子妃父罷為資政殿太學士。

再知寧國,移紹興,復以觀文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卒謚忠肅。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乃取諸史之文可資詞藻者,按部採摘,匯輯成編。

各以一二語標題,而分注其首尾於下。

凡《史記》一卷、《前漢書》二卷、《後漢書》二卷、《三國誌》一卷、《晉書》三卷、《南史》一卷、《北史》一卷、《新唐書》三卷、《五代史》一卷。

其著錄於《宋史·藝文志》者,與此本卷目相同。

前有其門人劉孝韙《序》,不著年月。

詳其詞意,蓋端禮為參政時所刊行也。

其體例頗與洪邁《史漢法語》、《諸史精語》相近。

陳振孫《書錄解題》嘗譏其泛然錄鈔,毫無義例。

蓋南宋最尚詞科,以妃青儷白相高,故當時有此抄書之學也。

△《漢雋》·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林越撰。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書,卷數與今相符,而注稱「括蒼林鉞」。

《處州府志》亦載林鉞。

此本則皆作林越,未詳孰是也。

其書取《漢書》中古雅之字,分類排纂為五十篇。

每篇即以篇首二字為名,亦間附原注。

前有紹興壬午越《自序》,稱大可以詳其事,次可以玩其詞。

然割裂字句,漫無端緒,而曰可詳其事,其說殊誇。

後有延庚申袁桷重刻《跋》,稱《漢雋》之作,蓋為習宏博便利,斯為定論矣。

△《元史節要》·十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張九韶撰。

九韶字美和,清江人。

洪武十年,以薦為國子助教,升翰林院編修。

是編因當時所修《元史》版藏內府,人間多不得見。

於是仿曾先之《十八史略》例,節其要為一書。

其編年系事,則仍用《通鑒》之體。

前有洪武甲子《自序》一篇。

然紀載多不具首尾,未為該備。

且此書成於洪武間,而《順帝紀》內多有稱「明太祖高皇帝」者,疑其經後人所改竄,非九韶原本也。

△《兩晉南北奇談》·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王渙撰。

渙為仁宗慶歷末睢陽五老之一。

王辟之《澠水燕談》,稱其官為太子賓客,祝穆《事文類聚》載錢明逸《五老會詩序》,稱為太原人,其事跡則未詳。

然世僅傳渙《五老會詩》一首,不聞其著此書。

鄭樵以下諸家書目,亦不著錄。

考太學進士題名碑,弘治丙辰科有王渙,像山人。

《明史·藝文志》有渙所著《墨池手錄》三卷。

此本自稱墨池王渙,與墨池之號相合,知此書為明王渙撰。

其稱太原,蓋舉郡望耳。

其書摘錄《晉書》以下八史瑣語雜事。

王士禎《居易錄》稱,嘗見書賈攜《兩晉奇談》,不雲誰作,疑即此書也。

△《分類通鑒》·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明弘治中河間知府施刊於郡齋,亦不雲誰作。

其書分類猥雜,標題陋,蓋即《通鑒總類》之節本,又沈樞之重台矣。

△《讀書漫筆》·十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方瀾撰。

瀾,莆田人,正德丁丑進士,官禮部郎中。

是書上自《漢書》,下迄《唐書》,隨筆採摘其字句,兼及訓詁,亦時論斷其是非,發明殊鮮。

△《諸史品節》·三十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深編。

深有《周禮訓雋》,已著錄。

是書所採,自《國語》以及《後漢書》,皆隨意雜鈔,漫無體例。

△《史纂左編》·一百二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唐順之撰。

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

是書以歷代正史所載君臣事跡,纂集成編。

別立義例,分《君》、《相》、《名臣》、《謀臣》、《後》、《公主》、《戚》、《儲》、《宗》、《宦》、《幸》、《奸》、《篡》、《亂》、《莽》、《鎮》、《夷》、《儒》、《隱逸》、《獨行》、《烈婦》、《方技》、《釋》、《道》凡二十四門。

其意欲取千古興衰治亂之大者,切著其所以然,故其體與他史稍異。

然其間詳略去取,實有不可解者。

如《君紀》只列漢、唐、宋三朝,偏安者皆不得與,而隗囂、公孫述、李筠、李重進諸人乃反附入。

於列代宦官酷吏敘之極詳,固將以垂鑒戒,而唐之楊復恭、來俊臣、周興等尤為元惡巨憝,乃反見遺。

又以房為中興之相、高駢為平亂之將,褒貶既已失平。

以紇石烈為人名,姓氏幾於莫辨。

其他妄為升降,顛倒乖錯之處,不可勝言。

殆與李贄之《藏書》狂誕相等。

乃贄《書》世猶多相詬病,而是編獨未有糾其失者,殆震於順之之名,不敢議歟。

△《史記鈔》·六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茅坤編。

坤有《徐海本末》,已著錄。

是編刪削《史記》之文,亦略施評點。

然坤雖好講古文,恐未必能刊正司馬遷也。

△《史要編》·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梁夢龍編。

夢龍字乾吉,真定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貞敏,事跡具《明史》本傳。

其書雜采諸史之文為《正史》三卷、《編年》三卷、《雜史》三卷、《史評》一卷。

《自序》謂學者罕睹全史,是編上下數千載,盛衰得失之跡,大凡具在,蓋為鄉塾無書者設也。

△《左國腴詞》·八卷(內府藏本)

明凌迪知撰。

迪知字犀哲,烏程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

是編采《左傳》、《國語》字句,分類編輯。

凡《左傳》五卷,為類四十;《國語》三卷,為類四十有三。

所摘皆僅存一二語,既不具其始末,又不標為何人之言。

且注與正文,混淆不辨。

非惟不足以資考證,並不可以供ㄎ奢。

與所撰《太史華句》、《兩漢雋言》、《文選錦字》諸書,體例皆仿林越《漢雋》。

而冗雜破碎,又出《漢雋》之下。

如「以從欲鮮濟」一語,列之《澗溪類》中,蓋誤以為「濟川」之「濟」也。

是尚足與論乎?

△《太史華句》·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凌迪知編。

是編成於萬曆丁丑。

《明史·藝文志》著錄,卷數與此本相同。

皆摘《史記》字句,以類編次。

司馬遷史家巨擘,其文豈可以句摘,句又豈可以華目。

蓋王、李割剝秦、漢之風,至明季而未殄,故書肆尚鐫此等書,以投時好耳。

△《兩漢雋言》·十卷(內府藏本)

明凌迪知編。

宋林越作《漢雋》,所採止於《西漢》。

迪知因仿越體例,輯《後漢》故實,與越書合為一編,改題今名。

自第一卷至十卷,皆林氏之舊,題曰《前集》。

十一捲至十六卷,迪知所續者,題曰《後集》。

采摭亦備。

然不自為一書,而補葺舊本,創立新名,是則明人之結習矣。

△《四史鴻裁》·四十卷(通行本)

明穆文熙編。

文熙有《七雄策纂》,已著錄。

是編選錄《左傳》十二卷、《國語》八卷、《戰國策》八卷、《史記》十二卷,皆略注字義,無所發明,批點尤為陋。

其括此四書曰「四史」,亦杜撰無稽也。

△《全史論贊》·八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項篤壽編。

篤壽有《小司馬奏草》,已著錄。

是書以諸史浩繁,難於尋究,特撮其《論贊》,以備觀覽。

凡《史記》七卷,《漢書》六卷,《後漢書》五卷,《三國誌》三卷,《晉書》四卷,《宋書》、《南齊書》各三卷,《梁書》二卷,《陳書》、《魏書》各三卷,《北齊書》、《後周書》、《南史》各二卷,《北史》三卷,《隋書》二卷,《唐書》七卷,《五代史》五卷,《宋史》六卷,《遼史》、《金史》、《元史》各四卷。

然讀史必先知其事之始末,而後可斷其人之是非。

今篤壽惟存其《論》,使稱善者不知其所以善,稱惡者不知其所以惡,仍於讀史者無益也。

(案此書皆取《論贊》,宜入《史評》,然皆摘錄於諸史,非所自評也。

故仍入之《史鈔類》焉。

△《宋史纂要》·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思義撰。

思義字允明,松江人。

《宋史》極為煩冗,是書僅刪存二十卷,可謂約矣。

然班、范皆號謹嚴,而兩《漢書》卷帙猶富。

宋之歷年,幾於匹漢,而縮為寥寥數卷,謂事增文省,殆必不然。

至以《遼金史》附宋之後,等諸《晉書》之載劉、石,尤南北史臣互相詬厲之見,非公論也。

△《古今彝語》·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汪應蛟撰。

應蛟字潛夫,婺源人,萬曆甲戌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謚清簡,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雜錄史文,上起唐、虞,下迄於元,去取漫無義例,特興之所至而已。

△《史書纂略》·二百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馬維銘撰。

維銘字新甫,平湖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

是書取「二十一史」《本紀》、《列傳》,各撮取大略,匯成一編。

蓋亦通史之例。

然去取失宜,疏略太甚,非博非約,殆兩無所居也。

△《史裁》·二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吳士奇撰。

士奇字無奇,歙縣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太常寺卿。

是書節錄史文,始自春秋,迄於宋元,雜采舊論,亦間以己意斷之。

既非編年,又非紀傳,惟隨意抄撮而已。

△《史Δ》·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謝肇制撰。

肇制字在杭,福建長樂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廣西右布政使,《明史·文苑傳》附見《鄭善夫傳》中。

是書摘「十七史」中隱僻字句。

標列成編。

凡一史為一卷。

謂之「Δ」者,《自序》以為解結之義。

人之有疑甚於結,故求其解而筆之也。

然於《史》、《漢》、《三國》諸書,原有舊注者,所載尚為明晰。

於《晉書》以下原本無注者,亦僅錄舊文,絕無考證,仍不足以釋學者之疑。

則所云求其解者,亦徒虛語矣。

△《讀史快編》·四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趙維寰撰。

維寰字無聲,平湖人,萬曆庚子舉人。

是書於諸史之中摘錄其新異之事,始於《史記》,迄《新唐書》,割裂翦裁,漫無義例。

△《史臠》·二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余文龍編。

文龍字起潛,古田人,萬曆辛丑進士,官南京工部主事。

其書雜錄舊史,殊甚,與《讀史快編》正同。

但《快編》止於《唐》,此則抄至《金》、《元》耳。

△《南北史鈔》·(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周詩雅撰。

詩雅字廷吹,武進人,萬曆己未進士。

是編摘錄《南北史》新奇纖佻之事,以為談助,然不及後來沈名蓀、朱昆田書之有條理。

△《二十一史論贊輯要》·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彭以明編。

以明,廬陵人,萬曆中諸生。

是編采錄諸史《論贊》,以課其子。

抄撮之學,非讀史之正法也。

△《史品赤函》·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仁錫編。

仁錫有《系詞十篇書》,已著錄。

是編所錄,上起古初,下迄於《晉書》,或采其文,或節錄一二事,茫無義例。

尤時時參以偽撰。

如《長遇害不屈》一篇,不知其從何來,而《劉聰辱懷愍》一篇,稱聰為漢昭烈玄孫,雲出《續三國誌》,亦未見有是書也。

△《讀史集》·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楊以任撰。

以任字維節,瑞金人,崇禎辛未進士,官國子監博士。

是編摘諸史中事跡之可快可恨及有膽有識者,分為《快》、《恨》、《膽》、《識》四集,每條下略綴評語,詞多佻纖。

△《宋史存》·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文德翼撰。

德翼字用昭,德化人,崇禎甲戌進士,官嘉興府推官。

是編采掇《宋史列傳》,而刪潤其文。

始於宗澤,終於文天祥。

蓋福王時所作,故獨寓意於紹興以後雲。

△《讀史漢翹》·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施端教編。

端教字匪莪,泗州人。

是書取《史》、《漢》中字句新異者,編錄成帙。

蓋仿林越《漢雋》、洪邁《史記法語》、《西漢法語》例,然卷帙無多,分類繁瑣,殊無益於考證。

△《二十一史論贊》·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國元編。

國元字飛仲,吳縣人。

是書摘錄「二十一史」《論贊》,加以圈點評識,全如批選時文之式。

以為評史,則《紀傳》所載,非《論贊》所能該,事無始末,何由信其是非;以為論文,則《晉書》以下八史以及《宋》、《遼》、《金》、《元》四史豈可以為文式哉,真兩無取也。

△《三國史瑜》·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毓睿撰。

毓睿字聖初,錢塘人。

是書成於崇禎癸未。

於陳壽《三國誌》中擇其事跡較著者,條分件系,綴以評語。

自漢獻帝初平元年迄建安二十五年,分國未定,仍稱季漢。

自魏黃初元年迄鹹熙元年,三國並建,則稱三國。

凡《晉書》中事屬魏朝者,亦采入以補其闕。

既非紀傳,又非編年,了無倫緒。

又於曹操既改稱名,而編年又以為魏主,體例亦自相矛盾。

評語多取鍾惺之說,其所宗尚可知也。

△《史書》·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姚允明撰。

允明字汝服,休寧人。

是書自三皇以訖元代,摭采史文,節縮成編。

前有張溥、吳應箕二《序》,蓋亦依附復社者。

故書止十卷,而卷首列參閱姓氏至二百八十三人。

其聲氣標榜,可以概見。

《應箕序》至謂其撰言簡奧近《尚書》,是何言歟?

△《廿一史識餘》·三十七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張墉撰。

墉字石宗,錢塘人。

是編一名《竹香齋類書》。

摘錄「二十一史」佳事雋語,分類排纂,共五十七門。

末又附《補遺》一門。

略仿《世說》之體,而每條下皆注原史之名。

其發凡譏何氏《語林》濫及稗官。

然《世說新語》古來本列小說家,實稗官之流。

而責其濫及稗官,是猶責弓人不當為弓,矢人不當為矢也。

且所重乎正史者,在於敘興亡,明勸戒,核典章耳。

去其大端而責其瑣事,其去稗官亦僅矣。

△《史異編》·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俞文龍撰。

文龍,晉江人。

其書以諸史所載災祥神怪匯為一編。

既非占驗之書,又無與學問之事,徒見其好怪而已。

△《讀史蒙拾》·一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王士祿編。

士祿字子底,號西樵,新城人,順治壬辰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員外郎。

是書取諸史新穎之語,標數字為題,而錄其本文於後,亦洪邁《經史法語》之類。

然書止一卷,聊以寓意而已,實未竟其事。

曰《蒙拾》者,取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篇》「童蒙者拾其香草」句也。

△《史緯》·三百三十卷(內府藏本)

國朝陳允錫撰。

允錫字齋,晉江人,順治己未,以薦舉授平湖縣知縣。

是書蓋仿呂祖謙《十七史詳節》之意。

然祖謙但擷取菁華,以便省覽。

允錫則多所改竄於其間。

有合併重複者。

如周秦以前入《史記》,而漢高祖以至武帝則割入《漢書》。

《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史則與《南北二史》參考歸一。

其餘表志紀傳互見者,亦悉從汰除之類是也。

有刪削繁冗者。

如《宋史》宗室世系但系族譜,《元史·刑法志》全抄律文,及但敘官閥無褒貶之《列傳》是也。

有更易舊第者。

如退魏於蜀後,削二牧於昭烈之前,移呂布、二袁、劉表於東漢之類是也。

有竄改舊名者。

如項羽、呂後、武後不稱《本紀》,宋留從效、陳洪進不稱《世家》之類是也。

其他如《新唐書》則點正其文句,《元史·食貨志》則連屬其篇次者,為數尤多。

卷帙浩繁,用力可謂勤至。

然其中繁簡失度,分合無義者,亦尚不少。

蓋網羅百代,其事本難。

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劉知幾深以為譏。

司馬光《進通鑒表》,亦稱其中牾,不能自保。

允錫此書,積畢生之力為之,而卒之不協於體要,固其所矣。

△《兩晉南北集珍》·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維崧撰。

維崧字其年,宜興人,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

維崧以四六擅名。

此書采南北朝故實,各加標目,蓋即以備駢體采掇之用。

前有《自序》,作於康熙丙辰,乃未舉制科之前四年也。

──右「史鈔類」四十部、一千六百十九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