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
帝魁以後書,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刪取百篇。
此史鈔之祖也。
《宋志》始自立門。
然《隋志·雜史類》中有《史要》十卷,注「漢桂陽太守衛颯撰,約《史記》要言,以類相從」。
又有《三史略》二十卷,吳太子太傅張溫撰。
嗣後專鈔一史者,有葛洪《漢書鈔》三十卷、張緬《晉書鈔》三十卷。
合鈔眾史者,有阮孝緒《正史削繁》九十四卷。
則其來已古矣。
沿及宋代,又增四例。
《通鑒總類》之類,則離析而編纂之。
《十七史詳節》之類,則簡汰而刊削之。
《史漢精語》之類,則采摭文句而存之。
《兩漢博聞》之類,則割裂詞藻而次之。
迨乎明季,彌衍餘風。
趨簡易,利剽竊,史學荒矣。
要其含咀英華,刪除冗贅,即韓愈所稱記事提要之義,不以末流蕪濫責及本始也。
博取約存,亦資循覽。
若倪思《班馬異同》惟品文字,婁機《班馬字類》惟明音訓,及《三國誌文類》總匯文章者,則各從本類,不列此門。
△《兩漢博聞》·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嘉靖中黃魯曾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
案晁公武《讀書志》,乃宋楊侃所編也。
侃,錢塘人,端拱中進士,官至集賢院學士。
晚為知制誥,避真宗舊諱,更名大雅。
是編摘錄前後《漢書》,不依篇第,不分門類。
惟簡擇其字句故事列為標目,而節取顏師古及章懷太子《注》列於其下。
凡《前漢書》七卷、《後漢書》五卷。
雖於史學無關,然較他類書采摭雜說者,究為雅馴。
《後漢書》中間有引及《前漢書》者,必標顏師古字。
而所引梁劉昭《續漢志注》,乃與《章懷注》無別,體例未免少疏。
至所列紀傳篇目,亦往往多有訛舛。
然如《四皓》條下引《顏師古注》曰:「四皓稱號,本起於此,更無姓名可稱。
蓋隱居之人,匿跡遠害,不自標顯,秘其氏族,故史傳無得而詳。
至於皇甫謐、圈稱之徒及諸地理書說,竟為四人安姓字。
自相錯互,語又不經。
班氏不載於書,諸家皆臆說。
今並棄略,一無取焉」云云。
明監本《漢書注》竟佚此條,惟賴此書倖存,則亦非無資考證者矣。
△《通鑒總類》·二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沈樞撰。
樞字持要,德清人,紹興間進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祿卿,謚憲敏。
是書乃其致仕時所編。
取司馬光《資治通鑒》事跡,仿《冊府元龜》之例,分為二百七十一門。
每門各以事標題,略依時代前後為次,亦間采光《議論》附之。
所分門目,頗有繁碎。
如《賞罰》門外又立《貶責》、《功賞》二門,《外戚》門外又立《貴戚》一門,《近習》門外又立《寵幸》一門,《隱逸》門外又立《高尚》一門,《積善》門外又立《陰德》一門者,不一而足。
又如安重榮奏請逾分不過驕蹇,乃以此一條別立《僭竊》一門,則配隸不確。
東周下迄五代,興廢不一,乃獨取申徹論燕必亡、黃泓論燕必復二條,立為《興廢》一門,則疏漏太甚。
然《通鑒》浩博,猝難盡覽。
司馬光嘗言惟王勝之曾讀一過,餘人不能數卷即已倦睡。
則采摭精華,區分事類,使考古者易於檢錄。
其書雖陋,亦不妨過而存之也。
嘉定中鋟版潮陽,樓鑰嘗為之序。
元至正中浙江行省重刊,周伯琦又序之。
二人皆博物君子,而肯以文章弁其首,殆以操觚數典,尚有一壺千金之用歟。
△《南史識小錄》·八卷、《北史識小錄》·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名蓀、朱昆田同編。
名蓀字澗芳,錢塘人。
昆田字文盎,秀水人,彝尊之子也。
是書仿《兩漢博聞》之例,取《南北二史》,摘其字句之鮮華,事跡之新異者,摘錄成編。
不分門目,惟以原書次第臚列,而各著其篇名。
亦不加訓釋,惟摘取數字標目,以原文載於其下,著是語之緣起而已。
《文獻通考》載陳正敏之言曰:李延壽作《南北史》,粗得作史之體。
故《唐書》本傳亦謂其刪略穢詞,過本書遠甚。
然好述妖異兆祥謠讖,特為繁猥。
又引司馬光之言,亦謂李延壽《書》於幾祥詼嘲小事,無所不載。
蓋自沈約《宋書》以下,大抵競標藻采,務摭異聞,詞每涉乎儷裁,事或取諸小說。
延壽因仍舊習,未盡湔除,宜為論者之所惜。
然揆以史體,固曰稍乖,至於賦手取材,詩人隸事,則樵蘇漁獵,捃拾靡窮。
此譬如冉瘤為病,而制枕者反貴其文理也。
名蓀等擷其精華,以備選用,使遺文瑣事,披卷燦然。
其書雖作自近人,其所採錄則皆唐以前事,與《藝文類聚》諸書約略相似。
存以備考,愈於冗雜之類書多矣。
──右「史鈔類」三部、四十八卷,皆文淵閣著錄。
○史鈔類存目
△《史記法語》·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洪邁編。
邁字景盧,鄱陽人,紹興乙丑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端明殿學士,謚文敏,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於《史記》百三十篇內,自二字以上,句法古雋者,依次標出,亦間錄舊注。
蓋與《經子法語》等編同以備修詞之用。
《書錄解題》載之《類書類》,稱十八卷。
此本乃止八卷,似非完書。
然卷末有題識一行云:「淳熙十二年二月刊於婺州。」
是當時刊本實止八卷,《書錄題解》所載,衍一「十」字明矣。
△《南朝史精語》·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洪邁撰。
邁於諸書多有節本。
其所纂輯,自《經子》至《前漢》皆曰《法語》,自《後漢》至《唐書》皆曰《精語》。
此所摘宋、齊、梁、陳四朝史中之語也。
凡《宋書》四卷、《齊書》三卷、《梁書》二卷、《陳書》一卷。
其去取多不可解。
即以卷首《宋本紀》考之,如《桓玄與劉邁書》有云:「北府人情雲何,近見劉雲何所道」,乃獨摘「北府人情雲何」句。
《宋順帝反正詔》曰:「故順聲一唱,二溟卷波,英風振路,宸居清翳」,乃獨摘「二溟卷波」句。
高祖北討,加領征將軍,司、豫二州刺史,以世子為徐、兗二州刺史,下書有云:「今當奉辭西旆,有事關中,弱嗣叨蒙,復忝今授」,乃獨摘「復忝今授」四字。
又如《加高祖九錫》策文,駢詞麗句,疊出不窮,乃獨摘「出藩入輔,鋒無前對」二句。
蓋南宋最重詞科,士大夫多節錄古書,以備遣用。
其排比成編者,則有王應麟《玉海》、章俊卿《山堂考索》之流。
巾箱秘本,本非著書,不幸而為人所傳者,則有如此類。
後人以其名重存之,實非其志也。
以流傳已久,姑存其目,實則無可采錄。
惟其中所錄《宋書》,《本紀》第一,《列傳》第二、第三,《志》第四,《志》反在《列傳》之後。
考劉知幾《史通》曰:「舊史以《表》、《志》之帙,分於《紀》、《傳》之間。
降及蔚宗,肇加釐革。
沈、魏繼作,相與因循。
今北監版《魏書》,《志》在《列傳》後,是其顯證,與《史通》合。
而《宋書》則移其次第,列於《紀》、《傳》之間。
觀邁所序,猶從古本。
知幾之言不妄,是則可資考證之一端。
十卷之中,惟此一節足取耳。
△《十七史詳節》·二百七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呂祖謙編。
祖謙有《古周易》,已著錄。
此蓋其讀史時刪節備檢之本,而建陽書坊為刻而傳之者。
凡《史記》二十卷、《西漢書》三十卷、《東漢書》三十卷、《三國誌》二十卷、《晉書》三十卷,《南史》二十五卷、《北史》二十八卷、《隋書》二十卷、《唐書》六十卷、《五代史》十卷。
前冠以《疆理》、《世系》、《紀年》之圖。
所錄大抵隨時節抄,不必盡出精要。
如《東漢》、《晉》二史內,四言贊語,於本書已屬贅拇駢枝,乃一概摘存,殊為冗雜。
又如《北史》紀傳為隋代而作者,業已併入《隋書》,乃獨《四夷》一傳仍及隋事,而《隋書》內遂刪去之,為例亦間有不純。
然南宋諸儒,大抵研究性命,而輕視史學。
故朱子作《貢舉私議》,欲分年試士,以《史記》、《兩漢》為一科,《三國》、《晉書》、《南北史》為一科,《新舊唐書》、《五代史》為一科。
蓋虛談無實之弊,朱子亦深慮之矣。
祖謙雖亦從事於講學,而淹通典籍,不肯借程子玩物喪志之說,以文飾空疏。
故朱子稱其史學分外仔細。
附存其目,俾儒者知前人讀書,必貫徹首尾。
即所刪節之本,而用功之深至,可以概見。
則此二百七十三卷者,雖不能盡諸史之全,而足以為宋儒不廢史學之明證也。
△《東漢精華》·十四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宋呂祖謙撰。
是編乃其《兩漢精華》之一。
即范氏之書摘其要語而論之,或比類以明之。
於光武、明、章、和四帝《紀》尤為詳悉。
所略者惟《表》、《志》耳。
然不具事之始末,所論每條僅一二語,略抒大意,亦不申其所以然。
蓋是書乃閱史之時摘錄於冊,以備文章議論之用。
後人重祖謙之名,因而刊之。
與洪邁《經史法語》均非有意著書者也。
△《諸史提要》·十五卷(內府藏本)
宋錢端禮撰。
端禮字處和,臨安人,吳越王ㄈ六世孫,榮國公忱之子。
少以恩蔭入仕,累官至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
以莊文太子妃父罷為資政殿太學士。
再知寧國,移紹興,復以觀文殿學士提舉洞霄宮。
卒謚忠肅。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乃取諸史之文可資詞藻者,按部採摘,匯輯成編。
各以一二語標題,而分注其首尾於下。
凡《史記》一卷、《前漢書》二卷、《後漢書》二卷、《三國誌》一卷、《晉書》三卷、《南史》一卷、《北史》一卷、《新唐書》三卷、《五代史》一卷。
其著錄於《宋史·藝文志》者,與此本卷目相同。
前有其門人劉孝韙《序》,不著年月。
詳其詞意,蓋端禮為參政時所刊行也。
其體例頗與洪邁《史漢法語》、《諸史精語》相近。
陳振孫《書錄解題》嘗譏其泛然錄鈔,毫無義例。
蓋南宋最尚詞科,以妃青儷白相高,故當時有此抄書之學也。
△《漢雋》·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林越撰。
案陳振孫《書錄解題》載此書,卷數與今相符,而注稱「括蒼林鉞」。
《處州府志》亦載林鉞。
此本則皆作林越,未詳孰是也。
其書取《漢書》中古雅之字,分類排纂為五十篇。
每篇即以篇首二字為名,亦間附原注。
前有紹興壬午越《自序》,稱大可以詳其事,次可以玩其詞。
然割裂字句,漫無端緒,而曰可詳其事,其說殊誇。
後有延庚申袁桷重刻《跋》,稱《漢雋》之作,蓋為習宏博便利,斯為定論矣。
△《元史節要》·十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張九韶撰。
九韶字美和,清江人。
洪武十年,以薦為國子助教,升翰林院編修。
是編因當時所修《元史》版藏內府,人間多不得見。
於是仿曾先之《十八史略》例,節其要為一書。
其編年系事,則仍用《通鑒》之體。
前有洪武甲子《自序》一篇。
然紀載多不具首尾,未為該備。
且此書成於洪武間,而《順帝紀》內多有稱「明太祖高皇帝」者,疑其經後人所改竄,非九韶原本也。
△《兩晉南北奇談》·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王渙撰。
渙為仁宗慶歷末睢陽五老之一。
王辟之《澠水燕談》,稱其官為太子賓客,祝穆《事文類聚》載錢明逸《五老會詩序》,稱為太原人,其事跡則未詳。
然世僅傳渙《五老會詩》一首,不聞其著此書。
鄭樵以下諸家書目,亦不著錄。
考太學進士題名碑,弘治丙辰科有王渙,像山人。
《明史·藝文志》有渙所著《墨池手錄》三卷。
此本自稱墨池王渙,與墨池之號相合,知此書為明王渙撰。
其稱太原,蓋舉郡望耳。
其書摘錄《晉書》以下八史瑣語雜事。
王士禎《居易錄》稱,嘗見書賈攜《兩晉奇談》,不雲誰作,疑即此書也。
△《分類通鑒》·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明弘治中河間知府施刊於郡齋,亦不雲誰作。
其書分類猥雜,標題陋,蓋即《通鑒總類》之節本,又沈樞之重台矣。
△《讀書漫筆》·十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方瀾撰。
瀾,莆田人,正德丁丑進士,官禮部郎中。
是書上自《漢書》,下迄《唐書》,隨筆採摘其字句,兼及訓詁,亦時論斷其是非,發明殊鮮。
△《諸史品節》·三十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深編。
深有《周禮訓雋》,已著錄。
是書所採,自《國語》以及《後漢書》,皆隨意雜鈔,漫無體例。
△《史纂左編》·一百二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唐順之撰。
順之有《廣右戰功錄》,已著錄。
是書以歷代正史所載君臣事跡,纂集成編。
別立義例,分《君》、《相》、《名臣》、《謀臣》、《後》、《公主》、《戚》、《儲》、《宗》、《宦》、《幸》、《奸》、《篡》、《亂》、《莽》、《鎮》、《夷》、《儒》、《隱逸》、《獨行》、《烈婦》、《方技》、《釋》、《道》凡二十四門。
其意欲取千古興衰治亂之大者,切著其所以然,故其體與他史稍異。
然其間詳略去取,實有不可解者。
如《君紀》只列漢、唐、宋三朝,偏安者皆不得與,而隗囂、公孫述、李筠、李重進諸人乃反附入。
於列代宦官酷吏敘之極詳,固將以垂鑒戒,而唐之楊復恭、來俊臣、周興等尤為元惡巨憝,乃反見遺。
又以房為中興之相、高駢為平亂之將,褒貶既已失平。
以紇石烈為人名,姓氏幾於莫辨。
其他妄為升降,顛倒乖錯之處,不可勝言。
殆與李贄之《藏書》狂誕相等。
乃贄《書》世猶多相詬病,而是編獨未有糾其失者,殆震於順之之名,不敢議歟。
△《史記鈔》·六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茅坤編。
坤有《徐海本末》,已著錄。
是編刪削《史記》之文,亦略施評點。
然坤雖好講古文,恐未必能刊正司馬遷也。
△《史要編》·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梁夢龍編。
夢龍字乾吉,真定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貞敏,事跡具《明史》本傳。
其書雜采諸史之文為《正史》三卷、《編年》三卷、《雜史》三卷、《史評》一卷。
《自序》謂學者罕睹全史,是編上下數千載,盛衰得失之跡,大凡具在,蓋為鄉塾無書者設也。
△《左國腴詞》·八卷(內府藏本)
明凌迪知撰。
迪知字犀哲,烏程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
是編采《左傳》、《國語》字句,分類編輯。
凡《左傳》五卷,為類四十;《國語》三卷,為類四十有三。
所摘皆僅存一二語,既不具其始末,又不標為何人之言。
且注與正文,混淆不辨。
非惟不足以資考證,並不可以供ㄎ奢。
與所撰《太史華句》、《兩漢雋言》、《文選錦字》諸書,體例皆仿林越《漢雋》。
而冗雜破碎,又出《漢雋》之下。
如「以從欲鮮濟」一語,列之《澗溪類》中,蓋誤以為「濟川」之「濟」也。
是尚足與論乎?
△《太史華句》·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凌迪知編。
是編成於萬曆丁丑。
《明史·藝文志》著錄,卷數與此本相同。
皆摘《史記》字句,以類編次。
司馬遷史家巨擘,其文豈可以句摘,句又豈可以華目。
蓋王、李割剝秦、漢之風,至明季而未殄,故書肆尚鐫此等書,以投時好耳。
△《兩漢雋言》·十卷(內府藏本)
明凌迪知編。
宋林越作《漢雋》,所採止於《西漢》。
迪知因仿越體例,輯《後漢》故實,與越書合為一編,改題今名。
自第一卷至十卷,皆林氏之舊,題曰《前集》。
十一捲至十六卷,迪知所續者,題曰《後集》。
采摭亦備。
然不自為一書,而補葺舊本,創立新名,是則明人之結習矣。
△《四史鴻裁》·四十卷(通行本)
明穆文熙編。
文熙有《七雄策纂》,已著錄。
是編選錄《左傳》十二卷、《國語》八卷、《戰國策》八卷、《史記》十二卷,皆略注字義,無所發明,批點尤為陋。
其括此四書曰「四史」,亦杜撰無稽也。
△《全史論贊》·八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項篤壽編。
篤壽有《小司馬奏草》,已著錄。
是書以諸史浩繁,難於尋究,特撮其《論贊》,以備觀覽。
凡《史記》七卷,《漢書》六卷,《後漢書》五卷,《三國誌》三卷,《晉書》四卷,《宋書》、《南齊書》各三卷,《梁書》二卷,《陳書》、《魏書》各三卷,《北齊書》、《後周書》、《南史》各二卷,《北史》三卷,《隋書》二卷,《唐書》七卷,《五代史》五卷,《宋史》六卷,《遼史》、《金史》、《元史》各四卷。
然讀史必先知其事之始末,而後可斷其人之是非。
今篤壽惟存其《論》,使稱善者不知其所以善,稱惡者不知其所以惡,仍於讀史者無益也。
(案此書皆取《論贊》,宜入《史評》,然皆摘錄於諸史,非所自評也。
故仍入之《史鈔類》焉。
)
△《宋史纂要》·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思義撰。
思義字允明,松江人。
《宋史》極為煩冗,是書僅刪存二十卷,可謂約矣。
然班、范皆號謹嚴,而兩《漢書》卷帙猶富。
宋之歷年,幾於匹漢,而縮為寥寥數卷,謂事增文省,殆必不然。
至以《遼金史》附宋之後,等諸《晉書》之載劉、石,尤南北史臣互相詬厲之見,非公論也。
△《古今彝語》·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汪應蛟撰。
應蛟字潛夫,婺源人,萬曆甲戌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謚清簡,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書雜錄史文,上起唐、虞,下迄於元,去取漫無義例,特興之所至而已。
△《史書纂略》·二百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馬維銘撰。
維銘字新甫,平湖人,萬曆庚辰進士,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
是書取「二十一史」《本紀》、《列傳》,各撮取大略,匯成一編。
蓋亦通史之例。
然去取失宜,疏略太甚,非博非約,殆兩無所居也。
△《史裁》·二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吳士奇撰。
士奇字無奇,歙縣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太常寺卿。
是書節錄史文,始自春秋,迄於宋元,雜采舊論,亦間以己意斷之。
既非編年,又非紀傳,惟隨意抄撮而已。
△《史Δ》·十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謝肇制撰。
肇制字在杭,福建長樂人,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廣西右布政使,《明史·文苑傳》附見《鄭善夫傳》中。
是書摘「十七史」中隱僻字句。
標列成編。
凡一史為一卷。
謂之「Δ」者,《自序》以為解結之義。
人之有疑甚於結,故求其解而筆之也。
然於《史》、《漢》、《三國》諸書,原有舊注者,所載尚為明晰。
於《晉書》以下原本無注者,亦僅錄舊文,絕無考證,仍不足以釋學者之疑。
則所云求其解者,亦徒虛語矣。
△《讀史快編》·四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趙維寰撰。
維寰字無聲,平湖人,萬曆庚子舉人。
是書於諸史之中摘錄其新異之事,始於《史記》,迄《新唐書》,割裂翦裁,漫無義例。
△《史臠》·二十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余文龍編。
文龍字起潛,古田人,萬曆辛丑進士,官南京工部主事。
其書雜錄舊史,殊甚,與《讀史快編》正同。
但《快編》止於《唐》,此則抄至《金》、《元》耳。
△《南北史鈔》·(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周詩雅撰。
詩雅字廷吹,武進人,萬曆己未進士。
是編摘錄《南北史》新奇纖佻之事,以為談助,然不及後來沈名蓀、朱昆田書之有條理。
△《二十一史論贊輯要》·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彭以明編。
以明,廬陵人,萬曆中諸生。
是編采錄諸史《論贊》,以課其子。
抄撮之學,非讀史之正法也。
△《史品赤函》·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仁錫編。
仁錫有《系詞十篇書》,已著錄。
是編所錄,上起古初,下迄於《晉書》,或采其文,或節錄一二事,茫無義例。
尤時時參以偽撰。
如《長遇害不屈》一篇,不知其從何來,而《劉聰辱懷愍》一篇,稱聰為漢昭烈玄孫,雲出《續三國誌》,亦未見有是書也。
△《讀史集》·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楊以任撰。
以任字維節,瑞金人,崇禎辛未進士,官國子監博士。
是編摘諸史中事跡之可快可恨及有膽有識者,分為《快》、《恨》、《膽》、《識》四集,每條下略綴評語,詞多佻纖。
△《宋史存》·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文德翼撰。
德翼字用昭,德化人,崇禎甲戌進士,官嘉興府推官。
是編采掇《宋史列傳》,而刪潤其文。
始於宗澤,終於文天祥。
蓋福王時所作,故獨寓意於紹興以後雲。
△《讀史漢翹》·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明施端教編。
端教字匪莪,泗州人。
是書取《史》、《漢》中字句新異者,編錄成帙。
蓋仿林越《漢雋》、洪邁《史記法語》、《西漢法語》例,然卷帙無多,分類繁瑣,殊無益於考證。
△《二十一史論贊》·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國元編。
國元字飛仲,吳縣人。
是書摘錄「二十一史」《論贊》,加以圈點評識,全如批選時文之式。
以為評史,則《紀傳》所載,非《論贊》所能該,事無始末,何由信其是非;以為論文,則《晉書》以下八史以及《宋》、《遼》、《金》、《元》四史豈可以為文式哉,真兩無取也。
△《三國史瑜》·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毓睿撰。
毓睿字聖初,錢塘人。
是書成於崇禎癸未。
於陳壽《三國誌》中擇其事跡較著者,條分件系,綴以評語。
自漢獻帝初平元年迄建安二十五年,分國未定,仍稱季漢。
自魏黃初元年迄鹹熙元年,三國並建,則稱三國。
凡《晉書》中事屬魏朝者,亦采入以補其闕。
既非紀傳,又非編年,了無倫緒。
又於曹操既改稱名,而編年又以為魏主,體例亦自相矛盾。
評語多取鍾惺之說,其所宗尚可知也。
△《史書》·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姚允明撰。
允明字汝服,休寧人。
是書自三皇以訖元代,摭采史文,節縮成編。
前有張溥、吳應箕二《序》,蓋亦依附復社者。
故書止十卷,而卷首列參閱姓氏至二百八十三人。
其聲氣標榜,可以概見。
《應箕序》至謂其撰言簡奧近《尚書》,是何言歟?
△《廿一史識餘》·三十七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張墉撰。
墉字石宗,錢塘人。
是編一名《竹香齋類書》。
摘錄「二十一史」佳事雋語,分類排纂,共五十七門。
末又附《補遺》一門。
略仿《世說》之體,而每條下皆注原史之名。
其發凡譏何氏《語林》濫及稗官。
然《世說新語》古來本列小說家,實稗官之流。
而責其濫及稗官,是猶責弓人不當為弓,矢人不當為矢也。
且所重乎正史者,在於敘興亡,明勸戒,核典章耳。
去其大端而責其瑣事,其去稗官亦僅矣。
△《史異編》·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俞文龍撰。
文龍,晉江人。
其書以諸史所載災祥神怪匯為一編。
既非占驗之書,又無與學問之事,徒見其好怪而已。
△《讀史蒙拾》·一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王士祿編。
士祿字子底,號西樵,新城人,順治壬辰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員外郎。
是書取諸史新穎之語,標數字為題,而錄其本文於後,亦洪邁《經史法語》之類。
然書止一卷,聊以寓意而已,實未竟其事。
曰《蒙拾》者,取劉勰《文心雕龍·辨騷篇》「童蒙者拾其香草」句也。
△《史緯》·三百三十卷(內府藏本)
國朝陳允錫撰。
允錫字齋,晉江人,順治己未,以薦舉授平湖縣知縣。
是書蓋仿呂祖謙《十七史詳節》之意。
然祖謙但擷取菁華,以便省覽。
允錫則多所改竄於其間。
有合併重複者。
如周秦以前入《史記》,而漢高祖以至武帝則割入《漢書》。
《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史則與《南北二史》參考歸一。
其餘表志紀傳互見者,亦悉從汰除之類是也。
有刪削繁冗者。
如《宋史》宗室世系但系族譜,《元史·刑法志》全抄律文,及但敘官閥無褒貶之《列傳》是也。
有更易舊第者。
如退魏於蜀後,削二牧於昭烈之前,移呂布、二袁、劉表於東漢之類是也。
有竄改舊名者。
如項羽、呂後、武後不稱《本紀》,宋留從效、陳洪進不稱《世家》之類是也。
其他如《新唐書》則點正其文句,《元史·食貨志》則連屬其篇次者,為數尤多。
卷帙浩繁,用力可謂勤至。
然其中繁簡失度,分合無義者,亦尚不少。
蓋網羅百代,其事本難。
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劉知幾深以為譏。
司馬光《進通鑒表》,亦稱其中牾,不能自保。
允錫此書,積畢生之力為之,而卒之不協於體要,固其所矣。
△《兩晉南北集珍》·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維崧撰。
維崧字其年,宜興人,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
維崧以四六擅名。
此書采南北朝故實,各加標目,蓋即以備駢體采掇之用。
前有《自序》,作於康熙丙辰,乃未舉制科之前四年也。
──右「史鈔類」四十部、一千六百十九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