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
△《庸齋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汝騰撰。
汝騰字茂實,庸齋其自號也。
太宗七世孫。
居於福州。
登寶慶二年進士。
歷官端明殿學士,提舉佑神觀,兼翰林學士承旨。
事跡具《宋史》本傳。
其集《宋史·藝文志》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
厲鶚《宋詩紀事》載宋宗室共七十五人,亦無汝騰之名。
惟《永樂大典》各韻中間收入汝騰之文,有題《趙庸齋集》者,有題《庸齋蓬萊閣紫霞洲集》者,又有題《庸齋瑣闥集》者。
而舊序已佚,其卷目次第,不可復考。
謹羅殘闕,次成編,析為六卷。
篇帙無多,可無煩名目,統題作《庸齋集》,以歸於一。
汝騰生朱子之鄉,故沿溯餘波,頗能講學。
然史稱其守正不撓,其為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時,上疏極論奸諛興利之臣戕損國脈,而規切理宗之私惠群小。
今集中壬子六月內引第一、第二,即其全文。
反覆詳明,深中時弊。
又集中《內外制序》自稱:「嘗以草制忤史嵩之去國。」
又稱「時有無罪被謫,如王三俊、李伯玉之類,皆留黃不書,上疏申救,施行遂為之格」。
是其氣節岳岳,真不愧朱子之徒,非假借門牆者可比。
惟周密《癸辛雜識》稱「汝騰為從官,力薦三衢徐霖為著作郎,至比之範文正公。
而霖舉止顛怪,妄自尊大。
霖之無忌憚,皆汝騰縱其狂。
至目汝騰為大宗師,己為小宗師,遞相汲引。
霖既被逐,汝騰亦不自安,遂求補外」云云。
案集中與徐徑阪唱和最多,逕阪即霖之字。
其《贈詹生謁徑阪》詩云:「瞻彼徑阪,今之泗水。」
又《贊徑阪使君柯山講席之盛》詩云:「立天地心鳴道鐸,開生靈眼識師儒。」
其推挹之詞,殊為誕謾無狀,知周密所紀為不誣。
是則宋季士大夫崇尚道學,矯激沽名之流弊。
觀於是集,良足為千古炯鑒也。
△《文溪存稿》·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李昴英撰。
昴英字俊明,番禺人。
寶慶三年廷對第三。
淳初官至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致仕。
卒謚忠簡。
文溪其退居之地也。
張端義《貴耳集》載「昴英初任臨汀推官,陳孝嚴激軍變,盡出家資撫定之。
曾冶鳳帥廣,激曾忠之變,崔菊坡臨城借用經略使印撫諭,李追城入賊,曉以禍福,五羊城郭得全。
賊至肇慶就捕,朝廷錄功名之首,除榮王府教授。
力辭不供職,但雲素無學問,難以移氣習。
士論韙之」云云。
則昴英蓋具濟之才,而又能介然自守者。
其後劾史嵩之、趙與A2,直聲動天下,有自來也。
是集為元至元間其門人李春叟所輯,凡奏稿雜文一百二十二篇、詩詞一百二十五首。
明成化中重刻,陳獻章為之序。
其文質實簡勁,如其為人。
詩間有粗俗之語,不離宋格,而骨力遒健,亦非靡靡之音。
蓋言者心聲,其剛直之氣有自然不掩者矣。
△《彝齋文編》·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趙孟堅撰。
孟堅字子固,自號彝齋。
太祖十一世孫。
其先以安定郡王從高宗南渡,家於嘉禾之廣陳鎮。
而孟堅自作告墓文中,又作廣成。
蓋俗語相沿,初無定字。
至元《嘉禾志》載:「廣陳鎮在海鹽縣東北九十里。」
則孟堅當為海鹽人。
其或作嘉興者,誤也。
孟堅以宗室子,登寶慶三年進士。
好學工書,喜藏名跡,時人比之米芾。
至今遺墨流傳,人人能知其姓字。
惟其生平本末,則諸書所紀往往不同。
如周密《齊東野語》謂其終提轄左帑,身後有嚴陵之命。
是孟堅歿於宋世。
而姚桐壽《樂郊私語》謂「孟堅入元,不樂仕進,隱居避客。
從弟孟來訪,坐定,問弁山、笠澤佳否。
孟雲佳。
孟堅曰:『弟奈山澤佳何?』既退,使人濯其坐具」云云。
則又似元初尚存者。
二說錯互殊甚。
今案孟堅《甲辰歲朝把筆詩》有「四十五番見除夕」之句,以干支逆數之,當生於慶元己未。
距宋亡時凡七十八年。
孟仕元尚在其後,孟堅必不能及見。
又考朱存理《鐵網珊瑚》載孟堅《梅竹譜卷》有鹹淳丁卯葉隆禮跋,稱:「子固晚年工梅竹,步驟逃禪。
予自江右歸,將與之是正,而子固死矣。」
跋出隆禮手跡,其言可信。
是孟堅之卒於丁卯以前,更為確鑿,亦足證桐壽之說為誕妄矣。
至其歷官次第,他書不載。
而見於詩文自述者,如為湖州掾入轉運司幕,知諸暨縣,以御史言罷歸,皆歷歷可考。
獨不言其嘗為朝官。
《宋詩紀事》乃謂其景定初遷翰林學士,又不知何所據也。
其集《宋史·藝文志》不著錄。
惟見於明《秘閣書目》者四冊。
世久失傳。
今從《永樂大典》摭拾補綴,為四卷。
大都清遠絕俗,類其為人。
剩璧零,風流未泯,亦足與書畫並傳不朽雲。
△《張氏拙軒集》·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侃撰。
侃字直夫。
其事跡不見於史乘。
據集中自稱邗城,又稱淮海,則當為揚州人。
而自《寶維揚志》以下,記廣陵人物者,皆未嘗舉其姓名。
獨錢溥《秘閣書目》載有《張拙軒初稿》四冊,焦《國史經籍志》則有張侃《拙軒稿》四卷,而《宋藝文志》、《書錄解題》俱無之。
宋人《江湖》前後諸集及近時選錄宋詩者,亦多未之及。
則其湮晦於世,蓋已久矣。
今《永樂大典》各韻內,尚頗載其詩文,或題《拙軒集》,或題《拙軒初稿》。
勘驗標目,與錢溥、焦所記併合,當即其書,惟其人無可考見。
今即集中謝樓監丞為其父作行實一書,反覆參核,知侃即開禧中知樞密院張巖之子也。
案《宋史》,巖以參知政事進樞密,督視江淮軍馬。
書中稱其父︳謨兩社,出董戎師,歷官既已相符。
又巖附和韓胄,用兵敗衄,御史劾其朋奸誤國奪官。
而書中謂其父惟主於和,以靖國家,或者不之察,極力詆毀云云。
其言皆為父辨白,益足與巖事相證。
史又稱巖家本大梁,徙揚州。
紹興末,渡江居湖州。
考集中《歸來詩》,有「結亭苕水旁」句。
《江淮錄跋》中亦有「吾家近西塞」語。
知其卜宅吳興,尤為確據。
至其生平宦跡,雖不盡詳,以其詩文考之,則嘗監常州奔牛鎮酒稅,遷為上虞丞,尚略見大概也。
巖以諂媚權奸,致位通顯,為世詬病。
而侃獨志蕭散,浮沉末僚,所與游者,如趙師秀、周文璞輩,皆吟詠自,恬靜不爭之士。
故所作格律,亦多清雋圓轉,時有閒澹之致。
雖未能開闢門徑,自成一家。
而其集久佚僅存,實為世所未睹。
謹排訂編次,為六卷,俾言宋詩者猶得以知其名氏焉。
△《靈巖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唐士恥撰。
士恥爵裡始末,諸書不載。
案《金華志》有靈巖山,山有靈巖寺,為梁劉孝標故宅。
其集以靈巖為名,與山相合。
集中有《兩溪詩》,據《志》即金華之溪也。
則士恥當為金華人。
集中又有府判何公行狀一首,府判名松,字伯固,即金華何基之大父。
士恥之母為松女弟,士恥又為松婿,亦世籍金華之徵矣。
考金華諸唐,自堯封首登紹興二年進士,累官龍圖閣朝散大夫。
子饒州教授仲溫,樂平主簿仲義及知台州仲友,並紹興中進士。
仲友復中宏詞科。
仲友三子,名士俊、士特、士濟,亦與何為姻婭。
見朱子案仲友第三狀。
集中通吉守史彌忠啟云「大父朝跡之累年,嘗在王國履簪之列;先世符麾之昔日,又聯金昆羈勺之遊」。
上聯似指堯封為朝散時言,下聯似指仲友知台州時言。
案其世系,殆堯封之諸孫,仲友之猶子。
特其或為仲溫之子,或為仲義之子,則不可得而詳耳。
其官階可考者,集中有謝許南丞薦舉啟云「僅以門調玷於士流」。
又啟云「曩緣芘蔭,常領簿書」。
通羅守啟云「牽絲邑屬,讞獄掾曹」。
又有交代張司理一啟。
其他簡牘率云「冒綰理曹,典司五聽」。
知士恥以門敘入仕,薦充改秩,嘗任丞問刑之官。
其宦跡可考者,曰吉州,曰臨江,曰建昌,曰萬安,知歷官皆在江右諸郡。
其文字紀年可考者,上自嘉定,下至淳,知為寧宗、理宗時人。
其他則集無明文,莫得而稽矣。
集中制誥等作,絕無除授姓名。
即表、檄、箴、銘、贊、頌諸篇,亦皆擬作。
其題自羲、軒以至漢、唐,間取北宋八朝與南渡初年時事。
考高宗立詞科,凡十二題,制、詔、誥、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
內雜出六題,分為三場。
每場體制,一古一今。
士恥所作,蓋即備詞科之用也。
仲友曾著《詞科雜錄》,其亦家學濡染,世擅其長歟。
集久失傳,非惟史不著錄,即志乘亦不登其姓名。
故談藝諸家,率不之及。
今從《永樂大典》內采輯,次為十卷,並其代人之作以類附焉。
循誦其文,洽聞殫見,古澤斑然。
非南宋末流操臆見,騁空談者所能望其涯,未可以其名不著而忽之也。
△《玉楮集》·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岳珂撰。
珂有《九經三傳沿革例》,已著錄。
此集凡詩三百八十五首。
其編年起理宗嘉熙戊戌,迄於庚子。
珂《呈史》稱,紹熙壬子年十歲,則是集其五十八歲所編。
名曰《玉楮》,蓋取列子刻玉為楮葉,三年而成之意也。
考珂於紹定癸巳元夕京口觀燈,因作詩及陵事。
韓正倫疑其借端諷己,遂構怨陷以他罪。
會事白得釋,至戊戌復召用。
故首篇有「五年坐奇謗」之語,他詩亦屢及。
此詩止錄此三年者,其意實原於此。
《自敘》云:「木以不材壽,雁以不鳴棄,犧尊以青黃喪,大以浮游取。」
蓋有慨乎其言之也。
雖時傷淺露,少詩人一唱三歎之致,而軒爽磊落,氣格亦有可觀。
王士禎《居易錄》稱是集流傳絕少,安邱張貞得高唐王家舊抄本,乃錄而傳之,蓋亦罕覯之笈矣。
△《梅野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徐元傑撰。
元傑字仁伯,信州上饒人,紹定五年進士第一,累官國子祭酒,權中書舍人,拜工部侍郎,謚忠愍,事跡具《宋史》本傳。
元傑侃直敢言,不避權勢。
當史嵩之起復,元傑攻之甚力,卒寢成命。
後元傑以暴疾卒,人皆以為嵩之毒之。
台諫及太學生徒俱為上疏訟冤,詔置獄追勘,迄不能白。
本傳頗載其事,而周密《癸辛雜識》所記尤詳。
是集舊有《趙汝騰序》,亦極言元傑死狀不明為可悲,且雲僉壬任折獄之責,蓋指侍御史鄭而言。
然據《癸辛雜識》,實首為元傑訟冤,特未能詰正是獄。
而汝騰遽以奸回詆之。
蓋當日朝端水火,入主出奴,沸羹蜩螗,迄無定論。
即此一事,而宋之綱維不立,亦概可見矣。
其集不載於《宋史·藝文志》。
觀其子直諒跋語,乃景定二年直諒知興化州時所刊,本二十五卷,世久失傳。
今從《永樂大典》中采輯編次,為雜文十一卷、詩詞一卷。
僅存十之五六,而本傳所列奏議,條目具存,尚可得其大概。
其中如《戊戌輪對子》,則為校書郎時所上。
《甲辰上殿子》,則為左司郎官時所上。
其論濟王之宜置後,驕奢之宜戒抑,敵國外患之宜以宗社為心,皆納忠,辭旨懇到。
其《白左揆論時事》數書,乃為杜范所延而作,亦多關係國家大計,言無不盡。
雖夙從陳文蔚、真德秀游,或不免過泥古義,稍涉拘迂,然不可謂之不軌於正也。
周密《浩然齋雅談》記元傑母張氏能詩,有「不知簾外溶溶月,上到梅花第幾枝」之句。
而元傑詩乃頗樸塞。
蓋真氏文章正宗持論如是,元傑亦篤守其師說雲。
△《恥堂存稿》·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高斯得撰。
斯得字不妄,邛州蒲江人,紹定二年進士。
李心傳闢為史館檢閱,遷秘閣校勘。
歷官端明閣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為留夢炎所構,罷官予祠。
宋亡,隱居苕間而卒。
事跡具《宋史》本傳。
斯得父稼,端平間知沔州,與元兵戰歿。
斯得能以忠孝世其家。
其立朝謇諤盡言,惟以培養國脈,搏擊奸邪為志。
本傳載所論奏凡十餘事,多當時切要。
今集中僅存奏疏十篇,與本傳相較,已不能無所遺脫。
然於宋末廢弛欺蔽之象,痛切敷陳,皆凜然足以為戒。
至其生平遭遇,始沮於史嵩之,中厄於賈似道,晚擠於留夢炎。
雖登政府,不得大行其志。
憫時憂國之念,一概托之於詩。
雖其抒寫胸臆,間傷率易,押韻亦時有出入,而感懷書事,要自有白氏諷諭之遺。
如《西湖競渡》、《三麗人行》諸首,俱拾《奸臣傳》之所遺。
《雷異》、《雞禍》諸篇,亦可增《五行志》之所未備。
徵宋末故事者,是亦足稱詩史矣。
案本傳載,斯得所著有《恥堂文集》,明葉盛《竹堂書目》亦有《恥堂集》七冊,而皆不言卷數,其後遂亡佚不傳。
厲鶚撰《宋詩紀事》,亦無斯得之名。
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掇拾排次,為文五卷、詩三卷,用存其概,而仍以元龔肅《原序》冠之於前。
△《秋崖集》·四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方岳撰。
岳字巨山,號秋崖,歙縣人。
紹定五年進士。
淳中為趙葵參議官。
移知南康軍,以杖舟卒忤荊帥賈似道。
後知袁州,又忤丁大全,被劾罷歸。
其集世有二本,一為《秋崖新稿》,凡三十一卷,乃從宋寶五年刻本影抄;一為《秋崖小稿》,凡文四十五卷、詩三十八卷,乃明嘉靖中其裔孫方謙所刊。
今以兩本參校,嘉靖本所載較備。
然寶本所有而嘉靖本所無者,詩文亦尚各數十首。
又有別行之本,題曰《秋崖小簡》,較之本集多書札六首。
謹刪除重複,以類合編,並成一集,勒為四十卷。
岳才鋒凌厲。
洪焱祖作《秋崖先生傳》,謂「其詩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為之,語或天出」。
可謂兼盡其得失。
要其名言雋句,絡繹奔赴,以駢體為尤工,可與劉克莊相為伯仲。
集中有《在淮南與趙葵書》,舉葵馭軍之失,辭甚切直,亦不失為忠告。
至葵兄范為帥失律,致襄陽不守,所繫不輕,而其罪亦非小。
岳以居葵幕府之故,乃作書曲為寬解。
載之集中,則未免有愧詞矣。
△《芸隱橫舟稿》·一卷、《芸隱倦游稿》·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宋施樞撰。
樞字知言,芸隱其號也,丹徒人。
嘉熙時嘗為浙東轉運司幕屬,又嘗為越州府僚。
《橫舟稿》首有嘉熙庚子《自序》一首。
《倦游稿》前有丙申《自序》一首。
考其紀年,《倦游稿》當成於《橫舟稿》前,而原本以《橫舟稿》為首。
厲鶚《宋詩紀事》亦只載有《橫舟稿》而不及《倦游稿》。
蓋以《橫舟稿》篇什較多,故以為主,而《倦游稿》特從附載之例也。
宋人編《江湖小集》,已收入其詩。
此乃其別行之本。
別集中有《漕闈揭曉後述懷》一首,蓋當時曾舉進士而未第。
其《自序》稱「萍不羈,每多感賦,至市橋見月之句,若有悟解。」
今考集中《見月詩》云:「樓台疊翠繞清溪,淺澹邊月一眉。
行到市聲相接處,傍橋燈火未多時。」
亦屬尋常賦詠,未見有超詣之處,不知何以矜詡若是。
至其他登臨酬贈之作,雖乏氣格,而神韻尚為清婉。
在江湖詩派中,固猶為庸中佼佼矣。
△《蒙川遺稿》·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黻撰。
黻字聲伯,號質翁,樂清人。
淳初,以試入太學,伏闕上書攻丁大全,送南安軍安置。
大全敗後,召還廷試,又以對策忤賈似道,復為所抑。
後由昭慶軍節度掌書記除學官,擢御史。
累官至吏部尚書,遭母喪解官,遂不復起。
會宋亡,二王航海,黻追從入廣,至羅浮而卒,謚忠肅。
所著有《諫坡奏牘》、《薇垣制稿》、《經帷納獻》諸書,航海時挾以自隨,遂散落不存。
此詩文殘稿四卷,乃其弟應奎所裒集也。
黻危言勁氣,屢觸權奸,當國家版蕩之時,瑣尾流離,抱節以死,忠義已足不朽。
其詩亦淳古淡泊,雖限於風會,格律未純,而人品既高,神思自別。
下視方回諸人,如鳳凰之翔千刃矣。
惟傳抄既久,文多訛脫,更無別本可校,為足惜耳。
卷首有《應奎序》,作於元大德中。
又有鄭滁孫《朝陽閣記》一篇。
閣為黻山中讀書之地,黻沒後,舊宅盡毀,惟是閣尚存,故應奎屬滁孫為之記雲。
△《雪磯叢稿》·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樂雷發撰。
雷發字聲遠,寧遠人。
累舉不第。
寶元年,其門人姚勉登科,上疏請以讓雷發。
理宗詔親試,對選舉八事,賜特科第一人。
然竟不仕以終,居於雪磯,自號雪磯先生,因以名其詩稿。
雷發人品頗高,而集中有《謁易祓山齋詩》,乃結契於蘇師旦之黨,殊不可解。
然考祓與師旦牽連同敗,在韓胄敗之前,而詩稱「淳熙人物到嘉熙,見說山齋亦白髭」,則在祓竄謫之後二十餘年,非有勢焰之可附。
殆以祓究心經學,且前輩舊人,故略其瑕垢而交之,固不足以累雷發也。
其詩舊列《江湖集》中,而風骨頗遒,調亦瀏亮,實無猥雜粗俚之弊,視江湖一派迥殊。
如《寄姚雪篷》、《寄許介之》、《送丁少卿》、《讀系年錄》諸篇,尚有杜牧、許渾遺意。
即《秋日村落》絕句「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蜓伴綠螳螂」之類,雖涉纖仄,亦無俗韻也。
△《北間集》·十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釋居簡撰。
居簡字敬叟,潼川王氏子。
嘉熙中敕住淨慈光孝寺。
因寓北間日久,故以名集。
其集詩文各為一編,此則皆其所作雜文也。
《張誠子序》稱:「讀其文,與宗密未知伯仲;誦其詩,合參寥覺范為一人,不能當也。」
宗密即圭峰禪師,裴休為書傳法碑者。
其文集《唐志》不著錄,今亦未見傳本,無從較其工拙。
第以宋代釋子而論,則九僧以下,大抵有詩而無文。
其集中兼有詩文者,惟契嵩與惠洪最著。
契嵩《覃津集》,好力與儒者爭是非,其文博而辨。
惠洪《石門文字禪》,多宣佛理,兼抒文談,其文輕而秀。
居簡此集,不摭拾宗門語錄,而格意清拔,自無蔬┴之氣,位置於二人之間,亦未遽為蜂腰矣。
△《西塍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宋伯仁撰。
伯仁字器之,湖州人。
嘉熙中為鹽運司屬官。
多與高九萬、孫季蕃唱和,亦江湖派中人也。
是編卷首題《雪巖吟草》,下注《西塍集》。
又《寓西馬塍詩》題下注云「嘉熙丁酉五月二十一日,寓京遭熱,僑居西馬塍」。
其曰西塍,蓋由於是。
是《雪巖吟草》乃全集之總名,《西塍》特集中之一種。
厲鶚《宋詩紀事》稱伯仁有《雪巖集》、《馬塍稿》,分為二編,已誤。
又以「西塍」為「馬塍」,益舛其實矣。
其詩有流麗之處,亦有淺率之處,大致不出四靈餘派。
《自序》稱「隨口應聲,高下精粗,狂無節制。
低昂疾徐,因勢而出。
雖欲強之而不可。」
足知其稱意揮灑,本乏研練之功,然點綴映媚,時亦小小有致,蓋思清而才弱者也。
陳起《江湖集》中已列其目,此其單行之本。
今亦別著於錄焉。
△《梅屋集》·五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許撰。
字忱夫,海鹽人。
嘉熙中居於秦溪,自號曰梅屋,因以名集。
首為《梅屋詩稿》一卷,次《融春小綴》一卷,次為《第三稿》一卷,次為《第四稿》一卷,次為雜著一卷。
蓋《梅屋詩稿》其初集,《融春小綴》其二集,故以下稱《第三稿》、《第四稿》。
厲鶚《宋詩紀事》但稱其有《梅屋詩稿》、《融春小綴》,殊考之未審。
觀其《趁得山間┴蕨春》一首,本在《梅屋稿》中,題曰《山間》。
而鶚錄此詩,改其題曰《┴蕨羹》,注曰「出山家清供」,知未細檢其集矣。
生當詩教極弊之時,沾染於江湖末派,大抵以趙紫芝等為短。
雜著中《跋四靈詩選》曰:「斯五百篇,出自天成,歸於神識,多而不濫。
玉之純,香之妙者歟。
後世學者愛重之是也。」
以高翥等為羽翼,《招高菊詩》所謂「自改舊詩時未穩,獨斟新酒不成歡」是也。
以書賈陳起為聲氣之聯絡,《贈陳宗之詩》所謂「六月長安熱似焚,廛中清趣總輸君」。
又《謝陳宗之疊寄書籍詩》所謂「君有新刊須寄我,我逢佳處必思君」是也。
以劉克莊為領袖,《讀南嶽新稿詩》所謂「細把劉郎詩讀後,鶯花雖好不須看」是也。
厥後以《江湖小集》中《秋雨梧桐》一聯,卒構詩禍。
起坐黥配,克莊亦坐彈免官。
而流波推蕩,唱和相仍。
終南宋之世,不出此派。
然其詠歌閒適,模寫山林,時亦有新語可觀。
錄而存之,亦足以觀詩道之變也。
△《潛山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釋文向撰。
文向,於潛人。
其生平遊歷,略見於所作《舊遊一百十韻詩》中。
大抵出家於杭州,游於湖州,因而游浙東至閩,由金華、嚴陵返越。
又至毗陵、陽羨、金陵、淮甸而止,後仍歸杭州。
遘讒下獄,久之得免,遂遁跡以終。
集中有「又看景定新頒朔,百歲還驚五十過」句,知其生於宋寧宗嘉定三年辛未,宋亡時年六十六。
又《杭州薦福寺記》,題至元乙酉二月,《遣興詩》稱七十七歲潛山翁,則至元丁亥尚存。
其行事則不少概見。
惟《鹹淳臨安志》載鹹淳三年九月二十四日,賈似道至小麥嶺旌德顯慶寺遊山,題名中列衲子四人,文向與焉。
疑亦托跡朱門者。
然集中《過似道葛嶺舊居詩》,極詞詆斥,若有餘憤。
而《紀事》一詩,作於似道初貶時。
其序言似道位亢志驕,陰謀篡逆,言洩於夏金吾,金吾欲誅之,懼而宵遁云云。
雖與《宋史》所載夏貴請死守淮南,似道奔還揚州之事不甚相符,而抉摘隱惡,至加以曹瞞代漢之罪,非似道之黨可知。
且集中獨吟之作十之九,倡和之作不及十之一。
所與倡和者,又不過褚師秀、周密、周璞、仇遠數人,皆一時高人文士,亦足徵非干謁之流。
或似道重其名衲,遊山邂逅,偶挈同游,遂題名賓從之末,亦未可定也。
其詩多山林閒適之作,比興未深。
而即事諷諭,義存勸戒,持論率能中理。
觀其《裒集詩稿》一篇有云:「吾學本經論,由之契無為。
書生習未忘,有時或吟詩。
興到即有言,長短信所施。
盡忘工與拙,往往不修詞。
惟覺意頗真,亦復無邪思。」
其宗旨品格,可以具見矣。
厲鶚《宋詩紀事》所錄釋子凡二百四十人,顧嗣立《元百家詩選》所錄釋子集凡十五家,皆無其名。
《禪藻》一集,羅頗富,亦不登其一字。
則是集之佚,其來已久。
今從《永樂大典》裒輯,得詩尚近九百首。
宋元以前僧詩之工且富者,莫或過之矣。
△《孝詩》·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林同撰。
同字子真,號空齋,福清人。
與弟合俱有隱操。
後元兵至福州,抗節死。
案《宋史·忠義傳》,稱林空齋,失其名,已為失考。
又誤以空齋為同之子,分一人為二,並雲空齋舉進士,歷知縣。
考是書前有淳庚戌《劉克莊序》,謂同兄弟俱未脫褐,又曰「年未四十,慨然罷舉」。
是同固未嘗舉進士也。
又宋人劉麟瑞《昭忠逸詠》,稱「林處士同」,是同固未嘗任知縣也。
且麟瑞詩內有「血書矮壁存吾節,氣貫長虹任汝烹」句,又與《史》之「嚙指血書壁,自誓不屈」諸語相合。
然則死節者為同,而非同之子也。
《宋史》誤矣。
又《福建通志·人物傳》,稱林同字子真,公遇子,元兵至,不屈死。
《隱逸傳》又稱,林仝字子貞,與弟合併有隱操。
至元中,郡府上其行誼,詔徵不就。
合字子常云云。
其說又異。
然同、合之俱為公遇子,已見《原序》。
同字子真,合字子常,已見《[C160]齋集》,俱確鑿可信。
《通志》既以死難之林同為公遇子,則隱逸之林仝不得又曰「弟合字子常」也。
且改「同」為「仝」,改「子真」為「子貞」,並屬點畫音聲之變,明出傳寫訛謬,分為二人。
至曹溶《學海類編》,亦載《孝詩》一卷,題長樂林同季野著。
名同而地與字俱異,又不知其何所據矣。
今並詳為考正,庶不失其實。
林希逸《[C160]齋續集》中與其兄弟贈答詩文甚多,又有同《壬申酬倡集跋》,今皆散佚。
惟此集猶傳,皆摭古今孝事,每一事為五言絕句一首,亦間有兩事合詠一首者。
凡《聖人之孝》十首,《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仙佛之孝》十首,《異域之孝》十首,《物類之孝》十首。
其間如唐李迥秀之類,本為佞幸;寒山子煮爺煮娘之類,亦愛無差等之談,不免於駁雜。
然大旨主於敦飭人倫,感發天性,未可以其詞旨陳腐棄之。
況其人始以孝著,終以忠聞。
雖零篇斷什,猶當珍惜,是固不僅以文章論矣。
△《字溪集》·十一卷、《附錄》·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陽枋撰。
枋字宗驥,初名昌朝,巴川人。
居字溪小龍潭之上,因以自號。
端平元年冠鄉選。
淳四年以蜀難免入對,賜同進士出身。
閫帥交辟,於昌州監酒稅,於大寧為理掾,於紹慶為學官。
晚以子炎卯貴,加朝奉大夫,致仕。
年八十一卒。
其行履不見於史傳。
惟《文淵閣書目》載有陽枋《字溪集》之名,而不著卷數。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則稱其集為十二卷。
久無傳本。
今檢勘《永樂大典》所載,裒而集之,附以其子所作年譜、行狀,仍析為十二卷,符原目之數。
雖已經割裂,未必無所殘闕,然所佚似亦無多矣。
枋嘗從朱子門人度正、淵游,故集中與人往復書簡,大都講學之語。
所謂皆明白篤實,不涉玄虛。
其《易象圖說》一篇,多參以卦氣納甲之法,乃不盡與《朱子本義》合。
案李性傳《朱子語錄序》,稱諸書答問之際,多所異同,而《易》為甚。
淵所錄一編,與《本義》異者十之三四。
枋殆述淵之所授,故持論不同歟。
又有《與稅與權論啟蒙小傳》一篇,乃暮年所作,尤見其孳孳力學,至老不衰,於紫陽學派之中,猶不離其宗旨雲。
△《勿齋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楊至質撰。
至質字休文,號勿齋,閣皂山道士。
淳中敕賜高士、右街鑒儀,主管教門公事。
是集皆四六書啟,多與一時當事酬答之作。
其《兼領旌德觀都監謝京尹趙節齋啟》云:「觀以道名,境隨人重。
知章有學,始專鑒曲之煙霞。
清老能詩,故奉金陵之香火。
倘酒甕飯囊之輩,徒齋鍾粥鼓之羞」云云。
蓋亦以文學自負,不屑等於黃冠者流。
第二卷中大抵代人之作。
當由嫻於詞翰,故士大夫假手者多也。
宋末啟之文,多喜配合經史成語,湊泊生硬,又喜參文句,往往冗長萎弱,唐以前舊格蕩然。
至質所作,雖邊幅少狹,而對偶工致,吐屬雅潔,猶有樊南《甲乙集》之遺,正未可以方外輕之矣。
△《巽齋文集》·二十七卷(大學士程景伊家藏本)
宋歐陽守道撰。
守道字公權,初名巽,字迂父,吉州人。
淳元年進士,授雩都主簿,調贛州司戶,入為秘書正字。
累遷秘書郎,罷歸。
鹹淳三年以少傅呂文德薦,添差通判建昌軍,遷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說書,兼權都官郎中。
終於著作郎。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分甲、乙、丙、丁、戊五集。
中如《復劉學士書》,辨李習之以守其中為慎獨,非《中庸》本旨。
《答丁教授書》,辨劉景中心為忠,如心為恕之說,本之王安石字說,非六書本義。
凡此之類,持論鹹有根柢,非苟立異同。
《史》稱守道少孤貧無師,自力於學。
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為鄉郡儒宗。
蓋崛起特立,不由依托門戶而來,故所見皆出自得也。
《史》又稱江萬里作白鷺洲書院,首致守道,為諸生講說。
湖南轉運副使吳子良又聘為岳麓書院山長。
後萬里為國子祭酒,復薦守道充史館檢閱。
萬里殉節忠臣。
子良得葉之傳,其《林下偶談》,妙解文章肯綮。
觀於所主,可以知其氣類。
《吉州人文紀略》又稱,文天祥、劉辰翁皆守道門人,即守道益可知矣。
然則讀是集者又烏可與諸家語錄等類齊觀乎?
△《雪坡文集》·五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姚勉撰。
勉字述之,一字成一,高安人。
寶元年以詞賦擢第,廷對萬言策第一。
除校書郎,兼太子舍人。
《宋史》無傳,是集《藝文志》亦失載。
此本為其從子龍起所編,凡奏對箋策七卷、講義二卷、賦一卷、詩十一卷、雜文二十九卷。
勉受業於樂雷發,詩法頗有淵源,雖微涉粗豪,然落落有氣。
文亦頗雅可觀,無宋末語錄之俚詞。
外間傳本頗稀,訛闕特甚。
今以《永樂大典》所載,各為校補。
其《永樂大典》不載者,則仍其舊。
集首有《文及翁序》,稱其磊落有奇節,官僅校黃本,書備青宮。
又有《方逢辰序》,亦稱為瑞之奇士。
觀其所上封事奏以及廷對諸篇,論時政之謬,辨宰相之奸,皆侃侃不阿。
惟二十二卷載《賀丞相賈秋壑》一啟,題下注庚申五月十六日。
考《宋史》理宗開慶元年十二月,賈似道奏鄂州圍解。
景定元年正月,詔獎賈似道功。
四月,詔赴闕。
庚申即景定元年,啟蓋作於是時。
與其攻丁大全封事若出兩手,殊為白璧微瑕。
然啟末多進規之語,猶有曲終奏雅之意。
固視劉克莊、王柏之諛頌,差有間矣。
△《文山集》·二十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文天祥撰。
天祥事跡具《宋史》本傳。
天祥平生大節,照耀今古。
而著作亦極雄贍,如長江大河,浩瀚無際。
其廷試對策及上理宗諸書,持論剴直,尤不愧肝膽如鐵石之目。
故長谷真逸《農田餘話》曰:「宋南渡後,文體破碎,詩體卑弱。
惟范石湖、陸放翁為平正。
至晦庵諸子,始欲一變時習,模仿古作,故有神頭鬼面之論。
時人漸染既久,莫之或改。
及文天祥留意杜詩,所作頓去當時之凡陋,觀《指南前後錄》可見。
不獨忠義貫於一時,亦斯文間氣之發見也。
生平有《文山隨筆》數十大冊,常以自隨,遭難後盡失之。
元貞、大德間,其鄉人搜訪,編為《前集》三十二卷、《後集》七卷,世稱道體堂刻本。」
考天祥有《文山道體堂觀大水記》,稱「自文山門入,過障東橋,為道體堂」云云。
則是堂本其裡中名勝,而鄉人以為刊版之地者也。
書中《原跋》九條,並詳載本事,頗可以資考證。
明初其本散佚,尹鳳岐從內閣得之,重加編次為詩文十七卷。
起寶乙卯,迄鹹淳甲戌,皆通籍後及贛州以前之作。
江西副使陳價、廬陵處士張祥先後刻之,附以《指南前錄》一卷、《後錄》二卷,則自德丙子天祥奉使入元營,間道浮海,誓師閩、粵,羈留燕邸,患難中手自編定者。
《吟嘯集》則當時書肆所刊行,與《指南錄》頗相復出。
《紀年錄》一卷,亦天祥在獄時所自述,後人復集眾說以益之。
惟《集杜詩》以世久單行,未經收入。
今各著於錄。
至原本所載序記、碑銘之類,乃其家子孫所綴錄,冗雜頗甚,今並從刪削焉。
△《文信公集杜詩》·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一名《文山詩史》,宋文天祥撰。
蓋被執赴燕後,於獄中所作。
前有《自序》,題「歲上章執徐,月祝犁單閼,日上章協洽」。
案上章執徐為庚辰歲,當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乃其赴燕之次年。
祝犁單閼當為己卯之月,上章協洽為庚未之日,於干支紀次不合。
考是年正月癸卯朔,二月內當有三庚日、二未日,必傳寫者有所錯互。
至以歲陽歲名紀日,本於吳國山碑中「日惟重光大淵獻」語。
而並以紀月,則獨見於此序。
又序後有跋,稱「壬午元日,則天祥授命之歲也」。
詩凡二百篇,皆五言二韻,專集杜句而成。
每篇之首,悉有標目次第,而題下敘次時事,於國家淪喪之由,生平閱歷之境,及忠臣義士之周旋患難者,一一詳志其實。
顛末粲然,不愧「詩史」之目。
吳之振《宋詩選》徒以裁割巧合評之,其所見抑亦末矣。
《劉定之序》稱原書序跋中有闕文,指元之君臣、宋之叛逆,闕而不書,今皆補之為白字。
又題姓某履善甫者,即《指南集》中所謂越蠡改陶朱之意。
案今本序跋並無闕字,蓋即定之所補。
而履善甫上已署天祥之名,則不知何人增入。
又定之稱分為四卷,而今本止一卷,殊失原第。
今仍析為四卷,以存其舊焉。
△《疊山集》·五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謝枋得撰。
枋得事跡具《宋史》本傳。
所著《易詩書三傳》及《四書解》、雜著詩文原本六十四卷,歲久散佚。
明嘉靖中,揭陽林光祖為廣信府知府,始以黃溥所校刊行世,僅分上、下二卷。
萬曆中,御史吳某所輯《疊山集》,又刻之上饒。
編次錯迕,未為精審。
此本乃國朝康熙中弋陽知縣譚所重訂,視舊本較為詳備。
枋得忠孝大節,炳著史冊。
《卻聘》一書,流傳不朽,雖鄉塾童孺,皆能誦而習之。
而其他文章,亦博大昌明,具有法度,不愧有本之言。
觀所輯文章軌範,多所闡發,可以知其非苟作矣。
惟原本有《蔡氏宗譜》一首,末署至元二十五年。
其詞氣不類枋得,確為偽托。
又有《賀上帝生辰表》、《許旌陽飛昇日賀表》,此類凡十餘篇,皆似道流青詞,非枋得所宜有,亦決非枋得所肯作。
其為贗本誤收,亦無疑義。
今並加刊削,不使其亂真焉。
△《本堂集》·九十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陳著撰。
著字子微,號本堂,鄞縣人,寶四年進士,官著作郎,出知嘉興府,忤賈似道,改臨安通判。
是集凡詩三十四卷、詞五卷、雜文五十五卷。
據其原目,尚有《講義》二卷。
此本有錄無書,蓋傳寫佚之矣。
宋代著作獲存於今者,自周必大、樓鑰、朱子、陸游、楊萬里外,卷帙浩博,無如斯集。
惟其詩多沿《擊壤集》派,文亦頗雜語錄之體,不及周、樓、陸、楊之淹雅。
又獎借二氏,往往過當,尤不及朱子之純粹。
然宋自元以後,講學家已以說理之文自辟門徑。
南渡後輾轉相沿,遂別為一格,不能竟廢。
且真德秀作《文章正宗》,甄別最嚴;胡寅作《崇正辨》,攻駁尤力。
而德秀《西山集》、寅《斐然集》為二氏操觚者不一而足,亦未可獨為著咎。
披沙簡金,時有可采。
宋人舊帙,固不妨存備一家也。
△《汶陽端平詩雋》·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周弼撰。
弼字伯弓,汶陽人。
所選《三體唐詩》,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之,乃稱為新建人。
洪武間以明經官訓導。
考是編前有寶丁巳菏澤李[B193]《序》,稱與弼同庚生,同寓裡,相與論詩三十餘年,嘗手刊《端平集》十二卷行於世。
又稱弼十七八時即博聞強記,侍乃翁晉仙,已好吟詠。
長而四十年間宦游吳、楚、江、漢。
又稱弼「名振江湖,人皆爭先求市。
但卷帙中有晚學未能曉者,多恐有不行之弊。
茲摘其坦然者,兼集外所得者二百餘首,目曰《端平詩雋》。
俾續芸陳君書塾,入梓流行。
而末有伯弓平生心不下人,今隔九原,閱予此選,必不以予為謬」云云。
然則寶丁巳以前,弼卒久矣。
安得明初為學官。
且與[B193]同裡,亦不得為新建人。
虞稷所云誤也。
此本有「臨安府棚北大街陳解元書籍鋪印行」字,蓋猶自宋本錄出。
其詩風格未高,不出宋末江湖一派。
而時時出入晚唐,尚無當時粗廣之習。
一邱一壑,亦頗有小小佳致也。
△《[C160]齋續集》·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林希逸撰。
希逸有《考工記解》,已著錄。
《宋史·藝文志》載希逸有《[C160]齋前集》六十卷,久佚不存。
惟此《續集》謂之《竹溪十一稿》者,尚有傳本,即此三十卷也。
凡詩五卷、雜著一卷、少作三卷、記二卷、序一卷、跋一卷、四六三卷、省題詩二卷、免詩一卷、祭文一卷、墓誌二卷、行狀二卷、學記四卷。
其門人福清林式之所編,共十三類。
而謂之《十一稿》,不詳其故,或十中存一之意歟。
劉克莊嘗謂乾淳間林光朝始好深沉之思,為文極鍛煉。
一傳為林亦之,再傳為陳藻,三傳為希逸。
比其師,槁乾中見華滋,蕭散中見嚴密,窘狹中見紆徐,所以推許之者甚至。
今觀其集,多應酬頌美之作。
且以道學名一世,而《上賈似道啟》乃極口稱譽,至以趙普、文彥博比之。
殆與楊時之從蔡京同一白璧之瑕。
集末載《學記》,解《太玄經》者居其半。
其詩亦多宗門語。
王士禎《居易錄》所記,良不為誣。
然南宋遺集,流傳日少。
其詩文雖不盡如劉克莊所稱,而尚不失前人軌度。
其《學記》中所論學問文藝之事,亦時有可取。
節取一長,固亦無不可耳。
前有鹹淳庚午《林同序》,稱「戊辰九月上擢[C160]齋長仙蓬,侍緝熙。
明年春再入禁林,長詞翰。
趨行之詔,聯翩而下。
行有日,至是而《續集》之入梓者為卷三十」云云。
則是集成於希逸內召時也。
△《魯齋集》·二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宋王柏撰。
柏有《書疑》,已著錄。
柏好妄逞私臆,竄亂古經。
《詩》三百篇,重為刪定。
《書》之《周誥》、《殷盤》,皆昌言排擊,無所忌憚。
殊不可以為訓。
其詩文雖亦豪邁雄肆,然大旨乃一軌於理。
《宋史·儒林傳》稱其少慕諸葛亮之為人,自號長嘯。
年逾三十,始知家學之原。
(案柏之祖師愈,受業於楊時,其父瀚亦及朱子、呂祖謙之門,故史文云然。
)與其友汪開之著《論語通旨》,至「居處恭,執事敬」,惕然歎曰「長嘯非聖門持敬之道」。
亟更以「魯齋」。
蓋其天資卓犖,本一桀驁不馴之才。
後雖折節學問,以煉其氣質。
而好高務異之意,仍時時不能自遏。
故當其鋌而橫決,至於敢攻孔子手定之經。
其詩文雖刻意收斂,務使比附於理。
而強就繩尺,時露有心牽綴之跡。
終不似濂溪諸儒深醇和粹,自然合道也。
特其勇於淬礪,檢束客氣,使縱橫者一出於正,為足取耳。
集中第一卷有《壽秋壑詩》,極稱其援鄂之功,諛頌備至,是亦白璧之瑕。
然核檢諸書,均不載其有依附權門之事,不知何以有此作。
據正統八年《楊溥序》,此集乃其六世孫四川按察司僉事迪所自編,又不知何以載之集中,略無所諱,均不可解。
疑以傳疑,存而不論可矣。
分類:未分類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