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梁江淹撰。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

△《銅劍贊》·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梁江淹撰。

淹字文通,濟陽考城人。

官至散騎常侍左衛將軍。

封醴陵侯。

謚曰憲。

事跡具《梁書》本傳。

齊永明中,掘地得古銅劍,淹因詮次劍事,考古人鑄兵用銅,後世鑄兵用鐵原委,以為之贊。

雖文止一篇,然《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皆著於錄,故附存其目焉。

△《衣生劍記》·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郭子章撰。

子章有《衣生易解》,已著錄。

是編皆記劍事,分上、下二篇。

前有自序,謂上篇據劍之實者紀之。

下卷則紀其寓言,如《莊子》所謂天子劍、諸侯劍之類是也。

△《劍》·二十七卷(內府藏本)

明錢希言撰。

希言字簡棲,吳縣人。

是編所載皆歷代劍事,亦陶弘景《刀劍錄》之流。

而采摭繁蕪,分類亦嫌冗瑣。

△《別本考古圖》·十卷(內府藏本)

宋呂大臨撰。

大臨《原書》十六卷,已著錄。

此本無續圖及釋文,乃元大德己亥茶陵陳翼子所重刊。

附以諸家之考證,已非呂氏之舊,且亦自多謬誤。

如河南張氏敦條下雲,愚案前惟蓋存,又雲形制與伯百父敦相似,而無耳,圖像亦非蓋形,必是謬誤。

今考所云惟蓋存者,乃中言父旅敦正作蓋形,此條原文但有形制與伯百父敦略相似字,無惟蓋存字,翼子云云,非所刻大臨原本佚脫惟蓋存三字,即誤連上文為一條,以原文不訛為訛也。

明萬曆中,遂州鄭樸重刊之。

新都楊明時繪圖及摹篆,而題其首曰元默齋羅更翁考訂。

今考卷前陳才子序,稱吾弟翼甫,廣呂公好古素志,屬羅兄更翁臨本,且更翁刻以傳世,並采諸老辨證,附左方,則似繪圖刊版並考證皆出更翁。

至翼子序則雲,命友臨本,刊訛刻傳,且采諸君子辨證附其下,或嗤予元精芻狗之器云云。

則似臨圖及篆者為更翁,增考證者實翼子。

兩序皆語意蹇澀,其出誰手,竟不可明。

今既未見茶陵刊版作何題署,姑闕疑焉可矣。

△《紹興內府古器評》·二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宋張掄撰。

掄字材甫,履貫未詳。

周密《武林舊事》載乾道三年三月高宗幸聚景園,知閣張掄進柳梢青詞,蒙宣賜。

淳熙六年三月再幸聚景園,掄進壺中天慢詞,賜金盃盤法錦。

是年九月,孝宗幸絳華宮,掄進臨江仙詞,則亦能文之士。

又王應麟《玉海》曰,張掄為《易卦補遺》,其說曰,易以初上二爻為定體,以中四爻為變。

系辭謂之中爻,先儒謂之互體。

所謂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八卦互成,剛柔相易之道,非此無見焉。

則掄亦留心於經術。

又,張端義《貴耳集》曰,孝宗朝幸臣雖多,其讀書作文不減儒生,應制燕間,未可輕視。

當倉卒翰墨之奉,豈容宿撰。

其人有曾覿、龍大淵、張掄、徐本中、王忭、劉弼,當時士大夫,少有不游曾、龍、張、徐之門者,則掄亦狎客之流。

然《宋史·佞幸傳》僅有曾覿、龍大淵、王忭,不列掄等,則但以詞章邀寵,未亂政也。

是書宋以來諸家書目皆不著錄。

據書末毛晉跋稱,晉得於范景文,景文得于于奕正。

至奕正從何得之,則莫明所自。

上卷凡九十八事,下卷凡九十七事,皆漢以前物。

漢以後者惟梁中大同博山爐一器。

其中如上卷之周文王鼎、商若癸鼎、父辛鼎、商持刀祖乙卣、周召父彝、商父辛尊、商父癸尊、商父庚觚、商持刀父已鼎、周淮父卣、周虎、周季父鼎、周南宮中鼎、商癸鼎、商瞿鼎、商貫耳弓壺、商亞虎父丁鼎、商祖戊尊、商兄癸卣、周己酉方彝、周觚稜壺、周女鼎、商子孫父辛彝、周叔液鼎、商父巳鼎、周宰辟父敦、周刺公敦、周孟皇父彝,下卷如商冀父辛卣、周舉巳尊,商父丁尊、周仲丁壺、商父巳尊、商象形饕餮鼎、商龍鳳方尊、周犧尊、商伯伸鼎、商夔龍饕餮鼎、周節鼎、周中鼎、周婦氏鼎、商提梁田鳳卣、漢麟瓶、周虯紐鍾、周樂司徒卣、漢獸耳圓壺、漢提梁小匾壺、商祖丙爵、商子孫巳爵、周仲父鼎,皆即《博古圖》之文,割剝點竄,詞義往往不通。

其他諸器,亦皆《博古圖》所載,惟上卷商虎乳彝、周言鼎、周尹鼎、周獸足鼎,下卷商祖癸鼎、周乙父鼎、周公命鼎、周方鼎、商立戈父辛鼎、商父辛鼎,為《博古圖》所不收而已。

考《館閣續錄》所載南渡後古器儲藏秘省者,凡四百十八事,淳熙以後續降付四十事,別有不知名者二十三事。

嘉定以後續降付八十三事。

與此書所錄,數既不符,而此書所載商冀父辛卣、父辛鼎、周南宮中鼎、周女鼎,皆嘉定十八年十一月所續降付,何以先著錄於紹興中?其為明代妄人剽《博古圖》而偽作,更無疑義。

毛晉刻入《津逮秘書》,蓋未詳考其文也。

△《焦山古鼎考》·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題雲王士祿圖釋,林佶增益。

實則張潮所輯也。

潮字山來,徽州人。

《焦山古鼎》,久已不存,世僅傳其銘識。

士祿所據者,程邃之本。

佶所據者,徐勃之本。

二本互有得失,潮則又就寺中重刻石本為之,益失真矣。

△《古奇器錄》·一卷(內府藏本)

明陸深撰。

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

是書雜錄古人奇器名目,各標出處。

末附以江東藏書目錄,經第一,理學第二,史第三,古書第四,諸子第五,文集第六,詩集第七,類書第八,雜史第九,地誌第十,韻書第十一,小學醫學第十二,雜流第十三,又特為制書一類。

其義例與歷代書目頗有不同。

蓋深以意為之,非古法也。

△《古器具名》·二卷、附《古器總說》·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胡文煥編。

文煥有《文會堂琴譜》,已著錄。

是書於每一古器,各繪一圖。

先以《博古圖》、《考古圖》,次以欣賞編。

欣賞編者,即抄襲《說郛》內之《古玉圖》也。

《古玉圖》元人朱德潤編,有德潤自序。

刻《說郛》者既失其序,而沈潤卿欣賞編又沒所自來。

文煥此書,遂直以為據。

欣賞編訛以傳訛,其無所考證可見。

況博古、考古二圖所載甚備,乃每器僅擇其一,亦不知其何取。

末附總說一卷,則全襲《博古圖》之文,益為鄙。

《博古圖》成於宣和禁絕史學之日,引據原疏,文煥不能考定,乃剽竊割裂,又從而汨亂之。

其鉤摹古篆,亦不解古人筆法,尤誤謬百出。

不知而作,其此書之謂歟。

△《分宜清玩譜》·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取嚴嵩家藏┐書畫器玩之目,匯為一冊,亦鈐山籍官簿之類也。

所紀皆摘珍異者錄之,非其全籍。

然古琴而至五十餘張,亦何止元載之胡椒八百斛乎?

△《古玉圖譜》·一百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宋龍大淵等奉敕撰。

《宋史·藝文志》不載。

他家著錄者皆未之及。

尤袤《遂初堂書目》有《譜錄》一門,自《博古》、《考古圖》外,尚有李伯時《古器圖》、晏氏《辨古圖》、《八寶記》、《玉璽譜》諸目,亦無是書之名。

朱澤民《古玉圖》作於元時,亦不言曾見是書。

莫審其所自來。

今即其前列修書諸臣職銜,以史傳考證,舛互之處,不可枚舉。

案宋制,凡修書處有提舉監修、詳定、編修諸職名,從無總裁、副總裁之稱,其可疑一也。

宋制,翰林學士承旨以學士久次者為之。

《宋史·佞幸傳》載龍大淵紹興中為建王內知客,孝宗受禪,自左武大夫除樞密副都承旨,知門事,出為江東總管。

是大淵官本武階,不應為是職。

又提舉嵩山崇福宮下加一使字,宋制亦無此名。

且傳稱大淵於乾道四年死,此書作於淳熙三年,在大淵死後九年,何得尚領修纂之事?其可疑二也。

又宇文粹中列銜稱翰林直學士,考南宋《館閣錄》及《翰院題名記》,自乾道至淳熙,僅有王淮、崔敦詩、胡元質、周必大、程叔達諸人,無粹中之名。

其可疑三也。

又《宋史·佞幸傳》載曾覿字純甫,汴人,紹興中為建王內知客。

孝宗以潛邸舊人,除權知門事,淳熙元年除開府儀同三司,六年加少保,醴泉觀使。

今是書既作於淳熙三年,而於覿之列銜僅稱檢校工部侍郎,轉無儀同三司之稱,且考《宋志》檢校官一十九,但有檢校尚書,從無檢校侍郎者,殊為不合。

其可疑四也。

張掄即明人所稱作《紹興內府古器評》者,《武林舊事》稱為知張掄,蓋其官為知門事,亦武臣之職。

而是書乃作提舉徽猷閣。

按徽猷閣為哲宗御書閣,據《宋志》只設有學士、待制、直閣,並無提舉一官。

若提舉秘閣則當用宰執,又非掄所應為。

顯為不考宋制,因知而附會之。

其可疑五也。

《宋志》皇城司但有當官,無提舉之名。

此作提舉皇城司事張青,與志不合。

其可疑六也。

又士祿列銜稱帶御器械忠州防禦使,直寶文閣。

葉盛列銜稱帶御器械汝州團練使,直敷文閣。

案帶御器械防禦團練皆環衛武臣所授階官,而直閣為文臣貼職,南宋一代,從未有以加武職者。

其可疑七也。

北宋有太常禮儀院,元豐定官制,已歸並太常寺,南渡無禮儀院之名,而此又有太常禮儀院使錢萬選,其可疑八也。

《書畫譜》引陳善《杭州志》,載劉松年於寧宗朝進《耕織圖》稱旨,賜金帶。

此書作於淳熙初,距寧宗即位尚二十年,而已雲賜金帶,其可疑九也。

《圖繪寶鑒》稱李唐官成忠郎,畫院待詔,而此乃作儒林郎,既不相合,且唐在徽宗朝已入畫院,建炎中以邵宏淵薦,授待詔,《圖繪寶鑒》稱其時已年近八十,淳熙距建炎五十年,不應其人尚存,其可疑十也。

《畫史會要》稱馬遠為光、寧朝待詔,陳善杭州志稱夏圭為寧宗朝待詔,今淳熙初已有其名,時代不符,其可疑十一也。

《宋志》樞密院無都事,工部無司務,文思院只有提轄監管監門諸職,無掌院之名,種種乖錯不合,其可疑十二也。

此必後人假托宋時官本,又偽造銜名以證之,而不加考據,妄為捃摭,遂致舛錯乖互,不能自掩其跡。

其亦不善作偽者矣。

△《泉志》·十五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宋洪遵撰。

遵有《翰苑群書》,已著錄。

是書匯輯歷代錢圖,分為九品,自皇王偏霸以及荒外之國,凡有文字可紀,形象可繪者,莫不畢載,頗為詳博。

然歷代之錢,不能盡傳於後代。

遵自序稱嘗得古泉百有餘品,是遵所目驗,宜為之圖。

他如周太公泉形圜函方,猶有漢食貨志可據;若虞、夏、商泉,何由識而圖之。

且《漢志》雲太公為圜函方形,則前無是形可知。

遵乃使虞、夏、商盡作周泉形,不亦謬耶?至道書天帝用泉,語本俚妄,遵亦以意而繪形,則其誕彌甚矣。

是又務求詳博之過也。

△《百寶總珍集》·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考其書中所記,乃南宋臨安市賈所編也。

所載金珠玉石以及器用等類,具詳出產價值,及真偽形狀。

每種前載七言絕句一首,取便記誦,詞皆猥鄙。

首載玉璽一條,非可估易之物,尤為不倫。

△《燕幾圖》·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黃伯思撰。

考伯思為北宋時人,卒於徽宗初年。

此本前有自序,乃題紹熙甲寅十二月丙午,則南宋光宗之五年。

如謂為紹聖之誤,則紹聖四年起甲戌盡丁丑,實無甲寅。

前乎此者,甲寅為神宗熙寧七年,後乎此者,甲寅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亦皆不相及。

又伯思字長睿,而序末題林居士黃長睿伯思序,以字為名,以名為字,尤舛誤顛倒,殆後人所依托也。

其法初以幾長七尺者二,長五尺二寸五分者二,長三尺五寸者二,皆廣一尺七寸五分,高二尺八寸,縱橫錯綜,而列之為二十體,變為四十名。

謂之骰子桌,取其六數也。

後增一幾,易名七星。

衍為二十五體,變為六十八名,各標目而系以說,蓋閒適者遊戲之具。

陶宗儀已收之《說郛》中,此後人錄出別行之本也。

△《槎居譜》·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黃鶴撰。

鶴字修翎,宜興人。

嘉靖己未進士。

所居宅名槎居,有仰陶亭、空中閣諸勝,皆自出意匠為之。

此譜乃敘其宮室器服構造之制,而各系以銘。

語意纖仄,體近俳諧,其一點園銘,尤為鄙俚。

△《蝶幾譜》·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嚴撰。

有《松弦館琴譜》,已著錄。

是編因《燕幾圖》而變通之。

《燕幾》以方幾長短相參,此則以句股之形作三角相錯,形如蝶翅,故曰《蝶幾》。

其式有三,其制有六,其數十有三,其變化之式凡一百有餘,較《燕幾圖》頗巧雲。

△《文苑四先生集》·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鍾岳秀撰。

岳秀字泰華,自署曰江右人,其邑里則未詳也。

是編仿蘇易簡《文房四譜》而稍廣之。

所採自唐韓愈《毛穎傳》以下,凡為筆墨研紙而作者,分體編輯。

其事跡則隨文附見,而岳秀所自作者亦載焉。

體例纖仄。

采摭尤為蕪雜,遠不及蘇氏書也。

△《歙硯志》·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江貞撰。

貞字吉夫,婺源人。

官紹興府教授。

其書以饒州守葉良貴與其弟東昌守良器所撰《硯志》及貞族祖遜《硯譜》參訂成編。

大約皆以宋治平《歙硯譜》、洪適《硯說》為藍本,而稍增益之也。

△《程氏墨苑》·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程君房撰。

君房,歙縣人。

是編以所制諸墨,摹畫成圖,分為六類,曰元工,曰輿地,曰人官,曰物華,曰儒箴,曰緇黃。

每類各分上、下二卷,雕鏤題識,頗為精巧,與方於魯《墨譜》斗新角異,實兩不相下。

考沈德符《飛鳧語》,略載方、程兩人以名相軋為深讎。

程墨嘗介內廷,進之神宗,方於魯恨之。

程以不良死,實方之力。

真墨妖,亦墨兵也。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則雲方、程以治墨互相角勝,方匯《墨譜》倩名手為圖,刻畫研精,細入毫,程作《墨苑》以矯之。

蓋於魯微時,曾受造墨法於君房,仍假館授粲。

程有妾頗美麗,其妻妒而出之,正方所慕,令媒者輾轉謀娶,程訟之有司,遂成隙。

未幾程坐殺人系獄,疑方陰嗾之,故《墨苑》內繪中山狼以詆方焉。

二書所載雖情事稍殊,而其為構釁則一。

夫以松煤小技而互相傾陷若此,方之傾險固不足道,程必百計以圖報,是何所見之未廣乎?

△《方氏墨譜》·六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方於魯撰。

於魯初名大激,後以字行,改字建元,歙縣人。

初亦頗學為詩,汪道昆與之聯姻,招入豐干社,獎飾甚至。

後得程君房墨法,乃改而制墨,與君房相軋,彎弓射羿,世兩譏焉。

此編乃所作《墨譜》。

首列同時諸人投贈之作,下分國寶、國華、博古、博物、法寶、鴻寶六類。

上自符璽圭璧,下至雜佩,凡三百八十五式,摹繪精細,各系題贊,亦備列真草隸篆之文,頗為工巧。

然其意主於炫耀以求名,故所繪僅墨之形制,與程氏爭勝於刻鏤間耳,於墨法未嘗一講也。

△《雪堂墨品》·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張仁熙撰。

仁熙字長人,號藕灣,廣濟人。

是編乃宋犖為黃州通判時,仁熙品其所藏之墨。

以《漫堂墨品》所紀年月推之,蓋作於康熙辛亥。

自方中正牛舌墨以下凡三十六種,意以配蘇軾雪堂試墨三十六丸也。

△《漫堂墨品》·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宋犖撰。

犖有《滄浪小志》,已著錄。

犖所藏墨,張仁熙既為品次。

越十四年,為康熙甲子,又積得三十四丸,各列形狀款識,與前品體例略同。

惟兼載相贈之人與墨之銖兩輕重,其文差詳。

然二書所載皆明中葉以後墨,無古制也。

△《曹氏墨林》·二卷(通行本)

國朝曹素功編。

素功字聖臣,歙縣人。

歲貢生。

工於制墨。

所制紫玉光、天琛、蒼龍珠、天瑞、豹囊、叢賞、青麟髓、千秋光、筆花、岱、寥天一、薇露、浣香玉、五玨文、露紫英、漱金、大國香、蘭煙諸品,僅十八種。

不似方、程諸家以誇多斗巧為事,而大抵適於實用,故士大夫頗重之。

是編即一時投贈詩文,素功裒輯成帙者也。

△《冠譜》·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顧孟容撰。

孟容,錢塘人。

是書統載歷代冠制。

如孔子制司寇冠、杏壇冠、燕居冠,顏、閔、冉、仲制德行冠,曾子制進禮冠,子思制思美冠,孟子制緇布冠,均不見傳記,殊為杜撰。

又每冠必繪之為圖,若親見其形制者,虛誕尤甚。

卷首有永樂甲辰刑部員外郎尤芳序,謂孟容多藝能,凡所制冠,必遵古制,亦不考之甚矣。

△《冠圖》·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前後亦無序跋。

以其書考之,即顧孟容之《冠譜》。

作偽者別立新名,而故隱作者之姓字也。

△《汝水巾譜》·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術旬撰。

術旬字均焉,自號汝水居士,遼簡王植七世孫。

由輔國中尉換授鎮江府通判,遷戶部主事。

此書載古今巾式凡三十二圖,自華陽巾以下十三種,或采古書,或徵畫籍,而仿為之。

然敘次多舛略,如折上巾、葛巾、幅巾,其尺幅形制,皆可考見,乃略而不敘。

又明制本有軟巾諸色,及俗尚之凌等巾,亦俱失於登載。

至貝葉巾以下十九種,則無所證據,皆術旬以意創為之耳。

△《香國》·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毛晉撰。

晉有《毛詩陸疏廣要》,已著錄。

是編雜錄香事,或著所出,或不著所出,皆陳因習見之詞,亦多龐雜割裂。

如狄香一條雲,灑掃清枕席,芬以狄香。

,履也。

狄香,外國之香也。

注曰,見張衡同聲歌。

案灑掃二句,實同聲歌之語。

履也以下,乃後人解釋之文,豈得曰見同聲歌乎?全書大抵似此,不足據也。

△《素園石譜》·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林有麟撰。

有麟有《青蓮舫琴雅》,已著錄。

是編乃有麟於所居素園辟玄池館以聚奇石。

因采宣和以後石之見於往籍者凡百種,具繪為圖,綴以前人題詠。

始蜀中永寧石,終於松江普照寺達摩石。

大抵以意摹寫,未必能一一肖其真也。

△《石品》·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郁撰。

字開之,松江人。

是書成於萬曆丁巳。

雜錄古來石名,頗無倫次。

又多剽取類書雜記,至屠隆、陳繼儒之語亦據為典故,則大略可睹矣。

△《怪石贊》·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宋犖撰。

昔蘇軾作《怪石供》,而齊安之石遂名天下。

犖官黃州通判時,得其佳者十有六,各為制名。

一曰宜春勝,一曰達摩影,一曰紫鴛覆卵,一曰寒潭秋藻,一曰紅蜀錦,一曰朱霞籠月,一曰鬼面石,一曰玉貝葉,一曰三台象,一曰雙白眼,一曰紅蝦蟆,一曰鴝瞿眼,一曰玉蟾蜍,一曰楊妃瘢,一曰賽貓睛,一曰冰天月。

各紀其狀而系以贊,成於康熙四年。

△《觀石後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

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

是編皆記其客福建時所得壽山諸石,一一詳其形色,凡四十有九。

自序謂嘗見友人高兆作《觀石一錄》,流傳人間,故此曰《後錄》。

其記壽山之石,明謝在杭始言之,然未之見。

後山僧偶磨為印,亦不甚著名。

國朝陳自浴乃繼糧開斫,大著於世,其事在康熙戊申。

考古人印惟銅玉最伙。

顧氏《印藪》或間注綠寶石印,亦不知其為何寶石。

其以燈光凍石作印,則始於文彭,國朝初已久行於世,不待康熙七年陳自浴始采而鬻之。

奇齡第據所見言之耳。

△《漢甘泉宮瓦記》·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林佶撰。

佶字吉人,侯官人。

康熙乙卯舉人。

直武英殿壬辰特賜進士,授內閣中書。

此瓦乃佶之兄侗得於陝西石門山中,琢以為研,今其後人猶藏之。

瓦背一印,外圓而中以格鬥界之。

字隨格鬥作三角形,其文曰長生未央。

世亦多有拓本。

王士禎詩注及此卷末張潮跋均以為長生甘泉四字,誤也。

──右「譜錄類」器物之屬,三十一部,二百十九卷,皆附《存目》。

△《茶寮記》·一卷(內府藏本)

明陸樹聲撰。

樹聲有《平泉題跋》,已著錄。

樹聲初入翰林,與嚴嵩不合。

罷歸後張居正柄國,欲招致之,亦不肯就。

此編即其家居之時與終南山僧明亮同試天池茶而作。

分人品、品泉、烹點、嘗茶、茶候、茶侶、茶勳七則,均寥寥數言,姑以寄意而已,不足以資考核也。

△《茶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何彬然撰。

彬然字文長,一字寧野,蘄州人。

是書成於萬曆己未。

略仿陸羽《茶經》之例,分種法、審候、採擷、就制、收貯、擇水、候湯、器具、麗飲九則,後又附茶九難一則。

△《別本茶經》·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舊本題曰玉茗堂主人閱。

玉茗堂主人,湯顯祖之別號也。

顯祖有《五侯青》,《字海》已著錄。

是編取陸羽之書合為一卷,後附《水辨》、《外集》各一卷,然編次無法,疏舛頗多。

如皇甫冉送陸鴻漸山人採茶詩,訛為皇甫曾。

歐陽修大明水、浮槎山水二記,列東坡《志林》之後。

雀舌下材一條出沈括《夢溪筆談》,題下失注書名,連於唐人張又《新煎茶水記》之後,遂似又新之作。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刪詩存序,以冠篇首,改名《茶經序》。

《陸羽傳》刪去《唐書》舊贊,別加童史氏承敘贊語。

冗雜顛倒,毫無體例,顯祖似不至此,殆庸劣坊賈托名歟。

△《茶董》·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夏樹芳撰。

樹芳字茂卿,江陰人。

是編雜錄南北朝至宋、金茶事,不及采造煎試之法,但摭詩句啟實,然疏漏特甚,舛誤亦多。

其曰《茶董》者,以《世說記》干寶為鬼之董狐,襲其文也。

前有陳繼儒序,卷首又題繼儒補,其氣類如是,則其書不足詰矣。

△《茗笈》·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屠本撰。

本有《閩中海錯疏》,已著錄。

是編雜論茗事。

上卷分溯源、得地、乘時、揆制、藏茗、品泉、候火、定湯八章,下卷分點瀹、辨器、申忌、防濫、戒淆、相宜、衡鑒、元賞八章,每章多引諸書論茶之語,而前引以贊,後系以評。

又取陸羽《茶經》分冠各篇,頂格書之,其他諸書皆亞一格書之。

然割裂,已非《茶經》之全文。

點瀹二章,並無《茶經》可引,則竟闕之。

核其體例,似疏解《茶經》,又不似疏解《茶經》,似增刪《茶經》,又不似增刪《茶經》,紛紜錯亂,殊不解其何意也。

△《茗史》·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萬邦寧撰。

邦寧,奉節人。

天啟壬戌進士。

是書不載焙造煎試諸法,惟雜采古今茗事。

多從類書撮錄而成,未為博奧。

△《茶疏》·一卷(內府藏本)

明許次紓撰。

次紓字然明,錢塘人。

是書凡三十九則,論採摘收貯烹點之法頗詳。

中間擇水一條,誤以金山頂上井為中泠泉,考證殊為疏舛。

△《茶史》·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劉源長撰。

源長字介祉,淮安人。

是編上卷記茶品,下卷記飲茶,其分子目三十,冗碎殊甚。

卷端題名,自稱曰八十翁。

蓋暮年頤養,姑以寄意而已,不足以言著書也。

△《水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徐獻忠撰。

獻忠有《吳興掌故集》,已著錄。

是編皆品煎茶之水。

上卷為總論,一曰源,二曰清,三曰流,四曰甘,五曰寒,六曰品,七曰雜說。

下卷詳記諸水,自上池水至金山寒穴泉,目錄列三十四名,而書中多噴霧崖瀑、萬縣西山包泉、陽縣天師泉、潼川鹽亭縣飛龍泉、遂寧縣靈泉五名。

蓋目錄偶脫。

又麻姑山神功泉,目錄在鐵篩泉後,而書則居前,亦誤倒也。

其上卷第六篇中駁陸羽所品虎邱石水及二瀑水、吳松江水、張又新所品淮水,第七篇中駁羽煮水初沸調以鹽味之說,亦自有見,然時有自相矛盾者。

如上卷論瀑水不可飲,下卷乃列噴霧崖瀑,引張商英之說以為偏宜煮茗。

下卷濟南諸泉條中,論珍珠泉湧出珠泡為山氣太盛,不可飲,天台桐柏宮水條,又謂湧起如珠,甘冽入品。

恐亦一時興到之言,不必盡為典要也。

舊本題曰《水品全帙》,立名殊不可解。

考田崇衡、蔣灼二跋皆稱《水品》,無全帙字,疑書僅一冊,藏┐家插架題籤,於《水品》下寫全帙字,傳寫者誤連為書名也。

今從舊跋,仍題曰《水品》焉。

△《煮泉小品》·一卷(內府藏本)

明田藝衡撰。

藝衡有《大明同文集》,已著錄。

是書凡分十類,一源泉,二石流,三清寒,四甘香,五宜茶,六靈水,七異泉,八江水,九井水,十緒談。

大抵原本舊文,未能標異於《水品》、《茶經》之外。

△《湯品》·(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分十六品。

首為煎法,以老嫩言者凡三品。

次為注法,以緩急言者凡三品。

次以器標者凡五品。

次以薪論者凡五品。

大抵成書,不足以資觀覽。

△《酒譜》·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臨安徐炬撰,不著時代。

所載賜條中有洪武南市十四樓及顧佐奏禁挾妓事,是明人也。

其序自雲,采唐汝陽王等十三家書而成。

然引據每多訛舛,如以梁劉孝標松子玉漿、衛卿液二句為送酒與蘇軾之啟,以魏武帝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二句為出焦贛《易林》,以月泉吟社村歌聒耳烏鹽角、社酒柔情玉練槌二句與李白遙看漢水鴨頭綠、正似葡萄初潑醅二句皆為杜甫詩,以《水經注》劉白墮之事為出《五斗先生傳》,以前定錄松醪春之名為東坡詩。

如斯之類,幾於條條有之,亦可謂不學無術矣。

△《酒史》·六卷(內府藏本)

明馮時化撰。

前有隆慶庚申趙惟卿序,稱時化字應龍,別號與川,晚自號無懷山人,而不著其裡籍。

其書分酒系、酒品、酒獻、酒述、酒餘、酒考,皆酒之詩文與故實,然舛陋殊甚。

其酒考中一條雲,羽觴見王右軍,其《蘭亭序》雲,羽觴隨波,則其他可知矣。

卷末載吳淑《事類賦》中《酒賦》一篇,以補其遺,題曰燕山居士,亦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又浙江鮑士恭家別本,其文並同,而改題曰徐渭撰。

案書中所載有袁宏道《觴政酒評》,渭集雖宏道所編,然宏道實不及見渭,渭何由收宏道作乎?其為坊賈偽題明矣。

△《觴政》·一卷(內府藏本)

明袁宏道撰。

宏道字無學,公安人。

萬曆壬辰進士,官至吏部稽勳司郎中。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書紀觴政凡十六則。

前有宏道引語,謂采古科之簡正者,附以新條,為醉鄉甲令。

朱國楨《湧幢小品》曰,袁中郎不善飲而好談飲,著有《觴政》一篇,即此書也。

△《酒概》·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沈撰。

自題曰震旦醚民父。

前有自序一首,則稱曰褐之父。

沈沈,名號詭譎,不知何許人。

每卷所署校正姓氏,皆稱海陵,則刻於泰州者也。

其書仿陸羽《茶經》之體,以類酒事。

一卷三目,曰酒、名、器。

二卷七目,曰釋、法、造、出、稱、量、飲。

三卷六目,曰評、僻、寄、緣、事、異。

四卷六目,曰功、德、戒、亂、令、文。

雜引諸書,體例叢碎,至以孔子為酒聖,阮籍、陶潛、王績、邵雍為四配,尤妄誕矣。

△《酒部匯考》·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卷三末載國朝康熙三十年禁止直隸所屬地方以蒸酒糜米谷上諭一條,當為近人所著矣。

所錄自經史以及稗乘詩詞凡涉於酒者徵采頗富。

分為匯考六卷,總論一卷,紀事五卷,雜錄、外編各一卷,藝文四卷。

然編次錯雜,殊乏體裁。

每卷之首,空前二行,而以酒部匯考為子目。

意其欲輯類書而未成,此其一門之稿也。

△《疏食譜》·一卷(內府藏本)

明汪士賢《山居雜誌》載此書,題曰清漳陳達叟撰,不著時代。

《千頃堂書目》亦作達叟,題曰宋人。

考左圭《百川學海》載有此書,則宋人無疑。

然《百川學海》所刻,其序自稱本心翁,而書前標題乃作門人清漳友善書堂陳達叟編,則達叟乃編其師之書,非所自撰也。

所載食品二十種,各系以贊,皆粗糲草具,故曰疏食。

《千頃堂書目》加草作蔬,失其旨矣。

△《飲膳正要》·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和斯輝撰。

和斯輝官飲膳太醫,其始末未詳。

是編前有天歷三年進書奏,稱世祖設掌飲膳太醫四人。

於《本草》內選無毒,無相反,可久食,補益藥味,與飲食相宜,調和五味。

及以每日所造珍品御膳,所職何人,所用何物,標注於歷,以驗後效。

和斯輝自延間選充是職,因以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

虞集奉敕為之序。

所言皆當時之制,其中如鄒店井水之類,頗足以資考證。

惟神仙服食一門,詞多荒誕耳。

△《易牙遺意》·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舊本題元韓奕撰。

奕字公望,平江人。

生於元文宗時,入明遁跡不仕,終於布衣。

是編仿《古食經》之遺,上卷為醞造、脯、蔬菜三類,下卷為籠造、爐造、糕餅、湯餅、齋食、果實、諸湯、諸藥八類。

周履靖校刊,稱為當時豪家所珍。

考奕與王賓、王履齊名,明初稱吳中三高士,未必營心刀俎若此,或好事者偽撰,托名於奕耶。

周氏《夷門廣牘》、胡氏《格致叢書》、曹氏《學海類編》所載古書,十有九偽,大抵不足據也。

△《飲食須知》·八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元賈銘撰。

銘,海寧人,自號華山老人。

元時嘗官萬戶。

入明已百歲,太祖召見,問其平日頤養之法。

對雲,要在慎飲食。

因以此書進覽,賜宴禮部而回。

至百有六歲乃卒。

書中所載,自水火以及蔬果諸物,各疏其反忌,皆從諸家本草中摘敘成書。

自序謂物性有相反相忌,《本草》疏注各物,皆損益相半,令人莫可適從,茲專選其反忌,匯成一編。

然別無出於《本草》之外者,不足取也。

△《饌史》·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舊本題曰元人,亦臆度之也。

其書雜記飲食故事。

所採如《酉陽雜俎》、《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之類,大抵習見。

又以《饌史》為名,而波及食量,已為支蔓。

乃並劉邕嗜痂,權長孺嗜爪甲,鮮於叔明嗜臭蟲事,亦並闌入。

皆與饌無涉,益乖體例矣。

△《天廚聚珍妙饌集》·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言皆製造飲食法度科例,分類編次。

有汝陽史維泉序,曰,東原鬻書,李順之購得善本,目之曰《天廚聚珍妙饌集》,將鋟梓以廣其傳。

蓋舊有其書,而李順之刻之,為題此名,當時已不知誰所作矣。

△《居常飲饌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曹寅撰。

寅字子清,號楝亭,鑲藍旗漢軍。

康熙中巡視兩淮鹽政,加通政司銜,是編以前代所傳飲膳之法,匯成一編。

一曰宋王灼糖霜譜,二、三曰宋東叟粥品及粉面品,四曰元倪瓚泉史,五曰元海濱逸叟制脯法,六曰明王叔承釀錄,七曰明釋智舷茗箋,八、九曰明灌畦老叟蔬香譜及制蔬品法。

中間糖霜譜,寅已別刻入所輯楝亭十種,其他亦頗散見於《說郛》諸書雲。

──右「譜錄類」食譜之屬,二十三部,六十四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唐昌玉蕊辨證》·一卷(內府藏本)

宋周必大撰。

必大有《玉堂雜記》,已著錄。

唐昌觀玉蕊花,傳自唐時。

宋祁疑為瓊花,黃庭堅以為花,必大以為皆非是,故記所目驗者辨證之。

原載《平園集》中。

此本乃毛晉摘出,刻入《津逮秘書》者也。

△《瓊花譜》·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楊端撰。

端字惟正,鄞縣人。

成化間寓居揚州。

是集采摭前人瓊花篇什,匯為一編,以備故實。

首冠杜《瓊花記》,故或題曰杜《瓊花譜》。

考,宋人,字叔高,端平初以布衣召入館閣校讎,此本載及元,明,非作也。

又錢曾《讀書敏求記》載《瓊花考》一卷,成化丁未楊端木輯,與此本序文年月合,當即一人一書,錢曾衍一木字耳。

范欽天一閣所藏別有《揚州瓊花集》,以雜文為一卷,詩為一卷,詞為一卷,蓋即因此本而分析其卷帙,亦題曰楊端,則木字為誤增審矣。

△《天彭牡丹譜》·一卷(內府藏本)

宋陸游撰。

游有《入蜀記》,已著錄。

是編記蜀天彭花事之盛,已載《渭南文集》第四十二卷。

此其別行之本也。

△《亳州牡丹志》·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千頃堂書目》列朱統A11《牡丹志》後,疑亦統A11作也。

亳之牡丹始薛蕙,亳之《牡丹志》始薛鳳翔。

此本與鳳翔書不同,而簡略殊甚。

後附牡丹雜事四條。

第一條稱神隱者,乃明寧王權之別號。

第二條稱上皇召至驪山,當為唐玄宗。

第三條稱太祖斷宮嬪腕者,不知為明為宋,大抵齊東之語。

第四條乃張牡丹會事。

皆與亳州無與,不審何以載入也。

△《牡丹史》·四卷(內府藏本)

明薛鳳翔撰。

鳳翔字公儀,亳州人。

由例貢仕至鴻臚寺少卿。

明時亳中牡丹最盛,鳳翔家園種藝尤多,因著是編,蓋本歐陽修譜而推廣之。

然記一花木之微,至於規仿史例,為紀、表、書、傳、外傳、別傳、花考、神異、方術、藝文等目,則明人粉飾之習,不及修譜之簡質有體矣。

△《香雪林集》·二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思義編。

思義有《宋史纂要》,已著錄。

是編凡梅圖二卷,詠梅詩詞文賦二十二卷,終以畫梅圖譜二卷。

△《蘭譜》·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王貴學撰。

貴學字進叔,臨江人。

譜凡六則,一曰品第之等,二曰灌溉之候,三曰分析之法,四曰沙泥之宜,五曰愛養之地,六曰蘭品之產。

貴學不知何許人。

是書諸家書目亦皆不著錄,惟見於陶宗儀《說郛》。

王世貞嘗雲,《蘭譜》惟宋王進叔本為最善,蓋即指《說郛》本也。

此本為毛晉所刊,蓋得諸金壇於鏘者。

然視《說郛》本尚少三十餘條,則已非完書矣。

△《蘭易》·一卷、附錄《蘭易十二翼》·一卷、《蘭史》·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是書上卷為《蘭易》,一名《天根易》,題宋鹿亭翁撰。

朱彝尊《經義考》載其自序雲,《蘭易》始於復,故曰天根。

又載馮京序雲,《蘭易》一卷,受之四明山中田父,書端稱鹿亭翁著。

按《郡縣志》,山有鹿亭,今迷不知處,無問作者姓氏矣,要是宋代隱者云云。

此本已無自序,蓋傳寫佚之。

其書以復、臨、泰、大壯、、乾、後、、否觀、剝、坤十二月卦為蘭消長之機,每卦各綴以詞,其文如彖,下又各系以詞,其文如象傳,備述出納栽培之法,蓋戲仿《周易》為《蘭譜》耳。

又附口訣二條,蘭月令十二章,不知誰作。

下卷為《蘭易十二翼》,述養蘭宜忌十二條,題曰蕈溪子,考《經義考》載馮京序,此本題曰蕈溪子,則蕈溪子即京也。

其序稱鹿亭翁為宋代隱者,則非宋之馮京,當別一人而同姓名矣。

末為《蘭史》一卷,亦題蕈溪子撰。

首列蘭表,依漢書古今人表例,分列九等,而下中、下下二等,闕而不錄。

次為蘭本紀,所列凡三種。

次為蘭世家,所列凡十一種。

次為蘭列傳,所列凡二十種。

次為蘭外紀,所列凡九種。

次為蘭外傳,所列凡五種。

蓋鹿亭翁戲擬經,京既戲擬傳,又戲擬史也。

其《蘭易》為詞人狡會之作,與《易》義本無所涉,朱彝尊列之擬經門中,殊乖體例。

今並改列之譜錄,庶存其真焉。

△《藝菊志》·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國朝陸廷燦撰。

廷燦有《續茶經》,已著錄。

廷燦居南朔鎮,在槎溪之上,藝菊數畝,王為繪《藝菊圖》,一時多為題詠。

廷燦因廣徵菊事,以作此志。

凡分六類,曰考,曰譜,曰法,曰文,曰詩,曰詞,而以藝菊圖題詞附之。

△《茶花譜》·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樸靜子撰,不著名氏。

前有康熙己亥自序,蓋其官漳州時所作也。

茶花盛於閩南,而以日本洋種為尤勝。

是編上卷為花品,凡四十三種。

其文欲以新雋冷峭學屠隆、陳繼儒之步,而纖佻彌甚。

如敘虎斑曰,經紅緯白,依稀藉機杼於陰陽,非錦之一種而何。

不然,騶虞仁獸,血跡安從掩異文?補錄雄品,風來樹底,莫教咆哮於芳叢云云。

是何等語乎?中卷為詠花之作,凡七言絕句六十七首。

下卷則種植之法也。

△《永昌二芳記》·三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明張志淳撰。

志淳自號南園野人,南籍,江寧人。

成化甲辰進士,官至戶部侍郎。

坐劉瑾黨,勒致仕。

其名見《明史·焦芳傳》中,然無事跡可見,疑亦康海王九思之類也。

是編以永昌所產山茶、杜鵑二花為一譜。

上卷山茶花品三十六種,中卷杜鵑花品二十種,下卷則二花之故實詩文。

其論躑躅、山榴、杜鵑之名自唐已無別,謂杜鵑但可名山石榴,不可名躑躅。

躑躅為杜鵑別種,其花攢為大朵,非若杜鵑小朵各開,俗名映山紅,無所謂黃紫碧者。

韓愈、元稹、梅堯臣詩並誤,其考證亦不苟也。

△《瓶花譜》·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謙德撰。

謙德後改名丑,有《清河書畫舫》,已著錄。

是書首品瓶,次品花以及折枝插貯等事,而終以護瓶。

據書首自序,蓋其稚齡所作也。

△《荔支通譜》·十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鄧慶撰。

慶字道協,福州人。

是書以諸家荔支譜輯為一篇,故曰通譜。

凡蔡襄譜一卷,徐勃譜七卷,慶所自為譜六卷,附宋玨譜一卷,曹蕃譜一卷。

蔡譜尚已,徐譜所收如《十八娘別傳》之類,鄧譜所收如《鮑山荔支夢》之類,皆近傳奇。

宋譜福業諸說,不脫明人小品習氣。

曹譜差簡質,猶有古格。

△《┴梅譜》·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釋真一撰。

真一居杭州法華山龍歸塢,其地多┴,梅花亦極盛,因各為作譜,書成於天啟七年。

△《澹圃芋紀》·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楊德周撰。

趙士駿復增定之。

德周字齊莊,鄞縣人。

萬曆壬子舉人。

官高唐縣知縣。

士駿字西星,亦鄞縣人。

其書專紀芋魁典故,凡十類,一名,二藝,三食,四忌,五事,六論,七詩,八賦,九謠,十方,采摭頗詳。

△《竹譜》·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陳鼎撰。

鼎有《東林列傳》,已著錄。

此書記竹之異者凡六十條。

△《箋卉》·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菘撰。

菘字綺園,歙縣人。

黃山僧雪花嘗以黃山所產諸卉繪為圖,宋犖為題句。

菘因各為作箋,凡三十五條。

△《苔譜》·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憲撰。

憲有《說文系傳考異》,已著錄。

是編雜錄苔之文句故實。

卷一曰釋名卷,二曰總敘苔,卷三曰諸品苔,卷四、卷五曰苔生處所,卷六曰雜錄。

△《學圃雜疏》·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王世懋撰。

世懋有《卻金傳》,已著錄。

茲編皆記其圃中所有暨聞見所及者,分花、果、蔬、瓜、豆、竹六類,各疏其品目及栽植之法。

大致以花為主,而草木之類則從略。

書止一卷,《續說郛》以花疏、果疏各分為卷者非也。

△《群芳譜》·三十卷(內府藏本)

明王象晉撰。

象晉字藎臣,山東新城人。

萬曆甲辰進士,官至浙江右布政使。

是書凡天譜三卷,歲譜四卷,譜一卷,蔬譜二卷,果譜四卷,茶竹譜三卷,桑麻葛苧譜一卷,藥譜三卷,木譜三卷,花譜三卷,卉譜二卷,鶴魚譜一卷。

略於種植而詳於療治之法與典故藝文,割裂,頗無足取。

聖祖仁皇帝詔儒臣刪其春駁,正其舛謬,復為拾遺補闕,成《廣群芳譜》一書,昭示萬世。

覆視是編,真已陳之土苴矣。

△《汝南圃史》·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周文華撰。

文華字含章,蘇州人。

前有萬曆庚申陳元素序,稱之曰光祿君。

不知為光祿何官也。

文華自序,稱因見允齋《花史》,嫌其未備,補葺是書。

凡分月令栽種花果、木果、水果、木本花、條刺花、草木花、竹木草、蔬菜、瓜豆十二門,皆敘述栽種之法,間以詩詞。

大抵就江南所有言之,故河北婆,嶺表荔支之屬,亦不著錄。

較他書剽陳言,侈陳珍怪者較為切實。

惟分部多有未確,如西瓜不入瓜豆而入水果,枸杞不入條刺而入菜蔬,皆非其類。

△《花史左編》·二十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路撰。

路字仲遵,嘉興人。

此書皆載花之品目故實,分類編輯。

屬辭隸事,多涉佻纖,不出明季小品之習。

《浙江通志》載王路《花史》二十四卷,有天啟元年李日華序。

今此本二十七卷,無日華序,而前有陳繼儒序,與路所作小引,皆稱二十四卷。

又此本二十五卷花之友,二十七卷花之器,皆題潭宣猷馭子補,二十二卷花麈,題百花主人輯。

則路書本二十四卷,此三卷乃後人所補入,而刊書者並為一目耳。

又路小序稱此書為左編,別有右編為花之辭翰,約一十二卷,蓋有其名而未成書者也。

△《花史》·十卷(內府藏本)

明吳彥匡撰。

彥匡爵裡未詳。

是書蓋本常熟蔣養《花編》,松江曹介人《花品》二書推而廣之,得百有餘種,每一花為一類,各加神品、妙品、佳品、能品、具品、逸品標目,附以前人遺事及詠花詩歌。

大都以意為之,所品第不必皆確也。

△《花裡活》·三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陳詩教撰。

詩教字四可,秀水人。

是編輯古今花卉故實,按代分編,然皆因襲陳言,別無奇僻,考證尤多疏漏。

如雲五代梁有王彥章,吳亦有王彥章,不知楊行密之將乃王茂章,後歸梁改名景仁,並無所謂王彥章者,其舛謬率皆此類。

至《花裡活》之名蓋用李賀詩秦宮一生花裡活句,然秦宮何人,而可以援自比乎?失考甚矣。

△《倦圃蒔植記》·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溶撰。

溶有《崇禎五十宰相傳》,已著錄。

茲編乃溶自山西陽和道歸里,築室范蠡湖上,名曰倦圃,多植花木其間,因記其圃中所有。

分花卉二卷,竹樹一卷,各疏其名品故實,及種植之法。

溶學本贍博,故引據多有可觀,惟下語頗涉纖仄,尚未脫明季小品積習。

前有自序,題康熙甲子。

案溶卒於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年八十三,則此書乃其晚年遊戲之筆也。

△《北墅抱甕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高士奇撰。

士奇有《春秋地名考略》,已著錄。

此書前有康熙庚午自序,乃其告歸後所作,北墅者,所居別業之名也。

墅中蒔植花木頗多,士奇因取果樹卉竹蔬茹藥蔓之類,各疏其形色品狀,以為此編,凡二百二十二種,其敘錄頗為詳備。

△《名花譜》·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西湖居易主人撰,不著名氏,亦無序跋。

其書雜抄《群芳譜》之類而成,蓋近人作。

所列凡九十二種,而附以瓶花訣、盆種訣、十二月花木訣。

所言種植之法,掛漏不詳,間附故實,尤冗雜無緒。

觀其開卷敘梅一段,字句凡鄙,引用謬誤,不過粗識文義之人,偶然抄錄成冊耳。

△《衣生馬記》·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郭子章撰。

子章有《衣生易解》,已著錄。

是編摭載籍中所記馬事,分上、下二篇。

援引頗博,皆著所採書名,較明人他說部頗有根據。

唯以宛馬為晉泰始時所獻,不知漢時已有之;又以果下馬為出於《魏志》,不知亦載於《漢書》,捃拾未免稍略耳。

△《虎薈》·六卷(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撰。

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

是編末有黃庭鳳跋,謂繼儒病瘧,王犀登貽以虎苑一帙佩之,而瘧愈,遂為是書。

凡所引用,多拉雜無倫。

若《周禮》司尊彝,裸用虎彝、隹彝,《漢書》履虎尾句履之類,與談虎無涉,亦皆漫為牽綴,真所謂無關體要者也。

△《畫眉筆談》·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均撰。

均字康疇,歙縣人。

此書皆記豢養畫眉鳥之事,本不足道,然養鷹諸法,古人著錄。

姑存其目,以備博物之一端。

△《晴川蟹錄》·四卷、《後錄》·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國朝孫之撰。

之所輯《尚書大傳》,已著錄。

是編搜采蟹之詩文故實,分譜錄、事錄、文錄、詩錄四門,後錄又分事典、賦詠、食憲、拾遺四門。

掇拾,冗雜無緒,在晴川八識之中,最為下乘。

遠不逮傅肱、高似孫二家書也。

△《蛇譜》·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鼎撰。

此書記蛇之異者凡六十三則,大抵皆蠻荒異怪之談,不為徵信。

其五十三則以後,皆錄《山海經》之文,尤為剿說。

△《禽蟲述》·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閩中袁達德撰。

徐勃《筆精》雲,《山居雜卷》中《禽蟲述》一卷,乃閩中袁達撰。

達字德修,程榮署曰袁達德。

傳之後世,誰能辨其姓名乎?案《千頃堂書目》載此書,亦云袁達字德修,閩縣人,正德癸酉舉人,官貴溪縣知縣,降補湖廣都司經歷,與勃語相合。

然則此書實出袁達,刊本誤衍德字也。

其書述禽蟲名義典故,兼仿《禽經》、《埤雅》之體,聯絡成文,亦或間以排偶,但有章段,不分門目,亦無註釋,不免為之學。

△《蟲天志》·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沈宏正撰。

宏正,嘉定人。

是書集鳥獸蟲魚異事,分為六部。

莊子雲,惟蟲能蟲,惟蟲能天,書之命名蓋取於此。

△《烏衣香牒》·四卷、《春駒小譜》·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邦彥撰。

邦彥字世南。

此本題匏廬道人,其自號也。

海寧人。

康熙癸未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烏衣香牒》皆采摭燕事。

凡分八門,前有乾隆戊午邦彥自序雲,分為三卷。

而此多一卷,疑刊刻之時分四卷,以均頁數,而序則未及追改耳。

《春駒小譜》皆采摭蝶事,分為五門。

蓋欲仿宋人《蟹錄》之例,以為談助。

然羅雖廣,而考核多疏。

一時寄興之作,固不暇於精審也。

──右「譜錄類」草木鳥獸蟲魚之屬,三十五部,二百二卷,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