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國朝劉餘撰。餘字申徵,號玉吾,又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

△《燕香齋文集》·四卷、《詩集》·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劉餘撰。

餘字申徵,號玉吾,又號「燕香居士」,宛平人。

其自稱濱宛者,先世濱州人也。

前明萬曆丙辰進士,官兵部左侍郎;入國朝,官至戶部尚書。

是集為其子芳所編。

每篇之末,皆有評語,如坊刻時文之式。

後附《餘行略》,猶前人所有之例。

至附以其妻之「行略」、其父母之「墓誌」,則非古法矣。

△《金文通集》·二十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金之俊撰。

之俊字豈凡,吳江人。

前明萬曆己未進士,入國朝,官至中和殿大學士,文通其謚也。

之俊為茅坤之外孫,故其文摹仿唐、宋,一遵坤法;又與陳名夏相善,凡有所作,大抵名夏定之,見於《自序》甚詳。

△《灌研齋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元鼎撰。

元鼎字梅公,吉水人。

前明天啟壬戌進士,入國朝,官至兵部左侍郎。

所著詩文凡三十卷,統名之曰《石園集》。

此集雜文四卷,乃其中之一種也。

其曰「灌研齋」者,陸廷燦《南屯筆記》稱,元鼎家有古研,五瓣如梅花,質如黃玉,相傳為灌嬰廟瓦,故以名齋,因以名集。

考曾敏行《獨醒雜誌》,稱贛之雩都尉廳後,舊有灌嬰廟,臨其池上,廟毀,瓴甓墮池中,歲年不可計矣,因刀鑷工取半瓦以為礪石,人見而異之,遂求其瓦為研,於是有「灌瓦」之名云云。

則亦非元鼎之創目也。

△《用六集》·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刁包撰。

包有《易酌》,已著錄。

是集包所手編,自謂有得於《易》,故取永貞之義,以「用六」為名,其中如《寄魏環極書》,稱砥礪躬行,不欲以議論爭勝;《希聖堂學規》,多留意於灑掃應對,語皆平易近人。

又謂時文之士,不知考究史事,昧於治亂之原。

每舉《春秋綱目書法》,風諭學者,在講學家中,較空談心性者,特為篤實,然持論每多苛刻,如裴度、韓愈皆懸度其事,力加詆毀,殊失《春秋》善善從長之意。

又如《重修秦王廟疏》,多引委巷無稽之言,不知折衷於古,亦其所短也。

△《秀巖集》·三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胡世安撰。

世安有《大易則通》,已著錄。

是集凡詩二十二卷,文九卷,前有順治丙戌世安《自序》云:「己卯秋以前稿,因罹兵燹,露電委之,頃檢其存者匯錄成帙。

甲申春以前詩曰《秀巖存詠》,以後曰《石芝軒集》,雜文曰《客竹居偶存》、《石芝軒續存》。

蓋裒四小集以為一編,卷首別載所著書名,分逸目、存目。

其逸目凡十六種,存目凡十九種,中已刻者十種,今所見者《異魚圖贊箋》、《禊帖綜聞》、《操縵錄》,數種而已。

△《澹友軒集》·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薛所蘊撰。

所蘊字子展,前明崇禎戊辰進士,入國朝,官至禮部侍郎。

是集凡雜文百餘篇,乃其歸田後所手定,前有劉正宗《序》,謂其直抒胸臆,意必准情,言必擇雅。

蓋所蘊文主典質,謹守繩墨,規規不失尺寸,故正宗云然。

然未能神明於規矩之外也。

△《桴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薛所蘊撰。

是編乃其詩集,其子奮生等所錄。

奮生即王士禎詩所謂「十載彫蟲稍擅名,未曾縛學長征。

他年我若登三事,但乞蕭郎作騎兵」者是也。

集刊於順治癸巳,其門人彭志古《跋》,稱其詩創辟似王建,蘊藉似張籍,豪縱似李白,悲壯似杜甫,蓋弟子尊師之詞也。

△《搜遺稿》·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彭賓撰。

賓字燕又,一字穆如,華亭人。

前明崇禎庚午舉人,入國朝,官汝寧府推官,賓少入幾社,與夏允彝、陳子龍友善,而文章則各成一格。

歿後遺稿散佚,康熙後壬寅,其孫士超始從亂帙中,掇拾殘剩,錄為此編,凡文三卷,詩一卷。

△《青溪遺稿》·二十八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國朝程正揆撰。

正揆有《讀書偶然錄》,已著錄。

是集凡詩十六卷,文十一卷,序一卷,附《奇夢錄》一卷。

正揆少從董其昌游,故頗工於畫。

集中亦多題畫、論畫之作。

王士禎《序》,稱其《江山臥游圖》,散在人間者,有數百本,士禎亦藏其二;又有《題正揆畫》詩,蓋當時亦重其筆墨也。

其詩文則不出其鄉公安、竟陵之習。

其《浮記》一篇,殆類小說,《奇夢記》一卷,益荒誕矣。

△《己亥存稿》·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孫承澤撰。

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

此編乃其文稿,順治己亥解官退居時作也。

△《浮集》·十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陳之遴撰。

之遴字素,海寧人。

太學進士題名作海鹽人,疑其寄籍也。

前明崇禎丁丑進士,授編修,升中允;國朝官至宏文院大學士,順治十三年,以交結近侍擬斬,免死謫戍尚陽堡。

是集前有《自序》,起康熙丙午,蓋戍所編次也。

其詩才藻有餘,而不出前後七子之格。

△《靜惕堂詩集》·四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溶撰。

溶有《崇禎五十宰相傳》,已著錄。

溶記誦淹博,詩文亦富,然其集初無定本,篇帙多寡不一,有作三十卷者,有作正集八卷,續集三卷者,皆不知何人所編。

此本為雍正乙巳刊行,凡古今體詩幾四千首,乃其外孫朱丕ρ所裒輯,溶生平吟詠,蓋具在於是矣。

△《粵游草》·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曹溶撰。

是集,乃其順治丙申、丁酉,官廣東時所作。

凡古體三十首,近體二百八十一首,已編入《靜惕堂集》中,此乃其初出別行之本。

△《橘洲詩集》·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范士楫撰。

士楫字箕生,定興人。

前明崇禎丁丑進士,入國朝,官至吏部郎中。

是集,皆其順治乙酉以後之作,其詩尚染明季偽體。

卷首《自序》一篇,故為奧澀,亦當時習氣也。

△《犀崖文集》·二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易學實撰。

學實字去浮,雩都人,前明崇禎己卯舉人。

是集,學實所自編,其文一往有駿氣,而微傷於剽。

△《湖堂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易學實撰。

是編乃其詩集,第一卷曰《湖山詩》,二卷曰《北征詩》,三卷曰《南歸詩》,四卷曰《寓情詩》,五卷曰《贈懷詩》,六卷曰《離憂詩》,皆入國朝以後作也。

△《且園近集》·四卷、《且園近詩》·五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王岱撰。

岱字山長,湘潭人。

前明崇禎己卯舉人,入國朝,官隨州學正;康熙己未,嘗薦舉博學鴻詞。

其雜文題曰《近集》,蓋以別於《近詩》,然集非文之專名,古例具存,分隸殊未允也。

《近詩》之末,有《楚書侄編校且園集竣》一首,則兩編皆岱所自定。

其名「且園」者,《近集》中有《且園記》,稱康熙丙午七月,就隨州任,黌宮有隙地,宅而園之曰「且園」,故以名其集雲。

△《了{}文集》·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岱撰。

是集九卷,皆雜文;第八卷則全錄募疏,殊失刪汰,其文雅俗相參,而好為詬詈之詞,猶明末門戶之餘習。

△《內省齋文集》·三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湯來賀撰。

來賀字佐平,改字念平,號惕,南豐人。

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僉事;明亡歸里,主白鹿書院講席以終。

其文多以砥礪薄俗,警勸愚蒙,故詞多質樸,務求盡意而後止。

江右之俗,無不尊其鄉先生。

而來賀論王彥章為忠於賊,不可為死節,獨深斥歐陽修《新五代史》之非。

則為明季降闖諸人而發,所謂有為而言之者也。

△《古處堂集》·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高爾儼撰。

爾儼字岱輿,靜海人。

前明崇禎庚辰進士,授編修;入國朝,官至大學士,謚文端。

是集,大抵應酬之作,亦尚沿明季之餘習。

△《亭文集》·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廷銓撰。

廷銓有《南征紀略》,已著錄。

是集為其門人慕天顏所編。

國初景運光明,人才蔚起,廷銓文筆雖未能與一時作者抗衡,而平正通達,究無纖仄噍殺之音,蓋時會之盛為之也。

△《薪齋集》·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呂陽撰。

陽字全五,無錫人。

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入國朝,官至浙江布政司參議。

是集凡詩一卷,文六卷,歌行、賦、詩餘,又為一卷。

△《讀史亭詩集》·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彭而述撰。

而述字禹峰,鄧州人。

前明崇禎庚辰進士,授陽曲縣知縣;入國朝,官至貴州巡撫,終於南布政使。

而述久歷邊陲,所為詩文,皆雄奇峭拔,不受前人羈勒,而不免才多之患。

朱彝尊《序》,謂其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不盡無,斯評當矣。

△《道山堂前集》·四卷、《後集》·七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軾撰。

軾字靜機,侯官人。

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入國朝,官至廣西蒼梧道。

是編前集文一卷,詩三卷,詩餘附之。

後集文二卷,詩三卷,詩餘二卷。

軾詩文皆清婉和雅,特未深厚,七言古體,亦多未諧音節,蓋非其所長。

△《山圍堂集》·二十三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宗圭撰。

宗圭字圭甫,號瞻亭,前明崇禎壬午舉人;入國朝,官烏程縣知縣。

是集,前十卷皆史論,自「春秋」迄於元代,名曰《讀史卮言》。

十一捲至十七卷皆詩,十八卷至二十卷為序記,二十一卷、二十二卷為《續讀史卮言》,乃專論明代君臣,二十三卷為雜著,亦史論之餘也。

宗圭留心史學,其褒譏頗平允,無《讀史管見》諸書,好為詆訶吹索之弊;至論明事,仍載建文出亡諸語,則野史傳疑,尚未經訂定故耳。

△《石居士集》·十五卷、《詩》·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名夏撰。

名夏字百史,溧陽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國朝,官至大學士,緣事伏誅。

此集卷首有名夏順治三年《自序》,而集中《賀成青氈塚宰序》,稱順治九年,則集成之後,又有所增續矣。

集中祭其師項煜文,歷稱煜之智與煜之忠,又雲吾師不死於讎,而死於賊,殊乖公論。

厥後歸命國朝,棄瑕錄用,復以怙權罹法。

御制《人臣警心錄》即為名夏所作,至今為鑒。

其立身蓋不足稱,特以當時著作,商榷典制,足資考核,故遺集流布,尚在人間。

今亦姑存其目,而並辨其顛倒是非之失,俾來者無惑焉。

△《棲閣詩》·十六卷、《拾遺》·三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高珩撰。

珩字蔥佩,號念東,晚號「紫霞道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入國朝,官至刑部侍郎。

王士禎《居易錄》,稱其生平撰著,不減萬篇。

是集,為趙執信所編;又《拾遺》三卷,則宋弼所輯。

其詩多率意而成,故往往近元、白《長慶集》體。

△《棲閣詩略》·(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高珩撰。

此集猶抄寫之本,以各體編次,不分卷數,題曰男之、之駒同校閱,蓋未刻全集以前,其家錄存之稿也。

△《誠正齋集》·八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上官立撰。

立字三立,號松石,翼城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入國朝,官至副都御史,終於太常寺卿。

是集,自一捲至五卷之前半為雜文,五卷後半至六卷皆詩,七卷以後又皆文,且第六卷詩集未完,又雜以對聯,其編次殊為無法。

其詩文惟意所如,不可繩以格律。

△《青箱堂文集》·三十三卷、《詩集》·三十三卷(直隸總督采進本)國朝王崇簡撰。

崇簡有《冬夜箋記》,已著錄。

崇簡練習掌故,為禮官,嘗議移祀北嶽於渾源州,今其疏具在集中。

然其文類皆平近流易,徐乾學《序》,謂其卮詞讕語,無非仁義道德,殆不免於微詞。

詩集以編年為次,始於天啟丙寅,迄於國朝康熙戊午,蓋萊陽宋琬所刪定也。

△《東村集》·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呈祥撰。

呈祥字其旋,一字吉津,號木齋,化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入國朝,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是編,詩文各五卷,詩分十集,曰《邸中稿》,《使程自刪》、《木齋詩稿》、《游中山草》、《唐城草》、《秋尋草》、《南遊詩》、《紀行詩》、《秋遊詩》、《東村詩》,集前各有小序,查慎行《序》,稱其與李攀龍、王士禎,前後鼎足,今觀所作,慎行非定評也。

△《蕉林詩集》·(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梁清標撰。

清標字玉立,清苑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入國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

所著詩稿,各以古近體為分,不列卷次,其詩作於明季者,多感概諷刺之言,及入本朝以後,則風風乎舂容之音矣。

△《東谷集》·三十四卷、《歸庸集》·四卷、《桑榆集》·三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白允謙撰。

允謙有《學言》,已著錄。

此集為其子方鴻等所編刊,自順治十八年辛丑,作於致仕以前者,曰《東谷集》,共「詩」正、續二十二卷,「文」正、續十二卷;自康熙元年壬寅至丁未作於致仕之後者,曰《歸庸集》,共詩文四卷。

自戊申至壬子,晚年所作者,曰《桑榆集》,共詩文三卷。

允謙刻意講學,故所作直抒胸臆,不以文字求工也。

△《陳士業全集》·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宏緒撰。

宏緒有《江城名跡錄》,已著錄。

是編凡分六種,曰《石莊初集》六卷,《寒崖近稿》二卷,《敦宿堂留稿》二卷,《鴻桷集》二卷,《鴻桷續集》二卷,《恆山存稿》二卷。

《石莊集》斷自甲申以前,餘集多甲申以後之作。

△《九山游草》·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確撰。

確有《平寇志》,已著錄。

是編皆其紀游之作。

九山者,雅山、苦竹山、湯山、觀山、龍湫山、暈頂山、高冠山、益山、獨山也。

皆在當湖海濱,確隨所遊歷,各紀以詩,匯為此編。

△《梅花百詠》·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李確撰。

是編,乃確甲申以後遁跡龍湫山中,一月間詠梅花七律百首。

《自序》謂:「寄一枝於山中,有同枯樹,感三生於石上,恍睹殘魂。」

大抵以愁苦之詞寄意,然詠梅本為塵劫,衍至百首,尤難為工。

宋張洽、元馮子振,皆有是作,而皆不免利鈍互見,則亦不必好為苟難矣。

△《二槐草存》·(無卷數,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王撰。

字介人,嘉興人。

王卓《今世說》嘗記其還妾一事,稱為厚德;又稱其少失學,《論》、《孟》不卒讀,識字而已,弱冠偶覽《琵琶記》,欣然會意,曰此無難,吾亦能之,即據案,唔唔學填詞,竟合調。

自後學不稍懈,工詞曲,又進攻詩。

然貧日甚,抱膝苦吟,落落不問家人產云云。

則亦姚士之流矣,天、崇之間,詩歸盛行,人沿竟陵流派,毅然獨尚唐音,嘗以「前路夕陽外,行人春草中」句,為陳子龍所賞。

歿後無子,遺稿多佚,是本乃朱彝尊所選定者也。

△《直木堂詩集》·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釋本晝撰。

本晝字天岳,號寒泉子,居紹興平陽寺。

此集乃其晚年所著,凡詩四百餘首,其詩不作禪語,絕無僧家蔬┴氣。

故李鄴嗣《序》曰:「非有人作序,幾不知為曲錄座上人也。」

餘姚黃宗羲,稱其五律上入王、孟之室,次不落犬復以下,則似稍過矣。

△《南耕草堂詩稿》·(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亮武撰。

亮武字渭公,號南耕,宜興人。

其填詞有名於時,詩不多見。

此集乃其讀書廬山時所作,凡一百八首,題曰第二集;後又附以《甲子歲詩》十八首,題曰第三集;蓋殘闕不完之稿也。

集中有謝文德翼作《詩序詩》,而集首只有蔣超、陳維崧「二序」,德翼《序》,當在第一集內,今佚之也。

△《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約》·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撰。

宗羲有《周易象數論》,已著錄。

其所作古文,舊有《南雷文案》、《吾悔》、《撰杖》、《吾山》等集,晚年手自刪削,名曰《文定》,後更刊存四卷,故名曰《文約》雲。

△《紫峰集》·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杜越撰。

越字君異,號紫峰,容城人。

前明諸生,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以老疾,未及赴試而罷。

是集,乃其門人楊湛等所編,凡詩四卷,詩餘附焉,雜文共十卷。

越受業於定興鹿善繼,平生惟以砥礪行誼,講明道學為事,故鄉里推為耆宿,而文章則非所長。

湛等所編,既多錄應酬代筆之作,又不甚諳體例,其雜錄中有《龍王廟募緣》一篇,乃七言古詩,而編於文中,其所作祠聯、壁聯、書齋聯,一一備載,尤為冗雜。

《玉山雅集》載聯額,別自有義,非此之謂也。

△《白茅堂集》·四十六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顧景星撰。

景星有《黃公說字》,已著錄。

景星著述甚富。

初有《童子集》三卷,《願學集》八卷,《書目》十卷,皆崇禎壬午以前作,明末毀於寇。

《顧氏列傳》十五卷,《阮嗣宗詠懷詩注》二卷,《李長吉詩注》四卷,《讀史集論》九卷,《池錄》一百十八卷,《南渡集》、《來耕集》共七十三卷,皆崇禎癸未以後作;康熙丙午毀於火,僅《南渡》、《來耕》二集,存十之三四,乙酉、丙戌之間,又有《登樓集》、《避地泖澱集》亦皆散佚。

是集,為其子暢所輯,而其子昌編次音釋之。

凡賦騷一卷,樂府一卷,詩二十二卷,文二十卷。

景星記誦淹博,才氣尤縱橫不羈,詩文雄贍,亦一時之霸才;而細大不捐,榛苦勿翦,其後人收拾遺稿,又不甚別裁,傅毅之不能自休,陸機之才多為患,殆俱有焉。

△《溉堂前集》·九卷、《續集》·六卷、《後集》·六卷、《詩餘》·二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枝蔚撰。

枝蔚字豹人,三原人。

康熙己未,舉博學宏詞,以老病不能入試,授中書舍人,罷歸。

枝蔚於甲申闖賊亂時,曾結裡中少年殺賊,失足墮土坎中,幸不死。

後至廣陵學賈,三置千金,既而僦居董相祠,扃戶讀書,刻意為歌詩。

此集題曰《溉堂》,即所僦居處也。

前集十卷,各以體分,續集六卷,則起康熙丙午止戊午;後集六卷,起己未還山以後迄丙寅。

皆編年為次。

詩餘則以「小令」、「中調」為一卷。

「長調」為一卷,枝蔚在當時名甚重,然詩本秦聲,多激壯之詞。

大抵如昔人評蘇軾詞,如「銅將軍、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也。

△《五公山人集》·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餘撰。

餘本姓宓,先世為王氏,後因不復改,字申之,一字介祺,直隸新城人。

明末避亂易州五公山,因號「五公山人」。

後流寓獻縣,子孫遂為獻縣人。

餘在前明為諸生,受知於桐城左光斗,故喜談氣節。

其學則出自容城孫奇逢、定興杜越,以砥礪品行,講求經濟為主,故立身孤介刻苦,有古獨行之風;然恆以談兵說劍為事,又精於技擊,喜通任俠,不甚循儒者繩墨。

其詩文亦皆不入格,考證尤疏。

如謂西洋呼「月」為「老瓦」,杜詩「莫笑田家老瓦盆」,即月盆也;如月琴、月台之類取其形似,按歐邏巴人,至明萬曆間利瑪竇,始入中國,杜甫何自識其譯語?又謂古詩「為樂當及時,焉能待來滋。」

「滋」為草名,又名「繁縷」易於滋長,即籐也。

按古詩本作「來茲」,字本《呂氏春秋》,「今茲」、「來茲」,猶「今年」、「明年」,高誘注甚明。

餘殆見誤本古詩,「茲」字加水,因生曲說。

又題《水亭印藪》,稱本《說文正訛》、《玉篇》諸書,周伯琦《六書正訛》,論雖偏僻,猶是篆體,顧野王、孫強之《玉篇》則全是隸書,何與摹印之事,亦太不詳檢矣。

△《二曲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容撰。

容有《四書反身錄》,已著錄。

集為門人王心敬所編,每卷分標篇目,曰《悔過自新說》,曰《學髓》,曰《兩庠匯語》,曰《靖江語要》,曰《錫山語要》,曰《傳心錄》,曰《體用全學》,曰《讀書次第》,曰《東行述》、曰《南行述》,曰《東林書院會語》,曰《匡時要務》,曰《關中書院會約》,曰《答問》,曰《富平答問》,曰《觀感錄》,皆其講學教授之語,或出自著,或門弟子所輯,凡十六種,本各自為書,故卷前間錄原「序」。

其第十六至二十二卷,則容所著雜文也。

二十三卷以下,曰《襄城記異》,乃容父可從,明末從汪喬年擊流寇戰歿,容建祠襄城,有聞鬼語之事,各作詩文記之,而劉宗泗裒輯成帙者。

曰《義林記》,則記容招魂葬父事,亦宗泗所輯。

曰《李氏家乘》、曰《賢母祠記》,則皆為可從及容母彭氏所作傳記、詩文,而《富平惠{龍}嗣匯》次之,刊集時並以編入。

蓋用宋人附錄之例,然卷帙繁重,而無關容之著作,殊為疣贅。

△《聰山集》·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申涵光撰。

涵光字孚孟,亦作符孟,又曰孟和,復自號曰鳧盟,取與「符孟」字音近也。

永年人,明太僕寺丞佳允之子,順治中恩貢生。

是編,首列年譜、傳志一卷,次文三卷,詩八卷,附《荊園小語》一卷,《荊園進語》一卷,皆所作語錄也。

△《蒿集》·三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張爾岐撰。

爾岐有《周易說略》,已著錄。

是集爾岐所自定,凡雜文七十篇,大抵才鋒駿利,縱橫曼衍,多似蘇軾,而持論不免駁雜。

蓋爾岐之專門名家,究在鄭氏學也。

△《龕遺稿》·一卷(編修鄭際唐家藏本)

國朝梁春暉撰。

春暉字時皇,號淑三,福建長樂人。

考《淳熙三山志》,龕山即龍龕山,在長樂縣南千溪潭上,有歸洞、望海亭、香爐峰諸勝。

春暉晚年卜居其地,以吟詠自娛,故以名集。

此本乃雍正癸卯其孫澄漪所錄,末有澄漪《跋》,稱初名《龕吟稿》,嘗謀鋟版而力未逮。

藏┐既久,不幸為蟲鼠所戕,剝蝕斷爛,至不可讀,細加檢錄,得其首尾完具者,僅十之一二,裒為一卷,顏曰《龕遺稿》雲。

△《茂綠軒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顧夢遊撰。

夢遊字與治,江寧人。

前明諸生,曹學刻《十二代詩選》,嘗錄其詩,題曰《偶存稿》。

至順治庚子,夢遊既卒,施閏章又廣為收輯,合學所刻,得五百四十二篇,刪其什二,定為此本。

夢遊與葛一龍、邢諸人相倡和,詩格皆近中晚。

閏章《序》,稱詩學勝才,夢遊詩才勝學,亦二人之定評也。

△《苧二集》·十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吳懋謙撰。

懋謙字六益,松江人。

早從陳子龍、李雯諸人游,故力追七子之派,稱詩多以漢、魏、盛唐為宗,然時有蹶張之失。

△《水田居士文集》·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賀貽孫撰。

貽孫有《詩觸》,已著錄。

是集有文無詩,所作皆跌宕自喜,其《與艾千子書》云:「文章貴有妙悟,而能悟者,必於古人文集之外,別有自得。」

是雖針砭東鄉之言,而貽孫所以自命者,亦大略可見。

特一氣揮寫,過於雄快,亦不免於太盡之患也。

△《修齋稿》·一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蕭企昭撰。

企昭有《性理譜》,已著錄。

是集凡文三十二篇,前有其兄廣昭《序》,述企昭始末甚詳。

企昭為學之梗概,則見於《與熊賜履書》中,蓋無所師承,而篤志自立之士也。

然企昭雖尊法朱子,排斥王氏,而心平氣和,無明人喧之習。

故與賜履書中,有某平昔講學,不欲立門戶,肆口耳之語。

其《東林要錄·序》曰:「當其始也,出於士大夫意見之相岐,聲名之相奪,而其後也,與國家之大命隨之。」

其《同時尚論錄書》後曰:「當日東林、魏之門戶,牢結而不可破,一勝一敗,正不敵邪,遂至殺戮忠良,剝削元氣,感召災,醞釀盜賊,雖食小人之肉,而寢其皮,寧足以紓其恨哉。

然而小人不足責也,彼所稱為君子者,持意見,快恩讎,以和衷易處之事,為誶語相加之行,激而生端,禍貽於國,又安得盡歸罪於小人乎?」

均可謂平心之論,至其文章,則不及汪琬諸人之深厚。

觀所著《性理譜》中《論讀書》之《序》,稱始於小學、「四書」、「五經」;而《性理大全》、《二程遺書》、《朱子文集》、《語類》、《魯齋遺書》、《薛氏讀書錄》、《胡氏居業錄》、《高子遺書》次之;《西山大學衍義》又次之;《通鑒綱目》、《十七史詳節》、《吾學編》又次之,韓文、歐文、陶詩、杜詩,文章正宗,及宋金華《歸震川文集》又次之。

則其學問根柢可見矣。

△《藕灣全集》·二十九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仁熙撰。

仁熙有《雪堂墨品》,已著錄。

其詩凡初集十卷,二集十卷,餘九卷則文集也。

初集作於前明,身經離亂,多悲苦之音,大旨宗尚北地、太倉、歷下諸人,未脫摹仿之跡。

其論詩,謂時弊雖深,慎勿相救,公安救歷下,至於佻;竟陵救公安,陷於孱。

其《與王昊廬論文書》,謂歸太僕之文秀善而衷於宋氏之理,秀善則易柔,衷於宋氏則理信而詘於氣。

又謂琅琊、歷下,與毗陵、歸安,兩家角立,毗陵、歸安之流,幾欲駕琅琊、歷下而上之。

然徒以其秀善婉媚,沓迤千里,白葦平疇者,又安能服琅琊諸君子,製作諸大篇哉?觀其持論,可知其生平宗旨矣。

△《芝在堂集》·十五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醇驥撰。

醇驥有《古本大學解》,已著錄。

是集凡詩六卷,雜文九卷。

其《自序》云:「奉嘉、隆間二三名人集,要去其襲跡,以近古為是,不能作宋、元下廉纖支折語。」

又作《鍾惺、譚元春傳》,謂學王、李未至,襲風格,備鏗鏘,猶俟諸三餘,儉儒苦古帙浩繁,便援公安、竟陵,而以其竅鳴也。

觀其所論,可知其所宗法矣。

△《織齋集鈔》·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煥章撰。

煥章字象先,號織齋,山東樂安人。

前明諸生,後棄舉子業,專肆力於詩文古詞,所著有《龍灣集》、《無學堂集》、《老樹村集》,凡百餘萬言,後合諸集而刊削之,定為此本。

其文跌宕排,氣機頗壯,而汪洋縱放,未免一瀉無餘。

至於明季忠烈諸臣,多為立傳,其表微闡幽,亦可謂留意史學,然所載不能一一審核。

如周遇吉妻《周夫人傳》,載李自成攻寧武,遇吉數大敗之,追戰陷重圍,馬蹶,公拔佩刀自殺,夫人貫重鎧陷陣,連斬賊驍將,及聞遇吉死,亦自殺云云。

案《明史》遇吉巷戰被執,為賊叢射而死,實非自殺。

其妻劉氏素勇彳建,率婦女數十人據山巔公廨,登屋而射賊,賊不敢逼,縱火焚之,闔家盡死。

亦與煥章所載陷陣及自殺事不合;且佚其姓,但稱周夫人,蓋草莽傳聞之詞,隨筆紀錄,未足據為定論也。

△《謝程山集》·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謝文存撰。

文存有《學庸切己錄》,已著錄。

是集,初只《日錄》三卷,《講易義》三卷,《書》三卷,乃其門人甘京、黃采所編,乾隆乙丑文存元孫鳴謙又收合雜文遺稿,與新城塗登、陳道編為此本。

甘京《序》稱,其早習舉子業,為諸生,年二十,學禪有所得,三十後始宗儒,越四十,始一以程、朱為宗,年六十七而卒。

將卒,自作《墓誌》曰:《大學》、《中庸》、《切己錄》凡八九易稿始定,竊欲折衷先儒,期足以啟發來學,自訂所體驗者《日錄》三卷,易堂諸友節行文章為海內所重,某不自量,亦欲學其詩文,才短終不能就,而己學亦遂旁洩云云。

蓋文存生平以講學為主,文章則其餘事耳。

△《燕峰文鈔》·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費密撰。

密字此度,成都人。

遭張獻忠之亂,棄家為道士,流寓吳江以終。

王士禎詩所謂:「成都跛道士,萬里下峨岷」者是也。

士禎盛稱其詩,而其文不甚著,今觀是集,不涉王、李之摹擬,亦不涉袁、鍾之纖仄,奇矯自喜,頗有可觀。

然往往好持異論,如《春秋論》,謂《春秋》為「三桓」而作,則舉一廢百。

《明堂配上帝論》,兼斥鄭康成、王肅之說,而以上帝為上世之帝,則經典從無此稱。

《魯用天子禮樂辨》,兼斥程子及楊慎所引《呂覽》之說,而謂周公有王者之功,宜用王者之禮樂,成王之賜,未足為非,魯人用之於群廟,乃為僭上。

不知惟名與器不可假人,有王者之功,宜用王者之禮樂,然則有王者之功,亦可用王者之名號乎?是率天下而亂也。

△《虎溪漁叟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命清撰。

命清字穆叔,臨川人。

是書前後無「序」、「跋」,惟冠以《臨川縣志》小傳一篇,稱其明末捍御土寇有方略,福王時,揭重熙薦充館職,辭不就;入國朝,以布衣終。

是集凡經論二卷,史論二卷,文二卷,詩三卷,詞一卷。

其經論稱朱子,棄《子貢詩傳》,《子夏詩序》,有駭於聽聞。

案朱子但嘗駁詩序耳,其《子貢詩傳》,至明始出,朱子烏得而見之?又謂魯之《春秋》本用周正,孔子始改用夏正,以秦正建亥而呂不韋作月令,乃用夏時為例,是不特按之經文無一相合,且案《史記·秦始皇本紀》,呂不韋死在十二年,以十月為歲首,在二十六年;又《呂氏春秋·後序》,稱歲在灘,乃始皇之八年,與改用亥正遠不相及,引以為證,尤考之不詳。

史論頗多臆斷,其詆諸葛誅馬謖之非,及力袒王安石而深斥蘇洵《辨奸論》,與呂公著《彈文》,尤不免顛倒是非。

詩文亦皆不入格,蓋倜儻自豪之士,負氣縱橫,而學問則未能深造也。

△《徐太拙詩稿》·(無卷數,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振芳撰。

振芳字太拙,山東樂安人。

是集,凡分三種,一曰《雪鴻草》,一曰《三素草》,一曰《楚萍草》。

所作奇氣坌湧,時出入於李賀、盧仝之間,而竟陵、公安之餘習,未盡湔除,故往往失之纖仄,變徵之聲,酸吟激楚,其學謝翱而未成者與。

△《彭省廬文集》·七卷、《詩集》·十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彭師度撰。

師度字古晉,號省廬,華亭人。

崇禎戊寅,吳下諸人為千英之會,畢集於虎邱,師度年十五,即席成《虎邱夜宴同人序》。

吳偉業有江左三鳳凰之目,蓋謂師度及吳兆騫、陳維崧也。

集中《兵謀》十餘篇,頗見用世之志,詩格沿間之派,富艷有餘。

△《蘧廬詩》·(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韓純玉撰。

純玉字子蘧,別號蘧廬居士,歸安人,明翰林韓敬之子也。

敬以黨附湯賓尹見擯於時,純玉以是抱憾終身,不求仕進,其行蹤略具所作《自序》及集中《癸丑五十生朝示兒詩》中。

是集不分卷帙,但每體別編,中多淒楚之音,蓋皆明季兵燹及國初江南初定,餘孽未平,山居避寇之作也。

△《省軒文鈔》·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柴紹炳撰。

紹炳有《古韻通》,已著錄。

此集前有程其成《引》,稱《古韻通》卷帙浩繁,艱於付梓,因先以部首諸作載於五卷,蓋刻在《古韻通》之前也。

紹炳在「西泠十子」中,文名最著,立身亦復端謹。

集首有朱協鹹所作《小傳》,至稱其歿後為冥官,蓋當時重其行誼,故造作是說。

其文大抵清快有餘,而根柢較薄。

金石之文尤無法,如《張德聲志》,篇首既曰:「余備館甥於張氏,始與德聲君游。」

隔一行後又云:「德聲姓張氏。」

何其復也?且婿稱館甥,尤似典而非典也。

又《張俊卿志》曰:「錢塘邑諸生也,張本武林華族」。

錢塘、武林連綴而見,是一地耶,兩地耶?其他往往似此,蓋長於持論,而短於敘事雲。

△《張秦亭詩集》·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丹撰。

丹字祖望,原名綱孫,錢塘人。

與陸圻、柴紹炳、陳廷會、毛先舒、丁澎、吳百朋、孫治、沈謙、虞黃昊相倡和,稱「西泠十子」,此集其晚年所刻,原名《從野堂集》。

前有《自敘》一篇,述其遊歷所經,而詩格與之俱變。

毛先舒稱其悲涼沉遠,矯然不群。

朱彝尊亦謂,其五言古體,波瀾老成,南北行旅諸篇,尤為奇崛。

又嘗批其《北歸詩》云:「句何學杜,句句不襲杜,句句做,句句不做。」

其傾挹甚至,故丹寄彝尊詩有:「慚我詩詞遘知己,思君杖履定登台」之句。

今觀全集,其七言古體,亦宕逸可誦,不獨五言,特諸體未能悉稱,律詩尤不免率易。

△《巽書》·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先舒撰。

先舒有《聲韻叢說》,已著錄。

是編皆所作雜文,諸篇之末,間附王猷定、柴紹炳、沈謙評語。

先舒自記云:「惟三君語略載數條,以其為亡友之筆故也。」

則是集乃先舒自訂矣。

中頗多考證之文,而不能皆有根據,其議禮尤多臆斷,行筆頗雋爽,而不免於作態弄姿,大致好辨如毛奇齡,而才與學則皆不逮之。

其《論太王好貨好色》一篇,謂孟子意是而言非;《論說大人則藐之》一篇,又謂其言太過。

猶王充、李覯之餘習;論「格物」為「格去物慾」,亦姚江之緒語。

觀其《答徐古周書》,稱近於坐功頗有所窺,只是佛氏無所住,孟子不動心,又稱住即是動,動即是住,無住則不動,不動則無住,其所學固可見矣。

論韻諸書,用力較深,而亦未究其本原。

如《答友人論韻學通指》二書,謂音當分古今,不當更分南北,其說為是;謂古三聲不通用則非。

與柴紹炳《論翻切》三書,專取合聲,亦後來之捷法,必謂下一字不拘本部,則紹炳所辨饑、機,虺、灰,清、青諸字,先舒終不能難也。

△《思古堂集》·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國朝毛先舒撰。

前有康熙乙丑潘耒《序》,稱所著有《巽書》、《匡林格物問答》、《聖學真語》、《東苑文鈔》、《詩鈔》凡若干冊,不下數十萬言,而復有此集。

則此集之成,在諸書之後,而先舒裒刻其書十四種,乃以此集為首,殆自以晚年定本,故用為弁冕耶,然所見與早年等也。

△《東苑文鈔》·二卷、《詩鈔》·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國朝毛先舒撰。

先舒嘗讀書杭州之東園,即宋「東苑」故址,因以名其所作詩文。

《文鈔》凡三十三篇。

其《趙盾論》,解「越境」為「出奔不歸」,較前人所說為允;《方正學論》,責其當巽詞以免十族,則其說刻而且迂,當生死呼吸之際,稍一轉念瞻顧,豈復能抗節不撓?且成祖天性慘毒,瓜蔓之抄,亦不因此一語!至引侯君集謀反伏誅,乞免一子以存宗祀為例,尤為不倫。

其《武成論》,謂聖人存「血流漂杵」一語,見紂之世臣捐軀報國者眾,雖因鼎革之際,抗節死事者發,然未免附會經義,穿鑿太過。

《詩鈔》凡九十六首,大抵音調瀏亮,猶有七子之餘風焉。

△《小匡文鈔》·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國朝毛先舒撰。

前有《自序》曰:「《小匡文鈔》者,文皆小有所匡者也。」

又自稱謂求契於天心,懷其意久,而後落筆。

今觀所錄之文,大抵以口舌相辨難。

如《劉璋論》,謂其召昭烈為智;《北地王論》,謂其殺妻子為忍;《謚議》,以秦始皇為合道;《駁王七出議》謂奉使南被殺,屍無處所,乃此議教人出妻之果報;《書三案論後》,謂梃擊一事,諸臣當體神宗之意,不可罪鄭貴妃;引申生不明驪姬之譖為證。

《書魏冰叔文》,謂李國禎實死節之臣,不當誣以降賊。

皆不足為訓,未見果契於天心也。

△《蕊集》·一卷、《晚唱》·一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國朝毛先舒撰。

《蕊集》皆所作艷體。

其曰「蕊」者,取古織錦詞「蕊亂盤相間深,此意欲傳傳不得」也。

《晚唱》,皆摹李商隱、李賀、溫庭筠、韓四家之體,以別於初唐、盛唐之格,故以晚名焉。

△《學園集》·六卷、《續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起撰。

起有《墨經學》五種,已著錄。

《靜志居詩話》,稱起嘗擬撰《明書》,絕筆於成化之設東廠。

而曾王孫作起《墓誌》,述其所撰書,又有《測杜少陵詩》一卷,《今國語》八卷,《宗門近錄》二卷,今皆未見。

此乃所著詩文集,為起門人曾安世所編,安世即王孫之子也。

起天姿穎俊,筆力亦殊勁爽,然與金人瑞相善,故薰染亦深。

其《與李煒書》,自稱近來評點《會真記》,頗多奇解,嘗終夜不寐,求作者之意,知王實甫悲憫物情,立言變化,即其十六闋立名,上下相對,猶之乾與坤對,屯與蒙對,以《大易》之體而行《左氏》之法云云。

其所見解頗與世所傳人瑞《六才子書議論》相近也。

△《榆墩集選文》·九卷、《詩》·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世溥撰。

世溥有《夏小正解》,已著錄。

是集前有熊人霖《序》,稱僅存十之一,蓋選本也。

中間《諸葛武侯無成論》一篇,謂諸葛之出師,即周公居東之志,其盡瘁而無成功;則昭烈「如其不才,卿可自取」一言之也。

又云:昭烈之疑忌,盡見生平深險畢露;又云:諸葛若久留在蜀,必有不利孺子之讒。

又云:昭烈之有是言,則亮勸攻劉璋之言有以致之。

一事之不仁,百行忠厚不足以蓋之。

亮始教備殺璋以取蜀,卒也致備疑其圖禪以終身云云。

其持論殊為偏激。

昭烈君臣之契,光明磊落,為三代以後所僅有。

永安托孤之言,亦出至誠,陳壽於《昭烈傳》中,已極論之,即後主之於諸葛,始終尊信,亦未嘗有毫之間言,何得因「卿可自取」一語,而遂謂其有所疑忌乎?至諸葛勸昭烈取蜀,則自三顧隆中時,已定其計,而昭烈卒用其策,以少延漢緒。

若如所論,則昭烈生平與諸葛周旋者,皆日在猜嫌疑忌之中,雖魏主之於司馬懿,尚不忍出此,而謂魚水相合者若是哉?文人好為翻案之說,殊非論古之正軌。

王士禎為《居易錄》,極斥其妄,固非太過矣。

△《筠集》·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范青撰。

青字筠堅,上海人。

是集分《北遊草》、《北遊續草》、《峽游草》、《金陵草》、《歸田草》諸目。

第一卷有《挽制府范承謨詩》十首,間載承謨殉難事跡,其末首有云「炙雞過酹君知否,十九人中是一人。」

蓋嘗為承謨之客者也。

△《橘苑詩抄》·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諸匡鼎撰。

匡鼎字虎男,錢塘人。

是編子目曰《橘苑詩抄》,而總題則曰《說詩堂集》,蓋全集之一種也。

匡鼎生於國初,猶及見「西泠十子」,故所作亦沿其流派,圓美有餘,而深厚不足。

△《安靜子集》·十三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安致遠撰。

致遠字靜子,一名如磐,字拙石,壽光人,貢生。

自順治乙酉至康熙甲子,十五舉不售,卒偃蹇以沒。

是集凡為文集九卷,曰《玉集》四卷,《紀城文稿》四卷,《[B270]音》一卷。

《詩集》四卷:曰《柳村雜詠》二卷,《岳江草》、《倦游草》各一卷,總名之曰《紀城詩草》,而《岳江草》獨標「卷六」字,似非完本。

《詞集》一卷,曰《吳江旅嘯》。

《自序》謂:詩喜摩詰,文慕廬陵,愛其從容閑雅不事鉤棘。

故能不染明末纖詭之習,而精神魄力,亦未能凌跨諸家。

△《完玉堂詩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釋元撰。

元字借山,浙江天童寺僧也。

是編分十集,曰《東湖集》、《名山集》、《紅椒集》、《紫柏集》、《太白集》、《綠瓊集》、《京師百詠》、《晚香集》、《黃琮集》、《鵲南集》,每集為一卷,前有元《自序》及題辭二十餘則,其詩以清雅為宗,時有秀句。

如「才憐孤嶠遠,斗轉一峰迎。

淺碧膠魚沫,殘紅落雁聲。

水繞西施浣紗石,藏子敬讀書山。

二月草堂逢社燕,一春花事到山茶」等句,為盧元昌所賞,見卷首題辭。

又如「一笛破寒渚,千帆湊夕陽。

船如米家小,水似西偏。

秋思啼集,歸心落葉知。

吟詩不閉梅花閣,懷古獨登文選樓。

才堪與世作蓍草,道在忘情似木雞」等句,王士禎亦摘入《居易錄》中。

蓋其居杭州時,曾結西溪吟社,所與酬倡者,皆一代勝流,耳濡目染,落筆自能遠俗,但根柢不深,氣味不免太薄耳。

△《冬關詩鈔》·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釋通復撰。

通復字文可,嘉興人。

少與曹溶同學,晚乃托跡於緇服,溶贈以詩,有「共排流俗論,重起杜陵人」之句,蓋其宗尚如此。

《遺稿》多散佚,朱彝尊選《詩綜》搜訪不能得,至康熙己丑,其友人盛遠等始為裒輯刊版,前三卷皆遠所輯,後三卷則汪文楨、汪森兄弟所輯。

前有遠與森二《序》。

通復以《春草詩》著名,遠等取以壓卷,然如「魂消南浦人將遠,夢落西堂句忽成」之類,格落晚唐,非其至者也。

△《賴齋別集》·十四卷(內府藏本)

國朝僧通門撰。

通門字牧,姓張氏,常熟人。

明季祝於興福禪林,尋主古南、鶴林、天童等寺。

頗與士大夫游,故文士往往稱之。

是集為其同裡毛晉所刊,凡雜文三卷,書啟三卷,頌讚、偈語二卷,詩六卷。

△《西北文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畢振姬撰。

振姬有《四州文獻摘抄》,已著錄。

其文頗縱橫有奇氣,然劍拔弩張之狀,亦覺太甚,其雲西北文者,太原傅山所題,以東南之人謂之西北之文也。

元好問《中州集》題詞有曰:「鄴下曹、劉氣盡豪,江東諸謝韻尤高,若從華實評詩品,未便吳儂得錦袍。」

傅山所題,蓋猶是意。

然文章公器,何限方隅,韓、柳皆非南人,歐、曾亦非北士,門戶相誇,總拘墟之見耳。

△《涑水編》·五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翟鳳翥撰。

鳳翥字象陸,聞喜人,順治丙戌進士,官至福建布政使。

是集文四卷,詩一卷,因嘗講學於其鄉之「涑水書院」,故題曰《涑水編》。

卷首有徐元文《序》,稱原集本六卷,第五為制義,今制義不知何人所刪,目錄內亦為鐫去,故止存五卷雲。

△《蘭雪堂詩集》·三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謝賓王撰。

賓王字起東,臨淄人,順治丙戌進士,官南康府推官。

是集為未刻鈔本,凡古體詩一卷,近體詩二卷,意興頗遒,而骨格未就。

卷首題王士禎評選,蓋山左談詩之士,罕不問津於士禎者,此其一也。

△《祓園集》·九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梁清遠撰。

清遠有《雕邱雜錄》,已著錄。

是集清遠所自編,凡詩四卷,文四卷,詞一卷。

其詩直抒性情,頗能蟬蛻於習俗之外,而人所應無盡無,人所應有尚未能盡有也。

△《黃山詩留》·十六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法若真撰。

若真字漢儒,號黃石,一號黃山,膠州人。

順治乙酉,以「五經」特賜中式,授中書舍人,丙戌成進士,改庶吉士,官至江南布政使。

若真詩、古文、詞,少宗李賀,晚乃歸心少陵,不屑櫛比字句,依倚門戶,惟其意所欲為,不古不今,自成一格。

此本為張謙宜所編,共詩四千一百三首。

△《心遠堂詩集》·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李{尉}撰。

{尉}字坦園,高陽人。

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大學士,謚文勤。

是集為{尉}所自編,初刻於康熙辛亥,至於丁巳,又續廣之。

其論詩,謂王、李、鍾、譚其詞皆予,而所不予者,在其郊顰學步之流,持論最為平允。

故集中諸作,皆沖和雅正,不為叫囂之音,亦不蹈纖仄之習。

其門人陳廷敬《序》,稱其寫一時交泰之盛,蓋遭際盛時,故其詩有雍容太平之象,古人所謂台閣文章者,蓋若是矣。

△《聿修堂集》·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藍潤撰。

潤字海重,即墨人。

順治丙戌進士,官至湖廣佈政使。

潤初名滋,《故國學進士題名碑》及《館選錄》,舊本皆作藍滋。

後官侍讀時,乃賜今名。

其為江南學政時,有《視學錄》;為福建參政時,有《視閩紀略》;為廣東參政時,有《入粵條議》;為江南按察使時,有《臬政紀略》。

今皆未見,惟此集為其子孫鈔傳,詩、古文寥寥數首,皆應酬之作,殆非所長。

△《寒松堂集》·九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魏象樞撰。

象樞字環極,蔚州人。

順治丙戌進士,歷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遷刑部尚書,以病乞休,聖祖御書「寒松堂」額以寵其歸,卒謚敏果。

其平生立朝端勁,為人望所歸,講學亦醇正篤實,無空談標榜之習,文章樸直,亦如其為人。

惟其子學誠編此集時,意在於先人手澤,一字無遺,遂細大不捐,幾盈百卷,未免有榛苦勿翦之憾耳。

△《且亭詩集》·(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楊思聖撰。

思聖字猶龍,鉅鹿人。

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

申涵光所作《小傳》,稱有《且亭詩》七集,然不著其卷數,此本乃思聖既歿,其子履吉所編,凡詩八百餘首,其入蜀諸作,刻意摹杜,而刻畫之痕未化也。

△《夢吟集》·一卷、《續集》·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王天春撰。

天春字魯源,濟寧人。

順治丙戌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致仕後惟以吟詠自娛,故此集皆暢所欲言,頗多率句。

△《昆林小品》·三卷、《昆林外集》·(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

裔介有《孝經注義》,已著錄。

此其雜著諸篇,集外別行者也。

《小品》分上、中、下卷,《外集》則剞劂未竟,尚不分卷。

裔介學宗朱子,著有《約言錄》、《知統錄》等書。

而此集於二氏之學,亦若有取焉。

豈晚耽禪悅耶?其文間有俚語,頗沿宋人語類餘派,而時露古質,亦復可觀;至駢體則非所擅長,雖無作可矣。

△《四思堂文集》·八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傅維鱗撰。

維鱗有《明書》,已著錄。

是集奏疏一卷,記序雜著二卷,詩五卷。

所載如《更役法》、《嚴巡方》、《考核諸疏》及《屯田苦民書》諸作,頗有侃直之風,至《士傳民語諸謠曲》,盡明末兵荒流離之狀,然統其全集觀之,則頗傷粗率,蓋天性耿直,直抒胸臆,不甚留意於文章雲。

△《燕川漁唱詩》·二卷、《植齋文集》·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傅維雲撰。

維雲字培公,號霄影,靈壽人。

明吏部尚書永淳之子,雖生於貴族,而恬退不求仕進,早歲即棄舉子業,以詩文自娛,跡其品度,當屬勝流。

然是集所錄,大抵應酬之作,罕逢高唱,豈並文章視為粗跡歟?

△《倚雉集》·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竇遴奇撰。

遴奇字松濤,大名人。

順治丁亥進士,官至僉都御史。

是編為其友賀應旌所編,凡文五卷,詩六卷,詞一卷。

「倚雉」者,其所居堂名也。

△《王文靖集》·二十四卷、《附錄》·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熙撰。

熙字子撰,一字胥廷,宛平人。

順治丁亥進士,官至大學士,謚文靖。

是集,為其子克昌所編。

凡奏疏二卷,頌賦一卷,詩六卷,文十五卷,以自作年譜及行狀、志銘、碑傳附錄於末。

前有其門人張玉書、吳震方二《序》。

又有朱彝尊《序》,核其詞意,皆熙在時所作,而標題亦稱其謚,或刊版者追改也。

△《佳山堂集》·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馮溥撰。

溥字易齋,益都人。

順治丁亥進士,官至大學士。

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

溥與高陽李{尉}、寶坻杜臻、昆山葉方靄四人同為閱卷官,得人最盛,故毛奇齡等為作集《序》,皆稱門人。

其詩則未為精詣也。

△《林屋文稿》·十六卷、《詩稿》·十四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宋徵輿撰。

徵輿字轅文,華亭人。

順治丁亥進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徵輿為諸生時,與陳子龍、李雯等倡幾社,以古學相砥礪,所作以博贍見長,其才氣睥睨一世,而精煉不及子龍,故聲譽亦稍亞之雲。

△《慎齋遇集》·五卷、《蒞楚學記》·一卷、《日懷堂奏疏》·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蔣永修撰。

永修有《孝經集解》,已著錄。

是集裒其平生之文,名曰《遇集》,言即所遇而成文也。

中多記貴州、湖廣風土,蓋永修初官應山縣知縣,繼官平越府知府,終官湖廣提學副使也。

其《學記》則康熙十九年提學時作,《奏疏》則官刑科給事中時所上。

《江南通志》稱其在應山,有守禦功;在平越,清丈苗民虛稅八千有奇;在湖廣,振興文教,楚風為之一變,列於《宦績傳》中雲。

△《潛滄集》·七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余一元撰。

一元字占一,號潛滄,山海衛人。

順治丁亥進士,官至禮部郎中。

是集,卷一為《四書解》,卷二至卷六為《雜文》,卷七為《詩》。

其《次韻答張築夫詩》,有「良知自是姚江旨,躬秉幾亭夫子傳」句。

附載張贈詩,有「姚江絕學重開闢,直續良知兩字傳」句。

蓋其學出於陳龍正,集中所謂「幾亭師者」,龍正別號也。

故其《四書解》中,以小學為格物,而深譏《朱子補傳》為非。

猶宗王守仁之說,而小變之者也。

是集,其所自編,卷端有凡例六條,述所以編次之意甚詳,然詩文皆不入格。

觀其自編而自發凡例,或自譽,或自恕,儼如刪纂他人之集者。

是於古來著述體裁,皆未及考,則所作可略見矣。

△《安雅堂詩》、《安雅堂拾遺詩》(皆無卷數),《安雅堂拾遺文》·二卷、附《二鄉亭詞》·四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國朝宋琬撰。

琬有《永平府志》,已著錄。

案王士禎《池北偶談》曰:「康熙以來,詩人無出南施、北宋之右,宣城施閏章愚山、萊陽宋琬荔裳也。」

又曰:「宋浙江後詩,頗擬放翁,五古歌行,時闖杜、韓之奧,康熙壬子春,在京師求余,定其詩筆為三十卷。

其秋,與余先後入蜀,予歸之明年,宋以臬使入覲,蜀亂,妻孥皆寄成都,宋鬱鬱沒於京邸,此集不知流落何地矣。」

又《漁洋詩話》曰:「康熙庚辰,余官刑部尚書,荔裳之子思勃來京師,以《入蜀集》相示,亟錄而存之,集中古選詩歌行,氣格深穩,余多補入《感舊集》。」

云云。

今三十卷之本,久已散佚,所謂《入蜀集》者,其後人亦無傳本。

此本題《安雅堂詩》者,不分卷數,有來集之、蔣超二《序》,皆題順治庚子,蓋猶少作;題《安雅堂拾遺詩》者,與其文集、詞集,皆乾隆丙辰其族孫邦憲所刻,掇拾殘剩,非但珠礫並陳,亦恐真贗莫別,均不足見琬所長,其視閏章,蓋有幸有不幸矣。

△《退集》·二十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敬撰。

敬字退,江寧人。

順治丁亥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湖南。

是集詩詞十二卷,奏疏及雜著九卷。

詩集《自序》,謂必深知元氣流行,使心口之間律呂相合,以於喜怒哀樂之正,蓋即白沙、定山之宗旨。

文集《自序》謂:按楚時審錄盡心,至於甘澍大降。

死囚為兵劫去,自請歸獄。

亦未免好自譽矣。

△《西山集》·九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能鱗撰。

能鱗有《詩經傳說取裁》,已著錄。

是集凡文八卷,詩一卷。

能鱗喜談理學,其詩文多率爾操觚,體裁未盡合於古。

△《馮定遠集》·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馮班撰。

班有《鈍吟雜集》,已著錄。

班與其兄舒皆以詩名一時,稱海虞「二馮」。

其侄馮武,作《所評〈才調集〉凡例》,稱舒之論詩,講起承轉合最嚴;而班之論詩,則欲化去起承轉合。

定法微有不同,然二人皆以晚唐為宗,由溫、李以上溯齊、梁。

故《才調集》外,又有《玉台新詠評本》,蓋其淵源在二書也,其說力排嚴羽,尤不取江西宗派,持論亦時有獨到,然所作則不出於昆體,大抵情思有餘,而風格未高,纖佻綺靡,均所不免。

是集凡《定遠小集》二卷,《鈍吟集》三卷,《別集》一卷,《鈍吟餘集》一卷,《集外詩》一卷;又《樂府》一卷,《遊仙詩》一卷,《鈍吟文稿》一卷,亦附於末。

其中論詩之說,多可取,惟《日記》所論吳或《韻補》一條,推為奧入鬼神,則失之遠矣。

△《文襄公別錄》·六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之芳撰。

之芳有《文襄奏疏》,已著錄。

是書首《行間紀略》二卷,次《軍旅紀略》二卷,皆討耿精忠時文移,次《文告紀事》二卷,皆居官時告諭之文。

△《擬故宮詞》·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宇昭撰。

宇昭不知何許人。

是集凡詩四十首。

《序》稱,順治丁亥春月,寓止燕都,遇長春寺僧,乃明宦者,因從閒話,得故宮遺事四十條。

其詞不甚工,注亦止寥寥數條。

△《春樹草堂集》·六卷(監察御史孟生蕙家藏本)

國朝杜恆燦撰。

恆燦字杜若,號蒼舒,三原人。

順治戊子副榜貢生,考職授通判,未仕而卒。

其卒也,寧都魏禧表其墓,關中李因篤為作「傳」,皆悼惜其才。

是編凡詩二卷,文四卷,塗乙縱橫,猶當時原稿,中多代人之作,蓋恆燦歷為郎廷極、賈漢復、梁化鳳諸人客,畢生出入幕府中,故以賣文為活,所作富贍有餘,而多不修飾,殆亦由於取辦倉卒也。

△《屺思台文集》·八卷、《詩集》·一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子壯撰。

子壯字克猷,黃岡人。

明崇禎庚午舉人,困公車者幾二十年,至順治己丑,乃進士第一人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子壯制藝,與熊伯龍齊名。

雄厚排,凌轢一切;其詩古文亦以氣勝,然精華果銳,已銷耗於八比之中。

又年僅四十四而卒,未能於登第之後,復殫心於古學,純以天資用事,往往或失之粗豪。

二其翼者兩其足,予之角者去其齒,固亦事理之恆耳。

是編為其孫永錫等所刻,《壽序》、《賀序》,連篇累牘,而獨不載其《對策》,恐所拾掇亦未必子壯意也。

△《熊學士詩文集》·三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熊伯龍撰。

伯龍字次侯,號鍾陵,漢陽人。

順治己丑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

其古文較勝劉子壯,詩雖直抒胸臆,而五言古體,亦時有淳古之音,惟刊版漫漶,篇葉倒亂,遂至於斷爛不可讀。

△《志壑堂詩》·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唐夢賚撰。

夢賚字濟武,淄川人。

順治己丑進士,官翰林院檢討。

是編,為新城王士禎所定,間有士禎評識。

前有士禎《序》,稱其文近於蒙莊,詩近於東坡。

慈溪姜宸英《序》亦言,讀其經世之言,所為籌餉、積、銅鈔、改漕之法,嘉謨碩畫,鑿鑿皆可見之施行,皆兼序其詩文集。

而是集有詩無文,蓋其集中之一種也。

其詩運思頗深摯,吐屬亦頗溫雅,然較其才力,則稍謝士禎及趙執信、田雯諸人。

△《耿巖文選》·(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珩撰。

珩字昭子,海寧人。

康熙甲辰會試第一人,殿試二甲第一人,授內閣中書舍人。

己未,薦舉博學鴻詞,召試授編修。

是集,皆所作雜文,不標卷帙,但以體分。

其目錄題《耿巖文鈔初集》,而卷端則題《耿巖文選》。

每篇自為起訖,不相聯屬,疑校刊未竟之本,偶然印行,非其全也。

其文平易近人,大抵規仿廬陵,而尚未能入室。

△《樂圃詩集》·七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顏光敏撰。

光敏字遜甫,一字修來,曲阜人。

康熙丁未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郎中。

此集為王士禎所定,版心題曰《十子詩略》,蓋士禎嘗選商邱宋犖、陽王又旦、安邱曹貞吉、黃岡葉封、德州田雯、謝重輝、晉江丁煒、江陰曹禾、江都汪懋麟及光敏之詩,共編一集,而十人各為卷帙,其版亦分藏於各家,往往別本單行。

版心所題,猶其全編之總名也。

△《湯潛文集節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彭定求編。

定求有《周忠介公遺事》,已著錄。

《湯斌文集》有《湯子遺書》諸刻;定求又擇其切於身心者,仿聶豹《南軒節要》之例,纂為此編。

定求,斌門人也。

《蘇州府志》載其有《儒門法語》、《蒙正錄》、《南勻詩文集》,而不及此書,殆修志時偶未見與。

△《寶綸堂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許纘曾撰。

纘曾有《滇行紀程》,已著錄。

是集,樂府規仿舊文,七言古詩,多學初唐四傑之體,皆擬議而未能變化。

△《漫餘草》·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庭撰。

庭有《理學辨》,已著錄。

其所為詩,有《秋間三仕》、《二西諸草》。

是集刻於康熙戊辰,乃其晚歲所訂,時年已八十有二矣。

凡五百餘首,大約近體多於古體。

七律一種又多於諸體。

其曰「漫餘」者,《自序》云:「余詩之漫久矣。

此無非漫之餘也。」

△《循寄堂詩稿》·(無卷數,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廷景撰。

廷景字山輝,富平人。

順治己丑進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參政。

是集先名《澄漵堂詩》,後改今名,編次不分體裁,惟以年月為前後,《自序》二篇,一作於河南,一作於裡居之時。

其詩結字鑄句,皆未堅致,古體尤風骨未就。

△《鶴靜堂集》·十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茂源撰。

茂源字宿來,號釜山,華亭人。

順治已丑進士,官至處州府知府。

是集前十四卷為詩,後五卷為文,所作葩藻麗縟,沿齊、梁之餘艷。

其《同郡五君詠》中所稱夏允彝、陳子龍、李雯三人,皆其幾社舊友,而才力尚不逮子龍等也。

△《貽清堂集》·十三卷、《補遺》·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張習孔撰。

習孔有《谷臥餘》,已著錄。

是集凡詩八卷,附以詩餘;《補遺》凡文三卷,詩一卷。

多直抒胸臆,無明末鉤棘纖佻之習。

施閏章「序」其詩,蓋其趨向為近也。

△《願學堂集》·二十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燦撰。

燦字星公,臨潼人。

順治己亥進士,官至南康府知府。

是集凡文十八卷,詩二卷,詩格宏敞,頗勝於文,然規無唐音,浮聲多而切響少,猶襲「北地」之舊調者也。

△《月巖集》·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禮撰。

禮字情井,號月巖,宜黃人。

是集文四卷,詩一卷,其文力摹歐、蘇,頓挫曲折,頗為形似;詩則多不入格,蓋殫力於古文,而吟詠其餘事也。

△《容詩集》·十卷、《辛卯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爽撰。

爽字子度,錢塘人。

集中有《嘉禾哭塚宰寶摩徐公詩》,寶摩,徐石麒字,則爽為國初人;所謂「辛卯集」者,順治八年作也。

其詩刻於學古,亦刻於用意,而摹擬雕鑿之痕,俱不能化。

此本不知何人所抄,每卷或僅三四首,非出刪節,即由掇拾,亦非其完本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