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厥後著作漸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

《漢藝文志》無史名,《戰國策》、《史記》均附見於《春秋》。

厥後著作漸繁,《隋志》乃分《正史》、《古史》、《霸史》諸目。

然梁武帝、元帝《實錄》列諸《雜史》,義未安也。

陳振孫《書錄解題》創立《別史》一門,以處上不至於正史,下不至於雜史者。

義例獨善,今特從之。

蓋編年不列於正史,故凡屬編年,皆得類附。

《史記》、《漢書》以下,已列為正史矣。

其岐出旁分者,《東觀漢記》、《東都事略》、《大金國志》、《契丹國志》之類,則先資草創。

《逸周書》、《路史》之類,則互取證明。

《古史》、《續後漢書》之類,則檢校異同。

其書皆足相輔,而其名則不可以並列。

命曰《別史》,猶大宗之有別子云爾。

包羅既廣,六體兼存。

必以類分,轉形瑣屑。

故今所編錄,通以年代先後為敘。

△《逸周書》·十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曰《汲塚周書》。

考《隋經籍志》、《唐藝文志》,俱稱此書以晉太康二年得於魏安王塚中。

則汲塚之說,其來已久。

然《晉書·武帝紀》及《荀勖》、《束傳》,載汲郡人不准所得《竹書》七十五篇,具有篇名,無所謂《周書》。

杜預《春秋集解後序》,載汲塚諸書,亦不列《周書》之目。

是《周書》不出汲塚也。

考《漢書·藝文志》先有《周書》七十一篇,今本比班固所紀惟少一篇。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凡七十篇,《敘》一篇在其末。

京口刊本,始以《序》散入諸篇,則篇數仍七十有一,與《漢志》合。

司馬遷紀武王克商事,亦與此書相應。

許慎作《說文》,引《周書》「大翰若雉」,又引《周書》「有爪而不敢以撅」。

馬融注《論語》,引《周書·月令》。

鄭玄注《周禮》,引《周書·王會》,注《儀禮》,引《周書·以唐以閭》。

皆在汲塚前,知為漢代相傳之舊。

郭璞注《爾雅》,稱《逸周書》。

李善《文選注》所引,亦稱《逸周書》。

知晉至唐初,舊本尚不題「汲塚」。

其相沿稱汲塚者,殆以梁任得《竹簡漆書》,不能辨識,以示劉顯。

顯識為孔子刪書之餘。

其時《南史》未出,流傳不審,遂誤合《汲塚》、《竹簡》為一事,而修《隋志》者誤采之耶。

鄭元作《大戴禮後序》,稱《文王官人篇》與《汲塚周書官人解》相出人。

《汲塚書》出於晉太康中,未審何由相似云云。

殊失之不考。

《文獻通考》所引《李燾跋》及劉克莊《後村詩話》,皆以為漢時本有此書,其後稍隱,賴汲塚竹簡出,乃得復顯。

是又心知其非而巧為調停之說。

惟舊本載嘉定十五年《丁黼跋》,反覆考證,確以為不出汲塚。

斯定論矣。

其書載有太子晉事,則當成於靈王以後。

所云文王受命稱王,武王、周公私計東伐,俘馘殷遺,暴殄原獸,輦括寶玉,動至億萬,三發下車,懸紂首太白,又用之南郊,皆古人必無之事。

陳振孫以為戰國後人所為,似非無見。

然《左轉》引《周志》「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

又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困」。

又引《書》「居安思危」。

又稱「周作九刑」。

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

特戰國以後又輾轉附益,故其言駁雜耳。

究厥本始,終為三代之遺文,不可廢也。

近代所行之本,皆闕《程寤》、《秦陰》、《九政》、《九開》、《劉法》、《文開》、《保開》、《八繁》、《箕子》、《耆德》、《月令》十一篇。

餘亦文多佚脫。

今考《史記·楚世家》引《周書》「欲起無先」,《主父偃傳》引《周書》「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貨殖傳》引《周書》「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漢書》引《周書》「無為創首,將受其咎」,又引《周書》「天子不取,反受其咎」;《唐六典》引《周書》「湯放桀,大會諸侯,取天子之璽,置天子之座」,今本皆無之。

蓋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

觀李燾所跋,已有脫爛難讀之語,則宋本已然矣。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

今考之范《書》,珍未嘗為長水校尉。

且此書創始在明帝時,不可題珍等居首。

案:《范書·班固傳》云:明帝始詔班固與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

因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

此《漢記》之初創也。

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詔史官謁者僕射劉珍、諫議大夫李尤雜作《紀》、《表》、《名臣》、《節士》、《儒林》、《外戚》諸傳,起建武,訖永初。

《范書·劉珍傳》,亦稱鄧太后詔珍與劉余作《建武以來名臣傳》。

此《漢記》之初續也。

《史通》又云:珍、尤繼卒,覆命侍中伏無忌與諫議大夫黃景作《諸王》、《王子》、《功臣恩澤侯表》,與《單于》、《西羌傳》、《地理志》。

元嘉元年,復令大中大夫邊韶、大軍營司馬崔、議郎朱穆、曹壽雜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后傳》。

又增《外戚傳》入安思等後。

《儒林傳》入崔篆諸人。

、壽又與議郎延篤雜作《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願》、《鄭眾》、《蔡倫》等傳凡百十有四篇,號曰《漢記》。

《范書·伏湛傳》亦云:元嘉中,桓帝詔伏無忌與黃景、崔等共撰《漢紀》。

《延篤傳》亦稱篤與朱穆、邊韶共著作《東觀》。

此《漢記》之再續也。

蓋至是而史體粗備,乃肇有《漢記》之名。

《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祿大夫馬日、議郎蔡邕、楊彪、盧植著作《東觀》,接續紀傳之可成者。

而邕別有《朝會》、《車服》二志。

後坐事徙朔方,上書求還,續成十志。

董卓作亂,舊文散逸。

及在許都,楊彪頗存注紀。

案:《范書·蔡邕傳》,邕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後漢記》,所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四十二篇。

因李之亂,多不存。

《盧植傳》亦稱,熹平中,植與邕、說並在東觀,補續《漢記》。

又劉昭補注《司馬書》,引《袁崧書》云:劉洪與蔡邕共述《律歷紀》。

又引《謝承書》云:胡廣博綜舊儀,蔡邕因以為志。

又引《謝沈書》云:蔡邕引中興以來所修者為《祭祀志》。

章懷太子《范書注》,稱邕上書云:臣科條諸志,所欲刪定者一,所當接續者四,前志所無,臣欲著者五。

此《漢記》之三續也。

其稱《東觀》者,《後漢書注》引雒陽宮殿名云:南宮有東觀。

《范書·竇章傳》云:永初中,學者稱東觀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

蓋東漢初,著述在蘭台,至章和以後,圖籍盛於東觀,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書。

《隋志》稱書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舊唐書志》則雲一百二十六卷,又錄一卷。

蓋唐時已有闕佚。

《隋志》又稱是書起光武,訖靈帝。

今考《列傳》之文,間紀及獻帝時事,蓋楊彪所補也。

晉時以此書與《史記》、《漢書》為三史,人多習之。

故六朝及初唐人隸事釋書,類多徵引。

自唐章懷太子集諸儒注《范書》,盛行於代,此書遂微。

北宋時尚有殘本四十三卷。

趙希弁《讀書附志》、邵博《聞見後錄》並稱其書乃高麗所獻,蓋已罕得。

南宋《中興書目》則止存《鄧禹》、《吳漢》、《賈復》、《耿》、《寇恂》、《馮異》、《祭遵》、《景丹》、《蓋延》九傳,共八卷。

有蜀中刊本流傳,而錯誤不可讀。

上蔡任A10始以秘閣本讎校,羅願為序行之,刻版於江夏。

又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所見本,卷第凡十二,而闕第七、第八二卷。

卷數雖似稍多,而核其《列傳》之數,亦止九篇。

則固無異於書目所載也。

自元以來,此書已佚。

《永樂大典》於鄧、吳、賈、耿諸韻中,並無《漢記》一語。

則所謂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

本朝姚之撰《後漢書補逸》,曾集遺文,析為八卷。

然所採只據劉昭《續漢書十志補注》、《後漢書注》、虞世南《北堂書鈔》、歐陽詢《藝文類聚》、徐堅《初學記》五書。

又往往掇拾不盡,掛漏殊多。

今謹據姚本舊文,以《永樂大典》各韻所載,參考諸書,補其闕逸,所增者幾十之六。

其書久無刻版,傳寫多訛。

姚本隨文鈔錄,謬戾百出。

且《漢記·目錄》雖佚,而紀、表、志、傳、載記諸體例,《史通》及各書所載,梗概尚一一可尋。

姚本不加考證,隨意標題,割裂顛倒,不可殫數。

今悉加正,分為《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

其篇第無可考者,別為《佚文》一卷,而以《漢紀》與《范書》異同附錄於末。

雖殘斷璧,零落不完,而古澤斑斕,罔非瑰寶。

書中所載,如章帝之詔增修群祀、杜林之議郊祀、東平王蒼之議廟舞,並一朝大典,而《范書》均不詳載其文。

他如張順預起義之謀、王常贊昆陽之策、楊政之嚴正、趙勤之潔清,亦復概從闕如,殊為疏略。

惟賴茲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

則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為表章矣。

△《建康實錄》·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許嵩撰。

嵩自署曰高陽,蓋其郡望。

其始末則不可考。

書中備記六朝事跡,起吳大帝迄陳後主,凡四百年,而以後梁附之。

六朝皆都建康,故以為名。

其積算年數,迄唐至德元年丙申而止,則肅宗時人也。

前有《自序》,謂今質正傳,旁采遺文,具君臣行事。

事有詳簡,文有機要,不必備舉。

若土地山川,城池宮苑,各明處所,用存古跡。

其異事別聞,辭不相屬,則皆注記以益見知,使周覽而不煩,約而無失云云。

蓋其義例主於類敘興廢大端,編年紀事,而尤加意於古跡。

其間如晉以前諸臣事實,皆用實錄之體,附載於薨卒條下。

而宋以後復沿本史之例,各為立傳,為例未免不純。

又往往一事而重複牾。

至於名號稱謂,略似《世說新語》,隨意標目,漫無一定。

於史法尤乖。

然引據廣博,多出正史之外。

唐以來考六朝遺事者,多援以為徵。

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引以證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畫品。

鄭文寶《南唐近事》,引以證玄武湖。

劉羲仲《通鑒問疑》載《宋書·高祖紀》景平二年書日食舛誤,劉恕修《長編》,定日食在是年二月癸巳朔。

皆取此書為據。

又陳後主時覆舟山及蔣山松柏常出木醴,俗呼雀餳之類,《陳書》遺漏不載。

王鞏《甲申雜錄》亦取此書為據。

謝尚謂蔡謨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案《勸學》,《荀子》第一篇,「蟹有六跪二螯」即是篇之語),《晉書》誤作「勤學」。

姚寬《西溪叢語》亦據此書駁正。

又裴子野《宋略》,當時所稱良史,沈約自以為不及者,今已不傳。

《資治通鑒》載有論贊數條,亦多首尾不具。

而是書於劉宋一代,全據為藍本。

並子野論贊之詞,尚存什一。

是亦好古者所宜參證矣。

《新唐書志》載入《雜史類》,蓋以所載非一代之事,又不立紀傳之名,尚為近理。

《郡齋讀書志》載入《實錄類》,已不免循名失實。

馬端臨《經籍考》載入《起居注類》,則乖舛彌甚。

至鄭樵《藝文略》編年一類,本案代分編,乃以此書系諸劉宋之下,與《宋春秋》、《宋紀》並列,尤為紕繆。

今考所載,惟吳為僭國,然《三國誌》已列《正史》,故隸之於《別史類》焉。

△《隆平集》·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曾鞏撰。

鞏,字子固,南豐人。

嘉二年進士。

調太平州司法參軍,召為集賢校理,出知福、明諸州。

神宗時官至中書舍人。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紀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凡分目二十有六,體似會要。

又立傳二百八十四,各以其官為類。

前有紹興十二年《趙伯衛序》。

其記載簡略瑣碎,頗不合史法。

晁公武《讀書志》摘其記《太平御覽》與《總類》為兩書之誤,疑其非鞏所作。

今考鞏本傳,不載此集。

曾肇作《鞏行狀》,及韓維撰《鞏神道碑》,臚述所著書甚備,亦無此集。

據《玉海》,元豐四年七月,鞏充史館修撰。

十一月,鞏上《太祖總論》,不稱上意,遂罷修五朝史。

鞏在史館,首尾僅五月,不容遽撰此本以進。

其出於依托,殆無疑義。

然自北宋之末已行於世。

李燾作《續通鑒長編》,如李至拜罷等事,間取其說,則當時固存而不廢。

至元修《宋史》、袁桷作《搜訪遺書條例》,亦列及此書,以為可資援證。

蓋雖不出於鞏,要為宋人之舊笈。

故今亦過而存之,備一說焉。

△《古史》·六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蘇轍撰。

轍有《詩傳》,已著錄。

轍以司馬遷《史記》多不得聖人之意,乃因遷之書,上自伏羲、神農,下訖秦始皇,為《本紀》七、《世家》十六、《列傳》三十七。

自謂追錄聖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

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備論其故。

以今考之,如於《三皇紀》增入道家者流。

謂黃帝以無為為宗,其書與老子相出入。

於《老子傳》附以佛家之說,謂釋氏視老子體道愈遠,而立於世之表。

於《孟子傳》謂,孟子學於子思,得其說而漸失之,反稱譽田駢、慎到之徒。

又謂其為佛家所謂鈍根聲聞者。

班固論遷之失,首在先黃老而後六經。

轍所更定,烏在其能正遷耶?《朱子語錄》曰:伯恭子約宗太史公之學,某嘗與之痛辨。

子由《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疏略而輕信。

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伯恭極惡之。

《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必寒。

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

此語最好。

某嘗問伯恭,此豈馬遷之所及。

然子由此語雖好,卻又有病處。

如雲帝王之道以無為為宗之類,他只說得個頭勢大,然下面工夫又皆空疏云云。

蓋與呂祖謙議論相激,故平日作《雜學辨》以攻轍,此時反為之左袒。

然其混合儒、墨之失,亦終不能為之掩也。

平心而論,史至於司馬遷,猶詩至於李、杜,書至於鍾、王,畫至於顧、陸,非可以一支一節比擬其長短者也。

轍乃欲點定其書,殆不免於輕妄。

至其糾正補綴,如《史記》載堯典妻舜之後,瞽叟尚欲殺舜,轍則本《尚書》謂妻舜在瞽瞍允若之後。

《史記》載伊尹以負鼎說湯,造父御周穆王見西王母事,轍則刪之。

《史記》不載禱雨桑林事,轍則增之。

《宋世家》,《史記》贊宋襄公泓之戰為禮讓,轍則貶之。

辨《管子》之書為戰國諸子所附益。

於《晏子傳》增入晏子處崔杼之變,知陳氏之篡與諷諫數事。

於宰我則辨其無從叛之事。

於子貢則辨其無亂齊之事。

又據《左氏傳》為《柳下惠》、《曹子臧》、《吳季札》、《範文子》、《叔向》、《子產》等傳,以補《史記》所未及。

《魯連傳》附以《虞卿》,《刺客傳》不載《曹沫》。

其去取之間,亦頗為不荀。

存與遷書相參考,固亦無不可矣。

書中間有附註,以葉大慶《考古質疑》考之,蓋其子遜之所作。

舊本不載其名,今附著焉。

△《通志》·二百卷(內府刊本)

宋鄭樵撰。

樵有《爾雅注》,已著錄。

通史之例,肇於司馬遷。

故劉知幾《史通》述二體,則以《史記》、《漢書》共為一體,述六家,則以《史記》、《漢書》別為兩家,以一述一代之事,一總歷代之事也。

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

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鑄,則難以成書。

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

故後有作者,率莫敢措意於斯。

樵負其淹博,乃網羅舊籍,參以新意,撰為是編。

凡《帝紀》十八卷、《皇后列傳》二卷、《年譜》四卷、《略》五十一卷、《列傳》一百二十五卷。

其《紀傳》刪錄諸史,稍有移掇,大抵因仍舊目,為例不純。

其《年譜》仿《史記》諸表之例,惟間以大封拜、大政事錯書其中,或繁或漏,亦復多岐,均非其注意所在。

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精華,惟在《二十略》而已。

一曰《氏族》,二曰《六書》,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禮》,八曰《謚》,九曰《器服》,十曰《樂》,十一曰《職官》,十二曰《選舉》,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貨》,十五曰《藝文》,十六曰《校讎》,十七曰《圖譜》,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災祥》,二十曰《草木昆蟲》。

其《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為舊史之所無。

案《史通·書志篇》曰:可以為志者,其道有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誌。

樵增《氏族》、《都邑》、《草木昆蟲》三略,蓋竊據是文。

至於《六書》、《七音》乃小學之支流,非史家之本義。

矜奇炫博,氾濫及之,此於例為無所取矣。

餘十五略雖皆舊史所有,然《謚》與《器服》乃《禮》之子目,《校讎》、《圖譜》、《金石》乃《藝文》之子目,析為別類,不亦冗且碎乎?且《氏族略》多掛漏,《六書略》多穿鑿,《天文略》只載《丹元子步天歌》,《地理略》則全抄杜佑《通典·州郡總序》一篇,前雖先列水道數行,僅雜取《漢書·地理志》及《水經注》數十則,即《禹貢》山川亦未能一一詳載。

《謚略》則別立數門,而沈約、扈琛諸家之《謚法》悉刪不錄,即《唐會要》所載杲字諸謚,亦並漏之。

《器服略》,器則所載尊彝爵觶之制,制既不詳,又與《金石略》復出;服則全抄杜佑《通典》之《嘉禮》。

其《禮》、《樂》、《職官》、《食貨》、《選舉》、《刑法》六略,亦但刪錄《通典》,無所辨證。

至《職官略》中,以《通典注》所引之典故,悉改為案語大書,更為草率矣。

《藝文略》則分門太繁。

又韓愈《論語解》、《論語類》前後兩出。

張弧《素履子》儒家、道家兩出。

劉安《淮南子》道家、雜家兩出。

荊浩《筆法記》,乃論畫之語,而列於《法書類》。

《吳興人物誌》、《河西人物誌》,乃傳記之流,而列於《名家類》。

段成式之《玉格》,乃《酉陽雜俎》之一篇,而列於《寶器類》,尤為荒謬。

《金石略》則鐘鼎碑碣,核以《博古》、《考古》二圖,《集古》、《金石》二錄,脫略至十之七八。

《災祥略》則悉抄諸史《五行志》。

《草木昆蟲略》則並《詩經》、《爾雅》之註疏亦未能詳核。

蓋宋人以義理相高,於考證之學,罕能留意。

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後人多所譏彈也。

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

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可及。

至今資為考鏡,與杜佑、馬端臨書並稱「三通」,亦有以焉。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宋王撰。

,字季平,眉州人。

父賞,紹興中為實錄修撰。

承其家學,旁搜九朝事跡,采輯成編。

洪邁修四朝國史,奏進其書,以承議郎知龍州,特授直秘閣。

其書為《本紀》十二、《世家》五、《列傳》一百五、《附錄》八。

敘事約而該,議論亦皆持平。

如康保裔不列於《忠義》,張方平、王拱辰不諱其瑕疵,皆具史識。

熙寧之啟釁、元符之紹述,尤三致意焉。

《朱π傳》後附載僧祖秀《艮岳記》,蓋仿《三國誌·諸葛亮傳》後附載《文集目錄》及陳壽《進表》之例。

雖非史法,亦足資考證。

而南宋諸人,乃多不滿其書。

蓋閉門著述,不入講學之宗派。

黨同伐異,勢所必然,未可據為定論也。

近時汪琬,復謂元修《宋史》,實據此書為稿本。

以今考之,惟《文藝傳》為《宋史》所資取,故所載北宋為多,南宋文人寥寥無幾。

其餘事跡異同,如符彥卿二女為周室後,而《宋史》闕其一。

劉美本姓龔,冒附於《外戚》,事略直書其事,《宋史》采其家傳,轉為之諱。

趙普先閱章奏,田錫極論其非,而《宋史》誤以為群臣章奏,必先白錫。

楊守一以涓人補右班殿直,遷翰林副使,而《宋史》誤作翰林學士。

新法初行,坐倉糴米,吳申等言其不便,《宋史》誤以為司馬光之言。

至地名、謚法,《宋史》尤多舛謬。

元人修史,蓋未嘗考證此書。

琬之言未得其實也。

其中如張齊賢以雍熙三年忤旨出外,而誤作自請行邊。

以副使王履《楚辭》誤屬之李若水。

又不載王履於《忠義傳》。

雖不免間有牾,然宋人私史,卓然可傳者,唯與李燾、李心傳之書而三。

固宜為考宋史者所寶貴矣。

△《路史》·四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羅泌撰。

泌,字長源,廬陵人。

是書成於乾道庚寅。

凡《前紀》九卷,述初三皇至陰康無懷之事;《後紀》十四卷,述太昊至夏履癸之事;《國名紀》八卷,述上古至三代諸國姓氏地理,下逮兩漢之末;《發揮》六卷、《餘論》十卷,皆辨難考證之文。

其《國名紀》第八卷,載《封建後論》一篇、《究言》一篇、《必正子》一篇、《國姓衍慶紀原》一篇,蓋以類相附。

惟歸愚子《大衍數》一篇、《大衍說》一篇、《四象說》一篇,與《封建》渺無所涉。

考《發揮》第一卷之首,有《論太極》一篇、《明易彖象》一篇、《易之名》一篇,與《大衍》等三篇為類。

疑本《發揮》之文,校刊者以卷帙相連,誤竄入《國名紀》也。

泌《自序》謂:皇甫謐之《世紀》、譙周之《史考》、張之《系譜》、馬總之《通歷》、諸葛耽之《帝錄》、姚恭年之《歷帝紀》、小司馬之《補史》、劉恕之《通鑒外紀》,其學淺狹,不足取信。

蘇轍《古史》,第發明索隱之舊,未為全書。

因著是編。

《餘論》之首釋名書之義,引《爾雅》訓路為大,所謂《路史》,蓋曰大史也。

句下注文,題其子蘋所撰。

核其詞義,與泌書詳略相補,似出一手,殆自注而嫁名於子歟。

皇古之事,本為茫昧。

泌多采緯書,已不足據。

至於《太平經》、《洞神經》、《丹壺記》之類,皆道家依托之言,乃一一據為典要,殊不免龐雜之譏。

《發揮》、《餘論》皆深斥佛教。

而說易數篇,乃義取道家。

其青陽遺珠一條,論大惑有九,以貪仙為材者之惑、諛物為不材之惑,尤為偏駁。

然引據浩博,文采瑰麗。

劉勰《文心雕龍·正緯篇》曰:羲、農、軒、之源,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詞富膏腴。

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

是以後來詞人,采摭英華。

泌之是書,殆於此類。

至其《國名紀》、《發揮》、《餘論》,考證辨難,語多精核,亦頗有祛惑持正之論,固未可盡以好異斥矣。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葉隆禮撰。

隆禮,號漁林,嘉興人。

淳七年進士。

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秘書丞。

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

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

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

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譏其失實甚多。

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載原文,分條採摘,排比成編。

穆宗以前紀傳,則本之《資治通鑒》。

穆宗以後紀傳及諸雜紀,則本之李燾《長編》等書。

其《胡嶠陷北記》,則本之《歐史》。

《四夷附錄》、《諸番記》及《達錫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

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

(案圭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造《類說》。

)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

間有節錄,亦多失當。

如《通鑒》載太祖始立為王事,上雲恃強不受代,故下雲七部求如約,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聖宗南侵事,雲天雄軍聞契丹至,闔城惶遽。

契丹潛師城南,設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

王欽若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情事甚明。

今此書於闔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盡刪其潛師設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真,金人每當出戰,皆令前驅。

蓋洪皓所親見,其為金人,事甚明。

今此書乃徑改金人為契丹,采入《遼志》,則益為顛倒事實矣。

又《帝紀》中凡日食星變諸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臚載。

然遼、宋曆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

如聖宗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為八月。

而此書仍依宋法書七月朔日食。

此類亦俱失考。

蓋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抄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

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

錢曾蓋未之詳核也。

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跡》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

如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史》所遺碑刻之文併合,可以證《遼史》之誤。

又《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志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

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

忽而內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

既自相矛盾。

至楊承勳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為變不失正,尤為無所別裁。

又書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謚。

於君前臣名之義,亦復有乖。

今並仰遵聖訓,改正其訛,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論焉。

△《大金國志》·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宋宇文懋昭撰。

前有端平元年《進書表》一通,自署淮西歸正人改授承事郎工部架閣,而不詳其裡貫。

《表》中有「偷生淮浦,少讀父書」等語。

亦不知其父何人也。

書中取金太祖至哀宗九主一百十七年事跡,裒集匯次。

凡《紀》二十六卷、《開國功臣傳》一卷、《文學翰苑傳》二卷、《雜錄》三卷、《雜載制度》七卷、《許亢宗奉使行程錄》一卷。

似是雜采諸書,排比而成。

所稱義宗即哀宗。

《金史》謂息州行省所上謚,而此則雲金遺臣所上,與史頗不合。

又懋昭既降宋,即當以宋為內詞。

乃書中分注宋年,又直書康王出質,及列北遷宗族於獻俘,殊為失體。

故錢曾《讀書敏求記》嘗稱為無禮於君之甚者。

然其可疑之處,尚不止此。

詳悉檢勘,紕漏甚多。

如《進書表》題端平元年正月十五日,而金亡即在是月十日,相距僅五日,豈遽能成書進獻。

又紀錄蔡州破事如是之詳,於情理頗不可信。

又端平正當理宗時,而此書大書宋寧宗太子不得立,立其侄為理宗,於濟邸廢立,略無忌諱。

又生而稱謚,舛謬顯然。

又懋昭以金人歸宋,乃於兩國俱直斥其號,而獨稱元兵為大軍。

又稱元為大朝。

轉似出自元人之辭,尤不可解。

又《開國功臣傳》僅寥寥數語,而《文學翰苑傳》多至三十二人。

驗其文,皆全錄元好問《中州集》中小傳,而略加刪削。

考好問撰此書時,在金亡之後,原序甚明。

懋昭更不應預襲其文。

凡此皆疑竇之極大者。

其他如愛王作亂等事,亦多輕信偽書,冗雜失次。

恐已經後人竄亂,非復懋昭原本,故牾若此。

然其首尾完具,間有與《金史》異同之處,皆足資訂證。

所列制度服色,亦能與《金史》各志相參考。

故舊本流傳不廢。

今亦著其偽而仍錄其書焉。

△《古今紀要》·十九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黃震撰。

震字東發,慈人,官至浙東提舉,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是書撮舉諸史,括其綱要。

上自三皇,下迄哲宗元符。

每載一帝之事,則以一帝之臣附之。

其僭竊割據,亦隨時附見。

詞約事該,頗有條貫。

非曾先之《十八史略》之類粗具梗概,傷於疏陋者比。

所敘前代諸臣,各分品目。

惟北宋諸臣事跡較歷代稍詳,而無忠佞標題,蓋不敢論定之意也。

朱子作《通鑒綱目》,始遵習鑿齒《漢晉春秋》之例,黜魏帝蜀。

同時張…作《經世紀年》,蕭常作《續後漢書》,持論並同。

震傳朱子之學,故是書亦用《綱目》之例。

其謂論昭烈者每以族屬疏遠為疑。

使昭烈果非漢子孫,曹操蓋世奸豪,豈不能聲其罪而誅其偽。

今反去之千百載下,而創疑其譜牒耶。

其所發明可謂簡而盡矣。

△《續後漢書》·四十七卷(編修莊承家藏本)

宋蕭常撰。

常,廬陵人,鄉貢進士。

初,常父壽朋,病陳壽《三國誌》帝魏黜蜀,欲為更定,未及成書而卒。

常因述父志為此書。

以昭烈帝為正統,作《帝紀》二卷、《年表》二卷、《列傳》十八卷,以《吳》、《魏》為《載記》,凡二十卷。

又別為《音義》四卷、《義例》一卷。

於《蜀志》增《傳》四十二,廢《傳》四。

移《魏志》傳入漢十。

《吳志》廢《傳》二十。

《魏志》廢《傳》八十九。

多援《裴注》以入傳。

其增傳亦皆取材於注。

間有注所未及者,建安以前事則據范書,建安以後則不能復有所益。

蓋其大旨在書法,不在事實也。

然其義例精審,實頗得史法。

如魏、吳諸臣本附見二國《載記》之後,而中有一節可名,如孟宗、陳表等,則別入《孝友傳》;杜德、張悌等,則別入《忠義傳》;管寧、吳范等,則別入《隱逸方技傳》。

其體實本之《晉書》。

又曹操封魏公,加九錫等事,《陳志》皆稱天子命公,而此乃書操自為云云。

則本之范蔚宗《後漢書》本紀。

其他筆削,亦類多謹嚴。

惟《陳志·先主傳》稱封涿縣陸城亭侯,而常於《昭烈紀》但雲封陸城侯。

《陳志》建安十四年魏延為都督,而常則雲拔魏延為鎮遠將軍。

《裴注》概無此語,不知常何所本。

然常之所長,不在考證。

殆偶然筆誤,非別有典據也。

常成此書時,嘗以《表》自進於朝。

所列但有《本紀》、《表》、《傳》、《載記》,而無《音義》。

至《周必大序》,始並《音義》言之。

或成書之後,又續輯補入歟。

△《續後漢書》·九十卷(永樂大典本)

元郝經撰。

經,字伯常,陵川人,官至翰林侍讀學士,贈昭文館大學士、榮祿大夫,追封冀國公,謚文忠,事跡具《元史》本傳。

經以中統元年使宋,為賈似道所拘,留居儀真者十六年。

於使館著書七種,此即七種之一也。

時蕭常《續後漢書》尚未行於北方,故經未見其本,特著此書,正陳壽帝魏之謬。

即《三國誌》舊文,重為改編,而以《裴注》之異同、《通鑒》之去取,參校刊定。

原本九十卷,中間各分子卷,實一百三十卷。

升《昭烈》為《本紀》,黜吳、魏為《列傳》。

其諸臣則以漢、魏、吳別之。

又別為《儒學》、《文藝》、《行人》、《義士》、《高士》、《死國》、《死虐》、《技術》、《狂士》、《叛臣》、《篡臣》、《取漢》、《平吳》、《列女》、《四夷》諸傳。

復以壽書無《志》,作《八錄》以補其闕。

各冠以《序》,而終以《議贊》。

別有義例,以申明大旨。

持論頗為不苟,而亦不能無所出入。

如士燮、太史慈皆委質吳廷,而入之漢臣;李密初仕漢,終仕晉,《晉書》以《陳情》一表列之《孝友》,而入之《高士》,則於名實為乖。

又黃憲卒於漢安之世,葛洪顯於晉元之朝,而皆入此書,則時代並爽。

其他漢、晉諸臣以行事間涉三國而收入《列傳》者不一而足。

又《八錄》之中,往往雜采《史記》、《前後漢書》、《晉書》之文。

紀載冗沓,亦皆失於限斷。

揆諸義例,均屬未安。

然經敦尚氣節,學有本原,故所論說,多有裨於世教。

且經以行人被執,困苦艱辛,不肯少屈其志。

故於氣節之士,低徊往復,致意尤深。

讀其書者,可以想見其為人。

又非蕭常、謝陛諸家徒推衍《紫陽緒論》者比也。

是書與經所撰《陵川集》,皆延戊午,官為刊行。

然明以來絕少傳本。

惟《永樂大典》所載尚多。

核以原目,惟《年表》一卷、《刑法錄》一卷,全佚不傳。

其全篇完好者猶十之六七。

其《序文》、《議贊》,存者亦十之八九。

今各據原目,編輯校正。

所分子卷,悉仍其舊。

間有殘闕,其文皆已具於《陳志》,均不復採補,以省繁複。

又經所見乃《陳志》舊本,其中字句,與今本往往異同,謹各加案語標明,以資考證。

書中原注,乃書狀官河陽苟宗道所作。

經集載《壽正甫詩》,有「新書總付徐無黨,半臂誰添宋子京」句。

正甫即宗道之字,《元史》所謂經留宋久,書佐皆通於學,苟宗道後至國子祭酒者是也。

宗道《序》中有「繾綣患難十有三年」之語。

考經以庚申使宋,則是《序》當作於壬申歲,而書中不書至元九年。

蓋時南北隔絕,尚不知中統之改為至元也。

其注於去取義例,頗有發明,而《列傳》中或有全篇無注者,殆傳寫有所佚脫歟。

△《春秋別典》·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薛虞畿撰。

前有虞畿《自序》,不署年月。

稱嘗閱注牒,見春秋君臣往跡,不下千事,散見百家,皆三氏所未錄,間或微掇其端,而未究其緒,存其半而不採其全。

因不自度,略仿左例,分十二公,以統其世。

稽《三傳》人名,以系其事。

凡十五卷。

末又有其弟虞賓《跋》,稱先仲氏輯《春秋別典》,未脫稿而不幸下世。

不無掛甲漏乙、年代倒置之病。

故特廣閱博搜,參互考訂。

世懸者更,數殊者析,刪其繁複者十一,苴其闕略者十三云云。

則此書乃虞畿兄弟二人相續而成也。

舊無刊版。

此本為朱彝尊家所藏,有康熙辛巳十月彝尊題字,惜其抄撮具有苦心,惟各條之末不疏明出何書。

明人之習,大都若是,所譏誠中其病。

然網羅繁富,頗足以廣見聞,要亦博洽之一助也。

《虞畿序》自署曰「粵瀛」,《彝尊跋》稱其字裡通志不載,莫得其詳。

《虞賓跋》中稱仲氏列章縫,治博士家言,蓋廣東諸生也。

考胡恂《潮州府志》曰:薛虞畿字舜祥,海陽人。

初為諸生。

後棄去,隱韓山之麓,以農圃自娛。

郡長吏欲致之,鑿垣而遁。

著有《聽雨篷稿》云云。

當即其人。

又考潮州在梁為東陽州,後改曰瀛州,與「粵瀛」之稱亦合。

惟《志》不言其有此書,疑偶未見耳。

《虞畿序》又稱《書目》、《凡例》列在左方。

今卷首有《凡例》七條,而無《書目》,則傳寫者佚之矣。

△《欽定歷代紀事年表》·一百卷康熙五十一年聖祖仁皇帝御定。

初,康熙四十六年聖駕南巡,布衣龔士炯獻《歷代年表》,所載至隋而止。

乃詔工部侍郎周清源重修,未蕆事而清源歿。

復詔內閣學士王之樞踵修,而以清源子嘉禎佐之,乃相續成編。

所載事跡,上起帝堯元載甲辰,下迄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戊申,首末凡三千七百二十五年。

其表以年為經,以國為緯,惟以正統居第一格,為全書之通例。

其餘時殊世異,不可限以一法,則每代變例,而各以例說系表首。

大抵准《史記》《年表》、《月表》,司馬光《資治通鑒目錄》。

惟每條多附史評,又每代各冠以《地理圖》、《世系圖》而總冠以《三元甲子紀年圖》,為小變舊式耳。

考《南史·王僧孺傳》,稱太史公《年表》旁行斜上,體仿《周譜》,則史表實三代之舊法。

然《史記》以下,率以一類自為一表,未能貫通。

《資治通鑒目錄》亦粗舉大綱,未能詳備。

近時萬斯同作《歷代史表》,頗稱賅洽,而其大旨惟考核於封爵世系之間,亦未能上下數千年,使條目分明,脈絡連屬也。

是書網羅歷代,總括始終;記錄無遺,而義例至密;剪裁得體,而書法至明,誠韓愈所稱「紀事必提其要」,歐陽修所稱「《春秋》之文簡而有法」者也。

讀史者奉此一書,亦可以知所津逮矣。

△《欽定續通志》·五百二十七卷乾隆三十二年奉敕撰,紀傳譜略,一仍鄭氏之舊。

惟鄭氏《列傳》因諸史舊文,標題錯互,而又稍有所改竄。

如《史記》無《隱逸傳》,則析伯夷、四皓諸人以當之。

《史記》無《方術傳》,則析司馬季主、扁鵲諸人以當之。

《後漢書》無《孝友傳》,則析毛義、江革諸人以當之。

《三國誌》無《忠義傳》,則析典韋諸人以當之。

體例自相矛盾。

不因不創,乃至於非馬非騾。

今參考異同,折衷沿革,定為二例。

一曰異名者歸一。

如《五代史·家人傳》析入后妃宗室,《一行傳》析入《隱逸》、《孝友》。

《元史·儒學傳》析入《儒林》、《文苑》。

《宋史·道學傳》併入《儒林》。

《元史·釋老傳》併入《方技》。

《唐書》、《明史》《公主傳》附綴宗室。

庶各核其實,無致多岐。

一曰未備者增修。

如《唐書》之《奸臣》、《叛臣》、《逆臣傳》,《明史》之《閹黨》、《流賊》、《土司傳》,皆諸史所無,而其目實不可易。

今考核事體,亦分立此門。

又孔氏世系封爵《明史》附入《儒林傳》。

今則從鄭氏原書《孔子列傳》例,補立《孔氏後傳》。

至於五朝國史,以貳臣別為《列傳》,新出聖裁。

於旌別淑慝之中,寓扶植綱常之意。

允昭褒貶之至公,實為古今之通義。

今亦格遵彝訓,於前代別立此門,以昭彰癉。

較諸原書體例,實詳且核焉。

《二十略》中,變其例者亦有三。

一為《藝文略》。

鄭氏但列卷數書名。

今各補撰人名氏爵裡。

一為《圖譜略》。

鄭氏原以《索象》、《原學》、《明用》三篇辨其源流。

又以《記有》、《記無》二篇考其存佚。

今刪除諸名,別以《經學》、《天文》、《地理》、《世系》、《兵刑》、《食貨》、《算術》、《儒學》、《醫藥》為子目。

一為《昆蟲草木略》。

所記動植之類,不比文章典制,有時代可分。

考鄭氏原書,惟以所撰《詩名物誌》、《爾雅補注》、《本草外類》約而成編。

如百蔬未列瓠匏,九不收麥,釋魚則存遺鮪,釋獸則有虎無貔,混{}於瓊茅之{},合芸薹於夫須之台,舛漏不一而足。

今惟於未載者補其闕遺,已載者正其訛誤。

至其煉石煮丹之類,事涉迂怪,則概不續增。

蓋雖同一傳而條理倍為分明,雖同一略而考證益為精核。

斯由於仰承睿鑒,得所折衷,與鄭氏之徒為大言,固迥然異矣。

△《歷代史表》·五十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萬斯同撰。

斯同有《廟製圖考》,已著錄。

是編以十七史自《後漢書》以下惟《新唐書》有表,餘皆闕如,故各為補撰。

宗《史記》、《前漢書》之例,作《諸王世表》、《外戚侯表》、《外戚諸王世表》、《異姓諸王世表》、《將相大臣及九卿年表》。

宗《新唐書》之例,作《方鎮年表》、《諸鎮年表》。

其《宦者侯表》、《大事年表》,則斯同自創之例也。

其書自正史本紀、志、傳以外,參考《唐六典》、《通典》、《通志》、《通鑒》、《冊府元龜》諸書,及各家雜史。

次第匯載,使列朝掌故,端緒厘然,於史學殊為有助。

考自宋以前,唯《後漢書》有熊方所補《年表》。

他如鄭樵《通志》,《年譜》僅記一朝大事及正閏始末,其於諸王將相公卿大臣興廢拜罷之由,率略而不書。

近人作《十六國年表》,亦多舛漏。

其網羅繁富,類聚區分,均不及斯同此書之賅備。

惟《晉書》既補《功臣世表》,則歷代皆所當補。

十六國如成、趙、燕、秦既有《將相大臣年表》,則十國如南唐、南漢、北漢、閩、蜀不當獨闕。

又魏將相大臣中,不載上大將軍。

五代《諸王世表》獨闕後漢,注謂後漢子弟未嘗封王。

然考承訓追封魏王、承勳追封陳王,與後周郯、杞、越、吳諸王事同一例,何以獨削而不登。

是皆其偶有脫略者。

然核其大體,則精密者居多,亦所謂過一而功十者矣。

△《後漢書補逸》·二十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姚之撰。

之,字魯斯,錢塘人,康熙辛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

是編搜輯《後漢書》之不傳於今者八家。

凡《東觀漢記》八卷,謝承《後漢書》四卷,薛瑩《後漢書》、張《後漢記》、華嶠《後漢書》、謝沈《後漢書》、袁山松《後漢書》各一卷,司馬彪《續漢書》四卷。

劉知幾《史通》稱范蔚宗所採,凡編年四族、紀傳五家。

今袁宏《書》尚有傳本,故止於八也。

其捃拾細瑣,用力頗勤,惟不著所出之書,使讀者無從考證,是其所短。

至司馬彪《書》雖佚,而章懷太子嘗取其十《志》以補范《書》之遺,今《後漢書》內劉昭所著即彪之《書》,而之不究源流,謂之范《志》,乃別采他書之引司馬《志》者錄之。

字句相同,曾莫之悟,其謬實為最甚。

然洪邁博極群書,而所作《容齋隨筆》,亦以司馬《志》為范《志》,則其誤有所承矣。

至《東觀漢記》,核以《永樂大典》所載,較之所錄,十尚多其五六。

蓋秘府珍藏,非草茅之士所能睹,亦不能以疏漏咎之也。

△《春秋戰國異辭》·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遺》·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陳厚耀撰。

厚耀有《春秋長歷》,已著錄。

是編采群書所載與《春秋三傳》、《國語》、《戰國策》有異同者,分國編次,以備考證,亦間為辨定。

又取《史記》《十二諸侯表》、《六國年表》合而聯之,為《通表》二卷。

其諧談瑣記、神仙藝術,無關體要,難以年次者,別為《摭遺》一卷,以附於後。

其《通表》排比詳明,頗有條理。

《異辭》以切實可據者為正文,而百家小說悠謬荒唐之論皆降一格,附於下。

亦頗有體例。

雖其間真贗雜糅,如《莊》、《列》之寓言,《亢倉子》之偽書,皆見采錄,未免稍失裁斷。

而采摭浩繁,用力可稱勤至。

又所引諸書,多著明某篇某卷,蓋仿李涪《刊誤》、程大昌《演繁露》之例。

令觀者易於檢核,亦無明人杜撰炫博之弊。

蓋馬《繹史》用袁樞紀事本末體,厚耀是書則用齊履謙《諸國統記》體。

而書兼采《三傳》、《國語》、《戰國策》,厚耀則皆摭於「五書」之外,尤獨為其難。

雖涉蕪雜,未可斥也。

厚耀所著《春秋長歷》及《春秋世族譜》,皆與是編相表裡。

而自言平生精力,用於是書者多雲。

△《尚史》·一百七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李鍇撰。

鍇,字鐵君,鑲白旗漢軍。

卷首自署曰襄平。

考襄平為漢遼東郡治,今為盛京遼陽州地,蓋其祖籍也。

康熙中,鄒平馬作《繹史》,采摭百家雜說,上起鴻荒,下迄秦代,仿袁樞紀事本末之體,各立標題,以類編次,凡所徵引,悉錄原文。

雖若不相屬,而實有端緒。

鍇是編以書為稿本,而離析其文,為之翦裁連絡,改為紀傳之體。

作《世系圖》一卷、《本紀》六卷、《世家》十五卷、《列傳》五十八卷、《系》六卷、《表》六卷、《志》十四卷、《序傳》一卷。

仍於每段之下,各注所出書名。

其遺文瑣事不入正文者,則以類附註於句下。

蓋體例准諸《史記》,而排纂之法則仿《路史》而小變之。

《自序》謂始事於雍正庚戌,卒業於乾隆乙丑,閱十六載而後就。

其用力頗勤。

考古來漁獵百家,勒為一史,實始於司馬遷。

今觀《史記》諸篇,其出遷自撰者,率經緯分明,疏密得當,操縱變化,惟意所如。

而其雜采諸書以成文者,非惟事跡異同,時相牾,亦往往點竄補綴,不能隱斧鑿之痕,知鑄眾說之難也。

此書一用舊文,翦裁排比,使事跡聯屬,語意貫通。

體如詩家之集句,於歷代史家特為創格,較熔鑄眾說為尤難。

雖運掉或不自如,組織或不盡密,亦可雲有條不紊矣。

至於《晉逸民傳》中列杜蕢、狼覃、Θ、提彌明、靈輒,《逆臣傳》中列趙穿而不列趙盾,《亂臣傳》中列芮、瑕呂飴甥,《嬖臣傳》中列頭須,《魯列女傳》中列施氏婦,予奪多所未允。

又諸國公子皆別立傳,而魯、宋、蔡、曹、莒、邾六國則雜列諸臣中。

《叛臣傳》中如巫狐庸叛楚入吳,吳、楚兩見;公山不狃叛魯入吳,吳、魯兩見;已為重出,而屈巫見於楚,不見於晉。

苗賁皇見於晉,不見於楚。

又復自亂其例。

如斯之類,不一而足。

亦未能一一精核,固不必為之曲諱焉。

──右「別史類」二十部、一千六百十四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東觀漢記》、《後漢書補逸》之類,本皆正史也。

然書已不完,今又不列於《正史》,故概入此門。

其先後從作者時代,亦與《編年類》例同,均稍示區別於《正史》爾。

○別史類存目

△《歷代帝王纂要譜括》·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

其書敘歷代帝王世系、年號、歲數,亦略及賢否。

各以數語括之,簡陋殊甚。

蓋村塾俗書也。

《永樂大典》載之,亦可雲漫無采擇矣。

以其為宋人舊帙,姑附存其目焉。

△《蜀漢本末》·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元趙居信撰。

居信,字季明,許州人,至治中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是書宗《資治通鑒綱目》之說,以蜀為正統。

起桓帝延熹四年昭烈之生,終晉泰始七年後主之亡。

末有《總論》一篇,稱至元九年戊子所作。

其成書則至元十二年辛卯也。

《前序》一篇,不知誰作,稱朱子出而筆削《綱目》,有以合乎天道,而當乎人心,信都趙氏復因之,廣其未備之文,參其至當之論。

然是書所取議論,不出胡寅、尹起莘諸人之內。

所取事跡則載於《三國誌》者尚十不及五。

特於《資治通鑒綱目》中斷取數卷,略為點竄字句耳。

不足當著書之目也。

△《十八史略》·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曾先之撰。

先之,字從野,廬陵人。

自稱曰前進士,而《江西通志·選舉》中不載其名。

蓋前明之制,會試中式稱進士,鄉試中式者稱舉人,皆得銓注授官。

自唐、宋至元,則貢於鄉者皆稱進士。

試禮部中選,始謂之登第。

不中選者,次舉仍由本貫取解。

南宋之季,始以三舉不中選者一體徑試於禮部,謂之免解進士。

先之所謂進士,蓋鄉舉而試不入選者,故志乘無名也。

然李肇《國史補》,稱唐時進士登第者,遇舊題名處增「前」字。

今先之自稱「前進士」,則又相沿失考矣。

其書抄節史文,簡略殊甚。

卷首冠以《歌括》,尤為陋。

蓋鄉塾課蒙之本,視同時胡一桂《古今通略》,遜之遠矣。

△《讀史備忘》·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範理撰。

理,字道濟,天台人,宣德庚戌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

其書自西漢迄唐代,先列諸帝於前,而以諸臣事實摘敘於後。

大略皆因正史而參以《綱目》。

其所分《謀臣》、《丞相》、《名將》、《名臣》等目,割裂煩碎,殊無體要。

如季布入《名臣》,而曹參入《名將》之類,義例尤不可解。

蓋隨筆記錄,而於史學殊無當也。

△《天漢玉牒》·一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載明太祖歷代世系,及其自微時以至即位後事,略以編年為次。

凡皇后、太子、諸王謚號封爵,皆詳列之。

書中稱成祖為今上,則永樂時編也。

其紀懿文太子為諸妃所生,而高皇后所生者只成祖及周王二人,與史不合。

蓋當時諛妄之詞,不足據為實錄者矣。

(案:此書述明代世系,於例當入《譜牒》。

然譜牒傳本寥寥,不能自為門目,故附著《別史類》中。

蓋其文與本紀、世表相出入也。

△《宋史質》·一百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王洙撰。

洙,字一江,臨海人,正德辛巳進士,其仕履未詳。

是編因《宋史》而重修之,自以臆見,別創義例。

大旨欲以明繼宋,非惟遼、金兩朝皆列於外國,即元一代年號亦盡削之。

而於宋益王之末即以明太祖之高祖追稱德祖元皇帝者承宋統大德三年,以太祖之曾祖追稱懿祖恆皇帝者繼之延四年,以太祖之祖追稱熙祖裕皇帝者繼之後至元五年,以太祖之父追稱仁祖淳皇帝者繼之至正十一年,即以為明之元年。

且於瀛國公降元以後,歲歲書帝在某地云云,仿《春秋》書公在乾侯,《綱自》書帝在房州之例。

荒唐悖謬,縷指難窮。

自有史籍以來,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

其書可焚,其版可斧,其目本不宜存。

然自明以來,印本已多,恐其或存於世,熒無識者之聽,為世道人心之害,故辭而辟之,俾人人知此書為狂吠,庶邪說不至於誣民焉。

△《宋史新編》·二百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柯維騏撰。

維騏,字奇純,莆田人,嘉靖癸未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未任事而歸,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史稱其家居三十載,乃成是書。

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稱其作是書時,至於發憤自宮,以專思慮,可謂精勤之至。

凡成《本紀》十四卷、《志》四十卷、《表》四卷、《列傳》一百四十二卷。

糾謬補遺,亦頗有所考訂。

然托克托等作《宋史》,其最無理者莫過於《道學》、《儒林》之分傳,其最有理者莫過於《本紀》終瀛國公而不錄二王,及遼、金兩朝各自為史而不用《島夷》、《索虜》互相附錄之例。

蓋古之聖賢,亦不過儒者而已,無所謂道學者也。

如以為儒者有悖於道,則悖道之人何必為之立傳。

如以為儒者雖不悖道而儒之名不足以盡道,則孔子之詔子夏,其誤示以取法乎下耶。

妄生分別,徒滋門戶。

且《太平御覽》五百十卷中嘗引《道學傳》二條,一為《樂鉅》,一為《孔總》,乃清淨棲逸之士。

襲其舊目,亦屬未安。

此必宜改者也,而維騏仍之。

至於元破臨安,宋統已絕,二王崎嶇海島,建號於斷檣壞魯之間,偷息於魚鱉黿鼉之窟。

此而以帝統歸之,則淳維遠遁以後,武庚構亂之初,彼獨非夏、商嫡塚,神明之胄乎?何以三代以來,序正統者不及也?他如遼起滑鹽,金興肅慎,並受天明命,跨有中原。

必似《元經》帝魏,?

△砟銑淌粢黃H舴蚰媳狽質罰蚶鈦郵僦K渲熳由賭纖危渥鰲鍛倌俊罰嘌仄渚曬歟匆暈恰T巳凡⑿蓿隙垡病6肭吭窈海鲆浴毒把住貳Ⅰ斷樾恕貳S忠粵傘⒔鴝彌鍛夤罰胛饗摹⒏呃鐾小S制窆酆酰看蟾僦縭牽蚯管謚Γ湟嗖蛔愕酪慘選?

△《徵吾錄》·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鄭曉撰。

曉有《禹貢圖說》,已著錄。

曉初撰《吾學編》,記當時之事。

又縷分條析,為《今言》三百四十餘條。

復刊汰二書,撮其指要,以成是編。

體例略與紀事本末相近。

凡三十一篇。

然事跡本繁,而篇帙太簡。

荀悅刪班固之書尚不能不至三十卷。

而欲以寥寥兩卷包括一朝。

此雖左氏、司馬之史才,恐亦不能綜括也。

△《史略詳注補遺大成》·十卷(內府藏本)

明李紀撰。

紀,字大正,金人。

初,元廬陵曾先之撰《十八史略》,至宋而止。

明初臨川梁孟寅益以元事,名《十九史略》。

嘉靖戊戌,紀復以舊注未備,為增補以成是編,然陋亦甚。

據所列引用書目十餘種,曰萬氏《史略筌蹄》,曰郭氏《帝王世紀》,曰朱子《四書》,曰倪氏《四書輯釋》,曰蔡氏《書傳》,曰鄒氏《音釋》,曰陳氏《禮記集說》,曰朱子《詩傳》,曰《資治通鑒》,曰《呂氏集注》,曰劉氏《翰墨全書》,曰《左氏春秋傳》,曰《林朱音訓》,曰李氏、劉氏《宋鑒》。

是惡足以談史乎。

△《荒史》·六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士元撰。

士元有《易象鉤解》,已著錄。

是書述洪荒開闢之事。

《九頭》等十紀之前,增以《元始本紀》,言盤古;《二靈本紀》,言天皇、地皇,共為十二紀。

《疏仡紀》則至帝摯止焉,共為三卷。

《帝師》、《帝臣》、《叛臣》三傳各一卷。

大抵以羅泌《路史》為藍本,而稍附益之,皆恍惚無稽之說。

胡宏《皇王大紀》未至侈談神異,陳振孫《書錄解題》已有無徵不信之疑,況動引《道藏》以為史乎。

△《藏書》·六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

贄有《九正易因》,已著錄。

是編上起戰國,下迄於元,各采摭事跡,編為紀傳。

紀傳之中,又各立名目。

前有《自序》曰:「前三代吾無論矣。

後三代漢、唐、宋是也。

中間千百餘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固未嘗有是非耳。

然則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

又曰:「《藏書》者何?言此書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書》也。

而無奈一二好事朋友,索覽不已,予又安能以已耶。

但戒曰:覽則一任諸君覽,但無以孔夫子之定本行賞罰也則善矣」云云。

贄書皆狂悖乖謬,非聖無法。

惟此書排擊孔子,別立褒貶,凡千古相傳之善惡,無不顛倒易位,尤為罪不容誅。

其書可毀,其名亦不足以污簡牘。

特以贄大言欺世,同時若焦諸人,幾推之以為聖人。

至今鄉曲陋儒,震其虛名,猶有尊信不疑者。

如置之不論,恐好異者轉矜創獲,貽害人心。

故特存其目,以深暴其罪焉。

△《續藏書》·二十七卷(浙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贄撰。

贄所著《藏書》,為小人無忌憚之尤。

是編又輯明初以來事業較著者若干人,以續前書之未備。

其書分《開國名臣》、《開國功臣》、《遜國名臣》、《靖難功臣》、《內閣輔臣》、《勳封名臣》、《經濟名臣》、《理學名臣》、《忠節名臣》、《孝義名臣》、《文學名臣》、《郡縣名臣》諸目。

因自記其本朝之事,故議論背誕之處比《藏書》為略少。

然冗雜顛倒,不可勝舉。

如一劉基也,既列之《開國名臣》,又列之《開國功臣》。

一方孝孺也,既列之《遜國名臣》,又列之《文學名臣》。

經濟本無大小,安見守令設施不足以當經濟,乃於《經濟名臣》外別立《郡縣名臣》。

又王殉節滇南,不入之《忠節傳》中,而列之《開國名臣》內。

種種春駁,毫無義例,總無一長之可取也。

△《函史上編》·八十一卷、《下編》·二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鄧元錫撰。

元錫有《三禮繹》,已著錄。

是編蓋仿鄭樵《通志》而作,上編即其《紀傳》,下編即其《二十略》也。

然樵之《紀傳》病於因,故體例各隨舊史,不能畫一。

其《二十略》病於創,故多誇大不根之論。

元錫是編則又《紀傳》病於太創,諸《志》病於太因。

如《紀傳》分立多名,以古初至商為《表》;自周以下,正統謂之《紀》,偏霸列國謂之《志》,后妃謂之《內紀》,宰相謂之《謨》,儒者謂之《述》,大儒謂之《訓》;尊如孔子,則別名曰《表》;次則西漢經學及王通則並稱《訓》,餘則總名曰《列傳》。

《列傳》之中,又分《大臣》、《貞臣》、《良臣》、《爭臣》、《忠節》、《名將》、《循吏》、《獨行》諸子目。

又以《經學》、《行義》、《文學》、《篤行》、《道學》、《儒學》、《循良》各別立一傳,分附歷代之末。

以《隱逸》、《方技》、《貨殖》、《列女》各合立一傳,總附全編之末。

已為糅雜。

至《物性》一志,或歸之《下編》之中,尚為有例。

而綴於《上編》,與人並列,更屬不倫。

其尤誕者,南北史中南朝全載吳、晉、宋、齊、梁、陳,而北朝但有北魏,其北齊、周、隋俱削其君臣不錄,惟隋錄王通一人;宋、金、遼、元四史中惟錄宋、元,亦不涉遼、金一字;而十六國乃得立志。

舛謬顛倒,殆難僕數。

《下編》凡《天官》、《方域》、《人官》、《時令》、《歷數》、《災祥》、《土田》、《賦役》、《漕河》、《封建》、《任官》、《學校》、《經籍》、《禮儀》、《樂律》、《財賄》、《刑法》、《兵制》、《邊防》、《戎狄》、《異教》二十一門。

而名書者三,名考者八,名志者八,名記者二。

亦蕪雜可厭。

其所敘述,亦僅類書策略之陳言,毫無所發明考訂。

與所作《五經繹》,均無可取也。

△《明書》·四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鄧元錫撰。

是書所紀,起於太祖,終於世宗。

凡《帝典》十卷、《后妃內紀》一卷、《外戚傳》一卷、《宦官傳》一卷、《臣謨》五卷、《名臣》九卷、《循吏》三卷、《能吏》一卷、《忠節》一卷、《將謨》二卷、《名將》一卷、《理學》三卷、《文學》二卷、《篤行》一卷、《孝行》《義行》《貨殖》《方技》共一卷、《心學》三卷、《列女》一卷。

按:二十二史皆列后妃於《傳》,惟《後漢書》以後為《紀》,為後儒所譏。

元錫獨尊用之,殊為乖剌。

他如分《臣謨》、《名臣》、《將謨》、《名將》,又別《篤行》、《義行》於《孝行》之外,則皆元錫之創例,繁碎亦甚。

至於《道學》之外別立《心學》一門。

考元錫之學淵源於王守仁,而不盡宗其說。

當心學盛行之時,皆謂學惟求覺,不必致力群書,元錫力排其說,別《心學》於《道學》之外,其說固是。

然史者紀一代之政事,其他皆在所輕。

《宋史》別《道學》於《儒林》,已為門戶。

此更別《心學》於《道學》,是學案而非國史矣。

若夫史家之例,必列《外戚》、《宦官》於各傳之後。

茲先《外戚》,次《宦者》,而《臣謨》諸傳又次之。

次序顛倒,尤不可解。

至以張璁、桂萼列於《臣謨》,則曲筆更不免矣。

△《彩線貫明珠秋檠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所紀歷代帝王,自伏羲至明武宗止,則是嘉靖以後書也。

亦史略蒙求之類,而言不雅馴,觀其立名可知矣。

△《明帝后紀略》·一卷(內府藏本)

明鄭汝璧撰。

汝璧,縉人,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兼僉都御史,總督宣大。

是編專紀明代帝后即位、冊立年月,及生辰、壽數、謚號、山陵之類,而不載其事跡,故雲《紀略》。

上自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代,下迄穆宗而止。

首冠以《帝系圖》,末以藩封附焉。

諸王惟錄其有國者,餘則一見其名於《帝系》而已。

△《邃古記》·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朱謀韋撰。

謀韋有《周易通》,已著錄。

是書所記,始於盤古,迄於有虞。

提綱紀事,而雜引諸書以為目。

大抵出入於劉恕《外紀》、胡宏《皇王大紀》、羅泌《路史前紀》、金履祥《通鑒前編》之間。

所引多緯書荒誕之說,既非信史,又鮮異聞。

謀韋號為博洽,平生著述一百餘種,今不盡傳。

其傳者,此為最劣矣。

△《季漢書》·五十六卷(內廷藏本)

明謝陛撰。

陛,字少連,歙縣人。

其書遵朱子《綱目》義例,尊漢昭烈為正統。

自獻帝迄少帝,為《本紀》三卷,附以諸臣為《內傳》。

吳、魏之君則別為《世家》,而以其臣為《外傳》。

復以董卓、袁紹、袁術、公孫瓚、公孫度及呂布、張邈、陶謙諸人為《載記》。

凡更事數姓與依附董、袁諸人者則為《雜傳》。

又別作《兵戎始末》、《人物生歿》二表,以括一書之經緯。

卷首冠《正論》五條、《答問》二十二條、《凡例》四十四條,以揭一書之宗旨。

中間義例既繁,創立名目,往往失當。

如晉之劉、石、苻、姚擅號稱尊,各為雄長,自當列之《載記》。

董、袁之屬,既非其倫。

五季更五姓十主,為之臣者不能定以時代,自當編為《雜傳》。

董、袁之賓客僚屬,亦殊是例。

陛乃沿襲舊名,實不免於貌同心異。

又西京之祚,迄於建安,續漢之基,開於章武,雖緒延一線,實事判兩朝。

陛乃於《帝紀》中兼及山陽。

其《後漢書》、《晉書》已有專傳者,陛亦概取而附入之。

尤為駢拇枝指,傷於繁複。

薛岡《天爵堂筆餘》,稱其改蜀為季漢,為今人作事偶勝古人。

然陳壽《季漢輔臣贊》已在其前,未為創例。

沈德符《敝帚軒剩語》,稱世之議陛者謂吳中吳尚儉已曾為此書。

不知元時郝經、宋時蕭常,俱先編輯。

(案:《宋史·藝文志》又有李杞改修《三國誌》六十七卷,不止蕭常,此未詐考。

)不特謝書非出創見,即吳之舊本亦徒自苦。

其言誠當矣。

△《晉史刪》·四十卷(浙江巡撫采進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