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宋趙希鵠撰。希鵠本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其名於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

△《洞天清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趙希鵠撰。

希鵠本宗室子,《宋史·世系表》列其名於燕王德昭房下,蓋太祖之後,始末則不可考。

據書中有嘉熙庚子自嶺右回至宜春語,則家於袁州者也。

是書所論皆鑒別古器之事,凡古琴辨三十二條,古硯辨十二條,古鐘鼎彝器辨二十條,怪石辨十一條,硯屏辨五條,筆格辨三條,水滴辨二條,古翰墨真跡辨四條,古今石刻辨五條,古今紙花印色辨十五條,古畫辨二十九條。

大抵洞悉源流,辨析精審。

如謂刁斗乃行軍炊具,今世所見古刁斗乃王莽威斗之類,為厭勝家所用。

又謂今所見銅犀牛、天祿、蟾蜍之屬皆古人以貯油點燈,今人誤以為水滴。

其援引考證,類皆確鑿,固賞鑒家之指南也。

明寧獻王權嘗為刊版於江西,見《寧藩書目》。

曹溶《續藝圃搜奇》所載,與此本同,蓋皆從寧王舊刻傳錄。

明錢塘鍾人傑輯《唐宋叢書》,別載一本,與此本迥異。

考其中有楊慎之說,寧庶人宸濠之名,及永樂、宣德、成化年號,希鵠何自知之?其為未見此本而刺取他書以贗其名,固不待辨矣。

△《負暄野錄》·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曰陳撰。

不著時代。

卷末有至正七年王東跋,乃雲不知何人所述。

是當時所見之本,未署名也。

今考書中秦璽一條,稱嘗聞諸老先生議論,則其人名無可疑,但不知何據而題為陳姓。

案《閩書》,陳,陳幾之孫,長樂人。

紹熙元年進士。

書中秦璽條內,稱近嘉定己卯,光宗紹熙元年下距寧宗嘉定己卯,首尾三十年。

又西漢碑條內亦稱聞之梁溪尤袤,惜不再叩之。

袤亦當光、寧之時,疑即此陳也。

其書上卷論石刻及諸家書格,下卷論學書之法及紙、墨、筆、研諸事,皆源委分明,足資考證。

至所載鼠鬚筆詩一首,宋文鑒題為蘇過作。

其時《斜川集》尚存,必無舛誤。

而稱昨見邵道豫賦鼠鬚筆,殊有風度,今載於此云云。

則失考之甚矣。

△《煙過眼錄》·四卷、《續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周密撰。

密有《武林舊事》,已著錄。

是書記所見書畫古器,略品甲乙,而不甚考證。

其命名蓋取蘇軾之語。

第考軾《寶繪堂記》,實作煙之過眼。

舊本刊作煙,殆誤倒其文。

然錢曾《讀書敏求記》載元至正間夏頤鈔本,已作煙,則訛異已久矣。

曾記夏本作一卷,而此本四卷,或後人所分歟。

觀所記收藏之人,蓋入元以後所作。

中有湯允謨、葉森文璧之語。

蓋點勘是書,各為題識,傳寫者誤合為一。

如王子慶所藏宋太祖御批三件條末雲,今第三卷只有二件,疑有脫誤,當參考《志雅堂雜抄》云云。

《志雅堂雜抄》亦密所著,不應自雲當參考,知亦誤連校正之語為正文矣。

中記蘇軾手書詞稱郟湛初溢,今本訛為漣漪初溢,然郟湛字不可解,恐亦有訛。

又記《蘭亭序》有隋煬帝內府石刻,不知何據。

又記吳綵鸞書《切韻》以一先二仙為十三仙二十四先,稱不可曉。

案《困學記聞》載魏了翁之言,已稱《唐韻》下平不作一先。

則《唐韻》或有此別本,亦未可知也。

《續錄》一卷,題逢澤湯允謨撰。

凡三十九條。

董其昌《戲鴻堂帖》定絹本《黃庭經》為楊許舊跡,蓋本此書,則亦以其賞鑒為準矣。

△《格古要論》·三卷(衍聖公孔昭煥家藏本)

明曹昭撰。

昭字明仲,松江人。

其書成於洪武二十年。

凡分十三門,曰古銅器,曰古畫,曰古墨跡,曰古碑法帖,曰古琴,曰古硯,曰珍奇,曰金鐵,曰古窯器,曰古漆器,曰錦綺,曰異木,曰異石。

每門又各分子目。

多者三四十條,少者亦五六條。

其於古今名玩器具真贗優劣之解,皆能剖析纖微。

又諳悉典故,一切源流本末,無不厘然,故其書頗為賞鑒家所重。

郎瑛《七修類稿》嘗議其《琴論》後當入《古笙管》,《淳化帖》後當收譜系一卷。

珍寶欠祖母綠聖鐵,異石欠大理仙姑,異木欠伽楠香,古銅欠布刀等錢,古紙欠藏經紙,且珍奇後當設一羽皮,如狐貉、孔雀、翡翠、豹兕之類而文房門亦不可不論云云。

其言雖似有理,然其書不過自抒聞見,以為後來考古之資,固與類書隸事,體例有殊,要未可以一二事之偶未賅備,遽訾其脫漏也。

惟所論銅器入土千年色純青如翠,入水千年色綠如瓜皮一條,孫炯《硯山齋珍玩集覽》以為信如所言,則水銀色、褐色、墨漆古色者,又將埋於何地,而深譏其說為未確,是誠不免於疏駁耳。

△《竹嶼山房雜部》·三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是書凡養生部六卷,燕閒部二卷,樹畜部四卷,皆明華亭宋詡撰。

種植部十卷,尊生部十卷,詡子公望撰。

公望之子懋澄,合而編之。

詡字久夫,公望字天民,皆見於書中,其始末則未詳焉。

考《千頃堂書目》載是書,凡二十七卷。

前集樹畜部四卷,養生部六卷,家要二卷,宗儀二卷,家規四卷。

後集種植一卷,尊生一卷。

此本蓋不完之書。

然此書以農圃之言,兼玩好之具,與《家要》、《家規》、《宗儀》同為一帙,實屬不倫。

疑其後析而別行。

而此五部以類相聚,自為一編,則亦不可謂非全帙也。

至種植、養生二部實各十卷,與黃氏所云各一卷者不合,且以黃氏所載卷數計之,與二十七卷之數又自不相合,則黃氏所云,亦不足據以定此書之完闕矣。

其書於田居雜事最為詳悉,而亦間附考證。

如養生部時魚條引《爾雅》咎當互以證之。

鄭樵注謂咎即互,互即縮項鳊。

郭璞注謂咎似鳊而大,則非鳊可知。

鄭注似誤。

此書取張萱《匯雅》之說,捨鄭從郭,以咎為時,所解甚確。

猶讀書考古者之所為,非僅山人墨客語也。

△《遵生八箋》·十九卷(通行本)

明高濂撰。

濂字深父,錢塘人。

其書分為八目。

卷一、卷二曰清修妙論箋,皆養身格言,其宗旨多出於二氏。

卷三至卷六曰四時調攝箋,皆按時修養之訣。

卷七、卷八曰起居安樂箋,皆寶物器用可資頤養者。

卷九、卷十曰延年卻病箋,皆服氣導引諸術。

卷十一至十三曰飲饌服食箋,皆食品名目,附以服餌諸物。

卷十四至十六曰燕閒清賞箋,皆論賞鑒清玩之事,附以種花卉法。

卷十七、十八曰靈秘丹藥箋,皆經驗方藥。

卷十九曰塵外遐舉箋,則歷代隱逸一百人事跡也。

書中所載,專以供閒適消遣之用。

標目編類,亦多涉纖仄,不出明季小品積習,遂為陳繼儒、李漁等濫觴。

又如張即之宋書家,而以為元人;範式官廬江太守,而以為隱逸,其訛誤亦復不少。

特抄撮既富,亦時有助於檢核,其詳論古器,彙集單方,亦時有可采,以視剿襲清言,強作雅態者,固較勝焉。

△《清秘藏》·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張應文撰。

而其子謙德潤色之。

應文字茂實,昆山監生,屢試不第,乃一意以古器書畫自娛。

謙德即作《清河書畫舫》及《真跡日錄》之張丑,後改名也。

是編雜論玩好賞鑒諸物,其曰《清秘藏》者,王犀登序謂取倪瓚清秘閣意也。

上卷分二十門,下卷分十門,其體例略如《洞天清錄》,其文則多采前人舊論。

如銅劍一條本江淹《銅劍贊》之類,不一而足,而皆不著所出,蓋猶沿明人剽之習。

其中所列香名,多引佛經,所列奇寶,多引小說,頗參以子虛烏有之談,亦不為典據。

然於一切器玩,皆辨別真偽,品第甲乙,以及收藏裝褙之類,一一言之甚詳,亦頗有可采。

卷末記所蓄所見一條,稱所蓄法書惟宋高宗行書一卷,蘇子瞻《詩草》,元趙子昂《婦田賦》,所蓄名畫惟唐周《戲嬰圖》,宋人《羅漢》八幅,《畫苑雜跡》一冊,元倪林《小景》一幅而已。

而其子丑作《清河書畫表》,列於應文名下者乃有三十一種。

此書成於應文臨沒之日,不得以續購為詞,然則丑表所列,殆亦誇飾其富,不足盡信歟。

此本為鮑士恭家《知不足齋》所刊,原附丑《真跡日錄》後,蓋《山谷集》末載《伐檀集》之例。

今以各自為書,仍析出別著錄焉。

△《長物誌》·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文震亨撰。

震亨字啟美,長洲人。

徵明之曾孫。

崇禎中官武英殿中書舍人,以善琴供奉。

明亡殉節死。

是編分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几榻、器具、位置、衣飾、舟車、蔬果、香茗十二類。

其曰長物,蓋取《世說》中王恭語也。

凡閒適玩好之事,纖悉畢具,大致遠以趙希鵠《洞天清錄》為淵源,近以屠隆《考餘事》為參佐。

明季山人墨客,多以是相誇,所謂清供者是也。

然矯言雅尚,反增俗態者有焉。

惟震亨世以書畫擅名,耳濡目染,與眾本殊,故所言收藏賞鑒諸法,亦具有條理。

所謂王謝家兒,雖復不端正者,亦奕奕有一種風氣歟。

且震亨捐生殉國,節概炳然,其所手編,當以人重,尤不可使之泯沒。

故特錄存之,備雜家之一種焉。

△《韻石齋筆談》·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國朝姜紹書撰。

紹書有《無聲詩史》,已著錄。

是書仿周密《煙過眼錄》,記所見古器書畫及諸奇玩。

惟密書以收藏之人標題,此書即以其物標題,密書但記其名,此書並詳其形模及諸家授受得失之始末。

其體例小異耳。

其天成太極圖一條,不過石中圓理偶爾黑白相間,遂執以駁朱子太極無形之說,殊為迂謬。

延陵十字碑一條,力辨孔子未嘗至吳之說,引後世書墓誌者不必皆至墓門為證。

然墓之建碑,自是漢以下事,越國數千里,乞人表墓,自是唐宋以下事,以例三代,殆恐不然。

至其辨黃氏文王鼎附會《博古圖》,辨天啟甲子所得玉璽非秦物,辨河莊《淳化帖》為宋人所重刊,非王著原摹,辨句容崇明寺藏經有宋元五年張暉、潘澤題名,無鬥神幻書之事,辨宋徽宗《山居圖》董其昌誤以為王維,辨宋《藏經》多仿蘇、黃字體,非必二人真跡,皆鑿然有理。

其他亦多可資考證。

猶近代說部之可觀者。

其上卷秘閣藏書、永樂大典、名賢著述、朝鮮人好書四條,下卷晚季音樂、白兔沙雜、文臣玉帶四條,雜說他事,於全書為不類,蓋隨筆記錄,偶失刊削。

以原本所有,仍並存之焉。

△《七頌堂識小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體仁撰。

體仁字公勇,諸書或作公。

即古勇字也。

河南棣川衛人。

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吏部郎中。

王士禎《居易錄》記體仁喜作畫而不工,恆蓄一人代筆,有宣州兔毛褐,真不如假之戲,至今以為口實。

然其賞鑒則特精,所撰《七頌堂集》中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近日仿《煙過眼錄》,為《識小錄》一冊,即是書也。

所記書畫古器凡七十四條,多稱孫承澤、梁清標諸舊家物。

蓋體仁當時與汪琬、王士禎為同榜進士,以詩文相倡和,而與承澤等又以博古相高,每條必詳其所藏之人與其授受所自,皆可以資考證。

王宏撰《山志》曰:近劉公勇撰《識小錄》,中有雲王《山史》亦有五字未損蘭亭本,宋拓豫章本也。

有米元暉跋與宋仲溫跋若出一手為蛇足耳。

汪苕文大不然之。

予嘗馳簡公勇雲,米元暉跋固疑其贗,然與宋仲溫跋用筆迥異,足下謂如出一手何也?今遂望足下刪改此稿?不然失言矣云云。

其跋今未之見。

然恐亦好事之家,自矜所有,未足為定論也。

惟蘇軾所書《醉翁亭記》,《因樹屋書影》以為出中州士人白麟之手,高拱誤為真跡,勒之於石,體仁亦稱人疑其贗,或指為鍾生所摹,而謂定州有軾草書中山松醪賦殘碑,筆與此同。

軾一書每為一體,忽作顛張醉素,何可謂其必無?殆以鄉曲之私,回護其詞耶。

末二條一為陸竺僧遇魔事,一為韋際飛池河驛見雌雄猿事,皆與賞鑒無關,疑偶記冊末,而其子凡據以入梓,未及刊除也。

△《研山齋雜記》·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考研山為孫承澤齋名,或疑即為承澤作。

然所引查慎行《敬業堂詩》、王士禎《居易錄》等書,皆在承澤以後,則必不出承澤手。

考承澤之孫炯有《研山齋珍玩集覽》,此書或亦炯所撰歟。

首論六書,而附以璽印及刊版、告身、表文之屬;次研說墨譜,而附以眼鏡;次為銅器考、窯器考,皆頗足以資考證。

蓋承澤雖人不足道,而於書畫古器則好事賞鑒,兩擅其長,其所收藏,至今為世所重。

炯承其遺緒,耳濡目染,具有淵源。

其所論著,一一能詳究始末,細別纖微,固亦不足異矣。

──右「雜家類」雜品之屬,十一部,八十三卷。

皆文淵閣著錄。

(案:古人質樸,不涉雜事。

其著為書者,至射法、劍道、手搏、蹴止矣。

至《隋志》而《欹器圖》猶附小說,像經、棋勢猶附兵家,不能自為門目也。

宋以後則一切賞心娛目之具,無不勒有成編,圖籍於是始眾焉。

今於其專明一事一物者,皆別為譜錄,其雜陳眾品者,自《洞天清錄》以下,並類聚於此門。

蓋既為古所未有之書,不得不立古所未有之例矣。

△《意林》·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馬總編。

《唐書·總本傳》但稱其系出扶風,不言為何地人。

其字《唐書》作會元,而此本則題曰元會,均莫能詳也。

傳稱其歷任方鎮,終於戶部尚書,贈右僕射,謚曰懿。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總仕至大理評事,則考之未審矣。

初,梁庾仲容取周、秦以來諸家雜記凡一百七家,摘其要語為三十卷,名曰《子鈔》。

總以其繁略失中,復增損以成此書。

宋高似孫《子略》稱,仲容《子鈔》,每家或取數句,或一二百言。

馬總《意林》,一遵庾目,多者十餘句,少者一二言,比《子鈔》更為取之嚴,錄之精。

今觀所採諸子,今多不傳者,惟賴此僅存其概。

其傳於今者,如老、莊、管、列諸家,亦多與今本不同,不特《孟子》之文如《容齋隨筆》所云也。

前有唐戴叔倫、柳伯存二序,與《文獻通考》所載相同。

《唐志》著錄作一卷,叔倫序雲三軸,伯存序又雲六卷。

今世所行有二本,一為范氏天一閣寫本,多所佚脫,是以御題詩有《太玄》以下竟佚亡之之句。

此本為江蘇巡撫所續進,乃明嘉靖己丑廖自顯所刻,較范氏本少戴、柳二序,而首尾特完整。

然考《子鈔》原目凡一百七家,此本止七十一家。

洪氏載總所引書尚有《蔣子》、《譙子》、《鍾子》、張儼《默記》、裴氏《新書》、袁淮《正書》、袁子《正論》、《蘇子》、張顯《析言》、《於子》、《顧子》、《諸葛子》、陳子《要言》、《符子》諸書,此本不載。

又《通考》稱今本《相鶴經》自《意林》鈔出,而《永樂大典》有《風俗通·姓氏篇》,題曰出馬總《意林》,此本亦並無之。

合計卷帙,當已失其半,並非總之原本矣。

然殘璋斷璧,益可寶貴也。

△《紺珠集》·十三卷(內府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

案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有《紺珠集》十三卷,稱為朱勝非編百家小記而成,以舊說張燕公有紺珠,見之則能記事不忘,故以為名。

其所言體例卷數皆與今本相合,則此書當為勝非所撰。

然書首有紹興丁巳灌陽令王宗哲序,稱《紺珠集》不知起自何代,建陽詹寺丞出鎮臨門,命之校勘,將鏤版以廣其傳云云。

考丁巳為紹興七年,而《宋史》列傳勝非以紹興二年入相,既罷後,以五年起知湖州,後引疾歸,廢居八年而卒。

是宗哲作序時,勝非方以故相裡居,使此書果出其手,何至刊校之人俱不能詳知姓氏,於情理殊為可疑,或公武所紀有誤,未可知也。

其書皆抄撮說部,摘錄數語,分條件系,以供獺祭之用,體例頗與曾造《類說》相近。

惟《類說》引書至二百六十一種,而此書只一百三十七種,視造書僅得其半。

然其去取頗有同異,未可偏廢。

且其所見之書多為古本,亦有足與世所行本互相參討者。

如方言奕A18容也一條,今本注曰,奕、A18皆輕麗之貌,而此書則注雲,奕奕、A18A18。

又今本私策纖[B12H]稚杪小也一條,此書引作私、纖、犀、杪、策,少也。

證之下文,策字本次在杪字下,則此書所引為長。

蓋雖徵據叢雜,而旁見側出,其足資考證者亦多,固未可概以襞積譏之矣。

△《類說》·六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曾造編。

造字端伯,晉江人。

官至尚書郎,直寶文閣。

奉祠家居,撰述甚富。

此乃其僑寓銀峰時所作,成於紹興六年。

取自漢以來百家小說,采掇事實,編纂成書。

其二十五卷以前為前集,二十六卷以後為後集,其或摘錄稍繁,卷帙太鉅者,則又分析子卷,以便檢閱。

書初出時,麻沙書坊嘗有刊本。

後其版亡佚。

寶慶丙戌,葉時為建安守,為重鋟置於郡齋,今亦不可復見。

世所傳本,則又明人所重刻也。

其書體例,略仿馬總《意林》,每一書各刪削原文,而取其奇麗之語,仍存原目於條首。

但總所取者甚簡,此所取者差寬,為稍不同耳。

南宋之初,古籍多存,造又精於裁鑒,故所甄錄,大都遺文僻典,可以裨助多聞。

又每書雖經節錄,其存於今者以原本相校,未嘗改竄一詞。

如李繁《鄴侯家傳》下有注雲,每於泌皆稱先公,今改作泌云云。

即一字之際,猶詳慎不苟如此。

可見宋時風俗近古,非明人逞臆妄改者所可同日語矣。

△《事實類苑》·六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江少虞撰。

少虞始末未詳。

據序首自題,稱左朝請大夫權發遣吉州軍州事。

而《江西通志》亦未載其履貫,蓋已不可考矣。

其書成於紹興十五年,以宋代朝野事跡見於諸家記錄者甚多,而畔散不屬,難於稽考,因為選擇類次之。

分二十二門,各以四字標題,曰祖宗聖訓,君臣事跡,德量智識,顧問奏對,忠言讜論,典禮音律,官政治跡,衣冠盛事,官職儀制,詞翰書籍,典故沿革,詩賦歌詠,文章四六,曠達隱逸,仙釋僧道,休祥夢兆,占相醫藥,書畫技藝,忠孝節義,將相才略,知人薦舉,廣智博識,風俗雜記。

自序作二十八門,蓋傳錄之訛也。

所引之書,悉以類相從,全錄原文,不加增損。

各以書名注條下,共六十餘家。

凡十四年而後成,故徵采極為浩博。

其中雜摭成編,有一事為兩書所載而先後並存者。

又如邊鎬稱邊和尚等事,及諸家《詩話》所摘唐人詩句與宋朝事實無所關者,亦概錄之,未免疏於簡汰。

然北宋一代遺文逸事,略具於斯。

王士禎《居易錄》稱為宋人說,部之宏構,而有裨於史者,良非誣也。

其間若國朝事始,《三朝聖政錄》、《三朝訓鑒》、《蓬山志》、《忠言讜論》、《元豐聖訓》、《傅商公佳話》、《兩朝寶訓》、《熙寧奏對》、劉真之《詩話》、李學士《叢談》等書,今皆久佚,藉此尚考見一二,是尤說家之總匯矣。

王士禎載此書作四十卷,今本實六十三卷,檢勘諸本皆同,疑為士禎筆誤,或一時所見偶非完帙歟。

△《仕學規範》·四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張撰。

字功甫。

官奉議郎,直秘閣。

是書分為學、行己、位官、陰德、作文、作詩六類,統載宋名臣事狀,並徵引原文,各著出典。

若所採《九朝名臣傳》諸書,俱為修史者所據依,故多與史合,且可補其遺闕。

如所錄范仲淹鎮青、社時,設法免青民輦置之苦,青民至為立祠。

又趙治越州,歲荒令貯米者反增價糶之,而其後更賤,民胥全活。

均雲出四科事實。

又張方平知昆山縣,收餘賦以給貧民,而止民數十年侵越之訟。

雲出哲宗《名臣傳》。

今其書皆不傳,而三人本傳亦未載。

此類頗多,均可以資考證。

蓋與朱子《名臣言行錄》體例雖殊,而其為一代文獻之徵則一也。

△《自警編》·九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宋趙善撰。

善,太宗七世孫,家於南海。

端平中嘗知江州。

其書乃編次宋代名臣大儒嘉言懿行之可為法則者。

凡學問類子目三,操修類子目十二,齊家類子目四,接物類子目七,出處類子目五,事君類子目十一,政事類子目十七,拾遺類子目二,共八類五十五目。

蓋亦仿《言行錄》之體而少變其義例者也。

善生南宋之季,而所載至靖康而止。

其後惟朱子議論間為采入,其餘多不甄錄。

固由時代相接,難於棄取,亦以宋時士大夫風俗淳厚,惟汴都為極盛。

南渡而遠,門衣立而黨局生,議論繁而實意減,非復先民篤厚之風。

故獨臚陳舊德,以示斷限歟。

雖所列率人所習聞,而縷析條分,便於省覽。

其財賦門、兵門及拾遺一類,則並及於壬人僉夫,用垂炯戒,亦當時士大夫之藥石矣。

原本各注所引書名,今多佚脫,蓋傳刻者失之。

諸本並同,亦姑仍其舊焉。

△《言行龜鑒》·八卷(永樂大典本)

元張光祖編,光祖《元史》無傳,志乘亦不載其名,始末無可考見。

惟大德癸卯陳普作是書序,稱襄國張君字紹先,大德辛丑為泉州推官。

睹其歷任為政,信其為仁人君子。

又有大德甲辰熊禾序,稱光祖質美嗜學,有天下來世之志。

陳普即學者所稱石堂先生,熊禾即學者所稱勿軒先生,皆宋、元間篤行醇儒,不妄許可。

據其所言,則光祖亦君子人矣。

初,宋趙善作《自警編》,錄前輩嘉言善行以示矩,光祖欲為刊行,熊禾以善所編尚有未及刪潤者,光祖乃即善舊本益以《典型錄》、《厚德錄》、《善善錄》、《名臣言行錄》,及博采名臣碑誌之文,裒輯排比,以成是編。

據原序稱,分學問、德行、交際、家道、出處、政事、民政、兵政八門。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錄作八卷,蓋一門為一卷也。

原序又稱,類列八十有二,枚舉為九百五十有五。

今原本散佚,惟載於《永樂大典》者尚存四百七十二條,而八十有二之子目則不可復考。

然唐以前分類之書,不過撮舉大綱,易於包括。

宋人著書,好立子目,目愈繁碎則分隸彌易糾紛。

今子目既已無徵,惟以所立八門依類排纂,轉覺便於循覽。

又原序稱每類之中首之以善行,次之以嘉言,先踐履,後議論也。

然言行既各分編,則一人之名,一類中先後復出,時代未免顛舛。

又或一事一人而言行並見,尤難於割裂其文,體例殊為未善。

今惟以人統事,以時代敘人,庶端緒不淆,然易見。

雖編次視原本稍殊,而要之標舉芳蹤,示人傚法,於光祖著書之本旨固未嘗失足。

宋、元說部諸書,每雜述詼諧,侈陳神怪,以供文士之談資。

是編所記雖平近無奇,而篤實切理,足以資人之感發,亦所謂布帛菽粟之文,雖常而不可厭者歟。

△《說郛》·一百二十卷(通行本)

明陶宗儀編。

宗儀有《國風尊經》,已著錄。

《因樹屋書影》稱,南曲老寇四家有宗儀《說郛》全部,凡四巨櫥,世所行者非完本。

考楊維楨作是書序,稱一百卷。

孫作《滄螺集》中有宗儀小傳,亦稱所輯《說郛》一百卷。

二人同時友善,目睹其書,必無虛說,知《書影》所記妄也。

蓋宗儀是書,實仿曾造《類說》之例,每書略存大概,不必求全。

亦有原本久亡,而從類書之中鈔合其文,以備一種者,故其體例與左圭《百川學海》迥殊。

後人見其目錄所列數盈千百,遂妄意求其全帙,當必積案盈箱。

不知按籍而求,多歷代史志所不載,宗儀又何自得之乎?都《三餘贅筆》又稱《說郛》本七十卷,後三十卷乃松江人取《百川學海》諸書足之,與孫作、楊維楨所說又異,豈時原書殘闕,僅存七十卷耶?考宏治丙辰上海郁文博序,稱與《百川學海》重出者三十六種,悉已刪除。

而今考《百川學海》所有,此本仍載。

又捲首引黃平倩語,稱所錄子家數則,自有全書。

經籍諸注,似無深味。

宜刪此二A19,以鹽官王氏所載學庸古本數種冠之云云。

今考此本已無子書、經注,而開卷即為《大學石經》、《大學古本》、《中庸古本》三書,目錄之下各注補字,是竟用其說,竄改舊本。

蓋郁文博所編百卷,已非宗儀之舊,此本百二十卷,為國朝順治丁亥姚安陶所編,又非文博之舊矣。

其中如《春秋緯》九種之後又別出一《春秋緯》,《青瑣高議》之外又別出一《青瑣詩話》,孔氏《雜說》之外又別出一《珩璜新論》。

周密之《武林舊事》分題九部,段成式之《酉陽雜俎》別立三名,陳世崇之《隨隱筆記》詭標二目,宗儀之謬,決不至斯。

又王逵《蠡海集》,其人雖在明初,而於宗儀為後輩,自商《稗海》始誤為宋之王逵,漢《雜事秘辛》出於楊慎偽撰,慎正德時人,又遠在其後。

今其書並列集中,則不出宗儀又為顯證。

然雖經竄亂,崖略終存,古書之不傳於今者,斷簡殘編,往往而在,佚文瑣事,時有徵焉。

固亦考證之淵海也。

所錄凡一千二百九十二種,自三十二卷劉束傳載以下,有錄無書者七十六種。

今仍其舊。

原本卷字皆作A19,卷首引包衡之說,謂A19音周,與軸同,《書影》則謂A19音縛,並雲出佛書,今亦仍之。

至所續四十六卷,皆明人之詞,全書尚不足觀,摘錄益無可取,別存其目,不復留溷簡牘焉。

△《古今說海》·一百四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陸楫編。

楫字思豫,上海人。

是編輯錄前代至明小說,分四部七家。

一曰說選,載小錄編記二家,二曰說淵,載別傳家。

三曰說略,載雜記家。

四曰說纂,載逸事、散錄、雜纂三家。

所採凡一百三十五種,每種各自為帙,而略有刪節。

考割裂古書,分隸門目者,始魏繆襲、王象之《皇覽》。

其存於今者,修文殿《御覽》以下,皆其例也。

裒聚諸家,摘存精要,而仍不亂其舊第者,則始梁庾仲容之子鈔。

其存於今者,唐馬總《意林》以下,皆其例也。

楫是書作於嘉靖甲辰,所載諸書,雖不及曾造《類說》,多今人所未見,亦不及陶宗儀《說郛》捃拾繁富,鉅細兼包,而每書皆削其浮文,尚存始末,則視二書為詳贍。

參互比較,各有所長,其羅之力,均之不可沒焉。

△《玉芝堂談薈》·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徐應秋撰。

應秋字君義,浙江西安人。

萬曆丙辰進士,官至福建左布政使。

是書亦考證之學,而嗜博愛奇,不免兼及瑣屑之事。

其例立一標題為綱,而備引諸書以證之,大抵采自小說,雜記者為多。

應秋自序有曰:未及典謨垂世之經奇,止輯史傳解頤之雋永。

名之談薈,竊附說鈴,其宗旨固主於識小也。

然其捃摭既廣,則兼收並蓄者不主一途。

軼事舊聞,往往而在。

故考證掌故,訂正名物者,亦錯出其間。

披沙揀金,集腋成裘,其博洽之功,頗足以抵冗雜之過,在讀者別擇之而已。

昔李修《太平廣記》,陶宗儀輯《說郛》,其中譎怪居多,而皆以取材宏富,足資采擇,遂流傳不廢。

應秋此編,雖體例與二書小別,而大端相近。

至來集之《之樵書》,全仿應秋而作。

然有其蕪漫,而無其博贍,故置彼取此焉。

△《元明事類鈔》·四十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姚之撰。

之有《後漢書補逸》,已著錄。

是編蓋摘取元、明諸書分門隸載,亦江少虞《事實類苑》之流,似乎類書,實則非類書也。

其所纂述,大抵典則可觀。

如元代故實載於說部者最少,是書志疆域則引劉郁《西使記》,以證拓境之遠,志任官則引《經世大典》,以證銓法之密,皆足補《元史》各志之闕。

又如引《詩會小傳》以志馬祖常之耿直,引《名臣言行錄》以志霍肅之公正,亦足裨《元史》列傳所未備。

至記宮殿一門,雜取元《掖庭記》、元人詩集,搜羅頗博,更可與析津志諸書相參。

唯記奎章閣而不知崇文閣之更重,記只遜引長安客話謂上直之衣,不知即輿服志之質孫(案:只遜質孫皆濟遜訛文,《元史·國語解》已經改正,今以辨訂其訛,是以仍各書其舊字,以見異同舛互之所由),自天子至衛士皆有之,乃前後互引,失於考證,未免稍有疏略。

至明代說部,浩如煙海,所採亦未為詳賅。

然萬曆以後。

門戶交爭,恩怨糾纏,餘波及於翰墨,凡所記錄,多不足憑。

之或病其冗濫而矜慎取之歟?是亦不失闕疑之義也。

──右「雜家類」雜纂之屬,十一部,五百三十六卷,俱文淵閣著錄。

(案:以上諸書,皆采摭眾說以成編者,以其源不一,故悉列之雜家。

《呂覽》、《淮南子》、《韓詩外傳》、《說苑》、《新序》亦皆綴合群言,然不得其所出矣。

故不入此類焉。

△《儼山外集》·三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陸深撰。

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

是編乃其記之文,其子楫匯為一集。

凡《傳疑錄》二卷,《河汾燕閒錄》二卷,《春風堂隨筆》一卷,《知命錄》一卷,《金台紀聞》二卷,《願豐堂漫書》一卷,《山餘話》一卷,《玉堂漫筆》三卷,《停驂錄》一卷,《續停驂錄》三卷,《豫章漫抄》四卷,《中和堂隨筆》二卷,《史通會要》三卷,《春雨堂雜抄》一卷,《同異抄》二卷,《蜀都雜抄》一卷,《古奇器錄》一卷,《書輯》三卷。

其中惟《史通會要》摭劉知幾之精華,隱括排纂,別分門目,而采諸家之論以佐之,凡十有七篇,專為史學而作。

同異錄為進御之本,采擇古人嘉言,撮其大略,分上下二篇,上曰典常,下曰論述,專為治法而作。

古奇器錄皆述珍異。

書輯皆論六書八法。

其餘則皆訂正經典,綜述見聞,雜論事理。

每一官一地,各為一集,部帙雖別,體例則一。

雖讕言瑣語,錯出其間,而核其大致,則足資考證者多,在明人說部之中,猶為佳本。

舊刻本四十卷。

今簡汰《南巡日錄》、《大駕北還錄》,《淮封日記》、《南遷日記》、《科場條貫》、《平北錄》六種,別存其目,故所存惟三十四卷焉。

△《少室山房筆叢正集》·三十二卷、《續集》·十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明胡應麟撰。

應麟字元瑞,蘭人。

萬曆丙子舉人。

以依附王世貞得名,故《明史·文苑傳》附載世貞傳中。

此其生平考據雜說也。

分正續二集,為書十六種。

曰經籍會通四卷,皆論古來藏書存亡聚散之跡。

曰史書占畢六卷,皆論史事。

曰九流緒論三卷,皆論子部諸家得失。

曰四部正訛三卷,皆考證古來偽書。

曰三墳補遺二卷,專論《竹書紀年》、《逸周書》、《穆天子傳》三種,以補《三墳》之闕。

曰《二酉綴遺》三卷,皆采摭小說家言。

曰《華陽博議》二卷,皆雜述古來博聞強記之事。

曰《莊岳委譚》二卷,皆正俗說之附會。

曰《玉壺遐覽》四卷,皆論道書。

曰《雙樹幻鈔》三卷,皆論內典。

曰《丹鉛新錄》八卷,曰《藝林學山》八卷,則專駁楊慎而作。

其中徵引典籍,極為宏富,頗以辨駁自矜,而舛訛處多不能免。

如沈德符《敝帚軒剩語》摘其以峨嵋為佛經金剛山之非,辨婦人弓足之前後兩岐。

王士禎《香祖筆記》摘其誤以秦宜祿妻為呂布妻。

唐人長安女兒踏春陽一絕止據《博異志》而不引沈亞之為疏漏,近時張文{林風}《螺江日記》以為竹書實出於晉太康年,而應麟以為咸寧,反糾楊慎為非是。

今核其所說,如《經籍會通》謂《崇文總目》但經史有所論列,子集闕如。

蓋據《六一集》所載,然《六一集》中亦尚存子部之半,非竟闕也。

又謂廣川書跋惟以《說經》為主,自餘諸家僅存卷數,蓋據《書錄解題》,然《書錄解題》所言乃廣川《藏書志》,非廣川書跋也。

又謂《孟子》七篇而《漢志》十一篇,蓋七字誤分為二也。

然前已引《困學紀聞》稱《孟子》外篇四篇,以四合七,非十一而何,何隔兩頁而自矛盾也。

又謂先孔子而著書者《黃帝史孔甲盤盂》二十六篇,然《漢志》註明雲依托,何以謂書在孔子前也。

又謂《漢志》兵家兒子一篇,書名奇怪,然兒古倪字,故倪寬史亦作寬,倪子名書亦猶《孫子》、《吳子》,何奇怪之有也。

又雲刊版當始於隋,引開皇十三年敕廢像遺經悉令雕版為證。

然史文乃廢像遺經悉令雕造,非雕版也,史書占畢大抵掉弄筆端,無所考證。

至雲世知項橐八歲而師孔,不知蒲衣八歲而師舜。

甘羅十二上卿少矣,而伯益五歲掌火尤少。

以小說委談入之史論,殊為可怪。

至以曹沫劫盟為葵邱之會,以《素問》之雷公為黃帝弟子,更不知出何典記矣。

《九流緒論》謂史佚為墨家之祖,不知《呂氏春秋》有史角之明文。

謂《隋志》不載《孔叢》,不知《隋志》《孔叢》七卷在《論語》類中,不在儒家類中。

謂孔傳《續六帖》鄭樵《通志》所無,不知傳與樵俱建炎、紹興間人,同時之書,樵安能著錄?《四部正訛》謂憚於自名者魏泰筆錄,然《東軒筆錄》,實泰自署名,其托名梅堯臣者乃《碧》。

謂衛元嵩《元命包》襲《春秋孝經緯》之名,然元嵩書名《玄包》,不名《玄命包》,且《春秋》有元命苞苞,苞字從草,《孝經》並無《玄命包》也。

至謂《子華子》之程本即偽撰者之姓名,益無稽矣。

姑約舉其一二,尚不止沈德符等之所糾。

蓋捃摭既博、又復不自檢點,牾橫生,勢固有所不免。

然明自萬曆以後,心學橫流,儒風大壞,不復以稽古為事。

應麟獨研索舊文,參校疑義,以成是編,雖利鈍互陳,而可資考證者亦不少,朱彝尊稱其不失讀書種子,誠公論也。

楊慎、陳耀文、焦諸家之後,錄此一書,猶所謂差強人意者矣。

△《鈍吟雜錄》·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馮班撰。

班字定遠,號鈍吟居士,常熟人。

卷首自署曰上黨,從郡望也。

是書凡家誡二卷,正俗一卷,讀古淺說一卷,嚴氏糾謬一卷,日記一卷,誡子帖一卷,遺言一卷,《通鑒綱目》糾謬一卷,將死之鳴一卷。

班著述頗多,歿後大半散佚。

其猶子武,搜求遺稿,僅得九種,裒而成編。

家誡多涉歷世故之言,其論明末儒者之弊,頗為深切。

正俗皆論詩法讀古淺說多評詩文,日記多說筆法、字學,皆間附雜論。

嚴氏糾謬辨嚴羽《滄浪詩話》之非,誡子帖多評古帖,論筆法末附以社約四則,皆論讀書之法。

遺言、將死之鳴皆與家誡相出入。

《通鑒綱目》糾謬尚未成書,僅標識五條,武錄而存之耳。

大抵明季諸儒,守正者多迂,騖名者多詐,明季詩文,沿王、李、鍾、譚之餘波,偽體競出。

故班諸書之中,詆斥或傷之激。

然班學有本源,論事多達物情,論文皆究古法。

雖間有偏駁,要所得者為多也。

──右「雜家類」雜編之屬,三部,九十二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古無以數人之書合為一編而別題以總名者,惟《隋志》載《地理書》一百四十九卷,錄一卷。

注曰,陸澄合《山海經》以來一百六十家以為此書。

澄本之外,其舊書並多零失,見存別部自行者惟四十二家。

又載《地記》二百五十二卷。

注曰,梁任增陸澄之書八十四家以為此記。

其所增舊書亦多零失,見存別部行者惟十二家。

是為叢書之祖,然猶一家言也。

左圭《百川學海》出,始兼裒諸家雜記。

至明而卷帙益繁,《明史·藝文志》無類可歸,附之類書,究非其宜,當入之雜家,於義為允。

今雖離析其書,各著於錄,而附存其目,以不沒輯之功者,悉別為一門,謂之雜編。

其一人之書合為總帙而不可名以一類者,既無所附麗,亦列之此門。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