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宋僧祖秀撰。祖秀,蜀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

△《華陽宮紀事》·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宋僧祖秀撰。

祖秀,蜀人。

靖康元年閏十一月汴京陷時,隨都人避兵艮岳,因紀其邱壑池館之勝。

敘述極詳,末歸其過於朱π、梁師成,而推原禍本於蔡京。

王《東都事略》全載之。

此本蓋即從書錄出也。

△《艮岳記》·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張昊撰。

昊有《會稽續志》,已著錄。

是書取徽宗御制《艮岳記》及蜀僧祖秀所作《華陽宮記》,各摭其略。

首敘朱π擾民之事,又稱越十年,金人南侵,台榭宮室,悉皆拆毀,官不能禁。

其大意亦與祖秀同耳。

△《故宮遺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蕭洵撰。

洵,廬陵人。

洪武初,為工部郎中。

奉命毀元故宮,因記其制度。

洵後為湖州長興令,欲刊未果,其本歸於呂山高氏家。

洪武丙子,松陵吳節從高氏鈔傳。

萬曆中,武進趙琦美得之,以張浙門家鈔本互校,因行於世。

其書序次典核,朱彝尊《日下舊聞》全載之,故今不重錄焉。

──右「地理類」宮殿疏之屬,三部、三卷,皆附《存目》。

△《新定九域志》·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此書與宋王存等所撰《元豐九域志》文並相同,惟府州軍監縣下多出《古跡》一門。

詳略失宜,視原書頗為蕪雜。

蓋即晁公武《讀書志》所云新本,朱彝尊跋以為是民間流行之書者也。

首卷四京及京東東路俱已闕,次卷亦有訛脫。

彝尊曾見昆山徐氏家藏宋槧本,所紀闕文,與此本同。

蓋即從徐氏錄出者。

張昊《谷雜記》稱,南渡後閩中刻《九域志》,誤改睦州為嚴州。

今檢毛晉家影鈔《九域志》舊本,「睦」字未改,而此本則已作「嚴州」。

足知其出於南宋閩中刊本,而《古跡》一門當即其時坊賈所增入矣。

王士禎《居易錄》載,所見《九域志》與此本合,而誤以為即元豐經進之書,則亦未見王存原本也。

△《歷代地理指掌圖》·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宋蘇軾撰。

始自帝嚳,迄於宋代,為圖凡四十有四。

前有序,後有總論。

其序雲據《元豐九域志》,然書中乃有建炎二年改江寧為建康府,紹興三十二年升洪州為隆興府諸語。

案費袞《梁溪漫志》曰:「今世所傳《地理指掌圖》,不知何人所作。

其考究精詳,詮次有法,上下數千百年,一覽而盡,非博學洽聞者不能為,自足以傳遠。

然必托之東坡,其序亦云東坡所為。

觀其文淺陋,乃舉子對策手段,東坡安有此語!最後有本朝升改廢置州郡一圖,乃有崇寧以後迄於建炎、紹興所廢置者,此豈出於東坡之手哉」云云。

則此書之偽,南宋人固已言之,而流傳刊本仍題軾名。

刊胡安國《春秋傳》者,皆摘其列國一圖為冠,亦仍題曰東坡,謬之甚矣。

其書雖簡明,而疏略殊甚。

費袞所稱,殊為過當,亦不足據也。

△《寰宇通衢》·一卷(內府藏本)

明洪武中官撰。

案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曰:「《寰宇通衢》一卷,洪武二十七年九月書成。

先是,太祖以輿地之廣,不可無書以紀之。

乃命翰林儒臣以天下道裡之數,類編為書。

其方隅之目有八。」

所言皆與此本合。

△《輿圖記敘》·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桂萼撰。

萼有《桂文襄奏議》,已著錄。

是編即嘉靖八年為大學士時所上。

首為《總圖》,次則兩京十三省各為一圖,附以《四夷圖》。

但略具兵馬錢糧之總數,並府州縣衛之名亦不具列。

所述利病,亦皆敷衍之詞。

其《奏進疏》乃稱,披此圖如祖宗之親歷地方者然。

而世宗批答,亦稱其明白要切,具見體國經濟。

皆不可解也。

△《志略》·十六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廖世昭撰。

世昭,福建懷安人。

正德丁丑進士,官國子監博士。

是書首題南京兵部武庫司刊行,蓋當時官本。

前載《周禮·職方氏·九州》全文,其後每省為一圖,而終以《四裔各略》。

載其沿革、山川、人物、古跡、土產,舛訛闕略。

殊無可觀。

其《四裔》一卷,傳聞附會,尤多失真,地誌中之最劣者也。

△《皇輿考》·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張天復撰。

天復號內山,山陰人。

嘉靖丁未進士,官至南按察司副使。

事跡附見《明史·文苑傳》其子元忭傳中。

是書取閩本《志略》稍加潤飾。

其自序云:「文襄桂公《輿地圖志》、宮諭念庵羅公《廣輿圖》、司馬許公《九邊論》,詞約而事該。

故往往引三家之說冠於篇端。」

文襄桂公者桂萼,念庵羅公者羅洪先,司馬許公者許論也。

其大意在規《明一統志》之失,但貪列人物,依然掛一漏萬。

至若四至八到,郡縣沿革,皆略而不詳,未為善本。

△《圖注水陸路程途》·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黃汴撰。

汴不知何許人。

是書前列南北二京及各省路途,後序道路分合,裡數遠近。

其山川夷險,亦言之頗詳。

書成於隆慶四年,而猶載廣東至安南驛路。

蓋未棄交趾以前所設站也。

△《郡縣釋名》·二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郭子章撰。

子章有《衣生易解》,已著錄。

其書以郡縣地名一一詮釋其文義,交義可通則略為訓詁。

如福州則雲取百順之名,永清則雲取邊境永清之類,皆固陋之甚。

至不可解者則置而不言,亦何取於釋名乎?

△《目營小輯》·四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陸化熙撰。

化熙有《詩通》,已著錄。

是書以十三省布政司為綱,系以所屬府州縣衛所。

凡土貢之宜、鹽課之增損、屯田之稅鈔,悉隨地詮敘。

至太僕寺、行太僕寺並各苑馬寺監馬數增耗,及邊關堡寨之廢置、武弁員額駐屯之處,多有《明會典》所未載者。

前有自序,題辛酉仲夏。

辛酉為天啟元年,而書中永平府條下有「天啟五年八月現在官兵十一萬七千八十六員名,馬騾駝牛五萬三千八百五十二匹只」,及所支月餉之數。

則序作於辛酉,書成又在乙丑後矣。

其曰「目營」者,自序謂取「目若營四海」之意。

蓋亦有志時務者也。

△《輿地名勝志》·一百九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曹學撰。

學有《易經通論》,已著錄。

學以博洽聞,著述甚富。

是書則由雜采而成,頗無倫次,時亦舛訛。

又多不著出典,未為善本。

△《今古輿地圖》·(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

首列《明一統圖》,由明溯元,層累而上,至帝嚳九州,凡為圖五十。

又別為《古今區域總要》、《歷代山名》、《歷代水名》、《辰次分野》、《列國分野》、《天象分野》、《山河兩戒》八圖。

共圖五十有八,凡明郡縣用墨書,而歷代沿革異同俱以五色筆界畫細注,又各附說於圖中。

考錢曾《讀書敏求記》曰:「《古今輿地圖》二卷,起帝嚳九州至元末群雄,悉以明朝區域為總要,復以朱界其間,標舉歷代地理於上。

凡古今山水名,及一行山河兩戒鹹載焉。」

據其所言,與此本合。

惟曾雲二卷,此不分卷。

曾雲起帝嚳九州至元末群雄,此起元末群雄至帝嚳九州為小異。

蓋此書本無卷數,曾所藏蓋以篇頁稍繁分為二冊,故以二捲著錄。

又每頁各自為圖,不相聯屬。

裝潢者以時代先後敘之,故始自帝嚳耳。

然書名「今古」,不名「古今」,是自後溯前之明證。

圖旁亦細注某圖第幾字,則曾所藏本為誤移其次序審矣。

其書於明代郡縣不能計裡開方,又不能上測經緯二度,其方向皆在影響之間。

根柢先已不確,歷代沿革遂皆從之而移。

曾以謝莊《左傳圖》比之,非其倫也。

△《天下郡國利病書》·一百二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顧炎武撰。

炎武有《左傳杜解補正》,已著錄。

是書蓋雜取天下府州縣志書,及歷代奏疏文集並明代實錄,輯錄成編。

其中采掇舊文,同異兼收,間有矛盾之處。

編次亦絕無體例,蓋未成之稿本也。

△《增訂廣輿記》·二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蔡方炳撰。

方炳字九霞,號息關,昆山人。

明山西巡撫懋德之子也。

是編因明陸應《廣輿記》而稍刪補之。

大抵鈔撮《明一統志》,無所考正。

自列其父於《人物》中,亦乖體例。

懋德不愧於人物,宜待天下後世記之,不可出自方炳。

方炳自作家傳,亦無不可,特不可載於輿記也。

△《閱史津逮》·(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約淳撰。

約淳字博成,餘姚人。

順治辛丑進士,官泰安縣知縣。

是書以閱史不諳地理,無由識其形勢,乃考訂往牒,正其舛訛,各繪以圖。

前有自序,稱首《禹貢》,從其朔也;《職方》所載,代有殊名,作《歷代疆域圖》十有一;海寓瓜分,英雄角逐,作《歷代割據圖》八;行台分建,元創明因,作《省會圖》十有七;玉門西限,長城北起,作《九邊圖》十有一;羌人畢至,百粵胥通,作《鎮番圖》二,《鎮蠻圖》三;神京都燕,輸將及焉,作《漕河》、《海運圖》各一;古河北播,今通淮泗,作《黃河圖》一;文命四敷,明堂鹹享,作《域外圖》九;既有省會,必詳分野,作《天文圖》一。

今考其《省會圖》內有北直隸、南直隸等圖,福建省圖尚無台灣、澎湖。

蓋成於明之末年,入國朝未及改修雲。

△《歷代輿地徵信編殘本》·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錢邦寅撰。

邦寅字馭少,丹徒人。

是編成於雍正中。

前無總目,不知原本卷帙幾何。

此所存殘稿題曰《前集》,自第一卷至第四卷,敘歷代疆域分合。

第五卷至第六卷之上半,為形勝紀略。

第六卷之下半為水道紀略。

以下則全佚焉。

其考據議論,亦頗博辨。

而脫落斷爛,即此所存之六卷已不盡可讀矣。

△《山河兩戒考》·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文靖撰。

文靖有《禹貢會箋》,已著錄。

星野之說,見於《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

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

鄭康成注云:大界則九州,州中諸國之封域,於星亦有分焉,其書亡矣。

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

如鄭氏所言,以九州為大限,而諸國地域遠於國都者,其上應之星自不得盡同。

是星野不主列國而主乎其地。

《漢書·地理志》於漢時郡縣略著梗概。

至唐而僧一行又據山河以分,於義尤近。

然其說有雲,魏徙大梁則西河合於東井,秦拔宜陽而上黨入於輿鬼。

彼此遷就,益涉支離。

特其文辭綜博,足以自達所見。

故後代言分野者悉宗之。

文靖廣采群書以為之注,此八卷是也。

自卷九至卷十四則文靖所續補,亦引群書為之注。

自漢以降,星野之書已亡。

說者徒就《春秋內外傳》,以其所及,推其所不及。

牽合附會,皆所不免。

是書雖詳於考古,不涉占驗,然博引曲證,以資談論則可,於實用毫無所當也。

△《古今約說》·(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邵元龍編。

自署曰古九峰,蓋松江人也。

其書節鈔古今輿地故實詩文,排輯成編,漫無體例。

兼有塗乙空闕處,猶未完之稿也。

──右「地理類」總志之屬,十七部、四百三十七卷,內三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