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國朝孫承澤撰。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

△《籐陰札記》·(無卷數,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孫承澤撰。

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

是編乃其講學之語,共一百餘條。

大抵以程、朱為宗,而深詆金姚江,亦頗涉及史事。

其論元許衡、劉因一條,謂衡不對世祖伐宋之問為是。

而以因作《渡江賦》有我有名而眾,彼無義而小,留我奉使,讎我大邦云云,過於尊元抑宋為非。

不知二人生長北方,由金入元,皆非宋之臣子。

乃於一百餘年之後,責其當尊邈不相關之趙氏,可謂紕繆之至矣。

△《學約續編》·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孫承澤編。

初,承澤嘗輯周、程、張、朱之言為《學約》一編。

是編又以明薛、胡居仁、羅欽順、高攀龍四家之語仿《近思錄》之例,訂為一集以續之。

前有自記稱,《學約》於二程同時不入堯夫。

考亭同時不入南軒、東萊,故茲編亦不入月川、楓山、後渠、涇野、念、涇陽、少墟諸家雲。

△《考正晚年定論》·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承澤撰。

是書以王守仁所作《朱子晚年定論》不言晚年始於何年,但取偶然謙抑之詞,或隨問而答之語,及早年與人之筆錄之,特欲借朱子之言以攻朱子,不足為據。

乃取朱子《年譜》、《行狀》、《文集》、《語類》等書,詳為考正。

以宋孝宗淳熙甲午為始,朱子是時年四十有五,其後乃始與陸九淵兄弟相會。

以次逐年編輯,實無一言合於陸氏,亦無一字涉於自悔。

因逐條辨駁,輯為是編。

考晚年定論初出之時,羅洪先致書守仁,所辨何叔京、黃直卿二書,已極為明晰。

是書特申而明之,大旨固不出羅書之外。

至謂守仁立身居家,並無實學,惟事智術籠罩,乃吾道之莽、懿。

又取明世宗時請奪守仁封爵會勘疏,及不准恤典之詔以為口實,則摭拾他事以快報復之私,尤門戶之見矣。

△《明辨錄》·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孫承澤撰。

是書取諸儒闢佛之言,匯載成帙。

上卷首載昌黎《原道》及《佛骨表》,而傅奕疏及太宗斥蕭詔轉列於後,其餘辨論陸九淵、楊簡、王守仁之說者亦備記之。

下冊則皆諸儒語錄辨駁佛氏之學者。

△《紫陽通志錄》·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高世泰編。

世泰有《五朝三楚文獻錄》,已著錄。

是編本徽州汪知默等輯其紫陽書院講會之語,名曰《理學歸一》,寄示世泰。

適孫承澤以《學約續編》、魏裔介以《知統翼錄》先後寄至。

世泰因合刁包《潛室札記》、陳揆《省心日記》諸條並梓行之。

其曰《通志》者,蓋謂通彼此應求之志,以明為學之出於一源。

卷末自附格致講、學講各一篇,又有講畢送難之語,頗涉禪宗窠臼。

蓋猶沿明季書院之餘習也。

△《聖學入門書》·(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瑚撰。

瑚字言夏,號確,太倉人。

前明崇禎壬午舉人。

是書分大學日程、小學日程二種。

大學日程曰格致之學、誠意之學、正心之學、修身之學、齊家之學、治平之學,於八條目之中復分條目,各為疏解。

小學日程曰入孝之學、出弟之學、謹行之學、信言之學、親愛之學、文藝之學,其條目較之大學為簡。

其用功之要曰日省敬怠,日省善過,末附日程格式於後。

每日為空格,以四格記晨起、午前、午後、燈下,以二格總記敬怠,善過,又有半月總結之法。

蓋即仿袁黃《功過格》意,惟不言果報,稍異乎有為而為。

然科條密於秋荼,非萬緣俱謝,靜坐觀心,不能時時刻刻操管繕錄也。

△《學言》·三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白允謙撰。

允謙字子益,陽城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

入國朝授秘書院檢討,官至刑部尚書。

此書皆其講學之語,上卷五十九條,下卷六十條,又續一卷,凡八十一條。

其曰無我之我是謂真我,無知之知是謂良知。

又曰聖人無內無外,仁可智也,智可仁也。

皆語涉惝,非篤實之學也。

△《此語錄》·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胡統虞撰。

統虞字孝緒,武陵人。

前明崇禎癸未進士,入國朝官至國子監祭酒。

此書前二卷為成均語錄,乃官祭酒時與諸生講論者,附原性、或問、學規三種。

三卷至七卷為四書語錄,八卷為萬壽宮語錄,末二卷為此語錄,以別乎成均、萬壽宮也。

其學禰姚江而祖象山,專持良知之說,於朱子頗不能盡合。

如記陸子靜鵝湖講喻義一章,滿座為之揮淚。

講畢,朱晦長跪以謝曰:「熹平生學問,實實未嘗看到此處。」

其軒輊類多如此,亦可謂深於門戶之見者矣。

△《理學傳心纂要》·八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奇逢撰,漆士昌補。

奇逢有《讀易大旨》,已著錄。

士昌,江陵人,奇逢之門人也。

奇逢原書,錄周子、二程子、張子、邵子、朱子、陸九淵、薛、王守仁、羅洪先、顧憲成十一人,以為直接道統之傳。

人為一篇,皆前敘其行事而後節錄其遺文,凡三卷。

又取漢董仲舒以下至明末周汝登,各略載其言行以為羽翼理學之派,凡四卷。

奇逢歿後,士昌復刪削其語錄一卷,攙列於顧憲成後,共為八卷。

奇逢行誼,不愧古人。

其講學參酌朱、陸之間,有體有用,亦有異於迂儒。

故湯斌慕其為人,至解官以從之遊。

然道統所歸,談何容易。

奇逢以顧憲成當古今第十一人,士昌又以奇逢當古今第十二人。

醇儒若董仲舒等猶不得肩隨於後,其猶東林標榜之餘風乎?

△《歲寒居答問》·二卷、《附錄》·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國朝孫奇逢撰。

皆自錄朋友答問之語。

奇逢之學主於明體達用。

宗旨出於姚江。

而變以篤實。

化以和平。

兼采程、朱之旨,以彌其闕失。

故其言有曰:門宗分裂,使人知反而求之事物之際,晦翁之功也;然晦翁歿而天下之實病不可不瀉。

詞章繁興,使人知反而求之心性之中,陽明之功也;然陽明歿而天下之虛病不可不補。

是其宗旨所在也。

舊本前有《附錄》一卷,為奇逢所作格物說及楊東明興學會約八條。

既曰《附錄》,不應弁首,或裝輯時誤置卷端耳。

△《潛室札記》·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刁包撰。

包有《易酌》,已著錄。

其書以平日所見隨筆札記。

王士禎《池北偶談》,嘗稱其中為蓋世豪傑易,為愜心聖賢難一條;又稱其趨吉避凶蓋言趨正避邪,若認作趨福避禍便誤一條。

然所言心性及格致誠敬,類多拾前人緒餘。

其謂讀《春秋》而不知胡傳之妙,不可以言《春秋》。

亦不出裡塾拘墟之見。

又稱吾輩第一座名山在《大學》知止一節,且謂此山又不在書本上,還只在腔子裡。

語殊虛渺,尤不免墮入姚江門徑矣。

△《張界軒集》·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時為撰。

時為字景明,餘干人。

前明福王時貢生。

是編乃其族孫司直所刻,目列十六卷。

首序傳目錄一卷,次為學約言四卷,次讀近思錄紀言一卷,次六一寤言一卷,次喪禮去非一卷,次讀左言一卷,次語錄一卷,次詩文六卷,故總以集名。

然讀左言、語錄、詩文皆未刻,刻者皆講學之書,仍以集名,非其實也。

江右之學,大抵以陸氏為宗。

時為生胡居仁之鄉,乃獨從居仁宗朱子,故其言平正篤實者居多,然頗有主持太過者。

如曰六經載道之書,非止為治天下之書,是徒知尊崇性命,菲薄事功,而不知大人之學由格致而治平,中庸之理自中和而位育也。

又謂程子淡風輕一詩,與陰陽四時相準,四句分配四時之氣,一句亦分配四時之氣,如淡二字是春氣,風輕二字是夏氣,近午二字是秋氣,天字是冬氣,恐程子吟詩之時斷無此意,即伶倫制律,後夔典樂,周公輯頌,亦斷無此法也。

他如擬奏疏於朝,請旨定天下傳奇為六等,古今無此政體。

又擬定假名著書者視殺人之罪加一等,古今亦無此律令。

其於程朱之學,殆猶食而未化歟。

△《性圖》·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采撰。

采字亮公,號復堂,南城人。

是書立為六圖,以發明心性之旨。

一曰性圖,二曰心圖,三曰情質圖,四曰氣質圖,五曰心性情氣質總圖,六曰中和圖。

附以辛未會語及再復陶企夫書,皆辨論六圖之義。

其大旨以孟子四端為說,力矯靜觀未發之失,論頗篤實。

惟以心與性分為二物,則究未為協也。

△《學案》·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撰。

字無量,金壇人。

是編大旨主於救姚江末流之失。

首錄四書之文,列為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學案。

即繼以朱子《白鹿洞規》,次以程端《蒙董銖學則》,而終以朱子《敬齋箴》。

蓋因雙峰饒魯之書而為之。

其四書及《敬齋箴》,則所加也。

△《存性編》·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顏元撰。

元字渾然,號習齋,博野人。

明末,其父戍遼東,歿於關外。

元貧無立錐,百計拮据,覓其骨歸葬,故世以孝子稱之。

其學主於厲實行,濟實用,大抵源出姚江,而加以刻苦,亦介然自成一家,故往往與宋儒立同異。

是書為其《四存編》之一。

大旨謂孟子言性善,即孔子言性相近、習相遠,語異而意同。

宋儒誤解相近之義,以善為天命之性,相近為氣質之性,遂使為惡者諉於氣質,不知理即氣之理,氣即理之氣。

清濁厚薄,純駁偏全,萬有不齊,總歸一善,其惡者引蔽習染耳。

其以目為譬,則謂光明能視即目之性,其視之也則情之善,視之詳略遠近則才之強弱,皆不可謂之惡,惟有邪色引動,然後有淫視。

是所謂非才之罪,是即所謂習。

又謂性之相近如真金,輕重多寡雖不同,其為金俱相若也。

惟其有差等,故不曰同;惟其同一善,故曰近。

舉天下不一之姿,以性相近一言包括,是即性善,是即人皆可以為堯舜。

舉世人引蔽習染無窮之罪惡,以習相遠一言包之,是即非才之罪,是即非天之降才爾殊。

其說雖稍異先儒,而於孔、孟之旨會通一理,且以杜委過氣質之弊,正未可謂之立異也。

至下卷分列七圖以明氣質非惡之所以然,則推求於孔、孟所未言,使天地生人全成板法,是則可以不必耳。

△《存學編》·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顏元撰。

是書為其《四存編》之二,以辨明學術為主。

大旨謂聖賢立教所以別於異端者,以異端之學空談心性,而聖賢之學則事事徵諸實用,原無相近之處。

自儒者失其本原,亦以心性為宗,一切視為末務,其學遂於異端近,而異端亦得而雜之。

其說於程、朱、陸、王皆深有不滿。

蓋元生於國初,目擊明季諸儒崇尚心學,放誕縱恣之失,故力矯其弊,務以實用為宗。

然中多有激之談,攻駁先儒,未免已甚。

又如所稱打諢、猜拳諸語,詞氣亦叫囂粗鄙,於大雅有乖。

至謂性命非可言傳云云,其視性命亦幾類於禪家之恍惚,持論尤為有疵。

殆懲羹吹{齏}而不知其矯枉之過正歟。

△《存治編》·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顏元撰。

是書為其《四存編》之三。

大旨欲全復井田、封建、學校、徵辟、肉刑及寓兵於農之法。

夫古法之廢久矣,王道必因時勢。

時勢既非,雖以神聖之智,藉帝王之權,亦不能強復。

強復之,必亂天下。

元所云云,殆於瞽談黑白,使行其說,又不止王安石之周禮矣。

△《存人編》·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顏元撰。

是書為其《四存編》之四。

前二卷一名喚迷塗,皆以通俗之詞勸喻僧、尼、道士歸俗,及戒儒者談禪,愚民尊奉邪教。

三卷為明太祖《釋迦佛贊解》一篇。

太祖本禪家機鋒語,元執其字句而解之,非其本旨,且闢佛亦不必借此贊,恐反為釋子藉口。

四卷附錄束鹿張鼎彝《毀念佛堂議》,及元所撰《辟念佛堂說》、《擬更念佛堂諭》。

則元尋父骨至錦州,應鼎彝之請而作,時鼎彝為奉天府尹也。

△《教民恆言》·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

裔介有《孝經注義》,已著錄。

是書本聖諭十六條衍為通俗之詞,反覆開闡,以訓愚蒙。

前列講約二圖,蓋其家居時所作也。

△《致知格物解》·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

是編上卷載程子、朱子格致之說,下卷列諸儒格致之說,而附以裔介所作辨二篇,一曰致知格物非物慾格,一曰致知格物非去不正以全其正。

又與孫承澤論學書一篇、或問一篇。

△《周程張朱正脈》·(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編。

是編首錄周子《太極圖說》,次張子《西銘》、《東銘》,次周汝登所輯《程門微旨》,次國朝孫承澤所輯《考正晚年定論》,及朱子與廖德明問答。

題曰《正脈》,以諸儒之脈在是也。

其自序謂周海門所輯《程門微旨》,王陽明所輯《朱子晚年定論》,未足發蒙啟迷。

於《微旨》取十之五,於王陽明所輯則盡刪之,而取北海考正定論云云。

然《微旨》內如覺悟便是性一條,及漢江老父雲心存誠敬固善,不若無心一條,依然王門之宗旨,則持擇猶未審也。

△《論性書》·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

是書引《書》、《易》、《孝經》、《論語》、《家語》、《左傳》、《禮記》、《中庸》、《孟子》、《孔叢子》、《子華子》、《荀卿子》、《論衡》、《老子》以及唐、宋以來諸家論性之語,而衷以己說。

末自附性說二篇。

△《約言錄》·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裔介撰。

是編乃順治甲午冬裔介在告時所筆記。

內篇多講學,外篇則兼及雜論。

△《續近思錄》·二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鄭光羲撰。

光羲字夕可,無錫人。

是編前集十四卷,采薛、胡居仁、陳獻章、高攀龍四人之說,後集十四卷,采王守仁、顧憲成、錢一本、吳桂森、華貞元及其父儀曾六人之說。

前有光羲自序云:不有朱子,孔子之道不著;不有高子,朱子之道不著。

朱子依然一孔子,高子依然一朱子。

朱子功不在孟子下,高子功不在朱子下。

然講學之家,申明聖賢之緒論以引導後學則有之矣。

動擬之於孔子,孔子豈若是易為哉?

△《朱子聖學考略》·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朱澤雲撰。

澤雲字止泉,寶應人。

朱、陸二派,在宋已分。

洎乎明代弘治以前,則朱勝陸。

久而患朱學之拘,正德以後則朱、陸爭詬,隆慶以後則陸竟勝朱。

又久而厭陸學之放,則仍申朱而絀陸。

講學之士亦各隨風氣,以投時好。

是編詳敘朱子為學始末,以攻金姚江之說。

蓋澤雲生於國初,正像山道弊,鹿洞教興之日也。

△《廣祀典議》·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吳肅公撰。

肅公有《讀禮問》,已著錄。

是書力辟二氏及諸淫祀,持議甚正。

然皆儒者之常談,可以無庸複述。

△《二程學案》·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撰。

其子百家續成之,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

是編以二程造德各殊,因輯二程語錄及先儒議論二程者,各為一卷,百家又以已意附論各條之下。

然黃氏之學出王守仁,雖盛談伊、洛,姚江之根柢終在也。

△《讀書質疑》·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炎撰。

炎有《宗譜纂要》,已著錄。

是書仿諸儒語錄隨筆札記,不出前人緒論。

或故為恍惚之語。

如雲歷家以布算論天,不是理,亦不是數。

儒者數在理中,卻布算不得,布算數之巧,非數之正。

亦殊支離也。

△《欲從錄》·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炎撰。

是編之名,蓋取顏子欲從末由之意,摘錄孔子、子思、顏子、曾子、孟子、周子、二程子、張子、朱子之言,而廣引諸家以闡發之。

於孔子則取《易》系辭及《論語》,於子思則取《中庸》,於顏子則取《易》系辭一條,《論語》數條,於曾子則取《論語》、《大學》,於《孟子》則取不忍、養氣、性善諸條,於周子則取《太極圖說》、《通書》,於二程則取《遺書》,於張子則取《西銘》、《正蒙》,於朱子則取《近思錄》。

然皆寥寥數則,自謂聖賢秘奧已盡於此,似不然也。

△《臆言》·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顯祖撰。

顯祖有《希賢錄》,已著錄。

是編乃其札記之語。

論皆醇正,而亦患陳因。

如雲行莫大於仁,德無加於孝之類,雖聖人不易斯言矣。

然何必顯祖始能言也。

△《儒宗理要》·二十九卷(內府藏本)

國朝張能鱗編。

能鱗有《詩經傳說取裁》,已著錄。

是書取宋五子著述,分類編錄,周子二卷,張子六卷,程子六卷,朱子十五卷。

書前各有小序一首,本傳一篇,別無發明。

△《理學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庭撰。

庭字言遠,嘉興人,順治己丑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

是書以宋、明諸儒互有得失,因以己意訂正之。

意在掃眾說之葛,破諸家之門戶,然過於自用,往往不醇。

譚旭《謀道續錄》曰:偶過坊間,見王言遠《理學辨》,悅其名也,購得之。

時一披覽,百孔千瘡,殊不可耐。

據其所言,宋代直無完儒。

異哉!邪說之害道一至此乎?如以混沌言太極,以心知言性,以用言道,以心言理,天人看作兩股,內外判成兩截。

甚至周子無極等說,程子性即理等說,邵子道為太極等說,張子鬼神二氣良能等說,都一例譏彈,而其辟朱子也尤甚。

又謂釋氏見性成佛,與《中庸》未發之中相似。

又謂吾儒體認未發以前氣象,與禪家不思善不思惡時看本來面目相近。

又謂老子是《易》之坤道,儒者是《易》之乾道,和合三教,全無義理。

其他支離破碎,非聖叛經,並取陸、王之學者尤難縷述。

最不通者,羅整一生辟禪,深得儒學源流之正,與章楓山同蒞南ń,極為相得。

胡敬齋歿時,整年方弱冠,讀書本裡雙龍觀內,尚未知名。

渠謂楓山目以禪學,敬齋攻之尤力,竟以二公之議白沙者坐於整,真可笑也云云。

其詆訶雖未免稍過,要亦庭之好為異論有以致之也。

△《常語筆存》·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湯斌撰。

斌有《洛學編》,已著錄。

斌學術出於孫奇逢,介在朱、陸二派之間,而有體有用,號曰醇儒。

是書凡二十餘條,於存心、養性、稽古、敬身之道皆抒所心得,末有斌子溥跋。

蓋此乃斌平時常語以教子弟生徒,溥及斌門人姚岳生等所追記者。

今編入《湯子遺書》,題曰《語錄》是也。

此蓋初出別行之本耳。

△《理學要旨》·(無卷數,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耿介編。

介有《中州道學編》,已著錄。

是書輯周、程、張、朱五子之書為一帙,書首各列小傳。

其於周子錄《太極圖說》,復摘錄《通書》六章,於明道程子錄《定性書》、《識仁說》、論氣質之性及語錄;於伊川程子錄《顏子所好何學論》、《四箴》及語錄;於張子錄《西銘》及語錄;於朱子之書亦止采《仁說》一篇及語錄四十條。

△《朱子學歸》·二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端編。

端有《政學錄》,已著錄。

是書成於康熙癸亥。

采摭朱子緒論,分類編輯,列為二十三門,門為一卷。

自序稱少讀朱子《近思錄》,而求明儒高攀龍所編《朱子節要》,數年不得。

及此書既成,復得節要一冊,取以相質,亦不至大相剌謬雲。

△《溯流史學鈔》·二十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沐撰。

沐有《周易疏略》,已著錄。

是編乃其講學之語。

首曰敦臨堂錄,其初自內黃罷歸時作。

次曰關中錄,游臨潼時作。

次曰嵩高錄,游嵩山時作。

侯重喜序,稱二錄作於避薦潛跡之時。

考沐前後兩任縣令,不知中間數年何以忽為隱士也。

次曰釣談錄,因歲歉流寓禹州作。

次曰燕邸錄,重至京師求官時作。

次曰蜀中錄,官資縣時作。

次曰天中錄,再罷官後主天中書院時作。

以上共為十八卷。

其第十九卷則論昏喪、葬祭、處女、死節、廬墓諸事,其二十卷則游梁講語也。

其曰溯流者,自序謂取水哉水哉之義。

其曰史學,則是書實非史論,沐亦自無明文。

命名之義,不可得而知矣。

△《閒道錄》·三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熊賜履撰。

賜履有《學統》,已著錄。

是書大旨以明善為宗,以主敬為要,力辟王守仁良知之學,以申朱子之說,故名曰《閒道》。

蓋以楊、墨比守仁也。

其間辨駁儒禪之同異,頗為精核,惟詞氣之間,抑揚太過。

以朱子為兼孔子、顏子、曾子、孟子之長,而動詈象山、姚江為異類,殊少和平之意,則猶東林之餘習也。

其中如雲一個分萬個,萬個又分萬個,萬個合一個,一個又合一個。

然既已合為一個,不知所云又合之一個竟指何物。

又雲無方無方之方,無體無體之體,無外無外之外,無內無內之內,無終無終之終,無始無始之始;又雲自寂自感,自感自寂,恆寂恆感,恆感恆寂;又雲無斷無續,無出無入;皆不免故為杳冥恍惚之詞。

又雲食知味,行知步,知性知天,亦不外此。

尤不免仍涉良知之說。

其謂老氏無止無理,不曾無慾,佛氏空止空理,不曾空欲,亦不甚中其病。

至謂學不聞道,雖功彌六合,澤及兩間,止是私意,以陰抑姚江之事功,尤為主張太過,轉以心性為玄虛矣。

△《下學堂札記》·三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熊賜履撰。

賜履既重訂所作《閒道錄》,乃舉向所札記,摘其與是錄相發明者三百三十有三條,定為此編。

前有康熙乙丑自序,末條自記成是書時年已五十矣。

大旨仍以辨難攻擊為本。

其說有曰:是陸而非朱者,不可不辨。

是朱而並是陸者,不可不為之深辨。

又曰:孟子本靜重簡默之人,今日距楊、墨,明日辟告、許,辨論,迄無寧日,時為之也。

朱子之在淳熙也,亦然。

辟五宗之狂禪,訂百家之訛舛,殫力竭精,舌敝穎禿,豈得已哉,亦時為之也。

當今日而有衛道其人者乎?孟、朱之徒也。

其自負亦不淺矣。

然引蕭企昭之言詈王守仁為賊,未免已甚。

且其中如論《易》之類,謂六十四卦也說不盡,乾坤二卦也不消。

是亦不免參雜恍惚之論矣。

△《性理譜》·五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蕭企昭撰。

企昭字文超,漢陽人。

順治丁酉副榜貢生。

縣志稱其喜講性命之學,與熊賜履友善。

故賜履著書,嘗引其說。

所著有《客窗隨筆》一卷,《再筆》二卷,《修齋日記》一卷,《雜筆》一卷。

企昭卒後,其兄廣昭裒為一編,總名之曰《性理譜》,亦曰《蕭季子語錄》。

其書大旨在於伸程、朱而辟陸、王,與賜履《閒道錄》所見同。

△《大儒粹語》·二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顧棟高撰。

棟高字季任,又字未餘,吳江人。

是書摘錄周子、二程子、張子、楊時、謝良佐、呂大臨、尹享、羅從彥、李侗、胡宏、朱子、陸九淵、張…、呂祖謙、黃、蔡沈、陳淳、真德秀、許衡、薛、王守仁、陳獻章、胡居仁、顧憲成、高攀龍、劉宗週二十七家講學之語,匯為一編。

諸儒門徑各殊,棟高合而一之。

大旨援新安以合金,為調停之說者也。

△《紫陽大旨》·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秦爽撰。

爽字開地,號定叟,錢塘人。

是編成於順治辛丑,專為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而作。

分八門,一曰朱子初學,二曰論已發未發,三曰論涵養本源,四曰論居敬窮理,五曰論致知格物,六曰論性,七曰論心,八曰論太極。

大約以第一卷所載實為未定之論,二卷以下則真知灼見,粹然一出於正。

守仁之論,亦間附載以互證。

其何叔京書顛倒年月之類,羅欽順等所已駁者,不復糾焉。

△《會語支言》·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陸鳴撰。

鳴字石,仁和人。

嘗官河陽縣知縣,與趙士麟友善。

鳴罷官歸,會士麟巡撫浙江,延入書院講學。

因輯錄平日議論問答之語以為此編。

大要在闡明心性,而往往以習靜養生闌入二氏之說。

如謂儒家亦作禪和機鋒語,非釋氏之私,牽合殊甚。

又引沙門竺公與王坦之約,先死者當相報語,後經年,王於廟中見師來言,惟當勤修道德,以躋神明。

謂此一則,數善備焉。

亦涉語怪,不能盡衷於醇正也。

△《性理大中》·二十八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國朝應謙撰。

謙有《周易應氏集解》,已著錄。

是書因《性理大全》而增損之。

更其篇籍,刪其繁文,補其闕略,初創稿於康熙庚寅,越六年復為訂正,至辛酉始定為今本。

故卷端有自序,又有重訂一序。

其退《太極圖說》於末卷。

蓋即呂祖謙題《近思錄》以陰陽性命之說錄於首卷,而致知力行之方反錄於後,懼學者騖於高遠意。

其凡例稱自聖學失傳以後,開闢洪荒,豈無所自,嘉言自漢、唐以來,纍纍而有。

亦平心之公論。

然既稱薛守朱學之成,王守仁間有異同矣;所敘道統,又明代止錄守仁一人,而反見黜,何也。

△《憤助編》·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蔡方炳編。

方炳有《廣輿記》,已著錄。

其父懋德,嘗取前人格言,分條輯錄,以自砥礪。

方炳得其手稿,每攜以自隨,未及編次,而為人竊去。

至年六十餘,因采擇諸儒緒論,仿懋德原編體例,復為此書以補之。

△《體獨私鈔》·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百家撰。

百家字主一,餘姚人。

康熙中嘗以薦預修明史。

其父宗羲為劉宗周門人,故百家是編皆發明宗周之說。

首揭宗周慎獨宗旨,一一考辨,曰闡章。

次以專言獨者,曰明句。

又採取古聖賢能慎獨之人,曰證人。

又取先儒舊訓有合於慎獨之義者,曰證言,皆參以其父宗羲所論,而推闡以己意。

△《王劉異同》·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百家撰。

是書大旨,在以劉宗周慎獨之說,補王守仁良知之罅漏。

首述二家立說之異,繼證二家之同,末采擇兩家文集中語以類次之,而終以其父宗羲所撰王、劉兩傳。

△《學術辨》·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陸隴其撰。

隴其有《古文尚書考》,已著錄。

是書凡上、中、下三篇,皆辨姚江之學。

上篇發其端,中篇實其病之所在,下篇究其弊之所極。

已載入《三魚堂集》中。

此曹溶《學海類編》摘錄別行之本也。

△《問學錄》·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陸隴其撰。

是編大旨,主於力辟姚江之學以尊朱子。

然與王守仁辨者少,而於近代之說調停於朱、陸之間,及雖攻良知而未暢者,駁之尤力。

其中有抑揚稍過者,如高攀龍遭逢黨禍,自盡以全國體。

其臨終遺表,有君恩未報、願結來生二語。

此自老臣戀主,不已之至情,而隴其以其來生之說流於佛氏為疑,未免操之已蹙。

《朱子文集》有與鞏仲至書曰,仍更洗滌得腸胃間夙生葷血脂膏。

夙生二字與來生何異,隴其何竟不糾耶?王守仁開金之派,其末流至於決裂猖狂,誠為有弊;至其事業炳然,自不可掩。

而隴其謂守仁之道不得大行,繼守仁而行其道者,徐階也;使守仁得君,其功業亦不過如階。

似亦未足以服守仁之心。

至於朱子之學上接洙泗,誠宋以來儒者之宗。

隴其必謂讀《論語》固能興起善意,然聖言簡略,又不若《小學》、《近思錄》、《朱子行狀》尤能使人興起善意。

似亦過於主持。

蓋明之末年,學者以尊王詆朱為高,其勢幾不可遏。

隴其篤守宋儒,力與之辨,不得不甚其詞,然亦稍失和平之氣。

且隴其官靈壽時,已自摘此書要語入之《松陽抄存》中,則所未摘取者,雖不存可也。

△《信陽子卓錄》·八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張鵬翮撰。

鵬翮有《忠武志》,已著錄。

是書凡分七目,曰體道,曰致和,曰存省,曰修己,曰治人,曰閒道,曰博物。

俱采輯前言往行,附以己說。

名曰《卓錄》,取如有所立卓爾之義也。

△《王學質疑》·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烈撰。

烈有《讀易日抄》,已著錄。

是書攻擊姚江之學,凡分五篇,一辨性即理之說,一辨致知格物之說,一辨知行合一之說,一為雜論,一為總論。

其附錄則首為朱陸異同論。

次為史法質疑,通論史體。

次為讀史質疑五篇;一論明孝宗時閹宦之勢;一論李東陽之巧宦;一論《宋史》以外不當濫立道學傳,亦為王學而發;一論王守仁宜入功臣傳,而以明之亂亡全歸罪於守仁;一論萬歷時爭東宮爭梃擊諸臣之非。

當王學極濫之日,其補偏救弊,亦不為無功,然以明之亡國歸罪守仁,事隔一百餘年,較因李斯而斥荀卿,相距更遠,未免鍛煉周內。

夫明之亡,亡於門戶。

門戶始於朋黨,朋黨始於講學,講學則始於東林,東林始於楊時,其學不出王氏也。

獨以王氏為禍本,恐宗姚江者亦有詞矣。

至以守仁弘治己未登第,是年孔廟災,建陽書院亦火,為守仁所致之天變,尤屬鑿空誣蔑。

是皆持之過急,轉不足以服其心者也。

若梃擊一案,當以孫承宗事關國本不可不辨,事關宮闈不可深辨之說為正。

而烈以抗論諸臣多出王學,遂謂主瘋顛者為是。

殊不思福王奪嫡,途人皆知,即事關鄭妃,不能行法,亦不可無此窮究之論,坐罪於其羽翼,以陰折再發之逆萌。

如其默默相容,僅以瘋顛坐張差,則彼計得逞,可以坐擅天下。

即計不成,不過僅損一刺客,何憚而不重試乎?故諸臣之爭,雖明知其不可行,而於事不為無益,未可黨同伐異,顛倒天下之是非也。

陸隴其跋,於此條再三剖析,蓋亦深覺其失矣。

夫學以克制其私也。

烈所云云,於門戶之私其尚有未能克制者乎?

△《太極圖說遺議》·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奇齡撰。

奇齡有《仲氏易》,已著錄。

周子《太極圖說》,本《易》有太極一語,特以無極二字,啟朱、陸之爭。

奇齡又以其圖與《參同契》合,並引唐玄宗《御制上方大洞真玄妙經序》無極二字為證。

因及於篇中陰陽、動靜、互根等語,謂皆非儒書所有,立議原不為無因。

惟是一元化為二氣,二氣分為五行,而萬物生息於其間,此理終古不易。

儒與道共此天地,則所言之天地,儒不能異於道,道亦不能異於儒。

猶之日月麗天,萬方並睹,不能謂彼教所見日月非我日月也。

苟其說不悖於理,何必定究其所從出?奇齡此論,不論所言之是非,而但於圖繪字句辨其原出於道家,所謂捨本而爭末者也。

△《教習堂條約》·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國朝徐乾學撰。

乾學有《讀禮通考》,已著錄。

此書乃其教習庶吉士時所定學規,曹溶收之《學海類編》者也。

考乾學教習庶吉士時,為康熙二十四年乙丑。

其條約雖極早出,亦當在四五月間。

溶即以是年病卒,且遠在嘉興,不應得見其條約,編入叢書。

或溶歿之後,傳鈔者又有所竄入也。

《學海類編》真偽糅雜,有謬至不可理解者,頗為讀者所詬病。

觀於此卷,則其真出溶手與否,固在疑似之間矣。

△《萬世玉衡錄》·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蔣伊撰。

伊字謂公,常熟人。

康熙癸丑進士。

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陝西道監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學副使。

是編乃其初登第後恭進御覽之書也。

前有進書奏疏,其書分門編次,共六十四類,每類之中又自分法、戒二類。

所採上起唐、虞,下迄明季。

其曰《萬世玉衡》者,蓋取司馬遷《天官書》之說,以玉衡為北斗杓也。

△《儒門法語》·(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彭定求編。

定求有《周忠介公遺事》。

已著錄。

是編凡錄宋朱子、陸九淵,明薛、吳與弼、陳獻章、王守仁、鄒守益、王敬臣、羅洪先、王畿、顧憲成、高攀龍、蔡懋德、魏校、羅倫、馮從吾、呂坤、孟化鯉、劉宗周、陳龍正、黃道週二十一家講學之語,少或一二條,多至十數條。

定求自有所見,即附識於後。

其卷首題詞有云:功殊博約,候分頓漸,自朱、陸立言始。

要之,入門異而歸墟同,無容偏舉也云云。

可以見其宗旨矣。

△《三子定論》·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復禮撰。

復禮有《家禮辨定》,已著錄。

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論》,顛倒年月,以就己說,久為諸儒所駁。

復禮欲申陸、王而又揣公論既明,斷斷不能攻朱子。

故噓守仁已燼之焰,仍為調停之說。

凡朱子定論一卷,陸子定論一卷,王子定論一卷,後附學辨、論斷共一卷,皆采諸家之言。

附論一卷,則復禮自為說也。

困絀之餘,仍巧為翻案之計,蓋所謂不勝不止者也。

△《正修錄》·三卷,《齊治錄》·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於准撰。

准字萊公,永寧人,江南總督成龍子也。

官至江蘇巡撫。

是編因成龍雜抄之稿,與蔡方炳編次增益之。

《正修錄》所採凡一百三十八家之言,不分門目。

《齊治錄》所採則分幼學養蒙、閒家善後、士子守身、縉紳居鄉、以道事君、任職居官、勸諭愚民、慎重刑獄、善俗戢奸、催科撫字、備荒救災十一門,亦雜采諸家之說,所取不拘一格。

其凡例稱成龍不從理學中立名,絕無胸中彼此異同之見。

又稱成龍不佞佛,亦不闢佛。

謂身為儒者,方憂聖賢道理挹取不盡,何暇探討宗教律觀諸書,以資辨駁。

其言明白正大,是成龍所以為成龍歟。

△《續近思錄》·十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伯行編。

伯行有《道統錄》,已著錄。

是編因《近思錄》門目,采《朱子之語》分隸之,而各為之注。

然自宋以來,如《近思續錄》、《文公要語》、《朱子學的》、《朱子節要》、《朱子近思錄》之類,指不勝屈,幾於人著一編。

核其所載,實無大同異也。

△《學規類編》·二十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伯行撰。

是編乃康熙丁亥,伯行官福建巡撫,建峰書院,因並刊學規以示諸生。

卷首載聖祖仁皇帝訓飭士子文,而宋、元、明諸儒講學條約以次類編,並以所自作讀書日程附焉。

自二十三卷以下,題曰補編,又所以補原本未備之門目也。

△《性理正宗》·四十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伯行撰。

伯行自序,謂《性理大全》一書,雜采天文、地誌、律歷、兵機、讖緯、術數之學,及釋家、《參同契》、縱橫家言,概有取焉。

未免失之駁而不純。

因刪其繁蕪,補其闕略,尊道統以清其源,述師傳以別其派。

爰取周、程、張、朱五子以下,及元、明諸儒之言,分類次之。

卷一論道統。

卷二、卷三總論聖賢。

自四卷至六卷則論孔子及顏淵、曾子、子思、孟子,至十哲則惟閔子、冉子、端木子、子路、子游、子夏,益以曾點,其餘聖門諸賢皆不及焉。

七卷以下為周、張、二程及程子門人。

十一卷以下論朱子、張…及朱子門人,於元則取許衡一人。

於明則取薛、胡居仁、羅欽順三人。

十四卷以下雜論性命、氣質、道德、仁義禮智等目。

二十四卷以下論為學之要。

三十五卷以後則辨其學術之詭於正者,如荀卿、揚雄、王通、蘇軾、陸九淵、陳獻章、王守仁之學,皆采先儒論辨之言,大旨在辟陸、王以尊程、朱,其所擇可謂嚴矣。

然以伯牛、冉求、宰我之賢及七十子之徒見於魯論者,自宋、明以來先儒豈無論說,而一概置之不錄。

且如讖緯、術數及釋家、參同契、縱橫家言,《性理大全》取之誠不能無駁雜之譏。

至於天文、地誌、律歷之學,即《朱子大全集》中亦未嘗不論及之。

伯行以性理、事功岐而為二,故卷中於宋儒如邵子之《皇極經世》、蔡元定《律呂新書》皆在存而不論之列,亦未免主持稍過矣。

△《廣近思錄》·十四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張伯行撰。

伯行是編採集宋張…、呂祖謙、黃,元許衡,明薛、胡居仁、羅欽順七家之遺書,以續朱子《近思錄》。

分十四門,仍如朱子原書之目。

△《濂洛關閩書》·十九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張伯行編。

取宋五子之書,粗存梗概,各為之注。

凡周子一卷,張子一卷,二程子十卷,朱子七卷。

每條皆以某子曰字冠之。

夫《正蒙》間涉汗漫,程、朱語錄浩繁,多所刊削,尚為有說,至周子《通書》言言精粹,朱子尚為全注,伯行乃剷除其大半,何耶?

△《困學錄集粹》·八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張伯行撰。

其書摹《讀書》、《居業》二錄之體。

一、二卷題曰河干公餘,三、四、五卷題曰閩署公餘,六、七、八卷題庚寅至甲辰年。

六卷以上皆述其自得之語,七卷以下頗辨陸九淵、王守仁、高攀龍、劉宗周諸人之誤。

△《理學正宗》·十五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竇克勤編。

克勤字敏修,號敬,柘城人。

康熙戊辰進士。

官翰林院檢討。

是編列宋周子、張子、二程子、楊時、胡安國、羅從彥、李侗、朱子、張…、呂祖謙、蔡沈、黃、元許衡,明薛共十五人,人各一傳,並取其語錄答問及著作之切於講學者錄之,附以己見,而於太極、《通書》釋之更詳。

大旨以朱子為宗。

李侗以上,開其緒者也;黃以下,衍其傳者也;胡安國等皆互相羽翼者也。

克勤自序又云:尚有邵康節、蔡元定二公之書,俟學者既通六經、四書而後可及。

蓋二人之學皆主於數,與主理者又小別耳。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