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國朝許虯撰。虯字竹隱,長洲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

△《萬山樓詩集》·二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許虯撰。

虯字竹隱,長洲人。

順治辛卯舉人,官至思南府知府。

其詩前數卷多擬古之作,刻意摹仿,頗嫌太似。

其擬陸機《迢迢牽牛星》詩,後有《自跋》曰:予已於十九首中和此題矣,今復因曙戒之訂,共和陸平原。

篇成,自詠一過,確是晉古,非漢古也。

詩之升降微矣,觀其持論,知無往非雙鉤古帖也。

△《萬青閣全集》·八卷(內府藏本)

國朝趙吉士撰。

吉士有《續表忠記》,已著錄。

是集為吉士所自編,凡雜文二卷,詩一卷,《勘河詩紀》等十三種,共一卷,制藝一卷,《平交山寇公牘詩文》一卷,《讞牘》一卷。

交山在交城境,姜襄平後,餘孽竄伏山中,出沒為患,吉士以計討平之。

材略有足稱者,文章則非專門也。

△《林臥遙集》·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趙吉士撰。

康熙戊辰,吉士由戶科給事中罷職閒居,僑住宣武門西之寄園,金壇於漢翔貽詩四首,吉士依韻酬答,後凡遇他題,皆疊此韻,積成千首,命曰《疊韻千律》,分為上、下二卷;尋又續得五百餘首,編為一卷,命曰《千疊波餘》,合刻以為此編。

案和韻為詩,本不能曲折如志,又疊至千五百首,此雖香山、東坡,亦斷無能工之理矣。

△《遂初堂文集》·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兆魯撰。

兆魯字青巖,武進人。

順治壬辰進士,官至福建延平道按察司副使。

兆魯官建寧時,巨寇蕭維堂等作亂,兆魯招撫有功,集中《平寇紀略》,述其始末頗詳。

惟多載案牘之文,詞不雅馴。

△《畫壁遺稿》·一卷(通行本)

國朝范承謨撰。

承謨有《忠貞集》,已著錄。

康熙壬子,承謨總督閩浙,值逆藩耿精忠謀反,巡撫劉秉政輸情於賊,紿承謨入見,脅令從逆,承謨詆罵不屈,遂為所拘擊,被幽者三載,備受窘毒,時作為詩歌以自抒忠憤。

守者屏絕筆墨,乃以桴炭畫字壁上,其尤激烈者,輒為賊黨墁去,僅存四十七首。

承謨自為之《序》,已匯載入《忠貞集》中。

此乃石門吳震方錄入《說鈴》之本也。

△《見山樓詩文集》·(無卷數,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素蘊撰。

素蘊有《西台奏議》,已著錄。

其詩集刻於康熙壬子,文集則無序無跋,不知刻於何時,均不分卷帙,不列目錄,皆似乎隨有所作,隨以付雕。

其詩頗摹李夢陽,文則皆應俗之作也。

△《撫皖治略》·一卷、《撫楚治略》·一卷、《城水運紀略》·一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素蘊撰。

《撫皖治略》,乃其官安徽巡道時條教、奏疏;《撫楚治略》,皆其官湖廣巡撫時,條教奏疏。

《城水運紀略》,則素蘊官荊南道時,會大軍剿逆藩吳三桂,兵儲陸運頗艱,因訪明季楊嗣昌剿張獻忠時水運故道,修復纖路,裒其文移以成是編。

素蘊為御史時,曾疏劾吳三桂,號為敢言。

此三書則皆尋常案牘也,中多奏疏,宜入奏議類中,而文告居其大半,故仍附之別集類焉。

△《張康侯詩草》·十一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晉撰。

晉字康侯,狄道人。

順治壬辰進士,官丹徒縣知縣。

其詩頗學李白,兼及李賀之體,第一卷為《黍谷吟》,第二卷為《秋舫一嘯》,第三卷為《薊門篇》,第四卷為《勞勞篇》,第五卷為《石芝山房草》,第六卷、七卷為《雍草》,第八卷為《稅草》,而以詩餘附焉,第九卷為《律陶》,集陶詩為五言律也;第十卷為《集杜》;第十一卷為《集唐》,亦皆五言律。

據《後跋》雲,尚有七律集句,未經編入雲。

△《齋存稿》·四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白乃貞撰。

乃貞字廉叔,號蕊淵,順治壬辰進士,官翰林院檢討。

其詩敘述真樸,不加文飾,故余恂《序》以為善學香山,蓋舉其近似者爾。

△《堪齋詩存》·八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顧大申撰。

大申字震雉,一字見山,華亭人。

順治壬辰進士,官至工部郎中。

大申初與同郡王廣心、周茂源、宋徵輿諸人唱和,後又與施閏章相酬答,所作有《鶴巢集》,又有《燕京倡和》及《泗亭》諸集。

後自刪並為此集,故曰《詩存》。

陳伯璣撰《國雅集》,稱其樂府,於古人可謂毫無遺憾;七律高華,可追王、李。

今觀其集,大抵襲明七子之餘風,可追王、李,庶乎近之?至於「樂府」則談何容易也。

△《學源堂文集》·十八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郭撰。

字快圃,清苑人。

順治壬辰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

其文頗為華贍,惟酬應之作太多,未免失於刪汰。

曾修《畿輔志》及《保定府志》,今集內所載星野、沿革等說,皆《志》中之文,蓋用《鄂州小集》載《新安志·序》之例也。

△《蓮龕集》·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來泰撰。

來泰字仲章,號石台,臨川人。

順治壬辰進士,官工部虞衡司主事。

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侍講。

其制藝才藻富艷,有幾社之餘風,詩、古文則不逮也。

△《司勳五種集》·二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王士祿撰。

士祿有《讀史蒙拾》,已著錄。

是集一曰《表餘堂詩存》二卷,一曰《十笏草堂詩選》九卷,一曰《辛甲集》七卷,一曰《上浮集》二卷,皆古今體詩;一曰《炊聞卮語》二卷,則詞也。

然《表餘堂詩存》未刻,刻者實止四種耳。

△《天延閣詩前集》·十六卷、《後集》·十三卷、附《花果會唱和時》·一卷、《贈言集》·四卷(內府藏本)

國朝梅清撰。

清字淵公,號瞿山,宣城人,順治甲午舉人。

是編分前後二集,前集分十六編:一曰《樂府》,二曰《稼園草》,三曰《新田集》,四曰《燕征草》,五曰《宛東草》,六曰《休夏草》,七曰《驅塵集》,八曰《越游草》,九曰《匣琴集》,十曰《寒江集》,十一曰《歸舟集》,十二曰《岳集》,十三曰《梅花溪上集》,十四曰《雪廬草》,十五曰《菊間草》,十六曰《唱和詩》,以一集為一卷,卷各有序。

後集編年分十三卷,自康熙甲寅至戊辰,或以一年為一卷,或以二年為一卷。

末附《花果會唱和詩》一卷,《贈言》四卷,則皆同人宴游酬答之作也。

△《瞿山詩略》·三十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梅清撰。

清舊刻有《天延閣前後集》,皆七十以前之作,版毀於火,故又取未刻三卷合而編之,以成此本。

△《飲和堂集》·二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姚夔撰。

夔字胄師,號成{},山陰人。

順治甲午舉人,官安化縣知縣。

是集,凡詩十三卷,曰《梅軒草》、《公車草》、《歷游草》、《天都草》、《金草》、《金又草》、《叱馭草》、《思唐草》、《思唐又草》、《三草》、《四草》、《五草》、《東行草》,每一集為一卷,雜文八卷,則分體編次。

其詩流易有餘,頗傷圓熟,文亦肉多於骨,若《十二種功德連珠》等作,尤墮入纖巧一派矣。

△《涑亭詩略》·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林堯光撰。

堯光字覲伯,莆田人。

順治中,以選拔貢生官行人司行人。

近鄭王臣選《莆風清籟集》,謂堯光伯仲詩,各臻妙境,而堯光尤秀拔,當為馬氏白眉,然所作亦頗涉纖麗,於元人蹊徑為近也。

△《浣亭詩略》·二卷、《浣亭歸來吟》·一卷、附《山薑花埡長短句》·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林堯華撰。

堯華字開伯,莆田人。

順治甲午舉人,官榆次縣知縣。

是集《浣亭詩略》二卷,皆早年所作;《浣亭歸來吟》一卷,皆罷官以後所作;《山薑花埡長短句》,則附載其詞集也。

其詩集編次頗為叢雜,如《詩略》中有《詠園花十四首》,《歸來吟》中,有《詠園花四首》,而其中《酴》一首,一字不易,殆校勘之疏歟。

其詩才氣俊爽,早年刻意雕鐫,而未造渾成,晚年又頗涉頹唐,縱筆太早,其詞有南宋人格意,而罕睹新聲,亦擬議而未變化也。

△《托素齋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黎士宏撰。

士宏字鬼曾,長汀人。

順治甲午舉人,官至陝西布政司參議。

是集詩四卷,文六卷。

詩集凡四刻,文集凡三刻,蓋積數年而匯為一冊,故每刻各體皆備,士宏沒後,其子文遠復合而刊之。

《自序》稱,少時詩好李賀,文好王勃。

今觀集中諸作,大抵多宋人末派,絕無一篇與子安、長吉相近者。

蓋嗜好雖篤,而才地則與之不近也。

△《漣漪堂遺稿》·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沈峻曾撰。

峻曾字窳庵,仁和人,順治甲午副榜貢生。

是集為晉安林銘所選定,上卷為雜文,下卷為詩,末附雜言數十條,皆談理之語,頗近陳繼儒小品。

△《半農齋集》·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蔣中和撰。

中和字本達,又字眉三,靖江人。

順治乙未進士,官蘭陽知縣,遷滄州州判。

是集分詩、文、論、策、史、說六部,其文頗辨博自喜;而多拾李贄餘論,未脫明季町畦也。

△《陸密文集》·二十卷、《錄餘》·二卷、《詩集》·八卷、《詩餘》·四卷(浙江鄭大節家藏本)

國朝陸求可撰。

求可字鹹一,淮安人。

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刑部郎中。

其古文頗疏暢,而機調多類時藝,詩、詞亦酬應之作居多。

△《鶴嶺山人詩集》·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澤宏撰。

澤宏字涓來,黃岡人。

順治乙未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是集乃其子材振所編,前三卷皆題:「已刻詩」若干首,蓋皆澤宏舊作,嘗為魏憲錄入《石倉詩選》者。

四卷以下,用編年體,自丁巳迄庚辰,題某年詩若干首,附註曰「未刻稿」,則材振所裒輯也。

前有魏憲「原《序》」,又附其祖《用予傳》一篇,及澤宏《請復九江關》一疏。

澤宏喜與諸名士游,王士禎、姜宸英、洪等,皆嘗點定其詩,所作類皆和平安雅,不失台閣氣象;而骨體未堅,醞釀未厚,尚不能凌轢一時。

△《恥躬堂文集》·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命岳撰。

命岳字伯咨,號恥古,晉江人。

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刑科都給事中。

是集自卷一至卷五為《奏疏》,卷六至卷十七為雜文,卷十八為詩,卷十九為《周易·雜卦牖中天》,卷二十為《讀詩牖中天》。

據其《自序》,謂辛卯冬,夢文王、周公先後車蓋喝道甚盛,命岳自牖中窺視,故以名也。

其書分十二篇,大旨謂:《易·雜卦》無錯簡,而以互卦之法推求其義。

讀詩凡五十條,皆標識簡端之語,一篇或止一兩句,如《讀簡兮》曰:「使我懷古之情更深。」

《讀王風》曰:「大車之淫甚於丘麻,丘麻淫人,大車淫鬼。」

尤非說經之正軌也。

△《澹餘軒集》·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光祀撰。

光祀字怍庭,號溯玉,歷城人。

順治乙未進士,官至兵部侍郎。

是集凡文七卷,詩一卷。

△《南沙文集》·八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洪若皋撰。

若皋字虞鄰,臨海人。

順治乙未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司僉事。

是集凡詩二卷,文六卷,其文頗以恢奇自喜,然縱橫太過;附錄一卷,乃其鄉會試中式制藝,蓋用吳伯宗《榮進集》例也。

△《綿津山人詩集》·十八卷、附《楓香詞》·一卷、《緯蕭草堂詩》·一卷(內府藏本)

國朝宋犖撰。

犖有《滄浪小志》,已著錄。

犖所作詩有《右竹圃稿》,有《嘉禾堂稿》,有《柳湖草》,有《將母樓稿》,有《和松庵稿》,有《都官草》,有《雙江倡和集》,有《回中集》,有《西山倡和詩》,有《續都官草》,有《海上雜詩》,有《漫堂草》,有《漫堂倡和詩》,又有《漫堂草》,凡十四集。

大抵沿明季詩社之習,旋得旋刊,出之太早,故利鈍不免互見。

此集則犖為江西巡撫時,重自刪汰,並為一編,而仍存諸集之舊目,故有六首為一卷者,視舊集為精簡矣。

前有汪琬、劉榛「二《序》」。

榛序,以種樹為喻,言方其初植,雖一病葉不忍摘,久之而繁枝芟焉,又久之而岐焉。

亦篤論也。

宋楊萬里、陸游並一代巨擘,而萬里《誠齋集》、游《劍南詩》,金礫混淆,往往為後人口實,豈非愛不能割,依違牽就至是乎?後犖自定《西陂類稿》,凡此集之詩皆不收,毋亦學與年進,悔其少作歟?後附《緯蕭草堂詩》一卷,乃其子翰林院編修至所作,才力殆又亞於犖焉。

△《精華錄訓纂》·十卷(大理寺卿陸錫熊家藏本)

國朝王士禎撰,惠棟注。

士禎有《古歡錄》,棟有《易漢學》,皆已著錄。

士禎晚年,仿宋黃庭堅《精華錄》例,自定其詩為此本。

棟祖周惕,為士禎門人,故棟亦仿任淵、史季溫例,注之,以引證浩繁,每卷各分為上、下。

其凡例稱:「所採書,共數百餘種,悉從本書中出,不敢一字拾人牙後慧。」

然亦大概言之耳。

即以第一卷而論。

如溫庭筠《靚妝錄》、蔡賢《漢官典職》、孫氏《瑞應圖》、陸機《洛陽記》、沈懷遠《南越志》、蔡邕《琴操河圖括地象》、顧野王《玉篇》(案:今大廣益會《玉篇》,乃宋大中祥符六年重修,非惟非野王之舊,並非孫強之舊)、《輿地誌》、《管輅別傳》、《梁京寺記》、檀道鸞《續晉陽秋》十二書,宋以來久不著錄,棟何由見本書哉?(案:棟注例,凡引已佚書者,皆冠以現存書名,如《藝文類聚》,《太平御覽》之類。

)又棟邃於經學,於詞賦所涉頗淺,所引或不得原本,於顯然共見者,或有遺漏,如注「寒肌起粟」字,引蘇軾「旅館孤眠體生粟」句,不知此用軾《雪詩》「凍合玉樓寒起粟」句也;注「吹香」字,引李賀「山頭老桂吹古香」句,不知此用李頎《愛敬寺古籐歌》「密葉吹香飯僧遍」句也;注「麥飯」字,引劉克莊「漢寢唐陵無麥飯」句,不知為《五代史·家人傳》語也;注「大漠」字,引程大昌《北邊備對》,不知為《後漢書·竇憲傳》語也。

至於每條既各自標目,則其文不相連屬,乃於數條共引一書者,不另標名。

如轅固裡〔生〕《詩注·曲學字》曰:「今上初即位」云云,蓋蒙上條《史記》之文,然不標《史記》而首句突稱「今上」,是何代之帝也?其體例亦間有未善。

(案:以上亦姑舉第一卷言之。

)是書先有金榮箋注,盛行於時,棟書出而榮書遂為所軋,要亦勝於金注耳。

至於元元本本,則不及其詁經之書多矣。

人各有能有不能,不必以此注而輕棟,亦不必以棟而並重此注也。

△《漁洋詩集》·二十二卷、《續集》·十六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

士禎初刻《落箋堂詩》,又刻順治丙申至辛丑所作為《阮亭詩》,復有《過江》、《入吳》、《白門前後》諸集,後乃刪並諸作,定為《漁洋前集》,始於丙申,終於康熙己酉,凡十四年之詩。

是集出而少作諸集悉微,故今不甚傳。

康熙甲子,又裒其辛亥至癸亥之詩十六卷,為《漁洋續集》,蓋其為詹事時也,其時菁華方盛,與天下作者,馳逐矜名,故平生刻意之作,見於二集者為多焉。

△《漁洋文略》·十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

蓋康熙乙亥士禎所自編。

前有其門人張章《序》。

士禎以詩名一時,而古文特以天姿朗悟,自然修潔,實則非所專門,章《序》,謂以先生為今之太白、子美,群知非溢美矣;語以先生之文,昌黎、柳州之文也,容有或信或不信者,蓋當時公論已爾。

而章必以詩文並稱,非篤論矣。

△《蠶尾集》·十卷、《續集》·二卷、《後集》·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國朝王士禎撰。

士禎以康熙甲子祭告南海,阻雪東平,望小洞庭中蠶尾山,悅其清遠,因取以名其「山房」,並以名集。

案:盛符升作《雍益集序》,稱合戊辰至乙亥詩文為《蠶尾集》十卷。

此集目錄下乃注詩自甲子年起,其年冬及乙丑年作別為《南海集》;文自庚午年起,士禎《自序》,又稱偶次甲子使粵以前及丁卯以後詩文,稍成卷帙,因以「蠶尾」名集。

士禎集皆所自刊,而三說錯互如是,未喻其故。

文中題跋凡三卷,頗足考證,然皆與《居易錄》重出。

又《蠶尾集序》一篇,既刊卷端,又刻之集中,亦乖體例;其《續集》二卷,皆乙亥迄甲申之詩,惟無丙子一年詩,以是年奉使祭告,別為《雍益集》也?《後集》二卷,則戊子歸田後所作,五七言絕句居十之九。

《自序》謂,時方刪定洪邁《萬首絕句》,因效為之。

然是年士禎七十五歲矣,殆亦精力漸減,不耐為長篇巨製也。

△《南海集》·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

皆其奉使祭告南海往還之作。

上卷自京師至廣州,下卷自廣州至其家新城而止。

蓋其《北歸志》,亦止於新城也,趙執信作《談龍錄》,摭其開卷二詩,以為似羈臣遷客之語,其言誠是,然士禎之詩長於山水,別為一調,未可以二馮之法繩之也。

△《雍益集》·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撰。

皆康熙丙子奉使祭告西嶽、西鎮、江瀆途中所作。

前有其門人盛符升《序》,述士禎自言,再使秦、蜀,往返萬里,得詩才百餘篇,皆寥寥短章,無復當年蜀道、南海豪放之格。

其門人蔣仁錫《後序》,亦述士禎自言,老耽禪寂,遇事短吟,略仿西竺氏偈頌,不應更作文字觀也,可謂明於自知者矣。

△《掄山集選》·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禧撰。

士禧字禮吉,山東新城人。

與其兄士祿、弟士禎、士祜,自幼以詩相唱和,三人皆成進士,而士禧獨以歲貢終。

沒後四年,士禎選其遺詩三分之一刊之,其詩綽有風調,而才地較弱。

△《鈍翁前後類稿》·一百十八卷(內府藏本)

國朝汪琬撰。

琬有《堯峰文抄》,已著錄。

始琬請告以前所作詩文,自輯為《類稿》六十二卷,先刊版置之堯峰皆山閣。

其歸田後十三年之作,則輯為《續稿》三十卷,又取《明史》列傳稿,一百七十五首,附以汪氏族譜,及其父行略,為別集二十六卷。

有周公贄者為校刻之,後琬復自芟擇,取其愜意者為《堯峰詩文鈔》,屬林佶繕本刊行,世間多有其本;而《類稿》原刻遂不顯矣。

△《七頌堂集》·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體仁撰。

體仁有《識小錄》,已著錄。

是集凡詩八卷,文四卷,又《空中語》一卷,《尺牘》一卷。

其曰「七頌堂」者,體仁嘗慕成連、陸賈、司馬徽、桓伊、沈麟士、王績、韋應物之為人,人為之頌,故以名堂,因以名集。

王士禎《燕台倡和集》,與體仁往來之作最多,卷首施閏章《序》,亦謂其詩清雋遙深;然體仁欲力脫七子之窠臼,而詩或生硬,文或纖佻,實出入於竟陵、公安之間,明末山人之習,未盡除也。

其《空中語》一卷,皆所作艷詞,故取黃庭堅語名之。

其於集外別行,則《香奩集》例也。

△《閒居草》·一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董含撰。

含字榕,華亭人,董俞弟也。

詩名不及其兄,而詩格高雅過其兄。

是編,卷首稱《藝葵草堂稿》,而卷中稱《閒居草》,蓋其全集之一種也。

大抵蒼涼幽咽,有騷人哀怨之遺。

而惝其詞,知其意有所寓,而莫名其寓意之所在焉。

△《雪鴻堂文集》·十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蕃撰。

蕃字錫徵,號懶,通江人。

順治丁酉舉人。

官黃縣知縣。

是集,為其子鍾峨所刊。

集中黃志略《序》謂:黃有四累,而廛肆宜復,社甲宜均,風尚宜更,士習宜端,稅課宜滅。

蕃編《徭役序》,極言派銀雜費之患。

他如《憶堂記》、《旱魃辨》、《黃志跋》諸篇,皆汲汲以興利除弊為事,蓋有古良吏之風。

其文亦皆樸直不支,意其人必悃無華,故文亦如之歟。

然蕃之意,固不在以詞藻見也。

△《秋笳集》·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兆騫撰。

兆騫字漢槎,吳江人。

順治丁酉舉人。

戊戌以科場夤緣事,戍寧古塔,後蒙恩赦還。

此集前四卷為徐乾學所刊,後四卷為其子振所刊,而編次無序,通為八卷,前三卷題《秋笳集》,四卷題《西曹雜詩》,五卷題《秋笳前集》,六卷題曰《擬古後雜體詩》,七卷曰《秋笳後集》,八卷則五頁以前題《雜著》,六頁以後題《後集》,蓋隨得隨刊,故舛訛如是。

兆騫詩,天分特高,風骨遒上,又荷戈邊塞,窮愁之語易工,故當時以才人目之,而立身一敗,萬事瓦裂,其詩亦頗為當代所輕。

特其自知罪重譴輕,甘心竄謫,但有悲苦之音,而絕無怨懟君上之意;猶為可諒,故仍存其目焉。

如兆騫者,使其謹守防檢,克保身名,豈非國初一作手哉!

△《改亭詩集》·六卷、《文集》·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計東撰。

東字甫草,吳江人,順治丁酉舉人,以「江南奏銷案」被黜,又十餘年而沒。

東少負奇氣,中年出遊四方,遍覽山川之勝,詩文日富,康熙癸酉,宋犖巡撫蘇州,為刻其文集,其詩集則刻於戊子,王廷揚所助成也。

王卓《今世說》,載其客鄴城日,嘗訪謝榛之墓,為樹碣表之,蓋以游食四方,行蹤相近,故用以寄意,其生平事跡,具見尤侗所作《計孝廉傳》,亦載卷首雲。

△《庸書》·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貞生撰。

貞生有《玉山遺響》,已著錄。

是集,為其子世坤、世坊所刊。

第一卷為《講義十條》,二捲至十五卷為文,十六卷至二十卷為詩,末附《館試賦》一首,貞生家居,構我師祠,又捐宅為誠意書院講學,故所作多近語錄,藻麗非所尚也。

△《安序堂文鈔》·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際可撰。

際可字會侯,號鶴舫,遂安人。

順治戊戌進士,官彰德府推官。

際可與毛先舒、毛奇齡有「三毛」之稱。

其學不及奇齡之博,而亦不至如奇齡之強悍堅僻,與先舒則雁行矣。

△《會侯文鈔》·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際可撰。

此本刻於康熙己亥,乃淳安方如所重輯。

△《午亭集》·五十五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陳廷敬撰。

廷敬有《午亭文編》,已著錄。

是集,詩三十卷,古樂府及古今體賦一卷,經解十卷,雜著十四卷,蓋刻在文編之前,猶未經刪定之本也。

△《挹奎樓文集》·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林銘撰。

銘有《楚詞燈》,已著錄。

耿精忠之叛,銘方家居,抗不從賊,被囚十八月。

會王師破閩,始得釋。

其志操有足多者,然學問則頗為陋,所評注選刻,大抵用時藝之法,不能得古文之源本,故集中諸文,亦皆不入格雲。

△《吳山音》·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林銘撰。

此其寓杭州時所作詩文,故署以「吳山」。

其曰「音」,則取《莊子》語也。

據《自序》云:分為四卷,而書實八卷,或刻時每卷分而為二歟?

△《經義齋集》·十八卷(翰林院孔目熊志契家藏本)

國朝熊賜履撰。

賜履有《學統》,已著錄。

此集乃康熙庚午,賜履以禮部尚書,丁憂家居時所刻,凡文十四卷,詩四卷,其名「經義齋」者,聖祖仁皇帝所賜御題也。

△《澡修堂集》·十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熊賜履撰。

賜履既刻《經義齋集》,又裒輯辛未起復及癸未,致仕十三年中所作,以成是編。

而書札獨多,所題匾額對聯,鹹附載末卷,「澡修堂」亦聖祖仁皇帝御題之名,故以名續集焉。

△《槐軒集》·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曰高撰。

曰高字北山,號槐軒,茌平人。

順治戊戌進士,由庶吉士改給事中。

是集,詩五卷,文五卷。

曰高與新城王士禎兄弟同倡和,耳濡目染,詩格時復近之,而才與學則未逮也。

△《霞園詩集》·三卷、《文集》·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重撰。

重字山公,建安人。

順治戊戌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

是集,詩三卷:第一卷令靖江時作;第二卷為《越使吟》,祭告會稽南鎮時作;第三卷為《秦游草》,典試陝西時作。

又雜文一卷。

考重典試陝西在康熙十七年戊午,使越祭告在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今反錄《越使吟》於《秦游草》之前,殆編次者誤歟?

△《荊南墨農全集》·(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徐喈鳳撰。

嚙鳳字竹逸,宜興人。

順治戊戌進士,官永昌府推官,是編首曰《滇游詩集》,官永昌時所作;次曰《願息齋詩文集》,裡居後所作,又附《蔭綠軒詞初集》、《續集》及《秋泛詩餘》、《兩游詩餘》四種,而以《荊南墨農集》為總名,「荊南墨農」,喈鳳晚年自號也。

△《嵩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馮撰。

有《滇考》,已著錄。

官南時,先刻有《南中集》,會吳三桂作亂,不屈被囚,遂毀於兵。

歸里後,詩文亦多散佚,此集乃其外孫洪承澤所刻,凡古今體詩三百八十餘首,蓋晚年掇拾殘稿,以付其女,故承澤得而刊之也。

△《靜庵集》·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日奎撰。

日奎字次公,貴人。

順治己亥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禮部主事。

康熙壬子,與新城王士禎同典四川鄉試,士禎詩所謂「水部風流似鄭虔」者也。

是集,凡詩五卷,又別集詩一卷,文五卷,中多留心時事之言;又《談》一卷,一名《醒世格言》,則記語也。

△《日知堂文集》·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鄭端撰。

端有《政學錄》,已著錄。

是集,凡奏疏二卷,文告一卷,記序、書啟、傳志三卷。

其奏章、公牘,大抵曲暢事理,而不以雕鐫字句為工;第三卷中狀式七頁,乃呂坤《實政錄》中全文。

端為江蘇巡撫時,刊版以示所屬,載其事於《志狀》則可;以前人之作,刻於文集之中,則非體例矣。

△《世德堂集》·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鉞撰,鉞有《粵游日記》,已著錄。

是集,文二卷,詩二卷,其文多通暢詳贍,不為詰屈聱牙;詩學宋人而不流於纖靡,一邱一壑,亦自成結構。

在國初作者之中,則未能金鼓抗行也。

△《行素堂詩集》·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李如A7撰。

如A7字仲淵,高陽人。

其祖、父明末皆死於亂,如A7間關冒死,訪遺骸於兵火之中,其行誼,為鄉黨所稱。

入國朝,登順治己亥進士,官酆都縣知縣。

是集如A7所自編,前有李{尉}《序》。

{尉},如A7諸父行也。

△《思誠堂集》·二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典撰。

典號銅川,沁州人。

順治己亥進士,官至大學士,謚文端。

此集詩僅五十三首,餘皆奏疏、雜文,並督撫楚中時牌示。

舊無刊本,乾隆己丑,其鄉人趙熟典裒而刻之。

△《古愚心言》·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彭鵬撰。

鵬字奮斯,莆田人,順治庚子舉人。

康熙甲寅,耿精忠叛,逼脅受職,凡九拒偽命,卒得不污。

賊平後,授三河縣知縣,後官至廣東巡撫。

其平生以節氣著,故集中多誓神之文,其他奏疏、案牘,亦皆辭氣侃侃,無所撓屈。

官三河時,與妻子書,皆以清苦刻厲相勉,足以見其為人,其他詩文,則率臆而成,字句皆不入格矣。

鵬行誼本末具載國史,至今婦女、孺子,人人能道其名,固不必以文章傳也。

△《聊園全集》·十五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孔貞撰。

貞有《大成樂律》,已著錄。

貞少游江淮,既而官泰安、濟南,繼乃遠宰大姚,所歷山水頗多,炎荒萬里,俗苗境,多所記載,故軼聞逸事,多散見於此集中。

其文則奇逸之氣,往往不可控羈,而頹唐潦倒之處,亦不一而足雲。

△《葉忠節遺稿》·十三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國朝葉映榴撰。

映榴字炳霞,號蒼巖,上海人。

順治辛丑進士,官至湖廣佈政司參議。

武昌撫標叛兵夏包子作亂,映榴死之。

特贈工部右侍郎,賜謚忠節。

初,映榴嘗與李基和合刻詩集,朱彝尊為之《序》。

映榴死難以後,其子等又裒其遺文與詩,合為此集重刻之。

凡文八卷,詩賦四卷,詩餘一卷。

彝尊又為之《序》,稱映榴之節,不待此區區之文以傳,其論當矣。

△《張文貞外集》·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玉書撰。

玉書有文集,已著錄。

此其外集也,凡序九篇,跋一篇,募疏一篇,祭文十七篇。

蓋當日刪棄之餘,而後人掇拾存之者也。

△《笠山詩選》·五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蕙撰。

蕙有《歷代循良錄》,已著錄。

是集為汪懋麟所選定,詩格清麗,無塵俗之氣,而邊幅微狹,蓋才分弱也。

王士禎《序》,稱其五七言詩,雖古作者無以加,亦一時獎進之言耳。

△《谷口山房詩集》·十卷(陝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念慈撰。

念慈字屺瞻,號劬庵,涇陽人。

順治戊戌進士,授河間府推官,後改補新城縣知縣,以催科不力褫職。

吳三桂叛,大兵駐荊襄,以奉檄運餉有功,再授天門縣知縣。

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試不入格而罷。

其詩吐屬渾雅,無秦人亢厲之氣,是集皆其未第以前所作,故歡愉之詞少,而愁苦之音多。

其題曰「谷口山房」者,史稱池陽谷口,在涇陽西北四十里,為念慈舊廬所在,故以名其集雲。

△《證山堂集》·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周斯盛撰。

斯盛字屺公,鄞縣人。

順治辛丑進士,官即墨縣知縣,嘗以事論系,出獄後奔走燕、趙、吳、楚間,足跡半天下。

與李澄中、洪嘉植,以談詩相契,其斥當時「劍南」流派之非,力主祧宋以宗唐,然筆力弱,亦僅得唐人之形似而已。

△《時一吟詩》·四卷(內府藏本)

國朝黎耿然撰。

耿然字介,晉江人。

久困諸生,乃棄而從軍,積功至南總兵官,詩皆率意而成,殊不入格。

△《柴村集》·十九卷、《附錄》·一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邱志廣撰。

志廣字粟海,號洪區,又號蝶,諸城人,「柴村」其世居也。

順治中,由貢生官長清縣訓導。

是集文十二卷,《蝶自藥》一卷,蓋其箴銘、語錄之類;詩集五卷;賦一卷。

末附其孫性善所著《德滋堂歌詩》及《志廣小傳》共一卷。

志廣少好神仙,學於道士齊本守,後乃從馬從龍講學,故所見雜出儒、墨之間。

其文長於議論,然稱所欲言,詞多不擇,詩尤涉《擊壤集》派,其甥李澄中《序》,謂雜以詼諧,出以調笑,亦覺風流蘊藉,罔不宜人。

澄中,山左勝流,非無鑒別,殆以母黨尊行,故婉詞見意歟?

△《晚簾集》·七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箴撰。

箴字於寶,龍溪人,由貢生,官連城縣教諭。

是集文三卷,詩四卷。

前三卷分體,後一卷則不分體,蓋續刻也,其古文多雜偶句,不古不今。

詩頗澤於古,而不能得其格律,蓋刻意有為,而限於無師者也。

△《中巖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宋振麟撰。

振麟字子禎,號中巖,淳化人,順治中拔貢生。

是集於振麟歿後,僅存殘稿,其女孫王氏者,得而藏之,至乾隆辛未,女孫之子文昭官於福建,乃校刊之,凡詩四卷,文二卷,末有富平李因篤所作《傳略》。

文昭《序》,則稱「郭明府九芝延居餘園書館,昆山顧亭林、二曲李中孚,皆執弟子禮。」

亭林,顧炎武號。

二曲,李容號也。

二人皆國初通儒,似不輕北面於人者,存其說可矣。

△《積書巖詩選》·(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劉逢源撰。

逢源字津逮,廣平人。

與同裡申涵光相倡和。

是編分初集、二集,後附《前後漫興詩》各五十首。

逢源生當明季,崎嶇轉徙於江、漢、淮、海之間,故幽憂之語多,而和平之韻鮮焉。

△《鴻逸堂稿》·(無卷數,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艮撰。

艮有《易贅》,已著錄。

是集前有顧祖禹《序》,稱王子名煒,蓋艮本名煒,作《序》時猶未更名也。

艮與顧炎武等游,故文章頗有法度,而謹守古格,未能變化,其長短均在於是,惟《偃師紀事》、《內江紀事》諸篇,載明季流寇事頗為詳備,足資參考雲。

△《稽留山人集》·二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祚明撰。

祚明字允倩,錢塘人。

《浙江通志》稱其博學善屬文,以貧傭書京師,歿於客邸。

所著有詩二十卷,詞一卷,古文尤富,其古文與詞今皆未見。

此編乃其詩集也,亦名《敝帚集》,自順治乙未至康熙癸丑,凡十九年之作,編年排次。

△《止泉文集》·八卷(戶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國朝朱澤雲撰。

澤雲有《朱子聖學考略》,已著錄。

此集乃其子光進所編。

凡詩一卷,語錄一卷,書牘四卷,雜著二卷,大抵亦皆講學之語。

蓋其生平,惟以崇奉朱子為事也。

△《性學吟》·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徐世沐撰。

世沐有《易經惜陰錄》,已著錄。

是編,以詩講學,皆拈理語為題,如太極仁義之類,又時附夾注數語,如葛長庚《道德寶章》之式。

△《陋軒詩》·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嘉紀撰。

嘉紀字野人,泰州人。

泰州多以煮海為業,嘉紀獨食貧吟詠,屏處東淘,自銘所居曰「陋軒」,因以名集。

其詩頗為王士禎所稱。

後刊板散佚,此本乃其友人方千裒集重刻者也。

其詩風骨頗遒,運思亦復刻,而生於明季,遭逢荒亂,不免多怨咽之音。

△《欣然堂集》·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陶孚尹撰。

孚尹字誕仙,江陰人,官桐城縣訓導。

是集詩六卷,詩餘附焉,文四卷。

王士禎、尤侗為之序,皆深相推挹,實則無好無惡之作也。

△《定峰樂府》·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沙張白撰。

張白原名一卿,號定峰,江陰人。

是集皆所作樂府,或用古題,或自製新題,曹禾為之評點。

第五卷中有為王熙作《青箱堂頌》,為魏裔介作《修竹頌》,禾《跋》其後曰:「或問《青箱堂》、《修竹》二頌,何以俱人樂府,予曰:子不見郭茂倩全書乎?宋泰始歌舞曲詞,其中《皇華頌》、《聖祖頌》、《天符頌》、《明德頌》、《帝圖頌》皆頌也,頌何可不入樂府哉?不獨頌也,自六朝至唐,凡古七言律詩、絕句、排律,無不入樂府者。

俱取其聲律格調,非可執一論也」云云。

案禾此說,似乎博洽,而實未詳考。

如從其始而論,則頌居四詩之一,是為樂府之原本,又何必牽引宋舞曲詞,以相附會?如核其派別而論,則律逐調移,詞隨律變,郊祀、燕享,有殊於鼓吹,平調清商,有殊於吳聲,以至舞曲、琴操,體例各殊,郭茂倩書可以覆按,如必混而一之,總歸諸樂府?則合而並之,正可總謂之詩,又何樂府之雲乎?至謂五、七言律詩、絕句、排律,無不入樂府者,其說又知一而不知二。

禾所謂五、七言律者,非沈期《古意》,姚崇《享龍池樂章》之類乎?所謂排律者,非薛道衡《昔昔鹽》、楊巨源《萬壽無疆》詞之類乎?漢、魏至唐,自朝廟樂章以外,大抵采詩入樂者多,倚聲制詞者少,其詩人擬作亦緣題取意者多,按譜填腔者少,故《竹枝詞》、《楊柳枝》、《羅曲》之屬,其倚聲制詞,按譜填腔者也。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譜為《陽關曲》,此采詩入樂者也。

《蜀道難》即賦「蜀道」,《巫山高》即賦「巫山」,此緣題取意者也。

當其入樂,與詩絕不相關。

且有割取詩末四句,如李嶠《汾陰行》,割取詩前四句,如高《哭單父梁二少府》詩者。

當其作詩,與樂亦絕不相關。

甚有以古題衍為七言律詩,如胡曾之《關山月》者。

又甚至每句衍為一首,如趙嘏之《昔昔鹽》者。

其間,連篇大曲入破,多用五言絕句,而謂「五言絕句為入破」,則不可;遣隊多用七言絕句,而謂「七言絕句為遣隊」,則不可。

張白既不知詩樂之分,禾又徒見樂府之用律詩,遂執律詩以為樂府,均失之矣。

△《葭裡集》·六卷、《葭裡二集》·六卷、《葭裡三集》·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周喬撰。

喬字若柯,南和人,順治中諸生。

屢試不售,棄舉業,專力為詩。

與廣平申涵光游,故所作不失矩度,然才地頗弱,僅涉唐人之藩籬,魏裔介《序》是集,稱其詩溫潤清脫,在唐人中項斯、馬戴可以伯仲,蓋舉其近似耳。

△《突星閣詩鈔》·十五卷(檢討蕭芝家藏本)

國朝王戩撰。

戩字孟,漢陽人。

新城王士禎最稱其《池陽山行》長句,以為突過歐陽修《廬山高》,蓋士禎於歐詩不喜《廬山高》,是以見有長句崛奇者,即謂能過之,其實未能也。

是集前有士禎《序》云:出前後詩屬予論序,而戩《自跋》雲,排纘續集,合前集共十卷。

其侄楠《跋》雲,前五卷阮亭付梓,後九卷朱愷仲、董養齋所鐫,末一卷,則許謙次諸人所刻。

蓋此本合前後諸刻匯輯成編也。

△《吳季野遺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撰。

字季野,宣城人。

王士禎《居易錄》云:吳文學、戰國、短長,及管、韓、荀卿子,作《准言》以擬《權書》;其《正學》、《觀時》、《斂禍》諸篇,可自作一子。

今觀其文,大抵摹擬周、秦,得其形似。

士禎所云,猶明人標榜之餘習也。

△《杏村詩集》·七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謝重輝撰。

重輝字千仞,號方山,德州人。

大學士升之子,以蔭授中書舍人,官至刑部郎中。

王士禎嘗選刻十子詩,重輝其一也。

△《蕭亭詩選》·六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實居撰,王士禎所評選也。

實居字賓公,號蕭亭,鄒平人。

士禎《序》,稱其古今詩盈千首,樂府古選尤有神解,為擇其最者三百餘篇,為此集雲。

△《後圃編年稿》·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尊瑞撰。

尊瑞字蒼存,盱眙人。

王士禎嘗稱其縱橫有奇氣,今觀其詩,士禎之說不謬,而過求磊落,轉近粗豪,則陶冶之功未至也。

△《荊樹居文略》·十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懋緒撰。

懋緒字汝時,號正所,江陵人。

是編乃其門人楊士瓊所編。

凡語錄五卷,詩文五卷。

懋緒與趙御眾、漆士昌為友。

御眾,孫奇逢弟子也,故耳目濡染,其語錄亦宗姚江之學,然不為明季門戶之見,以奇逢亦不立門戶故也。

至於文格樸拙,詩多說理之作,則講學家之舊派,不自懋緒始矣。

△《冠豸山堂文集》·三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童能靈撰。

能靈有《周易剩義》,已著錄。

是編刻本一卷,為:中天、河洛、五倫說;抄本二卷,皆論學之文。

然刻本題曰卷一,必尚有他卷,非完書也。

其論「河圖」之中數三五,配「大學」之三綱領,外八數配八條目,一二三四為明明德之條目,六七八九為新民之條目,未免牽合。

至於辨六十四卦,與大衍相合之數,又以九卦即序卦之餘蘊,序卦為氣,九卦為朔,亦苦心研索之學。

然大抵附會於術數,朱子所謂「易外別傳」者也。

△《谷水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胡夏客撰。

夏客字宣子,海鹽人。

順治中諸生,明兵部職方司郎中震亨子也。

是集凡詩二十卷,文二卷,康熙中,其同邑陳光宰為之《序》並《傳》,又為之《箋》。

震亨家富藏書,其撰《唐音統簽》,夏客實與有力。

氾濫古人,耳目既闊,故負其才調,頗以氣骨自高,而粗豪之失,亦由於此。

△《丁野鶴詩鈔》·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丁耀亢撰。

耀亢字西生,號野鶴,諸城人。

順治中由貢生,官至惠安縣知縣。

是集凡分五種,曰《椒邱集》二卷,起甲午終戊戌,官容城教諭時所作;曰《陸舫詩草》五卷,起戊子終癸巳,皆其入都以後所作;曰《江乾草》一卷,起己亥終庚子;曰《歸山草》一卷,起壬寅終丙午;曰《聽山亭草》一卷,起丁未止己酉。

自《陸舫詩草》以前,耀亢所自刻。

《江乾草》以下,皆其子慎行所續刻也。

耀亢少負雋才,中更變亂,棲遲羈旅,時多激楚之音。

自入都以後,交遊漸廣,聲氣日盛,而性情之故亦日薄。

王士禎《池北偶談》,載其《陶令兒郎諸葛妻》一律,謂野鶴晚游京師,與王文安諸公倡和,其詩亢厲,無此風致,蓋亦有所不滿矣。

△《吾好遺稿》·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章靜宜撰。

靜宜字湘御,吳縣人,順治中諸生。

此本凡詩三百餘首,列近體於前,而次古體於後。

卷首具標姓字裡貫,如小傳式,疑即從選本中析出者也。

靜宜嘗從學於宋實穎,又與吳偉業酬贈,故歌行清麗激楚,頗近《梅村集》門徑,特才華未為富贍,故邊幅太狹,終不能與之抗行耳。

△《萊山堂集》·八卷、《遺稿》·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章金牧撰。

金牧字李,歸安人,由監生官柏鄉縣知縣。

其時文縱橫博麗,雖不中規矩,而勃勃有奇氣。

在當時其名甚噪,日久論定,究不免有偽體之譏。

至今談制藝者,舉為厲禁。

計其詩格,亦當在盧仝、李賀之間。

而是集所載,了不異人。

其殆才有偏長歟。

△《杲堂文鈔》·六卷、《詩鈔》·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鄴嗣撰。

鄴嗣字杲堂,鄞縣人,順治中諸生。

其文鈔,餘姚黃宗羲所定;詩鈔,其同裡徐鳳垣所定也。

鄴嗣《自序》稱,得黃梨洲而後敢為文,得梁中狄而後敢為詩。

宗羲《序》稱其皆胸中流出,無比擬皮毛之習。

蓋破除王、李、鍾、譚之窠臼,而毅然自為者也。

△《孔天徵文集》·(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孔尚典撰。

尚典字天徵,號汶林,江西新城人。

順治中歲貢生,《新城縣志》載,尚典有文集數卷,乃其師魏禧所評定。

今此本只二冊,詩文雜編,又附以他人之詩,殆編次未成之稿歟。

△《懷葛堂文集》·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梁份撰。

份字質人,南豐人。

嘗學於寧都魏禧,得其文律。

是集前十四卷為雜文,末一卷為詩十二首,《漫遊雜錄》十一條。

△《草亭文集》·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彭任撰。

任字遜仕,號中叔,寧都人。

同邑魏禧嘗集同志九人,講學於「易堂」,任其一也。

是集前有《行略》一篇,稱所著有《草堂詩文集》二卷。

此一卷,其文集也。

大致與魏禧同派,而質勝於文,詞多於意,未能與禧抗行。

其辨朱、陸異同,謂學者之病不在於辯之不晰,而在於行之不篤,持論頗平。

至尊信豐坊偽《詩傳》,則失考矣。

△《孔鍾英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孔毓瓊撰。

毓瓊字鍾英,江西新城人。

嘗學於魏禮。

禮為是集《序》,稱其學古於世所不學之日,其文頗有健氣,而意言並盡,殆由醞釀未深歟。

△《孔惟敘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孔毓功撰。

毓功字惟敘,江西新城人,亦受學於魏禮。

是集皆所作雜文,以年為次,不分體類,目錄前有自記,歉歉然自以為未信,而欲待他年之刪改,亦可謂篤志斯事者。

雖骨格未堅,其規模固有自矣。

△《江泠閣詩集》·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冷士嵋撰。

士嵋字又湄,丹徒人,居傍大江,其讀書之閣曰「江泠」,故以名集。

其詩刻意學杜,多為激壯之音,晚年節饔餮之費,自梓是集。

凡古今體詩十二卷,首載《琴操古樂府》一卷,末附《詩餘》一卷。

△《江泠閣文集》·四卷、《續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冷士嵋撰。

其文詞意條達,頗為博辨,而亦失之好盡,朱子所謂少先輩淳實氣象者也。

其《與張東論春王正月書》及《答或人》一書,均為平生得意之筆。

然其說似辨而不確,所引「秦以亥為歲首,漢因之,而史書『始建國曰元年冬十月』。

後世之文既不可以證經,即所引《伊訓》、《元祀》。

十有二月亦不知其為《古文尚書》,蓋明知周正之必不可移,而又必欲申夏時之說,於是謂書春以敬天,春為夏之春;書王正月以尊王,月為周之月。」

仍胡安國之緒論而已矣。

△《懷舫集》·三十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魏荔彤撰。

荔彤有《大易通解》,已著錄。

是集凡詩十二卷,又續集詩九卷,別集詩六卷,《偶遂草》兩卷,《紀恩詩》一卷,《外雜著》三卷,《懷舫詞》一卷,《雜曲》一卷,《彈詞》一卷,末附《自述》一篇,蓋仿揚雄之體。

然所云手注《九古經》,望道窺一貫,發微言,明大義,不落前儒窠臼云云。

自負亦頗不淺矣。

△《秋水集》·十六卷(御史戈岱家藏本)

國朝馮如京撰。

如京字紫乙,代州人,順治中由拔貢生,歷官至廣東左布政使。

是集凡詩八卷,文四卷,宮詞一卷,《粵槎日記》一卷,《北征紀略》二卷,其詩頗清利,尤工於五言;文亦平正,惟駢體不為擅長。

詩文皆有批評,為其宗人士標所點定,《粵槎日記》者,乃自江南之廣東任時,紀其行役所見;《北征紀略》,則自廣入覲時作也。

△《偶然雲集》·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湯之撰。

之字世調,宜興人。

是集,冠以《約言》一卷。

《江南通志》稱其論學以「周子主靜之說」為宗,仿高攀龍《復七規》、《春秋兩會》即指是約也;文錄二卷,《解易》、《春秋》獨多,餘亦講學之文。

詩錄三卷,仿《擊壤集》體;語錄二卷,大抵衍先儒緒論,《行錄》、《行狀》共一卷,則其門人所輯也。

其《隱公論》,謂隱公仇君懟父,未免鍛煉深文;《春王正月解》,謂始乎子者,十二月之序;始乎寅者,四時之序,惟商與秦建丑建亥,時與月皆不可首,亦未免勇於非古。

解《大學》,以「明明德」為「格物」,又云「物者,可見可聞者也,至善者,不可見、不可聞者也」。

然既不可見聞矣,又烏從而止之乎?至於假寐見先師孔子,拊其背而呼之。

未卒之,先夢周公約其同行。

又吳與弼《日錄》之續矣。

△《皋軒文編》·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光坡撰。

光坡有《周禮述注》,已著錄。

是集凡文二十篇,皆發揮性理,闡明經義之作。

其論學主程、朱;論禮主鄭氏;論易則宗邵子,而兼取揚雄《太元》,以為僭《經》雖有罪,而存《易》則有功。

然必以《太極》、《先天》二圖,為不出自陳摶,則未免回護之見。

晁以道作《李之才傳》,序述源流,至為明白,同時之人,當非無據,非朱震一人之私言也。

△《澄江集》·(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陸次撰。

次有《八譯史》,已著錄。

是集皆古今體詩,蓋其官江陰時所作,故以「澄江」為名。

集中五古短篇及宮詞之類,頗能自出新裁,而蹊逕不免於太狹。

尤侗《序》,稱次尚有《玉山集》,附此以傳,此本無之,殆偶佚歟。

△《北墅緒言》·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陸次撰。

是集,皆所作雜文,而俳諧遊戲之篇,居其大半。

蓋尤侗《西堂雜俎》之流,世所謂才子之文也。

△《恕齋偶存》·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方士穎撰。

士穎字伯陽,淳安人,順治末諸生。

是集凡詩六卷,賦一卷,末附其子如《銜恤吟》一篇。

士穎四子,叔子如,登康熙丙戌進士,以制藝名。

如其季也,士穎沒後,如手寫遺稿刊行。

毛奇齡、毛際可諸人為之《序》。

其詩惟五言古體,頗有氣格。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