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明陸深撰。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

△《史通會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陸深撰。

深有《南巡日錄》,已著錄。

深嘗以唐劉知幾《史通》刊本多誤,為校定之,凡補殘元謬若干言。

又以其《因習》上篇闕佚,乃訂正《曲筆》、《鑒識》二篇錯簡,類為一篇以還之。

復采其中精粹者,別纂為《會要》三卷。

而附以後人論史之語,時亦以己見參之。

深集中別載《史通》二跋,大略言,知幾是非任情,往往捃摭賢聖,是其所短。

至於評騭文體,亦可謂當。

又言,知幾嘗謂國史敘事,以簡為主,而其書之冗長乃不少。

觀其議論,可以見其去取之旨矣。

△《史通評釋》·二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李維楨評,郭孔延附評並釋。

維楨字本寧,京山人。

隆慶戊辰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孔延始末未詳。

《史通》舊刻,傳世者稀。

故《永樂大典》網羅繁富,而獨遺是書。

其後有蜀本、吳本,文句脫略,互有異同。

萬曆中復有張氏刻本,增七百三十餘字,刪六十餘字。

復於《曲筆》、《因習》二篇補其殘闕,遂為完書。

不知其所增益果據何本。

然自是以後,皆以張本為祖矣。

維楨因張氏之本,略為評論。

孔延因續為評釋,雜引諸書以證之。

凡每篇之末標「評曰」字者,皆維楨語;標「附評」字者,則孔延所補也。

維楨所評,不出明人游談之習,無足置論。

孔延所釋,較有引據,而所徵故事,率不著其出典,亦頗有舛漏。

故王維儉以下注《史通》者數家,皆嫌其未愜,多所糾正焉。

△《史通訓故》·二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王維儉撰。

維儉字損仲,祥符人。

萬曆乙未進士,官至山東巡撫。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是編因郭孔延所釋重為釐正,又以華亭張之象藏本參校刊定。

卷端有維儉題識,稱「除增《因習》一篇,及更定《直書》、《曲筆》二篇外,共校正一千一百四十二字」。

然以二本相校,惟《曲筆篇》增入一百一十九字。

其《因習》、《直書》二篇並與郭本相同,無增入之語,不知何以云然也。

孔延注本,漏略實甚。

維儉所補,引證較詳。

然黃叔琳、浦起龍續注是書,尚多所駁正。

蓋劉知幾博極史籍,於斯事為專門。

又唐以前書今不盡見,後人捃摭殘,比附推求,實非一二人之耳目所能遍考。

輾轉相承,乃能賅備,固亦勢所必然耳。

△《史通訓故補》·二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黃叔琳撰。

叔琳有《研北易抄》,已著錄。

是書補王維儉注所未及,與浦起龍《史通通釋》同時而成。

而此本之出略前,故起龍亦間摭用。

所稱北平本者,即此書也。

浦本註釋較精核,而失之於好改原文,又評注夾雜,儼如坊刻古文之例,是其所短。

此本註釋不及起龍,而不甚改竄,猶屬謹嚴。

其圈點批語,不出時文之式,則與起龍略同。

惟起龍於知幾原書多所回護,即疑古惑經之類亦不以為非。

此書頗有糾正,差為勝之耳。

△《四明尊堯集》·十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陳撰。

有《了翁易說》,已著錄。

是書《書錄解題》著錄止一卷,此本十一卷,乃後人並其原表序跋合而編之者也。

以紹聖史官專據王安石《日錄》改修《神宗實錄》,變亂是非,不可傳信,因作是書以辨其妄。

其初竄廉州時所著,名《合浦尊堯集》。

但著十論,猶未直攻安石。

及北歸後,乃改作此書,分為八門,曰《聖訓》、《論道》、《獻替》、《理財》、《邊機》、《論兵》、《處己》、《寓言》,始力斥王安石之誣。

皆摘《實錄》原文,而各著駁論其下,共六十五條。

坐此羈管台州。

其總論中所云安石退居鍾山,著此訕書以授蔡卞。

卞當元之時,增損潤色,九年筆削云云。

大抵主於掊擊卞,故史稱京、卞兄弟,最所忌恨,得禍最酷。

然朱子尚病其有所避就,未能直中安石隱微雲。

△《讀史管見》·三十卷(內府藏本)

宋胡寅撰。

寅字明仲,號致堂,崇安人。

官至禮部侍郎,謚文忠。

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乃其謫居之時讀司馬光《資治通鑒》而作。

前有嘉定丙寅其猶子大壯序,稱「書成於紹興乙亥」,又稱其父安國受知高宗,奉詔修《春秋傳》。

宏綱大義,日月著明,二百四十二年之後,至於五代。

司馬光所述《資治通鑒》,事雖備而立議少,實因用《春秋》經旨,尚論詳評云云。

案,胡安國之傳《春秋》,於筆削大旨雖有發明,而亦頗傷於深刻。

是以《欽定春秋傳說匯纂》於其已甚之詞,多加駁正,以持褒貶之平。

寅作是書,因其父說,彌用嚴苛。

大抵其論人也,人人責以孔、顏、思、孟;其論事也,事事繩以虞、夏、商、周。

名為存天理,遏人欲,崇王道,賤霸功,而不近人情,不揆事勢,卒至於窒礙而難行。

王應麟《通鑒答問》謂,但就一事詆斥,不究其事之始終。

誠篤論也。

又多假借論端,自申己說,凡所論是非,往往枝蔓於本事之外。

趙與[B081]《賓退錄》曰:「胡致堂著《讀史管見》,主於譏議秦會之,開卷可見也。

如桑維翰雖因契丹而相,其意特欲興晉而已,固無挾敵以自重,劫國以盜權之意,猶足為賢。

尤為深切。

致堂本文定從子,其生也,父母欲不舉,文定夫人舉而子之。

及貴,遭本生之喪。

士論有非之者(案,寅以不持本生之服遭劾,見《宋史》本傳,其自辨之書則見所撰《斐然集》中),考漢宣帝立皇考廟,晉出帝封宋王敬儒兩章,專以自解。

而於漢哀帝立定陶後一節,直謂為人後者不顧私親,安而行之,猶天性也。

吁,甚矣!首卷論豫讓報仇,曰無所為而為善,雖《大學》之道不是過。

若致堂者,其亦有所為而著書者歟?」

則在當時論者,亦有異同者矣。

至國朝朱直作《史論初集》,專駁是書。

其間詆訶之詞,雖不免於過當,然亦寅之好為高論有以激之,至於出爾反爾也。

△《三國紀年》·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宋陳亮撰。

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人。

紹熙四年進士第一,官至建康軍節度判官,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書大旨主於右蜀而貶魏、吳,名為《紀年》,實史家論斷之體。

已載亮所著《龍川集》中,此其別行之本也。

△《議史摘要》·四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舊本題曰《新刊祖謙呂先生議史摘要》,又題曰《議史摘粹》。

一書之中,其名已自相矛盾。

今檢其文,即呂祖謙《左氏博議》,但增以註釋耳。

然註釋亦極淺陋,惟版式頗舊,蓋元、明間麻沙書坊所偽刻也。

△《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二十八卷(江蘇蔣曾瑩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

惟前有開禧丁卯吳煥然序,稱魏君仲舉比求到永嘉朱先生《三國六朝五代紀年總辨》。

循《通鑒》,案前史,而為之辨論,詞語警拔。

侍郎葉公正則亦稱此書事理融會,今昔貫通云云。

案《文獻通考》載《紀年統論》一卷,《紀年備遺》一百卷,永嘉朱黼撰。

引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起陶唐,終顯德,與此本不符。

又載葉適序,稱其書三千餘篇,述呂武、王莽、曹丕、朱溫皆削其紀年。

今此本三國始於漢昭烈帝章武元年,不列曹丕。

五代始於唐天四年迄十九年,下接後唐同光元年,不列朱溫。

其例又復相合。

考魏仲舉乃建陽書賈,今所傳《五百家注韓柳文集》即出其家,蓋以刊書射利者。

又吳煥然序,首以用兵立言,中復有「靈旗北指,諸君封侯之秋」語。

蓋開禧丁卯,正韓胄肇釁敗盟之時。

時方競講北征,故仲舉於《紀年備遺》之中摘刊割據戰伐之二十八卷,以備程試答策之用。

觀序末有「上可發前人未盡之蘊,下可以為學者進取之階」語。

則書肆之曲投時局以求速售,其大旨了然著矣。

卷端冠以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世系與地理攻守之圖。

又《甲子紀元總要》一卷,於曹丕、朱溫皆紀其年號,與本書乖剌。

知亦仲舉所加,非黼之舊也。

案《平陽縣志》,黼字文昭,隱居南蕩山,終於布衣,嘗受業陳傅良之門。

傅良喜議論,有《止齋論祖》一書,為當時舉子所重。

故黼亦研心史事,以作是編。

其原書雖不可盡睹,然二十八卷之中,大抵憤南渡之積弱,違心立論,強作大言。

謂南可並北,北不可以並南。

胄輕舉攻金,浮動者嘩然和之,卒召敗衄,未必非黼等偏僻之說有以熒惑眾聽矣。

△《小學史斷》·二卷、《續集》·一卷、附《通鑒總論》·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南宮靖一撰。

靖一字仲靖,自號坡山主人,南昌人。

是書上起周平王,下迄五代,敘述史事而裒集宋儒論斷,聯絡成文。

所採《讀史管見》、《說齋講義》為多,《通鑒》及《程朱語錄》、《呂祖謙集》次之。

至邵子之詩,亦摘句綴入。

其他蘇洵父子之屬,則寥寥數則而已。

知為講學家也。

前有端平丙申自序。

其中持論最悖者,如謂始皇當別為後秦,晉元帝當複姓牛氏,皆祖胡寅之說,不能糾正。

蓋其書全取舊文,有如集句。

遇先儒之論則收之,不敢有所異同故也。

《續集》一卷,明廬陵晏彥文所編宋、元二代之事,附以遼、金,又附以西夏、安南,殊無義例。

其以宋之南渡為道學之功,宋之不能恢復由偽學之禁。

又以理宗能尊周、程,為知復古帝王之治。

其大旨以道學之盛衰,定帝王之優劣。

而一切國計民生,皆視為末務。

視靖一原書,尤迂而寡當矣。

是書舊無刊本。

明嘉靖中,嘉興府知府趙瀛文始為授梓,而以陽節潘榮《通鑒總論》附焉,蓋鄉塾課蒙之本也。

△《史學提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宋黃繼善撰。

繼善字成性,盱江人。

其書以四言韻語編貫諸史,始自上古,迄於宋末,以便初學記誦。

然舊本題繼善宋人,而述宋亡且稱德幼主降於大元,何耶?寧都魏禧集有是書序,並雲重訂其訛闕,又屬盱江塗大乃允恆補撰二篇,復為之注。

考宋人所述,宜止於五代。

此本既止於宋,則僅補一篇,且又無注,未必即禧之所序。

觀大元之稱,當為元人所增也。

△《承華事略》·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元王惲撰。

惲字仲謀,東平人。

世祖時官至翰林學士,事跡具《元史》本傳。

此書成於至元十八年,時裕宗為太子,惲官燕南河北道副使,因作此進於東宮,載前代為太子者之事,加以論斷。

裕宗甚喜是書,令諸皇孫共傳觀焉。

已載所著《秋澗集》中,此後人抄出別行之本。

進書啟稱二十篇,厘為六卷。

今止一卷,亦後人所合併也。

△《敘古頌》·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錢天撰。

天履籍未詳。

是書前有延五年三月進表,稱臣於延元年作《大學經傳直解》,進獻皇太子。

明年復作《孝經直解》進獻,承令命翰林官以威烏爾字語譯訖。

奏上皇帝陛下、太后殿下,奉旨將《孝經》鏤版,命臣陪侍皇太子備員說書,給賜廩餼。

敢獻盲歌瞽頌,采摭經史成言,效荀卿成相之體,葉以聲韻,著為一編。

凡帝王之道,起自唐虞,訖於有宋。

總八十六章,章二十四字。

仍隨文引事實注於其下,目曰《敘古頌》。

可以謳吟歌詠,掇前史於片紙之間云云。

又有禮部牒,稱說書臣范可仁衍以增義,蕭貞疏以音釋,蓋三人共成此書也,然詞意鄙俚,殊不足采。

△《史義拾遺》·二卷(內府藏本)

元楊維楨撰。

維楨有《春秋合題著說》,已著錄。

據孫作所作《維楨傳》,稱其生平論史之書,有《太平綱目》四十冊,《歷史鉞》二百卷,今俱亡佚。

此書傳中不載,明皇甫方始為刊行。

大抵雜舉史事,自為論斷。

上自夏商,下迄宋代。

中有作補辭者,如子思《薦苟變書》,齊威王《寶言》是也。

有作擬辭者,如孫臏《祭龐涓文》,梁惠王《送衛鞅還秦文》是也。

有作設辭者,如毛遂《上平原君書》,唐太宗責長孫無忌是也。

大都借題遊戲,無關事實。

考同時王集中,亦多此體。

蓋一時習尚如斯,非文章之正格,亦非史論之正格,以小品視之可矣。

每篇下有跋語,蓋其門人所作。

自稱其名曰木,不著其姓,亦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事偶韻語》·一卷(永樂大典本)

舊本題錢塘凌緯撰。

不詳時代。

是書凡五言絕句一百首。

前自序雲,唐李瀚《蒙求》,約四言成編,誠便記覽。

自後文士,往往效而為之,未有增至五言者。

余因暇日觀歷代君臣言行,多有補於世教,由是撮舉其要,以類相偶,萃為絕句百章。

各章之下,仍取得失事附註焉。

蓋即《蒙求》而稍變其體耳。

△《通鑒博論》·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寧王權撰。

權有《漢唐秘史》,已著錄。

此書以洪武二十九年九月表上,蓋奉太祖敕撰者。

前二卷論歷代史事大略,後一卷仿史家年表,名之為《天運記》。

其上中二卷所云《外記》者,劉恕,陳之書也;《正紀》者,司馬光之書也。

錢曾《讀書敏求記》曰:「下卷圖格中於至正二十六年丙午書廖永忠沈韓林兒於瓜步,大明惡永忠之不義,後賜死。

此非寧王之書法,而太祖之書法也。

德慶一案,盡此二十一字,又何他詞之說」云云。

夫林兒之死,猶義帝之死也(明初奉龍鳳年號);永忠之死,亦猶淮陰之死也。

諉過永忠,一語而解兩失,此真舞文之曲筆。

曾乃以為定案,於義殊乖。

下卷之末有永樂五年御制文一篇,題曰《歷代受命報復之驗》。

蓋官為刊行,因而附著其文。

純舉報應輪迴之說,最為淺陋。

後有成祖自跋雲,觀其革命之際,報復屠戮之慘,或亂生於內,或患生於外,自相魚肉。

又雲,察其歷代報復之由,以明天道好還之理。

觀其所言,似乎尚畏天道者。

而革除時屠戮之慘,乃無復人理,天下後世之耳目可以是言掩耶!又案《明史》權本傳曰:「權常奉敕輯《通鑒博論》,又作《史斷》一卷。」

今考是書凡例雲,一取《史斷》為法,加諸筆削。

下卷之末雲,取《史斷》之首章以名是書。

《史斷》者,宋端平三年南宮靖一所作。

今尚有傳本,非權作也。

△《宋論》·三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劉定之撰。

定之有《易經圖釋》,已著錄。

此書取《宋史》自太祖迄衛王事跡,每條節文提要,各為論於其後,凡二十八篇。

持論頗正,故鄭瑗《井觀瑣言》以為勝於《宋史筆斷》。

然亦取太宗弒奪之說,至謂尼瑪哈為太祖復生。

委巷鄙言,何可訓也。

△《蔗山筆麈》·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明商輅撰。

輅有《商文毅奏議》,已著錄。

是編雜論史事,僅三十三條,頗好持異論。

如謂宋天書事亦有深意,不可盡加訾議,是何言歟?

△《政監》·三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夏寅撰。

寅字正夫,華亭人。

正統戊辰進士,官至山東右布政使。

是書首列經傳《尚書》、《春秋》,次自漢迄元史事。

分條件系,各加評斷。

皆前人緒言,無大闡發。

又間或不免於偏駁。

△《雪航膚見》·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趙弼撰。

弼字輔之,南平人。

雪航乃其號也。

是書成於正統、景泰間。

雜論史事,上自羲農,下及有宋。

論多迂闊,亦頗偏駁。

其中如論項羽殺宋義為是,先儒斷其矯殺為非。

又論殺秦王子嬰、屠其宗族、伐其陵墓為是,先儒論其暴橫為非。

又論項羽不殺沛公有人君之度,先儒不能表而出之。

又論項羽獲太公、呂後三年,無淫殺之心,聞吾翁即若翁之言,即捨太公,則篤於朋友之義,而先儒不能察。

又論羽之才美,亙古無倫,烏江之死,本實天亡,而非羽罪。

司馬遷、揚雄所論皆謬。

殊乖剌不協於理,宜為陶輔《桑榆漫志》所駁。

然輔不駁此條之顛倒,而別舉羽弒義帝一事,謂雖有善無足稱。

則所見亦與弼等矣。

△《新舊唐書雜論》·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李東陽撰。

東陽有《東祀錄》,已著錄。

是編摘唐史事跡,辨其是非。

所論太宗、明皇之事為多,持論亦皆平允。

然東陽依違避禍,固位取容。

其論宋不與反正之功,無害宰相之體,實陰以自解。

其論狄仁傑、褚遂良優劣,謂二人易地,仁傑必能強諫於武後初立之時,遂良必不能成功於武後既篡之後。

及論德宗猜忌,元載凶嫉,李泌能周旋其間,亦隱然自以調停為功。

其駁胡寅論高力士一條,及論姚崇任諂用詐一條,亦欲以持論之正自蓋其所為也。

△《宋紀受終考》·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程敏政撰。

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

其《篁墩集》中有《宋太祖太宗授受辨》一篇,專辨僧文瑩《湘山野錄》誣太宗燭影斧聲之事。

末自注雲,猶恐考核未精,故別成是書。

然觀文瑩所言,實無所確指,徒以李燾《長編》誤解文瑩之言,遂成疑案耳。

宋濂、黃晉始首辨其誣。

敏政是書,又博采諸書同異,一一為之辨證,然仍宋、黃二家之緒論也。

△《宋史闡幽》·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許浩撰。

浩字復齋,餘姚人。

弘治中以貢生官桐城縣教諭。

與作《通鑒綱目前編》之許浩同姓名,又同時,實各一人也。

是編因與邱讀《宋史》而作,其是非皆不謬於聖賢。

然特舉古來論定之說,敷衍成篇。

如司馬光諸人為君子,蔡京諸人為小人,亦何待於浩而始知之乎?

△《元史闡幽》·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明許浩撰。

大抵皆取《續綱目》所書而論斷之,凡五十二條,持論雖正,而亦不免於偏駁。

△《世史積疑》·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題元李士實撰。

前有自序,稱至正七年壬申三月朔書。

案,至正七年歲在乙亥,非壬申,與史不合。

而元代亦未聞有李士實,惟明有新建李士實,成化丙戌進士,官至右都御史,致仕。

正德間寧王宸濠圖不軌,引之同謀。

事起時,以士實與舉人劉養正為左右丞相。

宸濠就擒,士實並伏法。

事見《明史》。

而正德七年正值壬申,與此書序內紀年適合。

屠隆《考餘事》又稱,士實有善書名,而此本內自書序文,筆勢頗雄放,亦足相證其為明李士實所撰無疑。

書首有衡山及天籟閣印記,乃文徵明、項元汴兩家舊本。

此必在當時以士實為黨逆叛臣,嫌於私存其著作,故改竄紀年以掩其跡,而後來著錄者遂誤以為元人也。

其書採摘史事,分條立說,迄於東漢之末而止。

以喪心從亂之人,而妄議古今,其說蓋不足深論矣。

△《兀涯西漢書議》·十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舊本題明張邦奇撰。

實則因霍韜舊稿而增修之。

兀涯者,韜別號也。

所輯《明良集》,已著錄。

邦奇字常甫,鄞縣人。

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謚文定。

事跡具《明史》本傳。

其書皆摘西漢之事編次年月,先錄《漢書》原文,而附以評斷。

多引明代故事,證其得失。

蓋嘗經奏御之書,其每條標「臣案」者,韜原文;有別標「侍郎臣張邦奇曰」者,則續修之文也。

△《史評》·十卷(內府藏本)

明範光宙撰。

光宙字霽陽,石門人。

是書自春秋迄南宋,人各為評。

多襲前人緒論,罕出心裁。

△《責備餘談》·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方鵬撰。

鵬有《續觀感錄》,已著錄。

是書雜取古人行事為世所稱者,摘其瑕疵。

自序謂賢知之過,立言制行,或不近人情,不合中道,往往載諸典籍,學者喜談而誤效之。

故直指而極論焉,以自附於《春秋》責備之意。

然持論刻核,時多乖謬。

如《梁》謂隱公可謂輕千乘之國,蹈道則未其言允矣。

今並謂輕千乘之國為非。

至陳師道不肯假趙挺之之衣,亦排詆之。

所謂不樂成人之美者歟?

△《東源讀史錄》·(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田維撰。

維祜字裕夫,號東源居士,蕭山人。

正德戊辰進士,官至肇慶府知府。

是書採集史事及前人史評,衷以己意。

其自跋謂於正德丁丑,取少微《通鑒節要》讀之。

偶有所見,輒錄於楮。

殊無出人議論,或似有所蹈襲。

今觀書中所斷制,雖無大疵謬,而蹈襲之弊,誠如自序所云。

且少微《通鑒節要》雖出宋人,實村塾陋本。

據以立論,亦安足以言讀史也。

△《翼正錄》·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何思登撰。

思登字一舉,武昌人。

正德甲戌進士,官翰林院編修。

是書標舉歷代史事而論其得失,大旨主於黜佛老之虛誕,故以《翼正》為名,其持論不為不醇。

而言煩詞復,一書惟此一意,未免失之冗瑣。

與胡寅《崇正辨》得失相同。

至其意見偏駁,如許衡為國子監祭酒乞休事,必削元世祖年號,繫於宋度宗鹹淳九年之類,尤舛謬至極,不足與辨者矣。

△《尚論編》·二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鄒泉撰。

泉字子靜,昆山人。

正德中諸生。

是編所載,自三代以至宋元,悉刪削諸史本傳,存其梗概,間引他說考證。

又仿諸史論贊,附以己意。

亦頗有可采之處,非明人輾轉稗販者可比。

但以二十一史欲縮斂於二十卷中,此雖班、馬之才,亦必不能鑄包括。

時傷疏漏,固其所耳。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