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宋度正撰。正有《周子年譜》,已著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

△《性善堂稿》·十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度正撰。

正有《周子年譜》,已著錄。

《宋史》正本傳載正有《性善堂集》,而不著卷數。

趙希弁《讀書附志》始列其目,凡十五卷。

曹彥約為之序,自明以來,世久失傳。

今從《永樂大典》中采撮裒次,以類排纂,仍析為十五卷,以還其舊。

正游於朱子之門,文章質實,大都原本經濟,不為流連光景之語。

其條奏便民諸疏,不下萬餘言。

指陳利弊,明晰剴切,亦可謂留心世務,不徒為性命空談。

詩品雖不甚高,而詞意暢達。

頗與朱子格律相近。

觀其《書易學啟蒙後》、《書晦庵所釋西銘後》、《跋申請釋奠禮》諸篇,悉於師說篤信不疑,宜其一步一趨矣。

魏了翁《朱子語類序》稱:「輔漢卿授以所集《朱子語類》文字,度周卿從予乞本,刊諸青衣。

因屬其以學者之病著於篇端」云云。

是正又嘗梓行《語類》,且為之序。

而集中無此文。

又史稱正官太常時,太廟災,為二說以獻。

其一用朱子之議,其一則因宋朝廟制而參以朱子之說。

本傳中具載其略,集中亦無此文。

蓋刪汰編纂之餘,固不免有所闕佚也。

△《漫塘文集》·三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宰撰。

宰字平國,金壇人。

紹熙元年進士。

仕至浙東倉司官。

屬北伐釁起,遂退居漫塘,閱三十年。

屢薦不起,以直顯謨閣主管玉局觀卒於家。

朝廷嘉其節,賜謚文清。

事跡具《宋史》本傳。

宰著作甚富。

淳初,王遂裒其遺稿,十僅得四五。

為編訂作序,名曰《前集》。

理宗收入秘閣,世遂無傳。

明正德間,大學士靳貴從內閣抄出,因授王臬鋟梓,為三十六卷,即此本也。

宰秉性恬淡,平生無他嗜好,惟書靡所不讀。

所為文章,淳古質直,不事藻飾,而自然暢達。

其《漫塘》一賦,尤為世所傳誦。

又頗事講學,當為真州司法時,方禁仕者讀周、程氏書,宰堅不肯署狀,亦多從朱子門人游。

本傳稱所著別有《語錄》十卷,今已久佚。

其議論遂不可復考。

然觀此一集,其宗旨已大略見矣。

語錄即不存可也。

△《克齋集》·十七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宋陳文蔚撰。

文蔚字才卿,上饒人。

嘗舉進士。

端平二年,都省言其所作《尚書類編》有益治道,詔補迪功郎。

今《尚書類編》已佚,其文集亦無傳本。

故《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俱未著錄。

明初,其郡人張時雨及其裔孫良鑒始掇拾成編,即此本也。

文蔚始因同里餘大雅以師事朱子,見於所撰《余正叔墓碣》。

集中與朱子往復書甚多,皆以工夫精進相規切。

而《祭朱先生文》有云:「丁巳之冬,戊午之春,招之使來,授業諸孫。

因獲終歲,侍教諄諄。」

則又嘗館於朱子家。

當理宗時,朱子之學大行,故所著之書得聞於朝廷,朝廷亦遂命以官也。

然文蔚實亦篤信謹守,傳其師說。

所記朱子之語,皆戊申以後所聞見,《於池錄》第四已編入《朱子語類》中。

此復具載於本集。

蓋一從其所言之人,一從其所記之人,義可互存。

不為假借。

其詩雖頗拙俚,不及朱子遠甚。

其文則皆明白淳實,有朱子之遺。

講義九條,剖析義利之辨,亦為諄切。

均不愧儒者之言,與後來依門傍戶者,固迥殊矣。

△《芳蘭軒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徐照撰。

照字道暉,一字靈暉,永嘉人。

與徐璣、翁卷、趙師秀號曰永嘉四靈。

照即四靈之首也。

嘗自號曰山民,故其集又曰《山民集》。

趙師秀《清苑齋集》有《哀山民》詩,可以為證。

陳振孫《書錄解題》獨稱照自號天民,未知何據。

當屬傳刻之訛也。

葉作照墓誌,稱「其詩數百,琢思尤奇。

皆橫絕起,冰懸雪跨,使讀者變掉栗,肯首吟歎,不能自已。

然無異語,皆人所知也,人不能道耳」。

所以推獎之者甚至。

而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則謂雖不沒其所長,而亦終不滿之。

故其跋劉潛夫詩卷,又有「進乎古人而不已,何必四靈」之語。

後人不知,以為水心宗晚唐者,誤也。

蓋四靈之詩,雖鏤心術腎,刻意雕琢;而取逕太狹,終不免破碎尖酸之病。

照在諸家中尤為清瘦。

如其《寄翁靈舒》詩中「樓高望見船」句,方回以為「眼前事,道著便新」。

又《冬日書事詩》中「梅遲思閏月,楓遠誤春花」。

方回亦以為「思」字誤字,當是推敲不一乃得之。

是皆集中所稱佳句。

要其清雋者在此,其卑靡者亦即在此。

風會升降之際,固有不能自知者矣。

照集原本三卷。

此本只一卷,不知何人所並。

又從《瀛奎律髓》得詩六首,《東甌詩集》得詩二首,《東甌續集》得詩一首,並為補遺,附之於後焉。

△《二薇亭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徐璣撰。

璣字文淵,一字致中,號靈淵。

趙師秀集作靈[C072]。

[C072]字即古淵字,蓋偶以別體書之。

永嘉四靈之二也。

《宋元詩會》載:「璣官建安主簿,龍游丞,武當、長泰令,嘉定七年卒。

年五十九。」

而陳振孫《書錄解題》則曰:「四人者惟師秀嘗登科改官。」

意謂三人皆未嘗出仕。

曹學亦謂二徐皆隱居不仕。

今觀此卷中,璣有《監造御茶》五言古詩,蓋為主簿時作。

其《贈趙師秀》詩有「游宦歸來幾度春」之句,七言絕句又有《移官南浦》一首。

則陳振孫所言偶然失考,學又誤因之也。

《書錄解題》載璣集一卷,與此本相符。

其名《二薇亭集》,則《通考》未載,或亦偶遺也。

集後有《補遺》三首,從《瀛奎律髓》、《東甌詩集》、《東甌續集》中抄出。

厲鶚《宋詩紀事》載璣又有《泉山集》,今未之見。

或《東甌詩集》所載為《泉山集》中詩歟!

△《西巖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翁卷撰。

卷字續古,一字靈舒。

永嘉四靈之三也。

嘗登淳癸卯鄉薦,終於布衣。

葉序其詩,稱為自吐性情,靡所依傍。

劉克莊《後村集》亦有贈卷詩云:「非止擅唐風,尤於選體工。

有時千載事,只在一聯中。」

張端義《貴耳集》曰:「翁卷,四靈也。

有《曉對》詩云:『梅花分地落,井氣隔簾生。

』《瀑布》詩云:『千年流不盡,六月地長寒。

』《春日》云:『一階春草碧,幾片落花輕。

』《游寺》云:『分石同僧坐,看松見鶴來。

』《吾廬》云:『移花連舊土,買石帶新苔。

』」其所取者,大抵尖新刻畫之詞。

蓋一時風氣所趨,四靈如出一手也。

卷別有《葦碧軒集》,今未見其本。

厲鶚《宋詩紀事》載卷詩四首,皆注出《葦碧軒集》。

以校此集,惟《寄遠》一首不載,餘皆相同。

可知二集之詩,實互相出入。

至張端義所舉五聯,鶚但列之逸句中,不能得其全篇。

是又在《葦碧軒集》之外。

殆當時所刊原非一本,尚不止此二集歟?

△《清苑齋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趙師秀撰。

師秀字紫芝,號靈秀,永嘉人。

太祖八世孫。

紹熙元年進士。

浮沉州縣,終於高安推官。

永嘉四靈之四也。

其詩亦學晚唐。

然大抵多得於武功一派,專以煉句為工,而句法又以煉字為要。

如《詩人玉屑》載師秀《冷泉夜坐》詩「樓鍾晴更響,池水夜知深」一聯,後改「更」字為「聽」字,改「知」字為「觀」字。

《病起》詩「朝客偶知承送藥,野僧相保為持經」一聯,後改「承」字為「親」字,「為」字為「密」字。

可以知其門徑矣。

又《梅間詩話》:「杜小山問句法於師秀。

答曰:『但能飽吃梅花數鬥,胸次玲瓏,自能作詩』」云云。

故其詩主於野逸清瘦,以矯江西之失,而開、寶遺風則不復沿溯也。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師秀集二卷、《別本天樂堂集》一卷,今皆未見。

此本僅一卷,而題曰《清苑齋集》,未審為即《天樂堂集》之別名否。

趙與《娛書堂詩話》載《送謝耘游淮》詩二句,又《東甌續集》載師秀詩五首,《瀛奎律髓》載師秀詩四首,今並附錄集末,題曰《拾遺》。

似乎別有《天樂堂集》,而《詩人玉屑》所論《冷泉夜坐》及《病起》二首稱曰《天樂》者,今皆載此集中,似乎又即《天樂堂集》。

今未能盡睹其全,莫之詳也。

厲鶚《宋詩紀事》稱師秀有《清苑齋集》,有《天樂堂集》,分為二種。

而所錄皆此集之詩,則鶚亦未見《天樂堂集》矣。

古書散佚,闕所不知可也。

△《瓜廬詩》·一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宋薛師石撰。

師石字景石,永嘉人。

隱居不仕,築屋會昌湖西,題曰瓜廬。

趙師秀詩「野水多於地,春山半是」之句,即為瓜廬作也。

是集卷末有王綽所作墓誌,述其始末甚詳。

卷首有趙汝回序,稱其「每與四靈聚吟,獨主古淡。

融狹為廣,夷鏤為素,神悟意到,自然清空」。

今觀其詩,語多本色,不似四靈以尖新字句為工。

所謂「夷鏤為素」者,殆於近之。

至於邊幅太窄,興象太近,則與四靈同一門徑。

所謂「融狹為廣」者,殊未見其然。

蓋才地視四人稍弱,而耕釣優遊,以詩自。

意思蕭散,不似四靈之一字一句刻意苦吟。

故所就大同而小異也。

荊山劉植跋稱其多肥之詞。

斯言諒矣。

△《水集》·三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宋程必撰。

必字懷古,休寧人。

以先世居州,因自號水遺民。

紹熙四年進士。

理宗朝累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詔。

歷端明殿學士,致仕。

事跡具《宋史》本傳。

必立朝以經濟自任,詩詞皆不甚擅長。

俞文豹《吹劍錄》稱其「省試紅藥當階翻」詩、「黃麻方草罷,紅藥正花翻」一聯,亦未為佳句。

至於論備邊、蠲稅諸疏,則拳拳於國計民瘼,詳明剴切,利病井然,蓋所長在此不在彼也。

其跋洪邁《萬首絕句》,以為不當進之於朝,與張…詆呂祖謙撰《文鑒》大意相類,未免操之已蹙。

至於跋張載《西銘》,論其欲復井田為不可,則深明今古之宜,破除門戶之見,其識迥在講學諸儒上矣。

集本六十卷,載於《書錄解題》。

此本乃崇禎乙巳其裔孫至遠所刻,僅三十卷。

原序稱歲久散佚,舊闕其半雲。

△《龍川文集》·三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陳亮撰。

亮有《三國紀年》,已著錄。

高與朱子友善,故構陷唐仲友於朱子,朱子不疑。

然才氣雄毅,有志事功,持論乃與朱子相左。

羅大經《鶴林玉露》記朱子告亮之言曰:「凡真正大英雄,須是戰戰兢兢從薄冰上履過去。」

蓋戒其氣之銳也。

岳珂《呈史》又記呂祖謙歿,亮為文祭之,有「孝弟忠信,常不足以趨天下之變;而材術辨智,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經」語。

朱子見之,大不契。

遺書婺人,詆為怪論。

亮聞之,亦不樂。

他日上孝宗書曰:「今世之儒士,自謂得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Φ不知痛癢之人也。」

蓋以微諷晦翁,晦翁亦不訝也云云。

足見其負氣傲睨,雖以朱子之盛名,天下莫不攀附,亦未嘗委曲附和矣。

今觀集中所載,大抵議論之文為多。

其才辨縱橫不可控勒,似天下無足當其意者。

使其得志,未必不如趙括、馬謖狂躁僨轅。

但就其文而論,則所謂開拓萬古之心胸,推倒一時之豪傑者,殆非盡妄。

與朱子各行其志,而始終愛重其人,知當時必有取也。

宋《名臣言行錄》謂其在孝宗朝六達帝廷。

上書論大計。

今集中獨有上孝宗四書及《中興論》。

考《宋史》所載亦同。

又《言行錄》謂垂拱殿成,進賦以頌德,又進《郊祀慶成賦》,今集中均不載。

葉序謂亮集凡四十卷。

今是集僅存三十卷,蓋流傳既久,已多佚闕,非復當時之舊帙。

以世所行者只有此本,故仍其卷目著之於錄焉。

△《龍洲集》·十四卷、《附錄》·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劉過撰。

過字改之,廬陵人。

當宋光宗、寧宗時,以詩游謁江湖。

韓胄嘗欲官之,使金國,而輕率漏言,卒以窮死。

蓋亦陳亮之流,而斥弛更甚者也。

當其叩閽上書,請光宗過宮,頗得抗直聲。

然其時在廷諸臣已交章論奏,非廊廟不言,待於草野言之者,何必屋上架屋,為此嘵嘵,特巧於博名耳。

又屢陳恢復大計,謂中原可不戰而取,更不過附合時局,大言以幸功名。

北伐之役,後竟何如耶?楊維禎吊其墓詩云:「讀君舊日伏闕疏,喚起開禧無限愁。」

文人標榜之詞,非篤論也。

其詩文亦多粗豪抗厲,不甚協於雅音。

特以跌宕縱橫,才氣坌溢,要非齷齪者所及,故今猶傳焉。

集凡十四卷,後附宋以來諸人所題詩文二卷,合十六卷。

岳珂《呈史》記過始末頗詳。

稱其開禧乙丑過京口,相與摭奇弔古,多見於詩。

其《多景樓》一篇,廣漢章以初升為之大書。

詞翰俱卓犖可喜,屬為刻樓上,會兵起不果云云。

今集中詩以此篇為冠,蓋由於此。

然伏闕一疏,今竟不載於集中,其尚有佚篇歟?至蔣子正《山房隨筆》載其辛棄疾席上賦《羊腰腎羹》絕句,及為張…作張浚輓詩,以集中不載,為遺珠之憾。

核以岳珂《呈史》,蓋小說之附會,非脫漏也。

(語詳龍洲詞條下。

△《鶴山全集》·一百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魏了翁撰。

了翁有《周易要義》,已著錄。

南宋之衰,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

了翁容與其間,獨以窮經學古,自為一家。

所著作詩文極富,本各自為集。

此本乃後人裒合諸本,共次為一編。

其三十五卷下題《渠陽集》,三十七卷下題《朝京集》,九十卷下題《自庵類稿》,則猶仍其舊名,刊削未盡者也。

史稱了翁年十五時,為《韓愈論》,抑揚頓挫,已有作者之風。

其天姿本自絕異,故自中年以後,覃思經術,造詣益深。

所作醇正有法,而紆徐宕折,出乎自然。

絕不染江湖游士叫囂狂誕之風,亦不染講學諸儒空疏拘腐之病。

在南宋中葉,可謂然於流俗外矣。

其集原本一百卷,見於焦《經籍志》。

前有淳熙己酉宛陵吳淵序。

凡詩十二卷、箋表制誥奏議等十八卷、書牘七卷、記九卷、序銘字說跋等十六卷、啟三卷、志狀二十一卷、祭文免詩三卷、策問一卷、長短句三卷、雜文四卷,又制舉文三卷、《周禮折衷》四卷、拾遺一卷、《師友雅言》二卷,共成一百一十卷。

此十卷皆注有新增字,蓋書坊刊版所續入。

然了翁尚有《古今考》一卷,又不入此集,蓋偶遺也。

元明間集版湮廢。

嘉靖辛亥,四川兵備副使高等始重刻於邛州。

而校訂草率,與目多不相應。

或書中有此文,而目反佚之。

疑有所竄改,已非其舊。

又目凡一百十卷,而吳鳳後序稱一百七卷,蓋重訂時失於檢勘。

又《周禮折衷》並為三卷,以《師友雅言》並為一卷,又闕《拾遺》一卷,故實止此數。

然世間僅存此本,流傳甚少。

今重加校定,仍其所闕,析其所並,定為一百九卷。

而原目之參錯不合者,則削而不錄焉。

△《西山文集》·五十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真德秀撰。

德秀有《四書集編》,已著錄。

考《宋史》本傳,德秀有《西山甲乙稿》、《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翰林詞草》、《四六獻忠集》、《江東救荒錄》、《清源雜誌》、《星沙集志》諸書。

此本為明萬曆中福建巡撫金學曾所刊,國朝浦城縣知縣王允元又補葺之。

所載詩賦而外,惟《對越甲乙稿》、《經筵講義》、《翰林詞草》三種自分卷帙。

其餘序記等作,但以類次,不別分名目。

或即本傳所謂《西山甲乙稿》者,未可知也。

他如《端平廟議》諸書,俱不編入,疑其闕佚尚多。

然馬端臨《通考》所載亦作五十六卷,則此本所少僅一卷。

殆宋時刊本,即未嘗以諸書編入耶?德秀生朱子之鄉,故力崇朱子之緒論,其編文章正宗,持論嚴刻,於古人不貸尺寸。

而集中諸作,吹噓釋、老之焰者,不一而足,有不止韓愈《羅池廟碑》為劉句所譏、與大顛諸書為朱子所摭者。

白璧微瑕,固不必持門戶之見,曲為隱諱。

然其他著作,要不失為儒者之言,亦不必竟以一眚掩也。

△《方泉集》·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周文璞撰。

文璞字晉仙,號方泉,又號野齋,又號山楹,陽人。

諸書不詳其仕履。

蓋亦江湖派中人也。

是集凡賦一卷、詩三卷。

張端義《貴耳集》極稱其《灌口二郎歌》、《聽歐陽琴行》、《金塗塔歌》,以為不減賀、白。

(案賀、白謂李賀、李白也。

語殊杜撰,謹附訂於此。

)然文璞古體長篇,微病頹唐,不出當時門徑,較諸東坡、山谷,已相去不知幾許。

端義擬以青蓮、長吉,未免不倫。

至於古體短章,近體小詩,如端義所稱《題鍾山》一絕、《晨起》一絕,固可肩隨於《白石》、《澗泉》諸集之間,宜其迭相唱和也。

端義所稱《灌口二郎歌》,集無此題。

惟四卷之首有《瞿塘神君歌》,觀其詞意,殆即所謂《灌口二郎歌》者。

或文璞以名不雅馴,後改此題歟。

△《東山詩選》·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東山詩選》散見《永樂大典》中,皆題葛元承撰,而不著時代爵裡。

今考集中《早發》詩云:「天台今日去,步步紫鄉。」

又《新昌道中》詩云:「明朝行幾里,應近赤城西。」

則當為天台人矣。

謝鐸《赤城續志》載有葛紹體字元承,家於黃巖。

嘗師事永嘉葉,得其指授。

趙希弁《讀書附志》亦載有葛紹體《東山詩文選》十卷。

則此集即紹體所撰,舊本偶題其字耳。

惟《讀書附志》稱詩文選,而《永樂大典》所載乃有詩無文。

或文不足錄,為編纂者所刪歟?希弁又稱家大酉應繇為之序,葉夢鼎跋其後,及行狀、墓誌原附集中。

今並佚不存,其事跡則無可考見矣。

葉《水心集》有《贈紹體》詩云:「數年之留能浩浩,一日之別還草草。

念子身名兩未遂,令我衰病無一好。」

又云:「不愁好龍龍不下,只愁愛玉酬石價。」

殆亦潦倒場屋之士。

集中有與趙師秀、翁卷酬贈之作,故其詩頗近四靈。

蓋永嘉一派,以四靈為宗主,當時風氣如是也。

厲鶚撰《宋詩紀事》,不載紹體之名,知集佚已久。

今據《永樂大典》所錄,分體訂,編為二卷,以存其概。

紹體所著,又有《四書述》,見於朱彝尊《經義考》,注曰已佚。

然有此一集,已足以傳紹體矣。

△《白石詩集》·一卷、附《詩說》·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姜夔撰。

夔有《絳帖平》,已著錄。

羅大經《鶴林玉露》稱夔學詩於蕭。

而卷首有夔自序二篇。

其一篇稱:「三薰三沐,師黃太史氏,居數年,一語噤不敢吐。

始大悟學即病,不若無所學者之為得。」

其一篇稱:「作詩求與古人合,不如求與古人異。

求與古人異,不如不求與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與古人異而不能不異。」

其學蓋以精思獨造為宗。

故序中又述千巖、誠齋、石湖鹹以為與己合,而己不欲與合。

其自命亦不凡矣。

今觀其詩,運思精密,而風格高秀,誠有拔於宋人之外者。

傲視諸家,有以也。

《宋史·藝文志》載夔《白石叢稿》十卷。

陳振孫《書錄解題》載《白石道人集》三卷。

今止一卷,殆非完本。

考《武陵舊事》載夔詩四首,《鹹淳臨安志》載夔詩三首,《研北雜誌》亦載夔詩一首,皆此本所無。

知在所佚諸卷之內矣。

夔又有《詩說》一卷,僅二十七則,不能自成卷帙,舊附刻詞集之首。

然既有詩集,則附之詞集為不倫,今移附此集之末,俾從其類。

觀其所論,亦可以見夔於斯事所得深也。

△《野谷詩稿》·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趙汝遂撰。

汝遂字明翁,袁州人。

其稱開封者,汝遂為太宗八世孫,追溯祖系,不忘本源,猶唐代諸李皆稱隴西成紀也。

登嘉泰二年進士。

授館職。

嘉定中分司鎮江管榷。

王士禎《池北偶談》載黃虞稷嘗鈔宋人小集二十八家。

士禎手鈔姜夔、周弼、鄧林三家。

餘摘錄佳句者十九家,以汝遂為首。

所錄凡五言二十聯、七言一聯,稱其五言律時有佳句,七言俚俗,歌行漫無音節頓挫。

而謂劉克莊序推其跌宕真蛟縛虎手,又許以建安、黃初,皆失之妄。

又評釋斯植《采芝集》曰:「此君及趙汝遂五言,皆多佳句,而無遠神。」

其論良允。

然自唐以來,兼擅諸體者,不過數家。

餘皆互有短長。

孟浩然、韋應物以五言籠罩千古,而七言則皆不工。

無論姚合以下,至於晚唐、五季,以迨九僧、四靈,刻意苦吟,不過求工於五字。

蓋江湖一派,門徑如斯,不能兼責以他體。

一花一石,時饒佳致,如汝遂之流,固亦談藝者所不廢也。

△《平齋文集》·三十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洪咨夔撰。

咨夔有《春秋傳》,已著錄。

是集經筵進講及制誥之文居多,詩歌雜著僅十之三。

其官御史時,忠言讜論,力陳時弊,略見於《宋史》本傳。

而集中不錄其奏疏,或避人焚草之意歟!考史稱咨夔為嘉定二年進士。

而厲鶚《宋詩紀事》據《鹹淳臨安志》謂嘉定無二年榜,因斷為元年。

今考集中《題陶崇詩卷》云:「某與宗山同壬戌進士。」

按嘉定以戊辰改元,其二年為己巳。

若壬戌則實嘉泰二年。

史特誤泰為定,鶚未詳考,而以咨夔為嘉定元年進士,非也。

又謝枋得《疊山集》末附錄《贈行》諸詩,有洪平齋七律一首。

核其時代,與咨夔殊不相及。

《宋詩紀事》別出《洪平齋》一條,不以入咨夔條下。

是則考之為審矣。

△《蒙齋集》·十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袁甫撰。

甫字廣微,鄞縣人。

禮部侍郎燮之子。

舉嘉定七年進士第一。

歷官吏部侍郎,兼國子祭酒,權兵部尚書。

贈少傅,謚正肅。

事跡具《宋史》本傳。

焦《國史經籍志》載甫《蒙齋集》四十卷。

明以來傳本甚稀。

近時李鄴嗣等輯《甬上耆舊詩》,羅頗廣,而亦未見甫集,僅從他書摭拾編次。

則其佚固已久矣。

今取《永樂大典》所載者,以類排比,為一十八卷。

甫承其家學,具有淵源。

歷官所至,惟汲汲以興利除害為事。

凡有奏請,鑿然可見諸施行。

其在徽州所上便民諸條,迄今利賴,不同紙上空談。

至於遇朝廷大事,侃侃直陳,尤為切中要。

如史嵩之議約蒙古伐金,甫力持不可。

且言嵩之輕脫難信,幾罹危禍。

又力斥史彌遠之專政,而勸理宗以獨攬乾綱,更為人所難言。

今諸疏雖不盡傳,而所存子尚多。

要皆靡切權貴,抗論不阿,可稱忠鯁之士。

其他詩文,類多明白曉暢,切近事理,亦不屑為藻繢之詞。

獨其遺編湮沒幾數百年。

今幸逢羅放佚之時,其祖文所著《甕牖閒評》,其父燮所著《家塾書鈔》、《毛詩講義》及《齋集》,並於《永樂大典》中裒輯刊布。

且得邀宸章褒詠,光耀藝林。

茲甫斯集,又得排次成帙,復顯於蠹蝕之餘。

既仰見聖天子表章遺籍,闡發幽光,為千古藝林之至幸。

並見袁氏父子祖孫,積學三世,凡所著作,雖沉晦有年,而卒之不能磨滅,待昌運而重彰。

亦足勵窮經稽古之儒,各勉為其可傳也。

△《康范詩集》·一卷、《附錄》·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汪卓撰。

卓所編《曾子》,已著錄。

是集題曰「康范」者,真德秀參知政事時,屬績溪令李遇求卓言行之實,將薦於朝。

會德秀卒,未果,後卓亦卒,遇私謚之曰「康范」,因以名集也。

末有卓三世孫夢斗跋語,稱「其詩詞共七十首。

其餘雜著,亦嘗編輯得二十篇。

並《靜觀常語》三十餘卷,亡於兵火。

惟詩詞草本僅存」云云。

蓋掇拾於殘毀之餘,已非其完帙,故所存僅此集。

後又有《康范續錄》,載夢斗進卓所編《曾子》、《子思子全書》表及《褒贈通直郎指揮》二篇。

又有《康范實錄》,載行狀、銘誄之類,蓋仿李翱文集所作《皇考實錄》之例。

(案自六朝以後,實錄已為國史之尊名,臣庶不應僭擬,已駁正於李翱集條下,茲不具論。

)又有附錄外集,載諸名賢與其先世酬唱題贈之作,皆後人所續輯也。

是集及夢斗《北遊集》舊本,合題曰《西園遺稿》。

西園蓋其先世監簿琛別業,蘇轍有《題汪文通豁然亭》詩,即在其地。

今以二人相距三世,本各為一集,故仍分著於錄。

而附存其改題之總名於此焉。

△《清獻集》·二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杜范撰。

范字成己,黃巖人。

嘉定元年進士。

淳中官至右丞相,清獻其謚也。

事跡具《宋史》本傳。

史載范所著古律詩五卷,今此本四卷。

又雜文六卷,今此本亦四卷。

又奏稿十卷,今此本十卷,又多書一卷。

又外制三卷、進故事五卷、經筵講義三卷,今此本俱不載,而有行狀、本傳、祠記等一卷,列於卷首。

共為二十卷。

蓋後人重輯之本,非其舊矣。

范有公輔才,正色立朝,議論鯁切。

其為御史時,累劾李鳴復等行賄交結之罪,鳴復卒以去位。

其守寧國還朝時,又極陳內憂外患之交迫,而勸理宗以屏聲色、遠邪佞,言多切摯。

及其為相,前後所上五事及十二事,無不深中時弊。

雖在位未久而沒,不能大有所匡正,然奏疏之見於集者,大都悱惻懇到,足以徵其忠愛之忱矣。

△《鶴林集》·四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吳泳撰。

泳字叔永,潼川人。

嘉定元年進士。

理宗朝歷官起居舍人,兼直學士院,權刑部尚書。

終寶章閣學士,知泉州。

事跡具《宋史》本傳。

史稱所著有《鶴林集》,而不詳卷數。

《藝文志》亦不著錄。

惟《永樂大典》各韻中,頗散見其詩文。

謹裒輯編次,為四十卷。

放佚之餘,篇什尚夥,亦可見其著作之富矣。

泳當南宋末造,正權奸在位,國勢日蹙之時,獨能正色昌言,力折史彌遠之鋒,無所回屈。

可謂古之遺直。

至當時邊防廢弛,泳於山川塞,籌畫了如,慷慨敷陳,悉中要。

本傳所載諸疏,簡略未詳。

今以本集考之,如紹定二年上《西陲八議》。

五年疏四失三憂及《保蜀三策》。

端平二年言元兵先通川路,後會江南,不可不固上流。

三年乞預儲蜀帥,又陳《壞蜀四證》及《救蜀五策》。

大抵於四川形勢言之最晰。

良由南宋以蜀為後戶,於形勢最為衝要。

泳又蜀人,深知地利。

故所言切中會,非揣摩臆斷者比,實可以補史所未備。

其他章疏表奏,明辨駿發,亦頗有眉山蘇氏之風。

在西蜀文字中,繼魏了翁《鶴山集》後,固無多讓也。

△《東澗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許應龍撰。

應龍字恭甫,閩縣人。

嘉定元年進士第。

調汀州教授。

累遷國子司業祭酒,權直舍人學士二院。

官至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提舉洞霄宮。

事跡具《宋史》本傳。

其集則不見於《藝文志》,原書卷目已不可考。

明錢溥編次《秘閣書目》,亦不載其名。

則明初已散佚矣。

惟《永樂大典》頗散見其詩文,抄撮排綴,各體粗備,而制誥一類尤繁。

蓋應龍在理宗時,歷掌內外制,嘗以日昃拜命,夜半宣鎖,不二鼓而草三麻,人服其敏。

史稱鄭清之、喬行簡罷相制,皆應龍所草,帝極稱其善。

今二制並在集中,典雅嚴重,實能得代言之體。

其他亦多深厚簡切。

而於當時宰執將帥、侍從諸臣、姓名官爵、遷轉拜罷、紀傳所未詳者,尤可藉以徵信,於考史尤為有裨。

又應龍於經濟略,深所究心。

其知潮州,屬劇盜逼境,隨機御,諸寇悉平。

治潮政績,與李宗勉治台齊名。

及為兵部尚書,值喬行簡行秤提楮幣之法,民間不便。

應龍奏罷之。

今其子亦具存集內。

大抵疏通暢達,切中事情,務為有用之言,非篆刻為文者可比。

雖其格力稍弱,然舂容和雅,能不失先正典型。

在南宋館閣之中,亦可稱一作手矣。

謹以類裒次,為十有四卷。

著之於錄,俾不致泯沒於後焉。

△《方是間居士小稿》·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劉學箕撰。

學箕字習之,崇安人。

劉之曾孫,劉子之孫,劉畢之子也。

閒居不仕,自號種春子。

家饒池館,有堂曰方是間。

故又號方是間居士。

是編上卷,古今體詩一百七十一首。

下卷,賦及雜文二十七首、長短調三十八首。

前有嘉定間建陽劉淮、東裡趙蕃、開封趙必願三序。

末有學箕自記及其門人游彬等跋。

初已鋟版,因兵亂散失。

元至正辛丑,其裔孫名張者,復重刊之。

此編蓋從刻本影抄者也。

劉淮序稱其筆力豪放,詩摩香山之壘,詞拍稼軒之肩。

今觀集中諸詞,魄力雖少遜辛棄疾,然如其《和棄疾金縷詞韻述懷》一首,悲壯激烈,忠孝之氣,奕奕紙上,不愧為之子孫。

雖置之稼軒集中,殆不能辨。

淮所論者不誣。

至其詩雖大體出白居易,而氣味頗薄。

歌行則往往放筆縱橫,時露奇崛。

或傷於稍快稍粗,與居易又別一格。

淮以為抗衡居易,則似尚未能矣。

△《翠微南征錄》·十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華岳撰。

岳字子西,貴池人。

為武學生。

開禧元年上書請誅韓胄、蘇師旦,下大理寺鞫治,編管建寧。

胄誅,放還。

登嘉定武科第一,為殿前司官。

又謀去丞相史彌遠,事覺,下臨安獄,杖死。

其集名「南征」者,皆其竄建寧時所作。

「翠微」則其別號也。

此本卷首有新城王士禎題語,曰:「宋華岳集十一卷,名《翠微南征錄》。

第一卷開禧元年上皇帝書,請誅韓胄、蘇師旦,語最抗直。

餘詩十卷,率粗豪使氣。

上胄詩云:『十廟英靈儼如在,漫於宗社作穿窬。

』及誅胄,函首請和。

又有詩云:『反漢須知為晁錯,成秦恐不在於期。

』皆不肯附和浮議,蓋陳東一流人。

如岳詩,不以工拙論可也。」

其持議頗允。

士禎又引《吳興掌故》云:「《翠微集》,華廉字仲清著,不知何據。」

案岳名著史冊,此集亦著錄《藝文志》,昭灼無疑。

華廉所著《翠微集》,當別自一人一書,與岳集不得相混。

士禎乃錄以存疑,則失於裁斷矣。

△《浣川集》·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戴栩撰。

栩字文子。

朱彝尊《經義考》引王纘說,作字立子。

未知孰是也。

永嘉人。

登嘉定元年進士。

為太學博士,遷秘書郎。

出知臨江軍,不赴。

後復起為湖南安撫司參議官。

焦《國史經籍志》載所著《浣川集》十八卷。

案栩有絕句云:「近來萬境心如洗,笑改斜川作浣川。」

蓋其罷官後所自號,因以名集也。

外間久無傳本。

今從《永樂大典》采掇編次,為十卷。

栩與徐照、徐璣、翁卷、趙紫芝等同裡,故其詩派去四靈為近。

然其命詞琢句,多以鏤刻為工,與四靈之專主清瘦者,氣格稍殊。

蓋同源異流,各得其性之所近。

至其文章法度,則本為葉之弟子,一一守其師傳,故研煉生新,與《水心集》尤為酷似。

中如《論聖學》、《論邊備》諸子,亦復敷陳剴切,在永嘉末派,可雲尚有典型。

惟是史彌遠柄國之時,栩獻詩諛頌,不一而足。

而胡知柔以爭濟王事忤彌遠,謫赴象台,栩又賦詩贈行,深致惋惜。

前後若出兩轍。

昔韓愈上京兆尹李實書,深相推挹。

及作《順宗實錄》,乃具列其罪。

文人前後異論,雖往往而然,然不應一時之內,翻覆至於如是。

豈非內托於權幸,外又附於清流歟?其人殊不足道,以詞採取之可矣。

《經義考》載栩所著有《五經說》,注曰已佚。

今考其說,惟謂《周禮》特周公大約之書,當時未必盡行,其立論頗為有識。

至於謂《詩》壞於衛宏之序,《春秋》誤於《公羊》之傳,《易》由於三聖《系》、《爻》、《彖》、《象》之互入,《書》失於孔壁序傳簡編之相亂。

大抵南宋諸人輕詆漢儒之餘唾,雖不存可也。

△《漁墅類稿》·八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元晉撰。

元晉《宋史》無傳。

惟《江西通志》載其字明父,崇仁人。

登嘉定四年進士。

初授雩都尉,遷知福州、融州。

累官邕管安撫使。

嘗建漁墅書院,因以名集。

然考趙方《東山存稿》有虞集行狀,稱集之祖解組過臨川,寓公陳元晉之夫人為其女弟,因迎以歸。

則元晉亦蜀人,僑居崇仁。

《通志》尚考之未詳也。

焦《經籍志》載有元晉《漁墅類稿》十卷。

諸家悉不著錄。

今檢《永樂大典》中,尚存雜文八十餘首,各體詩一百一十餘首。

謹以類編輯,為八卷。

《江西志》稱元晉嗜學好義,為德於鄉人者甚多。

歷官所至,俱著政績。

今觀集中,如《乞差甲首科子》,則極論當時賦役之弊。

《上曾知院事》,則力陳上流防江之策。

且謂天下非事功難立之為憂,而人心不睦之可畏。

又謂邊遽戒警,則號召郡國不教之卒,坐糜粟於長江以南,謂之警報。

及日遠則散遣解弛,又復置之度外。

自開國以來,同一痼病。

其於南宋廢弛聚訟之象,指陳痛切,可謂深中膏肓。

又《上魏了翁啟》有云:「善類之勢不振,付之乍佞乍賢。

正論之脈僅存,聽其自鳴自息。

以奔趨為捷徑,以軟熟為圓機。

習成脂韋,病入骨髓。」

皆憤世嫉俗之言。

則知其生平必伉直不諧於時者。

讀其遺文,猶可以見其人也。

△《滄洲塵缶編》·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程公許撰。

公許字季與,一字希穎,敘州宣化人。

舉嘉定四年進士。

歷官權刑部尚書,寶章閣學士,知隆興府。

事跡具《宋史》本傳。

公許沖澹自守,而在朝讜直敢言,不避權幸。

屢為群小,不安其位而去。

當代推其風節,初不以文采見長。

然所作才氣磅礡,風發泉湧,往往下筆不能自休。

本傳稱所著有《塵缶文集》、《內外制》、《奏議》、《奉常擬謚》、《掖垣繳奏》、《金華講義進故事》行世。

今皆散佚不傳。

惟《永樂大典》載有公許詩文,題曰《滄洲塵缶編》。

又有公許自序一篇,末署淳改元辛丑。

蓋公許為秘書少監時所自編也。

案公許當日所論列,如《應詔言事乞留杜范》、《乞還言官》、《言蜀事十條》、《請蠲和糴》、《乞罷龔基先》、《論徐元傑事》諸疏,《宋史》皆撮其大綱,著於本傳。

其全文必更剴切詳明,而詳檢《永樂大典》,均未之載。

殆以《內外制》、《奏議》諸編當時皆別本單行,今惟文集僅存,故其他遂不復見。

至古今體詩,據自序本以一官為一集。

而其目為《永樂大典》所割裂,原第已無可考。

雜文亦僅有序記、策問等寥寥數篇,尤非完帙。

今姑就所存者裒輯掇拾,分類編次,為十四卷。

大抵直抒胸臆,暢所欲言,雖不以鍛煉為工,而詞旨昌明,議論切實,終為有道之言。

其格在雕章繪句上也。

△《安晚堂詩集》·七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鄭清之撰。

清之初名燮,字文叔。

後改今名,字德源。

安晚其別號也。

鄞縣人。

嘉定四年進士。

寶慶初以定策功,累官太傅左丞相。

卒謚忠定。

事跡具《宋史》本傳。

所撰《安晚集》,本六十卷,宋時刊於臨安。

此本所存僅第六卷至第十二卷,但有詩而無文,較原目僅十之一。

考王士禎《蠶尾集》,有《安晚集跋》,亦稱僅古今體詩第六卷至第十二卷,則康熙中已無完本矣。

士禎但謂其詩多禪語,而不言其工拙。

今觀所作,大都直抒性情,於白居易為近。

其《詠梅》、《詠雪》七言歌行二十首,亦頗有可觀。

且清之為相,擢用正人,時有「小元」之號。

在南宋中葉,猶屬良臣。

不但其詩為足重,固不容以殘闕廢也。

厲鶚《宋詩紀事》從臨安、四明兩志採得《淨明院》及《題雪竇妙高峰》詩二首,為此本所未載。

零篇斷簡,幸留百一,今亦並附入焉。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