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明張宇初撰。宇初字子,貴溪人,張道陵四十三世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

△《峴泉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張宇初撰。

宇初字子,貴溪人,張道陵四十三世孫,洪武十年襲掌道教,永樂八年卒。

《明史·方技傳》附見其父《正常傳》中,稱其建文時嘗坐不法奪印誥,成祖即位復之;又稱其嘗受道法於長春真人劉淵然,後與淵然不協,互相詆訐。

其人品頗不純粹,然其文章乃斐然可觀。

其中若《太極釋》、《先天圖論》、《河圖原辨》、《荀子辨》、《陰符經》諸篇,皆有合於儒者之言。

《問神》一篇,悉本程朱之理,未嘗以師、風伯荒怪之說張大其教。

以視誦周、孔之書而混淆儒、墨之界者,實轉為勝之。

韓愈《送浮屠文暢序》稱:「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是。

校其行則非。

有墨名而儒行者,問其名則非,校其行則是。」

然則若宇初者,其言既合於理,寧可以異端之故,並斥其文乎?朱彝尊《明詩綜》稱其集二十卷,詩居其半,王紳為之序。

此本皆所作雜文,惟末附歌行數十首。

卷首雖載《紳序》,而二十卷之舊已不復存,蓋又掇拾重編之本矣。

△《唐愚士詩》·二卷、附《會稽懷古詩》·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唐之淳撰。

之淳字愚士,亦以字行,山陰人,肅之子也。

建文初,詔詞臣修《鑒戒錄》,方孝孺薦之,授翰林院侍讀,與孝孺同領書局,卒於官。

《明史·文苑傳》附載《王行傳》中。

徐禎卿《翦勝野聞》載明太祖以布囊貯之淳,夜越宮牆入便殿,點竄十王冊文一事。

其事荒誕不經,殆委巷小人因之淳文思敏捷,造是妄語。

張芹《遺忠錄》稱:「洪武中有薦之者,謝不就,曹國公李景隆俾其子師焉。

征行四方皆與俱,歷燕、薊、秦、周,覽前代遺跡,援筆而賦,凌轢一時。」

考《明史·李文忠傳》,景隆以洪武十九年襲封曹國公,不載其北征事。

惟《馮勝傳》載洪武二十年與傅友德、藍玉、趙庸等北征,常茂、李景隆、鄧鎮皆從。

是年歲在丁卯,與集中《寓寧軒記》所載洪武丁卯相合,當即其時也。

是集僅其丁卯、戊辰二年所作,似非完本。

又詩文相間成編,而總題曰「詩」,亦非體例,疑當日雜錄手稿,存此一帙,後人因鈔傳之,故編次叢雜如此歟。

其詩雖未經簡汰,金礫並存,而氣格質實,無元季纖之習。

其塞外諸作,山川物產,尤足以資考核。

《會稽懷古詩》一卷,乃其少作。

凡五言古詩三十首,題下各有小序,仿阮閱、曾極、張堯同之例。

其中如舜廟不取地誌耕象之說、禹廟不取禹穴藏書之說,皆為有識。

此卷本於集外別行,然篇頁寥寥,今綴於集後。

末附長洲戴冠和詩三十首。

大抵湊泊成篇,不及之淳原唱。

以舊本所有,姑亦並存焉。

△《繼志齋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紳撰。

紳字仲縉,義烏人,待制之仲子。

《明史》附見《傳》,稱:「死時,紳年十三。

事母兄盡孝友。

長博學,受業於宋濂。

濂器之曰:『吾友不亡矣!』蜀獻王聘紳,待以客禮。

紳啟王往南求父遺骸,不獲,述《滇南痛哭記》以歸。

建文帝時,用薦召為國子博士,預修《太祖實錄》,獻《大明鐃歌鼓吹曲》十二章,卒於官。」

王泌《東朝記》以為成祖召入翰林,編摩《太祖實錄》者,誤也。

其集冠以《鐃歌》十二首,即建文初所獻;次為賦二篇;次為古今體詩及諸雜文;末為《附錄》一卷。

紳,名父之子,又師承有自,其文演迤豐蔚,不失家法,詩亦有陶、韋風致,無元季纖之習,在洪武、建文之時,卓然自為一家,不但行誼之高也。

名其齋曰「繼志」,可謂無忝所生矣。

△《練中丞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練子寧撰。

子寧名安,以字行,號松月居士,新淦人。

洪武乙丑進士。

建文時官左副都御史,燕兵入,殉節死。

事跡具《明史》本傳。

當燕王篡立之初,誣建文諸臣為奸黨,禁其文字甚嚴。

弘治中,王佐始輯其遺文,名曰《金川玉屑》。

故徐泰《詩說》有「金川練子寧《玉屑》無多,為世所寶之」語。

此本乃泰和郭子章重編,附以《遺事》一卷,其裔孫綺復增輯之。

黃溥《簡籍遺聞》嘗記集中可疑者三事:一曰《送花狀元歸娶詩》,謂洪武辛亥至建文庚辰,狀元但有吳伯宗、丁顯、任亨泰、許觀、張信、陳安、胡靖七人,無所謂狀元花綸。

綸乃洪武十七年浙江鄉試第二人,不應有奉詔歸娶事。

一曰《故耆老理庭黃公墓誌》,謂子寧及第在洪武十八年,此志後題洪武丙辰三月之吉,乃洪武九年,不應結銜稱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一曰《集後雜考》,引葉盛《水東日記》載長樂鄭氏有手卷,練子寧賦,張顯宗跋,稱顯宗狀元及第,洪武時亦無此狀元。

其言頗核。

蓋子寧一代偉人,人爭依托,因而影撰者有之,然終不以偽廢其真也。

△《遜志齋集》·二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方孝孺撰。

孝孺有《雜誡》,已著錄。

是集凡雜著八卷,書三卷,序三卷,記三卷,題跋一卷,贊一卷,祭文、誄、哀辭一卷,行狀、傳一卷,碑、表、志一卷,古體詩一卷,近體詩一卷。

史稱孝孺殉節後,文禁甚嚴。

其門人王稔藏其遺稿,宣德後始稍傳播,故其中闕文脫簡頗多。

原本凡三十卷,《拾遺》十卷,乃黃孔昭、謝鐸所編。

此本並為二十四卷,則正德中顧守台州時所重刊也。

孝孺學術醇正,而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龍川之間。

蓋其志在於駕軼漢唐,銳復三代,故其毅然自命之氣,發揚蹈厲,時露於筆墨之間。

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志高氣銳,而詞鋒浩然,足以發之。

然聖人之道,與時偕行。

周去唐、虞僅千年,《周禮》一書已不全用唐、虞之法。

明去周幾三千年,勢移事變,不知凡幾,而乃與惠帝講求六官改制定禮。

即使燕兵不起,其所設施,亦未必能致太平。

正不必執講學家門戶之見,曲為之諱。

惟是燕王篡立之初,齊、黃諸人為所切齒,即委蛇求活,亦勢不能存。

若孝孺則深欲藉其聲名,俾草詔以欺天下。

使稍稍遷就,未必不接跡『三楊』。

而致命成仁。

遂湛十族而不悔.語其氣節。

可謂貫金石、動天地矣。

文以人重,則斯集固懸諸日月,不可磨滅之書也。」

都穆《南濠詩話》曰:「《方正學先生集》,傳之天下,人人知愛誦之。」

但其中多雜以他人之詩,如《勉學》二十四首,乃陳子平作;《漁樵》一首,乃楊孟載作;又有《牧牛圖》一絕,亦元人作。

然兩集互見,古人多有。

今姑仍原本錄之,而附存穆說備考焉。

△《貞白遺稿》·十卷、附《顯忠錄》·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程通撰。

通字彥亨,貞白其齋名也,績溪人。

洪武乙丑貢入太學,庚午舉應天鄉試,時方遣諸王將兵,因以封建,策貢士於廷,通所對稱旨,擢第一,授遼府紀善,進左長史。

燕王叛後,通上書數千言,論戰守大計。

永樂初,錦衣衛都督紀綱發其事,詔械通詣京師,與二子俱論死。

事跡具《明史》本傳。

所著述凡百餘卷,悉毀於官。

後十年,其弟赴荊州,遼王以所圖通像及遺稿授之。

嘉靖中,黨禁漸弛,其從孫長等乃搜訪佚篇,裒為六卷,附以遼王並同時諸人贈言及行狀、小傳等篇,別為四卷。

天啟中,其裔孫樞及子應階又集前後建祠請謚之文,為《顯忠錄》二卷,附綴於末,即此本也。

初,通以祖平久戍,陳情乞賜還鄉,人稱其孝。

及建文中,遭逢國難,上防禦封事,而卒以是死,人稱其忠。

今陳情之表具在,而封事獨有題無文。

蓋嘉靖中刻集時,猶有所諱而不敢存也。

《封建》二策,乃其受知於太祖者,持議頗正。

其他詩文,亦俱醇樸有法。

雖所存無多,而大節凜然,有不僅以詞章論者,固宜與方、練諸集並傳不朽矣。

△《靜學文集》·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叔英撰。

叔英名原采,以字行,黃巖人。

洪武中,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林佑並徵至,叔英固辭還鄉。

後以薦官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

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

燕兵至淮,奉詔募兵。

行至廣德,會齊泰來奔,知事不可為,乃書《絕命詞》,自經於玄妙觀。

邏捕其家,妻金氏及二女並殉焉。

事跡具《明史》本傳。

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節。

史稱叔英在建文朝嘗上資治八策。

又稱方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貽之書曰:「事有行於古亦可行於今者,夏時、周冕之類是也;有行於古而不可行於今者,井田、封建之類是也。

可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易,而民受其利;難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難,而民受其患」云云。

今是集三十篇,僅存序、記二體,而所上八策及《貽孝孺書》並無之。

案《徐敬孚跋》,稱楊士奇嘗欲纂集叔英之文,求無完本,深悼惜之。

成化年,有謝世修者,欲募刻以廣其傳。

蓋搜葺重編,非其舊本。

卷首《林佑序》作於洪武中者,乃後人所錄入,非即為此本作也。

叔英嘗自云:「趙孟之貴非所慕,陶朱之富非所願。

使吾文如聖賢,是吾心也。」

今觀是集,大抵皆規無昌黎,稍失之拘,而簡樸有度,非漫無裁製者比。

所存雖少,已可以見其生平矣。

前有黃綰所為傳,稱其文章有原本,知時達勢,為用世之儒,蓋不誣雲。

△《芻蕘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周是修撰。

是修有《綱常懿範》,已著錄。

是集為其孫應所編。

凡詩三卷,賦及雜文共三卷。

大抵風骨稜稜,溢於楮墨,望而知為忠臣義士之文。

其矩度波瀾,亦具合古法,不在當時作者下。

世不甚稱,殆轉以氣節掩歟。

史稱是修由霍邱訓導遷周王府紀善。

王多不法,是修動繩以禮。

今觀集中,《修己十箴》與《保國直言》二篇,蓋即是時之所作。

其剛正不阿,不待後來始見矣。

末附解縉所作《志銘》及楊士奇所作《傳》。

《志銘》但稱歸京師,為紀善,預翰林纂修以死,竟不言其殉節。

《傳》乃言其自經應天府學。

蓋縉作志在永樂九年,時黨禁方嚴,故諱其事。

士奇作傳則在宣德四年,時公論稍明,故著其實也。

《傳》又稱「是修數論國家大計,至指斥用事者誤國,用事者怒,眾共挫折之」云云。

於當時情事,亦得其真。

雖是修精貫三光,不待二人之文而顯,二人之文尤不足以榮是修。

然有誓死不死者,而後見真能死者之難;有委曲以文其不死者,而後見慷概就死者之不愧不怍。

並錄存之,亦可以相形而益彰矣。

△《巽隱集》·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程本立撰。

本立字原道,巽隱其號也,桐鄉人。

洪武九年,以明經擢秦王府引禮舍人,以母憂去。

復補周府禮官,坐累謫南馬龍他郎甸長官司吏目。

有平定百夷功,徵入翰林。

歷官至右僉都御史,調江西按察副使。

未行,值燕王篡位,遂自盡以殉。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集詩二卷、文二卷,為其曾孫山所編。

弘治乙丑,桐鄉知縣莆田李廷梧序之。

嘉靖初,南溪吳氏為刊版,西虞范氏又重刊之。

歲久皆散佚。

此本乃萬曆乙丑桐鄉知縣濮陽得遺稿於其裔孫九澤,而屬訓導李詩校刊者也。

本立文章典雅,詩亦深穩樸健,頗近唐音。

不但節義為足重,即以詞采而論,位置於明初作者之間,亦無愧色矣。

△《易齋集》·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劉撰。

字仲,青田人,誠意伯基之次子。

洪武二十三年,太祖命襲父爵,以讓其兄子,乃特設門使授之,尋為谷王府左長史。

燕王稱兵,隨谷王歸京師,令參李景隆軍事。

兵敗,上書不見省,遂歸里。

燕王即位,召之,稱疾不至。

逮入京,下獄,自經死。

乾隆四十一年,賜謚忠節。

事跡附見《明史·劉基傳》。

其遺文久佚不傳。

明末,楊文驄令青田,從諸生蔣芳華家得抄本,始以授梓。

考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載《集》十卷,疑此尚非完帙。

又別有《無隱稿》一卷,今佚不見。

其與此本同異,亦莫可考也。

少通諸經,慷概喜談兵,太祖嘗以為真伯溫子。

而詩文傷於角率,頗遜其父。

天台盧廷綱稱其詩云:「酒酣落筆詞愈工,命意不與常人同。

清如冰甌玉碗貯繁露,和如大廷清廟鳴絲桐。

疾如黃河怒風捲濤浪,麗如錦江秋水涵芙蓉。」

雖譽之未免過實,然其氣勢蒼勁,兀傲不群,猶有《覆瓿集》之一體。

且其值革除之際,捐生完節,不墜家聲,尤宜以其人而重之矣。

△《野古集》·三卷(內府藏本)

明龔詡撰。

詡字大章,昆山人。

父,洪武中官給事中,以言事遣戍五開衛,詡遂隸軍籍。

後調守金川門。

燕王篡位,詡變姓名遁歸,賣藥授徒以自給。

正統己未,巡撫周忱薦為松江學官,不就。

又薦為太倉學官,亦不就。

嘗語都御史吳訥曰:「詡仕無害於義,但恐負當日城門一慟耳。」

成化己丑始卒,年八十八。

《明史》附載《牛景先傳》。

是集乃崇禎乙亥其八世從孫挺所刻。

前有《李繼貞序》,稱刪其十之二三。

蓋詡詩格調在《長慶集》、《擊壤集》間,其傷於鄙俚淺率者,繼貞稍汰之也。

要其性情深摯,直抒胸臆。

律以選聲配色,章琢句,誠不能與文士爭工;律以綱常名教之旨,則不合於風人者鮮矣。

末附《上周忱書》及王執禮、張大復等所作《家傳》、《墓誌》、《謚議》、《像贊》等篇。

又有《年譜》,稱詡族侄紱所編。

於建文四年,稱傳言乘輿遜去。

於正統七年,稱舊君還京,先生作《落葉吟》見意。

案紱之作譜在成化十三年,楊應能事應久已論定,不應有舊君還京之語。

且《落葉》一詩本無明指,安知非別有托諷。

而顧據斷為惠帝出奔還京之作,亦未見其然。

此譜於康熙乙巳挺得本於其族弟維則,故崇禎乙亥原刻《總目》不與《墓銘》、《家傳》等並列。

觀是一條,其真為紱作與否,猶在兩可間也。

疑以傳疑,姑並存之而已。

(案:練子寧以下諸人,據其通籍之年,蓋有在解縉諸人之後者。

然一則死革除之禍,效命於故君;一則迎靖難之師,貢媚於新主。

薰蕕同器,於義未安。

故分列編之,使各從其類。

至龔詡卒於成化己丑,更遠在縉等之後,今亦升列於縉前,用以昭名教是非,千秋論定。

紆青拖紫之榮,竟不能與荷戟老兵爭此一紙之先後也。

△《文毅集》·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解縉撰。

縉字大紳,吉水人。

洪武戊辰進士,永樂初官翰林學士,出為江西參議,改交。

為漢王高煦所譖,下獄死。

事跡具《明史》本傳。

縉所著有《白稿》、《東山集》、《太平奏疏》等書,歿後多散佚。

天順初,金城黃諫始輯其遺文為三十卷,後亦漸湮。

嘉靖中,同邑羅洪先復與縉從孫相輯成十卷。

《千頃堂書目》又載有《似羅隱集》一卷、《學士集》二十卷,今並未見。

此本十六卷,則康熙戊戌其十世孫悅所補輯也。

縉才氣放逸,下筆不能自休,當時有才子之目。

迄今委巷流傳,其少年夙慧諸事,率多鄙誕不經。

故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謂其詩無全稿,真偽相半,蓋出於後人竄亂者為多。

然其中佳句間存,亦復不減作者。

至其奏議,如《大庖西封事》、《白李善長冤》諸篇,俱明白剴切。

黃汝亨《狂言紀略》詆其文義繁縟,使當賈長沙,直是奴隸,苛矣。

又案《大庖西封事》中有云:「陛下好觀韻府雜書,抄輯穢蕪,略無文彩。

若喜其便於檢閱,願集一二儒英,隨事類別,勒成一經」云云。

其後成祖修《永樂大典》,縉實為總裁官。

果用分韻編類之法,勒為巨帙。

一切遺文墜簡,竟賴以傳於今日,以待聖朝之表章。

即以功在典籍而論,其著作亦宜存錄,可不必銖銖兩兩而繩之也。

△《虛舟集》·五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王撰。

字孟揚,永福人。

元潮州總管翰之子。

翰於明初抗節死。

生甫六齡,其母教之讀書。

洪武庚午領鄉薦,乞歸養母。

成祖即位,徵至京師,授國史院檢討,充《永樂大典》副總裁。

後坐解縉黨,下獄死。

為「閩中十子」之一。

《明史·文苑傳》附見《林鴻傳》中。

是編乃其詩集。

前有《王汝玉序》。

又有《解縉序》二篇,一題《虛舟集序》,一題《王孟揚文集序》。

又有弘治六年《桑懌序》,則為袁州守王世英翻刻《虛舟集》而作。

不言其別有文集,蓋當時已失傳矣。

集末附書評及《自述》、《誄》各一首。

與解縉友善,其才氣學問,約略相似,卒同被讒譖以死。

然縉詩頗傷剽直,詩恬和安雅,殆為勝之。

《自述》稱:「服群聖,獵百家,窮幽明,每遇登高弔古,慨然發其悲壯愉樂,一寓於文若詩。」

其命意亦殊不凡。

故集中若《感遇》諸作,規無拾遺;《詠史》數篇,步趨記室;《將進酒》、《行路難》等亦頗出入於太白。

雖未必盡合古人,而意度波瀾,時復具體,固不比於優孟衣冠也。

△《王舍人詩集》·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王紱撰。

紱字孟端,無錫人,別號友石生,又曰九龍山人。

洪武中,徵至京師,尋坐累戍朔州。

永樂初,用薦以善書供事文淵閣,久之除中書舍人,卒於官。

事跡具《明史·文苑傳》。

集為其子默所編,又名《友石山房稿》。

前有曾、王進《序》,後附章丙如、胡廣等所作《行狀》、《墓表》。

紱博學工書畫,所作山水竹石,風韻瀟灑,妙絕一時,說者謂可繼其鄉倪瓚。

其詩雖結體稍弱,而清雅有餘,蓋其神思本清,故雖長篇短什,隨意濡染,不盡計其工拙,而擺落塵氛,自然合度。

都穆《南濠詩話》獨稱《寄別娶婦者》一絕,則傖父面目,不足以見紱之長矣。

△《泊集》·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梁潛撰。

潛字用之,泰和人。

洪武丙子舉人,授蒼溪訓導,歷知四會、陽江、陽春三縣。

永樂初,召修《太祖實錄》,累遷右春坊右贊善。

會修《永樂大典》,代禮部尚書鄭賜為總裁,升侍讀。

永樂十五年北征,仁宗監國,以釋陳千戶事牽連坐死。

事跡附見《明史·鄒濟傳》。

是集前有王直、胡儼二《序》。

《儼序》稱為潛子所編。

考蕭《尚約居士集》有《陳循墓誌》,稱「梁公潛以職務違錯,被逮且籍之。

梁平日所作詩文,悉估書冊,賣錢入官。

循遺人訪求,倍價贖還。

今鋟梓以傳者,循所贖也」云云。

則其稿為潛所自編,因循而傳於世。

《儼序》不載其事,而但稱其文章遭際,蓋諱言其賜死耳。

潛文格清雋,而兼有縱橫浩瀚之氣,在明初可自成一隊。

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豐贍委曲,亦當代一作家」。

楊士奇《潛墓誌》稱「其為文章,馳騁司馬子長、韓退之、蘇子瞻,亦間出莊、列為奇,務去陳言出新意。

古詩高處逼晉、宋」。

此本有文無詩。

集末有康熙辛酉潛裔孫天清《續刻家集小引》云:「泊公詩集已瘞文塚,不復存人間。」

則舊本久佚矣。

△《毅齋詩文集》·八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洪撰。

洪字希范,錢塘人。

年十八,舉洪武丁丑進士,授行人,尋擢吏科給事中。

以薦入翰林,由檢討歷官修撰、侍講,為《永樂大典》副總裁官。

《明史·文苑傳》附載《林鴻傳》中,稱:「成祖嘗命洪為文,洪逡巡不應詔。

為同列所排,不復進用。」

而是集有劉公潛所作《免詩序》及莫琚《後跋》,乃言洪預修國史,會大臣欲載其家瑞異入日曆中,洪持不可。

至聞於成祖前,坐謫禮部主事,卒於官。

曾《免洪詩》所謂「玉堂分職見孤忠」,亦指是事。

《明史》蓋偶遺也。

此集即莫琚所編。

雜文皆樸雅,駢體亦工,詩尤具有唐格,而不為林鴻、高秉之鉤摹。

其《序文》及《序書》二篇,立論具見根柢。

其《序胡儼詩集》,謂:「至元、天歷間,趙、虞、范、揭各鳴一時之盛。

及其衰也,學者以粗豪為壯,以尖新為奇,語言纖薄,音律。」

論元末之弊,至為切中。

則洪之所見,高出當日遠矣。

雖名位不昌,要為有明初年屹然一作者。

《明史·文苑傳》稱「王預修《永樂大典》,學博才雄,自負無輩行,獨推讓同官王洪」,則洪之文章,概可見矣。

△《頤文選》·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胡儼撰。

儼字若思,南昌人。

洪武末以舉人授華亭教諭。

永樂初擢翰林院檢討,與解縉等同直內閣,遷國子祭酒。

洪熙元年加太子賓客,致仕,家居二十年而卒。

事跡具《明史》本傳。

史稱儼少嗜學,於象緯、占候、律、醫卜之術無不通曉。

又稱是時海內混一垂五十年,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學之士。

儼館閣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纂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皆為總裁官。

而以議論戇直,為同僚所不容。

故久於國學,未能大用。

其詩頗近江西一派,詞旨高邁。

寄托深遠。

與「三楊」之和平安雅者氣象稍殊。

文章則得法於熊釗,釗學於虞集,授受淵源,相承有自。

故其氣格高老,律度謹嚴,可以追蹤作者,卓然為明初之一家。

《明史·藝文志》載《頤集》本三十卷。

此集詩文各止一卷,乃後人選本,非其全帙。

然嘗鼎一臠,亦足以知其概矣。

△《青城山人集》·八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遂撰。

遂字汝玉,長洲人。

洪武中舉浙江鄉試,以薦攝府學教授,改應天訓導。

永樂初,擢翰林五經博士,官至左春坊左贊善。

後坐解縉累,下詔獄瘐死。

洪熙初,贈太子賓客,謚文靖。

事跡附見《明史·鄒濟傳》。

史稱遂少從楊維楨學。

嘗應制撰《神龜賦》,遂第一,解縉次之。

其文采為當世所重。

然所著詩稿散佚。

正統十二年其孫堂始裒次為編,其姻家華靖刪定為八卷,即此本也。

《靜志居詩話》稱其詩不費冥索,斤斤唐人之調。

吳人徐用理集永樂後詩家三百三十人,以遂壓卷。

今觀其詩,音節色澤,皆合古格,誠有擬議而不能變化者。

然當元季詩格靡麗之餘,能毅然以六代、三唐為楷模,亦卓然特立之士,又不得以王、李流弊預繩明初人矣。

△《東裡全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楊士奇撰。

士奇有《三朝聖諭錄》,已著錄。

明初「三楊」並稱,而士奇文章特優,制誥碑版,多出其手。

仁宗雅好歐陽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紆餘,得其彷彿。

故鄭瑗《井觀瑣言》稱:「其文典則,無浮泛之病。

雜錄敘事,極平穩不費力。

後來館閣著作,沿為流派,遂為七子之口實。」

然李夢陽詩云「宣德文體多渾淪,偉哉東裡廊廟珍」,亦不盡沒其所長。

蓋其文雖乏新裁,而不失古格。

前輩典型遂主持數十年之風氣,非偶然也。

集分正、續二編。

正集所載較少,續集幾至倍之。

其《別集》四種,一即《代言錄》,一為《聖諭錄》,一為《奏對錄》,一為士奇傳志諸文,綴於末為《附錄》。

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楊文貞《東裡集》,手自選擇,刻之廣東,為人竄入數首。

後其子孫又刻為續集,非公意也。」

然則《續集》乃士奇所自芟棄,非盡得意之作。

以其搜羅較富,往往有足備考核者,故仍其舊並錄之焉。

△《楊文敏集》·二十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楊榮撰。

榮有《後北征記》,已著錄。

榮當明全盛之日,歷事四朝,恩禮始終無間。

儒生遭遇,可謂至榮。

故發為文章,具有富貴福澤之氣。

應制諸作,風風雅音。

其他詩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為人。

雖無深湛幽渺之思,縱橫馳驟之才,足以震耀一世。

而逶迤有度,醇實無疵,台閣之文所由與山林枯槁者異也。

與楊士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矣。

柄國既久,晚進者遞相摹擬,城中高髻,四方一尺。

餘波所衍,漸流為膚廓冗長,千篇一律。

物窮則變,於是何、李崛起,倡為復古之論,而士奇、榮等遂為藝林之口實。

平心而論,凡文章之力,足以轉移一世者,其始也必能自成一家,其久也亦無不生弊。

微獨東裡一派,即前後七子亦孰不皆然。

不可以前人之盛,並回護後來之衰;亦不可以後來之衰,並掩沒前人之盛也。

又何容以末流放失,遽病士奇與榮哉。

△《省愆集》·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黃淮撰。

淮字宗豫,永嘉人。

洪武丁丑進士,除中書舍人。

燕王篡位,命入直文淵閣,升翰林院編修,累進右春坊、大學士,輔皇太子監國。

為漢王高煦所譖,坐系詔獄十年。

洪熙初復官,授武英殿大學士,累加少保,卒謚文簡。

事跡具《明史》本傳。

淮當革除之際,身事兩朝,不免為白圭之玷。

史又言淮性頗隘,同列有小過,輒以聞。

解縉之死,淮有力焉。

人品亦不甚醇。

然通達治體,多所獻替。

其輔導仁宗,從容調護,尤為有功。

雖以是被謗獲罪,而賜環以後,復躋禁近。

迨至引年歸里,受三朝寵遇者,又數十年。

遭際之隆,幾與「三楊」相埒。

其文章舂容安雅,亦與「三楊」體格略同。

此集乃其系獄時所作,故以《省愆》為名。

當患難幽憂之日,而和平溫厚,無所怨尤,可謂不失風人之旨。

故特存之,以見其著作之梗概。

至其《退直》、《入覲》、《歸田》三稿同編為《介庵集》者,門徑與「三楊」不異。

《東裡》諸集既已著錄,則是可姑置焉。

△《金文靖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金幼孜撰。

幼孜有《北征錄》,已著錄。

幼孜在洪武、建文之時,無所表見。

至永樂以迄宣德,皆掌文翰機密,與楊士奇諸人相亞。

其文章邊幅稍狹,不及士奇諸人之博大,而雍容雅步,頗亦肩隨。

蓋其時明運方興,故廊廟賡,具有氣象,操觚者亦不知也。

《千頃堂書目》載《幼孜集》十卷,又《外集》一卷,又《北徵集》一卷。

今《外集》未見。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北徵集》,大漠窮沙,靡不身歷,時露悲壯之音。

則彝尊猶及見之,今亦未見。

是編為其子昭伯所輯,詩文多應制之作,蓋即黃虞稷所謂十卷之本。

別冠以《三朝恩榮錄》一卷,則其敕諭、誥命、祭文、像贊、神道碑之屬。

幼孜事跡已詳《明史》。

核以本傳,多其子孫誇侈之詞,無關考證,今刪去不載,惟以本集著錄焉。

△《夏忠靖集》·六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夏原吉撰。

原吉字維,湘陰人。

以鄉薦游太學,選授戶部主事。

燕王篡位,原吉降附。

後官至戶部尚書。

謚忠靖。

事跡具《明史》本傳。

原吉詩文集六卷,載於《明史·藝文志》,與此集卷數相合,蓋即舊本。

後附《遺事》一卷,為其孫廷章所輯。

刊版久佚。

此本乃國朝康熙乙酉,潘宗洛提督湖廣學政時得其裔孫之所藏,重為校刊。

前有《楊溥序》,稱其詩文平實雅淡,不事華靡。

考原吉以政事著,不以文章著。

洪、永之際,作者如林。

以原吉位置其間,尚未能並騖中原,齊驅方駕。

然致用之言,疏通暢達,猶有淳實之遺風。

以肩隨楊士奇、黃淮諸人,固亦無愧也。

△《抑庵集》·十三卷、《後集》·三十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直撰。

直字行儉,泰和人。

永樂甲申進士。

正統間拜吏部尚書。

天順初以老疾乞休。

卒謚文端。

事跡具《明史》本傳。

直當景帝易儲之時,持之不堅,為平生之遺憾。

然于謙當國,亦不能爭,其中殆有難言者。

至於初諫親征,繼力爭遣使迎英宗,侃侃不撓,至以出使自任,大節究為不愧。

其器識厚重,在銓曹十六年,奉職公允,亦稱名臣。

詩文典雅純正,有宋元之遺風。

自永樂初為庶吉士,即承命入閣,典司制誥。

後在翰林二十餘年,朝廷著作多出其手。

當時與王英齊名,有「西王」、「東王」之目。

而直尤為老壽,巋然負一代重望。

蕭作是集《序》,稱其文汗漫演迤,若大河長川,沿洄曲折,輸寫萬狀。

蓋明自中葉以後,文士始好以矯激取名。

直當宣德、正統間,去開國之初未遠,淳樸之習,猶未全漓。

文章不務勝人,惟求當理。

故所作貌似平易,而溫厚和平,實非後來所及。

雖不能追古作者,亦可謂尚有典型者矣。

集為其子檢討資所編。

成化初,其次子直復加校訂,而以原集未錄及致仕後所作別為《後集》雲。

△《運甓漫稿》·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昌祺撰。

昌祺名禎,以字行,廬陵人。

永樂甲申進士,選庶吉士,授禮部郎中。

(案明初六科皆有庶吉士,不止翰林有之,故得以直授郎中。

)歷官廣西、河南左布政使。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皆古近體詩並詩餘,乃天順三年吉安教授鄭綱所編。

史稱昌祺預修《永樂大典》,凡僻書疑事,人多就質。

其詩清新華贍,音節自然。

《陳循序》稱其本之以理,充之以氣,故雅淡清麗,宏偉新奇,無不該備。

不必遠較於古,就今而論,千百之中不過數輩。

曹安《讕言長語》極推其《題文丞相研》一首。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亦謂李禎詩務謝朝華,力啟夕秀。

取材結體,頗與段柯古相似。

蓋由其一變綺靡纖巧之習,而以流逸出之。

故別饒鮮潤,迥異庸蕪。

鄭瑗《井觀瑣言》乃曰:「李布政昌祺,人多稱其剛毅不撓。

嘗觀其《運甓詩稿》,浮艷太逞,不類莊人雅士所為,所謂棖也欲,焉得剛」云云。

是《梅花》一賦,足累宋之生平矣。

執文章正宗一編以進退古今之作者,不亦隘乎。

惟其中《騶虞歌》、《汴城閱武》諸篇,或稍傷俚俗。

然論一篇之詩,當字銖句兩而求之。

論一家之詩,則當統觀其全局,不以一二章定工拙也。

△《古廉集》·十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李時勉撰。

時勉本名懋,以字行,安福人。

永樂甲申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

卒謚文敬,成化中改謚忠文。

事跡具《明史》本傳。

時勉學術剛正,初以三殿災,條上時務忤成祖,繼以奏上六事忤仁宗,終以不附王振為所構陷。

前後瀕死者三,而勁直之節始終如一。

其在國學,以道義砥礪諸生,人才蔚起,與南京祭酒陳敬宗號「南陳北李」,而時勉尤為人望所歸,明以來,司成均者莫能先也。

至其為文,則平易通達,不露圭角,多藹然仁義之言,豈非以躬行實踐,所養者醇,故與講學之家驕心盛氣以大言劫伏者異歟。

其所著作,以當代重其為人,脫稿多為人持去,故所存者無多。

此集乃成化中其門人戴難所編,其孫長樂知縣容所刊,並以墓誌、傳贊之類附錄於末焉。

△《梧岡集》·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唐文鳳撰。

文鳳字子儀,號夢鶴,歙縣人。

與祖元父桂芳俱以文學擅名。

永樂中薦授興國縣知縣,改趙府紀善,卒年八十有六。

文鳳宰興國,著有政績。

泰和劉鴻嘗為作《賢令祠記》,見程敏政所編《唐氏三先生集·附錄》中。

其詩文亦豐縟深厚,刊落浮華,能不失其家法。

其五世孫澤撰《墓表》云:「先生著述在鄉校者曰《朝陽類稿》;在興國者曰《政餘類稿》,又曰《章貢文稿》;在藩府者曰《進忠類稿》;在洛陽者曰《洛陽文稿》;歸田後曰《老學文稿》。」

今此編所存者止詩四卷、文四卷,蓋不逮十之三四,然亦足見其大凡矣。

△《曹月川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曹端撰。

端有《太極圖說述解》,已著錄。

明初理學,以端與薛為最醇。

《詩文集》、《讀書錄》等皆傳於世。

而端之遺書散佚幾盡,其集亦不復存。

此本為國朝儀封張伯行裒輯而成。

首以《夜行燭》,次《家規輯略》,次《語錄》,次《錄粹》,次《序》七篇,次詩十五首。

《夜行燭》、《家規》二序不冠本書,而別載於後詩之中,間以《太極圖贊》一篇,皆非體例。

蓋編次者誤也。

末附諸儒評語及張信民所纂《年譜》。

端詩皆《擊壤集》派,殊不入格,文亦質直樸素,不以章句為工。

然人品既已醇正,學問又復篤實,直抒所見,皆根理要,固未可繩以音律,求以藻采。

況殘編斷帙,掇拾於放失之餘,固宜以其人存之矣。

△《薛文清集》·二十四卷(大學士於敏中家藏本)

明薛撰。

有《讀書錄》,已著錄。

是集為其門人關西張鼎所編。

初,集未有刊本。

孫刑部員外郎基以稿付常州同知謝庭桂,雕版未竟而罷。

弘治己酉,監察御史楊亨得其稿於毗陵朱氏,鼎又從亨得之。

字句舛訛,多非其舊。

因重為校正,凡三易稿而成書。

共得詩文一千七百篇,為二十四卷。

鼎自為序,引朱子贊程子「布帛之文,菽粟之味」二語為比,殆無愧詞。

考自北宋以來,儒者率不留意於文章。

如邵子《擊壤集》之類,道學家謂之正宗,詩家究謂之別派。

相沿至莊之流,遂以「太極圈兒大,先生帽子高,送我兩包陳福建,還他一疋好南京」等句,命為風雅嫡派。

雖高自位置,遞相提唱,究不足以厭服人心。

《劉克莊集》有《吳恕齋文集序》曰:「近世貴理學而賤詩賦。

間有篇詠,率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耳。」

則宋人已自厭之矣。

明代醇儒,為第一。

而其文章雅正,具有典型,絕不以俚詞破格。

其詩如《玩一齋》之類,亦間涉理路。

而大致沖澹高秀,吐言天拔,往往有陶、韋之風。

蓋有德有言,足當之。

然後知徒以明理載道為詞,常談鄙語,無不可以入文者,究為以大言文固陋,非篤論也。

△《兩溪文集》·二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球撰。

球字求樂,更字廷振,安福人。

永樂辛丑進士,授禮部主事,以楊士奇薦,入侍經筵,改侍講。

後忤王振,下詔獄,為振黨馬順就獄中支解死。

景泰初,贈翰林學士,謚忠愍。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是編皆所作雜文。

球歿後二十八年,其子廣東布政司參政鉞所編,彭時、劉定之皆為之序。

當王振盛時,侯伯公卿,惴惴趨風恐後。

而球以一文弱詞臣,仗大義以與之抗,至死屹不少撓。

沈德符《野獲篇》記其見害之後,猶為厲於馬順家。

《明史》亦載其事於本傳。

是其剛毅之氣,亙生死而不可磨滅。

今觀其文,乃多和平溫雅,殊不類其為人。

其殆義理之勇,非氣質用事者歟。

然味其詞旨,大都光明磊落,無依阿典忍之態,所謂君子之文也。

雖殘章斷簡,猶當寶貴。

況全集裒然具存,固宜亟為采錄,以風厲名教者矣。

△《於忠肅集》·十三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于謙撰。

謙字廷益,錢塘人。

永樂辛丑進士,授御史,歷官兵部尚書。

英宗復辟,為徐有貞、石亨等誣陷,棄市。

成化初,追復原官。

弘治初,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

萬曆中,改謚忠肅。

事跡具《明史》本傳。

倪岳作謙神道碑,稱「謙平生著述甚多,僅存《節詩文稿》、《奏議》各若干卷。

禍變之餘,蓋千百之什一」云云。

是其歿後遺稿已多散佚。

世所刊行者,乃出後人掇拾而成,故其本往往互有同異。

《明史·藝文志》載謙《奏議》十卷、《文集》二十卷。

又嘉靖中河南刊本詩文共八卷,而無疏議。

此本前為《奏議》十卷,分《北伐》、《南征》、《雜行》三類,與《藝文志》合。

後次以《詩》一卷、《雜文》一卷、《附錄》一卷,與《藝文志》迥異,與嘉靖刊本亦迥異。

蓋又重經編次,非其舊本也。

謙遭逢厄運,獨抱孤忠,憂國忘家,計安宗社。

其大節炳垂竹帛,本不藉文字以傳。

然集所載奏疏,明白洞達,切中事機,較史傳首尾完整,尤足覘其經世之略。

至其詩風格遒上,興象深遠,雖志存開濟,未嘗於吟詠求工,而品格乃轉出文士上,亦足見其才之無施不可矣。

又案王世貞《名卿績記》及李之藻序謙集,皆謂謙嘗再疏請復儲。

今集中實無此疏,《明史》亦不著其事。

惟倪岳《神道碑》稱:「景帝不豫,謙同廷臣上章乞復皇儲。」

是當時所上乃廷臣公疏,非謙一人,故集中不載其稿。

世貞等專屬之謙,殆亦考之未審歟。

△《蘭庭集》·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謝晉撰。

晉字孔昭,吳縣人。

工畫山水,嘗自戲為謝疊山。

其名《明詩綜》作晉,而集末《贈盛啟東》一首,乃自題「葵邱謝縉」。

又附見《沈大本詩》一首,題作「寄謝縉」。

案《易象傳》稱「明出地上晉」。

《雜卦傳》稱「晉,晝也」。

以其字孔昭推之,作「晉」有理,作「縉」無義,本集或傳寫之誤耶。

其始末不甚可考。

集中有《承天門謝恩值雨詩》,則嘗以布衣應徵者也。

卷首有汝南周傳、浚儀張肯二《序》。

《肯序》稱晉詩二百餘篇,而此集所存乃不下四五百篇。

考《張序》作於永樂甲申,而集末有永樂丁酉十月既望之作。

丁酉上距甲申凡十四載,積詩之多,宜過於《肯序》所云。

《傳序》謂姑蘇之詩,莫盛於楊孟載、高季迪,而孔昭得二君之旨趣。

《肯序》亦謂其得性情之正,而深於學問,然則晉不特以繪事傳矣。

△《古穰集》·三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賢撰。

賢有《天順日錄》,已著錄。

賢為英宗所倚任,自「三楊」以來,得君未有其比。

雖亦頗有所輔助,而抑葉盛,排岳正,擯張寧,不救羅倫諸事,頗為史所譏議。

其相業蓋在醇疵之間。

文章非所注意,談藝者亦復罕稱。

然其時去明初未遠,流風餘韻,尚有典型。

故詩文亦皆質實嫻雅,無矯揉造作之習。

此集為其婿程敏政所編。

凡《奏疏》二卷,《書》一卷,《記》二卷,《序》三卷,《說》、《題跋》一卷,《神道碑》四卷,《墓碑》、《碣》一卷,《墓表》二卷,《墓誌》二卷,《行狀》、《傳》一卷,《祭文》、《銘箴》、《贊賦》、《哀辭》一卷,《古今體詩》二卷,《和陶詩》二卷,《天順日錄》三卷,《雜錄奏疏雜文》三卷。

中多記載時事,亦有足備史乘參核者,未可棄也。

其《天順日錄》有本別行,茲以原本編入集中,仍並錄之焉。

△《武功集》·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徐有貞撰。

有貞初名呈,字元玉,吳縣人。

宣德癸丑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封武功伯。

尋下獄戍金齒,放歸,久之乃卒。

事跡具《明史》本傳。

有貞究心經濟,於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之書無不博覽,惟傾險躁進,每欲以智數立功名。

與石亨等倡議奪門,僥幸孤注之一擲,幸而得濟,又怙權植黨,威福自專,卒亦為人構陷。

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實深為君子所詬病。

祝允明為有貞外孫,所作《蘇談》,往往回護,其詞究不足以奪公論也。

然其略本長,見聞亦博。

故其文奇氣坌湧,而學問復足以濟其辨。

集中如《文武論》、《制縱論》及《題武侯像、出師表》諸篇,多雜縱橫之說。

學術之不醇,於是可見;才氣之不可及,亦於是可見。

擬諸古人,蓋夏竦《文莊集》之流。

遺編具存,固不必盡以人廢也。

至其詩,則多在史館酬應之作,非所擅長。

集中《羽林子》二首,《靜志居詩話》謂源出右丞,然語亦平平,僅具唐人之貌。

人各有能有不能,存而不論可也。

△《倪文僖集》·三十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倪謙撰。

謙有《朝鮮紀事》,已著錄。

據《李東陽序》,謙所著有《玉堂稿》一百卷、《上谷稿》八卷、《歸田稿》四十二卷、《南宮稿》二十卷,又有奉使朝鮮之作為《遼海編》,別行於世,今皆未見。

此本凡賦辭、琴操、古今體詩、詩餘十一卷,頌、贊、表、箋、箴、銘一卷,文二十卷。

蓋謙所自編,於生平著作,汰存六之一者也。

三楊台閣之體,至弘、正之間而極弊,冗膚廓,幾於萬喙一音。

謙當有明盛時,去前輩典型未遠,故其文步驟謹嚴,樸而不俚,簡而不陋,體近「三楊」而無其末流之失。

雖不及李東陽之籠罩一時,然有質有文,亦彬彬然自成一家矣,固未可以聲價之重輕為文章之優劣也。

△《襄毅文集》·十五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韓雍撰。

雍字永熙,吳縣人。

正統壬戌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

正德間謚襄毅。

事跡具《明史》本傳。

明自正統以後,正德以前,金華、青田流風漸遠,而茶陵、震澤猶未奮興。

數十年間,惟相沿台閣之體,漸就庸膚。

雍當其時,雖威行兩廣,以武略雄一世,不屑屑以雕章繪句為工。

而英多磊落之氣,時時發見於文章。

故雖未變體裁,而時饒風骨。

其雜文亦高視闊步,氣象迥殊。

韓愈所謂獨得雄直氣者,殆於近之。

朱彝尊《明詩綜》但稱雍有集而不著集名,所錄雍詩一篇,又非佳作。

其《賜游西苑記》,《日下舊聞》亦不載。

《靜志居詩話》絕無一字及雍,殆偶未見斯集歟。

△《白沙集》·九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獻章撰。

獻章字公甫,新會人。

正統丁卯舉人,以薦授翰林院檢討,追諡文恭。

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是集為其門人湛若水校定,萬曆間何熊祥重刊之。

凡文四卷,詩五卷,行狀、志、表附於後。

史稱獻章之學以靜為主。

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頗近於禪,至今毀譽參半。

其詩文偶然有合,或高妙不可思議;偶然率意,或粗野不可響邇,至今毀譽亦參半。

《王世貞集》中有《書白沙集後》曰:「公甫詩不入法,文不入體,又皆不入題,而其妙處有超出法與體與題之外者。」

可謂兼盡其短長。

蓋以高明絕異之姿,而又加以靜悟之力,如宗門老衲,空諸障翳,心境虛明,隨處圓通。

辨才無礙,有時俚詞鄙語,衝口而談;有時妙義微言,應機而發。

其見於文章者亦仍如其學問而已,雖未可謂之正宗,要未可謂非豪傑之士也。

△《類博稿》·十卷、《附錄》·二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岳正撰。

正有《類博雜言》,已著錄。

天順復辟以後,奪門諸臣,挾功驕恣。

帝心畏之,而不敢遽圖。

正以書生支撐其間,欲設計以離曹吉祥、石亨之交。

事不能成,反為所中,至於竄謫瀕死。

其策雖疏,其志要為忠藎。

及群奸繼敗,又厄於李賢之冒嫉,淪落以終,薑桂之性,始終不改。

嘉靖初,追贈太常寺卿。

制詞有云:「嫉邪已甚,受謗浸深。

左謫南荒,再編西戍。

既而逆臣伏,正士賜環。

擬陟卿曹,庶僉言之允協。

出分符守,竟直道之難容。」

紀其實也。

其文章亦天真爛漫,落落自將。

史稱所草《承天門災諭廷臣詔》,剴切感人,舉朝傳誦,足以見其一斑矣。

是集為其門人李東陽輯遺稿而成。

凡詩二卷、雜文八卷。

又《附錄》二卷,前一卷載諸人志銘、傳贊等作,後一卷則東陽以葉盛所作志銘多所隱諱,為正《補傳》也。

《傳》稱:「正晚好《皇極書》,故所作《雜言》二篇,皆闡邵子之學。

而詩亦純為邵子《擊壤集》體。」

東陽《懷麓堂詩話》稱「蒙翁才甚高,俯視一切,獨不屑為詩。

雲既要平仄,又要對偶,安得許多工夫」云云,蓋得其實。

而《傳》乃稱以雅健脫俗,未免阿其所好。

至稱其文高簡峻拔,追古作者,則不失為公評。

正統、成化以後,台閣之體,漸成單緩之音,惟正文風格峭勁,如其為人。

東陽受學於正,又娶正女,其《懷麓堂集》亦稱一代詞宗,然雍容有餘,氣骨終不逮正也。

所謂言者心之聲歟。

△《平橋稿》·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鄭文康撰。

文康字時又,號介,昆山人。

平橋其所居地也。

集中或自署曰開封,其祖貫耳。

《江南通志·文苑傳》稱文康登正統戊辰進士。

以父母繼亡,遂絕意仕進,居家枕藉經史,操觚頃刻千言。

稿成輒為人持去。

其存者有《平橋稿》十八卷,即此本也。

初刊於天順辛巳,葉盛為之序。

舊版久佚。

康熙癸酉,其裔孫起泓又為重刊。

凡詩五卷、文十三卷。

其詩意主勸懲,詞旨質直,頗近《擊壤集》體,而溫柔敦厚,藹然可挹,要不失為風人之遺。

文章亦不屑以修詞為工,而質樸之中,自中繩墨,較其詩為尤勝。

《江南通志》稱所作多記載時事,有益勸懲。

文尤簡質有法度,殆非虛美。

《靜志居詩話》以文康比石介、尹洙,雖所造深淺不同,而意度波瀾,亦庶幾近之矣。

△《竹巖詩集》·一卷、《文集》·一卷、《補遺》·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柯潛撰。

潛字孟時,號竹巖,莆田人,景泰辛未進士第一,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事跡具《明史》本傳。

潛在當時,負詞林宿望,流風餘韻,蔭映玉堂,嘗就後圃結清風亭一區,手植雙柏,數百年傳為古跡,即所謂柯亭學士柏者也。

柏已不存,而「柯亭」之號,得入《御制臨幸翰林院詩》,其名益著。

惟《文集》乃傳本甚稀。

據集首《董士宏序》,則原集在嘉靖中曾經刊版。

然今福建所採進者,僅屬抄本。

又據《康太和序》,知當時已多闕佚。

今則並《康序》中所稱《記盆魚》、《序愚樂》等作,亦俱未見,殆更為後人妄有刊削,彌致散亡。

鈔錄亦多舛誤,彌失其真。

今就是集所存詩文各一卷,重為訂正。

並從鄭岳《莆陽文獻》、鄭王臣《莆風清籟集》中錄詩十首、文二首,為《補遺》一卷,附綴於末,以存梗概。

其詩沖澹清婉,不落蹊徑;文亦峻整有法度。

蓋其時何、李未出,文格未變,故循循軌度,猶不失明初先正之風焉。

△《彭惠安集》·十卷、《附錄》·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彭韶撰。

韶有《政訓》,已著錄。

韶正色立朝,巋然耆舊。

其文雖沿台閣之體,而醇深雅正,具有根柢,不同於神瘠而貌腴。

初名《從吾滯稿》。

嘉靖中重刊,乃改題此名。

然據鄭岳原《序》,已有遺稿散佚之語,則似已非其舊本,故所收詩僅十餘首。

如《明詩綜》載其《臨江詞》一篇,指斥東裡,慷慨激烈,足起頑懦,而此集不載。

又《莆風清籟集》載其詩十五首,亦半從他書錄入。

是掇拾散亡,尚多未盡。

特賴此一編,幸不至於全佚,是則校刊者之功耳。

韶之風節雖不藉文章以傳,然文章亦足以不朽。

至其巡視浙江,兼理鹽法,憐灶戶之苦,繪八圖上進,各系以詩,具有元結《舂陵行》、鄭俠《流民圖》之意,又不僅以詞采工拙論矣。

△《清風亭稿》·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童軒撰。

軒有《紀夢要覽》,已著錄。

《千頃堂書目》載《清風亭稿》十卷。

此本第一卷為騷賦,自二捲至七卷皆詩。

其門人李澄所編。

而劉、張弼評之。

後有魏驥、楊守陳、沈周諸人題詞。

較《千頃堂書目》少三卷,未知為原本佚脫,為黃虞稷誤記也。

戴冠《濯纓亭筆記》稱軒性寡合,不妄取予。

居南京日,家人衣食或不給。

惟王恕饋以米及白金,或不受。

毗陵王與知其介,不敢致饋。

有以禮幣求文者,導使詣軒,軒亦不納。

其人品本為高潔,其詩亦雅淡絕俗,然在明代不以詩名。

殆正德以後北地、信陽之說盛行,寥寥清音,不諧俗尚故耶。

朱彝尊《明詩綜》僅錄其《憶金陵》五言律詩一首,未盡所長。

又引周吉父之言,稱其《九日詩》「黃菊酒香人病後,白風冷雁來初」、《草堂詩》「草堂夜雨生科鬥,花徑春風叫栗留」兩聯,亦非其至。

或彝尊偶未見其全集,亦未可知也。

軒別有《枕肱集》二十卷,又有《海岳涓談》、《諭蜀稿》,《千頃堂書目》尚著錄,今未之見,其存佚蓋莫之詳矣。

△《方洲集》·二十六卷、附《讀史錄》·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張寧撰。

寧有《方洲雜言》,已著錄。

是集首有弘治四年仁和夏時正《序》,稱《方洲集》四十卷。

又有餘姚謝丕《續集序》,稱「夏復拾林下之作為四卷」。

又有錢升募刻疏,稱「僭作《補遺》」,是又在四卷外矣。

而今本乃止二十六卷,合以所附《讀史錄》僅三十卷,或錢升重刊改並歟。

寧官給事中,謇諤自持,六科章奏,多出其手,每有大議,必問張給事雲何。

石亨、曹吉祥惡之。

會有邊釁,奏使宣撫,竟諭定而還,其才略為一時所稱。

後以建言忤李賢,與岳正同調外,其氣節尤為天下所重。

雖一麾出守,蹶不復振,而屹然宿望,不在廊廟鉅公下。

今觀其奏疏諸篇,偉言正論,通達國體,不愧其名。

他文亦磊落有氣,詩則頗雜浮聲,然亦無齷齪萎弱之態。

觀其使朝鮮日,與館伴樸元亨登太平館樓,頃刻成七言長律六十韻,殆由才調縱橫,不耐沉思之故矣。

△《重編瓊台會稿》·二十四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邱撰。

有《家禮儀節》,已著錄。

其文集世不一本。

初其門人蔣冕等刻其詩曰《吟稿》,續又裒其記序表奏曰《類稿》。

嘉靖中,鄭廷鵠合二稿所載,益以所得寫本,為十二卷,名曰《會稿》。

天啟初,其裔孫爾遴《類稿》十之二,增《會稿》十之三,並《吟稿》合刻,曰《重編會稿》,即此本也。

雖不及《類稿》、《會稿》之完備,而簡汰頗嚴,菁華具在,足以括之著作矣。

相業無可稱,其立朝與葉盛不相能,又與莊相惡,具載《明史》盛、二人《傳》中。

其嗾御醫劉文泰陷王恕一事,雖其妻亦知其非,具載《明史·恕傳》。

講學家以其力崇朱子,曲相回護,迄不能與公論爭也。

其兩廣平賊之策,言之鑿鑿,然韓雍力駁其說,竟奏蕩平,具載《明史·雍傳》中。

則其好論天下事,亦不過恃其博辨,非有實濟。

然記誦淹洽,冠絕一時。

故其文章爾雅,終勝於游談無根者流。

在有明一代,亦不得不置諸作者之列焉。

△《謙齋文錄》·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溥撰。

溥字時用,宜興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謚文靖,事跡具《明史》本傳。

溥於孝宗時在內閣十二年,與劉健、謝遷等協心輔治,不立異同。

然於事有不可者,侃侃力爭,多所匡正。

如諫止李華復官,執奏不撰《三清樂章》,因視朝漸晏,上疏抗論,並著讜直之節。

孝宗時朝廷清暇,海內小康,論者謂溥等襄贊之力為多。

今集中奏議尚存,其指事陳言,委曲懇至,具見老成憂國之忱,與隆、萬後以訐激取名,囂爭立黨者,詞氣迥殊。

蓋有明盛時,士大夫風氣如是也。

至其他作,則頗多應俗之文,結體亦嫌平衍。

蓋當時台閣一派,皆以舂容和雅相高,流波漸染,有莫知其然而然者。

王鏊《震澤紀聞》曰:「徐溥在翰林,不以文學名。

及在內閣,承劉吉恣威福、報私怨之後,一以安靖調和中外,海內寧平。

行政不必出於己,惟其是;用人不必出於己,惟其賢。

時稱休休有大臣之度」云云。

是文章不如器量,當時已有公評。

然有德之言,終與塗飾字句者異,是又不能不以其器量重其文章矣。

△《椒邱文集》·四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何喬新撰。

喬新有《周禮集注》,已著錄。

《明史》喬新本傳載其歷仕中外,多著政績,又以氣節剛方為萬安劉吉所排,故迄不得大用。

又載江西巡撫林俊為喬新請謚時,中旨詰喬新致仕之由。

給事中吳世忠為訟冤,以鄒魯之劾喬新,比於蔣之奇劾歐陽修、胡劾朱子。

是誠太過。

然核其立朝始末,岳岳懷方,在成化、弘治之間,不能不謂之名臣也。

是集前三卷為策略,蓋科舉之學;次五卷為史論;次十二卷為雜文;次十四卷為詩;次六卷為碑、誄;次三卷為奏議。

《外集》一卷,則往來贈答之文,為婺源余瑩所編輯。

喬新不以文章名,而所作詳明剴切,直抒胸臆。

學問經濟,實具見於斯。

史稱其博綜群籍,聞異書輒借鈔,積三萬餘帙,皆手自校讎,著述甚富。

則有本之言,固宜與枵腹高談者異矣。

△《石田詩選》·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沈周撰。

周有《石田雜記》,已著錄。

此集不標體制,不譜年月,但分《天文》、《時令》等三十一類,蓋仿宋人分類杜詩之例。

據慈《張跋》,蓋其友光祿寺署丞華汝德所編也。

顧元慶《夷白齋詩話》載,都穆學詩於周,嘗作《節婦詩》,有「青燈淚眼枯」句。

周以禮寡婦不夜哭,議「燈」字未穩,是周於詩律不為不細。

然周以畫名一代,詩非其所留意。

又晚年畫境彌高,頹然天放,方圓自造,惟意所如。

詩亦揮灑淋漓,自寫天趣,蓋不以字句取工。

徒以妻心邱壑,名利兩忘。

風月往還,煙供養,其胸次本無塵累。

故所作亦不周不琢,自然拔俗,寄興於町畦之外,可以意會而不可加之以繩削。

其於詩也,亦可謂教外別傳矣。

都穆《南濠詩話》稱其《詠錢》、《詠門神》、《詠簾》、《詠混堂》、《詠楊花》、《詠落花》諸聯,皆未免索之於句下。

蓋穆於詩所得不深,故所見止是也。

集前有《吳寬序》,稱其詩餘發為圖繪,妙逼古人。

核實而論,周固以畫之餘事溢而為詩,非以詩之餘事溢而為畫。

寬序其詩,故主詩而賓畫耳。

又有李東陽《後序》。

東陽與周不相識,時已為大學士,與周勢分懸隔,以吳寬嘗以寫本示之,重其為人,故越三十年後又補為作之。

然二《序》皆為全集而作,華汝德刊此選本時,仍而錄之,非序此本者也。

△《東園文集》·十三卷、《續編》·一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鄭紀撰。

紀字廷綱,別號東園,仙遊人。

天順庚辰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尚書。

是集前四卷為經筵講章及奏議,後九卷為雜文。

《續編》一卷,凡文二十一篇,則國朝康熙初其九世孫梁英等所續輯也。

紀入翰林後,歸臥屏山,讀書二十餘年。

生平為文,無構思,無易稿。

為人取去,亦不復問。

門人吳濂稱其文甚類老泉。

其氣昌,其思深,其辭正而不阿,其辨博而不雜。

今觀集內所載諸奏疏,皆愷摯詳明,切中時政,諸體文亦多屬有關世教之言。

《續編》內有《歸田咨目》十條,皆兢兢以禮法自持。

蓋其人品端謹,亦有足重者焉。

△《懷麓堂集》·一百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李東陽撰。

東陽有《東祀錄》,已著錄。

東陽依阿劉瑾,人品事業,均無足深論,其文章則究為明代一大宗。

自李夢陽、何景明崛起弘、正之間,倡復古學,於是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其才學足以籠罩一世,天下亦響然從之,茶陵之光焰幾燼。

逮北地、信陽之派轉相摹擬,流弊漸深,論者乃稍稍復理東陽之傳,以相撐拄。

蓋明洪、永以後,文以平正典雅為宗,其究漸流於庸膚。

庸膚之極,不得不變而求新。

正、嘉以後,文以沉博偉麗為宗,其究漸流於虛┼。

虛┼之極,不得不返而務實。

二百餘年,兩派互相勝負,蓋皆理勢之必然。

平心而論,何、李如齊桓、晉文,功烈震天下,而霸氣終存。

東陽如衰周、弱魯,力不足御強橫,而典章文物尚有先王之遺風。

殫後來雄偉奇傑之才,終不能擠而廢之,亦有由矣。

其集舊版已毀。

此本為國朝康熙壬戌茶陵州學正廖方達所校刻。

凡《詩稿》二十卷,《文稿》三十卷,《詩後稿》十卷,《文後稿》三十卷。

又《雜稿》十卷,曰《南行稿》,曰《北上錄》,曰《經筵講讀》,曰《東祀錄》,曰《集句錄》,曰《哭子錄》,曰《求退錄》,凡七種。

其《詩後稿》本十卷,《張鴻烈跋》作二十卷,筆誤也。

前有正德丙子《楊一清序》,及東陽《自序》。

然《自序》為擬古樂府作,不為全集作,後人移弁全集耳。

△《清漫稿》·二十四卷(浙江汪汝栗家藏本)

明倪岳撰。

岳字舜咨,錢塘人,徙居上元,南京禮部尚書謙之子也。

登天順甲申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文毅。

事跡具《明史》本傳。

岳承其家學,研精典籍。

明代父子俱入翰林,官九列,俱有文集傳世者,以倪氏為首。

其居官不徇名譽,銓政平允,與王恕、彭韶等俱為孝宗時名臣。

史稱其為禮部長貳時,禮文制度,率待岳而決,論事未嘗苟同。

前後陳請百餘事,軍國弊政,剔抉無遺。

疏出,人多傳錄之。

今集中疏議共五十九篇,與所謂百餘事者不合,疑刊集時已有所刪擇。

然如《正祀典》、《陳災異》及《論西北用兵》諸奏,皆建白之最大者,已具在其中,所言簡切明達,得告君之體,頗有北宋諸賢奏議遺風。

他文亦浩翰流轉,不屑為追章琢句之習。

蓋當時正人在位,為明治全盛之時。

故岳雖不以文名,而乘時發抒,類皆經世有本之言,如布帛菽粟之切於日用,亦可知文章之關乎氣運矣。

△《康齋文集》·十二卷(江蘇周厚育家藏本)

明吳與弼撰。

弼字子傅,臨川人,天順元年以忠國公石亨薦,徵至京師,授左春坊左諭德,辭不就職,詔行人護送歸,事跡具《明史·儒林傳》。

其集初刻於撫州,凡四卷,歲久漫漶。

此本乃崇禎壬申江南提學副使陳維新所刻。

分為詩七卷,奏疏、書、雜著一卷,序一卷,記一卷,目錄一卷,跋、贊、銘、啟、墓誌、墓表、祭文一卷。

其詩自永樂庚寅至正統辛酉,皆編年。

以下則有《洪都稿》、《游金陵稿》、《上饒稿》、《金台往復稿》、《西遊稿》、《閩稿》、《東遊稿》、《東遊饒州稿》諸名,而所注某稿止此之後,又有附贅之詩,蓋亦以編年續入者也。

與弼出處之間,物論頗有異同。

尹直作《瑣綴錄》,詆之尤力。

雖不免恩怨之口,然為石亨作族譜跋,稱「天順戊寅七月二十一日門下士崇仁吳與弼拜觀」。

其文今載十二卷中,決非尹直所竄入。

《陳維新序》引薛受知王振為解,《劉世節序》又引孔子欲見佛為解,究不能厭天下之心也。

其講學之功,備見於日錄。

第一條即稱乙巳夢見孔子、文王。

第二條又稱夢見朱子。

後又稱丙子三月初一日夢訪朱子。

五月二十五夜夢孔子之孫奉孔子之命來訪。

辛巳食後倦寢,夢朱子父子來枉顧。

此猶可雲嚮慕之極,因心生象,於理亦或有之。

至稱新居栽竹夜歸,其妻亦夢一老人,攜二從者,雲孔夫子到此相訪,則無乃其妻戲侮弄之,而與弼不覺歟。

觀其稱隨處惟歎聖人難學,又稱一味學聖人,克其不似聖人者。

其高自位置,真可謂久假而不歸,烏知其非有也。

然與弼之學,實能兼采朱、陸之長,而刻苦自立。

其及門弟子陳獻章得其靜觀涵養,遂開白沙之宗。

胡居仁得其篤志力行,遂啟餘干之學。

有明一代,兩派遞傳,皆自與弼倡之,其功未可以盡沒。

其詩文亦皆淳實近理,無後來漾恣肆之談。

又不得以其急於行道,躁於求名,遂並其書而詆之也。

△《樓居雜著》·一卷、《野航詩稿》·一卷、《野航文稿》·一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朱存理撰。

存理有《旌孝錄》,已著錄。

據文徵明作《存理墓誌》,稱所著有《野航集》,不言卷數。

存理自作募刻詩疏,稱選得一百首之外。

沈周題其《詩稿》,亦有「雖止百篇諸體備,不拘一律大方諧」句,知其集不過一卷。

《千頃堂書目》載其《野航漁歌》、《鶴岑集》二種,亦不言卷數,蓋已久佚。

是編為其族孫觀潛所輯。

惟《樓居雜著》一卷為當時原帙。

凡題跋二十二篇,引一篇,逸事一篇,記二篇,尺牘二篇,募疏二篇,然雜亂無次第。

又以王鏊《募造野航疏》一篇竄入其中,殊不可解。

《詩稿》、《文稿》各一卷,則觀潛采掇諸書而成。

《詩稿》僅十四首,其中一為佚句,一為聯句,實止十二首,仍冠以楊循吉、祝允明二《序》。

《文稿》亦僅十篇,而見於《吳都文粹續集》者八,益以欣賞編所載一跋及顧氏憩賢堂所藏一帖而已。

《附錄》一卷,雜錄存理逸事及諸家詩文為存理而作者,而以觀潛跋語終焉。

存理嗜古,精賞鑒。

雜著中如《題林子詩後》、《跋席上腐談》、《跋夷白齋稿》、《跋夷白齋拾遺》、《書楊鐵崖遺文》、《書吾氏類集》、《跋鳴鶴餘音後》諸篇,皆足以考證諸書之始末。

詩文則皆散佚之餘,不足以盡所長,姑附存以備一家耳。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記當時盛推其「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頭」句,其事今載《附錄》中。

然二語格意殊卑,不審何以傳誦。

折楊皇,嗑然而笑,殊不足為存理重。

蓋成、弘之際,大抵沿台閣舊體。

故見一本色之語,遽覺耳目一新,而不知實非其至也。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卷一·經部一○易類一卷二·經部二○易類二卷三·經部三○易類三卷四·經部四○易類四卷五·經部五○易類五卷六·經部六○易類六卷七·經部七○易類存目一卷八·經部八○易類存目二卷九·經部九○易類存目三卷十·經部十○易類存目四卷十一·經部十一○書類一卷十二·經部十二○書類二卷十三·經部十三○書類存目一卷十四·經部十四○書類存目二卷十五·經部十五○詩類一卷十六·經部十六○詩類二卷十七·經部十七○詩類存目一卷十八·經部十八○詩類存目二卷十九·經部十九○禮類一卷二十·經部二十○禮類二卷二十一·經部二十一○禮類三卷二十二·經部二十二○禮類四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類存目一卷二十四·經部二十四○禮類存目二卷二十五·經部二十五○禮類存目三卷二十六·經部二十六○春秋類一卷二十七·經部二十七○春秋類二卷二十八·經部二十八○春秋類三卷二十九·經部二十九○春秋類四卷三十·經部三十○春秋類存目一卷三十一·經部三十一○春秋類存目二卷三十二·經部三十二○孝經類卷三十三·經部三十三○五經總義類卷三十四·經部三十四○五經總義類存目卷三十五·經部三十五○四書類一卷三十六·經部三十六○四書類二卷三十七·經部三十七○四書類存目卷三十八·經部三十八○樂類卷三十九·經部三十九○樂類存目卷四十·經部四十○小學類一卷四十一·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卷四十二·經部四十二○小學類三卷四十三·經部四十三○小學類存目一卷四十四·經部四十四○小學類存目二卷四十五·史部一○正史類一卷四十六·史部二○正史類二卷四十七·史部三○編年類卷四十八·史部四○編年類存目卷四十九·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卷五十·史部六○別史類卷五十一·史部七○雜史類卷五十二·史部八○雜史類存目一卷五十三·史部九○雜史類存目二卷五十四·史部十○雜史類存目三卷五十五·史部十一○詔令奏議類卷五十六·史部十二○詔令奏議類存目卷五十七·史部十三○傳記類一卷五十八·史部十四○傳記類二卷五十九·史部十五○傳記類存目一卷六十·史部十六○傳記類存目二卷六十一·史部十七○傳記類存目三卷六十二·史部十八○傳記類存目四卷六十三·史部十九○傳記類存目五卷六十四·史部二十○傳記類存目六卷六十五·史部二十一○史鈔類卷六十六·史部二十二○載記類卷六十七·史部二十三○時令類卷六十八·史部二十四○地理類一卷六十九·史部二十五○地理類二卷七十·史部二十六○地理類三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地理類四卷七十二·史部二十八○地理類存目一卷七十三·史部二十九○地理類存目二卷七十四·史部三十○地理類存目三卷七十五·史部三十一○地理類存目四卷七十六·史部三十二○地理類存目五卷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類存目六卷七十八·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卷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卷八十一·史部三十七○政書類一卷八十二·史部三十八○政書類二卷八十三·史部三十九○政書類存目一卷八十四·史部四十○政書類存目二卷八十五·史部四十一○目錄類一卷八十六·史部四十二○目錄類二卷八十七·史部四十三○目錄類存目卷八十八·史部四十四○史評類卷八十九·史部四十五○史評類存目一卷九十·史部四十六○史評類存目二卷九十一·子部一○儒家類一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類二卷九十三·子部三○儒家類三卷九十四·子部四○儒家類四卷九十五·子部五○儒家類存目一卷九十六·子部六○儒家類存目二卷九十七·子部七○儒家類存目三卷九十八·子部八○儒家類存目四卷九十九·子部九○兵家類卷一百·子部十○兵家類存目卷一百一·子部十一○法家類卷一百二·子部十二○農家類卷一百三·子部十三○醫家類一卷一百四·子部十四○醫家類二卷一百五·子部十五○醫家類存目卷一百六·子部十六○天文算法類卷一百七·子部十七○天文算法類二卷一百八·子部十八○術數類一卷一百九·子部十九○術數類二卷一百十·子部二十○術數類存目一卷一百十一·子部二十一○術數類存目二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卷一百十三·子部二十三○藝術類二卷一百十四·子部二十四○藝術類存目卷一百十五·子部二十五○譜錄類卷一百十六·子部二十六○譜錄類存目卷一百十七·子部二十七○雜家類一卷一百十八·子部二十八○雜家類二卷一百十九·子部二十九○雜家類三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雜家類四卷一百二十一·子部三十一○雜家類五卷一百二十二·子部三十二○雜家類六卷一百二十三·子部三十三○雜家類七卷一百二十四·子部三十四○雜家類存目一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卷一百二十六·子部三十六○雜家類存目三卷一百二十七·子部三十七○雜家類存目四卷一百二十八·子部三十八○雜家類存目五卷一百二十九·子部三十九○雜家類存目六卷一百三十·子部四十○雜家類存目七卷一百三十一·子部四十一○雜家類存目八卷一百三十二·子部四十二○雜家類存目九卷一百三十三·子部四十三○雜家類存目十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雜家類存目十一卷一百三十五·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類書類二卷一百三十七·子部四十七○類書類存目一卷一百三十八·子部四十八○類書類存目二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類書類存目三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小說家類一卷一百四十一·子部五十一○小說家類二卷一百四十二·子部五十二○小說家類三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說家類存目一卷一百四十四·子部五十四○小說家類存目二卷一百四十五·子部五十五○釋家類卷一百四十六·子部五十六○道家類卷一百四十七·子部五十七○道家類存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一○楚辭類卷一百四十九·集部二○別集類二卷一百五十·集部三○別集類三卷一百五十一·集部四○別集類四卷一百五十二·集部五○別集類五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卷一百五十四·集部七○別集類七卷一百五十五·集部八○別集類八卷一百五十六·集部九○別集類九卷一百五十七·集部十○別集類十卷一百五十八·集部十一○別集類十一卷一百五十九·集部十二○別集類十二卷一百六十·集部十三○別集類十三卷一百六十一·集部十四○別集類十四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別集類十五卷一百六十三·集部十六○別集類十六卷一百六十四·集部十七○別集類十七卷一百六十五·集部十八○別集類十八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別集類十九卷一百六十七·集部二十○別集類二十卷一百六十八·集部二十一○別集類二十一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別集類二十二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別集類二十三卷一百七十一·集部二十四○別集類二十四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別集類二十五卷一百七十三·集部二十六○別集類二十六卷一百七十四·集部二十七○別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別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別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別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別集類存目五卷一百七十九·集部三十二○別集類存目六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別集類存目七卷一百八十一·集部三十四○別集類存目八卷一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類存目九卷一百八十三·集部三十六○別集類存目十卷一百八十四·集部三十七○別集類存目十一卷一百八十五·集部三十八○別集類存目十二卷一百八十六·集部三十九○總集類一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總集類二卷一百八十八·集部四十一○總集類三卷一百八十九·集部四十二○總集類四卷一百九十·集部四十三○總集類五卷一百九十一·集部四十四○總集類存目一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總集類存目二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總集類存目三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總集類存目四卷一百九十五·集部四十八○詩文評類一卷一百九十六·集部四十九○詩文評類二卷一百九十七·集部五十○詩文評類存目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詞曲類一卷一百九十九·集部五十二○詞曲類二卷二百·集部五十三○詞曲類存目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